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金芦笙”全国民族器乐之我见

合集下载

芦笙种类调查与研究

芦笙种类调查与研究
■芦笙音列分类
芦笙主要是通过气流冲击笙斗内有固定音高的簧 片并通过笙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的乐音, 由笙斗(也称 气箱)、 笙管(笙苗)、 簧片, 共鸣器与吹管组合而成。 由于流行地域和各民族的不同以及苗族之间支系的不 同, 芦笙在传统中六管六音最为盛行, 属五声音阶, 音列有: 2356··( 5)··( 5), 612356, 6123#56, 561235, 其中各类芦笙各组音列中有两个音是同一个八度音。 另有六管七音, 音列为(56)12356, 其中有和66是同一 个八度音, 左手食指按的第一管发出两个音56, 这类 芦笙流传于贵阳市乌当区。 还有七管八音, 音列为(56) 123561, 其中有55, 66, 1··( 中)是同一个八度音, 同 样左手食指按的第一管发出两个音56, 这类芦笙流传 于贵州大方县和织金县。 再有七管八音, 音列为35(61) 2356, 其中有33, 55, 66是同一个八度音, 此类芦笙 流传于纳雍县, 右手中指按第三管发两个音61。
3.高排芦笙, 流传于贵州台江、 剑河、 雷山、 凯 里、) 由5至9支的高音、 中音、 次中音、 低音、 倍低音 组成一套。 每支芦笙的3音管和高音··( 和)上端套有楠 竹制作共鸣筒, 音列为2356··( 5)··( 5), 有六管六音, 六管五音, 六管四音, 六管三音, 六管二音, 六管一 管。 最长的有5米多, 最短的也有3米之多, 高排芦笙 声音宏亮, 气势恢宏, 舞蹈粗犷, 舞步主要有八步、 四步和两步, 代表节目有 《 踩桥》 。
[论 坛]
端都有用笋壳叶制成喇叭式的扩音器, 3、 5音管上端 也是共用一个共鸣筒, 高音··( 上)管下端也是套有共鸣 筒, 其音管内空是直通下端底部, 笙管末端不封闭, 音列为2356··( 5)··( 5), 和612356, 其音乐节奏有序、 欢快、 流畅, 优美动听, 曲调丰富, 音质委婉悠扬, 似若高山流水之声, 苗语称之“ 给拉”, 意即如行云流 水、 舞蹈优美、 典雅、 奔放自然, 代表节目有 《 锦鸡 舞》 《 跺月亮》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

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

《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

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

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

210966499_“缕缕清风拂笑脸,芦笙月夜最缠绵”

210966499_“缕缕清风拂笑脸,芦笙月夜最缠绵”

二胡,又称胡琴,作为一件擅长展现音乐情感的中国民族乐器,其线性的旋律特性令音乐语言的表达如虎添翼。

在古代,二胡通过依附于传统音乐乐种、地方音乐风格而存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才逐步从拉弦乐器中脱颖而出,步入艺术殿堂。

这件民族乐器从民间走向学院,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既是历史的必然,又与先辈们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近代二胡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既有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家,又有像刘天华这样立志以音乐强国的知识分子。

前者长期生活在丝竹之乡,长期浸润于民间音乐之中,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后者则将西方的音乐知识、技法融会贯通,改造、扩宽了二胡演奏乐“缕缕清风拂笑脸,芦笙月夜最缠绵”Huo Yonggang’s Impression of Miao Mountain文字_钟笑天霍永刚《苗山印象》器及其艺术,使得这件民间乐器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聚焦当下,无论从演奏、创作还是教学等方面,二胡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多位二胡名家辛勤耕耘,极大地丰富并创新了二胡的演奏曲目与表演形式,使其愈发深入人心,霍永刚教授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作为中国杰出的胡琴演奏家、作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凭借自身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培养出了许多知名的演奏家。

在教学上,他科学严谨、因材施教,思路独特、创新且成熟,采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霍永刚教授十分重视重奏、合奏教学,强调“声由心发”的教学理念,其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掌握以及扎实、创新的演奏技巧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

霍永刚教授创作、录制了大量的二胡、板胡独奏曲,民乐重0102华彦钧霍永刚01022023.03族共居的风水宝地。

我国黔东南地区独有的“云贵高原”、错落有致的吊脚阁楼、鬼斧神工的天然地貌以及热情亲切的苗族同胞,令他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

2015年,霍永刚教授仅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原创二胡作品《苗山印象》的创作。

“金芦笙”的前世今生

“金芦笙”的前世今生
名 、 二 等 奖 两 名 、三 等 奖 三 名 。 著 名 词 作 家 阎 肃 出席 首 届 大 赛 闭幕 式 并 为 获 奖 选 手 颁 奖 。
当年 已经 8 0岁 高龄 的著名剧 作家、词作家阎肃老师在凯里甘囊香芦笙场上发 出了这样的感叹:盛装下的苗家姑娘是最 美丽的姑娘 , 有4 0 0多年历史 的甘囊香芦笙会 不愧为全国最大的苗族 民间芦笙会, 甘囊香不愧为“ 河 流下游令人神往 的地方 ! ” 阎肃在情歌赛上说 ,他 到过很多歌赛现场 ,做过许 多歌 唱比赛的评委 ,但 唯有 苗族情歌赛最特别 ,最具魅力 。他鼓励苗 族同胞们继续组织这样有 意义 的活动,让苗族情歌一代一代 的传承下去 ,让这一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
・9 9・
2 0 1 3 年第十一期 《 音乐创作 》
2 0 1 1 ,“ 金 芦 笙 ” 两 岁
在 中 国音 协 的大 力支 持 下 ,第 二 届 “ 金 芦 笙 ”大 赛 于 2 0 1 1 年 2月 1 9至 2 4日在 凯 里 举 办 。从 第 二 届 开 始 ,大 赛 更 名 为
器乐太多的希冀和重托 。
2 0 1 0 ,“ 金芦笙 ”呱呱 降生
“ 金 芦 笙 ” 的 出世 ,似 乎 有 些 “ 偶然 ” 。
2 0 1 0年初春 3月,乍暖还寒 ,万物萌动 。第十届 中国凯里 ・ 甘囊香 国际芦笙节如期举办 。 期 间,中共凯里 市委 、凯里市人 民政府与 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 、中国音乐家协会创 作委 员会 、中国音乐家 协会表演艺术委 员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 网站共 同在凯里举 办了 “ 金芦 笙”首届国际民族 吹管 乐大赛 。大赛 的主 旨是 “ 弘 扬 民族文化 、打造凯里文化 品牌” 。 第一届大赛设芦 笙组 、吹孔气鸣组 、哨嘴气 鸣组 、簧管组四个组别。每个组别通过初赛 、复赛和决赛最 终评 出一等奖一

对民族器乐“金芦笙”若干方面的思考

对民族器乐“金芦笙”若干方面的思考

对民族器乐“金芦笙”若干方面的思考选手水平提高,评委阵容强大。

此次参赛的选手无论从专业素养、技术水平、台风表现力上都较前几届“金芦笙”有较大的提高。

大赛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的选手是来自全国九大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及各大乐团的演奏员。

中央音乐学院为此次大赛所评选出来的大赛优秀团体,作为我国最领先的音乐基地,它的加入给大赛注入了新鲜有力的血液。

选手中不乏有一些活跃在荧屏上的熟悉面孔。

弹拨组A中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王玉珏就是典型的代表。

获奖无数的她也参与了此次大赛,由她演奏的《狂想曲》风格突出,高超娴熟的演奏技巧,音乐层次鲜明、错落有致,让人感受到演奏者对舞台强大的掌控能力,大气激情中又准确细腻的表达乐曲的跌宕起伏,给予观众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而拉弦B组金奖获得者李婷带来的二胡曲《蒙风》则十分大方得体,乐曲以西北低于风情为题材,采用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旋律,结合了西方现代舞“大河舞”节奏特点,生动描绘了蒙古独特的风土人情。

其演奏技术短弓干净利落、长弓悠扬饱满、弱而不虚强而不燥,音乐表现力生动、饱满的情绪将乐曲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

除了纯学院派的专业选手,民间艺人也在比赛中增添了不少光彩。

唢呐演奏者靳宝伟来自民间,带来了由他自己创作的唢呐曲。

演奏技术过硬,风格独树一帜、幽默诙谐逗趣,将民间的跑堂音乐带上舞台,韵味十足,让人记忆深刻。

此次“金芦笙”拉弦组评委由金伟、马向华、叶强、纳·呼和、谭勇、薛守中、霍永刚组成。

弹拨类的评委由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光华、古筝演奏家王蔚、王臻、花晓容、李玲玲、林玲、谈龙建、黄河、崔军淼、崔君芝。

吹管组评委则有:杨守成、石海彬、曲国凤、向思义、杜聪、杨昌树、侯彦秋。

大赛专业评委委员会的阵容之强是超前的,重量级的评委是确保此次比赛结果的公平公正的有力保障。

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令人眼前一亮。

本届大赛所涉及的器乐种类相当广泛,分类也比较细致,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小众乐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试论苗族芦笙曲创作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试论苗族芦笙曲创作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试论苗族芦笙曲创作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王新磊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芦笙可以说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等。

苗族芦笙词的产生和流传,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传统芦笙曲与芦笙词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是芦笙词的传承媒介和手段。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个别文化开发较早的苗族地区出现了曲、词相分离的独立音乐形式,即“纯器乐的芦笙曲”。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芦笙创作、演奏和制作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关键词]芦笙;芦笙词;传统;曲引;纯器乐性;专业创作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50-02一、芦笙的概况苗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

苗族人民自称“笙鼓传人”,可见笙和鼓这两种乐器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芦笙可以说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汉文献中已有许多关于笙簧起源的记载,但芦笙一名始见于明代以来文献中。

现代苗族芦笙由笙斗(木制)、簧管(竹制)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有些管上套笙筒或笋壳为共鸣器。

其音列、调式因流行地区不同呈现多样化。

每种类型芦笙又分高、中、低、倍低,构成多层八度。

高音芦笙(小芦笙),音色纯净嘹亮;中音芦笙(中型芦笙),音色柔和圆润,愉悦甜美;低音和倍低音芦笙(大芦笙),音色饱满丰厚,共鸣充实深沉。

芦笙的演奏方法是由双手捧扶笙斗,手指分别按两排笙簧按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发音。

常奏二、四、五、八度和音。

运用气息变化,能表现不同情感色彩;舌尖轻打上下牙根,左右摇摆、上下抖动和小舌快速弹动,以获得各种颤音和震音效果;手指快抹、快打、半开孔等技巧,可形成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效果。

中、小号芦笙一般是边舞边吹,大号芦笙只能站立演奏。

芦笙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等。

独奏是用小芦笙演奏的,按照表演方式、演奏场合及内容,大致可分为纯演奏的、边奏边表演高难度动作的和边奏边舞蹈的几类。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样例5)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样例5)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样例5)第一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中国经典器乐艺术作品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国的名族器乐是中国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学习民族器乐。

人们在对名族器乐作品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名族器乐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但是,人们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艺术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学习民族器乐的知识。

文章分析了当前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作用,探析了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

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

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

浅谈芦笙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教学

浅谈芦笙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教学

摘要: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有许多民族都喜爱芦笙。

生活在贵州的苗族人民对芦笙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重要。

我国的芦笙教育也比较少,但是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我国逐步对芦笙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关键词:芦笙发展教学1芦笙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工作者,特别是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工作者、民间艺人和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民族乐器厂的乐器制作师,针对传统芦笙存在的笙管少、音域窄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

先后试制成功十一管音、十五管音、十八管二十一音、二十管二十二音和二十二管四十一音芦笙。

这些改革芦笙,保持了传统芦笙的造型、音色特点和音位排列习惯,并配制了活动共鸣管和按键,使音域宽广、音响洪亮、转调方便、表现力强,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气鸣乐器中的佼佼者。

1.1苗族芦笙演奏家、改革家余富文一直调查、研究各地苗族民间6管芦笙和1管芒筒,并努力将其改革,已成功地把民间6管芦笙改革研制为18管、20管;将1管芒筒创制成22管。

使这一古老的苗族乐器的音域扩大了,表现力强了,且还能变调和控制音量。

改革成功的芦笙、芒筒保持了原来的音质、音色;演奏指法也方便,受到专业和业余芦笙演奏者的欢迎。

改革成功的芦笙、芒筒已投放舞台艺术长期使用。

改革成功的多管芦笙,后来在黔东南地区不断普及。

先后涌现出很多的农村芦笙制作师傅,如凯里舟溪镇新光村的潘炳文、潘炳先、潘炳录;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莫厌学;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的杨国堂,排调镇麻鸟的余富泽、余贵周,羊先村的王国安、王方元;黎平县水口镇水口村的石国兴等等都在积极制作多管芦笙投放社会,进行普及。

改革成功的芦笙和芒筒,是由余富文设计、研制的,先后在北京民族乐器厂、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而今已走村入户制作,大面积的普及。

1.2张子锐的系列芦笙。

1945年,张子锐在成都四川艺专上学时,曾在望江楼公园看到苗族跳芦笙舞,他被新奇的芦笙音响吸引了,并且凝成永久的印象。

2024年介绍葫芦丝的课件

2024年介绍葫芦丝的课件

介绍葫芦丝的课件葫芦丝的课件介绍一、引言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吹管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我国云南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葫芦丝音色优美、悠扬,演奏技巧丰富,既适合独奏,也适合合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葫芦丝,我们特此制作了这份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葫芦丝。

二、葫芦丝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葫芦丝起源于云南省,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云南省的许多地方,如西双版纳、德宏等地,葫芦丝被广泛使用。

当地的少数民族将葫芦作为生活用品,制作成各种容器。

后来,人们发现将葫芦掏空并加上簧片,可以吹奏出美妙的音乐,于是葫芦丝逐渐发展成为一件独特的民族乐器。

2.发展葫芦丝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葫芦丝主要用于民间祭祀、庆祝丰收等场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丝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友谊的媒介。

如今,葫芦丝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葫芦丝的结构与制作1.结构葫芦丝由三部分组成:吹嘴、音管和共鸣腔。

吹嘴是葫芦丝的发声部分,通常由硬木或牛角制成。

音管是葫芦丝的音阶部分,由多个音孔组成。

共鸣腔是葫芦丝的共鸣部分,通常由葫芦制成。

2.制作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制作吹嘴、制作音管、制作共鸣腔、组装和调试等环节。

制作吹嘴时,要选用硬木或牛角等材质,经过精细加工,使其光滑、美观。

制作音管时,要选用合适的竹子,经过掏空、打磨等工序,形成音孔。

制作共鸣腔时,要选用成熟的葫芦,经过掏空、晾晒等工序,形成共鸣腔。

将吹嘴、音管和共鸣腔组装在一起,进行调试,使葫芦丝发音准确、音色优美。

四、葫芦丝的演奏技巧1.呼吸呼吸是葫芦丝演奏的基础。

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气息平稳、均匀。

一般来说,葫芦丝演奏采用腹式呼吸,即通过腹部的起伏来控制气息的进出。

2.指法指法是葫芦丝演奏的关键。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指法,如单音、双音、滑音、颤音等。

川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思考

川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思考

川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思考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0年第8期黄妥【摘要】苗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而今仍流存于世的苗族传统舞蹈有上百种之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窟中的瑰宝。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个有着如此丰厚舞蹈资源的民族,许多流传于民间的苗族传统舞蹈、舞种在其舞蹈艺术史上却记载甚少。

比如川南地区的苗族芦笙舞,由于舞蹈界对川南苗族芦笙舞蹈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川南苗族芦笙舞风格的研究,也影响了川南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笔者通过对川南叙永县芦笙舞的实地调查研究,深度剖析川南芦笙舞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苗族;传统芦笙舞;川南芦笙舞;传承与发展1.传统苗族芦笙舞苗族擅长歌舞,几千年来,伴随着悠久的苗族历史发展,苗族舞蹈存在于苗族人民生活、劳动之间。

粗犷、古朴,这也最能体现苗族人民真挚淳朴的性格。

芦笙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传统民族乐器,生活在川南的苗族人民对于芦笙都有着浓厚的情感。

苗家人有句古老的谚语:“芦笙不响五谷不长。

”可见苗族人民将芦笙视为珍宝。

悠扬的芦笙乐,让翩翩起舞的芦笙舞在苗族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

芦笙舞是人们最常提及的苗族舞蹈形式之一,以男子吹笙、女子群舞的集体舞呈现。

芦笙舞历史久远,《诗经》中“君子阳阳,左执簧”就是对古代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记录。

清人于《黔书》中记载:“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

”这一描述体现了苗族芦笙舞“有笙必有舞,有舞必吹笙”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芦笙舞属于一种集体性、广场式的民间舞蹈,不论农闲时节还是迎新庆喜,苗家男女老少都会集合在寨子中集体跳芦笙舞,尽情狂欢。

苗族有句古语:“苗家人没了芦笙,寨寨闷沉沉,过年冷冰冰。

”可见,苗族芦笙舞是苗寨节庆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性民间舞蹈。

每当芦笙一响,苗族民众就会随着曲儿声聚集,有的随乐曲低声吟唱,有的随乐曲摇摆着身躯,有的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小圈起舞,飘然欲醉。

青少年活动中民族器乐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活动中民族器乐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活动中民族器乐教育之我见摘要:广西德保地处百粤之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壮族人民总结并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器乐——马骨胡。

马骨胡作为本民族一项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国家的立项和批准,德保成为了马骨胡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马骨胡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德保鉴水河边、芳山脚下拔地而起。

为确保民族音乐文化长久不衰,德保青少年活动中心特地招收了马骨胡民族器乐班,传授民族器乐演奏技巧,为壮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品牌人文素养中国是一个崇尚风华国乐的礼仪之邦,国乐文化传承千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马骨胡作为壮民族器乐的代表,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马骨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历史年代,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马骨胡最初的命名以“冉列”为名,正是为纪念音乐史话传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冉列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冉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能歌善舞,列是一个好猎手,闲暇之时,列时常拉起土琴对冉倾吐衷肠。

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冉骑着它翻山涉水,宛若仙人。

土司对人和马早已垂涎三尺,以非常的手法软禁了冉,日夜逼婚,冉誓死不从,土司试马,被马抛下,头破血流,因此恼羞成怒,杀马剔骨,冉悲痛欲绝,从“四蹄雪”的尾部摘了些尾毛,捡起了马的大腿骨,托人送给了阿列,并与列约定,三更以琴声为号,前往土司府救人。

列用马骨与尾毛做成了土琴,拉响了琴声,射死了仇人,救出了心上人,从此两人以传授马胡技艺为生,浪迹天涯,后人念及琴师,逐以“冉列”命名。

一、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马骨胡是中华民族器乐的瑰宝,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

“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

壮语又称“冉列”、“冉森”。

“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

“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

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芦笙是苗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不同地区,芦笙演奏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加强对苗族芦笙演奏的挖掘和研究,有利于巩固芦笙演奏的发展。

笔者对苗族芦笙演奏的差异性、时限性,以及时代的发展和现状,尤其是如何通过发展而有效传承等作一些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苗族芦笙;差异性;时限性;发展过程;有效传承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苗族文化的传播机,记忆和传承苗族几千年的文化。

为今后让更多人了解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笔者对苗族芦笙演奏的差异性、时限性,尤其是如何通过发展而有效传承等作一些探索和分析。

1 演奏的差异性从史料记载和苗族民间传说来看,芦笙演奏已有几千年历史。

在苗族祖先蚩尤战败后,各部落就不断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后来定居在贵州、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并有部分苗族到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等国。

芦笙演奏就形成了地区的差异,在芦笙大小形状、演奏技术、风格、形式、习俗等方面有所不同。

贵州台江、雷山、剑河等的高排芦笙演奏,最高的芦笙有6米之多,属于世界芦笙种类的特大号型,分有高、中、低、倍低音演奏。

芦笙笙管音域,从六管一音至六管六音排序,倍低音为六管一音,高音为六管六音,其他有二、三、四、五音等,以高音芦笙演奏主旋律,其他协助演奏。

主要以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节奏型和采用硬吐音技术演奏特点,声音洪亮浑厚,节奏强烈有序,一拍一个动作往左往右扭动起舞,并为同边手同边脚表演风格,气势雄壮威武,是最为浓重的芦笙演奏气氛之一。

贵州黔东南丹寨、黔南都匀等的四滴水芦笙,最高的有4米左右,同样有高、中、低、倍低音演奏,并且增加高、中、低、倍低音的芒筒协助演奏。

演奏技术采用软吐,高音明亮尖锐,低音浑厚低沉,像波浪起伏的效果不断出现,动作姿态奔放典雅,是芦笙演奏最不好掌握的技术之一。

黔东南雷山、凯里、黄平、麻江等地的芦笙,高有6米左右,属于中号芦笙,音乐速度有快有慢,音色动听感人,词曲丰富多样,动作优美舒展,并有部分村寨采用铜鼓伴奏。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内容提要]芦笙,作为一件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已经屹立于中国乃至全也全世界的民族乐器之林,与之伴随的芦笙舞,在舞台上,更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芦笙与芦笙舞合而为一”的结合已在各少数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一直以来,芦笙及芦笙舞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响亮的音色和优美的舞姿自五十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之后,就一步步的走出山门,冲向世界、饮誉华夏、倾倒欧美了。

[关键词]芦笙芦笙及芦笙舞苗族舞台一、芦笙及芦笙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贵州苗岭山寨里,几乎每个苗族男女都会吹芦笙和跳芦笙舞,他们在逢年过节、丰收之时,婚丧嫁聚、迎宾送客、谈情说爱都用芦笙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因为,芦笙曲调、芦笙词、芦笙舞都包含着苗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及文化艺术、审美情操,是苗族文化艺术源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俗言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这是人们盼望芦笙响,要过芦笙节,过好日子的心情。

“诚心三看半,笙听不见,姑娘叹了气,后生冷了心”,这是表示没有芦笙响,男女青午的找不到对象,只有在“小伙不离笙,姑娘不离针”的情况下;,才有“妹随笙曲坡过坡,哥心随妹寨过寨,妹到门前不逢时,芦笙伴妹似阿哥,哥不接妹笙迎妹,笙声伴妹望月落,月落月出天边挂,时辰一到与哥合”的情感。

在祭祀中,芦笙词有这一样一段:“来欢乐,来欢乐,现在快快来欢乐,以后老了乐不成,青年时期来欢乐,坏的恶的走—边,好的善的来欢乐,坏鬼恶鬼走一边,好的祖先来欢乐。

”这是对祖先们的一种怀念的感情。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这是人们在丰收之日,逢年过年之时的一种欢乐心情,在那芦笙场上,芦笙芒筒一响,全场的人心情沸腾起来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产笙和产笙舞就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在当今人们都倡导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山正敞开它那温暖的怀抱,向世人展现它那得天独厚的芦笙文化艺术魄宝,可见,芦笙演奏和芦笙舞合为一体的想法,已经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产笙及产笙舞在舞台上,更是——条亮丽的风景线。

传统民族器乐,点亮小学音乐教学

传统民族器乐,点亮小学音乐教学

传统民族器乐,点亮小学音乐教学发布时间:2022-09-11T16:59:41.23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4期作者:龚蔚兰[导读]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源远流长,而民族乐器则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瑰宝。

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1]本文将着重强调将传统民族乐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和现实影响进行探讨,供广大音乐教师参考。

龚蔚兰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355000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源远流长,而民族乐器则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瑰宝。

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1]本文将着重强调将传统民族乐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和现实影响进行探讨,供广大音乐教师参考。

关键词:民族器乐小学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8-154-01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间音乐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对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如何将民乐器乐教学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一、将民族乐器融入音乐教学的方法(一)现场演奏,切身体会通过民族乐器的现场表演,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听到和感受到民族乐器,通过音乐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直观地看到听到这些乐器的音调和演奏方式的不同特点,并形成他们对传统民族乐器的初步想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发展他们的审美和音乐想象力,探索作品的音乐之美。

例如:通过演奏二胡,教师向学生展示音乐的美,通过演奏向他们介绍二胡的基本知识,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弦、琴弓等,并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艺术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传统的民间乐器进行了解。

融媒体视域下传统乐器独特的艺术魅力——评《鼓瑟吹笙 中国乐器寻珍》

融媒体视域下传统乐器独特的艺术魅力——评《鼓瑟吹笙 中国乐器寻珍》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

其中,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陶冶国人情操、承载历史、相辅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中国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乐器类、声乐类、曲艺类、戏曲音乐这几类,而《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一书则带领广大读者走进传统乐器的大家庭。

《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白雪)。

白雪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和音乐活动策划人,即兴钢琴弹唱、编曲导师,作曲硕士学位,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北京市学校传统文化促进会成员。

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洛阳诚信日之歌》《青春有你》《Whenthebreeze》《夏》,戏曲音乐剧《潘金莲》《红色木棉花》《九鼎歌》等几十部,曾荣获文化部“梨园杯”音乐新作品奖等多种奖项;音乐、文学作品在《教育家》《善卢新茅》“中国知网”等书刊、媒介发表。

《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将民族乐器分为弹拨类、拉弦类、吹管类、打击类和民乐合奏类5大类、21种。

作者力求用简单优美,又略带风趣的语言对每一样乐器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曲目做了描述。

其中每种乐器再分别推荐1至4首具有代表性的弹奏乐曲,人们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便可聆听欣赏,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直接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心情。

该书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将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读者可跟随书中文字,翻开尘封的礼乐华章,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聆听精选名曲打开穿越时间的大门,对话古今;了解民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的火花,看古老的乐器如何发出新的嫩芽,重现生机。

我国众多形式的传统文化中,音乐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在早期已经发掘的文明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笛、哨等吹乐器以及钟、鼓等打击乐器的身影;从先秦时期到东汉时期,礼乐制度建立并进一步发展,也使乐器发展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一些大型乐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琴、瑟等多种弹弦乐器,并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魏晋到宋元时期,中原王朝和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器乐交流也进一步增多,中原地区许多演奏场合都能够看到胡琴、琵琶等乐器的身影。

新中国以来民族器乐发展艺术研究

新中国以来民族器乐发展艺术研究

新中国以来民族器乐发展艺术研究作者:齐道喜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1期摘要:近现代以来,不少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探寻民族器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民乐作曲家、演奏家按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大胆地借鉴西洋技术,创造出民族器乐组合的新形式,成功地创作、改编了不少优秀曲目,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重奏与大型乐队合奏两种。

关键词:新中国以来民族器乐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15-04中华民族巨大的乐器宝库显示出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所迸发的智慧。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音乐工作者创建了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体制。

今天,华夏乐器的古韵不仅响彻中华大地,也步入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世界顶级音乐厅。

因为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并为世界音乐发展史做出了举世瞩目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1990—1995)曾说过:“中国人对乐器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于研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历史都悠久,且有更高的造诣”。

一、民族器乐的新发展(一)古乐器复原近年来随着音乐文献研究和考古的进展,大量古代乐器被发掘整理,那些消失已久的古代乐器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

如古代文献中屡屡谈到“琴瑟和鸣”,琴是流传下来了,而瑟为何物,为什么失传,这些都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目前,对瑟的复原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20世纪80年代,对失传古乐器的研制已蔚然成风。

如参照古代文献和现代竖琴原理研制的新型双弦雁柱箜篌面世;清代以来罕为人知的古埙已成为“热门乐器”,不仅常以独奏、合奏乐器出现,还有许多演奏家对它进行改革,产生了十孔陶埙、十二孔陶埙和木质埙等,新改编、新创作的埙独奏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他新研制的古乐器还有骨笛、排箫、篪、火不思、胡笳、雅托克等。

(二)乐器改良乐器改良是民族器乐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大 赛分 为 A B两组 , 其 中A组的 选 手 是 来 乐 器二 胡 、 板胡, 弹 拨乐 器古 筝 、 琵 琶、 扬 合——潮 流 一 族 、 新 加坡 青 铜 器 时代 甘 美 兰
自全 国 九大 音 乐 学 院的 在 校 学 生 及 各 大 乐 琴 , 吹 奏 乐 器笛 子 、 唢呐以外 。 小 众 乐 器 诸 乐 团 、 图瓦 共和 国“ 奇 乐 吉勒 沁 ” 组合 , 凯 里 团的演奏 员。 中央 音 乐 学 院 为 此 次 大 赛 所 如 马头 琴 , 箜篌 , 柳琴 , 阮, 古 琴 等 乐 器 也尤 芦 笙 乐 队 的 精 彩 演 出 。 国 艺 星 辉 名 家 专 场 评 选出来的大赛优秀 团体 , 作 为 我 国 最 领 为 受 到 了 重 视 ; 其 中笙 作 为 西 南 地 区 苗 族 音 乐 会 、 第四届“ 金芦 笙” 中 国 民族 器 乐 大 先的音乐基地 , 它 的加 入 给 大 赛 注 入 了新 侗 族 的 本 土 乐 器 更 加 引 人 人 胜 , 展 现 了当 赛 颁 奖 典 礼 暨 中国 歌 剧 舞剧 院 民族 管 弦 乐 鲜 有 力 的血 液 。 选 手 中 不 乏 有 一 些 活 跃 在 地 人 民 的精 神 面 貌 , 为 大 赛 增 添 光彩 。 由当 荧屏上 的熟悉面孔 。 弹 拨 组 A中 来 自 中央 地 选 手 罗 进 、 吴 兴 福 带 来 的 芦 笙 吹 奏 乡土
音 乐 学 院 王玉 珏 就 是 典 型 的 代 表 。 获 奖 无
团专 场 演 出 , 精 彩纷 呈 让 人 应 接 不暇 。 这 一 系列 的 活 动 让 参 赛 者 在 比赛 之 余能 够 吸 收
气 息十 足 , 充 分 展 现 了 当 地 人 民 热 情 朴 实 更 多的 音 乐 养 分 , 开 拓 了音 乐 视 野 , 获益 匪
Oh l na Ed uc at l O R I n n ov at l on Her aI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 手 水平 提 高 , 评委阵容强大 。 此 次 参 届 大赛 所 涉 及 的 器 乐 种 类 相 当 广 泛 , 分 类 港 乐 队—— 风笛 队 、 台 湾a mi s s 乐团 、 越 南 黎
确 细 腻 的 表 达 乐 曲的 跌 宕 起 伏 , 给 予 观 众 精 神支 柱 。 本 次 大 赛 在凯 里 举 行 , 正 如 聚 光 成 , 其 中 表 演 的 形 式 除 了舞 蹈 和 歌 唱 还 有 视觉 与听觉上的享受和心 灵的满足 。 而 拉 灯 般让 更 多的 人 通 过 这 个 平 台看 到 了这 里 利 用 舞 台 创 意 给 人 带 来 强 大 视 觉 感 的 特 马 头 琴 作 为 蒙 古 族 的 代 表 乐 技 、 灯光 , 对 黔东 南 苗 侗 民 族 文化 进 行 高 度 弦 B组 金 奖 获 得 者 李 婷 带 来 的 二 胡 曲 《 蒙 的 民俗 风 情 。
£U l q
l U U q
第 四届 “ 金芦 笙 ’ ’全 国 民族器 乐 之 我 见 体 育 与 艺 术 研 究
李 奕 兰 ( 广西艺术 学 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2 )
摘 要 :第四届“ 金 芦笙” 全 国民族 暨民族文化 活动周于2 01 3年9月2 4至2 8日分 为两场三个 赛 点在贵 州凯里隆重 举行 。 本届“ 金 芦笙” 参赛 的器乐种 类丰富 , 选手从 全 国各地 汇聚一堂, 参赛评委 阵容 强大 , 国家级赛事规模 空前 。 来 自全 国2 1 2 名选 手进入 复赛 , 9 5 名选手进入 决赛 , 经过 激烈 角逐, 决 出一 、 二, 三 等奖和优秀奖及优 秀辅导教 师 奖等奖项。 通过 中国音 乐家协会和黔 东南州共 同努 力卓效合作 , 使“ 金芦 笙” 开创出新的局 面。 本届金 芦笙 呈现 的特点如 下所述 。 关键 词 : 金 芦笙 民族 乐器 大赛活 动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4 ) 0 2 ( a ) -0 2 0 0 -0 1
数 的 她 也参 与 了 此 次大 赛 , 由她演 奏 的 《 狂 的精 神 面 貌 。 苗 族 的芦 笙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它 浅 。 其 中大 型 苗侗 舞 台 剧 —— 《 银・ 秀》 充 分 想曲 风 格 突 出 , 高超 娴 熟 的 演 奏 技 巧 , 音 不 单 单 只 是 一 种 狭 义 的 乐 器 更 是 一 种 文 展 现 了 当地 “ 银” 文 化的魅力 , 独 特 舞 台 创 乐层次鲜明、 错落有致, 让 人 感 受 到 演 奏者 化 , 作 为 苗 族 文 化 的 象 征 符 号 它表 达 了 当 意 反应 了苗侗文化的 神奇高洁。 舞台剧 由 对舞 台强大的掌控能 力, 大 气 激 情 中 又 准 地 人 民 的 思 想 感 情 , 也 是 他 们 奋 发 向 上 的 银魂》 《 银 甲》 《 银 树 《 银 冠 四 个 章 节 构
风 则 十 分 大方 得 体 , 乐 曲 以西 北 低 于 风 情
器, 具有深沉粗 犷 , 激 昂的 特 点 , 体 现 了蒙 凝 结 , 表 现 出 坚忍 不 拔 的 民 族 意 志 和 永 不 屈服的乐观精神 , 让人颇受震撼 。 民族 的 就 是 世 界 的 , 如 何 继 承 和 发 展 民 族 艺 术 已 经 成 为 大 家 共 同 关注 的 话 题 。
赛 的 选 手 无论 从 专 业素 养 、 技术水平 、 台 风 也 比较 细 致 , 最 突出的亮点 就是小众 乐器
明乐团、 印 度 古典 乐 队——苏 启 丹 、 非 洲 鼓
表 现 力 上 都较 前 几 届“ 金芦笙” 有 较 大 的 提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重 视 。 除 了常 见 的 传 统 拉 弦 团队 —— 节 奏 马沙 拉 、 印度 尼 西 亚昂格 隆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