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40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方法运用】
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短文两篇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6短文两篇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 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1.字词清单(1 ) 生字注音德馨(x in)鸿儒(h o ng r u)苔痕(t d i )案牍(d u)西蜀(sh u)调素琴(ti d 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 )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 )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Y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文U禹锡(772 —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复习必备】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复习必备】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2课时《爱莲说》一、导入新课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16......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的言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含义,及................“.何陋之有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与.“.菊之爱..《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2019年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导案新人教版

2019年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导案新人教版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三、板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
第2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
涟(lián)亵(xiè)鲜(xiǎ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情境导入】同学们,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

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间屋子写下铭文。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齐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何陋之有?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本文哪句话提挈全文,点明主旨?讨论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归纳,完成下表。

体现方面语句德馨同桌讨论,交流明确:体现方面语句德馨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⑴“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用法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2.巧用衬托手法。
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2.文言文中“使动用法”都有那些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之一。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本文有两种写作手法,总结并说出他们的特点?
答: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距离是 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
-a 和 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优点:
-a
-2 0 2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 学 反 思
作业布置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
数缺,点例:如
6
和-6,2
1 2
和-2
1 2
,都是互为相反数,也
就是说 6 的相反数是-6,-2 1 的相反数是 2 1 .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背诵默写《爱莲说》
教学手段
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法与学 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每一次谈起荷花, 印入脑海的就是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修改意见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红”。很多时候都觉得莲花在碧水蓝天中活出了自己的天地,活的高傲优雅, 不知不觉就会被他深深地吸引,每一朵荷花前世也许就是美丽的女子,姿态优 雅,端庄大方,她的美是众人皆知的,而周敦颐则用它来自比,我相信他也想 和荷花一样,不问这黑暗的世道,不求这难熬的命途,生活就是要仰望蓝天, 带那一丝纯洁的蔚蓝,在天地间舞自己最美的身姿。 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 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 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 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 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写作特色,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加点字的字音德馨.( ) 苔.痕( )鸿儒.( ) 案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有龙则灵.( )②斯.是陋室( )③惟.吾德馨( )④鸿.儒( )⑤无丝竹之乱..耳( )( )⑥无案牍之劳.形( )⑦调素.琴( )3.从原文中选出相关的语句填空①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②表示主人在陋室的活动的句子是:③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④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⑤文中表现中心的语句是: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你认为文中能够概括主旨的语句是什么?围绕这一主旨可将这篇短文分为几个层次?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来欣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是哪两处吗?四、推荐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轻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2.任务一:小组个人举手回答,概述文章主旨,并说出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任务二: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找出的描写莲花的句子,并说明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4.任务三: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用自己话说说莲花有哪些品质?(结合课文描写莲花的句子)5.各小组思考并派代表回答任务四的问题。
6.各小组思考并派代表回答任务四的问题。
7.师生总结,梳理全文。
1.学习考察,出示检测题。
2.点拨任务三:让学生结合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3.点拨任务四:作者借花喻人,并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4.点拨任务五:告知学生这是一种衬托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5.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出示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荷花)
2.教师播放有关莲花的图片。
3.展示描写莲花的诗句。
多媒体课件
环节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和文体,指导朗读
1.作者、题意知多少
2.检查课文预习
3.听录音,读课文
4.学以致用
环节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和文体,指导朗读(15分钟)
2.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荷花还有其他名字吗?(莲花、芙蓉...)
3.导入新课: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出示课题和作者)
4.欣赏有关莲花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谁来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莲花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学习《爱莲说》
学法指导二:
文言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借物寓意
4、虚实结合
5、动静结合
6、正反映衬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蕃(fán)出淤.泥(yū)濯(zhuó)亵(xiè)
噫(yì) 隐逸.者(yì) 鲜.有闻(xiǎn) 不蔓.不枝(màn)
2、一词多义
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距离地)
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显得清幽)
4、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5、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停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2)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步骤三精读课文品读语句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的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莲”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小结】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步骤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

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

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

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之意更加鲜明。

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

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小结】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之意十分明显,表达了对世俗委婉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写莲的古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对联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古乐府民歌《江南曲》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板书设计
爱莲说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精读课文,品读语句。

步骤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