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中职教师培养
(完整版)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规划
(完整版)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规划1. 背景和目标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规划旨在提供中职教育领域专业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本规划旨在为中职学校提供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以便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
2. 师资培养目标本规划的师资培养目标包括:- 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中职教师;- 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中职教师;-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中职教师;- 培养适应中职学校特点和需求的中职教师。
3. 师资培养路径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规划包括以下路径:- 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能力;- 开设专业课程,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推行导师制度,提供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师的教学和发展;-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和研究,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提供终身研究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自身素质。
4. 师资培养计划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应该具体规划师资培养的内容和时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教师的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培训;- 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终身研究和职业发展的支持。
5. 师资培养评估和反馈为了确保师资培养效果,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师资培养评估和反馈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以评估培养效果;-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评估教师教学质量;- 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记录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情况;- 鼓励教师自我评估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6. 结论中职学校师资培养规划的实施将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通过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中职学校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为中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本规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职学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日益凸显。
双师型教师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对象1.中职学校在编在岗教师。
2.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愿意从事双师型教师工作的教师。
四、培养内容1.理论知识培养①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实践技能培养①参加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实践技能。
②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③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教育教学研究①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③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五、培养方式1.集中培训①组织专家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
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在职培训①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3.企业实践①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
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促进教师与企业间的交流。
六、培养期限1.理论知识培养:1年2.实践技能培养:1年3.教育教学研究:2年共计4年。
七、考核与评价1.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2.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评估,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培养效果不佳的教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培养质量。
八、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加大投入,确保培养经费充足,提高培养质量。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的重要调节手段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概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一支既有职业素养,又有教育教学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种教师既有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缩小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鸿沟。
三、选材培养方案1、选择专业背景首先,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背景。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才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潜在人选。
在招生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和实践经验进行优选。
2、制定职前培训方案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缺陷,制定专门的职前培训方案,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职前培训必须采用实践性强、针对性好的培训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
四、教育教学方案1、教育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建议学校相应制定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情况选择相应课程。
2、教育教学实践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应该由学校精心设计,教师进行详细介绍。
在学校推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实践技巧,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五、教育教学评估和统计方法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统计方法。
教育教学评估和统计方法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操作性。
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统计方法,才能够及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思考
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思考【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在对比分析了我国现有两种主要的职教师资培养形式:职业师范教育院校培养职教师资及综合性大学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上的独特优势,包括教师教育优势、理论研究优势、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优势。
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提出了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师院校职教师资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担当。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师范院校独家垄断教师教育的情形被打破,随着教师教育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加入到教师培养中来,这使得师范院校不仅面临同类院校的竞争,还口益受到综合性院校强有力的挑战。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教师需求从数量满足向结构性调整转变,师范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形势。
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2009年中职招生规模达860万人,在校生人数约为2200万人,按照生师比21:1计算,还有很大的巾职师资缺口。
如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7:1换算,中职师资缺口更大,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匮乏,师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边是日益严峻的师范生就业难题,另一边是职教师资义面临十分严峻的紧缺压力。
因此,培养职教师资是师范院校深化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我国现有职教师资培养形式相对于普通教育,我国没有相应完善的职业师范教育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技高师),如天津丁程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但数量不多。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仅有8所,这些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工作母机”。
大部分职技高师院校具有技工学校的沿革和背景,强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为扎实。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完善基本能力结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院校建设计划、 职业院校教 师素质提 高计划。“ 四大计划” 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 高计划 包括三
个具体项 目 —— 中等职业学校 骨干教 师培训项 目, 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 课程和教材开发项 目,
中等职 业学校 紧缺 专 业特聘 兼职 教 师资 助项 目,其 中中职 骨 干教 师培 训项 目具 体 实施 由我 国职业 教 育 师 资培 训基 地承担 。本 期模 式我们 介 绍三 个职教 师资培 训基 地在 培训 骨干教 师过 程 中的具 体做 法。
中等 职 业 教 育 师 资 培 训
20 年 国务 院 召开全 国职 业教 育工作 会议 , 台《 05 出 国务 院关 于大 力发展 职 业教 育的 决 定》提 出一 系 ,
列加快职业教 育发展的重大举措 , 其中一项就是 中央财政决定拿 出lo ̄ 用于实施加强职业教 育基础 o4 元,
能 力建设 的 “ 四大计 划 ” 即职 业教 育 实训基 地 建设 计 划 、 , 县级 职教 中心 专 项 建设 计 划 、 业教 育示 范性 职
备 。基 于以上认 识和分 析 , 学校 提出培
训工 作 的指 导 思想 :以学员 发 展 为本
是 主 要 目标 ,以不 同层 次 的 内容 为 基 础, 理论 与 实践 相结 合 、 专项 训 练与 综
中等 职业 学校 专业 骨 干教 师 国家 级培 训 ,其对 象是 来 自全 国的骨 干教 师 , 们大多数接 受过 比较系 统的专业 他
4 取-跃^ 8 故噎 2 0 8 第 1 0 952 5期
实行 专项训 练与综 合训 练相结合 , 夯 实职 教教师基 本功
和有效性 ,技能 内容既 考虑先进 实用 ,
又考虑切 实可行 。 在教育 知识与技 能方
最新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5篇
最新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5篇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篇1)一、培训目标和要求:(一)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本校教师在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教大的提高,努力成为“现代型、科研型”的教师。
(二)培训要求1、提高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我进取的意识。
2、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
3、努力培养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与形式:(一)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着重体现教师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突出学校实际和教师要求,坚持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按主题组织,主要有4个专题组成:1、师德培训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习内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洋思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
2、新课程培训(1)、通识性培训。
通过在县、街道培训机构组织集中专题培训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提高我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能自觉地以新课程理念和具体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模式、方法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使之不断改革创新和优化。
(2)学科培训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学校要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科学方法和手段。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要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各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要结合中青年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与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与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和可能的成效: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定期继续教育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
成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其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掌握能力。
二、增加教师岗位吸引力:
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激励教师积极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建立健全的评价和晋升机制,给予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成效: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中职教育工作,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
三、建立师资培养与选拔机制:
设立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职位,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
加强师范类高等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协作,提供培养中职教师的专业教育。
成效:培养和选拔更多优秀的中职教师,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四、强化教师职业发展支持:
提供教师职业发展的培训和指导资源,帮助教师规划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升他们的教学创新和领导能力。
成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建立良好的教研合作机制:
鼓励教师参与学科教研和团队协作,促进经验分享和教学互助。
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和地区的教学交流活动和比赛,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成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影响力。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设定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地区经济特点,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关键环节,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具体包括: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中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六、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通过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师资培训体系师资培训体系是保障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包括教师的专业进修、企业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中职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八、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实践教学等。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全面的师德师风素养、双语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能够胜任高质量的中职双师型教学工作。
二、基本原则1.注重实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探究、反思总结、创新实践”的教学法。
2.注重专业性:强调教育专业性的培养,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双师型教师。
3.注重协作:强调教师团队协作的培养,促进教师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成长,形成优秀的教师团队文化。
4.注重全面性:发挥全面素质的综合作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培养中职双师型教师。
三、培养内容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应培养学员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优秀的解放思想、碾压发展观念、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强烈的事业追求和全心全意服务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2.教育教学素质方面应培养学员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健全的师德意识和思想品德,使之成为合格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掌握基本的双语教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能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培养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能,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职业素养方面应培养学员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将“师范生”转变为“双师型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
4.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应培养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科普教育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让学员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模式。
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面的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合作,实现师生之间精神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中职双师型教师制度化发展。
中职师资培训实施方案
中职师资培训实施方案一、培训目标。
中职师资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培训内容。
1.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
通过教学理念的更新,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培训内容包括,探究式教学、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介绍和实践操作。
2. 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
培训将重点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展开,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培训。
3. 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提升。
中职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培训将重点围绕教师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展开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4.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培训将重点围绕课堂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展开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三、培训方式。
1. 线下集中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观摩、教学设计等方式进行线下集中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2. 线上网络培训。
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线上网络培训,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
3. 学校内部培训。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内部培训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训评估。
培训结束后,学校将对教师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摩、教学设计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培训保障。
学校将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和场地设施,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领导将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六、培训效果。
通过中职师资培训的实施,将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中职教师培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初, 对学生进行模拟分流选择 , 第一志愿填报 师范专业 的 只 占总 人数 的 9 . 3 %, 师 范 教育 前景 不 容乐 观 。下 面就社 会
一 -
来, 让学生 明白课程的价值。如笔者通常在讲授第一章计 算机 系统硬软中, 结合计算机 配置来讲 , 并加以实践 , 避免 单纯 讲 解枯 燥 的理 论 内容 , 以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在 讲 授到办公软件时 , 结合生活 中常用的表格 、 报表 、 简报 、 个 人简历 以及项 目计划书的制作等 , 学生兴趣很大 , 这也培 养 了学 生对 本 门课 程 的 自我拓 宽 意识 。
【 教改创新 】
高等师范院校 师范专业 的中职教 师培 养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专 业 为例
李建兰 , 郭联志
( 1 . 漳州工业学校 ; 2 . 漳州师范学院,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承担 师范生培养, 在 大学扩招的潮流 中, 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 已是不可扭转之势。 根据 中小 学和职业学校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范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 找出共 同点和差异性 , 采 用基础理论相同, 模块分流
2 . 培养 加 强学 生 的实 践 能力 。 计 算 机基 础课 程 实用 性 很强 , 加之现代生 活中计算机成了大众化 的工具 , 因此衡
断增加练习的机会 , 这就需要足够 的课时量 , 但各学校在 核定课时从专业计划制定角度就无法满足教学课时需要 。 3 . 教学内容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 。目前 , 高职院校把 计算 机 基础 教学 和 计算 机一 级考 试 结合 起 来 , 在 课 程 教学 上要兼顾到等级考试 内容 , 这样就导致学生所用 的教材无 法与时俱进 , 教学 内容不具备很强 的针对性 。如随着网络 的发展 , 网络 已经得到 了普遍 的应用 , 但等级考试题 库中 目前只考固定模式的接收发邮件及浏览网页 , 对其他如网 页搜索 、网上购物等知识完全未提及 ; Wo r d 、 E x c e l 和P P T 三大办公软件 , 教学中也基本按照等级考试题库 的方向进 行 教学 , 有 一 些功 能性 操 作基 本未 涉及 到 。 三、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 。 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
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道 , 提 升 职 教 师 资 整 体 素 质 做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献 。经 培 为
训 , 员 能 系 统 掌 握 培 训 技 能 , 一 步 提 升 教 学 水 平 和 学 进
识 、 技 术 和 关 键 技 能 , 过 国家 级 培 训 的 教 师 要 在 原 新 经
中 职 师 资 培 养 模 式 在 数 量 和 质 量 上 都 难 以 满 足 市 场 的 迫 切 需 求 。 着 普 通 高 校 ( 等 教 育 ) 始 介 入 中 职 师 资 随 高 开
的培 养 培 训 , 职 师 资 培 养 的 新 格 局 就 此 开 辟 。这 一 举 中
专业课 程为 主 , 入若干 教育类 课程 , 加 即成 为 中职师资
专业素质 , 过 考核可获得相应资格证 书。 通 3政 府 设 置 的 骨 干 教 师 培 训 班 。 “ 一 五 ” 间 , . 十 期 按 国家 和 省 两级 实 施 中等 职 业 学 校 专 业 骨 干 教 师 培 训 。 通 过 培 训 , 一 步 增 强 参 训 教 师 的 教 学 能 力 , 立 现 代 职 进 树 业 教 育 理 念 ,掌 握 相 关 专 业 教 学 法 和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手 段 . 得 初 步 的 课 程 开 发 能 力 ; 握 本 专 业 领 域 的 新 知 获 掌
中职教 师培养 培训 现状 分析及其 对策
舅 鹋 堕 丞羞
教 师 质 量 对 职 业 教 育 质 量 的影 响 不 言 而 喻 。 结 构 而 科 学 、 置 合 理 的教 师培 养 培 训 体 系 是 保 障 教 师 质 量 的 设 前提 条件 , 师资队伍 的建设发挥着 重要作用 。由于 中 对 职 教 师 既 需 掌 握 专 业 理 论 知 识 、 际 操 作 技 能 . 需 掌 实 又 握 职业教 育知识 、 能 , 此对他 们 的培养培 训提 出 了 技 因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一、导言
我国中职教育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建立的。
我国中职
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双师型教师——既能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传授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成为
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中职学校需要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教育教学技能于一身的优秀教师,为中职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本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基础阶段和进
阶阶段。
(一)基础阶段
1. 课堂教学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基础训练是基础阶段的重点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教育教学心理学
包括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内容。
1.2 教育教学原理
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教育方法、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展开,从当前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同时也指出了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未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应对挑战的方法和方向。
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必要性、方向、思路、具体措施、挑战、对策、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是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和幼儿教师的重要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师范教育专业更加符合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与现实工作环境的接轨。
随着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师范教育专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教师。
对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势在必行。
通过对当前师范教育专业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制定具体措施,解决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为提高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师范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前社会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实践化和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职教师资培养实施方案
职教师资培养实施方案一、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他们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 教育理论素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2. 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
3. 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分析。
4.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5. 职业素养与师德师风,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师德师风,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二、培养内容。
1. 教育理论与方法,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培训。
2. 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包括实践操作、实验教学等。
3. 教学实践,通过实习、教学实践等形式,让学员在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师德师风,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
5.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法。
1. 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 学员参与式培养,采用学员参与式培养方法,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过程。
3. 导师制培养,建立导师制培养机制,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4. 多种形式培训,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如集中培训、分散培训、远程培训等,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
四、培养评价。
1. 学员自评与互评,鼓励学员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2. 教学成果评价,通过学员的教学成果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反映培养效果。
3. 学员综合评价,综合考量学员在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中职青年专业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当前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向各行各业渗透,《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中职青年教师要适应时代变化,就迫切需要学校搭建成长平台。
一、中职青年专业教师培养的现状(一)管理纷杂,方式不灵活学校部门纷杂,往往教学由教务处负责,课题研究由教研室负责,企业实践由培训处负责等,部门工作各自为阵,教师入校后得不到综合的职业生涯培养,导致重单项能力,缺整体规划。
(二)维度缺失,内容不全面目前中职专业教师来源途径不一,有师范直接毕业,也有来自企业转岗,个体具备的能力不一。
从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出发,教师应具备开阔的教学视野、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实践能力、浓厚的教学情意,可分为教学双师型、企业服务型、创新专家型,但目前培训更侧重教学,易弱化职教特色。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余丽黎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学校搭建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适应时代变化的专业教师,但普遍面临“管理纷杂,方式不灵活”“维度缺失,内容不全面”“落实不力,支持不到位”“路径固化,体系不清晰”“主体单一,评价不客观”问题。
基于此,我在“一体联盟,构建教师成长平台”“两翼提升,构建教师能力体系”“三维驱动,构建教师动力体系”“四格培育,构建教师成长路径”“五星激励,构建教师评价体系”五方面进行探索,为中职青年专业教师成长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职青年专业教师 一体两翼 三维四格 五星激励中职青年专业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三)落实不力,支持不到位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单一主体的培养方式适应不了新时代中职教师要求,需要建立健全与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教师培养机制,全程规划并实施培养活动,不断提供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
(四)路径固化,体系不清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培训体系,大致为新手—熟手—优秀教师—明星教师,喜欢侧重教龄进行考量,忽略了个体成长的差异性,需因校制宜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职教师资源培养的模式探讨
I兰兰銮: 三: 兰兰苎三: 兰塑 !
维普资讯
物、 新信 息 、 知识 、 新 新观 念 , 分析新 情况 、 新现象 , 解决新 问题 , 完善 自身的知识体 系 和提升 自身能 力结 构 , 能超前思考 , 多维 思 考, 求异思考 , 具有 良好 的创 造精神和创新
能, 为经济建设 造就高素质 劳动者 的任务 。 业 、 惑也 。 ” 解
1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
5 1 ,0 6 6 所 5 - 0年代 。为适应大 规模 经济建
() 2热爱 中职教 师职业 , 热爱每 一个学
生, 热爱所教 的学科 。
() 2 教学能力。能胜 任本专业 的课程教 学 和相关 的实验 、 实训 、 课程设 计 、 毕业 设
( ) 通能力 , 5沟 必须 与学生 、 同事 及 其
他人员沟通 。
上应涵 盖科学 文化维 、 维 、 专业 教育 维 , 相
应的技能结构上应包 括基 本技能 、专业技 能、 师范技能 。
() 6 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 的管理者 ,
实习实训 的组织者 ,是 学校管理 和产学 研
2 世纪 ,经济和社会 的发 展越来越依 备的基本素质 1
赖 于科 技和教育 的进 步 ,人 的综合 素质也
我 国教育学 家陶行知 曾经说过 :教 万 有精湛的教艺, “ 严谨的治学态度 , 清晰的教 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 全面提 教, 教人求真; 学万学, 学做真人。” 素质教 学思路 , 才能对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进行 高 人的素 质 已成为 人力资源 开 发的 关键 。 育的 目标定位 在 :适应 现代社会发 展的需 深入的挖掘 。 职 业教育作 为现代教 育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要 , 学生学会做人 , 使 学会 生存 , 学会关心 。 ( ) 练运 用现代教 育技术 。在有限的 4熟 担 负 着提 高从 业 者 的 整体 素 质 和 职业 技 而承担教育 的主体 是教师 ,师者 , “ 传道 、 授 教学 时数 内要不 断增 添 大量新技 术信 息 ,
师范院校应培养合格的职校专业课教师
老套路 ,必然 会使 其 毕业 生 就业 率 和 劳动 报酬 大 幅度 降
低 。 如 果 办 学 模 式 不 改 变 ,毕 业 生 就 业 率 和 劳 动 报 酬 还 会 继 续 降低 ,甚 至 将 低 于 其 它 院校 的 毕 业 生 。 与 此 同 时 , 师 范 生 就 业 市 场 却 出现 一 种 显著 的 矛 盾 现 象 :一 方 面 ,师 范 院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困 难 , 到 处 碰 壁 ;另 一 方 面 ,职 校 ( 括 职 业 高 中 、 中职 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却 缺 包 少 大 量 的 专 业 课 教 师 ( 别 是 机 械 、汽 车 、电 子 、铸 造 、 特 建 筑 等专 业 ),不 得 不 从 企 业 调 入 或 外 聘 技 师 甚 至 一 般 熟 练 工 人 到 职 校 任 教 。 以笔 者 熟 知 的 四 川 省 乐 山 市 第 一 职 业 高 中 ( 批 国家 级 重 点 职 中 )为 例 ,该 校 近 几 年 来 基 本 不 首 录 用 师 范 院 校 毕 业 生 ,专 业 课 教 师 或 实 训 员 绝 大 多 数 是 从 企 业 调 入 或 外 聘 的 。 该 校 语 文 、 德 育 、英 语 周 课 时 只 有 2 , 有 些 专 业 不 开 数 学 ,大 部 分 专 业 只 在 高 一 开 设 数 学 节 且 只 有2 。 因 此 ,文 化 基 础 课 教 师 需 要 量 很 少 , 专 业 课 节 教 师 需 要 量 却 很 大 。 该 校 有 教 职 工 近 2 0 , 而 从 企 业 调 0人
教 师 平均 周课 时 二 十几 节 ,好 些专 业 还全 靠 外聘 教 师顶
着 ,否 则 还 开 办 不 了 。 调 入 或 外 聘 的专 业 课 教 师 和 实 训 员 基 本 要 求 是 最 近 5 在 企 业 生 产 第 一 线 工 作 , 即 动 手 能 力 年 强 是 最 主 要 的 用 人 标 准 。 为 了 吸 引 有 技 术 专 长 的人 到 该 校
中职教师培训方案
中职教师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1.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高效、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科知识更新等方面的能力。
4.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发展。
二、培训内容1.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将开设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帮助教师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职业素养培养:设立教师伦理、职业道德培养等课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学生关爱意识。
3.教学技能培养:针对教师的具体学科和教学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辅导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效果。
4.学科知识更新:开设专业知识更新课程,帮助教师掌握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
5.教师团队建设: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发展研讨会、合作研究活动等,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培训方式1.理论学习:采取面授和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授教育理论和职业素养课程。
2.实践教学: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过程记录等,并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
3.个案讨论:组织教师进行个案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问题,并提供专业指导和解决方案。
4.职业发展活动:开展教师职业发展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提供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四、培训评估1.课程成绩评估:根据教师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课程成绩评估,确定是否通过培训。
2.教学实践评估: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为评估依据,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3.学员评价:组织学员对培训方案和培训师资进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中职教师培养
作者:李建兰,郭联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4期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承担师范生培养,在大学扩招的潮流中,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已是不可扭转之势。
根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范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性,采用基础理论相同,模块分流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中职教育;模块培养;双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5-03
一、前言
自从1998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后,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同时,也招收非师范类学生进行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目前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数量已超过师范类专业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类院校需要实现这两类不同社会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与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师范生培养资源的优势,探索新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协调发展。
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从2002年开始扩招,迄今为止已走过十个年头。
目前在校非师范类学生已经超过师范类学生,如漳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每年的师范生比例仅占招生数的22%左右。
2010年没有招师范类学生。
2011年恢复招收师范类学生,但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分流的方法。
而2012年初,对学生进行模拟分流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师范专业的只占总人数的9.3%,师范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下面就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
二、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的设置,原本是为了培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而实际上历年到高职、中职、小学工作的毕业生亦不少。
由于近些年不少中学要求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就业趋向小学化。
同时随着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中小学层面。
到中小学就业的对口岗位是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只是高中会考科目,不是高考主科,学校的总体需求量不大。
近些年,中小学对此专业教师的需求趋向饱和,被录用的毕业生有些改从事数学教学等。
此外,在一些小学,由于懂得电类知识的教师不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常被要求除了电梯之外,学校里所有带电的都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负责。
在已有校园网的学校,校园网往往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管。
从某种意义上
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的需求,而且要求适应性广,知识面宽。
2.职业院校层面。
师范类毕业生到中职、高职院校任教的也不在少数。
职业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人才的需求并不拘泥于师范类或非师范类毕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强。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双证书”的人才。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随着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行,持证上岗,培养学生的各项计算机技能就尤其重要,否则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工作和生活。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网络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学校里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基本理论型人才,本身的业务素质不高。
显而易见,职校要培养“双证书”的人才,就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
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影响教学质量。
[1,2]《漳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达到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可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三、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法
学校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类生的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2005年,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但没有对师范类学生指定分类方向。
漳州师范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行按方向招生。
在2011年实现大类招生之前,连续四届采取按方向招生的方式。
师范类招生是按照计算机科学的方向进行培养,非师范类的是按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培养。
1.旧方案——计算机科学方向。
师范类的学生当年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是基于当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考虑中小学计算机老师不需要带学生去直接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
将来准备去中小学担任教师的学生需要有较多的理论基础,毕业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还应该能承担数学或物理、网络管理等其他的辅助工作。
因此,师范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电路、数学电路等基础课程是必要的,以使毕业生更能胜任学校的非本专业的特殊需求。
但这一方案没有考虑到准备去职业学校担任教师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扎实技术能力。
一般来说,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能胜任中职、高职教师工作,而不是师范类毕业生。
这是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的弱点。
学生每年到漳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校方始终反映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新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
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实行大类招生。
计算机系实行大类招生,含师范、非师范类,共设两个专业三个方向,即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和师范类方向。
新方案的师范类学生不再参照计算机科学方向进行培养,而是参照计算机工程方向培养。
这是基于社会对师范类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岗位,同样能在其他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012
年,漳州师范学院将专门招收面向中职教师培养的师范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两个试点专业之一。
方案是一、四年级在本校培养,二、三年级到职业学院培养。
这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创设的一种全新的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模式。
如何完善师范类的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时代的变化催促着教师教育不断革新。
高等师范院校从主要承担师范生培养,到在大学扩招的潮流中,大量招收非师范类学生已成不可扭转之势。
但是,非师教育又促进了师范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为高师学校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了可能性,藉此来改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来自非师范类学校的现象。
根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类专业要分别面向中小学和面向职业学校,在基础理论相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块分流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方式。
这种方式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技工人才。
所以,从理论上,应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知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基础与前景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先进性。
中职师资的培养,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需求,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使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做好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联合培养工作,优势互补。
进一步深入研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按照“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提升传统、扶持新兴”的原则推进专业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指导、强化管理等方式,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4]
参考资料:
[1]王川.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2012,4:23-25.
[2]游金水.加强我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J].福建教育,2012,4:26-27.
[3]陈小波.浅谈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14.
[4]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工学院.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化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EB/OL].
http:///p-90581813430.html.
作者简介:李建兰(1955-),女,福建省闽侯人,本科,漳州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管理;郭联志(1953-),男,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本科,漳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