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主义看《推销员之死》中的多重主题

合集下载

从新批评理论角度来解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主义

从新批评理论角度来解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主义
2 0 1 5 年 第 1 嗍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文 学研 究

从新批评理论角度来解析 《 推销员之死大学外 国语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要 :新批评理论是现代英 美文学批 评理论 中最有影响 力的一 个流派。新批评 理论认 为文学研 究应该 以作品为 中心 ,
富 ,它证明了—个人 的劳动和生命以及给后代 留下物质财富的 能力 。这两样东西正是威利梦寐以求 的。发现钻石给本带来 了 财富,相对而言 , 也象征着威利作为推销员的失败。钻石不仅 代表着威利 的推销职业不能带给他的实实在在 的物质的成功的 机会 ,而且还代表着他从本那儿失去 的获得物质成功的机会。 通过 出卖 自己获得钻石所象征的两万美元 ,威利证实了自己先 前对查理说的话 : “ 走了多少公路 乘 了多少 回火车 ,做过多 少笔买卖 ,熬过多少岁月 ,到头来你活着不如死了值钱。” 3 . 2 “ 种子 ”的象征意义 有 天 ,威利 跟斯坦 利说 着话 ,突 然异 常专 注于要 买种 子 ,在 他狭 小 、黑暗 的后 院培育 一个 花 园 ,因为他 的 “ 地 里什 么也 没长”。在大家 的眼 中 ,都认 为花园是威利事业 的 失败 。同时威 利 自己也意识到 了,至少在象 征意义上 ,他没 留下证 明他一 生工 作的实实在在 的东西 , 在 他播种种子与本 谈话 时 , 他为 “ 男 人不能空手来 ,空手去 ”而担忧 ,他必须 “ 搞 出点名堂来 ”。他 对物质成功 的迷恋 ,使他 对 自己需要 出卖个人包装过 的形象 的这份职业产生错误想法 。 在著作 的前部分 ,还有一个这样 的细节描写来 凸显种子 的象征意义。当威利听说 自己的两个孩子打算 向奥利弗 寻求一 份工作时 ,他 内心感到充满了幸福和希望。威利一直都认为在 充足 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下种植熟菜是他幸福的时刻。所 以他立 马回答他的孩子们说道 : “ 没 问题 ,没问题 ,在 回家的路上 , 我将买些种子”。从这个细节 的描写中,可以读 出这些种子就 象征 了威利对儿子以及他 自己的希望 。他认为从今天开始他和 他儿子们将会拥有好运并取得成功 ,甚至坚定地相信幸福有一 天会来 到 自己的院子里 ,因为 自己在这里播下 了希望 的种子。 可是 ,让他没想到的是 ,所有发生 的一切对他来说 简直就像一 场噩梦,把他所有的希望和幻想都击碎了。

从象征性意象并置解读《推销员之死》空间形式

从象征性意象并置解读《推销员之死》空间形式

从象征性意象的并置解读《推销员之死》的空间形式摘要象征性意象的并置是《推销员之死》中最明显的空间形式特征。

本文根据散落在文本中的大量象征性意象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分成与田园生活、商业社会和家相关的象征性意象。

通过把这些象征性意象在空间并置,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威利最终选择死亡的原因。

关键词:象征性意象并置空间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引言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在其著作《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空间形式理论,并初步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型。

他认为,空间形式是文学作品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他还从两个方面阐述空间形式理论的内涵:首先,从创作主体来看,20世纪的作家表现了对时间和顺序的弃绝、对空间与结构的偏爱。

其次,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为了理解空间形式,读者必须把一部空间形式的小说当成一个整体来接受和认知(约瑟夫·弗兰克等,1991)。

基于此,弗兰克首次提出了解读空间形式小说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并置与反应参照。

并置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象、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李丹,2008:105)。

反应参照就是把事实和推想拼合在一起的尝试。

《推销员之死》中最明显的空间形式特征是象征性意象的并置。

该剧中大量的象征性意象散落在文本的各处,它们在时间上没有任何的关联,但通过文本的细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象征性意象前后照应、紧密联系。

本文根据这些象征性意象的内在联系,在空间上将它们并置、重组,然后分成与田园生活、商业社会和家相关的象征性意象。

这样,这些象征性意象在文本中便取得了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读者也就不难看清威利选择自杀的原因。

一田园生活剧本中的第一段舞台提示就将象征芳草、树木和地平线的笛声定为全剧的主调,并在不同戏剧片段中进行相应的变奏。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作者:郗雪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摘要:《推销员之死》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现实主义作品,阿瑟·密勒在该剧中成功地、广泛地使用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充分地揭示了人物心理。

密勒在将人物心理外化时运用了多种技巧,既有传统手段也有现代手段,并有自己的创新,展现了他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高超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特征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1-02阿瑟·密勒是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作家之一。

相对于奥尼尔和威廉斯,密勒赖以成名的作品相对较少,他的声誉主要依靠一部《推销员之死》。

这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但戏剧界给予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丝毫不逊于其他重要剧作。

它被誉为是“不同凡响的里程碑式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等等[1]。

这出剧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是因为它将一位沉醉于“美国梦”,失去了本性的推销员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理,把现代社会中最普通的小人物的灵魂深处的一切揭示得淋漓尽致。

《推销员之死》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性格的塑造以及他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设计,对美国流行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揭露所谓的“美国神话”的欺骗性和对普通民众心灵的毒害,反映了由社会造成的个人畸形心理。

这是一场挖掘和探讨人物心灵深处的剧。

它的副标题是“一出两幕加挽歌的自我对话”,而它的排演剧名是“在他的头脑深处”(The Inside of His Head)。

可见其作者着意把此剧写成一部“心理剧”。

在情节架构上,密勒综合了两种结构方式:传统情节结构——以外部事件发展为中心线,和现代心理结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中心线。

前者赋予剧作整体上的严谨,构成后一结构的淡远的背景;后者才是作者浓墨重彩之处,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因此《推销员之死》一剧有两条情节线索,一为外部事件情节:威利奔波一天后深夜回家—计划产生—计划破产—威利自杀。

《推销员之死》中的理想主义

《推销员之死》中的理想主义

第16卷第3期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6No.32007年5月JournalofChongqing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May.2007收稿日期:2007-02-22作者简介:王星(1983—),女,江西九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1亚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1915出生于纽约的亚瑟・米勒家境窘迫,高中毕业后靠做零工攒够了上大学的费用。

他在密歇根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写剧本,第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我的儿子》于1947年问世。

两年之后的《推销员之死》为他赢得了普立策奖、托尼戏剧音乐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圈内奖,该剧也同时奠定了亚瑟・米勒在美国戏剧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此后他笔耕不辍,作品包括《炼狱》、《桥头眺望》、《堕落之后》等,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推销员之死》写于1949年,是亚瑟・米勒最受欢迎的作品。

它真实地描写了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悲惨命运,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该作品通过表现一个推销员在生命的最后两天的经历,反映了以美国梦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人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主人公威利奔波了一生,尽心尽力为公司推销商品,但等到他年逾花甲力不从心,却因销售业绩不佳而被停发工资,随后又被解雇。

他把所有的希望曾寄托在儿子比夫身上,但当得知比夫未能如他所愿时,连连受挫的威利彻底精神崩溃,以致最终走上自杀道路。

2理想主义在美国的起源任何试图把美国描述成一个扎根于理想主义国家的人都能毫不费劲地从历史中找到大量证据,即使对于理想主义这个词的定义和理解会因时代和地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一书中,作者提到,理想主义和机遇这两个声音一直回荡在美国人耳边,美国就是这样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在第一批新大陆的移民中,很多是宣扬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清教徒,他们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来到这块新土地的时候,也带着热切的希望。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渴望将新的教义扎根在这里,把它变成远离宗教迫害的自由土地。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拉里身上传递出奥尼尔对人类命运探索时一种深刻的困
惑 ,“在 我 的 戏 剧 中 ,《 送 冰 的 人 来 了 》 是 对 任 何 一 种 信 仰 经 历 的 拒 绝 , 这 一 创 作 使 我 把 自 己 锁 在 过 去 的 记 忆 中 了 ”( Cohn, 406) 。无论是希基的布道, 还是基督的福音, 抑或是剧中人拉 里、帕里特曾拥抱过的无政府主义都无法实现对现代人灵魂 的拯救。现代人否定了一切宗教意义上的救赎, 从而陷入了精 神危机和心灵空虚的煎熬中。作为一个现代人, 奥尼尔在青年 时代就放弃了他曾热情笃信的天主教信仰。尼采曾经把上帝 称 作“死 亡 的 说 教 者 ”, 认 为 他 们 看 起 来 是 在 宣 扬 一 种 治 疗 疾 病的方式, 可是这种治疗, 却是通过劝导病人去死的方式来摆 脱疾病的( 尼采, 19) 。在《送冰的人来了》中, 尼采对奥尼尔的 影响是很明显的。然而, 奥尼尔并不完全接受尼采的思想。尼 采所推崇的以梦境和迷醉状态为代表的狄奥尼修斯精神也不
文教资料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学研究


— ——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胡娜
(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 作 。它 一 直 以 其 深 刻 的 社 会 寓 意 及 影 响 而 吸 引 世 人 的 目 光 。通 过 描 写 推 销 员 威 利·罗 曼 悲 惨 的 一 生 而 抨 击 美 国 梦 的 虚 伪 性 的评论比比皆是。本文将另辟视角, 把重点放到这部戏中另一 个出彩的主题上— ——背叛, 尝试分析在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 境下, 发生在这部戏剧中人物身上的几种背叛。
59
文教资料 ○ 文学研究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推销员之死赏析

推销员之死赏析

威利·洛曼的悲剧——《推销员之死》赏析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因创作《推销员之死》、《熔炉》、《不合时宜的人》等经典剧本而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家奖”和“纽约戏剧音乐奖”,被誉为“美国得奖最多的剧作家”。

《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戏剧创作上的巅峰之作,它刻画了一个家庭的各成员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冲突,剖析了人们因为盲目信奉“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

一、威利——切切实实的小人物剧中主人公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正如他的名字lowman暗示的,他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他没有上过报纸的大的名气,没有赚过大钱发过大财,一直在干推销员的工作干了竟然有了36年。

他身上有着很多普通人都具有的特征,有点虚荣,有点自私,但虚荣爱面子也让他一直守着他可怜的自尊心,这边可以从他不断地拒绝邻居查理的好意看出。

打牌时,查理的连续几句“怎么又伤自尊了呢”可以看出查理对威利是真心的帮助,查理了解他,也想真心帮助他,但威利却宁可死撑着面子也不愿接受查理善意的帮助,因为他嫉妒查理的成功。

看到查理时,威利也会突然想起他死去的哥哥,那个十七岁时一头扎入原始丛林二十一岁成为一个大富翁出来的本,当时他已经开始产生幻觉,居然看见他死去的哥哥回来了还和他说话,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很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

”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二、虚幻的梦想威利·洛曼的最高梦想是成为第二个‘戴夫·辛格曼’。

戴夫84 岁时,在旅馆房间里穿着一双绿色的绒拖鞋,拿起电话就能做成一笔又一笔的买卖。

而实现这一梦想的诀窍是具有“吸引人的个人魅力”。

所以威利一直本着要想成功就要人缘好的想法,他也把这样的思想灌输给了他的儿子们,以至于他只看到中学时比夫的好人缘,却一再纵容比夫的偷窃行为,只是不停地跟比夫和哈皮传输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一家人都活在虚构的永远美好的“下个礼拜”。

Death of a Salesman

Death of a Salesman

Death of a Salesman《销售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所著的一部经典美国悲剧,涉及到一位不幸的销售员威利·罗曼。

威利面对着失业、心灵压抑和家庭矛盾等多重困难,不得不依靠幻想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

本篇文章将分析米勒如何通过这位销售员塑造出一个更深刻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所提出的有关美国社会和人性的主题。

《销售员之死》的主要人物威利·罗曼,是一位在销售行业中有着很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中年男人。

他把销售视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无论何时何地,都表现出对成功和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一种狂热的追求。

他的追求并不是为了让他去享受一个更好的生活,而是为了他的儿子们。

他本着一种高尚的目的来工作,那就是让他的儿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的追求造成的结果却是他一家人的破裂和他自己的失败。

影片中,威利从一开始就显得失落和沮丧,拼命的寻找着他自己的尊严和身份。

他为自己设立了一系列的法则和价值观,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是在他自己的想象中有用。

久而久之,这种虚幻性渐渐地被揭穿了,威利面对着对他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失败。

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米勒通过威利的经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梦是一场失去意义的追逐。

威利一直在追逐着美国梦,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成功和财富。

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当梦想化为现实时,威利发现他一无所获,他成了这场追逐的牺牲品。

此外,威利一家人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尤其他的儿子们。

《销售员之死》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矛盾。

影片描绘了威利一家日益增长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他与儿子们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并不只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危机。

米勒借助威利和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对话来揭示这个危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他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所持有的一些观念产生了自己的怀疑。

影片中,威利的儿子们本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去生活,而非父亲期待的成为财富和地位的代表。

爱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林达·洛曼形象分析

爱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林达·洛曼形象分析
论文选粹
T e W o l & C o g i g Vo. 8 N . 0 h r d h n qn 12 o 92 1 1
重庆 与世界 21年第2 卷第9 01 8 期
爱 的 悲 剧
《 推销 员之死》 达 ・ 林 洛曼形 象分析
罗 小 丽
( 南京 审计 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南京 211) 18 5
林 达不能 畅所 欲 言 ; 所能 做 的就 是 “ 心翼 翼 ” “ 她 小 地 顺
着 ” 权 威 , 可 权 威 的 绝 对 地 位 。林 达 总 是 “ 限 地 耐 … 认 无
心” 和威利 说话 , 威利 感觉 他 在家庭 中的 主导 地 位 , … 让 但威利 却从 没有 认 真倾 听过妻 子 的想 法。他 总是 发火 咆 哮, 无缘无故 打断 林达 , 或是答 非所 问。因此戏 剧 开 场 的 谈话更像 是威利 的独 白。林 达 与威利 交谈 的间 断性 和不
反先前 的冷漠 , 积极为儿子 出谋划策 。 林达运用智慧逐渐化 解父 子冲突 , 消解 了儿 子的破 坏
力 量 。深 知 威 利 心 病 的林 达 明 白 , 有 让 威 利 在 被 视 为 自 只
敬, 依靠 自己的品德获得了相 当财富 。
但是威利并没用认识 到 , 残酷 的现代商 业社 会遵循 的
摘要 i 戏剧《 推销 员之 死》 描述 了推销 员威利 ・ 洛曼的悲剧 。威利 的妻 子林达 ・ 曼温柔体 贴 , 爱 着丈夫。但 洛 深 是 看似 逆来顺受林达却用 自己的爱为威利虚构 了“ 美国梦” 的幻境 , 纵 了丈夫的言行 , 操 最终促成威 利 自杀身亡。
林 达 ・ 曼 正 是 以 其 平 凡 的 爱 将 丈 夫 推 向死 亡 的 深 渊 , 就 了平 凡 人 的 悲剧 。 洛 谱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作者:吴银丹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儿子比夫小時候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最后到了30岁却一事无成。

本文主要试从社会、家庭、认知等几个角度分析其成长悲剧的原因,并探讨其悲剧性的成长给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悲剧;原因;启示阿瑟·米勒是美国喜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推销员之死》是其代表作。

该剧中推销员威利·罗曼的大儿子比夫从小接触一个冷漠、价值观扭曲的社会,成长在一个沉浸于幻想与谎言的家庭,最初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30岁却变成了一位一事无成,对婚姻不抱希望,活在迷茫中的中年人。

他的成长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调。

分析他成长悲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具体分析,比夫的社会悲剧是由社会、家庭和认知不足三大因素导致的。

(一)社会因素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夫的成长悲剧离不开他接触的社会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社会价值观已改变。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令人窒息的艰苦世界。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虚假的价值代替了真正的价值,人们自我陶醉,冷酷无情,贪婪成性。

更主要的是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此在当时的美国,没有经济地位的比夫,注定会在工作中处处不受人尊重,使他愈发有受挫感,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次,“美国梦”根深蒂固。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能迈向繁荣。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上抱着“美国梦”的人依旧特别多,而且随着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快速致富,认为只要找对门路,受人欢迎就可以获得成功。

但当时的社会现状是社会快速发展,怀抱那种“美国梦”的人已经难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因为人们不仅需要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还要靠真才实学、靠关系、靠出身、靠人品、靠有钱才可能获得成功。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摘要:本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阐述了剧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失落。

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现代精神悲剧;人的生存困境阿瑟·米勒(1915-2005)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服装制造商,但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却无力供阿瑟·米勒上大学。

米勒只好一边打工,一边在大学读书,后来他获得了学士学位。

阿瑟?米勒在大学期间他便开始创作剧本,一生获奖无数,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被誉为20世纪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销员之死》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一、《推销员之死》的创作背景米勒的父亲曾是一名推销员,后来成为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全家因此而在纽约市过着舒适的生活,他坚信成功销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然而,后来父亲经营的公司以失败告终,于是,全家艰难度日,与经济萧条抗争。

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阿瑟?米勒仅仅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给他带来不朽声誉的作品《推销员之死》。

二、《推销员之死》的内容实质《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推销员威利因年岁已大,请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

他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破灭了,最后为了给家人留下一笔人寿保险费而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

这部剧是美国的一部杰出的现代精神悲剧,作家本人也因为其对美国社会本质的深刻剖析而赢得了赞扬。

《推销员之死》分析了人们因为追寻美国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在剧中,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

他极度劳累,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只有老伴儿林达懂他,尽一切力量来保全他的面子和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好好生活的勇气。

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毫无用处。

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

推销员之死中文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文分析

作者简介:阿瑟·密勒(1915—)美国剧作家。

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制造商家庭,父亲在大萧条时期破产。

密勒1932年中学毕业后就外出谋生,在汽车零件仓库干过活。

1934年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并得过戏剧协会的奖。

1944年,他的《鸿运高照的人》在百老汇上演,未获成功。

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奖。

此剧讲一个不负责任的制造商把不及格的飞机零件卖给空军,导至飞机失事,21名飞行员(包括他的幼子)死亡,别人因此坐牢,他却逃过了法律制裁。

后来,他的儿子提出要娶弟弟的未婚妻,那个为他父亲坐了牢的人的女儿,终于使他受到良心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于是自杀。

1949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密勒的杰作,获纽约剧评奖和普列策奖。

1953年上演的历史剧《炼狱》,影射当时麦卡锡主义对左翼人士的迫害。

密勒本人在1950年曾受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并被判藐视国会罪。

1958年才由最高法院撤销这一罪名。

他的其他剧作有《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反映他本人早期在汽车零件仓库工作的一些经历;《桥头眺望》反映意大利非法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

密勒曾和好莱坞红星玛丽莲·梦露结婚,为她写过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1961年密勒和梦露离婚后,再娶奥地利籍摄影师英吉保丽·莫拉斯,这段经历反映在剧作《堕落以后》中。

另外,他还写了《维希事件》和《代价》、《美国时钟》及大量戏剧评论。

密勒最爱写人的负罪感和良心发现。

他一贯反对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提倡严肃戏剧。

内容概要:威利·洛曼是个巡回推销员,他一直相信讨人喜欢和坚持是事业和主活成功的关键。

他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

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

现在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

早年曾为老板在新英格兰开创地盘立过汗马功劳,可是如今年老力衰,货物又推销不出去,也就赚不到佣金,而家里的种种费用却要如期支付,如房屋分期付款,保险费等等。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作者:郗雪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摘要:《推销员之死》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现实主义作品,阿瑟·密勒在该剧中成功地、广泛地使用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充分地揭示了人物心理。

密勒在将人物心理外化时运用了多种技巧,既有传统手段也有现代手段,并有自己的创新,展现了他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高超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特征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1-02阿瑟·密勒是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作家之一。

相对于奥尼尔和威廉斯,密勒赖以成名的作品相对较少,他的声誉主要依靠一部《推销员之死》。

这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但戏剧界给予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丝毫不逊于其他重要剧作。

它被誉为是“不同凡响的里程碑式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等等[1]。

这出剧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是因为它将一位沉醉于“美国梦”,失去了本性的推销员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理,把现代社会中最普通的小人物的灵魂深处的一切揭示得淋漓尽致。

《推销员之死》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性格的塑造以及他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设计,对美国流行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揭露所谓的“美国神话”的欺骗性和对普通民众心灵的毒害,反映了由社会造成的个人畸形心理。

这是一场挖掘和探讨人物心灵深处的剧。

它的副标题是“一出两幕加挽歌的自我对话”,而它的排演剧名是“在他的头脑深处”(The Inside of His Head)。

可见其作者着意把此剧写成一部“心理剧”。

在情节架构上,密勒综合了两种结构方式:传统情节结构——以外部事件发展为中心线,和现代心理结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中心线。

前者赋予剧作整体上的严谨,构成后一结构的淡远的背景;后者才是作者浓墨重彩之处,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因此《推销员之死》一剧有两条情节线索,一为外部事件情节:威利奔波一天后深夜回家—计划产生—计划破产—威利自杀。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

从威 利的幻 想 中我们 可 以很 明显 地看 出 ,他 是一个 地 道的 “ 美 国梦 ”的代表 人物 。但 是 由于性格 中骄傲 的因素 之 死》 ( 以下简称 《 推 》 )无疑 占据 着举足 轻重 的地 位 , 其 独 特 的悲 剧 性 艺 术 魅力 使 之 堪 称 “ 美 国戏 剧 的经 典 作 如此膨 胀 以至于 最终 不能接 受成 不 了成功推 销员 梦想 的残
外 国文 学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
— —
评 《 推销员之死》 中威利 的悲剧
李 蝇 兰 嫩理 m大荨
| . 1 毫毫
| j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阿瑟 ・ 米勒 的 《 推销 员之 死》通过 对主人 公 悲惨一 生的 生动 刻画敏锐 地抓住 了所 谓 美 国梦 的残酷 本质 , 深 刻揭 示 了 以金钱 为唯 一衡 量标准 的现 代社会 对 生活 的抽 空, 以及 由此 造成 的现代 人的 生存 困境。 可 以看 出 ,威 利 ・ 洛 曼是 盲 目信奉 美 国梦” 的代 表 ,他 的最终 死 亡代 表着 所谓 的 “ 美 国梦 的幻 灭 ,而梦 想 与现 实的 尖锐对 立 冲 突正是 导致他不幸悲剧的原因。此外,本剧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价值、信念 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I " G 题 ,从而在纷繁芜杂的世界 中找 到 自我价 值 。本文 从威利 梦想 的 一步步 幻灭来分 析现 实 与幻想 问的 巨大差 距 ,从而透析 整个 美 国梦 的本质 。 关键 词 :美 国梦 现实 幻想
阿瑟 ・ 米勒是 2 0世纪 美 国最 杰 出 的戏 剧 家之 一 ,被 他所 崇 尚的 自然 生活 与当 时的物 欲横 流 的美 国现 状格格 不 入 ,他 感 觉到 自 己已被这个 到处 充满 砖块 与玻璃 的城 市所

《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主义研究

《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主义研究

年之时 , 凄惨地发 现所 有的种子 都没有生根 发芽 。他一生 却
为之努力 的工作 、 活及 希望 ( 国梦 ) 也 在那永无 阳光 的 生 美 ,
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在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 里 , 的死 他
不仅仅标志着无数个 小人 物追 求 的“ 国梦 ” 美 的幻灭 , 且 而
也象征着无数个无名的小人物追梦的失败。“ 威利 ・ 洛曼 的
曾经说过 :如果说一个人 的悲 剧是这个 人不顾 一切要 求公 “ 平评价 自己所导致 的话 , 那么他因此而遭受 的毁灭就 揭示 出
“ 种子 ” 的象征意义 。威利 曾经想 方设 法地使 自己相信 所说 的一切都是真话 , 但是在 他身边所发生 的残酷现实使他
满 目皆为失败 。他万 分沮 丧地 看 到 自己过去 的播 种并没 有
阳光照耀 下的土地上挥锄 忙种 , 盼收获 。然 而在生命 的暮 期
威利 的姓 氏洛 曼 ( o n Lma )与 英语 l a o m n谐 音 ,o w l w
ma n指“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 无权无势 的小人 物” 。洛曼 的这个姓 氏象征着他是美 国下层社会 中的一份子 , 代表 着每
其所置身 的社会环境 中的缺 陷或邪恶 。 【 (4 )作者 在全 ” l 19 剧中应用整体象征这 一现代 主义 的表现手 法 , 把人 物情 节 、 主题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 , 构成 一个 整体性的象征 意象体
系。其象征 的意义 已远远超越 了语言和手法层次 。
结 出果 实来。在一个漆黑 的深夜 , 可怜的威利 打着手 电筒 到 自家 的后 院地里播种 菜 种。丛林 耸立 的高楼 大厦 把他那 小 小 的院子 铁桶般死死 地包 围起 来 , 挡住 了所 有 的 阳光 , 抑 压 得使人 窒息。在 这里 种 下 的 任何 种 子都 将 永 远无 法 存活 。 这是威利 悲惨 一生 的真实 生动 的写 照 。他 一 辈子都 在没有

破碎的梦:《推销员之死》的美国梦解析

破碎的梦:《推销员之死》的美国梦解析
2.2 Researchesat Home
AfterDenese people's vision, 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 shown great interestsin it.
In 1980, Liu Rongxin publishedwhy salesmen diein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Focusing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theme of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Willy's death lies inthe whole crazy business competition and bourgeois law thatmakes no room for the lower class(Liu21-23) .
In the journal Miller's Tale written by RaineNinaheldthat Miller's great theme isalways the American lersolved the problemthateveryone wantsto solve. This dream is unique to American's self-image;it's built in American heart.It's powerful incredibly.Some scholars were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in Death of a Salesman(Raine30).A thesisnamedDeath of a Salesman and the Poetics of ArthurMillerwritten by Matthew C.Roudane argued that the drama exposedtheshortcomings of bourgeois America for theorists.The mentionedpointlays a foundation forthe show's greatness andalsoreinforcesthe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Matthew241-272).

张昕玥《推销员之死》读书笔记

张昕玥《推销员之死》读书笔记

《推销员之死》读书笔记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结果全部幻灭,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车祸身亡。

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

这部戏剧中值得注意的是威利对比夫的教育,不可否认,他爱比夫,这种爱胜过他对一切事物的热爱,在他眼中,比夫没有人比得上,而比夫自己也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厉害,直到一次次的挫败他才意识到,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编制的美梦中。

他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爱父亲,又不敢面对。

父子俩都爱彼此又对彼此失望。

这个剧本很简短,可是时空交错,现实和虚幻的结合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人物的精神状态也被描绘的很细腻,我们清晰地看可以看到亚瑟·米勒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戏剧表演融合在一起。

当威利手拿电筒、锄头专注的种着胡萝卜、甜菜头时,当他努力想着让院子重燃生机时,威利挫败地意识到这种播种时没有收获的。

再也没有灿烂的阳光,种子再也无法结果。

这也正是威利生活的写照。

威利·洛曼常说:“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

他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喜欢他。

但冷酷的现实给他当头一棒。

威利·洛曼是“美国梦”的受害者。

他和很多美国人一样,认为只要努力干,不论自己多么普通都可以成功!这种信念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威利至死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他的“美国梦”的破灭,实际上是千百万个普通人民企图倚仗温情脉脉的人情获取成功的幻想的死亡——多么痛的领悟!。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内容摘要:本文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梦想破灭、人格分裂、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讨论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可避免的伦理冲突和悲剧命运,探讨这一伦理悲剧与冲突的原因、结果和社会根源,即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美国梦)与商业丛林法则(道德异化)的错位,指出商业化大潮给社会伦理带来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处境造成的危害,揭示出作者对商业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的深深担忧和对人类伦理建设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伦理冲突悲剧《推销员之死》(1949年)是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作之一。

剧作一经问世便创下连演742场的骄人记录,为他赢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等三项大奖。

1983年,该剧被搬上中国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戏剧观念、人物心理表现、舞台艺术等方面,成为中国许多着名话剧(尤其是80年代话剧)的范本。

该剧以巧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所遭受的传统伦理道德与商业丛林法则的冲突,剖析了威利梦想破灭、人格分裂、最后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由此唤起人们对商业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和精神危机的关注与思考。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作品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更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诸多问题,其目的在于倡导文学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建立其道德评价体系”(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20)。

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伦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只有建立在伦理价值基础上的文学的审美价值才有意义”(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1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其原因不仅因为该剧塑造的一个普通人的悲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还因为该剧运用了许多技巧如表现主义意识流等写作手法使得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象征手法的应用更是贯穿全剧把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主题丰富且深刻
第2 4卷 第 4期 2 0 1 5年 4月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o u r n a I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利 的两个 孩子说 道 :“ 我十七岁 闯入丛林 ,到二十

岁 闯出来 。天 呐 ,我发财 了。只要肯 闯,什么人 间奇迹都会有 的。 ”
钻石 在 文中被 多次提及 ,具有 深刻 的象 征意
高 的艺术价值 , 尤其是象征手法的应用更是贯穿全 剧, 把人 物性格 、 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有机地结合起 来, 使得主题丰富且深刻 。 “ 象征是根据事物间的联 系, 借助联想作用 ,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示抽象观
Vo1 .2 4 N o .4 Ap t . 2 0 1 5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4 。 0 0 8 3 . 0 3
从 象征 主义看 《 推 销 员之死 》 中的多重 主题
黄 晓 玲
( 湖南科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念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 ” 本文拟从 《 推销员之
义。 字 面上 的意义来说就是 一种天然矿物 , 但是在
《 推销员之死 》 中有 了其更深 的含义 。 一方面它是 本 勇敢 、 地位尊 贵的象征 , 另一方面它也是美 国梦
的一个象征 。 本能从丛林 中走 出来靠 的是 凶狠和狡 诈 ,他对 比夫传授 经验时就是如此说 道 :“ 和陌生 人打架可不讲究公平 , 不然你绝对走不出丛林。 ” ( 5 3 4 )
理( c h a r l i e ) 一家 , 查理 的儿子伯纳德 ( B e r n a r d ) 从小成
济大萧条 中成长 , 这个时期对他 的创作产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 使他认识到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 》( D e a t h o f a
S a l e s m a n ) 于 1 9 4 9年在纽约首演便取得 了巨大 的成
都 落空了 , 丢掉了工作 , 不得不靠着每周 向人借钱
出息。 然 而随着年纪的增 大 , 他 发现他所有 的希望
阿瑟 ・ 米勒( A r t h u r Mi l l e r 1 9 1 5 — 2 0 0 5 ) , 美 国最杰
出的三大剧作家之一 , 被誉为 “ 美 国戏剧 的 良心 ” 。
米 勒 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 中产阶级家庭 , 在美 国经
直对本的生活羡慕不 已,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
作者简介 :黄晓玲 ( 】 9 8 9 一 ) ,女 ,湖 南娄底人 ,湖 南科技大学外 国语言 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英美文学 。
8 3
是对本深信不疑 。比夫 和哈 比因为偷窃木料 、 沙子
被巡 警追赶时 ,威 利也 曾有一点 点担 心。“ 我 害怕 自己教他们 的方式不 对 ,本 ,我应该 怎样 教他们
在剧 中有一个故事情 节 , 那就 是琳达不停 的修
补袜子 , 贯穿 了整个戏剧 , 整个剧情也 紧紧围绕着
威利背叛妻子这一主题 。 威利在年轻 的时候 ,曾经
背叛过琳达 , 被儿子 比夫发现 。长筒袜是威利送 给 其他女人 的礼物 , 所以长筒 袜正是他背叛妻子 的象
手段 的人追求 的利益的象征。 与之相反 的是邻居查
离, 异化感充斥 了人们的 内心。米勒也采用 了 自己
的叙述方式来 暗示人们关系之问的微妙 的变化 , 那
就是用一些事物的意象来诉说人 物关系 的异化 , 比 如长筒袜 以及收音机等。
呢? ”(5 3 6 )而本则 是 以大 言不惭 的语 气 回答道
“ 我十七岁走进丛林 , 走 出来二十一 , 可是我发财 啦。 ”( 5 3 6 ) 本这样 的回答也就是在暗示 着威利 只有 用不正 当的方式才能取得财富。 丛林是 美国当时社 会的一个 隐射 , 在丛林 中的人们只有不折手段 才能 获取 自己想要得 到的东西 。“ 钻石 ”也就成 了不折
关键词 : 阿瑟・ 米勒 ;《 推销 员之 死 》 ;意象 ;多重主题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和所 有的美 国人 一样 , 他相信 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
的 ,只要 勤奋努力 , 终会有所成就 。同时他也相信 自己的两个 儿子也一定 会成为了不起 的人 , 会大有
来维持生 活。两个 儿子也是 一事无成 , 终 日无所事
事。 最后威利 发现儿子是爱 自己的 , 为了能给儿子
提供创业 资本 , 他选 择用死亡换取保 险金 , 最终走
向了死亡 。 威利 的哥哥本( B e n ) 是他实现美 国梦 的动
功, 曾创 下 了连演 7 4 2场的记录 , 震惊 了整个美 国
戏剧 界 , 《 纽约时报 》 称其为 2 O世纪话剧 的里程碑 。
追其 原因 , 不仅 因为该剧塑造 的一个普通人 的悲剧 能够 引起 观众 的共鸣 ,还因为 该剧运 用 了许 多技 巧, 如表现主义 、 意识流等写作手 法使得其具有很
力。 本在丛林 中发 现了钻石矿 而发家致富 。 本跟威
因此 “ 钻石梦 ”已然是扭曲了的 “ 美 国梦” 。威利

死》 中的一 系列 意象人手 , 分析象 征手法 的应用对 其主题 的深化 。


扭 曲的美国梦
威利 ・ 洛曼( Wi l l y L o m a n ) 是一名普通 的推销 员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1 8

要 :阿瑟・ 米勒的 《 推 销 员之死 》是 一部经久不衰的现代 悲剧 ,米勒运 用 了大量 的象征手法来深
化作 品的主题 ,使 意 象贯 穿全剧 。本文通过对剧 中一 系列意象的解读 ,挖掘 出其深刻含 义 ,展现扭 曲的
美国梦 ,人物 关 系异化 ,小人物 的悲剧 等多重主题 ,进 一步探 究 《 推销 员之死 》的艺术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