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来历资料讲解
十二时辰的基础知识
十二时辰的基础知识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时间划分的一种方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分别对应不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
二、十二时辰的名称及其象征意义
1. 子时:23点至1点,代表阴气渐生,阳气渐衰;
2. 丑时:1点至3点,代表万物沉睡,阴气加强;
3. 寅时:3点至5点,代表天地之间,阴阳交替;
4. 卯时:5点至7点,代表阳气抬升,阴气减弱;
5. 辰时:7点至9点,代表阳气强盛,百花开放;
6. 巳时:9点至11点,代表阳气渐盛,万物生长;
7. 午时:11点至13点,代表阳气达到最高点,万物茁壮;
8. 未时:13点至15点,代表阳气渐衰,万物开始凋零;
9. 申时:15点至17点,代表阳气减弱,阴气加强;
10. 酉时:17点至19点,代表阴气渐盛,阳气减弱;
11. 戌时:19点至21点,代表阴气强盛,万物沉睡;
12. 亥时:21点至23点,代表阴气达到最高点,阳气减弱。
三、十二时辰的应用
1. 命理学:十二时辰是命理学的基本元素之一,用于推算人的
吉凶祸福;
2. 中医学:十二时辰与人体经络相对应,用于诊断及治疗疾病;
3. 农业:根据十二时辰的应用,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辰选择
适宜的农业操作;
4. 文化:十二时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
十二时辰对照表讲解学习
十二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说明:1、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2、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
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3、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4、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5、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6、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
7、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
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
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
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8、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
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9、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10、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农妇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
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11、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
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12、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
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
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古时十二时辰名称与含义
「困敦」子时(23:00-1:00)宜| 睡眠忌|熬夜子时名曰「困敦」——混沌万物之初萌,藏黄泉之下。
“子”是“兹”的意思,这时候,万物刚刚开始滋生和繁殖。
早春的午夜时分,高粱幼苗还在湿润的土地上沉睡,在芬芳的泥土中,汲取营养,滋生繁殖。
「赤奋若」丑时(1:00-3:00)宜| 熟睡忌|熬夜丑时名曰「赤奋若」——气运奋迅而起,万物无不若其性。
形容万物继续萌发,系于生长。
丑时鸡鸣时分,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高粱地里的幼苗仍在继续萌发嫩叶,逐渐成长。
「摄提格」寅时(3:00-5:00)宜| 熟睡忌|熬夜寅时名曰「摄提格」——万物承阳而起。
植物芽刚刚吐露,要吸收阳气生长,然后全部露出地面。
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此时的高粱苗在慢慢成长,逐渐茁壮,直起纤细的腰杆,等候黎明的曙光。
「单阏」卯时(5:00-7:00)宜| 清醒、排毒忌|赖床卯时名曰「单阏」——阳气推万物而起;“卯”即“茂”,茂盛的样子。
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滋生繁茂。
日出时分,迎着朝阳,高粱在田野中舒展身姿,活动筋骨,体态也更加繁茂。
「执徐」辰时(7:00-9:00)宜| 吃早餐忌|不吃早餐辰时名曰「执徐」——伏蛰之物,而敷舒出。
万物都震动而生长,草木伸舒,萌芽而出。
经过漫长的夜晚,时光来到了清晨,高粱穗含苞欲放,展露头角,生机勃勃。
「大荒落」巳时(9:00-11:00)宜| 精神饱满忌|久坐不动巳时名曰「大荒落」——万物炽盛而出,霍然落之。
万物到了这个时候,都全部长起来了,聚集在一起。
炽盛而有光泽的样子。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高粱保持着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努力生长,枝繁叶茂。
「敦牂」午时(11:00-13:00)宜| 午饭午睡忌|疲劳作战午时名曰「敦牂」——万物壮盛也。
万物都达到盛大壮茂,枝柯密布的状态。
此时太阳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让人不敢直视,但这毫不影响高粱的青春追梦之旅,只管灌浆壮茂。
古代时辰表
古代时辰表古代时辰表,是古代中国人掌握时间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以日出、日落为起始时间,将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
以下将介绍古代时辰表中各时辰的名称、起止时间及涵义。
子时:夜半十二点至凌晨一点。
子时为一天的开始,象征新生与希望。
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
丑时为祥瑞之时,人们相信在这个时辰做事最容易得到上天的保佑。
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则是老人们起床的时候,也被认为是一天中活力最旺盛的时段。
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
卯时是农民起床工作的时刻,寓意着春花烂漫,方兴未艾。
辰时:早晨七点至九点。
辰时以阳气最旺盛的时刻为标志,适合人们进行身体锻炼和工作。
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巳时是一天中的第六个时辰,象征生命的“上升期”。
午时:上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
午时是太阳到达最高点的时段,表现了生命的巅峰和光明。
未时:中午一点至下午三点。
未时则是午餐后的休息时间,适合打个盹或阅读,以保持活力。
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申时象征勇气和进取,人们在这个时辰进行的活动往往具有领导力和开拓性。
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酉时是迎接黄昏的时光,代表了消极的情绪和鬼神的活动。
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
戌时代表一天的落幕,在这个时辰,人们可以喝茶、聊天以缓解一天的疲劳。
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亥时是一天的结束,人们在这个时辰往往已经入睡,为新的一天充电。
以上是古代时辰表的一些常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如何对时间的把握和理解。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一天被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有独特的称呼。
下面将介绍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及其含义。
1. 子时子时是指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的时间段。
在中国古代,子时被认为是一天的开始,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刻。
子时的到来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人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安静休息或做一些祈福的仪式。
2. 丑时丑时是指凌晨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丑时的名称来源于十二地支中的“丑”,代表着地支的第二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丑时被视为阴气最重的时段,人们相信此时鬼魂活动频繁,因此多数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深度睡眠。
3. 寅时寅时是指凌晨三点至五点的时间段。
寅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三位,寅时是阳气逐渐抬头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相信寅时是最适合进行修炼和学习的时间,因为此时人体的精神状态最佳,容易保持专注。
4. 卯时卯时是指早晨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
卯是地支的第四位,与寅时相邻。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卯时属木,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人们认为卯时是最适合进行晨练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是精力充沛的开始之际。
5. 辰时辰时是指早晨七点至九点的时间段。
辰是地支的第五位,也是五行学说中的土。
辰时代表着阳气渐长,大地回春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多数会在辰时进行一些劳动或事务,如农耕、工作等,以借助大自然的能量来完成任务。
6. 巳时巳时是指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的时间段。
巳是地支的第六位,与卯时相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巳时被视为阳气最盛的时刻,人们相信此时进行一些重要的决策或商谈会更加顺利成功。
7. 午时午时是指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的时间段。
午是地支的第七位,代表着日正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午时被视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此时人们会选择午睡来保持体力和精神的平衡。
8. 未时未时是指下午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未是地支的第八位,与午时相邻。
在古代,未时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疲惫的时刻,人们通常会选择休息或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喝茶等。
古代十二时辰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十二时辰的知识点总结1. 十二时辰的起源十二时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有了关于太阳运行轨迹的初步认识,开始尝试以太阳的运动来划分一天的时间。
据《淮南子》记载,“时一日而共分之为十二辰焉”,这是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十二时辰的文献。
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有了关于十二时辰的基本概念,并且开始尝试用它来指挥农事和计时。
2. 十二时辰的划分古代的十二时辰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进行划分的,每一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但是受季节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黄河流域的夏至时,每个时辰约为2小时15分钟,而冬至时则约为1小时45分钟。
十二时辰的划分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但最具代表性的是《周髀算经》中的划分方法。
这本书是一部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它对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按照《周髀算经》的划分方法,一天的时间被划分为:子时:23时至1时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卯时:5时至7时辰时:7时至9时巳时: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这种划分方法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被人们所采用和接受。
3. 十二时辰的作用古代的十二时辰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
在古代,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通过农事来养活自己,因此时间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时辰的划分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时间,有效利用阳光和水土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行军作战。
在古代,十二时辰的划分也被用于军事活动中。
中国古代的战争主要是步兵作战,由于没有现代的通讯设备,指挥官需要通过旗语和鼓号来指挥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时辰的划分能够帮助指挥官合理安排行军和作战时间,提高军队的战斗效果。
日常生活。
古代的人们也通过十二时辰来划分一天的时间,用它来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国历史常识:十二时辰
子夜 荒鸡 黎明 破晓 早食 日隅 中午 日跌 夕食 日落 日暮 定昏
古籍中的十二时辰
(一)夜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二)鸡鸣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春秋左传正义》
(三)日出
“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 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
中国历史常识 十二时辰
课件提纲
一、十二时辰的由来 二、十二时辰的称谓 三、古籍中的十二时辰 四、十二时辰与养生
十二时辰的由来
古人把一天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十二时辰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 出贡献,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古籍中的十二时辰
(四)日入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元史·日历志》
(五)黄昏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六)人定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十二时辰与养生
《黄帝内经》很早就发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的健康养生和自然时令有规律可循,并提 出了养生与十二时辰关系密切的理论。
十二时辰养生理念即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 脏腑,从而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揭示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真谛。
十二时辰与养生
十二时辰与人体经脉、脏腑对应图
十二时辰的由来
十二时辰表
十二时辰的称谓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古代十二时辰的美称
古代十二时辰的美称古代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每个时辰为两个现代小时。
这些时辰有着独特的名称和美称,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感受。
子时(23:00 - 01:00):子时源自夜半时分,被视为阴雨世界的开始。
也有人将其比喻为“鸡鸣之际,鬼哭之时”。
丑时(01:00 - 03:00):丑时是子时之后的第一个时辰,代表着一天进入深夜,万物沉寂的时刻。
有时也被称为“酉时”。
寅时(03:00 - 05:00):寅时是子时之后的第二个时辰,意味着黎明即将到来,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卯时(05:00 - 07:00):卯时是早晨的第一个时辰,大自然开始苏醒,万物逐渐恢复生机。
人们常称其为“旭日东升”的时刻。
辰时(07:00 - 09:00):辰时代表着早晨的第二个时辰,太阳升起,大地充满阳光和温暖。
又被称为“鸡司晨”的时刻。
巳时(09:00 - 11:00):巳时是上午的第一个时辰,天气逐渐炎热,代表着一天的中期。
也有人将其形容为“蛇化为龙”的时刻。
午时(11:00 - 13:00):午时代表着正午时刻,太阳高挂在天空,天气最热。
有时也被称为“日中”或“酉时”。
未时(13:00 - 15:00):未时是下午的第一个时辰,天气开始转凉,人们进入精力最充沛的状态。
申时(15:00 - 17:00):申时代表着下午的第二个时辰,有时也被称为“卯时”,代表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酉时(17:00 - 19:00):酉时是傍晚时刻,太阳逐渐西沉。
人们常将其比喻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戌时(19:00 - 21:00):戌时是晚上的第一个时辰,人们开始收工回家,准备晚餐和休息。
亥时(21:00 - 23:00):亥时是晚上的第二个时辰,人们进入梦乡,大自然开始进入深夜。
十二时辰名词解释
十二时辰名词解释一、十二时辰的概念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它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二、十二时辰的名称及对应时间(以子时为起始)1. 子时- 时间:23时 - 1时。
- 解释:此时夜色最深,万籁俱寂,是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候。
子时也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所以子时又称为鼠时。
在古代,子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2. 丑时- 时间:1时 - 3时。
- 解释:丑时又称鸡鸣,因为这个时候鸡开始打鸣。
此时,牛正在反刍,所以丑时也与牛相关。
这一时段处于深夜,人们大多处于熟睡之中,而动物们也在按照自己的节律活动。
3. 寅时- 时间:3时 - 5时。
- 解释:寅时称平旦,天开始蒙蒙亮,太阳即将升起。
此时老虎开始活动,寻找猎物,所以寅时与虎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们在这个时候也开始逐渐从睡梦中苏醒,准备新一天的劳作。
4. 卯时- 时间:5时 - 7时。
- 解释:卯时叫日出,太阳已经升起,破晓时分。
兔子出窝开始觅食,所以卯时被称为兔时。
这个时候,人们大多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如耕种、做买卖等。
5. 辰时- 时间:7时 - 9时。
- 解释:辰时称食时,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此时,传说中的龙行雨施,所以辰时与龙有关。
在辰时,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食物、进食,为上午的活动补充能量。
6. 巳时- 时间:9时 - 11时。
- 解释:巳时为隅中,临近中午。
蛇在这个时候开始出洞活动,所以巳时被称为蛇时。
此时阳光充足,人们开始进行各种事务,如手工艺制作、集市交易等。
7. 午时- 时间:11时 - 13时。
- 解释:午时是日中,太阳位于天空正中,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马在这个时候最为活跃,所以午时又称为马时。
在古代,午时也是斩首行刑的时间,因为古人认为阳气盛可以压制阴气。
8. 未时- 时间:13时 - 15时。
国学中关于时辰的知识
国学中关于时辰的知识
国学中有许多关于时辰的知识,时辰在古代被视为影响人类吉凶
祸福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学理论,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小时。
国学中将十二个时辰分为阳时和阴时,阳时从子时(凌晨11点
至次日凌晨1点)一直到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阴时则从午
时到子时。
阳时与阴时代表着不同的能量和状态。
每个时辰还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地支是十二生肖的表示符号。
以
子时为起点,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个时辰对应的地支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子
时与巳时相对,分别代表夜晚和白天的开始;卯时与酉时相对,分别
代表黎明和黄昏时分。
国学中也强调了不同时辰对人们的影响。
根据国学的说法,早上
五点到七点是人体肺经的旺盛时刻,此时应该进行有氧运动;上午九
点到十一点是心脏经的高峰时间,适合进行一些需要专注和思考的工作;下午一点到三点是人体胃经的最佳状态,适合进食;晚上七点到
九点是脾胃经的旺盛时段,应该多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
国学中关于时辰的知识极其丰富,涉及到了时间、能量和人体生
理的相互关系。
深入研究时辰的学问,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
流转和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
古代十二时辰知识
古代十二时辰知识一、子时(23时至01时)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也被认为是阴气最重的时候。
在古代,人们认为子时是灵魂活动最频繁的时刻,因此有些传统文化中,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会避免在子时出门。
二、丑时(01时至03时)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至3点,也被称为鸡鸣之时。
此时夜幕开始降临,鸟类开始鸣叫,因此被认为是大自然的苏醒时刻。
在这个时间段里,人们通常会进行深度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
三、寅时(03时至05时)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至5点,也被称为寅卯之时。
此时是早晨的开始,也是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起床活动,进行晨练或晨读等。
四、卯时(05时至07时)卯时指的是凌晨5点至7点,也被称为日出之时。
此时太阳初升,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逐渐苏醒。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起床工作或进行晨练等。
五、辰时(07时至09时)辰时指的是早上7点至9点,也被称为朝食之时。
此时人们开始吃早餐,工作和学习也逐渐进入高峰期。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朝会或商议国事等。
六、巳时(09时至11时)巳时指的是上午9点至11点,也被称为隅中之时。
此时太阳高照,气温升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逐渐降低。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稍作休息或处理一些轻松的工作。
七、午时(11时至13时)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至1点,也被称为日中之时。
此时太阳达到最高点,气温也最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达到最低点。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吃午饭并休息一段时间。
八、未时(13时至15时)未时指的是下午1点至3点,也被称为日昳之时。
此时太阳开始落山,气温逐渐降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逐渐提高。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继续工作或进行学习等。
九、申时(15时至17时)申时指的是下午3点至5点,也被称为晡食之时。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气温进一步降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也接近尾声。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或进行社交活动等。
十二时辰来历
生肖属相版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
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
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
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
「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
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
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
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
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
中国古代时辰对照表
中国古代时辰对照表中国古代时辰对照表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钟表,所以需要以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小时,通过时辰可以大致确定时间的划分。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时辰对照表的具体内容。
一、子时(子正)子时是在夜晚的11点至1点,子正是在午夜12点。
子时表示一天的开始,也代表人体的最低状态,是一天中最阴寒的时候。
子正则是一天中的中央时刻,也是阴阳交接之时。
二、丑时(丑正)丑时是在夜晚的1点至3点,丑正是在凌晨2点。
丑时代表酷寒,也是人体阳气最微弱的时候。
丑正则表示黑夜的深处,是人体最需要休息的时刻。
三、寅时(寅正)寅时是在凌晨3点至5点,寅正是在凌晨4点。
寅时代表黎明的开始,也是一天中阳气初升的时刻。
寅正则是天亮之前的最后一刻。
四、卯时(卯正)卯时是在早晨的5点至7点,卯正是在早晨6点。
卯时代表太阳初升,大地渐渐充满光明的时刻。
卯正则是一天中的早晨时刻。
五、辰时(辰正)辰时是在早晨的7点至9点,辰正是在早晨8点。
辰时代表太阳升起,光芒四射的时刻。
辰正则是一天中的早晨时光已经过去的时刻。
六、巳时(巳正)巳时是在上午的9点至11点,巳正是在上午10点。
巳时代表太阳高照,充满阳光的时刻。
巳正则是一天中上午时光已经过去的时刻。
七、午时(午正)午时是在中午的11点至下午1点,午正是在中午12点。
午时代表太阳达到最高点,天气最炎热的时刻。
午正则表示太阳正南的时刻。
八、未时(未正)未时是在下午的1点至3点,未正是在下午2点。
未时代表阳气渐衰,太阳开始西斜的时刻。
未正则表示午后时光已经过去的时刻。
九、申时(申正)申时是在下午的3点至5点,申正是在下午4点。
申时代表太阳西斜,光影开始拉长的时刻。
申正则是一天中下午时光已经过去的时刻。
十、酉时(酉正)酉时是在下午的5点至7点,酉正是在下午6点。
酉时代表太阳落山的时刻,天空变得昏暗。
酉正则表示太阳在西方的最后一刻。
讲解十二时辰的由来及应用
讲解十二时辰的由来及应用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用于划分一天时间的一种时间单位。
它源自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方式,由24小时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和12地支划分而来。
每一个时辰代表2小时,合起来就是24小时。
古人使用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人对占星术和宇宙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天干地支是根据观测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规律制定的纪年法,所以中国古代可以根据观测到的日晷、水钟等工具,将一天的时间均匀地划分成12个时辰,以便于管理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二时辰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单位,更是古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十二时辰的划分方式在中国影响深远,它不仅对古代的出生、婚嫁、行军、修造等活动产生影响,对现代的一些传统习俗、节气习惯,甚至风水布局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十二时辰已经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时间划分方式,但在一些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风水布局等方面仍然能够看到十二时辰的影子。
在应用方面,十二时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中,十二时辰常常被用来确定节日的具体时间。
例如正月初一的庙会或者田间耕作、渔民出海等都会按照十二时辰来确定时辰。
其次,在风水布局中,根据十二时辰来确定居住或者商业场所的吉凶方位也是非常普遍的。
再次,在中医理论中,十二时辰对应人体的脏腑和气血运行的不同时段,呼应着中医对时辰养生的观念,因此在中医养生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此外,十二时辰的影响还延伸至中国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方方面面。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24小时制的时间来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十二时辰仍然具有意义。
在一些文化传承的场合,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对十二时辰的传承和应用。
例如在一些民间传统节日庆典中,对十二时辰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清明节扫墓、农历新年的祭拜、儿女父母节的活动等,都可以看到十二时辰的影子。
十二时辰表
十二时辰表十二时辰表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和使用,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为古代农业生产、政治、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十二时辰表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背景十二时辰表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和《尚书》中。
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时矩”的概念,用来测定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时矩逐渐演变为“时圭”,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漏壶”。
汉代科学家张衡在《海仪》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时辰”理论,并做出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就。
唐代科学家僧一行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对十二时辰表做出了更系统的描述和记录,成为后世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时辰构成十二时辰是指在一天时间中,按照地球自转的规律,将24小时均分为12个时辰。
每个时辰对应两个现代小时,东方划分为一日的周期,每个时辰长度相等,各为两个现代小时。
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三、科技含义十二时辰表的产生和应用,涉及到当时的天文和数学技术。
古代科学家通过观察月亮运行的轨迹和地球自转的规律,推算出了十二时辰表。
这需要先对日子划分为24小时,然后再进行折算。
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学科,也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文化意义十二时辰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把握,而这种认知和把握也反过来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尊重时间、注重效率、追求规律等,都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五、社会作用在古代农业生产、政治和军事方面,十二时辰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作物的生长和收割、政务和军事指挥等等,都需要精确测量和把握时间。
十二时辰表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时间计算和参考标准,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十二时辰的基础知识
十二时辰的基础知识“十二时辰”大家都知道,是指一天中将 24 小时平分为十二等份的时间单位,每个时辰约为两小时,这是我国古代时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十二时辰”的基础知识。
一、“十二时辰”的来历“十二时辰”来源于我国古代时间观念,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方式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汉代。
当时的“十二时辰”是用来计算较长时间段的,比如:一个昼夜之间划分为 12 个时辰,每个时辰三个时辰之后,人们就休息一下,以调整身心,成为了古代考试和日常生活的标准时间单位。
二、“十二时辰”的概念和计算“十二时辰”是将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平均分成十二部分,每个时辰约为两个小时。
具体来说,晚一点辰是从夕末(即傍晚时分)到子时(晚上 11 点),再到丑时(凌晨 1 点),中午时分为午时(中午 12 点),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三、“十二时辰”对应的地支和五行每个时辰都对应一个地支和五行,它们分别是:1. 子时:子、水。
2. 丑时:丑、土。
3. 寅时:寅、木。
4. 卯时:卯、木。
5. 辰时:辰、土。
6. 巳时:巳、火。
7. 午时:午、火。
8. 未时:未、土。
9. 申时:申、金。
10. 酉时:酉、金。
11. 戌时:戌、土。
12. 亥时:亥、水。
四、“十二时辰”应用与意义1. 生肖命理学: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地支,与生肖命理学中的地支相对应,用于预测运势,指导科学指导生活。
2. 饮食养生: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可以指导饮食养生,调整体质,保持健康。
3. 旅行规划:旅游行程的规划也可以根据“十二时辰”来安排,选择不同的时段去不同的景点,体验不同的风情和文化。
总之,“十二时辰”的基础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它可以涵盖各个方面,让我们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
十二个时辰的由来
十二个时辰的由来十二个时辰的由来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
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而称为“岁星”。
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
地支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
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
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
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
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十二小时制的由来十二小时制起源于埃及.然而,每个小时的长度会由于季节而不同,从黄昏到黎明12个小时,从黎明到黄昏也是12个小时长。
罗马人也使用12小时制:全天平均的分为十二个小时(因此一年中各天的长度是不尽相同的),夜间被分为三个小时。
这是因为在水鈡发明之前,人们使用太阳作为计时工具,所以没有办法准确的划分时间。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t=T(U,S,X,Y,Z......) U-宇宙;S空间,XYZ,......事件,顺序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
t=(S1,S2,S3,...,Sn) Deng's时间公式:世界事件发生次序的序列。
十二时辰的由来以及划分
十二时辰的由来以及划分古人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此后为了方便熟记,又将十二地支为代号引入时辰之中,分别将其对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
子(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鼠在此时最为活跃。
(北京时间23:00~1:00)。
丑(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牛在此时吃完草,准备耕田。
(北京时间1:00~3:00)。
寅(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此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老虎在此时最为凶猛。
(北京时间3:00~5:00)。
卯(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
月亮又称玉免,此时还在天上。
(北京时间5:00~7:00)。
辰(食时)又名早食等,乃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古代神话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北京时间7:00~9:00)。
巳(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此时,蛇隐蔽在草丛中。
(北京时间9:00~11:00)。
午(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北京时间11:00~13:00)。
未(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羊在此时吃草。
(北京时间13:00~15:00)。
申(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
(北京时间15:00~17:00)。
酉(日入)又名日落、曰沉、傍晚,是太阳落山的时候。
鸡在傍晚开始归巢。
(北京时间17:00~19:00)。
戌(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狗开始守门口。
(北京时间19:00~21:00)亥(人定)生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
人定也18 就是人静。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北京时间21:00~23:00)。
十二时辰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 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 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十二时辰
汉语词语
01 夜半
03 平旦 05 食时
目录
02 鸡鸣 04 日出 06 隅中
07 日中
09 晡时 011 黄昏
目录
08 日昳 010 日入 012 人定
013 时辰别称
015 时辰由来 017 时辰属性
目录
014 出生关系 016 时辰换算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 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 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十二时辰文化常识
十二时辰文化常识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太阳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段分为12等份,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的长度为2小时,每个时辰还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也叫十二时辰制。
这种计时方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十二时辰是一种精确的记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它被运用到各领域,是政治、宗教、社会、经济等领域的重要参考,直到清朝灭亡,十二时辰仍然是中国古代时间计算的标准。
十二时辰的名称是按照它们在一天中的位置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
它们的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运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节奏和安排。
十二时辰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内涵。
它被认为是一种宇宙和谐的观念,可以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完整的生活。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时间,做出恰当的安排,以便达到人生的最大价值。
此外,十二时辰的文化还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春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根据十二时辰的计算方法,按照先后顺序,安排一天的活动,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十二时辰文化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在道德、礼仪、传统节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计时方面也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时间,把握人生,从而达到和谐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时辰来历
生肖属相版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
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
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
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
「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
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
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
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
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
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
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
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
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
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据说,古时候,人们是没有生肖的。
十二生肖是后来玉帝给排定的。
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廷里召开一个上肖大会。
他给各种动物发了道开会的圣旨。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
它们生活在一起,像兄弟一样。
开上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起去参加。
猫很会打瞌睡,它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就预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知道我是很会打瞌睡的。
”猫大爷客气地说,“明天去上肖的时候,倘使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着胸脯说:“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会叫醒你的!”
猫大爷说了声“谢谢你。
”就抹抹胡子,放心睡着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来,吃过早饭,独个儿上天廷去了。
对正在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这天也得到了开上肖大会的通知。
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长的大胡子。
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
但是龙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美丽的角。
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就打定主意,决心要借一对角来戴上。
正巧!它从清水潭里钻出来一看,就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
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
龙哥哥一见,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扫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
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一对像你一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
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
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
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么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
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
玉帝为什么只挑这几种动物呢?譬如:挑了鸡,为什么不要鸭子?挑了老虎,为什么不要狮子?他到底是根据什么挑选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
特别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
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
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应该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起来说:‘啊呀!这个老鼠真大!’却从来也没有听见人说过:‘啊呀,这头牛真大!’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实在比牛大!”
老鼠这一番话,简直把玉帝弄糊涂了。
玉帝说:“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看不见得吧?”
猴子和马都说老鼠胡吹。
但是老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试一试!”
鸡、狗、兔、羊等都同意试一试,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带了十二种动物到人间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说的一样,当大水牛在人们面前走过的时候,人们纷纷议论说:这头牛真大。
这时,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两脚直立起来。
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惊呼起来:“啊呀,这只老鼠真大!”
玉帝亲耳听见了人们的惊呼。
他皱皱眉头,无可奈何地说:“好吧,既然人们都说老鼠大,我就让老鼠做第一肖。
至于牛,就屈尊第二吧!”
这样就算确定下来了。
现在的十二生肖就这是样: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老鼠做了第一肖,得意洋洋地回来了。
睡眼蒙胧的猫看见了,奇怪地问道:“鼠弟,怎么啦?今天没有开上肖大会吗?”
老鼠神气活现地回答道:“你还在做梦呢!上肖大会早已开过了,有十二种动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猫大爷着实吃了一惊,圆睁着两眼,问道:“那你为什么没叫我一道去?”
老鼠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忘记了!”
猫大爷气得胡子根根翘起,大声嚷道:“小东西,你不讲信用!你不是亲口答应叫醒我的吗?要不然,我也不会放胆睡着。
你害我误了一件大事,我要跟你算账!”
老鼠一点也不肯认错。
它满不在乎地说:“哼,有什么账可算呢?叫你,是情分,不叫你,是本分。
我又不是你的跟班!”
这一下可把猫大爷气坏了。
它“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突然把牙齿一磨,“呼”的扑上去,咬住老鼠的头颈。
老鼠只把后腿弹了两下,“唧唧”叫了两声,就断了气。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死对头,直到现在还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