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租界文化对新感觉派欲望化叙事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上海新感觉派的欲望叙述——以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为例

上海新感觉派的欲望叙述——以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为例

上海新感觉派的欲望叙述——以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为例作者:陈东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陈东阳(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 20世纪30年代以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受国外文艺的影响和对时代发展的敏锐直觉,为上海这座不同寻常的大都市赋予了现代的生活气息,将非理性主义的欲望叙述推向了高潮。

新感觉派小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了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欲望地形图。

关键词:上海;新感觉派;非理性主义;欲望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144-02以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上海新感觉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它既是文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上海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历来是一个八方杂处、鱼龙混杂的大熔炉。

中西文化在上海的冲撞一直激荡不断,上海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混杂性、流动性的人群结构,加上内连长江沟通大陆,外以港口面对世界的地理位置,使之容易成为新兴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接纳聚散的枢纽,成为中外文化撞击的前沿。

当时随着飞机、汽车、爵士乐等的输入,西方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思潮随之大量出现。

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方式,为上海新感觉派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新旧生命的毁灭和再生殖、罪恶与灿烂相互交织。

欢悦与屈辱、迎合与接受、靡烂与灿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

本土文化冲破传统文化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外来文化也经受不住异质环境的强烈刺激,彰显出了放纵自我的欲望。

两种欲望的相互扭结创造了上海新感觉派独特的文学个性。

一、追求生命享乐的欲望欲望成为这个时代作家们最为热衷的表达主题,正是这个时代应有的文学产物,1930年的上海是一个繁忙的、浑身上下散发出现代魅力的大都市,与世界上最先进的都市同步而行。

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

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

收稿日期:2018-08-2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ZW110)的阶段性成果。

① 赵园:《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以下版本同。

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文学武摘 要: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和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城市在文学描写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新感觉派文学和左翼文学几乎同时把目光转向上海,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座城市。

它们在都市描写的广度和深度、作家的情感模式、都市中的人物形象特征以及都市美学的表达等角度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别,共同演绎了中国这座城市的荣辱浮沉,为中国现代都市美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与城市;都市美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3-0173-09作者简介: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240)随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把目光从乡村转向都市,中国新文学对城市的描写在20世纪30年代也逐渐趋于成熟。

赵园说:“新文学在三十年代有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小说’,即使当时未标举名目,缺乏理论研究,此后也迟迟未得到文学史的总结。

属于新文学的城市文学,包括了某些有定评的著名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另有一些也应置于这一流程中作这一种眼光的估量。

上述城市文学,是现代史上城市的发展、异质文化的植入、人们城市感觉及感觉方式的丰富、城市美感的发现、城市表现艺术的引进、积累的自然结果。

”①她主要列举了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

确实,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学几乎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城市,尤其把叙述重点放在上海,共同演绎了中国城市的荣辱浮沉,为中国现代都市美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中国新文学作品在对现代都市的描写方面,新感觉派的表达无疑是最前卫、最丰满也最复杂的,历来的研究者都对新感觉派这方面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论租界语境体验下茅盾的身体叙事

论租界语境体验下茅盾的身体叙事

的身体 欲望 书写 始终交 织 在茅盾 的 文学作 品里 。而 如何 把革命 的政 治诉 求 与上海 租界 的身 体娱乐 的颓
废 叙述 相结 合 , 此茅 盾很 矛盾 。 对
我 们知道 , 体 的 自然 性特 征是 对身体 进行 还原 的一 个必 然元 素 。但是 , 身体 的理解 也处在 作 为 身 对 与他人 共存 的世 界 中 , 包括 与他 人共 处 的时 间 、 间等 , 以 , 自然 的身体 经过 与文化 生成 等 因素结合 空 所 当 而 被理 解时 , 身体 隐含 了革 命 的能量便 有 了依 附 , 体 的政 治 隐 喻功 能便 凸显 出来 。五 四时期 , 会 已 身 社 经 形成 了一套 压 抑身体 的完整机 制 。欲望 的禁 锢或 者 转移 是 这一 套 机 制 的首 要 主题 。所 以 , 四运 动 五 使 妇女 得到解 放 , 而妇 女解 放首 先涉 及 到 的必 然 是 身体 的解 放 , 如南 帆 在 《 体 的叙 事 》 所 说 现 代 正 身 里
色犬 马 的“ 滩 ” 荣所 取代 , 外 繁 乡土 文 明逐 渐 沦 为 城市 异 化 的附庸 , 淳朴 的美 德 变 为 市侩 的狡 诈 。这 样
的社 会背 景赋 予 了作家 们更 多 的不满 和关 注 , 同时迫 于生 计 与 市场 的考 虑 , 着新 的文 学 、 学 观 念产 随 美
生, 革命 加恋 爱小说 的风靡 一 时 , 新感 觉 派 的颓废 写作 的彻 底 , 以及 对 乡土浪 漫无 节制 的讴 歌 与礼 赞 , 同 时 , 到上 海 租 界 洋 场 文 人 颓 废 叙 事 的 影 响 , 风 上 又 造 成 了 投 机 、 废 、 荡 和 漂 泊 的 精 神 气 受 文 颓 放 质 , 儿 于是 ,新 的美 学原 则 ” ¨ “ 崛起 了 , 就是 极 端化 的肢 体 书 写 。而 作 为这 一 时期 具 有 代 表 意义 的 那

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

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

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1920年代末期新文化运动在北京的日渐式微,再加上1927年起国内政治局势的再次变迁,使得大量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参与者离京赴沪,他们的移动也将大量的新文学刊物与传媒机构带到上海。

这对于当时以“卖文求生”的沈从文来说,北京创作环境的恶化和发表刊物的缩减无疑对他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沈从文于1928年1月2日也来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

上海在当时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包括沈从文已经居住了近六年的北京),它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一座有着外国租界的城市。

沈从文在上海期间(1928年1月至1931年),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是寓居在上海的法租界。

一中国国土上的租界存在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晚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入侵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自1843年到1902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等西方列强,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厦门、广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设立了近30个租界。

租界作为主权国国土上“他者”开辟、经营的居留和贸易区域,它对于主权国及其国民具有正面与负面交互在一起的双重效应:正面效应更多体现为促进租界所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负面效应则更多体现为对所在国国民心理和精神上的摧残。

在当时中国具有租界这一实体存在的所有城市中,上海是最为突出的所在。

“近百年的上海,乃是城外的历史,而不是城内的历史,真是附庸蔚为大国,一部租界史,就把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

”9这样的概括显得精炼形象。

然而还有学者在考证后这样具体化地描述租界化了的上海:“1930年,上海的总人口已达到300万,其中租界人口接近150万,租界总面积达到*****亩,还不包括越界筑路的广阔区域。

现在上海市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所辖范围(旧县城所占地盘除外),以及虹口区和青浦区沿苏州河和黄浦江的广阔地界,在30年代几乎都属于租界领域。

租界文化语境下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一)

租界文化语境下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一)

租界文化语境下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一)【内容提要】对左翼文学现象的探讨,有必要考虑租界文化语境的影响。

租界左翼作家的小资情调和无产阶级文学规则之间的差距,使左翼文本在思想倾向、结构组织、风格预设、语言选择等方面偏离左翼文学的“标准”文本要求,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叙事“症侯”。

左翼文本叙事症候主要体现在:思想主题和文本风格的错位;调侃的话语与观念的消解;叙事安排上的避重就轻。

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30年代的左翼文学思潮是在上海酝酿壮大,左翼文本的创作主客体、传播机构和消费群体,也主要分布在上海①。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租界化的上海。

从事左翼文学创作的大多数作家,他们或者寓居于上海租界及越界筑路区域,或者曾有过租界生活的体验。

租界化的上海为左翼文学的滋生提供了文化土壤,从而影响了左翼文学的品质与风貌。

因此,我们在研究左翼文学时,有必要考虑左翼文学与上海租界文化语境的关系②。

如果我们把左翼文学思潮置于租界文化语境下来考察,就能获得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一种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种较为宽容的审视心态,也会对左翼文学的得失多一些认识。

小资情调与左翼文学规则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一派畸形繁荣的景象。

摩登、洋化、金钱、享乐、奢靡、亢奋、颓废、冒险、刺激、浪漫、肉欲、自由、压迫、失业、革命和暴乱等等语词,调配出了这个城市斑驳离奇的色调。

生活在租界的作家,不乏忍受诱惑,坚守信念,秉持本性,拒绝随这个城市的浊流而流转,默默地生活和创作的一群。

但租界文化如每日的微风晨露,吹拂沾湿着大多数作家的肌肤和神经。

从事左翼文学创作的作家,大部分还是顶戴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浪漫文人”、“跳舞场里的前进作家”③、咖啡店里阔谈的“革命文学家”这些充满戏谑调侃的称号。

这些称号共通的特性就是“小资情调”。

资产阶级情调大致上是指上海中上层人物的那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在租界风气中滋生出来的情调。

鲁迅后期创作的嬗变与租界文化

鲁迅后期创作的嬗变与租界文化

前期广博大气 。三 、 鲁迅前期杂文直面的是整个传统文化和制度 , 后期杂文指 向十里洋场的恶习 ; 前期是宏大叙
事, 后期 是琐碎叙 事; 期是反传统农业文化 , 期是反现代商业文化 。鲁迅 《 前 后 故事新编》 前后期小说 风格境界 的
差异 , 明显是租 界文化影响的结果 。同样是诙谐 , 前期三篇小说 的诙谐 出于至性深情 , 流露出浓厚的悲悯意识 , 是悲剧 的诙谐 、 认真 的诙谐 , 后期五篇则有点 滑稽玩世 , 透露 出轻 薄的精神优胜 , 是喜剧 的诙谐 、 油滑 的诙谐 。 《 故事新编》 前期三篇糅入了更 多的主体性 , 期五篇基本上属于 “ 后 他者” 故事的讲述 , 缺乏个体 生命体验 的热烈
鲁 迅 到上 海 就做 不 出小 说 的 原 因 。 以及 他后
期杂文和《 故事新编》 的新特点 , 有众 多的阐释角
度, 本文选择从鲁迅对租界文化气候 的不适 或投 合 的 角度 加 以解 释 。寓 居 租界 化 的 上海 后 , 迅 鲁
丹纳在《 艺术哲 学》 中强调 :必须有某种精 “
不 出小说来 , 上海 这 地方 , 而 真也 不能 叫人和 他亲 热 。 ”】 话 流露 出上海 时期鲁迅 的苦衷 。 [这段 1
小说创作,O 3 年代的上海租界也压制 了鲁迅 的创 作 活力 , 逼他 改 弦易辙 , 调整 自 己的创 作 风 格 , 适 应 租界 的精神 气候 。
太古码头 的那一 刻起 , 作为 “ 没海” , 者 他生命 的 最 后 十年 就 注 定 与上 海 滩有 着 纠缠 不 清 的关 系 , 注定要 陷入 欲弃 还 留、 欲恨还 爱 的复杂情 境 。
繁华纷 扰 的十里 洋 场 ,明显影 响了鲁迅 的创
作生涯 :他 再也 没有 坐在 槐树 底下抄 古碑 的孤 独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新感觉派的 “ 欲望叙事 ” 与存在主义的 “ 术生理 学” 艺
就 “ 望 这 个 话 语 概 念 本 身 而 言 , 是 生 命 生 欲 它
存 和 延 续 的必 要 条 件 , 生 命 的 本 质 属 性 。 “ 先 , 是 首
费 主 义 的 感 观 刺 激 常 常 成 为 他 们 确 证生 命 存 在 的唯

方 式 。刘 呐 鸥 的 《 个 时 间 的 不 感 症 者 》 是 址 两 更
它是对生命 的肯 定 。没有 欲望 就没 有生命 , 有人 没
的 欲 望 就 没 有 人 的 生命 ; 有 了人 的 生 命 , 没 世上 的一 切 都 将 失 去对 人 而 言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不 仅 如 此 , 欲
随着 欲 望 话 语 合 法 性 的 确 立 , 欲 望 ” 剥 离 了 “ 被 历 史 和道 德 价 值 的框 架 且作 为 人 性 最 基 本 的形 态 赋 予 了 自足 性 。新 感 觉 派 作 家小 说 以 自己独 特 的方 式 将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欲 望 叙 述 推 向 了 高 潮 , 在 这 个 欲 “ 望 的 时 代 , 这 个 强 大 的欲 望 逻 辑 的笼 罩 下 , 用 主 在 实 义 的 现 代 主 义者 已然 堕 落 , 想 主 义 的 浪 漫 主 义 者 理
醒 , 是 从 自觉地 满 足 自然 欲 望 开 始 ; 于那 条 蛇何 正 至
他们为载体表现现代都市人 的复杂 的心理体验和人
生 况 味 。新 感 觉 派 小 说家 就 是 从 幻 象 般 的 感 觉 中开
掘都 市生 活 的 现 代 性 和 都 市人 灵 魂 的 喧 哗 和 骚 动 , 对 这 “ 在地 狱 上 面 的 天 堂 ” 《 海 的狐 步 舞 》 充 造 (上 )

明与暗的交织——“租界”的文化隐喻

明与暗的交织——“租界”的文化隐喻

片 中人物 ,同时也是 一个 意味深 长的文化 隐喻。上海
是 中国最 “ 洋 ” 的城市 ,而这 种 城 市色彩正 是 1 7 o多 年来欧 风美雨沐 浴的结果 , 因此上 海文化 也可 以说 是

个混 合了 中外文化 的 “ 杂 合” 文化。 如果说 片 中的
和黑 帮 中人不同的新 鲜东 西,这 就是 帮会与革命 的关 系。 电影 的一 开始 ,就 是清政 府 的上 海道 台派 兵 到
的第二个突 破。从 鸦片 战争后 签订 《 南 京条 约 五 口 通商时起 ,由于特殊 的地理 位置 ,上海 就是中国最重
55


广益
步之 遥 、去 年 的 罗曼 蒂 克 消 亡 史 ,那 些 优 秀 的 导
民地 的象征 ,也是 中国诸 多新 事物 的发源地 ,在 过去
的政 治 话 语 中,前者 说得 很 多,而后者 则较 少提 到 , 因为租 界是 “ 丧权辱 国” 的象征 ,是被 否定和 被批 判 的事 物。而在 中国强大 的今天 ,人们 终于 可以平 心静 气地 看待这一客观 的存在 ,可 以用一种更 为大气 的眼 光去发 现其对上 海的意 义。在 上海 王) )中,我们 正 是看到 了这样 的眼光和气度 。 电影中有这 样一个 细节,
可思议 的是,大 陆观众 对 于 民国上海 ( 过去称 为 “ 旧 上 海” )的想象 居 然是 由香 港 电视 剧 上 海滩 》所 塑 造 的。剧 中以民国上 海为 背景,讲述 了帮会 中兄 弟情 仇 的故事,但最 让大 陆观 众念念 不忘的则是剧 中周润 发 饰演 的许文 强 和赵 雅 芝饰 演 的冯程 程 之 间的爱 情 故事。这部 作品在很 大程度 上塑 造了当下 民国上海 影 视作 品的叙 事模 式,在令人感 叹这一模 式超 强塑 型能 力的 同时,也 不免 给人_种 千^ _ 面的感觉 。 电影 上 海王 也 表现 了帮会 ,但是 , 、 却有着与之前表 现帮 会

都市文化视域中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张力

都市文化视域中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张力
发 生发 展 的重要 社 会背 景 。 3 O年 代 的 上 海 是 一 个 完 全 开 放 的世 界 性 的
都 市各种 压 力下 人们 病态 的生存 状 态 。作 家在 发
泄 自己的情 感体 验 时 , 也 使 读 者 的 都 市情 绪 在 阅
读 中得 到 了共 鸣 。
1 . 3 神 秘怪 异 的都市 场 景
景, 以都市 人 的身份 去感 受这 个都 市 的衣食 住行 , 然后 将 自己的所 见所 闻所 感 付 诸 笔 端 , 通 过 塑造

系列都 市男 女 形 象 , 来 展 示 都 市 的魅 力 和 现 代 中 国的都 市 文学起 始 于 2 0世 纪 3 0年代 。随
人 的都市 情绪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6 4 5 ( 2 0 1 6 ) 0 6— 0 0 9 2— 0 6
0 引 言
新感 觉派 产生 于 2 0世 纪 3 0年 代 的上 海 , 是 在现 代主义 文 学思潮 影 响下 勇于探 索文 学创 作形 式 的先锋 , 在 中 国现 代 文学 中最 完 整 的 一 支 现代 小说 流派 。 以刘 呐鸥 、 穆 时英 、 施 蛰存 等为代 表 的 中 国“ 新感 觉派 ” 小 说 家 们 对 现 代 都 市 上 海 进 行
着都 市生 活特 征 的显 著 , 作 家 的 目光 逐 渐 由古 典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9— 2 2
作者简 介 :肖依辰 , 女, 河南驻 马店人 , 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92 — 肖依 辰Fra bibliotek: 都 市文化视 域 中新感觉派 小说的叙事 张力

同构的狂欢与超越的焦虑

同构的狂欢与超越的焦虑

同构的狂欢与超越的焦虑随着都市物质的发展和繁荣以及都市文化的创新性和多元化,都市呈现出与传统宗法制社会迥异的文化景观,这不仅开拓了新感觉派的表现视界,而且都市的发展也为新感觉派在小说的情节模式和表现手段上提供了创作灵感。

新感觉派一度沉浸在与都市同构的“狂欢”中,然而,透过新感觉派对都市羡慕、赞赏甚至有些颓废的迷恋的雾障,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狂欢中的迷惘和焦虑。

标签:新感觉派;都市文化;同构;超越上个世纪20、30年代上海特殊的殖民文化和工业文化环境带来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空前的膨胀和繁荣。

都市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同时也渗透和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都市文化与传统的乡村文明的一些异质因素冲击颠覆着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都市沉浸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物欲享受和冲破传统的狂欢之中。

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生活在中国现代文明最前沿的上海,目睹着都市文明给人们带来的新变化,沐浴着都市文化的熏染,他们用全新视角和感觉阐释着都市的奇异、魔幻和怪诞。

在创作态度、创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一定程度上融入刚刚兴起的都市文化的狂欢中。

根据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这种狂欢至少包括“以狂欢化的思维方式来颠覆”,“用狂欢化的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

[1]一首先,在内容上,新感觉派的都市小说空前地展示了人的物欲和情欲.展示了人在都市消费娱乐文化环境中所激发的本能地对物质的贪欲,以及情欲上毫无节制的泛滥。

刘呐鸥的《游戏》中的女主人公向她的“男友”炫耀着她的“飞扑”,“那是六汽缸的,意国制的一九二八年式的野游车”,不厌其烦地与各种男人做着物质与情欲交易的游戏。

穆时英经常出入跳舞厅、咖啡馆、电影院等这些充斥着现代都市声色享乐的地方,这些直观的经验成为他创作不可多得的来源。

他小说描写的人物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夜总会、赛马场、跳舞厅等这些象征都市文明的地方。

人们追逐着享乐和消费,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狂热和迷恋。

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作者:叶旭明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租界小资情调泛滥的文化语境酿造成的空虚孤独、颓废放浪的世界末情绪为张爱玲坦露女性情欲诉求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氛围,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对女性情欲世界呈现的主题、细腻纤巧的女性化叙事风格与租界文化气息营造出的“男女情感肉欲之乡”的语境相契合。

浮华魅影的上海租界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张爱玲,她是租界文化合适的女性代言人之一。

张爱玲的前半生,除了在天津住过两年,在香港住了三年,一直都住在上海。

毋容置疑,租界欲望化的风气对张爱玲小说的欲望化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谓欲望化叙事,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以人的情感欲望作为文本表现的主题,文本内容局限于狭隘的情欲世界,带有宣泄情欲化诉求倾向的叙事模式。

一般而言,在欲望化叙事中,作家最先注意的是叙事动力的寻求与表现,在一些以宏大叙事为主题的作品中,叙事动力往往表现为对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或者人性与道德冲突问题的展现与探究。

不同于以宏大的主题作为叙事动力的文本的叙事模式,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女性婚恋纠葛、情感世界为关照对象的狭隘的欲望化叙事策略,她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大都是情欲自由的倡导者,同时又为情欲所主宰,成了情欲的奴隶。

从某种意义上讲,租界相对宽松的文化语境与欲望化、颓废糜烂的气息对张爱玲小说欲望化叙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文化的塑造与主体的接纳租界文化是李永东先生提出的概念,“是指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外国租界的相继开辟,在以上海租界为主的租界区域逐渐形成的殖民性、商业性、现代化、都市化、市民化的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新型文化。

”租界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汇、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租界文化对作家的影响在于中西杂糅的文化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冲击,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流传深远的文化对呈现异质形态的租界文化会形成一定的反驳,二者之间的张力给身处租界的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与维度。

漂泊者的困境-沈从文上海租界体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漂泊者的困境-沈从文上海租界体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漂泊者的困境沈从文上海租界体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内容摘要]:从湘西独创北京,而后孤身入上海,沈从文不断以旧纳新,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形成了对其文化身份的重组与整合。

特别是在上海租界生活的那段时间,都市情调、租界气息、殖民性等以其新奇和独特引起沈从文的深思。

他在上海写成的中篇《一个话剧员的生活》便渗透进了对上海租界的多重思考,也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沈从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身份,回望,上海租界,殖民性青年时期的沈从文,生活漂泊不定。

在湘西苗乡时,跟随当地部队辗转于湘、川、鄂等边地,品尝军旅生活的雄强、残酷和漂移。

而沈从文本身的苗裔身份,使他从小体验湘西苗族生活的奇异,作为生长于其中的他,幼小的心灵扎根着湘西奇异的文化因子。

固有的湘西文化身份和传奇式的军旅生活经历,为其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当然,还未走出乡间的沈从文,并没有自觉认识到身份的特殊性会给将来的写作带来影响。

二十年代初,沈从文只身闯进北京,这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汉族文化的城市,给这个“乡下人”带来了第一次冲击。

其原有的乡间少数民族气难免要遭到否定和质疑。

如果他仍然用“乡下人”纯真朴实的心理去打量这个传统型的大都市,注定要遭受挫折。

但是,古都北京的文化气质与沈从文看来并不完全是陌生的,渗透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的城墙砖瓦多少与他有一些契合之处。

也就是说,尽管湘西偏安一隅,但千年的汉族文化之流仍然对其有挟裹之势。

生活在湘西的儿女自然也浸染了汉族文化。

那么沈从文由边缘湘西趋向中心北京,定然会找到认同之处。

沈从文在北京生活了六年,怀揣着文学梦想,以无法想象的毅力自学成材。

不过这时期的创作,因为还处于“习作”阶段,创作技巧单一,创作题材几乎都是湘西生活的浅层表现,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文学性并不高。

当沈从文逐步适应了在京的生活方式,文学之梦正一步步靠近的时候。

时代的变动时得沈从文人生道路多了一重十分重要的经历和体验,而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近四年的上海租界生活体验。

上海租界外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上海租界外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上海租界外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上海租界作为历史上外国在中国租借地区之一,是外国人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里的外国人包括来自各国的商人、政治家、学者等,他们对中国民族主义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验。

下面将从租界的行政管理、城市建设和社会风貌等方面介绍上海租界外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是外国人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

由于租界地区实际上是被外国势力所控制,外国人在这里享有特权和权力,这种特殊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中国民族主义被外国人感知为一种本土文化和政治议程。

外国人在租界内亲身体验到中国民族主义的呼声和情绪,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他们都能感觉到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强烈认同和自豪感。

这种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抗议外国侵略和干涉、捍卫本土产业和文化、追求国家独立和强盛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精神。

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是外国人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另一个方面。

上海租界是一座以外国人为主导的城市,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城市规划,都带有浓厚的外国特色。

在这些外国城市元素背后,外国人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元素,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建设也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于提高城市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同样体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和目标。

上海租界的社会风貌也是外国人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租界地区是自由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的外国人和当地居民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互相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外国人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国民族主义的传承和演变。

他们可以目睹中国人民对于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忠诚和保护,更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社会风貌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社交和文化活动传播国家文化、提高国际声誉,也可以是中国人民对于外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吸收和融合。

新感觉派小说与租界文化

新感觉派小说与租界文化

新感觉派小说与租界文化一、崛起语境:租界文化气候和洋场文人的互动。

1、30年代上海具备移植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思潮和弗洛伊德精神文分析理论的土壤。

无论租界的精神气候,还是洋场文人的生命状态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都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异军突起准备了迎纳的态势。

2、新感觉派的三大主将: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新感觉派小说的精神蕴含:典型的焦虑、殖民心态与无家的的世界一、在租界的生命个体,其生命体验中充满焦虑。

在这些焦虑中,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家族伦理、情欲观念之间的冲突所纠结造成的焦虑是大多数租界人必须承受的。

施蛰存《将军的头》(种族与爱的冲突)《鸠摩罗什》(道与爱的冲突)、《石秀》(兄弟与爱冲突)儒释道文化、种族主义、家族伦理文化与殖民性欲望租界的冲突,即租界人的典型文化焦虑。

通过三个历史故事设置了一个文化隐喻,诉说租界文化带给她的焦虑。

二、作为洋场的时髦青年,他们的感觉中必然会染上殖民主义的文化因子,在洋场故事的叙述中,难免会闪烁出“东方主义”的眼光。

叙述者津津乐道于摆弄对西方器物、人物的知识。

这种卖弄,由衷透露出了对西方文明的膜拜、炫耀心理和西洋仔的面孔,是殖民地子民的常有心态。

刘呐鸥《热情之骨》里的法国外交官(比也尔)对中国女性(玲玉)所持有的“东方主义”的玩赏眼光。

秀腻的小手-金盏;花耳朵-贝壳+物化;纤弱、神秘、脆弱+蔷薇花的床上的好梦+迎合他的征服欲。

这不仅是洋人心态,也是隐含作者所支持,表明自身也沾染了殖民者的趣味和眼光。

三、在租界语境下,新感觉派小说展示的是“无家”的叙事世界,情节中缺乏家的场景,人物也没有精神“家园”可以皈依。

人物:单身都市客,过客意识及及时行乐观念如瘟疫般蔓延;叙事空间:十里洋场为生活和精神空间。

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无家族和名分背景,没有过去和未来,以个体生存的此刻状态呈现,在灵魂堕落和肉体放纵的狂欢中迷失自我。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胡适为代表的“国语文学论”五四时期的文学要点:一是“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作者: 杨经建[1];周舟[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82-8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新感觉派;欲望叙事;艺术生理学;欲望哲学;存在主义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

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内容提要】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

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

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

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

“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关键词】租界;租界文化;上海租界;都市文化;海派漫步上海滩,巍峨的外滩建筑使我们缅怀租界往昔的繁华面影;徜徉南京路,闪烁的霓虹灯令我们遥想30年代的上海风情;探访汉口镇,新旧交错的江汉街诱使我们解读旧日的租界踪迹;游览天津市,繁华的和平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沉重变迁。

透过岁月的斑驳陆离,造访在华的租界遗址,引发的感情是复杂的。

面对租界遗迹的感受,化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说,仿佛觉得租界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既惊讶于袍的华美,亦深感虱子的可恶。

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即从1843年第一个外国租界的初步辟设,到1902年鼓浪屿公共地界和天津奥租界的最后开辟,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9个国家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设立了近30个租界。

所谓“租界”,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租界虽然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是与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条款相比,通商口岸的辟设和其后租界的建立,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现象。

一方面,不可否认,租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桥头堡”,是帝国主义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飞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租界的空气使人自由,租界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空间。

异质空间的现代欲望——论租界语境下清末狭邪小说的情爱叙事

异质空间的现代欲望——论租界语境下清末狭邪小说的情爱叙事

异质空间的现代欲望——论租界语境下清末狭邪小说的情爱
叙事
李永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清代情爱小说的趣味格调不仅因时而变,而且因地而异.19世纪90年代之前,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意旨在欢场之外,作者在才子与妓女的故事中有所寄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才子佳人味.当清末小说的创作队伍、传播媒介、阅读群体向上海汇聚,当小说的故事空间钟情于上海租界,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品格风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上海租界空间为背景的狭邪小说褪去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浪漫虚幻面纱,笼罩在上海租界的消费娱乐氛围下,书写快乐原则和金钱原则下无道德约束的情欲冒险.同时,上海租界的淫冶风气与女性解放观念的结合,使得狭邪小说所描写的花界恋情接近了现代爱情的本质.
【总页数】6页(P177-182)
【作者】李永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租界语境体验下茅盾的身体叙事
2.论租界文化对新感觉派欲望化叙事的影响
3.民族主义与殖民意识的纠缠——论租界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体验与文本叙事
4.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人物、时间、空间修辞设计的异质性——以情爱叙事为分析案例
5.上海租界语境下丁玲早期作品的颓废叙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主义与殖民意识的纠缠——论租界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体验与文本叙事

民族主义与殖民意识的纠缠——论租界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体验与文本叙事

民族主义与殖民意识的纠缠——论租界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
化体验与文本叙事
李永东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6)004
【摘要】由于上海租界兼有殖民和现代、罪恶和文明的两重性,导致了生活在上海租界的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心理充满了悖论.租界的文化语境,使得个体不能与集体发生真实有机的联系,有过租界体验的知识分子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共同塑造的"中间物",既与他者社会疏离又与自我社会疏离,具有"主体暧昧"的特点.殖民性、民族性、商业性和现代性相交织的租界语境,带来了现代作家叙述租界故事的复杂情态.东方主义、自我东方化、批判国民性与民族主义的纠缠,造成了现代文学殖民文化蕴含的复杂性和"民族寓言"的片面性.
【总页数】6页(P452-457)
【作者】李永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新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研究 [J], 王冬丽
2.后殖民语境中民族主义困境的反思——《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文化融合思想
[J], 韩嫣薇
3.双重意识的坚守与疏离——后殖民语境下《耻》文化身份的探寻 [J], 谢斯滢
4.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关于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重建文艺学的问题研究 [J], 林精华
5.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现象研究 [J], 林精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青 年学 者李永东在专著< 租界文化与 3 年代 文学 》 o 中提出并阐释 了“ 租界文化 ” 概念 , 租界文化 ” 以“ 来指称 近现代 上海 文化 的主要特征 , 了租界文化对于上海有关 的文学现象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 。本文借鉴李永东的相关成果 , 新 论证 对
感觉 派的叙事 欲望进行阐释。
带给人们 的“ 欲” 魔 刺激 , 突出 了他们 对这 种刺激 背后 的心理认 知 。 也
在上海租界, 新感觉派作家面对强势的外来民族文化 , 弱化 了民族革命话语 。他们通过回归个体感 受, 致力 于都市 颓废气息 的 营造 , 来传 达租界 里现代 欲望 的膨胀 与蔓延 。 日本新 感觉派代 表之 一横光 利
事的特 征。
关键词 : 租界 文化 ;新感觉派 ; 欲望叙事
中图分类号 :10 . 26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54 (0 9 0 —0 8 —0 0 8 6 5 20 )4 0 3 4
0 引 言
新感觉派的崛起被视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上海作为新感觉派兴起的背景城市 , 其独特的 城市风情对我们研究新感觉派具有重要价值 。“ 租界化 的上海” , 的发展和繁荣更多是在 中外经济 C它 D
浮动着桃色光线的电影院等现代物质文化意象。娱乐场所的发达及多重文化的冲击 , 使得浮躁的租界 人们更愿意停留在物质的享受上 :在一间不大的书室里边 , “ 充塞了托尔斯泰的石膏像 , 小型无线 电播送
器放送着 ‘ 春江花月夜 ’ , 普洱茶 , 香蕉皮 , 烟缔儿和烟卷上的烟 , 笑声 , 唯物史观, 国文化 , 美 格莱泰嘉宝 的八寸全身像 , 满壁图书, 现代主义 , 沙发, 和支持中国文坛的潘贺龄先生的一伙熏黄了手指和神经的朋 友们”[ (2 新感觉派作家在呈现挥霍心理对人们 的影响时, 。 J1 ) P4 也不 由自主地沉溺于“ 都会人 的魔欲是 跟街灯的灯光一块儿开花的” ]7 虚假璀璨里。刘 呐鸥的《 【 (7 F) 游戏》 对现代人的欲望进行了声光影色的 捕捉 : “ 在这‘ 探戈宫’ 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 五彩的灯光 , 和光亮的酒杯, 红 绿 的液 体 以及纤 细 的指 头 , 榴色 的嘴唇 , 石 发焰 的眼光 。中央一 片光滑 的地板 反映着 四周的椅 桌和人们 的错杂 的光景 , 人觉得 好像入 了魔官 一样 , 神都 在 一种 魔力 的势力 下 。【( 充分 表 现 了现代 文 明 使 心 ”2 j
的捕捉 , 是从迥异 的西方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文化展开的 , 通过对其选择认同或者反思进入到精神观念 层面 , 在萎靡的精神气候里探掘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失落。 上海租界作为外来文明的集合地 , 其繁华与奢靡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在 2 世纪 2 年代后期, 0 0
收稿 日期 : 0 9 4 5 20 —0 —1
作者简 介 : 刘小容 (95 , , 18 一)女 四川乐 山人 , 西南大学文学院 20 级 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 07 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 学。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8 W0 4 、 0XZ 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 目(7C l 1 ) O J 5O 1的阶段性成果 。
西安 石 油大学 学报(会 学 ) 社 科 版、
论租界 文化对新感觉派欲望化叙事 的影响
刘 小容 李永 东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1 ) 0 7 5 摘 要:租界文化为新感 觉派表现 洋场 生活提供 了精神 支点 。受 日本新 感觉派 的启发 , 感 觉派以直观 新
感受的方式表现租界人在物质消 费、 情感 方式 、 政治倾 向等方 面的独特风貌 , 这种风貌 总体上 呈现 出欲 望化叙
的冲击十分关注。通过大量译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的典型代表作品, 刘呐鸥认为“ 他们都是描写着现代 日 本资本主义社会 的腐烂期的不健全的生活, 而在作品中露着这些对于明日的社会、 将来的新途径的暗 示”[ (l 中国的新感觉派受其启发 , 。 ]2) 2P1 也竭力表现欲世界 的沉浸与呈现
丹纳认为 :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 , “ 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 的路 , 不是压制艺术家 , 就是逼他 改弦易辙”[ (4 3 上海 的租界语境 规约了新感觉派作家的创 作 , 。 ],—5 xr 3 ) 新感觉派对都市文明 的把握和塑 造, 更多的是借助租界场物质文明的表述实现的。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等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8 3 —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会 学 ) 社 科 版
1卷4 8 期
都市的消费场所, 如跳舞厅、 电影院、 咖啡馆、 赛马场等 已经成为了城市小资普遍接纳的消费空间。以刘 呐鸥、 穆时英 、 施蛰存等人为代表 的新感觉派 , 长期浸润在租界小资情调 的物质生活里 。施蛰存坦言: “ 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 、 追求时髦 的青年人。你会发现, 我们 的生活与一般的上海市 民不同” l [ 。相对 3 于 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和暮年鲁迅等作家而言, 他们少了一些不适应 , 更能融入租界文化场景 , 对生 活其 中的人们的精神状貌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因此他们 的文中多出现响着癫狂 Jz 的“ a z 探戈宫” 、
文化 碰撞 的语 境 中产生 的 。租 界现代 化 的物 质文 明 , 尤其 是 高 度发 达 的娱 乐 场所 刺 激 了人 们 享乐 的敏
感细胞。新的消费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风貌。新感觉派作家借鉴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直观印 象式 的艺 术手 法 , 洋场 景象 表现 得淋漓 尽致 。本 文拟 从新 感 觉 派作 家对 租 界生 活 的体验 和 表现 角度 将 人手 , 探讨租界异质文化对新感觉派所呈现出的欲望化叙事的影响, 并由此分析叙事背后的深层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