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代际阶层流动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备受关注。
所谓收入代际流动,简单来说,就是子女的收入水平相对于父母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
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公平性和机会均等程度。
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为什么会对收入代际流动产生影响呢?首先,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接受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比如,一个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往往更容易进入高薪行业,从事高技能工作,从而获得比其父母更高的收入。
相比之下,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可能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难以实现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
其次,教育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学校里,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宝贵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收入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再者,教育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
在求职过程中,学历和教育背景往往是雇主筛选求职者的重要依据。
一个良好的教育背景可以向雇主传递出个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责任心等积极信号,从而增加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
相反,如果教育程度较低,可能在求职时就会面临更多的障碍和限制。
然而,教育并非是决定收入代际流动的唯一因素。
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的机遇等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家庭背景对教育和收入代际流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通常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更好的学校、课外辅导和学习设备等。
同时,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可能为孩子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由于经济压力和资源匮乏,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机会,从而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
在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社会中,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更容易得到回报,教育对收入代际流动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
试论教育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代际流动的关系
阶层 的子女 有机会通 过 自己的努力从父辈 较低 的社 会地位 的 阶层流 向更高社会地位的阶层 。反之 , 在一个缺 乏合理代 际流 动机 制的社会 里 , 代际流动 性较差 , 社会地位 较低阶 层劳动者 的子女只 能获得比 自己父母更低的社会地位 , 如 果这种较差 的
、
理 论 概 述
市场分割理论。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本文所 研究的二元制 劳 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提 出这一理论 的是波 士顿 大学经济学教授 多 林格 ( P e t e r B・ D o e r i n g e r ) 和 新 结构 主义 社会 学家 皮 奥 雷
二、 中 国 劳动 力市 场 分 割 现 状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 元 劳 动 力市 场 分 割
美 国经济学家托达罗 ( T o d a r o ) 在2 0 世纪 6 0 年代提 出“ 劳
( Mi c h a e l J ・ P i o r e ) , 1 9 7 1年 他 们 出 版 了 ( ( I n t e na r l L a b o r Ma r k e t s 动转移模 型” 并指 出人 口流动基本 上是一种经济现 象 。托达 罗 a n d Ma n p o we r A n a l y s i s ) ) 标 志着 劳 动 力 市场 划 分 理 论 正 式 形 成 。 假定 农业劳 动者迁入城 市 的动机 主要决定 于城 乡预期 收入差 该 理 论 认 为 劳 动 力 市 场 存 在 主 要 劳 动 力 市 场 和 次 要 劳 动 力 市 异 , 差异越大 , 流入 城市的人 口越多 。托达罗认为 , 在 任一时期
动现象 了, 经济和市场 的发展要求 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受教育 水 度上是可 以转化 的,在一个具有合理代际流动机制 的社会 里,
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程度的测算:基于CGSS的实证
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程度的测算基于CGSS的实证摘要:教育代际流动问题日益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准确测算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的现状及变动趋势是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
针对当前测算指标的单一性和测算结果的不一致性,文章综合使用概率转换矩阵和代际弹性对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的现状及趋势性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根据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计算得到的概率转换矩阵表和教育代际弹性,都揭示了中国教育代际流动在近年来呈现出缓慢递增的趋势;另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代际流动处于中等取值水平,意味着中国在教育领域及相关领域实施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教育代际流动,概率转换矩阵,代际弹性0 引言教育代际流动是指子代在教育分布中所处地位相对于父代的变动情况,高的教育代际流动性意味着个人的教育水平主要来自自身努力而非家庭背景,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如果子代在教育获得方面存在明显的代际烙印,明显地受父辈教育水平的影响,即子代人之间的竞争并不公平,这将非常不利于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
长此以往会形成阶层固化,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难度加大,社会的公平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若教育代际流动性足够强,父代的教育不平等将向子代的教育均等演变。
相反,若教育代际流动性较低,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存在教育代际传递特征,那么教育不平等状况将出现世代延续状况。
教育代际流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代际流动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12],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研究教育的代际流动需要有丰富的数据支撑,既要有父代的准确信息,又要有子代的准确信息。
由于过去的微观调查数据库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导致测算结果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反映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的真实状况。
随着现在微观调查数据库质量的不断完善,准确测算教育代际流动性成为可能。
二是已有实证研究的测算方法比较单一。
更多国内学者借鉴职业、收入代际流动的测算方法来测算教育代际流动性,例如代际弹性法,而缺少多种测算方法的比较。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霍雨佳 李朝柱摘 要 收入代际流动是体现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教育作为社会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促进流动性的提高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为防止进一步的贫困代际传递、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专家基于不同视角对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检验。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研究的归纳和梳理,从收入代际流动的概念、意义及相关结果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影响代际收入的途径,包括对人力资本、就业选择、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后概述了有关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的研究方法演进、数据及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基于此得出相关文献的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教育收入代际流动阶层固化作者简介 霍雨佳,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8); 李朝柱(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4)02-0034-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但同时,由于收入代际流动性减弱、贫困阶层向上流动通道受阻等现象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底层贫困农户阶层固化,社会稳定受到长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为消除两极分化和相对贫困,共同富裕的提出要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妥善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
而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在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努力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促进机会公平。
只有机会公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否则,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会受到抑制,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也会降低。
高水平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公平竞争,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而且对社会和谐、居民幸福感具有较大助益。
教育:阶层复制或阶层流动——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力、 有教养的, 由此在地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 文化资本较高 者有助于维持其 良 好形象 , 广结社会关系 , 借社会资本的提高进而提
高其 职 业 地 位 。 ( ) 育可 提 供人 力 资本 二 教
主要 渠道 维持 着社会 结构 的平衡 ; 另一 方 面又具有 重现原有 社会 结构 的倾向 。 关键 词 中图分类 号 : 4 G
社 会 学视 野 中 的教 育 和社 会 分 层
一
、
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主要具有社会化 、 社会控制、 问化等功 能 。 育 这 种 制 皮设 置 的主 要 功 能就 是维 持 现 状 , 多 地 表 现 为一 种 教 更 保守的社会 力量 。 教育使学生具有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 而技能是职业 成 功 的主 要 决 定 因素 , 因此 , 育成 就 的阶 层 被假 定为 技能 的 阶层 , 教 而 功, 教育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 的有效途径。 冲突理论认为: 能主义的分析忽视 了不同集团对学校教育所产 功 生的不 同影响, 社会分层本身是不同集团力量不均衡的表现, 教育是
在 社 会 优 势集 团的控 制 下 实现 社 会 再生 产 的工 具 , 是一 种传 播 主流 意 识和 维护 现 有 统 治秩 序 的手 段 冲 突论 者 把 教 育看 作 是 统 治阶 级 的 工具, 通过 控 制 入 学资 格 和训 练 出 驯顺 、 守纪 律 的工 人 , 社 会 不平 等 使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 为教育是阶级 再生产的机制 。他在 《 教 育、 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 这部著作中指出: 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 面功能背后, 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 式, 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 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 育机 构 , 背 景 的差 异 甚 至对 不 同 语言 和 生活 方式 的熟 悉程 度 的差 家庭 异, 被转 化 成 学 校 考试 成绩 的 差 别 。这 样 , 育 就不 断地 将 社会 中 已 教
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
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个人能否成功地向上流动。
教育水平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收入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讨论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的教育机会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
首先,教育水平在社会阶层流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普及的推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高薪职位,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种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不同。
拥有更高学历的人更有可能突破自身出生的社会阶层限制,实现向上流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相对困难。
其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有可能获得高薪工作和稳定的职业发展,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种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获取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手段,它还具有提升个人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教育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创新。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这种教育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减少社会不平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需要得到关注。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很多人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无疑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实现。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性,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教育的普及程度,还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打破贫富差距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水平在社会阶层流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高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论教育对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个体 向更高社会 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提 出 了应该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 、 大教育投入 、 加 合理分配教 育资源、 高 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成人教育 、 建立教育终身化体 系等方面来促进我 国社会 阶层流动趋于合理 。
关 键 词 : 会 分 层 社 会 流 动 社 教 育 公 平
社会 阶层流动是 一个 与社会结 构变迁 密切 相关 的 理论 , 即改革开放 的理论 使得 我国原有 的计划经 济体 社会学范畴 , 是指“ 就一个人或一个 群体 而言 , 从一种社 制不断瓦解 , 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中发 会地位或社会阶级 向另一种社 会地 位或社 会 阶级的变 挥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 中, 国的社会结 我
制与身份 制的限制 , 社会 流 动受到严 格 的限制 , 同单 形象地说 , 不 是个洋葱型 的社会阶层结 构形态 。 ‘
位、 不同身份间的社会 流动非 常缺乏 , 由两大基 本 阶级 在我国橄榄 型社 会结 构形态逐步形 成的过程 中, 我 组成的社 会结 构没有 什么 大的变化 。在 信息 闭塞 的当 国现阶段 社会阶层流 动主要 有以下两 个特点 : 先 , 首 上 时, 这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社会 的稳定 , 是它禁 锢 了人 升 性 的 社会 阶层 流 动 相 对 缓 慢 。 上 升 的 社 会 流 动 对 社 但 们的生机与活力 , 阻碍了社会 的进 步。“ 第二次革命 ” 的 会稳定产生的效益 要 比下 降 的社会 流动 重要得 多。因
维普资讯
为人们从社会上升流动 中看到了希望 , 会从心理 上更多 层具有较强的代际继承性 , 出身于不同阶层家庭的人成 的倾 向这个社会结 构 , 较少与之 抗衡。6如果在某 个 为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概 率有 明显 不同。有数据显示 , 而 _ 阶段 , 大量社会成员 的社会流 动呈下 降趋势 , 则预示 着 “ 干部 、 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 主家庭 出身的人 进入 国家 社会的稳 定受 到威胁 。我 国现 阶段 上升性 的社会 阶层 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 比例是他们 在总 体结构 中的 比例 流动相对缓慢 , 尤其表现在社会 中下阶层者 身上 。一 般 的 6倍 ” ‘2 8 。 9 . %的农业 劳动者 出身 于农 民家庭 , 同 来说上升的社会流 动需要 劳动者 的教育程度 或劳动 技 时 , 超过半数 的农 民家庭的子女( 49 ) 5 .% 仍然是农业劳 能和工作经验 比原来的水平有大幅度 的提高 , 社会 中下 动者” 户籍制度也严重阻碍 了农村劳动力 流向城市 , 。 阶层大都受教育程 度较低 , 而且社 会关 系网不 大 , 受 流 向较高的社会 阶层 , 还 上亿 农 民工 就业 于城 市 , 却不能 到户籍身份的限制 , 因此他们的社会流动大多数 只能是 享受市 民的权益 、 劳动报酬 与劳 动保障 , 向上 流动受 其 水平流动或下降流动 。例 如 , 改革 开放前 , 国家会在农 着农 民身份等“ 先赋性 因素” 的限制。 村举 办招工 、 干或招生 , 招 社会 中下 阶层可 以通 过这一 途径向更 高社会阶层流动。改革开放 以后 , 国家计划 按 在农村招工 、 干的方式 已经取 消, 业劳动 力转移 的 招 农
教育与代际阶层流动
多元化的教育途径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政策都有其特点,国际比较可以借鉴多元化的 教育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要。
03
政策制定与实施
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
提升个体竞争力
教育不仅提高了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个体在就业 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实现社会流动
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经 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
02
教育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
教育对个体阶层流动的影响
01
提升个体技能水平
增强家庭背景优势
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改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提升家庭背景优势。
传承社会价值观
教育有助于家庭传承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如诚信、责任 感等,这些价值观对家庭的整体社会地位提升具有积极 作用。
提升家庭文化水平
子女接受教育有助于提升家庭的文化素养,增强家庭的 文化氛围。
教育对社会整体阶层流动的影响
遗传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基因 可以影响其社会经济地 位,进而影响子代的成 长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背景、社会网络和 学校教育等环境因素对 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具 有重要影响。
行为因素
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 观会影响其社会经济地 位,同时也会影响子代 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代际阶层流动的模式
水平流动
指个体或家庭在同一社会经济阶层内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通 常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引起的。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在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之间密切相关。
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力量,它不仅能够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向上流动,从而改变自身的社会阶层定位。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之间的不平等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个人能否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
良好的教育可以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加个人的竞争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一个人有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
然而,教育的不平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阶层流动性往往受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和社会固化的制约。
一些富裕家庭可以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则可能陷入贫困带来的连锁效应。
他们无法接受到质量较高的教育,从而改善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种教育不平等加剧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困境,导致社会变得不平等和不公正。
为了解决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之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社会应该鼓励并支持教育公益事业,让更多人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共同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合作,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除了教育资源的平等外,我们还需要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需要推动教育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
另外,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思考。
社会分层、流动与教育
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机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上层社会成 员通常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下层 社会成员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入学困难等 问题。
教育质量差异
不同社会分层的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上层 社会通常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包括更 好的师资、更丰富的课程和更高水平的教育 设施。
教育的质量和机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并对 其子女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代际的 社会流动。
教育对打破社会固化的作用
虽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社会分层,但通过提供更多 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可以降低社会分层对个体发展的 限制,从而有助于打破社会固化现象。
02
社会流动与教育
社会流动定义
教育期望与压力
社会分层对个体的教育期望和压力也有影响 ,上层社会成员通常对子女有更高的教育期 望,并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支持子 女的教育发展。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教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个体在职场中获得 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收入,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分 层。
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机会的公平 性对社会流动有重要影响。
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流动影响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不 同社会阶层对教育的期望和投入不同。
社会流动对教育内容和方式也有一定 影响,例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兴起等。
社会流动也影响教育公平性,一些弱 势群体可能面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 题。
03
教育公平与分层流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01
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 会分层、流动与教育的关系: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 此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教育的 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和规律。
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阶层的流动状况。
教育公平,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出身贫富、地域差异,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都能在学校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获得相应的教育成果。
社会阶层流动,则是指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地位上升或下降。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阶层流动顺畅的,让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
那么,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呢?首先,教育公平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机会。
在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出身贫寒的孩子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机会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相反,如果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垄断,那么贫困家庭的孩子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会变得渺茫。
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孩子们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难以跨越阶层的障碍。
而在教育公平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充足的学习资源,他们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为实现阶层流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公平有助于缩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当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时,不同阶层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逐渐趋于平等。
这有助于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通过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同时,教育也能培养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联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联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阶层流动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教育看作是获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有效途径,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常常被用来衡量个体的社会阶层。
然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复杂过程。
首先,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实现。
精心设计的教育体系不仅给予优秀个体更多的机会,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缩小了社会阶层差距。
然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可能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当教育资源更倾向于富裕阶层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将受到限制,贫困家庭的子女则面临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因此,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对于维持社会阶层流动性至关重要。
其次,教育的质量和内容决定了个体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竞争力。
优质的教育不仅培养了个体的知识与技能,还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得优秀个体在职场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并有更多机会晋升到更高层次的社会阶层。
然而,教育的质量并非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来决定,还与家庭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优质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和教育环境不利的问题。
因此,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实现。
此外,教育并非唯一的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因素。
社会的机会平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个体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福利完善的社会中,个体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从而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
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也能够对社会阶层流动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实现。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摘要: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教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
尽管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仍然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教育公正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普及程度日益加大,受教育人数日益增加,教育是否有利于向上流动也成为热门话题。
在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日益重要。
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调节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成长。
从当前教育普及的程度来看,研究新型的社会分层至关重要。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可归结为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
当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地位提升主要依靠自致性因素,并且教育是个人获取优质自致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主要动力。
尽管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但不能否认,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相互关系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急速发展,教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教育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教育。
教育流动性与社会阶层固化的关系研究
教育流动性与社会阶层固化的关系研究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教育流动性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的关系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教育流动性指的是一个人在教育体系中跨越社会阶层的能力,而社会阶层固化则意味着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在一代人到另一代人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流动性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的因素和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是影响教育流动性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些社会群体可能面临教育机会的缺乏或者质量的不足,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流动性。
例如,一些边缘化的社区可能没有良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这使得这些社区的孩子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难以跨越社会阶层。
因此,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是破除阶层固化的重要一步。
其次,家庭背景也对教育流动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优越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更容易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这是因为家庭背景往往与资源的累积和传承有关。
优越的家庭背景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经济条件、更高的教育水平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这些都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反之,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着缺乏资源和支持的挑战,从而在教育流动性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扩大对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支持和资源,是提高教育流动性和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教育体制的性质也对教育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在一些教育体制中,例如分科制度和早期分流制度,学生的学业方向在早期就被确定,从而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流动。
这种体制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因为学生的组成会受到严格的分流和选拔制度的影响,而难以跨越社会阶层。
因此,改革教育体制,提供更加公平和灵活的学业选择,有助于提高教育流动性。
最后,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对教育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如果教育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潜力,而不是只注重分数和考试成绩,那么更多的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关于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探讨
探索与争鸣200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1-5042-1525关于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探讨①马树振(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我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著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分别从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等9个角度对我国的社会阶层做了梳理。
该文以中国当代中产者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分析其阶层特点,以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其意识形态及教育理念,探究教育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为教育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做简要的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阶层 教育 阶层固化 公平民主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200-03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Mobility by EducationMA Shuzhen(School of Public Manage Ment and media,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541004 China)Abstract : Liang Xiaosheng, a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in his book An Analysis of All Strata of ChineseSociety , sorted out the social strata of China from nin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bourgeois stratum, the comprador stratum and the middle class.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iddle clas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with educ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analysis of its ideology and education concept, and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ole of social mobility, f inally do discuss brief ly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social mobility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 Social strata;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Fair and democratic①作者简介:马树振(199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选拔
社会成层不仅是产生社会整合的原因,也是出现社会冲突的原因
+ 2、“身份不变性”
+ (1)身份团体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员间相互排斥的程度 + (2)每个身份团体成员的生活方式在童年定型后,即不易改变 + (3)在邻近的身份团体之间,在等级之间以及在一个等几种的核心
身份团体和边缘身份团体之间,所存在的社会距离程度 + (4)快速、方便地进入相应的核心身份团体,从而获得新的经济地 位,并使之合法化的程度 + (5)有某些身份团体决定特殊的晋升或招收新成员的条件,以此来 控制和管理不同的职业或全体职业的程度 + (6)控制和管理教育制度到一定程度,以便通过教育筛选和训练来 支持某些身份团体。
各种形式的资本能够互为转化。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组织资 本的优势拥有者能够把自己的资本进行转化为其它资本。
+ 三、影响城市幼儿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社
会机制
+ (一)文化再生产模式 + (二)资源转化模式
+ (三)政策干预模式
+ 一、样本的基本特征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武汉市辖区内就读不同类 型幼儿园的幼儿,年龄段主要处于3一6岁。
+ 一、构建合理社会阶层结构 + 二、建立弱势群体补偿机制 + 三、妥善分配幼儿教育资源
+ 二、社会流动
“流动” 单位 个体 时距 方向 等级制 纵向 横向 距离 速度
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 三、假设 + 身份不变度越大,那么,通常在先于身份等级的 某一经济等级形式中,与个体身份不一致有关的 流动可能性就越大。然而,非流动着也会处于身 份不一致的个体地位上。如 某个人可能从其父亲 那里继承了不一致的地位,而且,在其后的生涯 中无法消除这种不一致。
教育的代际流动_来自中国学制改革的证据
二、 文献综述
代际流 动 的 理 论 、 实 证 研 究 很 丰 富。 自 从 I e r e n e r a t i o n a l M o b i l i t i n t h e L a b o r M a r k e t( S o l o n n t g y ) , 、 、 。 1 9 9 9 发表以来 学术界更强调父母 子女之间的收入 教育等的因果效应 一个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是教育 和不可观测的遗传能力的相关性 , 也就是说 , 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本身遗传 能 力 可 能 也 较 好 , 其子女的遗 传能力一般也较好 , 进而使得其子女的教育程度一般也较高 。 为了揭示父母 、 子女的教育相关性的原因和机制 , 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因果效应的估计方法 。 第一类 研究采用自然实验/工具变量的方法 , 认为当父母的教育程度受到外生的冲击 ( 例如教育政策的变动 ) 而形 成差异时 , 这种差异就与父母的其他特征不相关 , 可以用来识别父母教育程 度 对 子 女 教 育 程 度 的 影 响 , 例 ( ) , ( ) , ) 。 第二类研究采用兄弟姐妹 ( 如B 尤其 是同 c k e t a l . 2 0 0 5 O r e o o u l o s e t a l . 2 0 0 6 C h e v a l i e r( 2 0 0 4 l a p 卵双胞胎 ) 的样本 , 认为比较兄弟姐妹或同卵双胞胎各自的子女的教育程度差 异 , 可以基本排除遗传因素 , ( 。第三类研究采用 对子女教育程度的影响 , 例如 B r m a n a n d R o s e n z w e i 2 0 0 2) B i n l e e t a l . 2 0 0 9) e h g( g y 养子女的样本 , 认为假如养子女是被随机地收养的 , 那么养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养子女的教育程度的关系就 ) , ) 。 已经排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 例如 S e r d o t e( 2 0 0 2, 2 0 0 7 P l u 2 0 0 4 a c g( 一方面 , 工具变量法要优于另两种方 法 。B 和R 等 指 出, r m a n a n d R o s e n z w e i 2 0 0 4) o e r( 2 0 0 9) e h g( y , 同卵双胞胎的方法不能排除双胞胎及其配偶的不可观察的个人特征的影响 双胞胎对其侄子女的影响 ; 养 子女的样本量小 , 领养不随机 , 不能排除养父母的不可观察的个人特征的影 响 ; 而工具变量法没有上述问 题 。 另一方面 , 工具变量法估计的主 要 是 受 教 育 政 策 变 动 影 响 更 大 的 父 母 , 也 就 是 低 教 育 程 度 父 母。相 反, 养子女方法估 计 的 主 要 是 更 可 能 收 养 儿 童 的 高 教 育 程 度 父 母 , 而 双 胞 胎 方 法 大 致 介 于 两 者 之 间。 ( ) 提出 , 三种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正是因为估计了不同的人群 , 并且对瑞典的样本分别 m l u n d e t a l . 2 0 1 1 H o l 分 别 对 双 胞 胎 样 本 中 高、 低教育程度的父母进行 用三种方法进行估计验证了这一论 断 ; n z a t o( 2 0 0 9) P r o 估计 , 也支持了这一论断 。 ( ) 利用挪威各地区推行 国外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教育的代际流动的文献比较丰富 。B c k e t a l . 2 0 0 5 l a 年份不同的法定教育年限变动作为 I 来识别父母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程度的影响 , 发现 O V, L S 估 计值显
代际流动 名词解释
代际流动名词解释
代际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通常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
代际流动是一种社会学概念,它用来描述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情况。
在代际流动中,通常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
代际流动的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
地位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较高,他们的子女通常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
状况。
在封闭的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和阶层里终其一生,子继父业,代际流动很少。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代际流动增多是必然的。
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强化流动机会的公平机制,是提高代际间向上流动率的基本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向上攀升,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总之,代际流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它反映了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情况,以及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代际阶层流动
改革开放已四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程度日渐加剧,居高不下的收入不平等会导致阶层固化。
“二代”现象受到广泛关注,说明中国代际阶层流动性下降,代际阶层固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教育既是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有效手段,也是复制原有生产关系的重要渠道。
本文讨论了教育与代际阶层流动之间的关系,结合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考察了高校扩招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角度讨论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功能。
代际阶层流动的基准模型表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是代际阶层流动的核心机制。
教育代际传递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可用其测量代际阶层流动程度。
理论分析表明高校扩招会改变个体间因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人力资本差异,这决定了高校扩招如何影响教育代际传递强度,度量人力资本的方式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差异。
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角度理论分析了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功能,发现若公共教育支出有利于缩小个体间因家庭背景导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积极作用才能被有效发挥。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待验证的实证命题,以指导实证研究。
先以教育年限测量教育代际传递强度,本文使用CHIP2007和CHIP2013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高校扩招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
实证结果发现,高校扩招降低了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教育年限的边际影响,缩小了个体间因父母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教育年限差距,教育代际传递强度下降,代际阶层流动性上升。
本文
排除了因复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义务教育法》和1998年国企改革的影响。
内在机制表明,是否就读重点高中对能否获得高等教育十分重要,扩招未改变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是否就读重点高中的边际影响,但高校扩招减小了是否就读重点高中与教育年限之间的关联,
从而弱化教育代际传递。
高校扩招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实证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供给和教育代际传递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非线性关系为之前文献中混合的研究结论提供了一般性解释框架。
将教育质量纳入考量后,实证结果表明高校扩招未显著弱化教育代际传递强度,未有效促进代际阶层流动,此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内在机制表明,高校扩招既没有弱化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是否就读重点高中的边际影响,也未降低是否就读重点高中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考虑教育质量后,高等教育供给与教育代际传递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
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视角下评估高校扩招影响代际阶层流动的实证结果,有以下三点发现:其一,相比于高学历家庭,低学历家庭
子女获得了更多高等教育名额,但这些高等教育名额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其二,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子女就读重点高中的概率也越高,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代际教育不公平就已存在,其三,基础教育阶段代际
教育不公平会传递至高等教育阶段,引发教育代际传递,阻碍代际阶
层流动。
选定基础教育阶段,本文考察了公共教育支出水平及其分配结构对代际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从公共教育支出角度讨论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功能。
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会降低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学业表现的边际影响,促进代际教育
公平,但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不平衡程度上升会强化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学业表现的边际影响,恶化代际教育公平。
内在机制表明:1)
公共教育支出未挤出家庭教育投资,表明公共教育支出并不充分,但
公共教育支出削弱了家庭教育投资对子女学业表现的边际影响,促进了代际教育公平;2)相比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将公共教育支出用于
改善学校师资力量更有利于促进代际教育公平;3)当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越不平衡时,为了能让子女获得更多公共教育支出,父母会采
取寻租行为,从而扩大了个体间因父母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教育投资差距,恶化代际教育公平。
因此,为了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功能,应更为关注并改善基础教育阶段的代际教育公平,提高基础
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改善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的平衡性,将公共教育支出更多地用于提升学校师资力量。
测量教育代际传递时,本文首次将教育质量纳入考量,基于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对比了不
同视角下高校扩招影响代际阶层流动的差异,全面地审视高校扩招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并为公共教育政策与代际阶层流动提供了一般性分析框架。
从公共教育支出教育角度讨论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功能时,本文考虑了公共教育支出的结构,放弃了公共
教育支出被平均分配的前提假说,填补了该领域文献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