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县红瑶半年节“打旗公”传承与发展研究
龙胜金坑红瑶文化的挖掘及其旅游开发对策
龙胜金坑红瑶文化的挖掘及其旅游开发对策作者:梁振然程道品任爽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7期[摘要]自2002年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
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红瑶文化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文章试图从红瑶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挖掘红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瑶文化挖掘和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红瑶文化;龙胜;开发原则;开发对策[中图分类号]C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7-0112-0004引言中国的少数民族民俗源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色彩,而且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2002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国民间艺术游”,标志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
至今,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内容。
而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据资料显示,2000年入境旅游者对中国的民俗风情有浓厚兴趣的高达34.4%。
可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大约有3.5万人,龙胜县就有1.3万多人,占37.2%。
大寨是金坑最完善、最具代表陸的红瑶文化聚落。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红瑶文化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深入挖掘红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提出开发对策,以期对金坑大寨民族文化旅游进一步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金坑红瑶文化概述(一)金坑红瑶的来历金坑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北部,因地下金矿多和地形酷似一个大天坑而得名。
它方圆1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寨20余个,人口5000多人,主要居住着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红瑶。
红瑶妇女喜爱穿红色衣服,红瑶因此得名,她们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红瑶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以山歌形式代代相传的。
广西红瑶女的“顶上风情”
广西红瑶女的“顶上风情”作者:周平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11期红瑶女从十二三岁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长发珍藏起来,等到三十岁左右,已经生儿育女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剪下长发一同盘起。
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护发秘方,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上都是青丝如云,很难见到一根白发。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
在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
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红瑶人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红瑶女性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
红瑶女从十二三岁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长发珍藏起来,等到三十岁左右,已经生儿育女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剪下长发一同盘起。
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护发秘方,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上都是青丝如云,很难见到一根白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黄洛瑶寨因有60多名长发红瑶嫂而成为著名的长发村。
红瑶妹的服饰很好看。
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
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虽是由粗布自制而成(听说制作一件瑶服要用二十天),图色配套却十分醒目抢眼。
未出嫁的红瑶妹还得戴上头巾,不用戴头巾的是嫂子。
红瑶妹的头发留得长长的,盘在头上,乌黑油亮得很,她们说都是平时用洗米水洗出来的。
在龙胜,到瑶族的寨子去看一看、坐一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桂林的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要数壮、瑶、苗、侗。
在桂林,瑶族也有三种,服饰为红色的称作“红瑶”,服饰花艳的称作“花瑶”。
还有一种居住很偏僻,生活在群山之间的人们称作“过山瑶”。
过山瑶是三个瑶族中最落后的,而红瑶是桂林旅游局开发最早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摘要: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不仅是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学到相关的知识,而且它还有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能。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多样化的文明发展下,舞蹈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全面型的舞蹈人才,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舞蹈得到发扬和继承,还能成为舞蹈美育的创新模式。
本文主要以龙胜红瑶为主要的“非遗”代表舞蹈,通过分析相关的发展现状,指出舞蹈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非遗舞蹈;龙胜红瑶非遗文化;舞蹈高等教育;传承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在我国大学的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之一通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舞蹈艺术以及高等教育进行结合,从而使得舞蹈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年来各个高校纷纷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很多原生态的非遗舞蹈逐渐在课堂中活跃起来,通过高等教育的平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除此之外,舞蹈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舞蹈教育不断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非遗舞蹈的融入可以更好的找到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也是将传统舞蹈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
2.“非遗”舞蹈在校园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2.1动律的规范化以及对传统舞踏文化的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广西龙胜红瑶舞蹈属于瑶族舞蹈的一种独特分支,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它的长鼓舞,在整个瑶族舞蹈的发展上极具有影响力,本高校将瑶族的长鼓作为舞蹈素材的主要核心,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在舞蹈教材的编排上,将瑶族的长鼓舞总结为矮弹、拧弹和屈弹三大律动,这也成为了瑶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动律的规范化发展,除此之外,在瑶族舞蹈动作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强调的重要内容。
2.2对于舞蹈中各支系文化差异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瑶族舞蹈的长鼓舞训练也在不断的规范和系统化,这使得其他知悉的舞蹈,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龙胜县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Microsoft Word 文档
龙胜县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者:潘善环责任编辑:王晚霞文章来源:桂林旅游网更新时间:2010-08-30 16:26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民族,2009年全县总人口17.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龙胜的苗、瑶、侗、壮、汉等各民族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龙胜县人民宝贵的社会财富,成为了龙胜县社会发展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推动力,是龙胜县建设特色县域文化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弱点。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有的甚至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民族文化日显紧迫。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和价值,龙胜县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具体体现如下:一、坚持群众文化路线,连续举办31届全县农村业余文艺汇演。
通过坚持群众文化路线,全县目前已发展有196支业余文艺队,群众演员4600多人。
他们白天下田劳动,晚上举办文艺活动,自娱自乐。
龙胜县人民政府每年拿出40000多元举办全县性农村业余文艺汇演,节目多为农民自编自演,绝大部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二、积极支持古村名寨广泛举办节庆活动,调动广大群众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龙胜正着力打造“民族百节之县”,以形成“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氛围,并以此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2008年,各民族村寨共举办了“晒衣节”、“百家宴”、“苗歌节”等84场民族节庆活动,2009年1~8月,举办了各族节庆活动62场。
龙胜金坑红瑶寨跟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专业班级:06景区1班学号:200602090103姓名:毛兴奇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1)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1.龙脊的“腾飞”是龙胜旅游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
经过10年的旅游扶贫,昔日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龙胜已于三年前脱贫,并一跃成为广西旅游大县。
据统计,去年到这个县观光的中外游客达36.5万人,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
龙胜地处桂林北部山区,境内居住着16.7万侗、瑶、苗、壮、汉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6%。
因为“山”,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贫困;同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但峰突瀑飞、林海绵绵,风光旖旎,而且少数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具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族特色。
为此,从九十年代初起,这个县就确立了“旅游立县”的发展思路,形成“以温泉为龙头,龙脊梯田为龙尾,民族风情为主线、贯穿其他自然景观旅游”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开展旅游扶贫。
经过多年开发,全县构成4大景区、36个景点的旅游格局,被世人誉为“世外桃源”。
其中,龙脊梯田、国家自然保护区花坪林区、龙胜温泉等景区、景点成为世界知名景区景点。
从1994年到去年,全县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60多万人次。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工商、农业、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信、建筑等产业和行业,使龙胜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去年龙胜国内生产总值为7亿多元,是1990年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3.3亿多元,农民纯收入1200多元。
泗水乡细门瑶寨的26户红瑶群众1998年的人均收入仅900元,1999年这个寨开发神秘的红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迅速成为有名的旅游村寨,半年就一举脱贫,实现旅游收入58万元,人均增收540多元,创造了旅游扶贫的奇迹。
龙胜
龙脊梯田温泉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
瑶族是我国古代迁移最多的民族之一,历史上由于战乱被迫搬来搬去。
大寨的红瑶男人已基本没有什么服饰特点了,但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饰的习惯。
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织布,从嫁衣到婚后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
青山绿水的山水田野间,红瑶女人的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总是那么艳丽妩媚。
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是过去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壮人、瑶人都是通过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与外界沟通的。
据说几百年来,这条山腰上的石板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补经过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义工。
这样,现在才有了这条完好的石板路。
后的山路时而上,时而平,时而下,梯田总是在脚下。
山区的气候使得梯田时而尽情展现,时而又犹抱琵琶,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影子。
约1个小时后到达距田头寨约3公里的中六村。
这个村子的名字很怪,不同的书籍、旅游资料上有不同的写法,有的叫中六,有的叫中炉,有的叫中禄,后来在村中的告示上看到的是中六,那应该就是中六了。
村里居民也是红瑶,布局很散,三户两户地散落在山涧、山脚、山岗。
古旧发黑灰色的吊脚楼,映衬着梯田、云雾、溪水,颇有些古意,尤如水墨画般好看。
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1、“红衣节”“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红瑶同胞与其它各民族人民欢聚一堂,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
“红衣节”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七届,“红衣节”的内容有女子抢花炮,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瑶族妇女长发比赛等。
其中,女子抢花炮是在原有的抢花炮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该县的首创活动。
在我们龙胜除具有“天上人间”美名的龙胜温泉和被誉为“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外,集苗、瑶、侗、壮等多种民族风情于一体是龙胜旅游的一大优势,通过举办“红衣节”可以使大家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较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和体味龙胜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讲解]央视探秘天下第一长发村红瑶桃雨淘米水
红瑶桃雨淘米,水传承天下第一长发村千年养发古方广西龙胜黄洛红瑶古寨,背靠龙脊山,面临金江河,处于龙脊梯田开始向上盘旋的地方。
黄洛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红瑶村寨。
雄伟多姿的龙脊梯田,古朴的吊脚木楼,清澈见底的河水,摇晃的木板吊桥,一群身着红色民族服装的瑶族长发女子,站在清澈的河水中一边梳洗着流云般的长发,一边唱着《长发瑶》:一梳长发黑又亮,二梳长发等情郎……这些景致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副美丽的人物山水画。
解密红瑶女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衣着以红色为主,从出生那天起,长者会给红瑶女打耳洞,穿上红绳,伴随一生。
红瑶女爱蓄长发是出了名的,她们以长发为美,从七八岁就开始蓄发,到十七八岁时姑娘们的长发一般都一米多。
在她们中间,70多岁的老人也有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瑶寨体验红瑶风情的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一睹红瑶女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长发的诱惑红瑶女子乌黑亮泽的长发不知吸引多少人羡慕的目光,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在这个山寨,长发女会如此之多?为什么她们的长发柔软而不开叉?为什么古稀老人依然青丝如黛?她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护发秘方?她们如何来养护自己的头发?祖祖辈辈一直传下来的神秘洗发水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东西能让她们的头发持久长黑?红瑶桃雨——头发养生倡导者红瑶女将独有的瑶寨山泉淘米水里放入三四味草药,然后加入柚皮和茶麸煮沸,用陶罐储存,存放半个月至一个月,淘米水就会自然发酵变酸,这就是红瑶人传承千年的瑶家古方,天然“护发品”。
经科学研究,瑶寨山泉淘米水含有大量“维生素”及“矿物质”,而其中又以维生素B群的含量最丰富,适合于任何发质。
长期使用滋养头皮,补充养分,令头发乌黑浓密,柔滑光亮。
广州御泥坊化妆品有限公司使用红瑶族千年养发古方,以原产地、原材料、原手工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融入多种名贵中草药,历经数载,终于制成天然、绿色、健康、清香怡人、效果出众的原生态养发精品——“红瑶桃雨”。
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龙胜金坑红瑶文化变迁为例
作 关猪 、 、 、 、 , 牛 羊 鸡 鸭 堆放材料 、 安置厕所 , 煮猪食 炉灶 、 砌 房等。二层用来住人 ,中堂作香火神龛 , 间为火塘 , 左 用来取 暖、 进餐 , 其余为卧室 。 三层则做储藏室 , 堆放粮食和杂物 。 随 着旅游业 的到来 ,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 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造成 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红瑶建筑无论是在结构 、 功能 、 还是在建 筑材料 和建筑工序上都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往 日的下 罗盘 、 安梁木等仪式更是鲜有见之 。
一
有 10多户完成 了“ 8 五改一 建设 工程 ”全村 的卫生面貌大大 , 改善 。硬化的旅游道路达 30 0多米, 0 寨底 建有能停 8 0辆汽 车的停车场 。如今大寨村共设有三个旅游景点 , 以石 阶铺级 而上 。有“ 千层 天梯” 景观 、西 山韶乐 ” “ 景观 、 金佛顶 ” “ 景观 等。站在观景 台, 游客可以尽享梯 田美景 , 领略瑶族风情。据 统 计 ,0 7 , 金 坑 梯 田观 光 的 中外 游 客 已经 达到 了 1 万 20 年 到 5 人, 日游客量达 10人, 8 黄金 周每天更是高达 20 0多人。随 0 着游 客增 加 ,农 民的 收 入 也 发 生 了 巨大 变 化 ,人 均 收 入 从
介入 的同时, 少数 民族文化 正迅速函化甚至同化。在此 , 以龙胜金坑 红瑶 寨为例 , 从物质、 制度 、 精神 三个层面揭 示旅 游所带来的民族文化 变迁 , 并提 出民族文化 可持续发展 策略 。
龙胜地区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
智观天下智库时代龙胜地区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黄蕾 葛俊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摘要:每年农历六月六,是龙胜地区红瑶民族传统的“晒衣节”,(也被称为红衣节、半年节、粽粑节),这是当地族民除春节外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红瑶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
其中红瑶服饰于 2014 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红瑶凭借其典型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群体的关注与探究。
当今社会,就如何将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好并传承下去,成为不少学者研究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龙胜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016-002一、龙胜梯田上的红色印记龙胜县全称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桂林市西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有“天下一绝”的国家一级景点龙脊梯田景观,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居住着瑶、苗、侗、壮、汉等十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龙胜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及特色资源。
红瑶是龙胜特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因其妇女传统服饰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龙胜县的龙脊镇、泗水乡一带的山区里,以女性文化最具独特魅力。
在龙胜县2007年公布的23项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红瑶女性就占了红瑶服饰和红瑶长发两项,作为红瑶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红瑶服饰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晒衣节”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一)“晒衣节”由来的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自古来传承至今的民族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晒红衣,准备丰盛的宴饮,与家人吃团圆饭。
关于晒衣节由来的传说,网上也流传着几种说法:(1)当年乾隆皇帝到江南,下雨弄湿了衣服,在6月6这天把衣服晒干了,因此这一天就被称为晒龙袍的日子,在民间就有了“人晒衣服,龙晒袍”这么一说。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2019年第10期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胡 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桂北红瑶由于其独特的居住环境及历史发展,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织锦成了红瑶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其独特的织造技艺、明艳的色彩与精美的图案让人记忆深刻,这些符号也因此成了我们了解红瑶文化的一个有形窗口。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生存却日渐式微,工艺传承面临困境,传承人的老龄化、传承方式的变迁等无疑成了影响传承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红瑶织锦工艺系统的分析,提炼其典型意义的特征,以期在方寸之地梳理其工艺变迁并深层挖掘其悠远的文化内涵,为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研究及传承奠定基础。
关键词:红瑶织锦;民间工艺;传承与变迁中图分类号:F416.8 文献标识码:A桂北红瑶,是指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
红瑶之所以为“红瑶”,主要是因此地区的瑶族同胞多身穿红色织、绣服装。
而红瑶妇女们,都擅长针绣、织锦,直到现在深居大山而交通不便的红瑶女孩们仍旧保持着十三四岁开始学习绣花的传统习俗。
织锦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传统织物,织锦的整个彩纬都在彩梭的作用下被均匀地织入锦缎中去,致使织锦中显露花纹样式地方的彩纬出现在锦缎的正面,不显露花纹样式地方的彩纬出现在锦缎的背面,整个锦缎薄厚均匀,花纹立体感十足,十分美观[1]。
红瑶的民间织锦也同样是民间织锦中的翘楚。
1 关于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概述1.1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概念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主要产生于桂北红瑶的聚居地,是一种以当地自产的棉线为原料,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被当地瑶族居民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服饰、背带、头饰等装饰性与美观性要求并存的物件中。
用于被面等日常用品中的织锦色彩素净,线条简单古朴,但是花纹的韵律性很强;用于瑶族传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桂北红瑶民间织锦文化应用于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研究与实践(2017X J G A25)的研究成果之一;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创意市集的工艺美术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JGB143)的研究成果之一。
传播的仪式观视野下的红瑶婚俗传播——以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为例
摘要以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为核心理论,把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作为一项仪式活动,从参与者、仪式场域、仪式媒介、仪式规则四个维度对红瑶婚俗的仪式行为进行研究。
通过对仪式的解码发现:人们通过仪式的传播,构建了共享的传播场域,实现了景区居民、新人、游客的多方参与式体验与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红瑶人民实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红瑶婚俗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
关键词传播的仪式观红瑶婚俗龙胜红瑶集体婚礼The Spread of Marriage Customs in Hongy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tual of Communication:Taking the Hongyao Collective Wedding Ceremony of Longsheng as an Example //Zheng DailiAbstract Taking the American scholar James W Carey's "the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as the core theory,the Hongyao collective wedding ceremony of Longsheng is regarded as a cere-monial activity,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articipants,ritual field,ritual media and ritual rules.The ritual behavior of the wedding customs of Hongyao was studied.The decoding of the ritual found that people have built a shared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spread of rituals,and realized the multi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and sharing of residents,newly-wed and tourists in the scenic spot.In this process,the people of Hongyao realize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identity.The mar-riage culture of Hongyao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isseminated.Key words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marriage customs of Hongyao;the Hongyao collective wedding ceremony of Longsheng凯瑞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形式,以仪式的角度来看,传播是人们以仪式参与者的身份,通过仪式的象征性、过程性展演来建立一个有共同仪式规则、相似文化隐喻的仪式媒介、能够引起人们想象共同体的文化场域。
龙胜红瑶服饰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84非遗文化产业1.红瑶服饰研究概况瑶族有许多分支,红瑶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红瑶服饰其颜色鲜艳,图案花样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作为红瑶的历史文化载体,红瑶服饰与红瑶的文化内涵、历史变迁、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体现了红瑶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虽然旅游开发为龙胜红瑶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红瑶服饰文化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与保护,但目前红瑶服饰开发仍有待于深化。
2.红瑶服饰文化特点与开发前景红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特色是人们直观辨识一个民族的依据,而红瑶经过历史的发展,其在服饰上展现的神秘图案和符号让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民族服饰的特色融入了红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红瑶的手艺人通过物化的表现,把民族信仰与喜好以及生活方式都融入服饰之中,向世人展现了红瑶的神秘。
红瑶服饰作为红瑶的标志之一,其展现的红瑶特色文化有极高的研究性。
2.1红瑶服饰文化特点2.1.1浓郁的民族风格红瑶服饰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色调,但是它的颜色并不单单是只有红色,通常图案还会有绿色、蓝色、白色、紫色、黑色等冷暖色调互相搭配。
图案运用了水波纹、十字纹等充分体现了红瑶服饰的节奏之美,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重复变化排版,加上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秩序美,并不让人感到呆板和无趣,整体体现了红瑶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格,给人五彩斑斓的印象,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1.2丰富的文化内涵红瑶服饰的每种图案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红瑶服饰图案一部分是来源于古代瑶族的神话传说,民族信仰和历史记忆,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
红瑶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与他们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历史、宗教信仰、民俗遗存等诸方面条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们将最简单的形状图文刻录在服饰中,凝成了一种文化密码。
红瑶服饰不仅记录了瑶族人民迁移的历史,寄托着红瑶人民的信仰,还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对大自然的热爱。
“巧手制红衣,匠心织锦绣”——广西龙胜红瑶服饰纪录片拍摄纪实
“巧手制红衣,匠心织锦绣”——广西龙胜红瑶服饰纪录片拍摄纪实近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小组跟随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侯文强馆长,共同拍摄了黄洛红瑶服饰纪录片。
黄洛瑶寨背靠龙脊山,面临金江河,处于龙脊梯田开始向上盘旋的地方,距离龙胜县城二十公里,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寨子里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
红瑶妇女自古以来都有储长发的传统习惯,全村头发长达一米以上的有 60 多名,最长的达 1.8 米,成为龙脊新“一绝”。
瑶族女子将头发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在十八岁的时候剪一次头发,代表自己已经成人。
成人后的女子,每个人都有三束头发。
第一束就是十八岁时剪的那一束,第二束是平时掉的一根一根攒起来并束存好的,第三束是自己头上现有的。
这三束头发,每天都要一层一层包在头上盘好。
红瑶女子的盘发非常讲究,已婚已育者是乌龙蟠,已婚未育者是螺丝蟠,未婚配者则用黑色手织布包裹起来。
本次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是家住黄洛镇长发村的潘红妹。
潘红妹是土生土长的黄洛瑶家女子,9岁开始学习红瑶服饰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的手工经验。
潘红妹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自信和荣誉感,这也是她几十年来如一日地坚守这门手艺的重要原因。
潘红妹在镇上开有一家店铺,专门销售红瑶女子洗发用的特制米汤和自己制作的服饰绣片。
传统手艺和商业市场的结合,成为了这门技艺传承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撑。
红瑶人民对红色情有独钟,长期保留自织自染自绣自制服装的传统风俗,工艺繁复,别具一格。
红瑶妇女制衣既不需要描图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凭世代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经验,靠着一双慧眼、一双巧手绣制而成。
本次拍摄详细记录了采摘蓝靛叶、提取蓝靛汁、染布、织布、刺绣、纺线、挽线、盘发、穿戴、编织腰带等工序流程,整个拍摄过程得到了潘红妹的热情相助。
采摘蓝靛叶提取蓝靛汁染布挽线盘发编织腰带穿戴服饰自2010年以来,广西民族博物馆摄制组奔赴广西各地区开展“文化记忆工程”,拍摄记录“民俗文化影像”,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此次来到黄洛,看到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了红瑶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揭秘:红瑶传统服饰不为人知的秘密
揭秘:红瑶传统服饰不为人知的秘密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
在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
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红瑶妹的服饰很好看。
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
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虽是由粗布自制而成(听说制作一件瑶服要用二十天),图色配套十分醒目抢眼。
瑶族的服饰,独具特色,有1900多年的历史。
广西龙胜的红瑶服饰,由头巾、上衣、坎肩、围裙、腰带等组成。
上衫下裙,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纹饰繁复,极富想象力,上衣有饰衫、花衣、便衣和双衣四种,花衣上绣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图案,体现了红瑶在生产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描绘。
按照传统,妈妈在女儿出嫁当天要为女儿穿衣。
瑶家嫁衣,可以是妈妈是从女儿出生就开始做的嫁衣,也可以是瑶家女孩一针一线缝制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做成一套这样的衣裙,整整需要耗时三年。
红瑶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服装有深厚的爱好,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制作。
织一件饰衣,整日做也要半个月的时间;绣一件花衣,放下其他事情,整日做需要三四个月之久,若用工余时间做,至少要3年。
一般年青女子成年后,都会花1-2年时间来精心为自已准备饰衣和花衣,来做嫁妆。
红瑶女性服饰的上衣有4种,即饰衣(又称织衣、锦衣)、花衣(又称绣衣)、便衣和夹衣。
身着饰衣(织衣)的瑶族的小姑娘,她身上的红色上衣十分醒目显眼,是用当地木制织布机织出来的;无领,两襟交叉,长稍过脐,无扣,束腰带。
只在两袖下方的小袖分别缝接一块长30公分、宽13公分的黑布。
红瑶女人都需要系腰带,腰带穿戴时在腰后打花结,尾端花须有层次垂摆,俗称“犬尾饰”,即是装饰,也是纪念祖先的一种符号。
红瑶女子走起路来,花裙裙尾和腰带花须随着身体左右摆动,摇曳多姿,韵味十足。
各族共携手_团结谱新篇——_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经验
各族共携手 团结谱新篇——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经验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龙胜各族自治县脱贫摘帽。
2020年11月30日,龙胜各族自治县荣获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龙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走出了一条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崛起之路。
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位于广西东北部,辖6镇4乡,119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5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红军长征最早成功实践少数民族政策的地方,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龙胜各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合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黄勇丹 摄)文/梁承红全县联动,创建工作有保障龙胜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不抓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抓不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也不称职”的观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出台《龙胜各族自治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调整充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机制等7个长效机制,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绩效考核,构建“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做好“七进”,民族政策见实效龙胜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龙胜大地上到处开放。
在进机关活动中,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于机关单位日常工作全过程。
在桂林领略别样的节日氛围
在桂林领略别样的节日氛围龙胜红瑶晒衣节每逢农历六月六,龙胜和平金坑红瑶家家户户的瑶族女子都会把压在箱底心爱的花衣、花裙、花饰一件件拿出,在晒竿上、走廊上、窗檐上晾晒,那挂满一排排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精致的头带腰带、手绣的丝巾煞是色彩绚丽、鲜艳夺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龙胜龙脊梯田传统“晒衣节”。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瑶族同胞举行各式各样的特色活动。
在大寨村里,瑶民杀鸡宰鸭、包棕子,舂糍粑,村民抬着金狗跟在师公后面,一路行祭拜礼仪,为各家各户祈福,还有热闹非凡的千人迎新活动,,瑶姑河边长发梳妆,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让人目不暇接;打泥陀、长鼓舞、跳竹杠、山歌对唱、特色舞蹈表演让游客体验到红瑶人民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绣花纺布、缝织花纹图案、打草鞋展现了瑶妹的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精神。
火把节活动是“晒衣节”的重头戏。
到了晚上7时,瑶族同胞把万支灯火分别插到梯田田头,并在烟花爆竹和村寨的灯火的辉映下,从观测梯田的景观台从上往下望去是一幅幅绚丽壮观的景象。
这一景象是众多摄影爱好者梦想的画面。
此时在各个景观台、山头聚集的摄影爱好者纷纷拍摄这一优美的画面,记录这一精彩的时刻。
至2009,在桂林有关部门的引导下,2009年的晒衣节已经向游客开放并成功举办六届,晒衣节成为龙胜旅游的一张名片,不仅能促进大寨村旅游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红瑶悠久的民风民俗及其独特魅力,弘扬和传承了红瑶的传统民化。
关于桂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人文桂林龙胜红瑶服饰的秘密
人文桂林龙胜红瑶服饰的秘密龙胜红瑶服饰的秘密对红色情有独钟的龙胜红瑶,是桑蚕部落的后裔,长期保留自织自染自绣自制服装的传统风俗。
其制作工艺繁复,别具一格。
红瑶妇女制衣既不需要描图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凭世代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经验,靠着一双慧眼、一双巧手绣制而成,堪称瑶家一绝。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寻红瑶服饰的秘密吧。
织布红瑶都住在边远的高寒山区,生活很苦,全靠种桑养蚕拉丝线织成锦衣。
纺织时先用棉线为纬线,用蚕丝染红为经线织成,满以大红为主调,浅红、绿、紫、黄各色调相间搭配之,各种大小几何图案缝成衣服,使整件衣服都呈现出一片鲜艳夺目的色彩。
刺绣红瑶一件花衣至少刺有30多种图案,瑶家姑娘从懂事开始就学习针线活,到出嫁前,针法、绣法、图样穿插组合等技艺都达到了十分精湛的水平。
姑娘们用情郎赠送的定亲之物――丝线,全身心地投入刺绣,一件精致的嫁妆绣花衣,往往要花费一年时间。
因此当地广泛流传有“七岁八岁弄泥巴,九岁十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抱娃娃”的歌谣。
图案龙胜红瑶服饰图案一般为对称图案,图案内容千姿百态、寓意深刻,红衣上水纹托着船形的图案,船上还载着若干人,这正是瑶族祖先迁徙的场景。
传说中的瑶族始祖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时时刻刻保佑着瑶族人民,瑶族人民遇到困难时,总要默念始祖盘瓠。
所以总要在衣服上挑绣五彩图案,以示不忘祖。
红色的挑花图案,就是一行行整齐的文字,反复向人们宣读着瑶族生命的历程,激发着瑶族于困境中开创希望。
妇女们用民间美好的视觉形象去表达世间难以如实描写的事件或概念,使造型艺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真象,又恰如其分地图解了真相的本质。
当然,绣在衣上的如画图纹,并非是一时就可读懂的民族史诗。
腰带彩色腰带是每套衣饰必不可缺的,不论穿盛装还是便装都需系上。
腰带以红色为主,长九尺,宽2至3寸,其中纹路为直粗线条,纹样丰富,每个不同的纹样都有几种不同的格花,间以绿、白等丝线调色,色彩多样和谐。
两端编结蜂窝眼,排纱,花须是腰带最出彩之处,用七彩丝线手工编织成,长1尺2寸,在穿着时,散开的带尾左右摇摆。
红瑶的文化符号
红瑶的文化符号红瑶女服因其制作技艺的不同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殊性,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尤其是逐渐与外来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中,红瑶女服从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变成民族的符号。
我们发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的龙胜红瑶晒衣节活动中,发现晾晒展示的基本都是红瑶女服及其所有构件。
在节日这一天,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摄影家们都慕名相约来到这里,和红瑶共同庆祝节日。
此时,红瑶女子会把家里保存的服饰拿到公共区域晾晒、展示,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外展示的红瑶女服不再单是因为做工精巧,色彩艳丽,更多而是红瑶人想透过女服向国内外宾客展示着红瑶支系独特的民族文化。
同时,不仅是红瑶服饰整体成为了红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红瑶服饰中的图案由于丰富多样、精美抽象,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加之本身具有的历史、宗教、文化内涵,也在不同场合成为红瑶的象征。
红瑶妇女的服饰无论采用哪种工艺手法,但对图案的选择却是大同小异的。
她们的图案纹样不仅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物,如桐木花、螃蟹花、八角花等,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如燕子、蝴蝶、以及抽象的龙犬等等,同时在一些非辅助的图案部分还有几何化图案配合使用,如卐字纹、回纹、水波纹、菱形纹等等。
这些图案不仅有具象的,也有抽象化的,有图案经过历史长期的变化已趋于几何形式化。
这些图案纹样从题材内容上区分,主要包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族历史的记忆以及对宗教图腾的崇拜三个方面。
在众多的红瑶服饰图案中,最突出的是龙犬纹图案。
瑶族以盘瓠为图腾,据瑶族传说,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他与评王的三公主结婚后,生下十二个孩子,这便是瑶族的祖先。
因此,在众多红瑶服饰的图案纹样中,在显著位置展示最多的便是盘瓠龙犬的纹样。
在刺绣面料的红瑶女上衣后片的显眼处,有着各式各样的抽象动物形象,据红瑶女子称,这个图案就是盘瓠。
当然,在聪慧的红瑶女子在刺绣时候根据传统的图案进行创意设计再创造,从而产生了不同造型、丰富多彩的盘瓠纹样。
外观,代表和传承独具特色的红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胜县红瑶半年节“打旗公”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韦雅青杨彦雨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5期摘要“打旗公”运动作为红瑶的一项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开展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更是对红瑶祖先的敬仰。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龙胜县红瑶半年节中“打旗公”形成的背景、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的因素,并作出合理化的建议,对龙胜县“打旗公”运动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度研究调查。
关键词龙胜县“打旗公”活动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0引言龙胜县由苗、瑶、侗、壮、汉五个少数民族组成,泗水乡是红瑶同胞们的聚居地,“打旗公”则是当地红瑶同胞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近年来,龙胜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打造“文化龙胜”为载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优势。
为加大对龙胜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县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投资与建设。
泗水红瑶作为龙胜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红瑶传统体育项目“打旗公”也是连续举办多年,一年一度的“打旗公”运动的举办成为红瑶同胞们庆祝半年节一件盛事,深受当地群众热爱,同时也吸引了之许多的外地游客到此旅游,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是龙胜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展示平台。
也成为一个扩大龙胜影响力、提升龙胜形象、彰显龙胜魅力、凸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1 “打旗公”活动的起源关于“打旗公”的起源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在当地流传着。
据瑶家老人们传说,清光绪年间,朝廷官兵常对瑶家寨进行敲诈勒索。
在一年的农历五月十四这天,又有一队人马扛着两面大旗,向瑶寨进袭。
当时正值农忙时节,男人们都在山上劳作去了,寨子里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
一位大婶急中生智,拿出一条花裙捆在竹竿上,当成旗子插在寨中高处的稻草堆,猛地敲锣通知人们官兵来犯了。
在四面八方和山上劳作的人们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人们赶回来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最后利用山寨居高临下的特点,从山上往下推木头,砸石头,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官兵们丢下两面大旗跑了。
后来,为了庆祝护寨战斗的胜利,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定为龙胜红瑶同胞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半年节,“半年节”那天,除了备有美酒佳肴宴请宾朋好友,还要举行隆重的“打旗公”这一民族体育活动。
这一天就像他们在歌里唱的那样:“每年五月大端午,锣鼓喧天人纷纷,四面八方来庆祝,妖魔鬼怪扫出门”来庆祝半年节。
2 “打旗公”活动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打旗公”活动已经从纪念护寨战斗演变成祭祀先祖、保平安、庆丰收的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在地点的选择上有了新变化,原先只是在潘内村特定区域进行这项运动,现今都轮流在每个红瑶村落进行。
第二,在参加人数上也做了新的规定,原先只是在祭祀后,挑出两名必须36岁以上,父母儿女俱在,有好口碑的健康男子来充当“旗公”的角色,由村民们一起进行的游戏,而如今是以泗水乡各个村落为参赛单位,每一个队有13名选手,分别定为女性投手10人,男性旗手3人。
第三,在比赛器材上有了一点小变化,原先的泥团也可以用面粉团,胶球来代替。
第四,在比赛方法上也有大的改变,原来只是在田野上进行的“打旗公”,现在也定了相对应的比赛场地以及新的规则来进行比赛。
赛制的改变,是希望原来参与度就较高的项目与竞技规则有机结合,从大山走向平地,从娱乐走向竞技,从当地民众参与走向大众化参与。
“打旗公”作为红瑶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一直流传下来,在文革期间停止,1983年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召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恢复了这样的活动,此后年年举办。
3 “打旗公”活动的组织方式以政府为龙头的管理机构,为“打旗公”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管理方面,当地政府与体育管理部门在人力、财力对“打旗公”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给予支持。
节日当天,红瑶同胞们已早早聚集在庙会处,人山人海,同时红瑶同胞们也会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来进行表演庆祝,“打旗公”成为红瑶同胞在节日期间最为喜爱,最为热闹的表演活动,群众们积极参与半年节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打旗公”成为了当地半年节的一种传统习俗,当天上午全族人举行仪式,祭祀先祖,随后并组织开展“打旗公”传统体育活动。
“打旗公”比赛主要是以每个村落进行报名参加比赛,“打旗公”比赛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由龙胜县体育局与当地政府来组织开展,每年半年节为丰富红瑶同胞们的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增加节日喜庆,活跃节日氛围,相关体育管理者都会提前编排赛程,更好的鼓励参赛队伍。
4影响“打旗公”传承与发展的因素4.1群众对半年节及“打旗公”活动的认知度在笔者实地走访中发现,“打旗公”这项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并没有像“抢花炮”、“赛龙舟”、“打陀螺”等龙胜县当地其他运动项目知名度高、普及度广。
“打旗公”一年会举办一次,只有红瑶半年节期间才能参与,因为在特定的时间举办,所以一般都是当地本民族群众参与这项运动,鲜有外地或者游客参与,因此阻碍了“打旗公”传承与发展的脚步。
4.2 “打旗公”活动的改编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是离不开现代的生活,红瑶半年节中“打旗公”活动也不例外,必须适应现代化生活的状况与当地红瑶生活发展的形势,在“打旗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情况下,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改编和创新,使得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在当今时代下富有生命力。
4.3传承人早年,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以及“打工潮”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乡远去外地工作,甚至有的整个家庭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家在家里生活,所以在当地长期居住的都是中老人和妇女儿童,参与“打旗公”运动的自然大部分是他们。
据相关数据显示,参与“打旗公”项目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50岁之间,显然更富有生命力的传承者则少之又少。
因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员极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所以“打旗公”运动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4.4政府的态度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旅游产业,因此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
在发展旅游方面,龙脊镇、江底乡与泗水乡一直是名列前茅,因此受到政府的关注与资金的投入也是最多的。
即便如此,受到政府大力投入的泗水乡也容易忽视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传承与保护。
“打旗公”作为泗水乡红瑶一项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若是政府不加以重视与保护,这类印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符号极有可能就此没落与消亡。
5促进“打旗公”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建议5.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打旗公”活动的认知度在信息化和传播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如何更好的发扬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就是加大宣传力度与信息的传播。
目前红瑶半年节“打旗公”活动在当地群众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仅仅依靠着半年节的到来才开展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最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一,通过龙胜县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传播以及制作相应的纪录片,经常性的进行播放,同时在当地社区增设一些广播等通讯设备更好的进行信息扩散。
第二,地方政府以官方形式进行大力度宣传,在当地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日,让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强化当地群众对其了解程度与参与性。
5.2加大“打旗公”在旅游方面的开发与创新“打旗公”作为泗水红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参与性,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但由于旅游景点开发不够全面、系统、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形式不够突出,知名度仍比同县的龙脊梯田相差甚远。
“打旗公”这个运动项目是在“半年节”期间举办,当地的旅游开发可以向节庆旅游方向进行开发,在节庆旅游开发上,泗水红瑶可以借鉴龙脊镇的“开耕节”的活动流程,在“开耕节”当天,龙脊镇的古壮寨景区活动,热闹非凡,从早上10点钟开始到晚上都安排了迎宾、祭祀、爬田坎1000米比赛、抓鸡鸭、篝火晚会活动等等,活动的信息早在几个月前就在网上公布,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旅游团队前来游玩,因其晚上的篝火晚会,也让许多游客在旅游景区留宿,增加了当地的收入。
在于创新方面,现代化的“打旗公”由于历史的演变和龙胜县政府和体育局的对“打旗公”的改革演变成了有比较完善、统一比赛规则、场地、器材且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竞技性比赛,可以接受活动当天的报名参加比赛,让游客们尽情的享受活动的乐趣,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设立相对的奖项,让比赛更加精彩,更加竞争激烈。
5.3结合学校教育发扬“打旗公”传统体育活动教育是文化传递与知识传教的主要途径,从理论上说,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具备了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法。
由于人才的缺乏,传承者的老龄化,作为古老的文化见证者、携带者、传播者的离去,意味着原始的东西正在离我们一步步远去。
这时候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可以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人才培养,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把“打旗公”安排在学校体育课程上,让学生们在真实的体育运动中真实的感受特定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加大力度进行推广,更有效的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
5.4政府应加大对“打旗公”活动的投入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生产的一个新领域,体育旅游具有独特的亲近自然、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等特点及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潮流,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旅游已占到旅游业的30%,已发展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桂林作为春晚的一个分会场向全世界展示了桂林独特的秀美风光,让人们再一次记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据桂林日报报道,在春晚的播映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来桂林旅游的客人增加了1000多万人次,大幅度的促进了桂林的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龙胜县“打旗公”的传承和保护的投入,让其在红瑶半年节中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的经济来源,需要通过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和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很显然红瑶这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旗公”的吸引力比较强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同时也会出现负面的影响,使得传统体育项目慢慢的失去了原本的特性和意义,为了防止这一负面影响的发生,并且想要成为知名度更高的旅游景点,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财力投入,建设相应的体育场地和完善体育设施。
基金项目:1.项目类型: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名称:桂西北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FTY003;2.项目类型: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民族舞蹈的体育艺术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6XTY001。
作者简介:韦雅青(1973年10月),女,广西河池市,河池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1] 马佩佩.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规划及保护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3-06-01[2] 丁雨.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西北政法大学,2016:5.[3] 李文.关于广西民族体育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D].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2:33[4] 李康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