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条件组合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结论实验方法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结果容易发霉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结论:地球是球形.(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资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1 / 5(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征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激烈的震颤感.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五)探究题目: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感化资料:酒精灯、、水、小石块、镊子、火柴.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征象:重复几回后;小石块碎裂.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从头罩在火焰上方.(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2 / 5征象: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清石灰水变混浊;白瓷熄灭皿底部有黑的.结论:蜡烛熄灭后生成新的物资.探究的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八)假设: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材料: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干燥剂、冷开水、水.方法:1.将一根铁钉放入有干燥剂的试管里;2.将另一根铁钉放入装满冷开水的试管里;并放入少量的油;3.将第三根铁钉放入一般的水中;并将铁钉的一半露在氛围中.4.天天观察生锈情况.现象:放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的铁钉几乎不生锈;放有冷开水和油的试管中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放置在有空气和水中的铁钉生锈最快.结论:铁钉生锈与水和氛围有关.(九)实验名称:变色花实验.资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2)在“叶子”上抹碱水.(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十)探究的题目:比较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我的猜想:洗衣粉的效果好材料:水、大烧杯、洗衣粉、肥皂粉、污物相同条件:污物大小、布料、浸泡时间、搅拌次数、洗涤用品用量.不同条件:不同的洗涤用品方法:1.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大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2块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3 / 53.观察面条上污物的变化;并记录.现象:对于油污;肥皂的效果好;对于果汁;洗衣粉的效果好.结论: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十一)实验名称: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资料:盘子、细沙、石子等.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现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高的坑深一些、大一些;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头大坑深一些、大一些.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深浅都有关系.(十二)制作: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十三)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研究题目: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我的假定: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有关实验准备: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3课《制作汽水》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3课《制作汽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3课《制作汽水》,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汽水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溶解、气体溶解度等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也有自己的认识和喜好。
但是,对于汽水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汽水的制作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汽水的制作过程,掌握溶解、气体溶解度等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汽水的制作过程,溶解、气体溶解度等概念;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技巧,气体溶解度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饮料,引发学生对汽水的兴趣,导入新课;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制作汽水;3.观察与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汽水的制作原理;4.讲解与解释: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阐述汽水的制作原理;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汽水的制作过程2.溶解、气体溶解度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学生观察现象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度;3.学生对汽水制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创新精神。
新改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新改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检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学习如何检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了解到氧气在维持生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原理氧气是维持生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气体之一。
本次实验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当酸与氧气反应时,产生酸中和计反应,从而将氧气含量与酸的浓度关联起来。
实验材料•高锰酸钾(KMnO₄)•石蜡烛•试管•进水瓶•水槽•酸酐实验步骤1.将试管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保证试管口完全被水封闭。
2.用进水瓶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已封闭的试管中。
3.取一块石蜡烛,点燃后将其放在试管口上。
4.观察石蜡烛燃烧所产生的气泡。
5.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并用酸酐滴入试管中。
6.观察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变化。
7.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石蜡烛燃烧后,在试管中观察到气泡产生。
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紫色变为浅粉红色。
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石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后,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单质氧气,导致溶液从紫色变为浅粉红色。
这表明试管中原先存在的氧气已被石蜡烛燃烧消耗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检测。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氧气在维持生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氧气,生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和代谢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空气中存在氧气,并学习了如何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氧气在维持生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点燃石蜡烛时要注意火源安全。
3.实验后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归位整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六(1)班任课教师:杨昌慧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目镜(对着眼物镜(对着标载物台(放置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镜臂通光孔镜座。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知识点汇总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制作蜡烛:切碎蜡块,蜡块形状由大变小;加热蜡屑,蜡块由固态变成液态(蜡油);倒入模具,插入棉芯,蜡油凝固成固体,蜡烛制成。
切碎蜡块加热蜡屑倒入模具2.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白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变白色;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烟灰。
3.点燃纸:纸燃烧时逐渐变小、伴有黑烟和发光发热现象,最后化为灰烬。
实验发现: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和纸燃烧后都产生了新物质。
4.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锈铁块铁钉(1)用锤子敲击:很软很硬(2)用砂纸摩擦:无光泽有金属光泽结论: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物质。
5.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实验结论:(1)在有水和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快;(2)在有水无空气中,铁微微生锈;(3)在无水有空气中,铁几乎未生锈。
6、做铁锈生成实验:(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
(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记录铁丝生锈的变化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铁丝变化思考: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变高)实验结论: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
铁生锈消耗掉量筒内的部分空气,导致内部气压减小,所以水面上升。
7.检测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实验:实验操作:(1)在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倒入白醋。
(2)迅速盖上橡胶塞,导管的另一头同时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3)仔细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8.自制柠檬汽水:思考: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小结:在放入柠檬汁、糖和色素时,味道、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在放入小苏打的时候,产生了气泡,产生了新物质。
新苏教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问题2: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第2课做酸奶一、问题解答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问题2:细菌的三个特点是什么?答:(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2)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二、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C-40°C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这一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对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严谨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正确运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实验操作: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
4.实验分析: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现象,并进行拓展讲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实验主题和关键步骤。
可以采用流程图、列表等形式,展示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和分析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
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用,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六年级上册实验目录
洗衣效果实验P39
对比实验
烧杯、角勺、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筷子、有“污物”的布料
探
索
宇
宙
1
环形山模拟实验P43
模拟实验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
2
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P47
操作实验
细绳、塑料管、橡皮塞、秒表、砝码、垫圈
3
做“星座”放映器P50
操作实验
锥子、正方形薄板、纸筒、手电筒
质
在
变
化
1
蜡烛燃烧实验P30
操作实验
蜡烛、烧杯、石灰水、抹布、白瓷碗
2
铁钉生锈实验P34
操作实验
无锈铁钉、试管或矿泉水瓶、干燥剂、凉开水、植物油、砂纸、细线绳
3
变色花实验P36
操作实验
纸花、白醋、碱水、喷壶、紫廿蓝汁、烧杯、滴管、检测物质用的玻璃容器
4
制作紫廿蓝水试剂P37
操作实验
紫廿蓝、温水、烧杯、塑料袋
P17
分组
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4
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P18
分组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5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P19
分组
酒精灯、火柴
6
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P19
分组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等
7
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P21
分组
糖、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或用易拉罐做成的小锅
8
固体的热胀冷缩
记录、描述
7
P36解暗盒
分组
暗盒、电池、导线、电珠
包括记录、暗盒设计
8
2022年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含实验)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1.做一支蜡烛实验材料: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制作方法: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活动结论: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仍然是蜡烛。
2.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实验材料: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实验方法: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实验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烧杯内壁变成白色。
白瓷碗的底部有黑色烟灰。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会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3.实验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实验要求: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现象: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实验结论:纸在燃烧后变成了灰烬,产生了新物质。
4.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6.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7.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盐溶解、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烟花绽放(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火柴燃烧(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石灰石遇盐酸(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铁钉生锈1.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疏松多孔,容易脱落,非常松软。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践报告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践报告单
实践主题
本次实践主题为“探索周围事物——观察、测量与记录”,旨在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体和现象,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并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
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包括观察、测量和记录三个环节。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并用工具对其进行测量,最后将结果记录在实践报告里。
具体实践内容如下:
观察
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现象,观察它的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测量
学生用尺子、量杯等工具对所选物体或现象进行测量,要求准确、细心、认真,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记录
学生需要将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整理成实践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 实践主题和选题背景
- 所选物体或现象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 测量方法、过程和数据分析
- 实践心得和体会
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能力,进一
步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实践效果
通过实践报告的展示和学生的口头表述,可以看出学生对所选
物体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并
体会到了科学实践的乐趣。
实践总结
本次实践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认
识了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体和现象,并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方法和技
能。
同时,实践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5.2 实验|苏教版 (共33张PPT)
第二课堂作业:
1、纸蜻蜓在我们手中,它是一件飞行玩 具,课后同学时想想如何利用这样的原理, 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呢,这就是留给 同学们的寒假作业。
我们得出的结论
第3次
√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与翅膀角度有关,翅膀角度小,纸蜻蜓飞 的时间长。
《纸蜻蜓》实验记录单
第组 小组成员:
探究内容: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的猜测
实 验 过 程
第1次 第2次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可能与 重量 有关。
实验结果 (在飞的时间长的纸蜻蜓下面打“√”)
重的纸蜻蜓
1、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 模拟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
2、运用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 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的实验,称为 对比实验。
1.每位同学制作一个纸蜻蜓,看谁 做得又快又好; 2.做好后试一试,纸蜻蜓能否打着 旋儿降落; 3.小组内比一比,谁的纸蜻蜓飞的 时间最长。 小组成员:
《纸蜻蜓》实验记录单
探究内容: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的猜测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可能与 翅膀角度 有关。
实验结果 (在飞的时间长的纸蜻蜓下面打“√”)
纸蜻蜓1
纸蜻蜓2
实
(翅膀之间的角度大)
(翅膀之间的角度小)
验
过
第1次
√
程
第2次
√
轻的纸蜻蜓
√
√
第3次
√
我们得出的结论
纸蜻蜓降落的快慢与重量有关,重量越轻,纸蜻蜓飞的时间长。
纸蜻蜓为什么会在空中旋转着下降呢?
纸蜻蜓为什么会在空中旋转着下降呢?
1、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 模拟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制作汽水》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制作汽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制作汽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水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汽水的制作过程,体会科学知识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了解到科学的原理,又能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汽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制作汽水的原理和步骤。
2.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水的制作原理。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汽水为线索,引发学生对汽水制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汽水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汽水的基本步骤。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汽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成果分享: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总结制作汽水的原理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
方法:
(二)实验名称: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地球是球形。
(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
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
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
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
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五)探究问题: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
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
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
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
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清石灰水变浑浊;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新的物质。
探究的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
(八)假设: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材料: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干燥剂、冷开水、水。
方法:1.将一根铁钉放入有干燥剂的试管里,
2.将另一根铁钉放入装满冷开水的试管里,并放入少量的油,
3.将第三根铁钉放入一般的水中,并将铁钉的一半露在空气中。
4.每天观察生锈情况。
现象:放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的铁钉几乎不生锈;放有冷开水和油的试管中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放置在有空气和水中的铁钉生锈最快。
结论: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九)实验名称:变色花实验。
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
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十)探究的问题:比较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
我的猜想:洗衣粉的效果好
材料:水、大烧杯、洗衣粉、肥皂粉、污物
相同条件:污物大小、布料、浸泡时间、搅拌次数、洗涤用品用量。
不同条件:不同的洗涤用品
方法:1.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大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
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2块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
3.观察面条上污物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对于油污,肥皂的效果好;对于果汁,洗衣粉的效果好。
结论: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十一)实验名称: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
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现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高的坑深一些、大一些;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头大坑深一些、大一些。
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深浅都有关系。
(十二)制作: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十三)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研究问题: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我的假设: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有关
实验准备: 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
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
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 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
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十四)从高处丢纸和小球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