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四校2016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
2016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带解析)
试卷第1页,共9页绝密★启用前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38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甸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以江东二乔的命运影射国事,借古讽今,可见诗人构思之奇特。
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视觉上给人以齐整之美,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彻),影布石上”明写鱼,暗写水。
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
D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山水画,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周敦颐) (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试卷第2页,共9页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一则)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读·书1.【答案】【解析】规范书写。
2.【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2)九万里风鹏正举(3)心忧炭贱愿天寒(4)蜡炬成灰泪始干(5)俗子胸襟谁识我(6)于我如浮云(7)—鼓作气(8)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9)生子当如孙仲谋【解析】直接默写即可。
二、读·思3.【答案】B【解析】B项是强调读书的,这里的“书”指的是“知识”。
4.【答案】D【解析】汉字中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还是形声字,意思很多都与字形有关,如“山、休、忍、打”等字。
5.【答案】C【解析】阅读名著时要了解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
《水浒传》中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的是李逵,不是燕青。
6.【答案】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制订读书计划;读书顺其自然,一本接一本;如果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就找相关的书来看,或者找书中提到的其他书来看,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解析】这篇文章冯立介绍了自己的多种阅读方法,如每读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制定读书计划等,找出一条即可。
7.【答案】示例一:不论哪种读书方法,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深入到书本实在的内容中去,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就会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示例二:有的书需要精读。
通过研读内容和进行深入的思考来获得它的精髓;有的书可以略读,把握大意领会要旨;还有的书只需浏览,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示例三:读书的关键是确有所得,不能一味只求读得快、读得多,与阅读数量相比,读书质量的高低才是判断阅读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
示例四:读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享受读书的乐趣非常重要。
读大量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各种类型的书,随时随地地读书,这样终有所获。
【解析】这篇文章介绍了冯立的读书情况,可以结合链接材料中所说的读书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2016年高考(275)山西省四校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2016年高考(275)山西省四校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山西省四校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临汾一中、康杰中学、忻州一中、长治二中)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晋商四校)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015—2016学年度“晋商四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文理科)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
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
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80分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杨义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
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
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
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
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
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
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
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
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
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
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
2016年山西语文中考试卷(试卷+答案)
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告磬如法炮.制(pào)物竞天择B.归咎.(jiù)馈赠风雪载.途(zài)通宵达旦C.殷.红(yīn)销蚀恪.尽职守(kè)珠丝马迹D.狡黠.(xié)绰号叱咤.风云(zhà)略胜一畴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B.②①⑥⑤③④C.⑥②⑤①③④D.②⑥①⑤④③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绝密 __ __ __1. 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 分) ___ __ __ 卷__ -------------------- 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
10 分) 考 _____ _ 上 (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
(《卖炭翁》白居易) __ ___ __ __ _ ___ _(6)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____ 答__ -------------------- _ _ _ _ _ _ (9)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 _ __ 题 __ 校 __ -------------------- 二、读 ·思 (38 分)一、读 。
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2 分) ( )C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 ★启用前山西省 2016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在4.下列读图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语文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此--------------------·书 (12 分) __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 _ _ _或 号 证 2.读下列 ( 准 _(1)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
(《行路难》李白) __(2)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李清照) _ _ _ --------------------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
(《无题》李商隐)_ (5)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 名 姓 (7)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8)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晋商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2015—2016学年度“晋商四校”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文理科) 本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6分)~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
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
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
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
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
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
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
身材较矮的那个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
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的汉于打倒往地,他准能达到目的。
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
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不久就结束了。
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刺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哪。
”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
我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
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四校联考语文试卷.pdf
2016届高三年级第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5分)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
在《赋》中,“ ,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
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
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
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象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
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象两件衣服堆在一起。
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
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
这个小芽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
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
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
那个小疙瘩,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
前些日子,他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
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
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
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
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
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
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中考语文试卷)中考试卷九年级总复习人教版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中考语文试卷)中考试卷九年级总复习人教版试题名称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中考语文试卷)què(雀跃鹊桥) cuō(撮合搓洗) ch óu(酬报筹备)C.(桂冠guān 冠guàn军)(记载zǎi 超载zài)(湖泊pō停泊bó)(轴zhóu心压轴zhòu)D.(顷qǐng刻倾q īng倒)(游弋yì摇曳yè)(旷kuàng野粗犷guǎng)(阁楼lóu 镂lòu空)3.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A.马大哈马后炮马前卒B.人是衣裳马是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C.马到成功青梅竹马心猿意马厉兵秣马D.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4.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文段中加点的名词,它和“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中的“前身”意思相同。
B.文段中“聚集”一词,可以用近义词“汇聚”来替代。
书写“聚集”时注意两字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聚”字共14笔。
C.文段中“悬岩峭壁”是并列短语,结构相同的如“铜墙铁壁”“和风细雨”等。
D.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
5.在“读资讯,晒感受”语言课堂上,同学们听到如下内容:2016年,暮春,子夜,北京。
毗邻王府井大街、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依然灯火通明。
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嘀嗒有声,手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
2016届高三四校一联语文试题解析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长治二中康杰中学忻州一中临汾一中(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综述
2015—2016学年度“晋商四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文理科)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
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
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一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áo)隽.永(jùn)颓圮.(qǐ) 浪遏.飞舟(è)B、百舸.(kě)火钵.(bō)青荇.(xìng)忸怩.不安(ní)C、团箕.(jī)悄.然(qiāo) 长篙.(gāo)叱咤.风云(zhà)D、彷.徨(páng) 漫溯.(sù)下载.(zài)自怨自艾.(yì)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愤懑榆阴神彩飞扬貌和神离B.绯红凄婉满目疮痍妄自菲薄C.飘泊剽悍轻歌慢舞剑拔驽张D.笙箫冰屑神态安祥满腹经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们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B。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了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C。
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D。
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要想了解实际情况,这些高管就必须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鼓励员工。
②奥巴马邀请商业领袖到白宫,与医院、制药公司等利益攸关方进行协商。
③“复制”可以快速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然而也有抄袭、剽窃之嫌,甚至会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其备受质疑,如果时间允许,我愿与您地聊聊关于“著作权”的问题。
A。
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B.各抒己见推心置腹畅所欲言C。
【全国Ⅰ卷】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I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山西省近年-近年学校高二语文4月联考试题(扫描版)
山西省2016—2017学校高二语文4月联考试题(扫描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四校2016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长治二中忻州一中临汾一中康杰中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
“夫国学者,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
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
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
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
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