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合集下载

免疫学复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1.何谓免疫?如何从免疫的三大功能理解免疫对机体既有利又不利这一观点?答:免疫( immunity )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

2. 免疫系统为什么能识别自己与非己?答:克隆选择学说要点:1、同一个体内存在许多LC克隆,一种Ag只能选择相应的LC克隆发生反应;2、未成熟LC克隆遇Ag刺激后发生克隆清除; 成熟LC克隆遇Ag刺激后则活化增殖分化,并清除Ag;3、由于未成熟LC克隆在胸腺、骨髓中与自身Ag相遇而致自身反应性LC 克隆清除;所以成熟LC克隆主要针对外来Ag。

因而免疫系统能区别自己与非己。

4. 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特点及构成?(一)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先天性免疫/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①先天具有;②无特异性(作用广泛);③无记忆性;④作用时间早(即刻~96小时);⑤个体差异小。

构成:屏障结构: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呼吸道上皮纤毛运动、尿液冲洗。

血-脑/血-胎/血-胸/血-甲/血-睾屏障化学屏障:皮肤粘膜分泌的抑/杀菌物质。

皮脂腺→不饱和脂肪酸;汗腺→乳酸;胃液→胃酸;唾液、泪液等→溶菌酶生物屏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细胞、 T细胞、B1细胞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防御素(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后天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概念:指出生后通过与抗原接触所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①后天获得;②有特异性;③有记忆性;④作用时间晚(4~5天后);⑤个体差异大。

构成:体液免疫:抗原BC 抗体细胞免疫:抗原TC 效应TC 、细胞因子第二节1.何谓抗原、半抗原、表位、共同抗原、交叉反应、超抗原、佐剂?抗原(antigen): 指能与BC的BCR及TC的T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C ,并能与之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免疫的概念:机体对⾃⼰”或⾮⼰”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的⽣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功能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称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①⾮特异性:作⽤范围⼴,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③⽆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改变。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髓和胸腺⾻髓的功能1. 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 免疫调节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 :1.T 细胞及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的场所1)浅⽪质区:细 B 胞定居的场所 2)深⽪质区: T 细胞1)髓索: B 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1.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合成⽣物活性物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 T 细胞、 B 细胞的 TCR/BCR 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一、名词解释:免疫: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平衡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趋向性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者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抗原: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特性: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可影响其特异性)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

T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才能被TCR识别。

交叉反应: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抗原表位类型分为:顺序表位(线性)、构象表位(非线性)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如细菌脂多糖等。

{了解}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超抗原:极低浓度,激活2%~20%T细胞克隆,极强的免疫应答关于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我们熟悉的卡介苗(BCG)、脂多糖(LPS)属于有机佐剂)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复习题免疫学重点和名词解释

复习题免疫学重点和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特点:生来就有,可遗传给子代。

人人都有,无明显个体差异。

无特异性,无记忆性。

组成: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和组织中的抗感染因子适应性免疫应答: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产生或预防接种后获得。

特点:生后获得,不可遗传。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防御: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侵袭的一种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过强,会导致超敏反应;过弱,则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损伤、衰老、变性细胞;对正常的自身组织耐受,维持内坏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的紊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ity):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生来就有,可遗传给子代。

人人都有,无明显个体差异。

无特异性,无记忆性。

组成: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和组织中的抗感染因子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ity):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产生或预防接种后获得。

特点:生后获得,不可遗传。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4.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成为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B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Immuogenicity):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 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 感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能力。
T immunoreactivity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
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种特定抗原只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 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T,下,有针对性地清除病原体/异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B细胞 A
无应答
B细胞
T细胞 B
浆细胞
2.胸腺非依赖性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此类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 不需要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TI-Ag
B细胞
浆细胞
TI-Ag可分为TI-1和TI-2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 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抗原肽-MHCI类分子 主要 被CD8+ 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APC通过各种方式吞噬 的各种病原体 抗原肽-MHCII 由CD4+ T识别
2.化学性质:天然的抗原多是大分子的有机物。
蛋白质是良好免疫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但脂类 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是难以诱导免 疫应答。

基础免疫学

基础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抗原: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抗体: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共同抗原:不同抗原之间可以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易引起超敏反应。

半抗原:只具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即能与抗体结合,但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载体与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多克隆抗体: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B杂交瘤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子代细胞克隆分泌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性质。

抗原性:又叫免疫反应性,即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结合的性质。

T细胞阳性选择:即双阳性胸腺细胞的TCR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分子以适当亲和力(较弱)结合,导致克隆增殖,分化成功能性T细胞的过程。

T细胞阴性选择:即双阳性或单阳性T细胞的TCR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或者不能结合,导致克隆排除或克隆不应答的过程。

构象决定基: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表面,为BCR或抗体识别。

顺序决定基:又称线性决定基,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断,多位与分子内部,主要为T细胞识别,BCR有时也可识别。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MHS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MHS: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在众多组织相容性抗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沉淀反应:当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相遇,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二者比例合适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故名沉淀反应。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一)抗原特异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与之相对应的 抗体。如:痢疾杆菌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痢疾 杆菌抗体,不能产生大肠杆菌抗体。
免疫反应性:抗原只能和由它刺激产生的抗体结 合。如:痢疾杆菌抗原只能和痢疾杆菌抗体结合 ,不能和大肠杆菌抗体结合。
16
16
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 代表抗原特异性的化学结构称为抗原表位( epitope),也称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
17
17
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 是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部位。
抗原较大,而抗原表位较小。如果人是抗原,那 么抗原表位就是手和脚。
18
18
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的类型
根据表位中氨基酸的结构类型:线性表位和构象 表位 根据T、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T细胞 表位和B细胞表位
19
19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21
21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由于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效应T 细胞或抗体分子,可与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 结合和反应,这种反应即为交叉反应 。
利:免疫诊断,如外斐反应。 外斐反应用于对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用立克次体检测病人血 清中是否有抗立克次体的抗体,若有,可考虑是立克次体感染。但是 立克次体难培养,所以用与之有共同抗原的OX19(变形杆菌,易培养 )代替立克次体进行反应。
24
11
11
TI-Ag与TD-Ag的比较
TD-Ag
表位组成 T细胞辅助 MHC限制性 应答类型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需要 有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多种,IgG为主 有
12

微免名词解释

微免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稳定:机体识别和清除损伤或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其生理平衡的功能。

4.免疫监视: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5.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免疫原 : 又称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类抗原7.半抗原: 又称不完全抗原,只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小分子物质,多糖、脂类等抗原(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8.特异性: 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抗原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9.抗原表位(epitope):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大小: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6-8个核苷酸从结构上分为: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1)线性表位:由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

(2)构象表位:序列不相连,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

从被识别上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3)T细胞表位:T细胞识别,主要在分子内部,必须经降解加工处理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线性表位。

(4)B细胞表位:B细胞或抗体识别,在分子表面,直接识别,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从功能上分为:功能性表位和隐蔽性表位(5)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表面,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表位。

(6)隐蔽性表位:位于抗原内部,不能直接引起免疫应答的表位。

10.共同抗原表位:是指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1.交叉反应:是指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12.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 (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医药护专业课复习资料-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药护专业课复习资料-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理和意义

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理和意义

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理和意义
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理主要是基于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这种共同抗原的存在使得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能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还能与另一种抗原的相同表位结合发生反应,即交叉反应。

这种反应的形成可能与共同抗原、共同表位或相似表位有关。

血清学交叉反应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输血过程中,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进行输血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可以判断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反应。

如果主侧(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应禁止输血。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主侧不凝集,但次侧(献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可以在必要时少量、慢速地输血。

此外,交叉反应也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误诊。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已知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医生误认为患者患有另一种疾病。

因此,了解交叉反应的原理和意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检查结果,避免误诊。

总的来说,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理和意义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21
21
(二)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由于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效应T 细胞或抗体分子,可与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 结合和反应,这种反应即为交叉反应 。
利:免疫诊断,如外斐反应。 外斐反应用于对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用立克次体检测病人血 清中是否有抗立克次体的抗体,若有,可考虑是立克次体感染。但是 立克次体难培养,所以用与之有共同抗原的OX19(变形杆菌,易培养 )代替立克次体进行反应。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13
13
四、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一)抗原特异性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 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 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14
14
(一)抗原特异性
特异性:即针对性、专一性,像锁和钥匙的关系 一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5
15
22
弊:交叉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肾小球肾炎。
22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病原生物及代谢产物 动物免疫血清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肿瘤抗原 超抗原
23
23
本章小结
抗原概念 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 或BCR)识别结合,刺激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 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 疫效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特异性 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其物质基础是抗原表位 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外源性 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24 医学上重要抗原 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 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超抗原等
11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关系共同抗原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抗原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即它们可以被同一抗体识别和结合。

而交叉反应是指一个抗体可以与多个不同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探讨。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共同抗原的存在会增加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当两个抗原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时,它们会被同一抗体所识别和结合。

因此,如果一个抗体具有交叉反应性,即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那么这些抗原很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从而可以推断,共同抗原的存在会增加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另一方面,交叉反应也可以导致共同抗原的形成。

当一个抗体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时,这些抗原之间要么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要么存在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如果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那么这些抗原就是共同抗原;如果存在相似的抗原决定簇,那么这些抗原也有可能会被同一抗体所识别和结合。

因此,交叉反应不仅可以导致共同抗原的形成,也会增加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还与抗原的结构有关。

抗原通常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每个抗原决定簇由一定的氨基酸序列组成。

当两个或多个抗原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时,它们就是共同抗原。

而抗体则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决定簇结合,从而发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功能。

当一个抗体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时,说明它的可变区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种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抗体能够适应不同抗原的结构,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

因此,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其可变区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密切相关。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还与免疫应答的调节有关。

免疫系统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和淋巴细胞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

当一个抗体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它可以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应答的幅度和方向。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增强或抑制特定免疫反应的发生来实现。

(整理)免疫大题范围.

(整理)免疫大题范围.

(整理)免疫大题范围.2012年《医学免疫学》简答和论述题重点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期末考试范围,仅作为复习参考。

<115(含115)以后为16章以后的内容,非重点>1、如何理解免疫功能的“双刃剑”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1)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前者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答: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和免疫监视;异常表现: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病、自身免疫病和形成肿瘤。

4、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重点)答: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等;②宿主方面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等;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5、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正考考题)答: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共同表位引起交叉反应。

6、试述B细胞决定基和T细胞决定基与半抗原、TI抗原和TD抗原有何关系?答:(1)半抗原只具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2)TI抗原含有多个重复的B细胞决定基成分;(3)TD抗原既含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又含有T细胞决定基成分。

7、何谓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答: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1)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2)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8、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重点)9、论述TD-Ag与TI-Ag的区别。

(重点)10、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交叉反应的典型案例

交叉反应的典型案例

交叉反应的典型案例
因为共同抗原的存在,由甲乙两种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而且由甲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还能与乙菌表面的相同表位结合;同样,乙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亦可与甲菌表面的相同表位结合,但反应程度较弱,这种抗原、抗体反应即称为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比如:
甲细胞膜上带有AB等抗原决定簇,乙细胞膜上带有BC等抗原决定簇。

当甲免疫时将产生抗A抗B等抗体。

当乙细胞感染机体的时候(即便乙细胞以前没有感染过机体),其上的抗原决定簇B也会和由甲细胞诱导形成的抗B发生中和反应。

交叉反应现象的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共同抗原,不同生物体的某些生物大分子具有相同的抗原结构;
(2)共同表位,不同的生物大分子的某些片段(肽段)具有相同的表位;
(3)相似表位,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其表位的部分空间构象十分类似,可以和同一种抗体的互补决定区相契合。

免疫(重点名词解释大题)

免疫(重点名词解释大题)

免疫(重点名词解释⼤题)免疫学重点整理1.免疫定义:是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理反应※⾮⼰: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2.免疫的三个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即⼈体处理⽼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率增⾼,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3.免疫学的三要素: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1)抗原:是免疫应答的原因2)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执⾏者,其组成为:免疫器官-⾻髓、胸腺、脾脏及淋巴结.免疫细胞- 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免疫分⼦-效应性分⼦:免疫球蛋⽩、细胞因⼦、补体;膜分⼦:TCR,BCR,CR,MHC,AM3)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的具体过程, 为免疫的中⼼内容4.抗原1)抗原的概念:能够刺激机体产⽣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两个基本性质: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抗体和效应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能与所产⽣的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如青霉素3)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分⼦⼤⼩﹑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物理性质、可接近性、异物性、进⼊机体途径(由强及弱的规律为:⽪内>⽪下>肌⾁>腹腔>静脉)和机体因素。

4)抗原特异性⑴概念:抗原诱导机体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专⼀结合的特性。

⑵决定特异性的分⼦结构基础是表位⑶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构象性表位;T细胞表位多为线性表位、B细胞表位两者都有。

⑷交叉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可与其它抗原所诱⽣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的反应。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优品文档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优品文档
本章讲述的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所表现的反应 特点:反应快 体外:各种免疫学检测技术
与整个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 2、特异性与亲和力(如:单克隆抗体)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另外也与亲和力强 85%NaCl、各种缓冲液
抗体与抗原结合是可逆的反应,在平衡时其
亲和常数(K):
K值越大⇨抗体的亲和力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固
另外也与亲和力强弱有关。 静电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相互作用基团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最具特异性(必须供氢体和受氢体互补才能实现氢键的结合)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抗体分子 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的现象。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体外:各种免疫学检测技术 最适比(optimal ratio):是指形成沉淀物最多,上清液清晰,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的抗原抗体浓度比。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一、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 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相应的抗原决 定簇之间的相适应而结合的强度,是 抗原与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