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答案解析)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骨髓.(suǐ)城邑.(yí)赠遗.(wèi)燕.太子(yān)B.流涕.(tì)唱和.(hé)自刎.(wěn)樊於.期(wū)C.诀.别(jué)震慑.(shè)蛮.夷(mán)中庶.子(shù)D.约契.(qiè)嬴.政(yíng)劫.持(jié)夏无且.(jū)【答案】C【解析】A项,“邑”读yì;B项,“和”读hè;D项,“契”读q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测:预料B.仆.所以留者仆:对自己的谦称C.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瞋:发怒时瞪大眼睛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给【答案】D【解析】遗:赠送。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秦王必说见臣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C【解析】A项,说——悦;B项,反——返;D项,卒——猝。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卒.不起意尽失其度②卒.皆夜惊恐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④轲自知事不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答案】B【解析】①通“猝”,突然;②戍卒;③登上;④完成,成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答案】C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贤能为之用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皆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本课话题——勇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目”“发尽上指冠”。
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
易水送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3年4月,“无腿勇士”陈州在华山景区作励志演讲,讲述他为了梦想,不断攀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
陈州6岁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从火车上摔下来失去双腿。
困顿的生活和惨痛的经历曾让他一蹶不振,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为了维持生计,他要过饭,擦过皮鞋,卖过报纸……一次偶遇,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师父,师父教他唱歌乞讨,他才意识到原来乞讨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受人尊重。
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这个无腿青年,完成了自己征服五岳的梦想。
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爬山并非易事,何况是无腿的陈州。
他用自己的双手丈量着脚下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爬上了五岳之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苏轼勇者发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
——亚里士多德[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樊於.期()戮.没()揕.其胸()偏袒.() 扼.腕() 拊.心()自刎.() 收盛.() 以药淬.之()濡.缕() 忤.视() 变徵.()瞋.目() 厚遗.() 卒.起不意()夏无且.() 被八创.() 箕踞..()()【答案】wūlùzhèn tǎnèfǔwěn chénɡcuìrúwǔzhǐchēn wèi cùjūchuānɡjīj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 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2.还⎩⎪⎨⎪⎧秦王还.柱而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3.顾⎩⎪⎨⎪⎧终已不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引⎩⎪⎨⎪⎧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5.就⎩⎪⎨⎪⎧轲自知事不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6.兵⎩⎪⎨⎪⎧不得持尺兵. ( )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 )7.见⎩⎪⎨⎪⎧见.陵之耻 (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8.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发.尽上指冠 ( )9.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 10.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以.试人,血濡缕 (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答案】 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7.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9.副词,如果真的 副词,的确,确实 10.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介词,按照 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函.封之 ( )___________ 2.进兵北.略地 ( )___________ 3.发尽上.指冠 ( )___________ 4.箕.踞以骂曰 ( )___________ 5.又前.而为歌曰 ( )___________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 7.乃朝服..,设九宾 ( )___________ 8.使使以闻.大王 ( )___________ 9.其人居远.未来 ( )___________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___________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名词作状语向北3.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名词作状语像箕那样 5.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7.名词作动词穿着朝服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9)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含答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学生用书P40] 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Ⅱ.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之贱称、谦称和敬称1.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1)竖子:“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刺秦王》)(2)小子:“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2.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高中语文05荆轲刺秦王含解析新人教版
5 荆轲刺秦王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忤视(wǔ)夏无且(qiě)变徵之声(zhǐ)振慑(shè)B.收盛(chéng)更虑之(gēng)图穷匕见(jiàn)卒起不意(cù)C.瞋目(chēn)和而歌(hè)箕踞以骂(jī)以药淬之(cuì)D.说见臣(yuè)被八创(chuàng)给贡职(jǐ)愿得谒之(yè)【答案】C【解析】A项,“且”读jū;B项,“见”读xiàn;D项,“创”读chuāng。
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臣愿得谒之谒:拜会。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购:购买。
B.①荆轲知太子不忍忍:狠心。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顾:考虑。
C.①而右手揕其胸揕:刺。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副:助手。
D.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兴:调动。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士兵。
【答案】C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答案】CE【解析】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F项,卒→猝;G项,说→悦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B.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C.秦兵旦暮..渡易水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答案】B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矣。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省略句。
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
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字体赏美文吊荆轲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有删改)【课内挖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
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
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2.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荆轲刺秦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A.期.年()忤.视() 拊.心() 淬.火()B.戮.没() 瞋.视() 目眩.() 惊愕.()C.箕踞.() 八创.() 拜谒.() 陛.下()答案:A.jīwǔfǔcuìB.lùchēn xuànèC.jùchuānɡyèbì2.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字。
A.不____而走毁家____难然冰释____慨悲歌B.____柱而笑____起不意图穷匕____ 怒发冲____答案:A.胫纾涣慷B.倚卒见冠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返返回(2)振震惧怕(3)还环绕(4)卒猝突然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战国策》一共________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__________________,下迄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________________或进行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__________________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答案:33春秋秦并六国游说诸侯谋议论辩刘向5.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5 荆轲刺秦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大题精做05 荆轲刺秦王【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高中古诗词阅读】《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言太子不忍心,实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堪称浅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有。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自知?”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读,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存有一言,可以求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实乃前曰:“为之自知?”荆轲曰:“净光将军之首以献上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圆领,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到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急于乎?”樊於期袒护痛心而入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实乃今得闻教!”遂自尽。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挑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公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等待,欲与俱,其人居离未来,而为要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言其事者,皆白衣冠上送来之。
至易水上,既祖,途经。
高渐离采莲,荆轲和而歌,为变小徵之声,士皆泣流涕。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回去兮不复还!”复置无私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回去,终已罔顾。
《荆轲刺秦王》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2分)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⑥(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⑦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⑨。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⑩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⑾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被秦王灭族。
荆轲出发前自杀,甘愿把头给荆轲,作为觐见秦王的礼物。
②秦武阳:也称秦舞阳,燕国勇士,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揕:用刀剑等刺。
⑦引:往后退。
⑧绝:挣断。
⑨室:此指剑鞘。
⑩郎中:宫廷的侍卫。
⑾卒:“猝”,突然。
小题1: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秦武阳色变振恐()(2)荆轲顾笑武阳()(3)秦王还柱而走()(4)不得持尺兵()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使毕使于前。
译文:(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小题3:结合本段文字,说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小题1:(1)脸色。
(2)回头。
(3)通“环”环绕。
(4)兵器。
小题2:(1)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
小题3: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从文中以求和为借口出使秦国,献给秦王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体现足够诚意,让秦王放松警惕可以看出;从文中秦武阳因害怕变了脸色,荆轲镇定自若的解释遮掩从而打消了秦国君臣的疑怪可以看出。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讲义:第5课 荆轲刺秦王及答案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先秦之书,得益于刘向父子等人对档案文献的编纂整理,以及历代学者不断辗转翻刻,才使珍贵的上古史的资料流传至今而不致没。
2.背景资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手段。
3.相关知识(1)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是为“国家大事”。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聂政答案:1.不得志,走投无路 2.可以用(它)来 3.袒露一只臂膀 4.不回头 5.宫廷的侍卫五、词类活用1.今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3.发尽上.指冠4.函.封之5.秦兵旦暮..渡易水6.使使以闻.大王答案:1.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3.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5.名词作状语,早晚 6.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六、文言句式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专题09+荆轲刺秦王(一)-人教课标高一语文必修1重难点讲练+Word含解析.doc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
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2、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仰天太息流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持千金之币物。
诸郎中执兵。
左右既前,斩荆轲。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B、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C、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
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 )足下樊於( )期燕( )国切齿拊( )心匕()首忤( )视夏无且()被八创( ) 箕()踞以骂目眩( ) 3.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05 课 荆轲刺秦王(第 02 课时)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樊於期乃前曰(“前”,__________)②其人居远未来?(“远”,__________)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____)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_______)⑤丹不忍以己之私(“私”,__________)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_________)⑦发尽上指冠(“上”,__________)⑧群臣怪之(“怪”,__________)⑨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__________) ⑩(秦王)乃朝服(“朝服”,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④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⑥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________ (2)函封之:_______________ (3)前为谢曰:_____________(4)其人居远:___________ (5)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 (6)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7)发尽上指冠:__________ (8)群臣怪之:____________ (9)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11.文章第 2 自然段的对话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特点? 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荆轲刺秦王》⽂⾔⽂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原⽂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燕南界。
太⼦丹恐惧,乃请荆卿(3)⽈:“秦兵旦暮渡易⽔(4),则虽欲长侍(5)⾜下,岂可得哉?”荆卿⽈:“微太⼦⾔,⾂愿得谒之(6)。
今⾏⽽⽆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千⽄(9),⾢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乃得有以报(太⼦)。
”太⼦⽈:“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之私,⽽伤长者之意,愿⾜下更虑之(12)!”荆轲知太⼦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秦之遇(13)将军,可谓深(14)矣。
⽗母宗族,皆为戮没(15)。
今闻购将军之⾸,⾦千⽄,⾢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常痛于⾻髓,顾计不知所出⽿!(16)”轲⽈:“今有⼀⾔,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为之奈何?”荆轲⽈:“愿得将军之⾸以献秦,秦王必喜⽽善(17)见⾂。
⾂左⼿把(18)其袖,⽽右⼿揕(zhèn)(19)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20)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tǎn)扼(è)腕⽽进(21)⽈:“此⾂之⽇夜切齿拊(fǔ)⼼(22)也,乃今得闻教!”遂⾃刎。
太⼦闻之,驰往,伏⼫⽽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函封之(24)。
于是太⼦预求天下之利⼔⾸,得赵⼈徐夫⼈(25)之⼔⾸,取之百⾦,使⼯以药淬(cuì)之(26)。
以试⼈,⾎濡(rú)缕(27),⼈⽆不⽴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秦武阳(即秦舞阳,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杀⼈,⼈不敢与忤(wǔ)视(28)。
乃令秦武阳为副(29)。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30),其⼈居远未来,⽽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迟之(31)。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知识讲解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了解刘向及《战国策》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知识;3.把握荆轲及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成帝即位后,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还撰有《说苑》《新序》,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西汉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并为之命名。
■3.写作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字词汇总字音樊於(wū)期血濡(rú)缕(lǚ)督亢(kàng)被八创(chuāng)夏无且(jū)提(dǐ)变徵(zhǐ)目眩(xuàn)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卒起不意卒,通“猝”。
词语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5)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通“”,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
3.卒起不意(“”通“”, )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
..
古义: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穷兵黩武()
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引而不发()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4.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皆白衣冠
...以送之( )
(2)士皆垂泪涕.泣( )
(3)又前.而为歌曰( )
2.名词作状语
(1)秦兵旦暮
..渡易水( )
(2)箕.踞以骂曰( )
(3)发尽上.指冠( )
(4)进兵北.略地( )
(5)函.封之(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
(2)群臣怪.之(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
翻译: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
翻译:
3.皆为戮没。
( )
翻译: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翻译:
5.燕王拜送于庭。
( )
翻译: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翻译: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翻译: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反返返回 2.振震惧怕 3.卒猝突然
二、答案:1.没有信物 2.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3.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4.可以用它来……
三、答案:1.走投无路/极,尽/穷尽,走到尽头/贫穷/尽、完结/不得志,不显贵/竭尽 2.指身子向上起/举起/牵、拉/延请/调转车头/带领/序/称引/拉开弓
3.露出/被/拜见,会见/召见,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看见的东西
4.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副词,是/连词,表承接,于是、便/连词,表转折,竟然,却/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四、答案:(一)1.(1)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2)哭,流眼泪
(3)上前 2.(1)早晚,极言时间短暂(2)像簸箕一样(3)向上(4)向北
(5)用匣子(二)使……听到(三)1.远方 2.(1)以……为迟(2)以……为怪
五、答案:1、2.判断句 1.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所考虑的。
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订立盟约)。
3、4.被动句 3.都被杀死或收为奴婢。
4.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5、6.状语后置句 5.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
6.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六、答案: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采分点:微、谒、信、亲)
2.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采分点:上、就、顾)
3.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
4.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采分点:还、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