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教(学)案(化学式部分)汇总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8年级下册教案
在(b)位置为什么不发生转动?分析:如图4所示,由于通电线圈的两条对边中电流方向相反,它们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在这两个力作用下线圈会发生转动。
当线圈从(a)位置转过90°时,这两上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
线圈在这对平衡力作用下可以在该位置保持静止。
线圈的这一位置(b)叫做平衡位置,此时线圈的平面恰与磁感线垂直。
(2)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为什么不立即停下来,而是在位置附近摆地动几下才停下来?--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速度,由于惯性它会继续向前运动,但由于这时受到的磁场力及摩擦力等又会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摆动几下后再停下来。
(二)、直流电动机【问题】:怎样使线圈在转过平衡位置后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转动下去?1.直流电动机靠直流电源供电,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磁铁和线圈组成,此外还有换向器、电刷等。
3.换向器的作用: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它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1)“换向器”是怎样实现“换向”的?用直流电源给处在磁场中的线圈通电时,要使线圈能绕轴连续转动的关键,在于使线圈一到平衡位置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换向器”就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装置。
①“换向器”由两个半铜环组成。
②两个半铜环的开口处(即绝缘处)安装。
③当线圈由于惯性稍稍转过平衡位置时,能交换电刷与换向器的半铜环的接触,从而改变了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受力方向,使线圈仍能按原来的绕向转动(2)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区别。
三、小结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作业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结合一套演示器材(应由学生设计,教师组装)来讲。
这样的话,学生会很清楚实验器材及如何组装,教师可示范学生猜想导体的可能的运动。
另外,导体与磁场的位置关系,本身可以是磁场动,也可以是导体动,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是怎么回事或示范规定,否则有的学生随意动,分析不出来条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元素、混合物、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特征:组成、性质、制备方法、分离方法第二章:空气中的氧气-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其他1%-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能使物质燃烧- 氧气的应用:养氧器、制取氧气等第三章: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好、导热性好、延展性好、韧性好- 不同金属的性质差异:密度、熔点、延展性、硬度等- 金属的应用:构建工程、石油开采、冶金等第四章: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的种类: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易溶于水成碱、易与酸反应生成盐第五章: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易燃易爆、有毒- 一氧化碳的危害:影响氧气的输送、引发安全事故、危及人类健康-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通风、使用一氧化碳检测器第六章:理论量和计算量-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解释- 理论量、计算量、实际量的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第七章:化学实验室用具- 常用化学实验室器具:玻璃瓶、试管、量筒、三角漏斗等- 化学实验室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存放、清洗、使用等-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着实验服、佩戴护目镜、遵守实验室规定等第八章: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表征方式:物质的组成变化、物理性质变化、化学性质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与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实验:铁的活化实验、镁燃烧实验等第九章:中性溶液-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中性溶液的判定方法和特征- 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十章:通式和化学式- 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的对应关系- 化学式的种类:分子式、离子式、结构式- 通式和化学式的关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总结
化学反应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表示方法,通过化学式和符号来表达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总结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式。
反应式的基本结构
化学反应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箭头(→或=)分隔。
例如:
氧气 + 碳→ 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式的类型
物理性质变化
物理性质变化反应式描述的是物质在物理状态上发生的变化,例如:
固体硫反应→ 液体硫
化学性质变化
化学性质变化反应式描述的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的变化,例如:
铁 + 硫→ 二硫化铁
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式描述的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例如:
乙烷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式描述的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的化学反应,例如:
铜 + 空气中的氧气→ 二氧化铜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式描述的是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例如:
氢氧化钠 + 盐酸→ 氯化钠 + 水
化学反应式的平衡
某些化学反应还涉及化学反应式的平衡,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
平衡反应式的示例包括: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结论
化学反应式是化学反应的基本表示方法,根据反应类型和平衡条件可以进行准确描述。
通过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过程。
以上是我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的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化学方程式 (2)
点燃
C + O2
CO2
GO
书写原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是真实存在的,
不能凭空臆造。
点燃
C + O2
SO2
H2O 通电 H2 + O2
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GO
书写步骤
写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用短线相连
Fe + O2 Fe3O4
配 配平(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注 3Fe + 2O2 Fe3O4 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
2H2O2 MnO2 2H2O + O2
2KClO3Mn△O2 2KCl + 3O2
反应条件为多种时,一般催化剂写在上面。
①点燃≠加热(△)≠高温 ②点燃≠燃烧
书写步骤 注
生成物状态
1、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则气 体的化学式旁边用“ ”表示
2H2O2 MnO2 2H2O + O2 C + O2 点燃 CO2
GO
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的错误
点燃
1. P2+O5==P2O5
点燃
2. Fe+O2 === Fe3O4
点燃
3. C+O2↑===CO2
点燃
4. S+O2===SO2↑
△
5. 2KMnO4↓=====K2MnO4+MnO2↓+O2↑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H2 + O2 —点燃— H2O 2. Na + Cl2 —点—燃 NaCl
2、若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 成物中有固体(沉淀)产生,则在固体化学式旁边用 “ ”表示
Ca(OH)2 + CO2——CaCO3 +H2O Cu+2AgNO3——2Ag↓ + Cu(NO3)2
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反应式及现象汇总
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反应式及现象汇总
本文档汇总了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常见反应
式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总结:
一、化学反应式
1.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结合生成氧化物的反应。
例如:2Na + Cl2 → 2NaCl。
2. 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是指氧化物还原成元素的反应。
例如:
2HgO → 2Hg + O2。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
二、化学现象
1. 腐蚀现象:当金属接触到氧气和水时,会发生腐蚀。
例如:
铁生锈。
2. 发酵现象:在适当的条件下,有机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产
生气体和其他物质。
例如:面团发酵产生二氧化碳。
3. 酸碱指示剂变色现象:酸和碱的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例如:酸性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会变红。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反应式和现象,详细的内容需要参考教材和课堂研究。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档为参考资料,具体的反应式和现象请以教材为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方程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方程总
结
在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许多化学反应式方程的知识。
化学反应式方程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的方式。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的总结: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原来的物质消失,同时新的物质出现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反应生成产物。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产物组成,并用化学式表示。
在方程式中,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侧,产物写在箭头的右侧。
方程式中的化学式需要符合化学元素的化学组合规律。
3. 物质及其状态的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我们使用化学式和状态符号来表示物质及其状态。
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每种元素的原子数。
状
态符号表示物质的状态,如固体(s)、液体(l)、气体(g)和溶液(aq)等。
4. 反应过程的平衡
化学反应需要满足物质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一个化学方程式需要是平衡的,即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个数和质量必须保持相等。
平衡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反应物1 + 反应物2 + ... → 产物1 + 产物2 + ...
5. 反应类型和特点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条件。
以上是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式方程知识的总结。
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式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和工艺中。
化学反应式方程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帮助我们深入掌握化学的本质和规律。
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反应式及现象汇总
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反应式及现象汇总
化学反应式和现象是研究化学的基础,通过总结和归纳这些反应式和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对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课程中研究的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式和现象进行总结。
化学反应式
1.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式:
- 酸 + 碱→ 盐 + 水
-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
2. 金属与酸的反应式:
- 金属 + 酸→ 盐 + 氢气
- 例如:Zn + H2SO4 → ZnSO4 + H2
3. 盐的化合价:
- 盐中阳离子的化合价通常是固定的
- 例如:NaCl中的Na离子化合价为+1
4. 氧化还原反应式:
- 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例如:2Mg + O2 → 2MgO
化学现象
1. 金属的腐蚀现象:
- 金属长期接触空气或水会发生腐蚀
- 例如:铁制品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
2. 盐的溶解现象:
- 盐在水中容易溶解,形成溶液
- 例如:将食盐加入水中可以得到食盐水
3. 酸碱指示剂变色现象:
-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性质不同,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区分
- 例如:酸性溶液中酸碱指示剂会变红,碱性溶液中酸碱指示剂会变蓝
4. 化学反应释放热现象:
- 某些化学反应会释放出热量
- 例如:燃烧反应会释放大量热能
以上是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课程中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式和现
象的汇总。
通过对这些反应式和现象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
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实验和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方程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方程总结化学反应方程是描述化学反应发生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化学反应方程,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
下面是八年级科学下册中化学反应方程的总结:1. 化学式的写法- 元素符号:根据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大写,例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 数字下标:表示该元素在分子或离子中的原子个数,例如H2O表示水分子,其中H的个数为2。
- 分子间用"+"号表示化合,例如H2 + O2表示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
- 分子内用"-"号表示连接,例如H2O表示氢氧化合物的水分子。
2. 化学反应方程的平衡化学反应方程需要保持质量和电荷守恒的原则,其中涉及到的原子种类和个数要相等。
为了达到平衡,可以通过调整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来使得反应方程平衡。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方程中的系数保证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相等。
3. 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合成成一个新物质。
例如2Mg +O2 → 2MgO表示镁与氧气合成成氧化镁。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物质。
例如2H2O→ 2H2 + O2表示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 取代反应:反应物中的一个元素被另一个元素取代。
例如Cu + 2AgNO3 → Cu(NO3)2 + 2Ag表示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 双替反应:两种离子交换位置,生成两个新的离子或分子。
例如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表示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4.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 Begain或释放能量。
- 合成反应和取代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会释放能量。
- 分解反应和双替反应通常是吸热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方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变化。
希望上述总结能对你理解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反应方程有所帮助。
8-2-6-1化学式-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高效学习(浙教版)
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1课时化学式知识要点分类练夯实基础知识点1 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1、如图2-6-1是用橡皮泥制作的甲烷分子模型,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
由图可知,甲烷分子的化学式为▲。
图2-6-1【答案】CH4【解析】根据甲烷分子的构成及题中关于甲烷分子构成的分析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题识图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甲烷分子呈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所以橡皮泥制作的甲烷分子的化学式为CH4。
故答案为:CH4。
2、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硫酸钾K2SB、氩气 Ar2C、氯化亚铁FeCl2D、氧化镁MgO2【答案】C【解析】根据单质与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分析】解答本题要理解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但是代数和为零。
【详解】A、硫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所以硫酸钾的化学式为K2SO4,故错误;B、氩气是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化学式是Ar,故错误;C、氯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所以其化学式为FeCl2,故正确;D、氧化镁中氧元素显-2价,镁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故错误。
故选:C。
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单质氦气氩气硫石墨金属汞红磷金属钠氧气氢气氯气氮气液溴碘臭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四氧化三铁【答案】第一行:He Ar S C Hg P Na第二行:O2 H2 Cl2 N2 Br2 I2 O3第三行:CO NO P2O5 SO2 CO2 H2O Fe3O4【解析】【分析】【详解】略4、化学式的读法在科学上有统一规定:(1)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如KCl读作▲。
(2)当1个分子中某元素原子个数不止1个时,还要指出1个分子里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3节化学方程式(1)1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中的内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由于实验药品的限制,白磷较难存放,所以教学中改成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2教学设计思想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实验测定,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角度化学反应的实质。
通过实验、比较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基础八年级刚开始学习化学内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分析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培优学案-2.6-化合价和化学式-精讲精练
20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培优学案-2.6-化合价与化学式-精讲精练知识点详解一、化合价1、化合价的意义: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如+2Mg、-1OH等3、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2价,其他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2)某些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例如:(3)在同一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例如:(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5、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零价现。
6、化合价与离子符号比较:化合价离子表示方法用+1,+2,-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1”不能省略)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实例K+ Mg2+ S2-+4NH-OH-24SO 联系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的电荷,通常数值相等,位置不同,正负号写法不同7、化合价的应用:(1)根据化合价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依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用的是最小公倍数法。
【注意】化学式中各原子间个数一般要最简整数比,但也有特例,如:H2O2的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不能化简。
若同一个根有两个或多个时,应先用括号括起,再在右下方标上数字,若为一个时,省略。
(2)根据化学式求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二、化学式1、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而推算出来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方程式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化学方程式总结化学方程式为C + O2 → CO2.这是一种化合反应,木炭和氧气在充分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2、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 + O2 →2CO。
这也是一种化合反应,但是木炭和氧气没有充分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
3、硫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S + O2 → SO2.这是一种化合反应,硫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二氧化硫。
4、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Mg + O2 → 2MgO。
这是一种化合反应,镁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氧化镁。
5、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3Fe + 2O2 → Fe3O4.这是一种化合反应,铁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三氧化二铁。
6、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 2P2O5.这是一种化合反应,磷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五氧化二磷。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这是一种化合反应,氢气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水。
8、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O + O2 →2CO2.这是一种化合反应,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燃烧的情况下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9、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H2CO3.这是一种化合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的情况下结合,生成碳酸。
二、分解反应10、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 + 3O2↑。
这是一种分解反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共热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
1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这也是一种分解反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氧气、二氧化锰和钾亚锰酸盐。
12、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 O2↑。
这是一种分解反应,过氧化氢在分解的情况下生成氧气和水。
13、电解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 → 2H2↑ + O2↑。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浙教版科学八下化学方程式及现象汇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叶绿体光 八下化学方程式及现象汇总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 2 点燃 2MgO 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点燃Fe 3O 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 2 △ 2CuO 紫红色固体加热后变成黑色固体。
(条件特殊)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 2 点燃 2Al 2O 3发出耀眼的光、生成白色固体。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 2 + O 2 点燃 2H 2O 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白色的CuSO 4粉末变蓝的液体。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 点燃 2P 2O 5 剧烈燃烧、有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 2 点燃 SO 2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 2 点燃 CO 2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 点燃 2CO 生成气体使人中毒。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 2 点燃 2CO 2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 4 + 2O 2 点燃 CO 22O252 点燃2CO 22小结:碳氢化合物燃烧一般生成CO 2 2二、生成氧气的几个分解反应:14.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MnO 2作催化剂):2H 2O 2 MnO 2H 2O+O 2↑ 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制取O 2:3 MnO 2KCl + 3O 2↑16.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 2:2KMnO 4 △ K 2MnO 4 + MnO 2217.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 2O 通电 2H 2↑+ O 2↑三、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几个反应:18.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 2 + H 2O = H 2CO 3 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级下册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物质
狄仁杰的迷惑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 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
反应前物质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想一想: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建立假设:
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增大; 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减小。
形成独立密闭系统,没有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有利于验证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1、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 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 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错,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下列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的数据为
查阅资料: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24克镁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只含碳1氢元.蜡素 烛B.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铁丝燃烧后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错,只有21克.氢铁气参放加反应置,只生在成9克水空. 气中一段时间后,它会与空气中 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 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
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4、 “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 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注意: “参加”二字 己知:16 g氧气和2g氢气恰好完全反应。 如1000克氢气和8克氧气反应能生成1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1.随身听、饮料罐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谈话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与思考。
(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2.讲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1.列举。
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
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2.读图并思考。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
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4.实践。
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三)模型1.列举。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
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2.提问。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
老师把模型实物展示给学生看)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3.讲述。
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
它甚至可以是一幅画、一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构建模型也叫建模。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由模型可知,构成水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变化中,构成水的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实践。
了解了模型和模型的作用,请同学们课外自选任一主题,设计制作模型。
6.课练习。
课本第4页练习2。
板书设计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一、符号1.举例:速度v、时间t。
2.作用:(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二、模型1.举例: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3.类型:(1)物体的复制品(2)事物变化的过程(3)图片(4)数学公式或特定的词典型例题分析:根据物质燃烧条件模型,回答问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军的木船,使军的木船起大火。
你认为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解答:军的木船是可燃物,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巩固拓展:(当堂练)1. 下列关于符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C)A.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B.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C.符号必须用文字表达,而且全世界通用D.符号能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2.请你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该题由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教育出版)第2页第3题改编而成]A BC D(答案:禁毒;节约用水;禁鸣;禁止吸烟)3.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分别表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试作出酒精和水混合前后存在的模型。
[该题由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教育出版)第1页第1题改编而成]4.说说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或画出有关符号?(1)V表示(2)P表示(3)东风(4)电阻(答案:电压表;压强;略;略)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模型(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3、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认识原子、分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教学用具:多媒体、分子模型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在第三册科学中有一个关于电解水的实验,请说出该实验的有关现象和结论。
现象:在两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如何检测?),其体积比为2:1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设疑:那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分子是怎么样的呢?会由什么来构成?电解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1、认识水分子模型(如图)蓝色球――氢红色球――氧2、水分子电解模型第5页图1-43、道尔顿(英)的原子学说理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4、电解水实验结论: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5、思考: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具有水的性质,而是具有它们各自的特性;在该变化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自身一直没有变化。
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读图练习:课本第6页图1-7,并填空6、物质的构成: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类物质、碳、氦气、氖气和氩气(稀有气体)等二、不同种类的物质设疑:为什么会有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它们由什么微粒构成?读图思考:课本第7页图1-10 图中涉及多少种原子?一个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以字母组合成单词为比喻,说明物质的微粒构成,如课本第8页图1-11、1-12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结合图1-12读图思考: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的结构,说明了什么?金刚石的石墨的性质一样吗?金刚石石墨足球烯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那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究竟有多少呢?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算一算:课本第10页实验题,等分一粒米需几次才能分到10-27千克(让学生体验该数量级的微小程度)课堂练习:课本第10页的课后练习作业:A本2-3页课后摘记: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何理解最小?2、足球烯是什么?C60是分子。
3、是否要加同素异形体?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它在生活中的用途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教学用具:多媒体、分子模型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4、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5、“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
若把电子运动的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看课本第14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电子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宏观概念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课本第16页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看图1-24,注意其中原子核的不同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四、带电的原子-离子*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①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②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③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