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文言文古代知识汇总2021 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
高考文言文古代知识汇总2021 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高考课内文言文是所有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今天将几篇必考文章的相关知识常识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哦!高考文言文古代知识汇总2021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
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
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当局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
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
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
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一、古代历法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0 文化常识
1.夏商周,校序庠。庠序倒序要记清。
2.六艺双解记李蟠,诗书礼易乐春秋。
3.稷下学宫在齐国,三任祭酒是荀卿。
太学 魏晋—明 汉魏
清
西晋
国子监
(同时设立, 名称不一)
隋—明清
设太学 改称国子学
又称国子监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从隋开始国子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监与太学互称,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 都是最高学府 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兼有教育行政 生、国子生,又叫贡生。 机构的职能。
合格之后称秀才,为避光武改茂才。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 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 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
八 起讲 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股 入手 引入文章主体。
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二)
第十课时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第二课时
三、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2021高考总复习文言文6古代文化常识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 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 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 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 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 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 有误。
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 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 2018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Ⅲ第 12 题 D 选项“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 原文是“激驸马都尉王诜……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 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又如 2016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Ⅲ第 6 题 C 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 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 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
题干和各选项的表述,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
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
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的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
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 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 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 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试题特点] 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 11 题、卷Ⅱ第 11 题、卷Ⅲ第 11 题共考查了 12 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以字 行、姻亲、母忧、私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 近侍、告老。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2021高考文化常识歌诀(解析版)
土社谷稷有江山,
研读思考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 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 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 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左昭右穆建宗庙。
《礼记》中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 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一般是: 始祖居中,始祖的下一代为昭,居左;昭辈的下 一代为穆,居右;穆辈的下一代又为昭,居左; 以后各代,以此类推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 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研读思考 1.牺牲的意思是? 2.少劳和太牢的区别是: 3.你知道寺、庙、祠的区别吗? 4.你知道祖道的意思吗?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 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牛羊豕 ”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 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 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 牢”。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 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 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 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 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 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 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 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土社谷稷有江山, 左昭右穆建宗庙。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01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C①②④⑧⑨D.③⑤⑥⑩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随着高考的日益逼近,备考的同学们也应该加强对于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这两个方面是高考语文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既考查对于文言的理解和运用,也考验考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因此,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做一些介绍,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内容,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文的识别、分析、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首先,学习文言文需要重视对于字词的掌握。
在古代,汉字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大量使用了古汉字,考生需要对于这些字词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古代语言的语法,包括词性和语序等。
其次,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读多练。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课文的阅读,通过多次阅读来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结构,再从中提取出句型、词语和表达方式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进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
最后,学习文言文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常识。
对于一些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考生需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考生还需要通过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来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哲学观点。
二、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考中,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还考察了考生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
要学习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先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重大差异。
在日常的学习中,考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代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和了解古代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上述方面,还包括了很多其他领域。
例如,古代服饰、礼仪、节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还需要对于古代人物和事件有所了解,例如儒家学派、孟子、韩愈、杜甫等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都是需要掌握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一、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021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2021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执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往。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紧,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闻声;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非凡注重。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瞧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把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心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2021最新)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2021最新)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
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一、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
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
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
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
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
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题演示]选项技巧运用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此选项是生僻的专用名词,按照“遇生判对”的原则,初判为对。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选项前半部分“‘阙’原指……代称”,可采用“调动积累”法判断。
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知天上宫阙”(《水调歌头》)可知,选项前半部分表述正确。
后半部分“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
结合语境“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可知,选项后半部分表述合理。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选项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表述错误。
本选项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
“武帝践阼”是武帝登基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语境“诞平,(鲁芝)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推断,语境中体现不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选项前半部分“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可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
“逊”的意思为“谦逊、谦让”。
那么“逊位”译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就很好理解。
选项后半部分“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就需要“结合语境”法来判断。
根据语境“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可知,“逊位”是鲁芝因年老而谦让的行为。
[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
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彦之等北侵。
及还,凡百荡尽。
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
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解析:选D 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
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
综合分析,A项正确。
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
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
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
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
选项正确。
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
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
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
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
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
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
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
”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时镇守襄阳。
元嘉三年,皇上对于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
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
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
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宗皋,字君弼。
嘉靖八年进士。
擢御史。
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
坐夺俸..两月。
寻进兵部..右侍郎。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
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
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
文中指后者。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解析:选D 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
选项正确。
B项,①从“杖四十释之。
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剥夺,“俸”,俸禄。
选项正确。
C 项,①“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②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
选项正确。
D项,①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
②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
嘉靖八年的进士。
提拔为御史。
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
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
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
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