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部编版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冲突》课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行同世而立。
解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谈论。
部编版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冲突》学问点解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锐利,锋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谈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结实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锐利极了,任何结实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假如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行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冲突》教案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爱好。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冲突》,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关心他?你说,介绍了外形。
你说,介绍了演化过程。
你说,介绍了材料。
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攻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6)一、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十五课,题为《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掌握本课的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抓住对话背后的含义。
3.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和表演。
教学难点1.对话背后的暗示,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2.进一步探究形象的描写和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1.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故事、生动形象的图片或演示工具。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有趣的教学引言或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段内容的含义。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情景模拟1.分角色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4. 深入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问题。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撰写感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结束时,时间有点仓促,可能影响了对课文含义的深入探讨。
下次教学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了解寓意的重要性,明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提炼寓意的能力;3.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核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哲理,提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题和寓意;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寓意;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入:以“自相矛盾”为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逐段分析: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3.重点句子:强调重点句子,解析句意,让学生掌握;4.课文理解: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拓展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或思考问题;2.展示观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发更深层次讨论;4. 深化认识1.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2.寓意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探讨不同观点;3.思维启发:启发学生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5. 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归纳课文要点,强化学生记忆;2.思维拓展: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考;3.反思总结: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做个人总结;五、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任务;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3.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交流;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文学作品《自相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寓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知识点总结1.自相矛盾的概念:指言语或行为中出现矛盾,逻辑不通的情况。
常见于文字表达中。
2.文章分析:分析一篇文章时,要注意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逻辑性等方面,解读作者的意图。
3.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观点,抓住重点,从文章中获取信息。
4.语文学习方法:要善于归纳总结,理清逻辑关系,提升语文素养。
同步练习选择题1.下列哪一个不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A. 大海吞下了小溪。
B. 火冒了出来,却给了人们温暖。
C. 阳光明媚,照耀着整个城市。
D. 大象和小虫子一样轻盈。
答案:D2.请解读以下句子中的自相矛盾:“她说自己害怕孤独,却又拒绝别人的陪伴。
”答案:自相矛盾在于主语所说的话与其实际行为相矛盾,表现出逻辑不通和矛盾的情况。
填空题1.自相矛盾指的是言语或行为中出现________,逻辑不通的情况。
答案:矛盾2.请用自相矛盾的概念解释以下句子:“他声称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却总是向别人请求帮忙。
”答案:这句话显示了说话者自相矛盾的表现,言语与行为相互矛盾,逻辑不通。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一课的知识点,包括自相矛盾概念、文章分析、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同步练习部分则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提升语文素养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思考,善于总结和归纳,相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上是《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的文档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15课自相矛盾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15课自相矛盾的笔记
一、矛盾成语的来源及含义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韩非子的《韩非子·解老》。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手持矛和盾,却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矛和盾分别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
这个人拿着矛和盾,却说自己既能进攻又能防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自相矛盾的故事解析
韩非子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说自己的盾无人能破。
有人问他:“如果你的矛能刺穿一切,那你的盾岂不是成了摆设?”这个人无法回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三、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比如,有些人夸大其词,说自己既能唱歌又能跳舞,但实际上两样都不精通;还有一些商家宣传自己的产品,说既能减肥又能美容,让人感到怀疑。
这些都属于自相矛盾的现象。
四、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思考和表达
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我们在思考和表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说话办事要真实可靠,不夸大其词,不贬低他人。
2.逻辑清晰:思考问题要有逻辑性,不自相矛盾。
比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东西既是优点又是缺点。
3.明确目标: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自己的矛和盾混淆,导致自相矛盾。
4.全面提升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总之,我们要时刻注意避免自相矛盾的思考和表达,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诗歌《自相矛盾》中的哲理内容,理解诗歌含义;掌握诗歌的韵律,朗读流畅。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对于诗歌《自相矛盾》的理解和领会。
2.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矛盾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诗歌《自相矛盾》(15分钟)1)老师让学生诵读诗歌,然后用简单的话解释诗歌内容。
2)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理解诗歌(20分钟)1)学生个别表演诗歌《自相矛盾》的朗读,注意传达诗歌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段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哲理。
4. 思考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内部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矛盾,探讨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如何面对。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互相交流。
5. 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目:你又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设想一个有趣的矛盾情境。
学生听题后自行思考,并作简短的描述。
6.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矛盾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诗歌《自相矛盾》背诵。
2.思考并写下生活中的一个矛盾情境,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的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的解释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的《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同时售卖矛和盾,他夸赞自己的矛能够刺穿任何盾,而当别人质疑他的盾是否能挡住这个矛时,他又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任何矛能够刺穿。
显然,这个人的说法存在矛盾,因为如果他的矛真的能够刺穿所有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可能挡住这个矛。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用来形容言行前后抵触,说话做事不一致的情况。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还能通过这个故事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道理,不能违背事实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自相矛盾 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寓教于乐,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但在文本解读、词汇积累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故事中领悟道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楚国人和卖矛又卖盾的人之间发生了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道理,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享。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如果我是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为题,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己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盾、矛”等10个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成语。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认读和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成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魅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课文:教师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以及如何处理。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学,强调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7.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1.成语“自相矛盾”2.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3.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生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的内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上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说话办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故事寓意和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小组讨论表格。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 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结束后,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你们认为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
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
《自相矛盾》是改编自《韩非子》的一则成语故事,通过讲述商人自吹自擂卖长毛和厚盾时所闹出的笑话,揭示出做事情需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作品目前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必背内容,是第15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原文和译文。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看起来,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第1页(共1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知识全解
《自相矛盾》知识全解
【字词积累】
词语积累
带“自”的词语:
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相残杀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
词语解释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层次结构】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
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作者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出身韩国贵族。
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韩非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矛:máo(长矛、矛头、自相矛盾)盾:dùn(盾牌、矛盾、后盾)誉:yù(赞誉、信誉、荣誉)吾:wú(吾国、吾身、吾辈)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吾:wú(吾国、吾身、吾辈)弗:fú(弗许、弗若、弗去)夫:fū(夫子)四、多音字夫:fū(夫子)fú(夫天地者)五、注释【}注释】[1]鬻(yù):卖。
[2]誉:赞美。
[3]陷:攻破。
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说。
[5]莫:没有不。
[6]应:回答。
[7]或:有人。
[8]“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六、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问题归纳1.楚人卖的是什么?楚人卖的是盾和矛。
2.楚人是怎么叫卖的?他为什么这样叫卖?他卖盾时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卖矛时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这样叫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盾和矛,吸引人们来购买。
3.面对围观者的反问,楚人为何张口结舌?因为他过分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优点,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4.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自相矛盾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5课《自相矛盾》。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却无法解释为何自己的矛不能刺破自己的盾,从而揭示出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学生在说话、做事时要言行一致。
教学难点1. 理解寓言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自相矛盾》。
2. 教学PPT。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寓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5.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自相矛盾》2. 课文内容:夸矛、夸盾、自相矛盾3. 寓意: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实事求是的小作文。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进一步理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使学生理解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