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总结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如做功和热传递是如何改变物体内能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冬天室内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这种生活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生活实例为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冬天暖气片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如通过动画演示内能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内能”。在学习了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等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内能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题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冰山也不例外。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②演示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 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内能与质量、状态的关系:同一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5.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3. 让学生学会用改变内能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改变内能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知识点讲解:(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焦耳(J)。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内能与质量、状态的关系:同一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3. 例题讲解:题目1:一个质量为0.5kg的铁球,温度为20℃,它的内能是多少?解答:铁球的内能 = 铁球的质量× 铁的比热容× 铁球的温度= 0.5kg × 0.44J/(g℃) × 20℃ = 44J。
题目2:一个质量为0.5kg的水,温度为100℃,把它倒入质量为0.5kg、温度为0℃的冰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多少?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水的质量× 水的比热容× (水的初始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最终温度) + 冰的质量× 冰的比热容× (冰水混合物的最终温度冰的初始温度)) / (水的质量 + 冰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学过程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一只通电,另一只不通电。
让学生分析两个灯丝内能大小不同的原因。
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
降低时,内能减少。
[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
(2)物体的质量:它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量的多少。
(3)物体的体积:它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影响分子的势
能的大小。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
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
4.
5.利用内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炒菜时,将盐放入锅中,菜立刻便会变咸,而腌菜时,将盐放在
缸中,很长时间菜才会咸,这是为什么?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人感觉暖和了,
而将热水瓶放入冷水中,瓶中的水变凉,而冷水变热,这种现象就是
所谓的热传递现象。
探究: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图2容器中的水温约为
20℃,热奶约为90℃,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一下容器中水的温度和
奶瓶中热奶的温度均为40℃。
试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
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1)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二次备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涵盖: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通过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例如传导、对流、辐射)两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对比: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改变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入:烧水时,水温升高,为什么会感觉手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讲解。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区分。
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例子和理解。
4.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 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并说明如何改变这个内能。
2. 答案:根据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容计算内能。
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加热水(热传递)或用手摩擦杯外壁(做功)来实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能否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2节,具体内容如下: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的实际应用:热机、制冷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冬天暖气片加热房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暖气片加热房间会使房间变暖和?”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的原理。
4. 内能的改变方式:讲解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内能的实际应用:介绍热机和制冷剂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内能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内能的计算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4. 内能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50℃后,内能增加了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热水壶,让学生观察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壶是如何保持水温的。
2. 讲解内能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3. 内能的转化原理:教师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4. 内能的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和示例,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性质。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方法3. 内能的转化原理4. 内能的实际应用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如何测量内能。
2. 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2内能
第2节内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1.通过事例分析找到热传递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重点】掌握四个概念(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和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难点】区分温度、内能、热量.【教师准备】空气压缩引火仪、硝化棉、火柴、打气筒、烧瓶等.【学生准备】细铁丝、钳子、手套、暖手宝、水等.导入一:问题导入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比如飞在空中的足球,由于有高度,具有重力势能;由于飞行,还具有动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我们已经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分子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能的问题.导入二: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或视频.1.原始人钻木取火;2.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交警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师:热是一种能量吗?如果是,那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一、内能思路一1.什么是内能?【演示实验】小球在桌面上滚动.师:小球具有什么能?生:具有动能.【演示实验】在试管里装入一些热水用橡皮塞塞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膨胀,冲开橡皮塞.师:水蒸气对橡皮塞有没有做功?水蒸气是否具有能?生:做了功,具有能.师:水蒸气具有能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什么能?生:水蒸气由大量水分子组成,这些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因此具有动能.【演示实验】高举起小球.师:小球与地球相互吸引具有什么能?生:具有重力势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特性: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
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3.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和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单位与影响因素:介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并分析质量、温度和状态对内能的影响。
4.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3.2 内能一、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内能的单位:焦耳(J)三、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四、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五、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冬天,两手相互摩擦会感到暖和;夏天,冰棍融化时会感到凉快。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1)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改变。
(3)内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无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但在内能的计算和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内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内能如何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
5. 内能转化讲解: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过程。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物体的内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什么是内能?(2)内能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内能?(3)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4)内能是如何转化的?2. 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并说明你的估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3.2 内能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二、重点: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难点: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三、实验仪器:烧杯2个,滴管,压缩空气引火仪,空气膨胀演示仪,铁丝15节。
四、教学流程(一)视频引入提问:嫦娥二号依靠什么能量作为动力?(二)复习旧知1.动能、势能2.分子动理论(三)探究新知1.内能概念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是焦耳(J)。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思考并讨论)质量:质量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目的多少。
温度:温度反映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结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质量越大,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内能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2.内能的改变改变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做功(实验:弯折或敲打铁丝)(1)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用Q表示,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 内能
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思考
使学生建立接下来的学习目标
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回忆并回答
为内能概念的建构做铺垫。
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学生讨论并交流
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两种形式
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实验,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
讨论、归纳、交流,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知识深化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知识整理:知道什么是热传递,分析内能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量等。
明确热传递相关知识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沾有乙醚的棉花,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13.2 内能
第13单元(章)第2课:课题名(第2课时)内能
编号
课 型
新授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标
要求
了解内能和热量。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教材
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017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的手指温度高于室温,在人的手指和温度计液泡之间发生了热传递,热传递改变了温度计的内能。进一步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探究活动4: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操作,思考该实验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进行解释。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内能》
课题
§13~2内能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压缩空气使硝化棉燃烧的实验和向盛有少量水的烧瓶打气的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通过使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改变内能的方法,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组间小游戏:请背对蜡烛的同学猜一猜,很烫的铜丝是蜡烛烤热的还是别的同学用手弯曲变热的?
实验、
观察、交流
思考、
实验、
总结
思考、
实验、
总结
小组
代表
参与
课堂
拓展思维,创设情境。
动手实验,加深印象。
课程重点,教师多配以讲解、分析。
课程重点,教师多配以讲解。分析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巩固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五、知识
延展
思考题:二氧化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请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调查对该现象进行论证,书写科学小论文,1500字以上。
自学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六、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内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1.通过事例分析找到热传递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重点】掌握四个概念(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和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难点】区分温度、内能、热量.【教师准备】空气压缩引火仪、硝化棉、火柴、打气筒、烧瓶等.【学生准备】细铁丝、钳子、手套、暖手宝、水等.导入一:问题导入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比如飞在空中的足球,由于有高度,具有重力势能;由于飞行,还具有动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我们已经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分子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能的问题.导入二: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或视频.1.原始人钻木取火;2.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交警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师:热是一种能量吗?如果是,那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一、内能思路一1.什么是内能?【演示实验】小球在桌面上滚动.师:小球具有什么能?生:具有动能.【演示实验】在试管里装入一些热水用橡皮塞塞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膨胀,冲开橡皮塞.师:水蒸气对橡皮塞有没有做功?水蒸气是否具有能?生:做了功,具有能.师:水蒸气具有能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什么能?生:水蒸气由大量水分子组成,这些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因此具有动能.【演示实验】高举起小球.师:小球与地球相互吸引具有什么能?生:具有重力势能.师:分子间有什么力?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演示实验】把两根分别固定在两辆小车上的条形磁铁,分开一段适当的距离(异名磁极相对),然后松开手,可以看到小车互相靠近直至吸引在一起.【分析】两辆小车上的外力辙去后,小车之间的引力可以做功,该实验对我们有何启示?【引申总结】类比上述实验,假如分子间的斥力突然消失,分子间的引力可以做功,势能表现出来,分子间因为相互吸引而具有势能.【演示实验】按住两小车上的磁铁,使两同名磁极相对,挨近(约5 mm)然后松开手,可观察到小车相互推开.【启发得出结论】与两个相互排斥的磁铁类似,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分子间因为相互排斥而具有势能.【结论】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拓展延伸】物体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因为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复杂,初中阶段不考虑它的变化,只考虑分子动能对内能的影响.2.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演示实验】盛有等量热水和冷水的两烧杯中滴入墨水,观察扩散快慢情况(后面衬以白纸,以便同学们观察比较).师: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现象】热水杯中墨水扩散很快,冷水杯中墨水扩散很慢.【分析】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快→分子动能大→内能大;温度低→扩散慢→分子运动慢→分子动能小→内能小.【总结】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拓展延伸】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越快.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解释,就是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当温度不变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此思路二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是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能改变钢球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与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前面我们曾学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演示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两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蓝墨水,观察比较两只杯内墨水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归纳总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不论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高温还是低温,这是因为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如图所示,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也具有内能.【拓展延伸】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个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即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决定的.4.内能和机械能:一个在水平光滑桌面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首先木块在桌面上有高度,因此有势能,滑动因此也有动能,所以具有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所以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拓展延伸】一辆加气汽车车内有一罐燃气,当汽车以80 km/h的速度行驶后,气瓶内燃气的内能是否增加?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小组讨论】一根火柴,如何让上面的火药燃烧?学生甲:和高温物体接触,比如与火炉中的炭、烧红的金属块等接触.学生乙:放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学生丙:放在太阳光下凸透镜或凹面镜的焦点处.【教师分析】火药能被点燃,说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达到了燃点.甲、乙、丙三位学生其实分别是用了热传递中的传导、对流、辐射使火药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在这个过程中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给温度低的物体.【结论】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给另一个物体,能的形式没有变.【拓展延伸】在不同物体之间或者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现象.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物体的低温部分,直到温度相同为止.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放出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演示实验】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厚管中,放入黄豆大小的硝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可见硝化棉猛烈燃烧,发出明亮的光,冒出白烟,如图所示.【师生分析】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燃烧.这个过程中,人消耗机械能,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燃点而燃烧.【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做功增加内能:【学生实验】①两手合在一起用力搓,说出感觉.②出示一根铁丝,让甲同学分别摸一下说出感觉,然后请乙同学快速来回弯折十几次,再让甲同学摸一下,说出感觉.【现象】①手掌逐渐变得发热;②铁丝变热.【归纳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2)做功减小内能:【演示实验】烧瓶内装入少量水,用塞子塞住,一个抽、打两用气筒用一根橡皮管穿过塞子与烧瓶连通.请一个同学迅速地向烧瓶内打气,一会儿塞子就被冲开.【现象】烧瓶内出现白雾.【分析】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归纳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3.改变内能的效果是等效的:【演示实验】出示两根相同的铁丝,一根请甲同学快速来回弯折十几次,另一根请乙同学在酒精灯火焰上烤十几秒,请三至五名同学用手分别触摸,然后判断说出哪根是弯折造成的温度升高,哪根是加热造成的温度升高.师:这两根铁丝温度都升高了,如果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你能否判断出它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呢?【归纳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所以无法判断.【拓展延伸】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只是能量的转移.一、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1.热传递.2.做功.三、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1.热传递改变内能时:用传递热量的多少来量度.2.做功改变内能时: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的内能是不能改变的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D.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解析:物体温度降低(或升高)时,内部分子运动变缓慢(或剧烈),所以内能减少(或增加),A错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B,C正确;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D正确.故选A.2.0 ℃的冰全部熔化成0 ℃的水,体积将变小,比较这块0 ℃的冰和熔化成0 ℃的水,它们具有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的内能相等B.0 ℃的冰具有的内能较多C.0 ℃的水具有的内能较多D.无法确定解析:0 ℃的水和0 ℃的冰,温度相同,分子动能相同,体积不同,说明分子势能不相等,所以内能不相等,A 错误;冰熔化成水时要吸热,所以0 ℃的水具有较多的内能,B错误,C正确,D错误.故选C.3.列车通过时,铁轨的温度会升高,表明它的内能(选填“增加”或“减少”),这是通过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选填“做功”或“热传递”).解析:列车通过时,车轮和铁轨之间相互摩擦,要克服摩擦做功,使铁轨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答案】增加做功4.如图所示,装有汽油的油桶放在烈日下温度会(选填“升高”或“降低”),这是通过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油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解析:油桶放在烈日下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加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油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答案】升高热传递一、物体的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2.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题【选做题】教材第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下列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煤炉烧水、做饭B.棉被被太阳晒热了C.钻木取火D.铁匠把烧红的铁块浸入水中使铁块变冷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B.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会增加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D.温度相等的1 kg水和100 g水内能相同3.2013年上海科技活动节推出了一项节能环保、可调节室温的江水源热泵技术.如图所示是其夏天工作时的流程,当江水循环到冷凝器时,利用江水与冷凝器存在的温度差,通过的方式带走室内热量,从而实现降温.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等物质能让太阳发出的热顺利地通过到达地球,但却阻碍地表反射的热散发到大气层外,大气的这种保暖作用,就像玻璃温室一样,这种现象称做效应,而城市的平均气温要比周围的乡村高一些,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于乡村之中,这种现象称为,它给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空可乐瓶内滴一滴酒精,用装有气门芯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再用打气筒通过气门芯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达到足够大时,塞子将从瓶口冲出,且原来透明的瓶内充满了白雾,这一实验现象表明()A.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减少B.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C.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减少D.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增加6.物理学中“热”的含义很多,有温度、热量、内能等,那么“加热”“熔化吸热”等中的“热”是指;“热水”“热膨胀”“物体变热”等中的“热”是指;“太阳能集热箱”“热机”等中的“热”是指.7.在需要保温的时候,就要尽可能防止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发生.保温瓶上玻璃和软木塞都是热的,防止发生,夹层里的空气抽得非常稀薄,瓶口又盖着塞子,防止发生,保温瓶胆上镀银的光亮表面可以防止发生,所以保温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拓展探究】8.小明和小芳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和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与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经过40 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3)除了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答案与解析】1.C[解析:煤炉烧水、做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A错误;棉被被太阳晒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B错误;钻木取火,利用了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正确;铁块在水中变冷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铁块内能的,D错误.故选C.]2.B[解析: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对其做了功,A错误;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B正确;任何温度的物体都具有内能,温度为0 ℃的物体也有内能,C错误;1 kg水和100 g水的温度相等,但分子数目不等,所以内能不同,D错误.故选B.]3.热传递[解析:江水和冷凝器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发生热传递.]4.温室热岛效应[解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能让太阳的热顺利地通过到达地球,但却阻碍地表反射的热散发到大气层外,这种保暖作用就像玻璃温室一样,称做温室效应.城市平均气温要比周围乡村高一些,这就是热岛效应.]5.C[解析:雾是小液滴,它是由酒精蒸气液化形成的.其具体过程是: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对瓶塞做功,将瓶塞打出,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中的酒精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故选C.]6.热量温度内能[解析:“加热”“熔化吸热”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的“热”,是指热量;“热水”“热膨胀”“物体变热”等中的“热”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指温度;“太阳能集热箱”“热机”等中的“热”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热,是指内能.]7.不良导体热传导对流热辐射[解析:保温瓶上玻璃和软木塞都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防止发生热传递.夹层里的空气抽得非常稀薄,瓶口又盖着塞子,防止发生对流.保温瓶胆上镀银的光亮表面可以防止发生热辐射,所以保温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8.(1)热水的质量(2)203952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的好(3)让两瓶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烧瓶、水的初温、环境因素外,还要保持热水的质量也要相同;(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最后水的温度和室温相同,所以室温为20 ℃,经过40分钟,泡沫塑料包的烧瓶的热水温度从80 ℃降到41 ℃,降低了39 ℃;而棉絮包的烧瓶的热水从80 ℃降到28 ℃,降低了52 ℃,由此可见,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的好;(3)除了比较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还可以让两烧瓶的热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做实验时,课堂气氛容易活跃,但是学生兴奋点全在做实验上,对于设置的问题往往思考不足.为了能吸引学生参与,变问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可以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做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棉花燃烧说明棉花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棉花的内能如何变化?3.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内能发生变化的?4.变化的内能从何而来?5.能量如何转化?这样设计问题,减少了问题的宽泛性,每一步都不难回答,学生解决起来就有的放矢,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10页)1.(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2.提示:“炙手可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使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使木头燃烧.3.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的实例:煤气灶烧饭,太阳能热水器,生火取暖等;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的实例:暖水瓶,木质锅把手等.4.自己做一下,会对“摩擦生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摩擦后的图钉变热,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1.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1)温度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没有”或“含有”等.(2)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只有当物体内能改变,并与做功或热传递相联系时,才有数量上的意义.(3)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实质是内能的变化量.热量跟热传递紧密相连,离开了热传递就无热量可言.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在热量名词前加“有”或“没有”“含有”.2.温度、内能、热量的联系:(1)温度与内能: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因为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温度有时变化有时不变化.比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内能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因此物体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因此物体温度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2)温度与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物体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变化了,温度改变了.(3)热量与内能: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小多少;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要注意:内能增减并不只与吸收或放出热量有关,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对外做功多少,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多少.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