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直论

合集下载

[VIP专享]王正龙灸法直论

[VIP专享]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內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包罗全⾯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近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系统,其主要内容⾄今仍是针灸学的核⼼部分。

《内经》对针灸的理论和应⽤有全⾯的论述,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艾灸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后世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整理如下。

(⼀)灸法原则根据经络⽓⾎虚实不同,辨证施灸。

《素问通评虚实论》⽈:“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即指经络的分布⾛⾏各有处所,经⾏于⾥(阴)⽽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灸法。

《素问?⾎⽓形志篇》云:“夫⼈之常数,太阳常多⾎少⽓,少阳常少⾎多⽓,阳明常多⽓多⾎,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于筋,治之以熨引。

即是指出⾎⽓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灸法作⽤《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分⼴泛,能治疗多种疾病。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者,喜温⽽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去之”。

即可⽤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素问?⽟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使⼈毫⽑毕直,⽪肤闭⽽为热,当是之时,可汗⽽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灸刺⽽去之,弗治,肾传之⼼,病筋脉相引⽽急病名⽇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空论》⽇:“⼤风汗出,灸噫嘻”。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活⾎祛瘀《灵枢?刺节真邪》⽇:“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胶、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已通⾎脉乃⾏,脉中之⾎,凝⽽留⽌,弗之⽕调,弗能取之”。

灸法的理论原理

灸法的理论原理

灸法的理论原理灸法,又称为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或局部区域燃烧艾条,以产生热量和药效,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疗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就有灸法的记载。

灸疗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

首先,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起着相互联系、调节的作用。

经络分布于全身,贯穿于经脉、络脉和过络,与内脏、组织、器官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基础,也是灸疗选择穴位的依据。

其次,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整气血的运行状态可以调节身体功能、加强抵抗力。

中医学认为气血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情志、饮食等,灸疗则是通过温热灸热的方式来调整气血的运行。

灸疗的具体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是热刺激原理。

艾灸的发热作用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经络气血得以流通畅通,增强循环系统的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问题。

同时,热刺激还能通过神经传导,刺激皮肤感受器,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

其次是药理作用原理。

艾条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甾体类物质、维生素等,具有消炎、止痛、温通等药理作用。

通过灸热使这些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皮肤、经络渗透到深层组织,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再次是阳气的加温原理。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源,对于一些虚寒症状,如寒痹、腰腿痛等,艾灸可以通过灸热加温,增加局部组织内的温度,温阳疏通经络,从而减轻疼痛、改善病症。

同时,热化冷邪的原理也与此相关,艾灸能够通过热刺激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痰浊等寒邪,达到祛寒除湿的作用。

最后是心理作用原理。

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条的特殊气味、触感等刺激感受器官,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舒适、放松的感觉,从而改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

这种心理作用对于一些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病症,如失眠、焦虑、抑郁等,有一定的功效。

介绍艾灸的书

介绍艾灸的书

介绍艾灸的书有:
1.《谢锡亮灸法》: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谢锡亮老先生几十年的灸法
临床经验,包括常用穴位、灸法基本知识、灸法医案等,是学
习艾灸的经典读物。

2.《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热敏灸的技术,
即通过艾灸激发腧穴的热敏化现象,提高艾灸疗效。

这本书对
于了解艾灸的现代研究和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范长伟极简艾灸》:这本书以极简的语言介绍了艾灸的基本知
识和常用穴位,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适合初学者阅
读。

4.《神灸经纶释》:这本书是对《神灸经纶》一书的解释和注解,
对于了解古代艾灸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好的帮助。

5.《灸法直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灸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穴位,
同时也涉及到了针灸的其他方面。

6.《灸法医鉴》: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常
见疾病的灸法治疗等,对于了解灸法的实际应用很有帮助。

(完整版)承淡安论灸法

(完整版)承淡安论灸法

虚弱症候、机能减退、麻痹不仁、痿弛无力,宜小炷而壮多。
7. 劳动情况: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其艾炷宜大,壮数亦多。
8. 营养不良者:壮炷宜小而数适中,大炷则绝对禁忌。
2020/4/15
8
四、灸法的种类——法有所宜
先生认为,凡是用艾灼人体肉体,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都可以称为灸法。
•艾炷灸法:以艾绒作炷,直接燃灼皮肤,一炷为一壮,为我国最古之灸法。
者为多,炷大如米粒。
4. 敏感性者与迟钝性者:对于感受性之敏感者,当灸炷燃至中途时,即移去之,
重还一枚,待燃近皮肤,即去之,反复更换,至着皮为止。灸小儿亦须如此。迟
钝性者,炷宜稍大。
5. 施灸经验之有无:关于未经施灸,属于初灸者,亦宜小炷,壮数宜少,以后逐
日增加。
6. 症状情况:凡是属于亢进性疾患(如疼痛、痉挛等),艾炷宜稍大,壮数宜多。
➢(1)艾灸刺激的感受器范围大,而且皆是神经末梢,所以感传力大;
➢(2)破坏力大而广,起泡的变性蛋白与血清,必含有相当大量的补体与抗体的 作用,还认为古语“不起泡不治”为至理;
➢(3)火伤毒素有强心及兴奋作用,或另有某种刺激作用。
2020/4/15
5
三、艾灸治疗量的问题——灸量标准
灸量的强弱之分
先生认为,艾术属于温热性刺激疗法。由于疾病有轻重,体质有强弱, 所以治疗时所给予的刺激,也应该分强弱,以与疾病相对应。而艾炷之 所以分大小与艾灸时壮数的多少,就是这个原因。
成烛形于穴位上薰灸。
•念盈药条:承先生的先父乃盈公从事针灸数十年,以雷火针、太乙神针之功效虽
卓,而药方偏于香燥,已不适于现代病人之体格,因力谋改良,求其平稳无弊,屡
试屡改达五十余次而成念盈药条所用之药方。性和效广,使用简便,有雷火太乙之

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Ⅰ.关于灸法珍视我们的宝贝--传统灸法谢锡亮的大名,记者在中医学院念书的时候就有耳闻。

他作为近代针灸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在山西省侯马市默默耕耘,50余年如一日创办"澄江学派针灸医学研究所",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培养针灸人才。

知道他的人都很敬仰他,有一位校友曾对我讲:"别看我是针灸系的,在谢老给我们讲课前,我对针灸其实谈不上了解,但是听谢老讲课后,我才真正知道针灸应该怎么学,并深深地热爱上了她。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

《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

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

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就记者的提问,谢老为我们娓娓道来。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可见灸法效力之大。

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可见灸法治病之广。

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

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灸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灸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艾灸”或“艾绒灸”。

灸法是将艾绒点燃,将艾绒上的热能透过温灸作用传递给人体,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灸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灸疗的论述。

灸法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灸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艾绒,也称为艾叶。

艾绒自古被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极具独特的草药功效。

艾绒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蒽醌类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中散寒、驱寒除湿、暖宫推波等作用。

灸法通常可分为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两种方式。

直接艾灸是将点燃的艾绒直接接触患处或相应的穴位进行温灸。

间接艾灸则是在艾绒上放置一层隔开物,如姜片、葱片等,在点燃的艾绒上进行温灸。

灸具有自然热能传导、药物成分通过气味经鼻腔作用、神经刺激等多种作用途径,达到治疗作用。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于脏腑疾病、五官疾病、妇科病、内科疾病等的治疗。

具体疾病如淋巴结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妇科病等都可以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灸法对于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孕产期保健等也具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灸法的操作简单、方便,但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体质情况进行准确的穴位选择。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进行灸法的操作。

同时,灸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烟熏等问题,以确保使用灸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灸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多种作用机制。

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灸法时需要注意专业指导,合理进行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灸法

灸法

(四)灸法机理
1.改善免疫 2.调节血脂 3.控制感染 4.抗癌作用
(一)传统灸法
艾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 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灸器灸
温灸盒灸、苇管器灸、 隔核桃皮壳眼镜灸、 艾条熏灸器灸
间接灸
隔物灸
(姜、蒜、盐、药饼)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蒜泥灸 线香灸 斑蝥灸
(三)明清论灸
• “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 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 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 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 。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 等病
•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
3.发泡灸法(《针灸临床杂志》)
• 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 灸法。 •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 灸和熏灸。传统的化脓灸有三个弱点,即施灸时 的剧痛、灸后长时间的化脓和灸疮愈后永久遗留 疤痕。针对化脓灸的弱点进行了改良,创制出发 泡灸,以皮肤损害较小的灸泡取代开放性的灸疮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易为患者接受。
5.麝香阳燧笔点灸法(《中医临床与保健》)
• 点灸为《千金方》所载艾灸法之一,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药锭灸则是以若干种药物配伍所制药锭代替艾炷的一种 灸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 • 麝香阳燧笔是周楣声主任医师综合了以上2种方法而研制 成的一种点灸药笔,疗效显著、方法简捷,尤能解除患者 惧针思想,故而备受欢迎。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肩周 炎、周围面神经麻痹、痛经五则病案可见,麝香阳燧笔点 灸法对痛症、过敏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等均 有着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今年10月底我做了一次足三里瘢痕灸,到现在创面结疤快落了。

这次的经历使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也受了不少的苦,钱也没少花。

在这期间,得感谢论坛的单阿姨给了我好的建议,让我增强了信心。

我把我的经历写出来希望得到指点,也希望他人可少走弯路。

我先从这里说起吧。

2007年我开始用艾条做灸疗,用的是艾条悬灸和温灸盒.灸架灸----到乌鲁木齐才买到。

主要是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经常弄得满屋子都是艾的味道。

但灸了一段时间后并没感觉有太大的作用。

当然作用也是有的,灸完后浑身热热的蛮舒服,一段时间后胃口也好了许多。

08年了,看了《灸法直论》后很想直接灸关元,但怕找不准穴位,于是想找个中医帮我找。

10月国庆假期的一天我开始行动:找了个诊所有个老中医-------说自己老了不针灸了,我说只是找一个穴位,我给你钱。

结果还是不行-----怀疑他不会。

又找了个诊所,上面写的是有针灸,进去一问,到是热心--------关元穴在脐下四寸或是曲骨上2寸。

(让我躺下给找的)给钱也不要。

但我觉得找的不对,准备再找一位看看。

骑自行车2公里找了位老中医,先问给多少钱,我说你想要多少钱。

10元。

我说好吧。

本想让我站着给找,我说应该是仰卧取穴。

我躺着找了约有10分钟,穴位点改了好几次才定下来。

我在想这人找穴位怎么这么慢呢。

两位医生找的位置不一样,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到底谁谁找的位置是对的呢?回家后我找出中医研究院编的《针灸学简编》看里面是怎么找穴位。

到了晚上我躺下自己用尺子量,耻骨上缘到脐中15cm-----关元就在肚脐下9cm处了。

找到关元后自己用艾绒搓成麦粒大,灸了10几次----开始很疼啊。

完后一看烧了一块黑疤,然后又用艾盒烤了30分。

不过又后悔了---可能没找准穴位。

第二天早上我不死心,又到州中医院去了一趟,挂了个号,是女的,30多岁。

她教我用自己的手量就可以了,我说用尺子量了再平均分,找五分之三处,她说不行,我问:那你是怎么找的?她说我是看的,因为经常找嘛。

灸法

灸法

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
⑴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凡士林,将麦粒大小的艾
炷放置腧穴上施灸,至患者略感灼痛即移去或按
灭艾炷,灸3~7壮,以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
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
大蒜液,放置艾炷点
⑵ 隔蒜灸
操作:把大蒜切成厚度约0.2~
0.3厘米的薄片,中间刺数孔, 上置艾炷后,置于腧穴或患处,
点燃至感到灼热时,易炷再灸,
一般灸5~7壮。 功效:消肿散结、拔毒止痛的 功效,适用于肺结核、腹中积 块及未溃疮疡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 上置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 艾炷。 功效: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谢 谢 大 家!
⑴隔姜灸
操作: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
2~3cm,厚度0.2~0.3cm的薄
片,用针在中间刺数孔便于热
力传导,把姜片置于腧穴上, 再在上面放置蚕豆大或黄豆大 的艾炷,点燃施灸至感到灼热 时,换炷再灸一般可灸5~10
壮,至腧穴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生姜功效:具有解表散寒、温中行气的功效
隔姜灸适应症:外感风寒和脾胃虚寒的呕吐、 胃脘痛、腹痛、泄泻以及风湿痹痛等病症。
注意:防止灰烬脱落烧伤皮肤。
(四)温灸器灸
概念:温灸器是一种常用 施灸的器具,临床常用的 是温灸盒、温灸筒。 操作:施灸时,将艾绒点 燃后放入温灸盒或温灸筒 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 盒、温灸筒放在施灸部位 15~20min即可。 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 的一般常见疾病。
(五)其他灸法
• 概念:又称非艾条灸,是指以艾绒以 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

直灸论

直灸论

《直灸论》默认分类2010-03-11 16:08:35 阅读922 评论26 字号:大中小订阅序自幼爱习方术,多次直灸自己,治病,体验内修。

多处拜师学习,尤其看到王正龙老师的<灸法直论>流传,知早年四川师傅(崔经衡)处学得直灸精髓,有望呈世流传,于是整理出来,大力推广.使大病,久病,疑难病病人实用,定名为<直灸论>,内有"直灸六重天"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体本能(元气)方法系统,能预知疾病的走向,未来。

又能痊愈疾病。

免去当今医生治好病却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望业医者细究。

此论是直灸;悬灸;灸罐;灸盒灸棒;各种隔物灸;药物灸;火龙灸等灸法的准则尺度。

师傅临终垂训:做千秋功业,万世师表,救外越苍生(元气少疾病缠身的人)。

直灸民间常用,如阳明经上的癣,多年不愈,就在患处直灸止痒消肿治好,一般黄豆粒大小的艾壮;附以图示:咳嗽直灸肺俞,一般麦粒大艾壮;腰腿痛,在脊柱上偏痛侧压痛点上,直灸,一般麦粒大至黄豆粒大艾壮;或者直接在腰椎脱出处大灸,一次,护理创面大约30天左右即好.附图:膝盖积液直灸足三里一般黄豆粒大艾壮,最好直灸中脘治疗起来快,好的彻底;痛经盐灸神阙穴,大粒盐填脐中后放2分币大艾壮直灸,附图,直到通窜到痛处不痛。

效如拔刺沃雪。

现今之世人,40岁前拼命挣钱,大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沉迷游戏,竞逐名利,崇洋媚外。

加上中医大都已西医化,不管小儿是否九蒸十八变(这是小儿正常身体发育的发热),尽管清热退烧,有无发炎也尽用激素、抗生素吊取耗损元气。

致使现在很多人体质越来越衰弱,抗病力越来越差。

《黄帝内经》经脉篇有治则,。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意为在人元气尚够用时,可用针法;推拿;按摩拔罐;中药甚至西药吊取元气治病。

‘陷下则灸之’意为在人身体机能、抗病力、生命力低下时(有久治不愈或疾病叠生)就必须要用灸法治疗。

直灸全身各处穴位都会有通经脉效果,强食生肉,加上,直灸中脘,补元气。

《灸法直论》(王正龙)

《灸法直论》(王正龙)

《灸法直论》(王正龙)一个人若要干一番大事业,若不能经受这种痛苦的磨炼,其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空话,就什么也干不成。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

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

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

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

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

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 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 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灸法直论完整版(二)

灸法直论完整版(二)

灸法直论完整版(二)另外,读者对于“壮”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壮数”就是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的数量。

凡施灸时点然一个艾炷,就叫做一“壮”。

一般医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麦粒,所以称为“麦粒灸”。

这种灸法给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总体时间长,“通窜力”和“通窜深度”也显得不足,并会占用医生和患者很长的时间,也容易受到生活琐事干扰。

虽说“麦粒灸”力量较小,但只要是壮数足够,每天坚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发热的程度,我也不会有异议的,尤其是将此法用于元气很虚弱的老人,每天不超过10对儿(关元、中脘两穴为一对儿),并能持之以恒,却是非常适宜的。

所谓“大壮”,就是底座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窝头形状的、坚实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莲子即可。

倘若艾炷做得过大、过高,则热量就会向外耗散许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像瓢泼大雨和蒙蒙细雨的差别,瓢泼大雨会大量流失,渗入土中的雨水会很少,而蒙蒙细雨则会全部渗入土中却不会流失一样。

有人说如果有储存三年以上的艾绒,治疗效果会更好。

根据是孟子(而不是《内经》)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但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治疗已患7年的沉疴痼疾,必须每年灸三五百壮,并要连续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

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为储存了三年的艾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因为根据临床经验,当年的艾草和储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疗功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一两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学习理科的知识分子,受洋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认为中医书上没有写出灸法能治疗某某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医说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是不治之症,于是此人宁肯等死,也认为灸法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看到某医学权威的认可。

对于这种人,就属于“能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

这也是“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理论的害人之处。

西医对于一些贫穷偏远地方所出现的瘟疫,始终没有研究出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皇甫谧——灸法理论

皇甫谧——灸法理论

皇甫谧——灸法理论皇甫谧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所著《针灸甲⼄经》,总结了魏晋以前针灸学成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的学术贡献和精神遗产特别是他针灸医学⽅⾯突出的贡献,不仅奠定了世界针灸医学⼀⼲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且影响着针灸疗法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医疗事业迈向了⼀个新的台阶。

《针灸甲⼄经》是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部针灸专著,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献。

《针灸甲⼄经》共10卷,128篇。

内容涉及脏腑、经络、隃⽳、病机、诊断、治疗等。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总数654个(包括单⽳48个),记述了各部⽳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法。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价值的针灸学专著,⼀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皇甫谧也因此被⼈们做“中医针灸学之祖”。

唐代医学家王焘评价它“是医⼈之秘宝,后之学者,宣遵⽤之”。

此书间世之后,唐代医署始设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必修的教材。

晋代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编撰来的,内容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

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本和朝鲜的重视。

公元701年,⽇本法令《⼤宝律令》明确规定《针灸甲⼄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见皇甫谧的《针灸甲⼄经》影响之深远皇甫谧灸法理论有以下⼏点。

(⼀)详述施灸壮数《针灸甲⼄经》对施灸壮数,⼀般每次为3~5壮,其中,头、⾯、颈、肩、背等处,多为灸3壮;脑、腋、腹部,多为灸5壮;最⼩者为井⽳,只灸1壮;最多者为⼤椎⽳等,灸9壮;个别⽳位如环跳等,灸50壮。

《针灸甲⼄经》第三卷,还提到“欲令灸疮发者,灸复熨之,三⽇即发”。

说明已运⽤发泡化脓灸法。

(⼆)详列禁灸的⽳位《针灸甲⼄经》还提出禁灸⽳位,指出误灸的不良后果,并提到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位有29个,《针灸禁忌第⼀》中提到,“头维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瘠门禁不可灸(灸之令⼈落),下关⽿中有⼲适抵,禁不可灸(下关⽿中有⼲适低⽆灸),⽿门⽿中有脓及适抵,禁不可灸,⼈迎禁不可条,丝⽵空灸之不幸令⼈⽬⼩或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灸之使⼊偻),⽩环俞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门⼥⼦禁不可灸,⽓街灸之不幸不得息,渊腋灸之不幸⽣肿蚀,经渠禁不可灸(伤⼈神),鸠尾禁不可灸。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灸师必备知识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灸师的必备知识
要想达到较好的调理效果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 操作者应对中医十四经络和常用穴位知识非常了解 2 操作者应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 3操作者必须懂得中医基本诊断知识并根据不同疾病选 取相应穴位和灸法进行调理 4 操作者在操作时必须心平气和,细心操作,不可粗心 大意,防止意外发生。
(3) 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 麻疹也有治疗效果。艾条灸3~7分钟。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 灸 保 健 袪 病 13 穴
攒竹穴: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作用(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 有明显的疗效;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施 灸 注 意 事 项
13.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 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 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 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14.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 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 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 炎药。 1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 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的顺序进行。 1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 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灸的起源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
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 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
《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第一章:灸法概论第三节: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观点有四:1,灸法通治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无所不宜;2,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不能用于阳盛阴虚的热证;3,实热证也可以用灸法;4,针法,灸法,药物要适宜选择或结合使用。

一、灸法不论寒热虚实,无所不宜。

持这种观点的有葛洪,鲍姑,陈延之,王焘,窦才,龚居中等。

1、葛洪:葛洪对针灸学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灸法方面,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隔蒜灸和隔盐灸,是隔物灸的最早记载。

全书93类病证,有30多类采用灸法,包括内、外、伤、妇、五官及传染病等。

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有99条是灸方。

他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对疾病的记述和治疗,不少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史料。

《肘后方》中记载的《救卒中恶死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余尝小腹下患大肿,灸即差。

多用之则可大效也”2、鲍姑,葛洪的妻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女灸法家3、陈延之,约为南北朝宋齐时期医家,长于针灸,尤重视灸法,他认为:“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

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索文则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外,以创盘(瘢)为害耳。

”他大力提倡灸法,著有《小品方》,现已亡逸。

他的特点是取穴少,每次1-3穴;壮数多,每次50—100壮,或灸随年壮。

4、王焘,著作《外台秘要》。

他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他只言灸,不讲针,原因是“恐伤性命”,并举例说:“昔者华佗为魏武帝针头风,但针即差。

佗死后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

佗当时针讫即灸,岂头风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曰:“疗热解小便不通利方……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柱,令灸热为度良。

”《外台秘要》记载:“又扁鹊疗劳邪气热眼痛赤方,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当容,经外奇穴。

艾灸疗法的核心:“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

艾灸疗法的核心:“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

艾灸疗法的核心:“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艾火遍身烧、祛病如把抓”是唐朝药王孙思邈的艾灸思想和艾灸方法。

成熟的艾叶热性,是纯阳性,接受太阳真火,储存太阳火力,用于人体能补充人体阳气,可以救回阳气垂危的病人。

艾灸可入肝脾肾经,从而驱赶一切寒湿治病。

可以除寒祛火,可以使凶恶病邪之气平和运行。

以此艾施灸,能够深入人体经络和血脉,能治疗各种疾患(隐藏的疾病)和病患(已经表现的疾病),让受病痛折磨的人康复。

另外,人到老年,丹田气弱,命门火衰,畏寒怕冷,艾灸肚腹部,温暖、舒适、通畅,妙不可言。

对于寒湿气重,脚气反复发作不能除根的患者,用成熟的陈艾装入鞋袜里,可治愈顽固脚气。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窦氏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常从肾脾着手,注重灸法,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人们用艾火治病疗疾,火的温热性质,能快速进入人体,火的性质外形柔软,而其本性很刚烈,能治疗潜伏在身体深处和多年的慢性的疾患,能治疗中药、西药难以取效的疾病,治疗现代中医和西医无法确诊的疾病。

火的性质是行走于人体的五脏六腑而不留守与此。

如果用艾来熏烤人体的穴位,能疏通十二经络,进入肝脾肾经,调和气血治百病,效果神奇,易如反掌。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指的就是:艾叶味是苦辛,纯阳性,用于人体能补充人体阳气,可以救回阳气垂危的病人。

能通畅人体经络,能投入肝脾肾脏,调理气血,驱逐寒湿之气,温暖子宫的功效。

用艾灸人体,能进入人体经脉、脏腑,医治百病。

治疗阴邪即寒湿之邪的最有效最根本方法是,人体要阳气充足,阴邪之气自然消退。

补充人体阳气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大灸、重灸、多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法直论王正龙(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

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

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

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

”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

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

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一、关元穴:【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

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

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

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

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

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

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

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为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

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

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

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

“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

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

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

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

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

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

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

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

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

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

此为良医。

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

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

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

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

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

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