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生存之道龚鸽丽

合集下载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目的的传承性、 教学方式的强制性 和教学成果检 验标准的唯一 性, 直接导致 了受教育者 陷入死读书和读死书的泥潭 。知识传 授教育因忽视受教育者 自主创新能力 的培养 , 使教育与人类社 会发展的需要脱节 。这种情 况在教育 的各个阶段都有所表现 , 高等教育同样没有摆脱 知识传授教育理念带来 的危害 , 并直接
础上, 提出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 馆知识服务研究趋势。
关键词 : 泛在知识环境 ; 知识服务 ; 图书馆服务 本文为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科研项 目“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
校 图书 馆 知 识 服 务 模 式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T 2 0 1 3 C 5 )
任何人 ( a n y o n e ) 、 任何物 ( a n y t h i n g ) 都能顺 畅地通信 。泛在知识
例如 , 许 多 高 校 在 实 践 教 学 上 没 能 提 供 一 个 良好 的 平 台 , . 尽 管
更为突 出。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 应该 以实 践活动为载 体,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 实 习见 习、 毕业设计 以及多种 形式 的创业计划大赛 等第 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同时, 要积极推 进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 充分发挥科技园连接高校
战 能 力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是理 论 与 实 践 的 结合 , 而 其 实 践 性 特 点
导致所培养人才 自主创新能 力素质的欠缺。 ( 三) 缺乏创新创 业教育 的有效教学体 系。 许多地方高校 目 前都没有将 创新教育纳入 学校 的学科建设规划 、人才培养 目
标、 质量评价体 系之中 , 再 加 上 即 使 开 设 了创 新 创 业 课 程 也 多 是 引进 国外 的 教 学 体 系 , 针 对 中 国文 化 、 学 校 特 色 进 行 系 统研

泛在知识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 2 7・

信 息 组 织 与信 息服 务 ・
泛在 知 识 环 境 下 医学 图 书馆 的 学科 化 服 务
刘桂玲。 王天 津 。 刘 娜
[ 摘要 ] 论述 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 探 讨 了泛在知识环境与 学科化服务 的关 系, 指 出了准确把握 用户 需求特点是 学科 化服务 定位的基础 , 人 才队伍 建设是 学科化服务成败 的关键 , 运用现代信 息技 术是提 升学科化服 务质 量的武器。 [ 关键词 】 泛在知识环境 ; 学科服 务 , 学科馆 员; 数字 图书馆 ; 泛在服务 [ 中图分类号 ] G 2 5 2 . 6 2 ; G 2 5 O . 7 6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3 9 8 2 ( 2 0 1 3 ) 0 9 — 0 0 2 7 - 0 3
[ A b s t r a c t ] A f t e r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u b i q u i t o u s k n o w l e d g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e r e d e s c r i b e d , t h e r e l a t i o n
“ 泛在 知识 环境 ” 对未 来数 字 图书馆 提 出 了一 个
类 型 图书馆 发展 到一 定 阶段必 然 要 面对 的一 种 全新 模糊的发展模式 和理想 的愿景 , 为图书馆 的资源建 的 服务 、 管理 和建 设 模 式 。2 0 0 3年 1 月 美 国密 西 根 设 、 信息服务 和信息管理带来 了新 的思考 和挑 战。 大 学 向美 国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会 ( N a t i o n l a S c i e n c e 现代技 术设 施 为知识 的创 造 者 和使 用者 提 供 了数 字 F o u n d a t i o n ,N S F ) 提交 的报 告 中首次 提 出 了 “ 泛在 知 化 的知识传播和获取渠道 , 为广大用户借助数据、 信 识环 境 ( u b i q u i t o u s k n o w l e d g e e n v i r o n me n t ) ” 2 J o 息、 工具、 设备等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时 空 的 限制 ; b. 术带 来 了众 多 网 络知 识 自 We2 0技
传统 的知识体系是通过他组织来完成 的 , 在
组织实施平 台, 从非结构化信息中抽取信息 , 信息 他组织模式下建立的知识结构是有序 的,反 映了 自组织和知识生成的实现简便易行。所谓网络信 客 观知识 体 系 的序 性结 构 ,间接 描述 了主 观知 识 息 自组织 , 是指 网络信息资源 由于人与人之间、 人 结 构 的有 序 性 。嘲 泛在 知识 环境 下 , 人 知识 的泛 个 与网 络要素之间的交互性 、 相关性 、 协同性而形成 在存取产生的知识信息 ,主要是通过信息 自组织
I ] 尽管实现泛在知识环境的最终 目 “ 泛在知识环境 ” 由网络设施 、 是 硬件 、 软件 、 性的数字环境 。3 但 知 信息 资 源 、人 等 有机 组成 的新一 代 科 技知 识 基础 标 还有 待 时 日, 信 息 、 识 的泛 在化 趋 势 已锐 不
结构 ,是 未来 知 识 型社会 的一 种综 合 的全 面 的数 可 挡 。
尚 捷, 朱 刚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图书馆 , 江苏 常州 23 0 ) 10 1

要: 泛在知识环境 的产生和发展 , 息、 使信 知识 的泛在化存取成为现实 , 严重削弱 了图书馆在知识交流 中的
中心地位 , 图书馆知识管理带来 了挑战。 给 图书馆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 , 利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势加强泛在信 息资源的整合 与利用 , 为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传递不可或缺的环节 。 成
知识环境 中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 识 的个 人 组织 。嘲
析 ,探讨 泛 在知 识 环境 下 图 书馆 知识 管 理 的应 对
策略。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后数字图书馆展望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后数字图书馆展望

通 过 “ 在 网络 ” 的构 建 ,使 数 字 化 时 代 的 图 书 馆 成 为 一 泛 个 智 能 的 、立 体 的 、规 模 的知 识 存 取 中心 ,就 必 须 广 泛 应 用 新 技术 、新理念。运用下一代互联 网服务技术—— 网格 ( r )技 Gi d 术 、利 用弱 化服务 器概 念 的新型公 布式 系统 结构 —— PP “ 2 即 对等 网络” 技术 、基于 P P 2 技术 的信息 传输 系统— — 流媒体 技术 、抑 或 构 建高 性 价 比的 服 务平 台— — 云计算 与 云存 储技 术 ,有 了 这些 前 沿 技术 支撑 ,后数 字 图书馆 时代将 是前 景广 阔 、 日新 月异 的。 22 馆员 应树 立泛在 化 的服务 意识 _ 笔 者认 为 ,随着 后 数字 图 书馆 的不 断 延 伸发 展 ,资 源 环境 与 技 术平 台的智 能 化 、多 元化 是毋 庸 置 疑 的 。但 图书馆 的本 质是 服 务 ,不是 技术 。服 务是 永恒 的 ,技 术 只是 手 段 。为此 ,图 书馆 一 直所 强 调和 倡导 的 “ 以用 户 为 中心” 、 “ 以读 者 为第一 ” 的 服务 理 念 ,也将 成 为未 来 图 书馆 面 向用 户 型 的一 种 泛 化 性 信 息 服 务 体系。 2 . 具 备较强 的时代精神 .1 2 后 数 字 图书 馆 时代 的馆 员 所要 承担 的新 角 色 ,需要 的 是 一批 富有 时代 挑 战性 、开拓 创 新性 和 职业 紧 迫感 的 服 务群体 。时 代精 神是 一 种超 脱个 人 的 共 同的 集体 意识 ,而对 图书 馆事 业 的忠 诚 、 对 于 l 作 的 精 益 求 精 ,对 于 “ 者 第 一 ,服 务 至 上 ” 的 身 体 力 T 读 行 ,无疑 彰显 了真正 热爱 图书 馆事业 的一 种时 代精 神 。 2. .2具有较 高水 平 的知识 素养 2 具有 较 高水 平 知识 素 养 的人 才是 后 数字 网书 馆建 设 中做 好 服 务 的必 备 条件 。馆 员 的 知识 素养 是一 个 人 从 事图 书馆 业 务最 基 础 的 知识 储 备和 最 直接 的动力 源 。 因此 ,后 数 字 网书馆 时代 应 当注 重 培养 馆 员 的知识 发 现 与识 别 、知识 获 取 、知识 组织 、知识 转 换

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以国家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为例

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以国家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为例

收稿日期:2023-12-01作者简介:宫蛟飞(1989 ㊀),国家图书馆工程师;宫雅琦(1998 ㊀),德国海德堡大学计算机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㊂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以国家图书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为例宫蛟飞1,宫雅琦2(1.国家图书馆,北京㊀100081;2.海德堡大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海德堡)摘㊀要:文章探讨了沉浸式阅读的特点,阐述了沉浸式阅读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以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为例,详述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对沉浸式阅读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㊂关键词:沉浸式阅读;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智慧阅读中图分类号:G250.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1-0078-03㊀㊀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虚拟现实㊁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出现了多样化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人们的阅读需求也随之改变㊂随着5G㊁云计算等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阅读更加契合大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而沉浸式阅读作为一种高效新颖的智能阅读形式,越来越受广大读者欢迎㊂1㊀沉浸式阅读的特点1.1㊀强人机交互性㊀㊀交互性是指用户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与虚拟环境内的人或物体进行实时互动㊂强人机交互性依赖于蓬勃发展的沉浸式阅读技术,其关键技术为依靠动态环境建模技术㊁系统集成技术㊁人机交互技术㊁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㊁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等多种交叉技术形成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生成包容多种信息㊁具有多种感知的场景,读者可通过使用VR 眼镜㊁头盔㊁手柄等多种可穿戴设备触发虚拟场景中的埋点,从而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1]㊂1.2㊀促进读者感官与认知的交互㊀㊀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㊁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最早提出 书籍五感 的概念,认为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启始㊂我国图书设计大师吕敬人对 书籍五感 概念做出了进一步实践和阐释,他在‘翻开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一书中提到,书籍设计可以融合视觉㊁触觉㊁嗅觉㊁听觉㊁味觉等五种感官体验,五感的融合赋予书籍强大的生命力[2]㊂在沉浸式阅读体验过程中,读者的 五感 被调动,通过 五感 得到的信号或信息能够很快形成读者大脑中的认知[3]㊂在认知的驱使下,读者再次通过 五感 捕捉更多的信号或信息,这些信号或信息又再次强化读者大脑中的认知,此时读者会越来越沉浸于所处的虚拟环境当中㊂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读者自身 五感 与认知产生交互,通过调动读者感官提升认知体验,循环往复㊁不断强化,最终达到沉浸式阅读的理想效果㊂1.3㊀提升知识吸收的深度和系统性㊀㊀沉浸式阅读基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㊁环境建模技术㊁仿真技术等多种虚拟现实技术,将视频㊁音频㊁图像㊁文本等各类多媒体资源巧妙结合,使知识实体融入虚拟环境,有助于提升读者的 五感 和认知体验㊂例如,应用于科学㊁历史㊁地理㊁艺术等专业领域时,沉浸式阅读可通过多模态知识及其关联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某个专题的概念㊁关系㊁发展脉络等,甚至可以动态重组文章和数据进行试验推理;应用于图书馆㊁博物馆等科普机构时,沉浸式阅读既可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也可实现实体馆藏资87第44卷第1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1月源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满足智能时代背景下广大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4]㊂2㊀沉浸式阅读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㊀㊀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国外很多图书馆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融合,开展了沉浸式阅读项目探索㊂早在2011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的博㊃布林克曼团队就利用ShelvAR 技术,通过使用机器可读的书脊标签驱动虚拟现实书架阅读系统[5]㊂比较经典的沉浸式阅读技术应用案例还有三维虚拟社区Second Life 平台的应用,随着该平台系统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链接进入平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图书馆,用户通过鼠标㊁键盘等外接输入设备就可在虚拟图书馆自由漫步㊂接入该平台的图书馆不仅将馆藏图书㊁艺术展品进行三维数字化建设供用户浏览,还将图书馆的建筑㊁书架等进行虚拟化还原,为用户提供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虚拟图书馆还能够提供参考咨询㊁信息检索等个性化服务[6]㊂㊀㊀为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沉浸式阅读活动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体验区推出了VR 虚拟现实阅读站,公众在此不仅可以学习百科知识,还可现场感受 VR 诵经典 VR 贺新春 等特色文化创意成果㊂国家图书馆不断对数字图书馆体验区的AR 技术进行尝试和拓展,如制作百家姓起源㊁中草药生成过程等特色数字资源,读者扫描AR 书签或明信片就可通过手机或AR 阅读机观看数字资源㊂2021年6月,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体验区上线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是5G 时代新型阅读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实践,该项目借助全景视频㊁VR 等先进技术探索新阅读形态,打造全景展厅㊁阅读树等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为读者提供精彩纷呈的沉浸式阅读体验㊂3㊀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设计与实现㊀㊀在5G 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便捷,为更好满足公众多层次㊁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纷纷探索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形态,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般阅读㊁享受优秀文化㊂国家图书馆也应用5G㊁云存储㊁云计算㊁全景视频㊁VR 视频等技术建立了多元复合型沉浸式阅读知识空间,推出了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拓展阅读空间,升级阅读体验,为数字阅读注入新的动能㊂3.1㊀项目总体方案架构㊀㊀ 沉浸式阅读体验 项目的总体方案架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云端㊁管理与控制端㊁终端㊂具体而言,云端服务器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计算能力能够实现大量VR 视频㊁VR 内容的云端存储,进行虚拟图书馆馆舍㊁书架等场景的计算建模,具有直播㊁点播视频转码功能以及渲染调度管控功能,能够为读者展现高度逼真的虚拟图书馆场景㊁3D 立体式阅读素材等,使读者获得实时沉浸式阅读体验;管理与控制端是管理员进行前后台管理的 操作间 ,管理员可以通过服务器实现云端资源的增删㊁渲染等工作,并可对云端及终端的各项参数进行管理与控制;终端全景展厅和阅读树为读者提供全景视频沉浸式阅读体验,读者可通过操作VR 眼镜选取㊁播放视频㊂㊀㊀综上,各端通过第五代通信技术相联结实现了大容量㊁高速度㊁低时延的互联互通㊁上行下传,不仅保障了协同计算效率和实时渲染效果,使读者感受流畅的视频流和稳定的资源播放效果,同时还能借助5G 的大带宽优势为今后接入更多沉浸式阅读终端以及扩展更多功能打下基础㊂3.2㊀全景展厅介绍㊀㊀全景展厅以270度的全景视角为读者呈现巨幕裸眼观赏效果,可以播放 8K +360度 全景视频内容,显示现实场景的3D 复刻,使读者置身于三面超高清大屏环绕的全景空间,获得沉浸感强㊁画面真实的全维度互动阅读体验㊂全景展厅播放的内容既包括基于国家图书馆优秀馆藏自建的超高清全景视频,如‘永乐大典“全景视频㊁ 甲骨文记忆 展览全景视频㊁ 全景国图 漫游视频等,帮助读者更好了解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和馆舍情况,也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全景刻画视频,如‘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华山云海图“等名画的深度介绍全景视频,积极向公众传播㊁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㊁地理㊁科技等领域的科普视频,如平遥古城等文物古迹介绍视频㊁ 共览世界音乐之都 等城市印象视频,以及依据‘流浪地球“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全景视频等㊂此外,全景展厅还可作为背景墙为数字图书馆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沉浸式体验硬件支97宫蛟飞,宫雅琦: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㊀持,如:2023年科技周期间,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体验区举办主题为 穿汉服㊁写汉字㊁共赏AR 的互动体验活动,为配合活动氛围,在全景展厅滚动播出‘天工开物:杀青“‘天工开物:彰施“‘华山云海图“等沉浸式影片,使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景深度融合,提升读者沉浸式体验感受㊂3.3㊀阅读树介绍㊀㊀阅读树是国家图书馆搭载5G技术依托云架构体系打造的树状沉浸式阅读架构,读者可利用可穿戴设备观看内置全景视频内容㊂阅读树拥有8套设备体系,可同时为多位读者提供沉浸式全景阅读体验,引入华为云与边缘云相结合的技术架构将全景VR内容从云端分发至不同的体验终端,降低网络延迟带来的体验不适,保障VR视频的流畅播放,同时读者佩戴的VR眼镜还可调节近视度数,全方位提升读者的使用舒适度㊂阅读树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影片内容与全景展厅一致,读者在体验过程中既可通过触控屏幕对影片进行选取和播放,也可将目光对准VR眼镜中的内置光标,凝视3秒钟完成相应操作,让读者真正沉浸式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乐趣㊂4㊀对沉浸式阅读发展的思考4.1㊀加强VR视频资源建设㊀㊀沉浸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有优质的VR视频资源才能为读者带来知识的启迪㊂公共图书馆既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馆藏特色优秀资源,制作质量上乘㊁具有丰富文化属性的优质视频资源,又要积极开展行业间的合作,使具有关联属性的资源互为补充,形成较为完整的深度资源体系,为开发制作内涵丰富的知识类视频提供资源支撑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开拓资源挖掘途径,打造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 2023年展出的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就是依托交互技术㊁光场扫描技术等还原 古文献四大发现 ,即殷墟甲骨㊁居延汉简㊁敦煌遗书㊁明清档案,为读者呈现首部重现古文献四大发现的VR互动纪录片㊂4.2㊀加强沉浸式阅读技术研发和应用㊀㊀公共图书馆既是沉浸式阅读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沉浸式阅读项目的开发者,应积极参与沉浸式阅读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联手科技研发公司㊁科研机构等深入探讨沉浸式阅读基础技术以及能够对沉浸式阅读产生深刻影响的相关技术㊂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 元宇宙 概念已经渗透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规划当中,其中的扩展现实(XR)技术就是包含了增强现实技术(AR)㊁虚拟现实技术(VR)和混合现实技术(MR)等相关技术的沉浸式技术的总括性术语,未来智慧图书馆可以利用XR技术在虚拟世界当中模拟真实图书馆的业务场景,为大量在线用户同时提供图书馆知识传递等互动服务以及沉浸式阅读体验[7]㊂例如,国家图书馆综合运用大模型语义㊁AI语义泛化㊁人机交互工程㊁3D空间建模㊁毛发布料解构等技术开发超写实数字人 图灵灵 ,打造智能型数字馆员,为读者提供多元化㊁沉浸式互动服务㊂4.3㊀提供个性化沉浸式阅读体验㊀㊀图书馆行业正在向未来智慧图书馆进军,应将个性化的服务有机嵌入沉浸式阅读体验当中[8]㊂公共图书馆要打破线上线下的空间局限,加快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力度和范围,要让每一位读者都参与其中,参与沉浸式阅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图书馆新阅读形态的元宇宙㊂公共图书馆要利用虚拟现实㊁增强现实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懈探索新的阅读形态,加强沉浸式阅读视频资源建设以及沉浸式阅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读者提供科技与知识相结合㊁能够有效启迪智慧的个性化沉浸式阅读体验㊂参考文献:[1][6]㊀武童.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2]㊀王芳.书籍五感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与推动[J].今传媒,2013(5):99-100.[3]㊀肖亮.沉浸式阅读体验:儿童书籍‘山海经“的设计与创作实践[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0.[4][5]㊀李娇,孙坦,鲜国建,等.智能时代图书馆空间功能及服务创新的研究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2(1):138-145.[7]㊀陈广顺.沉浸式体验:图书馆走向元宇宙的突破点[J].图书与情报,2022(2):127-133.[8]㊀王飒,朱波,张姝末,等.面向 沉浸式 阅读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架构探析[J].文化产业,2023(2):88-90.(编校:徐黎娟)08宫蛟飞,宫雅琦:数字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建设探讨。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创新研究李录遥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创新研究李录遥

2012年9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September2012 第18期总第268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8T o tal N o.268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创新研究李录遥(三亚学院图书馆,海南三亚 572000) 摘 要:介绍了泛在知识环境理论,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用户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的改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针对这种改变,所推行的阅读推广活动。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8—0124—02 近年来,泛在知识环境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 ous Kno w ledge Enviro nm ent)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DL 项目负责人Daniel At kins所带领的“蓝丝带委员会”,于2003年1月提交给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名为《通过Cyberinf rast ruct 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所提出的。

报告建议NSF建立一大范围、机构互连、国际合作的“Advanced Cyberinf rast ruct ur e P rog ram”(ACP),具体来说就是结合网络和系统设计、人机互动、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信息组织、机器翻译、数据库等技术理念,构建一个为用户提供最大便利、使技术彻底发挥作用的知识环境,即泛在知识环境。

泛在知识环境的总体目标是: 个人知识的无所不在存取—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任何内容需要获取个性化信息、知识; 从非结构化信息中抽取知识——信息自组织和知识生成; 信息的自然交流——知识社会化; 用询问式学习方式改革教育; 知识生命周期; 扩大知识基础结构; 知识的个人组织。

泛在知识环境具有无处不在性、交互性、全能性等特点。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改进樊悦桂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改进樊悦桂

2012年10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Octo ber 2012 第19期总第269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19T o tal N o .269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改进樊悦桂(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 要:根据读者调查情况,对学生读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对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3点建议:对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强文献检索实践训练,开展导读活动。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文件检索实践;导读活动;图书馆;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9—0134—01 图书馆是知识的收藏与传播机构,它用科学的方法收藏人类的知识信息再传播给广大读者。

过去,图书馆只有纸质图书资料。

后来,增加了电子图书资料。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网络上浩瀚无垠的信息也成为图书馆的收藏对象。

因此,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工作更加复杂。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了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针对学生课外读书问题,对读者进行了调查访问。

通过调查发现,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且急待解决。

1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读的书大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应该读懂教材、教学参考书,即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书籍,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三基”知识要学扎实,掌握牢固,为将来工作以后的再学习打下基础。

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隔些年就要更新。

但是,“三基”知识是长期起作用的。

要利用牢固掌握的“三基”知识,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做到终生学习。

现代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业余时间甚至是正课时间,从功利主义出发,选择阅读考证、考职方面的参考书,不惜废寝忘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是需要改变的。

为了眼前的利益荒废了青春年华的美好时光,将会得不偿失。

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旧知识的退化,知识更新,需要“三基”知识起作用的时候,再后悔当初没有读教学参考书,“三基”掌握不牢,有碍于知识更新,到那时将悔之晚矣!当然,读一些科学技术发展新动向、科学新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不能反对,反而还要提倡。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思考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思考
NO V ., 2 0 1 5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思考★
陶 健 金 卫 兰 杨 金 梅
6 7 8 4 0 0 )
( 德 宏 师范 高等 专科学 校 图书馆 云南 芒 市
摘要 : 分 析 了泛 在 知 识环 境 的 概 念及 其 特 点 , 阐述 了泛在 知 识环 境 下方特 色资 源库 的 实施 策略 与途 径 。 关 键词 : 泛在 知 识环境 ; 图 书馆 ; 地 方特 色资源库
在经 过充 分 收集 、 整理、 传递 、 服 务 后 才 能 充 分 体 现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德 宏 师 范高 等 专 科 学校 2 0 1 5年 度 校 级 科 研 研 究课 题 “ 地 方 文 献 特 色库 建 设 研 究” ( D S K2 0 1 5 2 8 ) 研 究 成 果
其 独一 无二 的个 性 化特 征 , 才 能够 得 到社 会 的广 泛 认 可 和足 够 重 视 。地 方 特 色 资 源 库 个 性 化 的 特 质
与泛在 知 识 环 境 下 , 个 性 化 服 务 特 征 是 高 度 一 致 的 。因此 , 地方特 色 资 源 库 的 建设 是 泛 在 知识 环 境 下 图 书馆信 息资 源 建设 的重 要 途 径 之一 , 它对 促 进 地 方 的政治 、 经济、 文化、 教 育 等方 面 的发 展具 有 非
第2 8卷 第 6期
2 0 1 5年 1 1 月
He b e i I i b r a r y J o u r n a l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6 《 f - I t 科技用苑
V0 1 . 2 8, No . 6

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和谐文化构建

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和谐文化构建
3 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和谐文化构 建之举措
( ) 1 合理分布 馆藏 、打 造特色 资源 ,促进人 与资源的和谐 。馆 藏 的合理分 布主要 是纸质资源和 电子资 源的比例分 配合理 化 ,虽然纸 质资 源在短期 内不会 明显减少 ,更不会消亡 ,纸质与电子馆藏将是长
化 的推进 .近年国际性的图书情报学术交流增 多,信 息技术的发展又 推波助 澜 , 识全 球化逐渐明朗 ,我国图书馆学 的发 展面临着本土化 知 和国际化 的双 重任务 ,也因此面l 更多问题 。比如 。国际知识资源共 I 缶 享和规范 、 信息服 务业 的竞争 、知识产权 保护 等。
此 占有 重要一席 , 。 ( ) 3 知识全 球化的到来 。2 世纪 ,知 识取代 资本的地 位 ,成 为 l 社会财 富的象征和社会民主的源泉 。随着知识社会 的到来和经济全球
明 ,在 为读者提 供服 务的 同时充 当着教育 者和信 息资 源导航员 的角 色,进而规范师生和公 民之 言行 ,促进社会和谐的进展 。
是 以后图 书馆资 源建设 的重点 。 电子资源包 括图 书馆购买 的 电子 图 书 、馆藏纸质 图书数 字化 和网络数据库及相关 资源。北 大图书馆 的网 络 资源 中 ,数据 库 占5 %,其 他分 别为讲 座 、知 识汇 编和音 乐 电影 0
笔 者通过 使用 读秀学术 搜索和 维普 中国期 刊全文 数据 库进行 比 较 ,读秀具 有更好 的检 准率和检 全率 。我们利 用读 秀学术 搜索 ,以
科 学 管 理
由肛科 拭 2I年第 期 8 0o 9
知 识 环 境 下 的 图书 馆 和 谐 文 化构 建
颜 海 亮
(南 阳 师 范 学 院 图 书 馆 )
摘 要 在2 世纪知识服 务的环境下 ,图书馆构建 和谐 文化有其新 的机 遇: 图书馆 可以在 五个 方面加 强 自身建设 ,进 而促 进和谐 1

基于泛在知识环境的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基于泛在知识环境的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基于泛在知识环境的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作者:孔洁房斌来源:《卷宗》2020年第23期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泛在知识环境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信息环境,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不仅用户在信息需求和获取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且一些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之一,国内外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类似的,因此在泛在知识环境背景下,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也需要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特色进行有效的转变和创新,提高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泛在知识环境背景下对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泛在知识环境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和学科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难点问题,结合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前景,对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使得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

1 泛在知识环境的概述为了明确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特点以及工作重点,需要对泛在知识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不仅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1]。

泛在知识环境是非常普遍和覆盖面较广的数字化环境,可以根据数据信息和设备工具形成交互性的研究局面,并且将计算和储存进行相互的融合,提高数据传输的能力,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泛在知识环境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普遍存在的知识环境,从广义的意义来说泛在知识环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交流以及流通,信息服务是无所不能的,并且也优于信息本身所提供的知识环境。

2 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概述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主要是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而为读者提供主动式和动态式的服务,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服务的特点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甚至是一些服务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要求进行个性化和便捷化的发展[2]。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摘要】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探讨了图书馆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并探讨了图书馆在这一环境下的角色和使命。

随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跨学科合作与知识整合的讨论,进一步展示了图书馆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展望了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了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这篇文章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的研究与实践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实践、变革、挑战、角色、使命、实践案例、跨学科合作、知识整合、展望、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泛在知识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逐渐完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存储和传播中心,在这个泛在知识环境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图书馆馆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将图书馆转变为适应泛在知识环境的知识服务中心成为了当前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图书馆在这一新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也需要探讨图书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开展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图书馆才能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1.2 研究意义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变革与挑战是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摘要】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图书馆学术交流在研究与实践中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本文从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实践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泛在知识环境对图书馆学术交流的影响,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在未来,我们期待图书馆学术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地借助新技术、拓展跨学科合作,并逐步完善其在知识传播和共享领域的作用,为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进展、实践探索、跨学科合作、新方法和技术、挑战与机遇、案例分析、未来展望、发展建议。

1. 引言1.1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进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泛在知识环境已经成为图书馆学术交流的新背景和新挑战。

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知识产生和知识分享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知识的仓库和传播中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既受到泛在知识环境的推动,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进程中,图书馆学科正逐渐向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转型、开放共享、智能化服务等方向迈进。

当前图书馆学术交流面临着信息噪音过载、知识碎片化、学科门槛提高等挑战,但也孕育着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创新空间。

对于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术交流研究与实践,我们需要关注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重视实践案例的分析,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学科的发展,推动知识共享与创新,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2. 正文2.1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科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进行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了传统馆藏的限制,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吴丁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从介绍泛在知识环境和知识共享空间的基本概念入手,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共享空间存在的阻碍因素,并指出了具体的建设方向。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吴丁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
【相关文献】
1.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 [J], 韩丽
2.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建设的思考 [J], 吴丁
3.空间再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思考 [J], 杨馥榕
4.空间再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思考 [J], 杨馥榕
5.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模式研究 [J], 江娜;王远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知识空间的构建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知识空间的构建

境,囊括了学习、协作、交流等要素,为知识转化创新提供了
自主性,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拓展空间功能,进一步满足用户
条件。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机构,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构
的隐性知识需求。例如,在丰富阅览室功能的同时,增设研
建虚拟知识空间,更好地满足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的知识活
讨室、协作学习室、个性化服务区等弹性空间,关注空间的人
动需求,是现阶段图情界的发展方向之一。
文性和连贯性,结合用户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空间功能预测,
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
1
1.1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趋势
1.3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泛在知识环境下无论设施、技术、数据与个体都可以充
分发挥作用,形成了基于数字网络的全新知识交流环境。泛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变化
在知识环境由构想变为现实,使得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
泛在知识环境是为方便用户获取多元化知识,方便知识
各类信息,也要求高校图书馆重新审视自身功能,提供更加
交流共享提供的无处不在的数字环境。泛在知识环境下移
细致、专业的服务 [1]。泛在知识环境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
动终端设备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
了新方向,形成基于高校图书馆、供应商和用户的多维产业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实体咨询借阅,朝着知识服
Hale Waihona Puke 链,加快了知识转移速度。该产业链中的不同节点并非固定
务中心方向发展。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迅速增
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产业链中
多,不仅要注重对数字资源的存储管理,也注重通过建设资
工,整合用户、实体空间、资源、技术等因素,以泛在知识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建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建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建李平原【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断推动人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及服务需求的不断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不再适应泛在化阅读方式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顺应时代需求,创建基于泛在知识环境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创新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创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措施。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networks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people’ s reading mode, reading habits and service needs. Traditional service mode of librari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ubiquitous reading mode. As a result,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s, conform to the times and construct its subject service mode under the view of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ng subject service mod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how to construct the mode effectively.【期刊名称】《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3【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构建【作者】李平原【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6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断推动人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及服务需求的不断变革。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科研院所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知识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和资源。

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提升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对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与科研人员的互动和合作。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图书资源的地方,更应该成为科研人员交流和合作的场所。

图书馆可以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

图书馆还可以与科研团队、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共同合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入的学术支持。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可以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期刊、学术论文和数据等数字化资源。

图书馆还可以建设数字化学术数据库,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全面、深入和及时的学术资源。

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将为科研工作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支持。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开展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训。

信息素养是科研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科研院所图书馆可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训,帮助科研人员提高信息检索、文献阅读、科研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写作和学术出版等,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垄断等问题。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研是国际性的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图书馆可以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学术资源共享和互助机制。

图书馆可以组织出国交流访问、国际会议参与和国际学术合作项目等活动,帮助科研人员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影响力。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与科研人员的互动和合作,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注重开展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学术需求,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环境管理类)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的体系构建

(环境管理类)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的体系构建

毕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韩毅,博士研究生,馆员,空军航空大学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8)07-09 71-071 引言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数字信息资源的主流化、用户工作空间和交流空间的数字化,使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结构环境正面临着重要的转折。

目前,美国正在从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 frastructure)向ACP (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1]转变,其实质是从Web信息空间(Web 1.0)向语义Web知识空间(Web 2.0)的渐进与渐变(如图1所示[2])。

知识网络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也可称之为第二代数字图书馆,相对于传统的资源网络而言,其特点如表1所示[3]。

Cyberinfrastructure是指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4]。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昭示了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路径——协同其它的信息服务机构,协同以“先进信息基础设施”、e-learning、e-research、e -science、e-government、e-business等为代表的知识基础设施,共同致力于实现创建泛在知识环境,成为普遍访问全人类知识的工具,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共享和利用[5]。

2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与传统知识环境不同,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链(知识提供者→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不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网络(如图2所示)。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思考作为科研院所的一部分,图书馆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知识资源的集散地,更是科研人员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重要场所。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注重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加大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的检索和利用方式。

信息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科研院所图书馆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供在线检索、数字图书馆、学术交流等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元化的学术支持。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学术资源体系。

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学术资源支持,因此科研院所图书馆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术期刊、论文、书籍等资源收藏体系,不断扩大学术资源的范围和数量。

图书馆还应该注重引进国际一流的学术资源,增加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图书馆还要加强学术服务和文献检索培训。

科研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服务意识,而图书馆作为科研人员的学术支持机构,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门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帮助科研人员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质量。

图书馆还应该积极推进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科研人员的需求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因此图书馆需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获取所需的学术资源。

科研院所图书馆还应该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图书馆作为科研院所的一部分,应该与其他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学术资源和服务经验,提高整体的学术服务水平。

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科研院所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全面和优质,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Octo ber2012 第19期总第269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9T o tal N o.269泛在知识环境下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生存之道龚鸽丽1,张 甫2,杨志强1(1.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图书馆;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安徽合肥 230031) 摘 要:从泛在知识环境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今科研院所图书馆在外部环境变化中的应变,提出了新环境下科研院所图书馆要发展数字图书馆、变革服务和建设机构知识库等生存之道。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数字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学科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9—0135—03 2003年,“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召开,会议上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

研讨会重点关注的是数字图书馆长远的研究和发展,认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不应该再放在早期数字图书馆计划的研发项目上,会议提出要创建“泛在知识环境”,要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服务范围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知识进步[1]。

泛在知识环境的来临,让人们在此体验到信息的“无所不在”。

在泛在知识环境的冲击下,信息模式、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利用机制都产生了重大变革[2]。

信息的海量以及知识网络的复杂性,造成了用户很难在这种环境下高效率的获取合适的知识。

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的主要获取源,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以新的姿态来面临时代的变革。

科研院所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界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直在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知识组织、管理和传播能力。

1 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需求的改变1.1 科研用户与普通用户的共性1.1.1 图书流通率持续走低,电子阅读成为主导。

泛知识环境下,信息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图书馆的流通率在不断的走低,无论是科研用户、白领还是其他的用户,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报刊和图书转移到互联网。

用户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与网络相连,他们要求无论是在家里、工作还是在旅途中,随时都能够通过多途径无缝获取稳定可靠的信息资源。

1.1.2 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利用搜索引擎的普遍化。

由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知识呈现的多样化的特征,用户的需求也不会集中在一点。

不管任何用户,都具有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特征。

例如,科研人员的需求不只是学科情报,可能还会有新闻、政治或者体育的信息。

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有效工具,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

搜索引擎的流行也让普通用户能以十分方便、迅速的方式搜寻、检索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检索和传递呈现出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信息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需求朝着纵深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普通用户习惯用搜索引擎获取自己的信息需求,科研用户除了利用学术搜索引擎获取学术信息外,也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其他日常信息。

1.2 科研用户与普通用户的区别1.2.1 科研用户信息需求更加专业化。

普通用户信息需求较为分散,而科研用户信息需求则更加专业化和知识化。

科研用户希望无论是在研究、论文撰写或学习都能够通过同一平台、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同时,科研人员要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数据、技术方法、计算设备、设施、人员等资源的共享,并且能够轻松便捷地定制和获取最新的科技新闻、科研动态、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以及本领域核心科研人员信息等服务,从而实现相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能快捷、方便和协同地从事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

1.2.2 科研用户对于获取信息工具和信息展现结果有较高的要求。

普通用户对于信息获取工具没有太高要求,一般的搜索引擎即可满足大部分的要求。

而科研用户则希望能够借助工具和软件对科学和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二次知识加工,帮助分析各种信息之间内在联系,找到数字资源和信息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和模式等。

对于最后的展现结果,则希望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表格或者图形)使之生动地得以表现,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和发现。

2 科研院所图书馆生存之道一般科研院所图书馆在成立之初都被划归为科技情报室进行管辖。

从这点我们可以得知,科研院所图书馆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研究所图书馆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科研。

在泛知识环境,研究所图书馆需要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制。

具体而言,科研院所图书馆要在泛知识环境中生存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大点。

2.1 加强资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135・收稿日期:2012-06-22作者简介:龚鸽丽,女,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图书馆,馆员。

张甫,男,工作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助理馆员。

杨志强,男,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图书馆,馆员。

 总第269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泛在知识环境中,以网格技术为依托、具备高共享性、高协作性、高智能性等特征的E -Science 数字科研协作环境为全球的科研人员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科研环境呈现出数字网络化的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数字图书馆(以及所有信息服务系统)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服务机制有效支持用户利用信息来学习和创造知识[3]。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方面,由于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大多数科研院所对于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呈现后知后觉的状态。

因此,科研院所图书馆需要根据科研用户需求和科研环境的变化,加快数字资源建设的脚步,推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从而进一步融入到E -Science 环境。

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科研用户重要的信息和知识工具,也是用户信息活动重要的协作和交流工具。

数字图书馆平台将为科研用户构建学科化、个性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模式,满足科研活动中对知识发现、数字化科研资源环境中的交流互动以及宏观科技决策分析等迫切需求,并把相关的信息或知识融入到新的学习或研究环境中实现知识的创造和重复使用,从而在知识创造和科研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来说,科研用户只需将需求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或者直接跟图书馆员提出,图书馆员利用知识管理平台和技术,通过需求分析、知识组织和知识开发等步骤,为科研提供持续的知识增值服务。

具体的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图1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科研院所图书馆服务流程2.2 服务变革,适应科研环境变化图2 科研院所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已经不适用泛在知识环境的变化,如果一个研究所图书馆还只是停留在以提供刚性、劳务性、事务性的信息服务和单一、僵化、浅层次的信息产品为主的服务模式下,必定会给研究所的科研进展拖后腿。

科研院所图书馆需要探寻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为科研用户提供有价值服务。

根据笔者对科研院所图书馆多年的了解,对于近些年服务创新和变革有了较多的理解。

因此,笔者设计了科研院所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型,如图2所示。

2.2.1 学科资源保障。

根据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和研究主题,对需求的学术资源的进行征订与推荐,首先在资源提供上满足用户。

由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有可能不在研究所的订购范围之内,这时就需要进行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等方式予以满足。

如果是需求量特别大的某些学科内容,可以继续征订这些学术资源。

2.2.2 学科咨询服务。

对于科研用户的需求,会通过多种方式来给科研人员方便,如建设学科导航,进行现场咨询,虚拟咨询,提供电话服务,短信或E -m ail 服务等。

2.2.3 个性化服务定制。

科研院所图书馆只针对每一个科研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服务。

主要是基于科研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主动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这是对传统图书馆定题服务、重点读者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深化。

2.2.4 互动空间建设。

图书馆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交互空间,提供智能化研究和学习环境,因此,图书馆要积极为用户搭建储备信息、合作工作、交流沟通的学习空间,给用户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环境和场所。

建立交互式个性化信息资源导航和定制空间、利用Web 2.0技术、Blog 、Wiki 、M SN 、Q Q 社区等方式开辟不同主题的信息交流空间,成为用户——用户和用户——图书馆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2.2.5 嵌入科研服务。

主要是指研究所图书馆员通过知识发现机制,并且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帮助用户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分析,找到信息中隐含的知识或模式,促进知识增值。

并利用知识地图可视化地表示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构造可重组、可扩展、可视化的知识的空间语义图,从而提供更加深层的信息。

2.2.6 创新到所服务。

这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帮助中科院研究所图书馆更好嵌入科研的一种服务模式。

国家科学图书馆会对每个下属的研究所图书馆配备一名专业的学科馆员,在了解研究所的信息需求之后,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满足科研用户需求,提高院所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能力。

2.3 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科研院所图书馆的馆员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文献服务的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在科研院所是学科信息资源与科研用户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主要负责与科研用户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用户资源需求情况,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建议和方案,协助科研用户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国内学者认识到学科馆员对于图书馆学科化的服务的重要性,如范广兵[4]提出“从图书馆员到用户・136・ 龚鸽丽,等・泛在知识环境下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生存之道2012年第19期的学科馆员”观点,初景利[5,6]在新的环境下提出“学科馆员制度要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观点。

在新的环境下,科研院所学科化服务也要进行不断创新和变革,从而能够真正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嵌入到科研过程,为用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

科研院所图书馆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服务科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原因是要能够更好的服务与科研。

因此,学科馆员除了需要具有基本的文献检索和知识发现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和情报服务能力。

能够在和科研用户交流中,帮助用户明确具体需求,提高科研用户的信息素养,了解学科发展的态势和技术路线,从而能够嵌入科研团队,并且和科研人员进行协同工作。

2.4 开放获取,不断加强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步伐机构知识库,又称为“机构仓储”、“机构典藏”和“机构资料库”等。

一般来说,机构知识库是指对机构内成员智力产品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并提供开放利用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服务系统[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