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报告

合集下载

历年解析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报告

历年解析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报告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报告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7年6月13日至19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组经过7天时间的紧张工作,完成了81,111份试卷的评改工作。

现把评卷的情况和学生答题的情况简述如下: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历史科命题本着“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充分地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具体说来,本年度的历史科试题体现了以下十方面的特点:第一,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观的转变,考查内容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二是学习观点转变,既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考查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历史价值观的转变,在命题中体现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史学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多种历史教材版本并存而带来的命题上的困难。

命题者运用了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创设了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

试卷7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素材,其载体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等,其内容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也相应解决了应教科书版本差异所造成的矛盾。

第三,较好地解决了选修课程的考查问题。

选修课的开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选择性的特点,但同时也给高考命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艺术体操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艺术体操一、测试指标与所占分值二、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一)专项素质1.劈叉<1)测试方法:在地板或地毯上进行左、右腿纵叉、横叉三种测试,前腿架高40cm,前后腿分开成一条直线,要求上体直立,脚尖、膝盖伸直,姿态准确。

测量胯部离地面的高度。

<2)评分标准:三种劈叉分别按表5-1计算得分,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后得分。

表5-1 劈叉评分表2.下桥<1)测试方法:两腿与肩同宽,站立开始下桥。

要求两臂和腿尽量伸直,髋充分向上顶起,全脚掌着地。

测量手中指指尖与脚后跟之间的距离。

<2)评分标准<表5-2)表5-2 下桥评分表3.转肩<1)测试方法:站立,两腿与肩同宽,上体直立,两手握住绳,做向后、向前转肩各一次。

要求两臂充分伸直。

测量两手之间的距离。

<2)评分标准<表5-3)表5-3 转肩评分表4.踢腿<1)测试方法:单手扶把杆站立,做左、右腿向前、向侧、向后踢腿各一次。

要求身体正直,髋正,腿直,两腿之间开度大。

<2)评分标准:六次踢腿分别按表5-4、表5-5计算得分,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后得分。

表5-4 前<侧)踢腿评分表表5-5 后踢腿评分表<二)专项技术1.身体动作技术<1)跳步动作<自选跳步3个,不得重复)测试要求:空中姿态固定并且准确、腾空高,落地技术正确,动作幅度大。

<2)转体动作<自选转体3个,不得重复)测试要求:足尖完成,提踵高,重心稳,身体姿态正确,转体度数准确。

<3)平衡动作<自选平衡动作3个,不得重复)测试要求:足尖或单膝完成,平衡动作保持1秒以上的停留,身体姿态固定并且正确。

<4)柔韧及波浪动作<自选柔韧及波浪动作3个,不得重复)测试要求:用单脚、双脚或身体的另一部分支撑来完成身体柔韧与波浪动作,身体姿态准确,动作幅度大。

评分标准:每项动作5分,考评员参照专项技术评分表<表5-6),独立对四项动作分别给予评分。

从2007年广东高考试卷看高三历史基础知识落实的有效性

从2007年广东高考试卷看高三历史基础知识落实的有效性
管是 哪种 版 本 、哪种 题 型 ,所有 的题 目都离 不 开 历 史 基础 知 识 这 个 载 体 。2 0 0 7年 广 东 省 的 历 史 高 考试 卷 中 8 %的 题 目都 是 注 重 对 学生 基 础 知 识 的考 核 ,这 种 新 0 形 势 无 论 是 对 老 师 还 是 对 学 生 都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在
20 0 7年 历 史 高 考 题 试 题 较 好 地 贯 彻 了 夯 实 基 础 、
注 重 知识 积 累 和能 力 持续 发 展 的 指 导思 想 ,没 有偏 题 、
怪 题 和 过 难 的题 目 ,8 %都 是 考察 学 生 对 教 材 基 础 知 0
识 的掌 握 程 度 。精 读 教 材 、读 透 基 础 知 识 要 点 既 是 对 学 生 的 要 求 ,也 是 对 一 线 老 师 的要 求 。现 行 新 课 标 下
识 烂 熟 于 心 ,做 到胸 有 成 竹 ,才 能 胜 券 在 握 ,这 样 学
课 程 目标 的种 种 来 源 大 多 以知 识 的 形态 呈 现 出 来 ,
成 共 识 的前 提 下 ,课 程 目标 的评 价就 不会 以 本 学 科 知
课 程 目标 如 果 不 具 备 相 应 的 知 识 基 础 , 目标 就 仅 仅 只
是 目标 而 已 ;同 时 ,相 应 知 识 基 础 的 重 要 成 果 和 新 进
展 不 能 进 入 课 程 目标 , 目标 的发 展 功 能 就 难 以 实 现 ,
识 结 构这 一 单 一线 索 为依 据 展 开 。
因此 关 注 知识 的 进展 是 评价 课 程 目标 的 重要 方 面 。 影 响课 程 目标 的 知 识 包 括 构成 具 体课 程 的 学科 知 识 和 与 具 体 课 程 相关 的 教育 学 、心理 学 、哲 学 和社 会 学 等 相 关 知 识 。课 程 的相 关 知 识 决 定 课 程 知 识 的选 择 、组 织 和 实 施 方 式 ,也 决 定 人 们 评 价 课 程 的方 式 方 法 、手 段

2007年高考各科试卷全面评析

2007年高考各科试卷全面评析

2007年高考各科试卷全面评析语文2007年全国语文卷(Ⅰ)保持了2006年全国卷的风格,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稳定为主,新题略现,图文并茂,异彩纷呈整张试卷题型变化不大,基本上是2006年试卷的题型。

依然是分成客观卷和主观卷两大部分,共计七道大题、21道小题。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部分考查了常见字的字形、常见的成语、常见病句和语言连贯等。

字形考查重在音近与形近致误两大类。

如“矫健”、“罄竹难书”、“拾人牙慧”中的“矫”“罄”“慧”命题者分别命制为“娇”“磬”“惠”等音同形近字。

成语考查了“蠢蠢欲动”“甘之如饴”“沧海桑田”“无足轻重”等常见成语。

病句考查的是常规的题型。

第二大题考查的是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科文阅读。

考查的题型很传统。

分别考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以及推断能力。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的语言材料是《后汉书·宋均传》。

选料并不偏,材料也比较容易读懂。

设题者没有为考生设置大的难度,题目的设置也很平易。

分别考查了实词、人物评价、文意把握等。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默写也非常平和,惟一可能给考生带来一些困难的是文言文翻译。

两句翻译分别是“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有些词句虽然考生见过,但翻译起来可能会有些不准确。

诗歌鉴赏考查的是苏轼的《望江南》。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其时作者四十一岁。

题目设置一道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道考查艺术手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本诗鉴赏”,题目设置符合考纲要求。

默写全部出自课本,可以看出对课本的重视。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也就是大阅读。

从最近几年的大阅读选料上看,“大阅读”大多选自当代名家时代感鲜明、人文色彩浓郁的作品。

今年高考遵循了这一规律,考查的文章是《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章没有书名。

这是现任苏州市人大常委、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的吕锦华的散文。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稳中求变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2007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

2007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

. . . ....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宾华一、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高考成绩的整体情况分析1、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考生人数的变化情况2007年我市共有19955人参加高考。

其中,有3492人参加历史高考,比2006年减少1052人。

2007年历史考生人数占我市全部考生人数的17.5%。

表一:近年来历史学科考生人数变化对比表2、全市历史学科平均分、最高分情况2007年全市历史高考平均分98.26分,这个平均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二名(据对各地市平均分的了解进行排名)。

全市最高分是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的肖鸣川考出142分,这个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名。

表二: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平均分对比表表三: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最高最低分对比表3、历史学科与其他X学科的高考成绩的对比分析表四:2007年历史学科与所有X学科高考成绩对比表(注:按省招办公布分数线统一划线,不包括未上线的保送生、特招生。

)重点率:在上述2007年我市八个门类的高考成绩中,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15.69%,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政治、历史、地理、文科基础)的第一,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四;本科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41.82%,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二,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六;省专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73.20 %,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三,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七。

4、对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的整体评价2007年历史学科在我市高考科目中的地位和现状,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新突破、新格局、新贡献。

新突破: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2007年全市历史高考平均分98.26分,这个平均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二名。

其二,我市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的肖鸣川考出142分,名列全省最高分、全省历史学科单科状元。

新格局:2007年全市历史高考平均分98.26分,这个平均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二名。

这表明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市历史学科抓住了新机遇,获得了新发展,高考成绩重新回到了全省前五名的第一方阵之中,重新奠定了我市历史学科在全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领先地位。

从07高考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阅卷情况谈高三历史教学对策试

从07高考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阅卷情况谈高三历史教学对策试

从07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阅卷情况谈高三历史教学对策第一部分:07高考历史部分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年高考历史对考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察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周百鸣语)试卷通过系列文字、图片、图表、情境材料来考察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识记能力的考察有所减少,而对阅读与分析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程..,相对往年,今年的文综历史部....的.考察...........序性知识分难度明显增加。

今年文综主观题包括38题4小题32分和40题第(1)(2)问20分,共计52分,考生平均21.15分,难度0.406。

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8题12.15分,40题8.68分,难度值分别为0.39与0.43,是近年来得分最低的一年。

综观阅卷情况,学生的丢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题不够仔细。

文综主观题审题是前提,只有审好题,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应抓住关键词..限制词,........”;同时还须注意..条件...——明白“答什么如时间界定、地点界定、.....................,抓住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才有针对性地...........范畴界定答题;明白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看看分数分布情况.,分析所答问题的主次详略以及逻辑关系等,这是答好题的前提所在,然而很多考生仍然在审题过程中不够仔细,作答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所答非所问,或主次详略失当,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对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的一些看法

对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的一些看法

对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的一些看法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高考,我认为历史单科试卷整体追求了稳定,没有出现新的题型与作法。

今年的试卷有它自己较突出的一些特点:一、体现新高考的理念,如第26题第⑶小题是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与考生大学继续专业化学习有密切的联系;二、反映了新的史学观念,如第29题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文明史观观念,很多考生都未能回答出“现代化”这一概念,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评价历史发展过程;三、体现全面稳定性特点,课程标准要求的要点除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之外,其它要点这份试卷都有涉及,并且这份试卷中“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都是课文重点内容;四、涉及了不少以前高考的空白点,如第28题对“法国革命”的考察(这几年均在考察英国史),第30题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考察(苏联解体后这些内容是相对敏感的);五、涉及了不少热点问题,如第2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关,第30题与近年来中苏关系加强有关等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试卷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一、试卷整体难度偏低,特别是客观题的难度;二、材料题的功能未能有效体现,如第30题几乎可以不用审材料作答;三、试卷有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如第28题新课程三本必修本几乎都找不到答案;四、在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的所占比例方面还是偏重政治史,几乎占到了一半比例;五、题目表述有不妥,如第27题第⑵小题问的是“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是答案却是按秦、汉、宋明三个时期来给分,这明显误导了学生。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思路不清与概念不清是两个存在的最大问题,很多学生把第28题答《晨邮报》的态度答成自己的态度,把第30题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成人民公社会运动,把第31题加尔文答成达尔文等等。

从评卷原则来看,今年的评卷还是坚持了“踩点给分”的原则,对一些考生错误的答案忽略不计。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全国高考广东历史单科试题历史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满分75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D.《诗经》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4.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成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5.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应是A.4.6 B.3个 C. 2.5个 D. 0.55个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2007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07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07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模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1.西周立国,以封建制度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度来维持。

我们对于周代封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宗法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出封建对象之外C.诸侯受封以后仍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级高下而逐层分割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3.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民主思想影响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法医学试题一、填空题1、法医学学科分支包括法医病理学、___________、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______、法医物证学。

2、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医学著作是我国伟大的法医学家__________编著的___________,共五卷,出版于1247年。

3、心脏死亡是指_________先于_________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4、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_________和脑干在内的脑功能________,并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亦可称为全脑死亡。

5、死亡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暴力性死亡按照案件性质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个体死亡之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还保持__________,并能对__________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称为超生反应。

8、死后体内_________停止,而体表热的________在继续进行,尸体温度继续下降(等于或低于环境温度),称为尸冷。

9、尸斑的发展过程分为___________、扩散期、___________三个时期。

10、在死亡发生的瞬间,肌肉没有经过___________立即发生强直,并保持着临死的动作称为尸体痉挛。

11、致伤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新陈代谢中,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和_____,引起组织细胞功能障碍,称为窒息。

13、由于______作用引起呼吸障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的窒息,称为机械性窒息。

14、由于缢绳着力部位不同,缢死方式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15、缢死尸体的缢索压迫致颌下腺等腺体分泌增多,故有_____现象。

16、颈部的_____是扼死最重要的外部征象。

17、非典型溺死的死亡原因为_______和________。

18、死后抛尸入水者,若水压较大时,可有少量溺液进入胃和直肠,但不能进入_____。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07年广东卷(单科历史)一、选择题:满分75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07广东历史)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1 C 【解析】A项反映了奴隶的悲惨命运;B项属于西汉时期;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1.C 注意题中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

2.(07广东历史)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A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志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3.(07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C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3.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出处:“西安西北郊刘寨村,即秦代章台遗址附近,从1983年以来,陆续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秦代封泥,目前所知已达一千余枚。

”“新出土的秦封泥中约有五十余方关于秦郡县封印,可印证汉承秦之郡县制度,且可补目前所知秦郡县一些制度和考定以前未知或不能肯定的秦县数个。

”(周伟洲《新发现的秦封泥与秦代郡县制》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1全文请常见/political/yuelu/centralization/establish/200706/11695.html)4.(07广东历史,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D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D 【解析】“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历年经典高考】2007年历史试卷及答案-广东卷

【历年经典高考】2007年历史试卷及答案-广东卷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l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时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18.有学者指出: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1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 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20.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23.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25.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A.电的发明和利用 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C.经典力学的发展 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二、非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第31、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26.(9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27.(16分)阅读材料: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28.(10分)阅读材料: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6分)(2)《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4分)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30.(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31题和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31.(9分)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32.(9分)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新土耳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2分)(2)凯末尔为“创立新土耳其”和“创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7分)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二、非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第31、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26.(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分)(2)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4分)(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3分)27.(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2分)(2)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6分)(3)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4分)(4)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4分)28.(1) 考生从以下两方面回答皆可.是.因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国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6分)不是.①从时间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比法国革命早;②从影响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其他国家,甚至法国革命也受到美国革命的影响;③从方式来看,英国的“光荣革命”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影响也很深远.(6分)(2) 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因为英国本身也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得到了西方进步人士的认可.(4分)29.(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分)(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5分)(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6分)30、(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3分)(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分)31.(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3分)(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6分)32.(1)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2)领导土耳其人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废除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颁布宪法和制定其他各项法律;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废除陈规陋习;提高妇女地位.(7分)笔记卡。

2007-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2007-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07年广东卷(单科历史)一、选择题:满分75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07广东历史)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07广东历史)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A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志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3.(07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4.(07广东历史,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07广东历史)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6.(07广东历史)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07广东历史,7)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

”“地底陈土”指的是 D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8.(07广东历史,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C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9.(07广东历史,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2007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广东历史单科)

本资料由591up系统自动组卷生成: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0题)“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8题)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4.(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3题)“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6.(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4题)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

回答24—25题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7.(2009年广东高考11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8.(2009年上海高考18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9.(2008年江苏高考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2007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第26题评论

2007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第26题评论

2007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第26题评论作者:豆艳荣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08期作者简介:豆艳荣(1978~),女,河南鹤壁人,《历史教学》杂志编辑。

关键词: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立意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64-02200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色彩纷呈,有很多亮点,也有很多遗憾。

择取一例,试加评论,求教同道。

广东卷第26题: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袁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析证明?(2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有何看法?(3分)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
鲁力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2004年.随着广东与山东、海南和宁夏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课改后的高考怎样考”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2007年,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终于来临.其谜底也被揭开。

下面据阅卷所得,试对广东历史卷作一简要分析。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鲁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15
【相关文献】
1.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新变化
2.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
3.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与广东卷文综历史试题的共性与差异
4.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广东卷简评
5.高考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解答情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报告
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2007年6月13日至19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组经过7天时间的紧张工作,完成了81,111份试卷的评改工作。

现把评卷的情况和学生答题的情况简述如下:
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历史科命题本着“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充分地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具体说来,本年度的历史科试题体现了以下十方面的特点:
第一,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观的转变,考查内容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二是学习观点转变,既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考查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历史价值观的转变,在命题中体现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史学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多种历史教材版本并存而带来的命题上的困难。

命题者运用了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创设了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

试卷7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素材,其载体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等,其内容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也相应解决了应教科书版本差异所造成的矛盾。

第三,较好地解决了选修课程的考查问题。

选修课的开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选择性的特点,但同时也
给高考命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今年的试题通过设计选做题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约有七万多的考生选做了第一个选修题目,约有四千多的考生选做的第二个选修的题目。

由于试卷、答题卡和计算机阅卷系统设计合理,也使得评卷操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第四,成功地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既符合改变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现状的新课改精神,又有利于高考有效地选拔人才。

试题较好地贯彻了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没有偏题、怪题和过难的题目;同时坚持以能力立意,注重综合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拉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容易做”,这是大多数考生对历史试题的评价;“不容易拿高分”,这是大多数阅卷教师的感受。

这种效果与降低难度、提高区分度的命题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缩短试卷长度,降低阅读量,给予考生更充裕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发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的阅读量大大降低。

在选择题中,所有题目的题干表述都简明精炼,没有杂语冗词;而在非选择题中,所有材料的选用都精益求精,力求通过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第六,进行了题型的创新,把“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合并为“非选择题”,为命题者灵活地命制试题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也为考查考生的能力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更为下一步明确每一道题目的能力考查方向作好了准备。

第七,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能力,但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大量精确的历史年代。

试题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引导考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历史。

大多数非选择题的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既突出新课程“专题”的特点,更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

比如第27题,以梁启超一段论述“思想自由”的原始材料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分析“思想自由”在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及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不同表现及重大历史作用,并归纳这三个时期的共同之处。

第八,加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

在25道选择题中,共有15道题目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或设置了独特的情境,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地提取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或解答新情境下所出现的问题。

第九,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的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

如法国大革命一题鼓励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的个性化解释,评分说明明确指出,考生只要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考生可以做出“是”、“否”或“两可”三种不同的解释。

又如29题目考查了考生理解和诠释多种历史现象和不同观点的能力,提供两种不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要求考生据此分析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件、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第十,能力层次评分方法进一步推开,采点评分和采意评价有机结合,主观题的评分趋于公正合理,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引导新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2006年开始,命题组就有计划地进行能力层次评分法的尝试,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主观题评分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和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评分技术的支持。

今年,大多数的主观题目都采用了层次评分方法,实践效果良好,也使更多的阅卷教师了解并掌握了这一技术。

由于今年历史试题的创新点很多,也相应地给评卷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例如,由于试题的难度降低、阅读量减少、开放性试题增多,使许多学生都感觉到有话可说,空白卷大大减少,下笔百言的学生大大增多。

又例如,由于实行了较灵活的层次评分方法,阅卷教师需要仔细考虑学生答案中每句话的真实含意,并且需要认真核对更多的落分点。

这些情况都增添了评卷的难度,也减缓了评卷的速度。

但是,这样的改革方向是正确有效的,它能够更公证准确地评阅学生的试卷,拉开考生的差距,让好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它对新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让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因此,
尽管工作强度与往年相比大大增加,但今年的阅卷教师都深受鼓舞,认为评卷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并且大大坚定了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通过阅卷我们发现,三年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这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第一卷得满分的考生相当多;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第二卷不少考生思路灵活、分析深刻。

但从阅卷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历史概念不清。

今年历史的主观题涉及到较独多的历史概念,不少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相当严重。

这包括三方面的情况,一是混淆历史概念,如把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混为一谈;二是历史概念写得不正确或不完整,如把“乡镇企业”写成“城镇企业”,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成为“家庭联产制”或“家庭责任制”;三是出现错别字,如把“人民公社”写成“人民工社”,“大跃进”写成“大越进”,“互助组”写成“扶助组”、“亨利八世”写成“享利八世”等等。

二是答题思路不清。

今年主观题有好几道大题都是高分值的题目,答案要点很多,当学生答题思路不清的时候,他就只能够答对小部分的要点。

如“评价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一题,拿高分的学生基本上是沿着三种思路来回答的:长期与短期的对比;积极与消极的对比;工业与农业的对比。

没有明晰的思路、东拉西扯的考生往往失分很严重。

三是历史时空观不强。

如不少考生弄乱了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先后顺序、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先后顺序、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先后顺序、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后顺序。

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2007年是接受新课程教育的学生参与高考的一年,也是广东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的第一年。

总体来讲,命题者给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力图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尝试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并且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以求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与此同时,阅卷教师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完成了整个评卷工
作。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对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研究,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