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明朝的皇帝陵墓与祭祀仪式
明朝的皇帝陵墓与祭祀仪式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其中,明朝皇帝陵墓和祭祀仪式作为皇权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明朝皇帝陵墓的建设与特点,以及祭祀仪式的过程与重要性。
一、明朝皇帝陵墓的建设与特点明朝皇帝陵墓的建设多以“十三陵”为代表。
这些陵墓均位于北京西北地区,依次沿山势呈南北序列,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十三陵的建设是皇帝崇尚山水之美的体现,也是皇帝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象征。
明朝皇帝陵墓一般都选择在有盆地和融入山脉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陵墓多由“前殿、神道、墓道、墓室、后殿”等建筑组成。
前殿是迎接祭祀仪式的地方,神道是通往陵墓的路径,墓道是连接地面与墓室的通道,墓室是安放灵柩的地方,后殿则是供奉神主和遗像的地方。
明朝皇帝陵墓的建设工程浩大且精心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观。
陵墓的设计融合了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与威严。
同时,陵墓还融入了绘画、雕刻和铭文等艺术元素,展现了明朝社会的文化繁荣与精湛的工艺水平。
这些陵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明朝祭祀仪式的过程与重要性明朝皇帝的祭祀仪式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维系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仪式之一。
祭祀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重要步骤:上供、行礼和祭文朗读。
上供是祭祀的第一步,皇帝代表天子,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祭祀仪式中,供品多为特制的祭品,如美食、酒水、衣物等,象征着物产丰富和百姓安康。
供品的选择非常讲究,严格按照皇帝的身份地位和国家的气候特点,以示尊崇与敬意。
行礼是祭祀的核心环节,通常由皇帝亲自执行。
皇帝先向神位三鞠躬,然后供奉献上所持的祭品,再次行三鞠躬,以示敬意。
在行礼的过程中,皇帝以身体力行地展示自己的崇高地位和责任感,也是向上天祈求国家安泰、社稷昌盛。
祭文朗读是祭祀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皇帝或官员会亲自朗读祭文。
祭文旨在表达对祖宗灵魂的敬意和感谢,同时也是对祖先事迹的追思和传承。
明朝的皇陵与祭祀仪式
明朝的皇陵与祭祀仪式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皇陵与祭祀仪式也具有独特而庄严的特点。
皇陵是皇帝的永久安息之地,祭祀仪式则是对先皇的尊崇和怀念。
本文将探讨明朝皇陵与祭祀仪式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作用。
一、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皇陵与祭祀仪式源自多个历史因素的影响。
首先,明朝建立前的元朝时期,皇陵与祭祀仪式已经存在。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皇陵,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北京的颐和园。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其次,明朝继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祖先祭祀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明朝皇帝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天命所赐,因此他们将祭祀仪式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使之成为政治和宗教的结合。
二、皇陵的特点明朝的皇陵以北京和河南郑州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
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选择的谨慎:明朝皇帝在选择皇陵的地理位置时特别谨慎,通常选择地势险要、山水秀丽的地方。
这样的选择不仅能使皇陵具有防御功能,还能体现皇帝的尊贵地位。
2. 建筑规模宏大:明朝皇陵的建筑规模宏大,通常包括大门、祭坛、配殿、陵墓等建筑。
其中,陵墓是皇陵的核心部分,建筑精美,参观者可欣赏到独特的中国建筑艺术。
3. 遵循阴阳五行理论:明朝皇陵建筑遵循了阴阳五行理论,力求与宇宙和谐相融。
建筑布局、色彩搭配及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理念,使人们感受到皇陵的神圣和庄严。
三、祭祀仪式的特点祭祀仪式是明朝帝王尊崇祖宗、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如下。
1. 宗教性质的祭祀:明朝皇帝将祭祀仪式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
他们宣称自己是“天命之子”,认为皇权神授。
因此,祭祀仪式在明朝历代皇帝的统治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2. 严格的仪式规范:明朝皇帝的祭祀仪式非常严格,在宫廷中设立专门的祭祀机构,由负责祭祀的官员进行主持。
仪式包括献祭、燃香、祈祷等环节,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规定和仪式动作。
分享 明朝丧葬祭祀制度咋回事
分享明朝丧葬祭祀制度咋回事▌特别声明: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
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
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
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
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
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
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
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
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
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
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
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
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
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
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
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
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
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
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
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
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
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
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
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
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
明朝的礼仪制度与文化习俗
明朝的礼仪制度与文化习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
其中,礼仪制度是明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习俗更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表达。
下面,本文将从礼仪制度与文化习俗两个方面,介绍明朝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一、礼仪制度明朝的礼仪制度,可以说是尊崇传统、追求尊严的表现。
明朝的礼仪制度,主要分为宗族礼仪、禁中礼仪、官场礼仪以及军队礼仪四大类。
宗族礼仪明朝的宗族礼仪,主要是指针对皇室家族的礼仪制度。
在明朝,皇帝的家人与外戚,都有专门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主要包括:家族谒见规矩、嫁娶规矩、丧葬规矩等。
其中,家族谒见规矩指的是皇帝和外戚之间的礼节。
根据规定,皇帝的外戚需要在特定日期,按照规定的方法前来朝拜皇帝,这种仪式称之为“谒见”。
对于这种仪式,明朝的礼仪制度非常严格,一旦穿着不当、行走不规范,就会受到惩罚。
禁中礼仪明朝的禁中礼仪,主要是指针对禁宫内部的礼仪规范。
在明朝,禁宫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居所,自然有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明朝的后妃们需要有特定的穿衣规定。
在明朝,后妃们一般穿棉绸、蜀锦、宫绸等质地优良的衣服。
而错号穿衣、佩带不当等,都是大不符礼仪的行为。
其次,明朝的禁中礼仪还要求后妃们有特定的动作礼仪。
比如说,后妃们不能随便走动,进入某些区域时需要行“安步”,在皇帝面前时需要行“注目礼”等。
官场礼仪官场礼仪,是指明朝官员在公开场合中的礼仪规范。
在明朝,官场礼仪同样非常严格,一旦出现不当行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明朝的官员在公开场合需要脚踩青石、赤几、蓝幔等特定的行走区域,不能越界或越线。
同时,官员在参加会议时,也需要按照特定的座次坐着。
此外,官员在公开场合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发型等方面的规范。
军队礼仪明朝的军队礼仪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军容纪律、声色肃穆、守卫边疆。
首先,军容纪律是指行军打仗时,明朝士兵的规范行为要求。
在明朝,士兵需要穿着整齐,肩扛火枪,身佩刀剑,不随便走动,保持严格的队形。
明代告祭仪略论
114明代告祭仪略论帝制中国的国家祭祀是由官方公开举行,由皇帝或官员参与的宗教与政治性合一,并具有国家事务管理用意的礼仪活动。
学术界对明代祀典中明确记载的常规性祭祀活动已有诸多研究,1但对可能作为常规祭祀的一个环节,也可能因时因事举行的告祭仪式,尚无系统论述。
告祭以告知、祈禳为目的,一般不如常规祀典隆重,程序也与常规祭仪有所不同。
作为常规祭祀环节的告祭仪可能在正祭仪式之前或之后举行,因时因事而举的告祭则单独举行。
本文考察明代告祭仪式的类目和特点,以求深化对明代祭祀体系复杂性的认识。
李 媛提 要:明代告祭仪式是国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说,告祭仪式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两种。
前者在正祭仪式之前或之后举行,是常规祭仪的一个环节;后者因时因事而举,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因新皇帝登极,出征与凯还,营建与修缮,建制与改制,藩王之国,册封,奉安神主与祔庙,节庆与忌辰,禳灾与告谢而举行的祭祀仪式。
告祭的方式有皇帝亲祭与遣官告祭两种,以明代登极告祭仪为例,可见其从亲祭到遣官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政治象征意义。
明代告祭仪式的基本内涵是“告诉”与“祈禳”,每种告祭仪式的涵义又常常是复合的,应配合其他典礼仪式,理解其象征意义。
关键词:明代;告祭;仪式 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1.01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与现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号:12&ZD134)阶段性成果。
注:本文2016年4月完成,同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中华礼制变迁与少数民族礼制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并宣读。
1详见拙著《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中关于明代常规祭祀仪式的讨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明太祖实录》卷42,洪武二年五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帝制中国】作为常规祭祀环节的告祭仪可在正祭仪之前或之后举行,带有明显的“预告”与“告谢”的一、明代告祭仪之类目古代文明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2018年1月第12卷 第1期January, 2018 V ol.12 No.1含义。
明朝的皇家祭祀与祭仪
明朝的皇家祭祀与祭仪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皇家祭祀与祭仪在该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严谨的仪式和庄严的礼节,明朝皇帝及其朝廷向神明表达崇敬之情,维护天地之道,巩固统治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明朝皇家祭祀与祭仪的梳理,来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一、皇家祭祀的背景与意义明朝皇家祭祀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王朝。
自古以来,祭祀活动一直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皇帝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通过祭祀活动来向神明表达对命运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与庇护。
因此,皇家祭祀具有极高的仪式性和庄重性,成为展示皇权威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皇家祭祀的形式与程序(一)皇家祭祀的形式明朝的皇家祭祀分为宗庙祭祀与太庙祭祀。
宗庙祭祀是皇帝亲自主持的祭祀活动,而太庙祭祀则是由皇帝派遣大臣代表皇帝主持。
两者都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与规定。
在宗庙祭祀中,皇帝会佩戴六扇的黄金花苞冠,身穿彩绘地瑞龙袍,以及朱缨牙鱼袍等吉服。
太庙祭祀中,大臣们也需穿戴吉服,在祭祀仪式前目送仪仗到达,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二)皇家祭祀的程序皇家祭祀的程序包括准备、仪式与后续祭祀。
在准备环节中,朝廷会选拔负责祭祀的官员,并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例如修缮宗庙或太庙、制作祭器等。
仪式环节包括进香、献祭、行礼与退香等程序。
进香是祭祀仪式的开始,皇帝与大臣一同步行,以示对神明的敬意。
献祭则是将丰盛的祭品献给神明,以祈福祷告。
行礼环节是官员对皇帝的恭谨礼节,皇帝则对官员进行赐福。
退香是祭祀环节的结束,皇帝与大臣退至后堂,结束本次祭祀。
三、皇家祭祀的影响皇家祭祀与祭仪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凝聚统治者与臣民间的情感通过皇家祭祀与祭仪,统治者能够展示自己的崇高地位与神圣性,进而加强其与臣民间的情感纽带。
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亲临祭祀现场,表达对皇权的维护与对臣民的呵护之情,让臣民们深切感受到皇帝对国家民众的关心与关爱。
宋元明清四代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
宋元明清四代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祭祀仪式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形式,而宗教信仰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通过对宋元明清四代的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朝代的文化和社会。
在当时的社会中,祭祀仪式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活动。
宋代时,宫廷中的端午、中秋和腊月等节日,以及皇帝和官员的生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中,宫廷祭司会为神灵上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与宫廷相对应的乡村则会有类似的祭祀活动,农民们会在特定的日子,为了祈求丰收和福泽,举行祭天祭地的仪式。
这些祭祀仪式在社会中起到了凝聚民心、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而在元代,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伊斯兰教逐渐进入中国。
因此,元代的祭祀仪式表现出了宗教多样性。
伊斯兰教的信徒会进行清真寺的祭祀仪式,这与中国的传统祭祀有所不同。
同时,传统的汉族祭祀也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会在农历的传统节日进行祭祀,但这并不取代伊斯兰教的祭祀活动。
这种宗教多元性和交融在元代的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最为多元化的时期之一。
在明代,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都得到了相对自由的发展。
明朝的皇帝也会参与到各个宗教的祭祀活动中,以显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支持。
例如,嘉靖皇帝曾多次亲自前往南岳衡山祭拜,显示了对道教的重视。
同时,明朝的皇帝还会为了国家的繁荣进行太庙祭祀,以示信仰和管理的合一。
进入清代,道教成为了官方宗教,其祭祀仪式得到了更多的官方支持和赞扬。
乾隆皇帝曾多次参与到山西悬空寺的祭祀仪式中,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对道教的崇拜,也用官方的方式提升了道教的地位。
此外,清朝的皇帝们也会以太庙祭祀的形式,表达对天地间万物的尊重和敬畏。
总结起来,宋元明清四代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宋代的祭祀仪式重在团结和民心凝聚,元代的祭祀仪式中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明代的皇帝尊崇各宗教信仰,而清代则强调道教的地位。
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意义与仪式
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意义与仪式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被视为一种祈福与祈愿的方式。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更是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的崇敬和敬意的表达。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传承了文化和信仰,并且加深了凝聚力与团结的意识。
古代祭祀仪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崇拜神灵与祖先古代人们深信宇宙中存在着诸多神灵与祖先,因而他们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对于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之情。
在仪式中,人们会用各种祭品、祭器和祭神的形象进行祭拜,以此来感激神性的恩赐,并向神灵和祖先祈愿。
这种崇拜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灵与祖先的深厚敬意和信仰。
2. 祈福与祈愿古代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进行祈福与祈愿。
人们通过祭献祭品、燃香拜神等方式,向神灵祈求丰收、安宁与平安等福祉,同时也向祖先祈望家族的繁荣与昌盛。
这种祈福与祈愿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3. 聚集人心与增强凝聚力祭祀仪式通常需要整个家族、部落或社群的参与,通过祭祀的活动,人们得以集聚在一起,共同经历一种共同的仪式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共享彼此的情感与体验,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团结与凝聚力。
祭祀仪式成为了一个凝聚社群力量的重要活动,促进了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关系。
4. 传承文化与礼节祭祀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古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祭祀的仪式和礼节,人们将祖先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仪式的具体形式和规则上,更体现在人们对于祭祀仪式的认同和尊重上。
通过世代相传的祭祀仪式,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繁荣。
5. 增强认同感与自我认知祭祀仪式对个体和社群的认同感和自我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身份与角色,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基于祖先的传承与付出。
这种认同感和自我认知的增强,有助于建立个人和社群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仪式活动。
明清时期中国的祭祀与宗教仪式
明清时期中国的祭祀与宗教仪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被视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人们与神灵、鬼神和祖先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此来祈祷祥瑞和福祉。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其中,儒教对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祭祀和宗教仪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因此家族祭祀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高度重视。
每年的祭祖仪式被视为家族的重要事件,整个家族都会集中在祖先的祠堂前,通过燃烧纸钱、扫墓、献祭等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宗教仪式还包括了对神灵和土地神的祭祀。
在农村社区中,人们常常会在田间地头设立土地神庙,用来祭拜土地神并祈求丰收。
这些土地神庙通常由村民共同建造和维护,每年都会举行大小不一的土地神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狮、鞭炮、献供品和祭拜等环节,热闹非凡。
另外,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也对于帝王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明清皇帝被视为天命之子,具备神圣的地位。
每年,皇帝都会亲自主持朝廷大典,进行祭天和祭祀先祖的仪式。
这种仪式注重礼仪和庄重,通常包括进贡、祭文朗诵和祭拜等环节。
这些仪式象征着皇权的神圣性和神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除了儒家文化和家族祭祀之外,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佛教和道教也盛行一时。
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使得佛教的仪式和宗教活动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佛教的仪式往往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譬如每年的六十岁寿辰仪式,信众们会聚集在佛寺中,齐声进行经文朗诵,通过念诵佛经来祈福。
此外,佛教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例如放生仪式,人们会将被捕捉的生物放归自然,以示敬畏生命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也在明清时期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健康,因此在宗教仪式中注重修养和内观。
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活动既是对祖先的敬意表达,也是人们信仰宇宙和超自然力量的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的特点和影响。
一、祭祀仪式的形式和意义1. 祭祀的对象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展开,尊敬和追思祖先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同时,一些特定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也被视为神灵所在,人们也会对它们进行祭祀。
2. 祭祀的形式祭祀活动通常包括祭坛的建立、祭器的摆放、祭文的朗读、祭品的献上等环节。
同时,还会有音乐、舞蹈等节目来增加仪式的庄严和神圣感。
3. 祭祀的意义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人们与神灵、自然力量进行交流的方式。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获得保佑和祝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1. 儒家思想与祭祀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推崇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
祭祀仪式在儒家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祭祀祖先,人们提醒自己承继家风、尊敬父母,也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2. 道教的祭祀仪式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升华,其祭祀仪式多以炼丹、炼药、炼心等形式进行,旨在通过修炼获得永生,与神灵取得联系。
道教的祭祀也包括对山川、自然力量进行的祭祀。
3. 佛教的供养仪式佛教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思想,其供养仪式包括佛像的供奉、香烛的燃烧、念经诵经、布施等。
通过供养和念经,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自然的力量。
三、祭祀与社会影响1. 社会和谐祭祀仪式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活动,可以凝聚民众的共识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体验到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加强社区和家族的凝聚力。
2. 道德道教能力建设祭祀仪式中体现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儒家思想的祭祀仪式,人们弘扬家族和社会的仁爱、忠诚等美德;道教和佛教中的祭祀仪式则强调个人修炼和超脱尘世的重要性。
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严谨的祭祀礼仪。
这些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尊重,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变化,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并尝试回答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一、古代祭祀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形式古代的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向神、祖先或英灵表示尊敬和感激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选择特定的日期和场所举行祭祀活动。
这些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以及不同的地域而有所不同。
就传统的祭祀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三牲祭”。
这个仪式通常会安排在一年的重要时间点,比如春、秋两季的祭祖仪式或是往生节等。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选取牛、羊、猪等牲畜献祭,同时可以献上酒、肉、果品等食品或者进行其他的仪式操作。
古代祭祀礼仪的主要形式,是由特定的官僚和祭司们主持,通过礼乐、文物和口令等方式,来达到表示崇敬的目的。
同时,祭庙、祭坛、陵墓等特定的场所,也都被视作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历程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祭祀礼仪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通常会选择红黄色的石头或树木等自然物体来表示崇敬的对象。
另外,人们也会将自己的血液献祭给神灵或祖先。
2. 奴隶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奴隶制度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的祭祀礼仪,逐渐趋向于规范和制度化。
同时,对于传统祭祀活动的场所、仪式和礼品等方面,也有了更为严谨的规范和要求。
3.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祭祀礼仪已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和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对于祭祀礼仪活动的规范和标准,也更加严格和精细。
同时,许多封建王朝的基石,就是建立在祭祀活动和礼仪制度之上。
三、古代祭祀礼仪的意义和价值古代祭祀礼仪,作为人们对于神、祖先和英灵等特定对象的崇拜和敬仰,也反映出着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迁。
明朝的皇家陵墓与祭祀
明朝的皇家陵墓与祭祀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皇家陵墓与祭祀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朝的皇家陵墓建设规模宏大,祭祀制度严谨,旨在维护朝廷的威严和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就明朝的皇家陵墓与祭祀进行探讨。
一、皇家陵墓的建设明朝皇家陵墓的建设是一项庄重而具有严格规范的工程。
明代皇帝的陵墓通常由多座墓穴组成,包括主墓、配墓以及配套的陵园和祭祀建筑等。
明初的陵墓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陵墓的规模逐渐扩大。
其中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明成祖朱棣的神宗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地区。
神宗陵以其规模宏大和建筑精美而闻名于世,是明朝建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墓之一。
明朝的陵墓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汉族传统的建筑特色。
陵墓的主体建筑多采用方形或长方形布局,高度较大,周围设置有墙壁和守卫建筑物等。
明代陵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木结构,采用了精湛的彩绘工艺,墓壁上常刻有精美的石刻和砖雕,以表达皇帝对祖先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陵墓的布置严谨,主墓和配墓之间有明确的层级关系,而且合理设置了祭祀道路和庙宇等建筑物。
二、皇家祭祀制度明朝的皇家祭祀制度十分重要,旨在弘扬祖先崇拜和维护统治秩序。
根据明代的法令,《大明律法》明确规定了皇家祭祀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每年朝廷都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包括春祭、秋祭、夏祭等。
在祭祀活动中,皇帝会亲自前往皇家陵墓,在配套的祭祀建筑中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明朝的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表达皇帝与天地万物和百姓的联系和关怀。
在祭祀过程中,皇帝会祈求国家的繁荣和平安,同时也祈求祖先的保佑。
祭祀活动中的礼仪非常严谨,参与者必须遵循特定的礼节和规定,以确保祭祀的准确性和庄重性。
三、皇家陵墓与社会影响明朝的皇家陵墓与祭祀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陵墓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陵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而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陵墓和祭祀活动为朝廷提供了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严。
明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
明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作为明朝社会文化的核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对于维护皇权和社会秩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祭祀仪式的类型、祭祀对象、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等方面来分析明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
首先,明朝的祭祀仪式可以分为皇室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类。
皇室祭祀是明朝统治者对祖先和天地的崇拜,是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
而民间祭祀则是人们自发性的宗教活动,包括对神明、祖先的敬奉,以及一些节日的祭祀仪式。
在皇室祭祀中,明朝的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太祖、太宗、太庙、孔庙和春秋等重要祭祀场所。
其中,太祖和太宗的祭祀分为春祭和秋祭两次,地点在明成祖的陵墓所在地,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太庙和孔庙则是专门为祭祀高皇帝和尊崇孔子而设立的。
春秋祭祀是对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的祭祀,也是明朝统治者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祭祀仪式都需要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除了皇帝亲自参与外,还需要各级官员和百姓的参与。
与皇室祭祀相比,民间祭祀活动更加多样化。
民间祭祀通常是为了祈求丰收、平安和福祉,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感。
其中,对神明的敬奉是明朝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明有水神、山神、土地神、家庙神等,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的庇佑。
这些祭祀活动多以跳斗和祭拜为形式,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求神的心愿。
此外,明朝还有一些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的活动,如佛教、道教和儒家等。
佛教在明朝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诸多佛教寺庙在明朝兴起。
寺庙内进行诵经、念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信众。
道教也是明朝的主要宗教之一,道教寺庙成为道士修炼和教化信众的场所。
儒家则是明朝的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经典讲授和讲座等方式传播儒家思想。
总的来说,明朝的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丰富多样,既包括了皇室祭祀的庄严隆重,也有了民间祭祀的热闹喜庆。
这些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的手段。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知识分享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2014-10-24 12:49:10 《南开学报》常建华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
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
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
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
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
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
《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
)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
“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
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
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
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
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
明朝的祭祀与宗庙制度
明朝的祭祀与宗庙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明朝,祭祀和宗庙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祭祀的意义、祭祀的类型以及宗庙制度的组织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祭祀的意义及主要类型祭祀在明朝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人们纪念祖先、表达敬意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传承。
祭祀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宗庙祭祀和家族祭祀。
1. 宗庙祭祀宗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祭祀场所,用来祀奉先祖。
在明朝,宗庙祭祀是一项庄重而隆重的仪式,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目的是祈求国家平安、丰收和祖先保佑后代皇帝。
2. 家族祭祀家族祭祀是明朝社会中每个家族的重要传统活动,旨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通常在家族祠堂或家族坟墓进行,由家族长辈主持,全家人一起参与。
家族祭祀活动包括献祭、拜祭、祈求等环节。
二、宗庙制度的组织和影响宗庙制度在明朝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影响作用。
它不仅规范了祭祀仪式的流程,还对社会秩序和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宗庙组织明朝的宗庙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宗庙是皇室祭祀的场所,如明孝陵、显陵等,由皇帝亲自管理。
地方宗庙则是各地方文武百官举办的祭祀活动,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
2. 社会影响宗庙制度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巩固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先帝的敬意,使统治者具有更高的威望和权势。
其次,宗庙制度加强了社会和睦和家族团结,通过家族祭祀活动,增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维护了家族传统和纪律。
最后,宗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在祭祀仪式中常常会有文人雅士的参与,而且宗庙也成为了培养文人和推动文化交流的场所。
三、明朝祭祀与宗庙制度的现实意义明朝的祭祀与宗庙制度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 祭祀文化的传承明朝的祭祀文化代表了尊重祖先、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明朝祭祀制度研究
明朝祭祀制度研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的祭祀制度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一直关注的话题。
祭祀制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文化、社会风俗、历史变迁等方面密切相关。
明朝历时近300年,其祭祀制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明朝祭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在古代中国,祭祀文化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形态。
人们在祭祀活动中表达敬畏之情,祈祷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
在明朝,祭祀制度被正式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了一种国家制度。
祭祀制度在明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与皇帝的统治密切相关。
在明朝,皇帝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祭祀制度是皇帝维护天命和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这种制度从皇室到百姓、从忠诚内阁到普通百姓,几乎无处不在。
而皇帝本身也全力支持这种“天命思想”,并通过祭祀活动强化它。
在明朝的祭祀文化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祀祖先和宗祀神明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分别代表着宗教和家庭的两种层面。
在文化上,它们又构成了一个多种主义的体系。
祭祀祖先在明朝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种家庭式的祭祀活动被视为维系家族传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向祖先表达感恩之情,强化家族羁绊,维持家族士气,并借此铸造文化形象。
同时,祭祀活动也对于家族成员实现社交和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祭祀活动往往需要整个家族成员的协助和参与,这不仅可以增强亲情,还可以提升家族文化地位。
除了祭祀祖先之外,宗祀神明也是明朝祭祀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种活动代表着宗教信仰的一面,在明朝,宗教信仰被视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形态。
而宗祀神明则是宗教信仰在明朝时期的具体表现。
在明朝,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宗教。
而祭祀活动则是这些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在明朝,宗祀神明被视为皇帝和官员保佑政治事业和国家安康的重要手段。
宗祀神明活动不仅在皇室中受到重视,整个社会也非常崇尚这种活动。
在明朝,宗祀神明有着非常广泛的参与者,它所牵扯到的文化、社会和价值问题也极为复杂和多样。
明代皇帝的祭祀
明代皇帝的祭祀《春秋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传统中国,祭祀的范围涵盖自然界神明与逝去的先人。
祭祀不仅是对祖先神明表达敬意,感念恩德,也是教化万民,维护伦理纲常之举。
与普通百姓祭祀祖先、灶神等相比,作为统御天下的皇帝,祭祀的内容就显得丰富多了。
以明代为例,据《大明会典》记载,皇帝亲临或委托大臣拜祭的有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社稷之神、历代祖先、历代帝王、先圣先明、先师孔子、先农、先蚕、先医、旗纛、五神(司户、司灶、中溜、司门、司井之神)。
-1.天地天地孕育万物,是华夏民族最高的神祗,皇帝亦称“天子”,祭祀天地及日月星辰等神明是最隆重的典礼。
洪武元年,明于南京城外钟山之南建圜丘,以冬至祀天。
钟山之北建方丘,以夏至祀地,以仁祖淳皇帝(明的父亲)配享。
洪武十年春,改为天地合祀。
即在圜丘的基础上建大祀殿,每年正月上辛日行礼。
仍以仁祖淳皇帝配享。
并于大祀殿周围设日月星辰四坛。
外围设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山川、太岁、天下神祇、历代帝王等二十坛。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仍然实行洪武制度。
于大祀殿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于大祀殿之南建圜丘。
每年冬至祭天(皇天上帝),以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从祀。
于安定门外建方泽。
每年夏至祭地(后土皇地祇),以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阊山、中镇霍山)、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渎(东渎淮河、西渎黄河、南渎长江、北渎济水)、陵寝、诸山从祀。
并以高皇帝朱元璋配享。
于朝阳门外建朝日坛。
每年春分祭日(大明之神)。
亦以星辰从祭。
于阜成门外建夕月坛。
每年秋分祭月(夜明之神)。
亦以星辰从祭。
原大祀殿改为祈年殿,每年孟春上辛日在此行祈谷礼。
皇帝祭天时的祝文为:嗣天子臣(皇帝名)敢昭奏于皇天上帝:时维冬至、六气资始。
敬遵典礼。
谨率臣僚。
恭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此禋燎。
祗祀于上帝。
奉高皇帝配帝侑神。
明代的宗教节庆与祭祀仪式
明代的宗教节庆与祭祀仪式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节庆与祭祀仪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从明代的宗教背景、节庆活动以及祭祀仪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宗教背景在明代,中国宗教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间信仰并存,相互交叉影响。
佛教从南传佛教发展为北传佛教,成为广泛流行的宗教。
道教也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支持,其神仙崇拜和修炼术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
儒教作为主要的国家宗教,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与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二、节庆活动明代的宗教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端午节、中元节和春节等。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最早、最主要的宗教节庆活动之一。
明代的端午节以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主要特点。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活动,参与者分为两队划龙舟,争夺旗帜。
吃粽子则是为了避蛇毒,因为屈原的身体被投入江中,人们担心蛇会咬他的尸体,于是将粽子投入江中,诱蛇吃粽子而不咬屈原的身体。
中元节是用来祭祀鬼魂的节日。
明代的中元节主要是民间信仰的活动,人们会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供奉先祖和亲友的鬼魂,还会举行戏曲表演、舞狮等形式的娱乐活动。
此外,还会在夜晚放飞孔明灯,以示祭祀和祈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明代最隆重的节庆之一。
明代的春节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这期间,人们会进行祭拜天地神明、祖先仪式等,还会参加灯笼展览、舞狮子、击鼓舞龙等庆祝活动。
三、祭祀仪式在明代,祭祀仪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着对神明和先祖的敬意以及对社会稳定的祈福。
在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在庙宇中进行祭祀仪式,供奉各种神明和祖先牌位。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净手、焚香、献供、烧纸、念经等环节。
不同神明和祖先在供奉和祭祀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以向神明祈福、祈求保佑、消灾避祸为目的。
在官方的祭祀中,明代的皇帝会举行一系列庄重的祭祀仪式。
最重要的是祭天和祭祖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岳 ,禹 曾“ 奠 高 山 大 川 ”,《周 礼》中 的 相 关 记 载 更 为 丰 富 ,如 春 官 大 宗 伯 之 职“ 以 血 祭 祭 社 稷 、五 祀、五岳”,又鬯人“凡山川四方用蜃”,司服“祀四 望山川则毳冕”,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 夏,以祭山川”,等等,表明当时的山川祭祀制度已 经相当完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即下令祠官 “ 定 名 山 川 之 祀 ”,确 定 了 秦 朝 的 山 川 祭 祀 制 度 。 汉代以降,历朝历代均将山川祭祀放在重要的位 置,不仅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修建相应的礼仪场 所,而且多有礼仪 实 践 ,从 而 形 成 了 山 川 祭 祀 的 历 史 传 统 。 在 明 代 ,国 家 山 川 祭 祀 仍 是 这 一 传 统 的重要环节①。
究。
110
“ 国 朝 既 于 方 丘 以 岳 镇 海 渎 天 下 山 川 从 祀 ,复 于 春秋清明、霜降日遣官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于 国 城 之 南 ,而 以 京 师 及 天 下 城 隍 附 祭 焉 。 至 于 外 夷 山 川 ,亦 列 祀 典 。 若 国 有 祈 祷 ,则 又 遣 使 降 香 , 专 祀 于 其 本 界 之 庙 。 若 夫 山 川 之 在 王 国 ,城 隍 之 在郡县者,则自以时致祭。”[3]540 这一制度的制定 始 于 明 代 开 国 皇 帝 朱 元 璋 ,他 十 分 推 崇 礼 制 建 设 和实践,“初定天下,他务未遑”,便“首开礼、乐二 局 ,广 征 耆 儒 ,分 曹 究 讨 ”[4]1223 ,并“ 命 中 书 省 下 郡 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 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 有 司 岁 时 致 祭 ”[4]1306 。 山 川 祭 祀 是 明 太 祖 礼 仪 建 设的一部分,他执政期间,屡有动作,最终基本确 定了国家山川祭祀礼仪。这套礼仪在世宗、穆宗 时 又 发 生 了 一 些 变 化 ,但 总 体 而 言 ,我 们 可 从 祭 祀 的 主 体 、对 象 、时 间 、空 间 、陈 设 乐 舞 以 及 仪 式 程序等方面呈现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礼仪的基本 形态。
一、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
《明 集 礼》把 明 代 国 家 山 川 祭 祀 礼 仪 概 括 为 :
收稿日期:2016-08-17 *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传统礼仪空间的当代应用研究——以七坛为例”(2011D005022000011)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勃,女,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101),主要从事历史民俗学、北京学研
川祭祀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藩王、府州县等层面;祭祀对象大致可分为岳镇海渎、陵山、京畿山川、天下山川
和外夷山川等;祭祀时间因祭祀形式不同而不同;祭祀的场所主要在坛场和祠庙。明代山川祭祀礼仪是一套
复杂的仪式和象征体系,具有多重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川为万民所瞻仰,乃财用之所出,山川祭祀是崇
拜和感恩山川的表达;第二,山川是国土疆域的象征,山川祭祀是建立统治合法性、确认和维护权力秩序的重
要手段;第三,山川“发挥公共职能的
重要方面。
关键词:明代;国家祭祀;山川祭祀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2-0110-08
“ 凡 治 人 之 道 ,莫 急 于 礼 ;礼 有 五 经 ,莫 重 于 祭 ”[1]177 ,围 绕 着 天 神 地 祇 人 鬼 展 开 的 国 家 祭 祀 礼 仪活动,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事务中占据着十分 重要的地位。“国家祭祀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以 礼制规范为指导,通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 来自官方的特定人物参加、按特定程序向特定神 祇供献祭品以实现人神沟通并求得神祇福佑的重 要活动,国家祭祀礼仪将礼法、礼义、礼器、辞令和 礼 容 等 诸 多 要 素 有 机 地 组 织 在 一 起 ,既 是 一 套 完 整 的 仪 式 与 象 征 系 统 ,也 是 一 套 复 杂 的 观 念 和 信 仰系统。”[2]59 山川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 人认为:“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 曰神。”[1]165 作为自然存在,山川既是人们赖以生存 的 重 要 条 件 ,也 是 一 个 神 秘 的 世 界 。 中 国 人 对 山 川的崇拜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一定 的祭祀制度。《尚书》记载舜曾以四仲月巡狩而祭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张勃
摘 要: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礼仪是中国国家山川祭祀传统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形态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基
本确定。这一礼仪主要可以从山川祭祀的主体、对象、时间、场所、陈设、乐舞、仪式程序等方面考察。其中,山
(一)祭祀主体 大 致 而 言 ,明 代 国 家 山 川 祭 祀 在 三 个 层 面 上 展开,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祭祀主体。 一是中央政府层面。这一层面的祭祀主体 是皇帝及其派遣的官员。据《明史》记载,明代中 央 政 府 层 面 常 规 性 的 祭 祀 分 大 祀 、中 祀 、小 祀 三 个级别,其中大祀 13 种,中祀 25 种,山川祭祀属 于中祀,包括仲秋祭岳镇、山川,祭天神地祇于山 川坛。除了常规性祭祀外,当国家发生重大事件 时 ,也 会 告 祭 山 川 。 山 川 和 天 地 、宗 庙 、社 稷 一 样,都是皇帝亲祀或遣官代祀的对象。 二是王国层面。这一层面的祭祀主体主要 是封王及其僚属。有明一代实行皇族封王制度, 皇帝的儿子受封为王,在地方都有藩国。王国要 祭 祀 封 地 的 山 川 ,所 谓“ 国 内 山 川 之 祀 ,王 实 主 之”[3]545。根据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的一篇 制 文 显 示 ,各 王 国 所 祭 山 川 分 别 为 :秦 国 则 西 岳 华山之神及诸山之神,晋国则中镇霍山之神及诸 山 之 神 ,燕 国 则 北 镇 医 巫 闾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 赵 国 则 北 岳 恒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吴 国 则 南 镇 会 稽山之神及诸山之神,楚国则大别山之神及诸山 之 神 ,潭 国 则 南 岳 衡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齐 国 则 东 岳 泰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鲁 国 则 峄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靖 江 则 舜 山 之 神 及 诸 山 之 神 等 。 洪 武 十 八年(1385 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