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合集下载

吴式太极拳简化30式,长拳108式要领

吴式太极拳简化30式,长拳108式要领

吴式太极拳- 简化30式要领身体上准备:1.虚领顶劲:行拳过程中要保持头顶悬2.尾闾中正:尾闾与地面保持垂直,与头顶悬对应3.含胸拔背胸部不要向前挺,放松。

脊背要撑圆,拔背就是用头把中枢神经提起来。

4.沉肩坠肘肩膀放松,不要拱肩,肘关节垂直对着地面,不要外翻。

5.松腰垂臀腰部放松,使气下沉丹田,臀部内收不要外撅。

6.裹裆含腚大腿肌肉外翻,把裆部撑圆,肛门上提,使气不外泄。

7.气沉丹田呼吸变深使横膈膜下降,气入下丹田。

腹部呼吸使得上下丹田都充满气。

8. 胯部要内收一点9. 身体不要前倾太多,头,脊椎和尾闾保持一直线贯通。

第一式:太极起式首先:两脚平行步、与肩同宽、两个胳膊放松下垂、好像挂在肩膀上、感觉手要碰到地面似的,头要虚领顶劲、目光放远处,含胸拔背,肩窝、膝盖窩、腹股沟要松弛下沉、不要向前顶出,膝盖微微内扣,宁静安舒。

闭口,鼻息,舌顶上鄂。

吸气,食指引导双手向前,好像是贴着地面似地,同时要有向远处伸展的意念,到与肩同高的地方,向中间收容,手腕向下按,开始向下落,同时意念气沉丹田,过腹部膝盖自然弯曲,就是气沉丹田的引导。

重心移到右脚,双手打开到30度位置,左脚跟微微抬起,再双手向前合拢,同时左脚伸出,变虚步,阴阳掌。

双手向前合拢时,要有向远方伸出的意念。

阴阳掌这个三角形要有弹性的,不是瘪掉的,就是要虚劲,大拇指领劲,对着鼻尖。

第二式:揽雀尾从琵琶手开始,以左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右手上提一点身体带动右手在左手上划一个圆弧,意念向远处伸展,变成阴阳掌,大拇指对着鼻尖,母指根与鼻尖同高,琵琶手要向前伸出展点(两手的肘关节要微微合拢一点)、三角形也是要有弹性并蓄劲(注意大拇指要上翘领劲)。

手伸出同时,右脚向前也伸出,变成虚步,右脚尖微微内扣,重心落在左脚。

脚不动,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边落边转到与肩同高处,再收回一点。

左转45度,脚不动,由虚步变弓步,右手指尖领劲就是意念在指尖、指尖上感受一个螺旋劲(在推手过程中螺旋劲相似切线的作用把对方的力牵引和化解掉)、手往45度方向伸展身体向前挤出、同时眼睛朝着手指方向穿过手指看出去、步伐不动,腰转带动手到右侧30度,转动的过程就是太极拳的崩劲(好像是挤出去一样)。

(完整版)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完整版)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108式太极拳的拳种和名称

108式太极拳的拳种和名称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询问108式太极拳的拳种和名称,我所练习的和式太极拳就为108式,招式名称介绍如下:1、预备式28、单鞭55、后招82、高探马2、上金刚29、云手56、勒马式83、十字手3、翻掌30、进步高探马57、野马分鬃84、单摆莲4、懒扎衣31、转身平心锤58、老虎大张嘴85、指裆锤5、开合32、右拍脚59、白蛇吐信86、上金刚6、单鞭33、平心锤60、玉女穿梭87、翻掌7、领落上金刚34、左拍脚61、懒扎衣88、懒扎衣8、白鹤亮翅35、双风贯耳62、开合89、右砸七星9、上步十字手36、旋脚蹬根63、如封似闭90、七寸靠10、搂膝斜行37、二步三锤64、单鞭91、小擒拿11、琵琶式38、青龙探海65、云手92、回头看画12、拗步斜行39、黄龙滚背66、跌岔93、进步指裆锤13、蓄身40、霸王敬酒67、扫螳腿94、黄龙搅水14、搂膝41、二起拍脚68、右金鸡独立95、平心锤15、上金刚42、进步分门桩69、转身96、白鹤亮翅16、束手解带43、双手抱膝70、左金鸡独立97、如封似闭17、伏虎44、喜鹊蹬枝71、双振脚98、单鞭18、指地锤45、鹞子翻身72、倒撵猴99、左砸七星19、肘底看拳46、右裹膝73、白鹤亮翅100、七寸靠20、倒撵猴47、转身左裹膝74、上步十字手101、擒拿21、白鹤亮翅48、演手锤75、搂膝斜行102、进步十字手22、十字手49、迎面肘76、海底针103、退步跨虎23、搂膝斜行50、抱头推山77、闪通背104、转身24、海底针51、白鹤亮翅78、白鹤亮翅105、双摆莲25、闪通背52、如封似闭79、如封似闭106、搬弓射虎26、白鹤亮翅53、单鞭80、单鞭107、上金刚27、如封似闭54、前招81、云手108、合太极勤学苦练弘扬太极“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

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

吴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拳谱1、预备式2、太极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上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12、抱虎归山(豹虎推山=斜搂膝拗步+翻身搂膝拗步)13、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楼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卸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蹬脚32、进步栽捶33、翻身撇身捶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踢脚36、退步打虎37、二起脚38、双峰贯耳39、翻身二起脚40、撇身捶41、上步搬拦捶42、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抱虎归山(豹虎推山)45、揽雀尾46、斜单鞭47、野马分鬃48、玉女穿梭49、揽雀尾50、单鞭51、云手52、单鞭53、下势54、金鸡独立55、倒撵猴56、斜飞式57、提手上势58、白鹤亮翅59、搂膝拗步60、海底针61、扇通背62、撇身捶63、上步搬拦捶64、上步揽雀尾65、单鞭66、云手67、单鞭68、迎面掌。

69、转身十字摆莲70、搂膝指裆捶71、上步揽雀尾72、单鞭73、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76、转身迎面掌77、转身双摆莲78、弯弓射虎79、上步迎面掌80、翻身撇身捶81、上步高探马82、上步揽雀尾83、单鞭84、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47、左打虎右脚下落扣脚尖(45度),左脚点地做捋式,腰向左转迈左脚,两手翻转打虎式。

注意两手和脚合,左手向左转头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眼看前。

48、右打虎重心后坐松双拳,腰带左脚扣过来,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脚虚点意前方。

腰向右转迈右腿,右手向右转头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顶头悬。

49、回身右蹬脚裆劲下沉开左脚,腰向左转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随,两手交叉在胸前。

提起右脚独立站,腰略右转两手展,随后右脚向前蹬,呼吸自然内气转。

50、双峰贯耳独立转体脚根转,左右分手复下沉,左胯托起右腿迈,双臂上打要进身。

51、左蹬脚两手翻转到胸前,提起左脚略左转,两手前后把掌分,左脚前蹬稳重心。

52、转身右蹬脚左脚回收向后伸,两手向前平衡身,左脚前扫转一圈,脚尖为轴保重心。

左脚落来右脚抬,两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脚蹬,眼视前方意要远。

53、落步搬拦捶右脚下落摆好脚(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转,两手随腰自旋转,带起左腿再左转。

腰胯托起迈左腿,两手拉开再进身,转换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细深长。

54、如封似闭如封似闭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开合现,内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启后十字手十字手也同样做,转换拳式上下合,开步站立顶头悬,眼视前方式要圆。

56、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斜搂膝,调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脚扣,搂膝捋挤按式成。

57、斜单鞭单鞭动作也同上,调换方向走斜方(45度),动作转换在思维,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扣左脚(腰带),重心左移带右脚,左手曲臂到脸前,松开勾手收腹前。

双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来,松腰送出右脚来,弓步转腰两臂展。

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远视,气顺意远精神爽。

59、左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右脚开(45度),同时右手翻过来,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翻转到胸前。

右胯托起左腰来,左转迈出左腿来,弓步转腰两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左脚开(45度),转腰抱球再做来,左右相同连续做,意念不断势势连。

吴氏太极拳基本八势

吴氏太极拳基本八势

吴氏太极拳基本八势吴氏太极拳基本八势(翁福麒讲述)杨禹廷太极拳基本八式:我根据杨公以前的教导,我经过锻炼以后找出其中八个基本的动作,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八式。

其中有:预备式,向前进的搂膝拗步,向后退的倒撵猴,向左右四角的玉女穿梭,中间所谓中定的揽雀尾,左右两侧是单鞭,云手,最后是合太极,这八个式子。

太极起势:开步,两腕前掤,两掌下采。

(面南)搂膝拗步:左抱七星,(上下措掌直接向前)一个搂膝拗步;第二个搂膝拗步,第三个。

倒撵猴:后退的倒撵猴,第二个,第三个。

玉女穿梭:(右抱七星,右脚向内活步,脚尖向上,然后再打开步,同时右手下插,左手够右耳边)完全是向隅角方向(斜飞打开);左手斜坡后上也是到左后的隅角,按掌是左前的隅角。

向后翻身,左指尖转145度,继续转145度(左脚扣)右脚外展,活步向右前,左脚跟外碾脚,向原来的左后方按掌;右抱七星,(活右步,下插,斜飞一下,再向左后穿梭)按掌;从原来的右后方旋转到原来的右前方,做第四个玉女穿梭,是原来的右前方。

(按83式逆转90度)揽雀尾:接上动变揽雀尾,(左抱七星,右抱七星)为什么说揽雀尾是中定的,因它的重心是向前后进退,而没有移步,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定的。

搂膝拗步是向前迈步的,倒撵猴是后退,玉女穿梭是向左右方向进的,所以揽雀尾只有重心前脚到后脚,后脚到前脚,这样叫做中定。

单鞭:出掌向左捋。

云手:左手下划,弧线运动到体前时,掌心向内;继续运动(由左侧,再到右肘的下方)。

左手从右侧起,向右前上45度,正前方,向左前上45度,到左侧,这样就是左右两侧的,同样右手到右前上方45度,立掌正前方,到右前上到右侧。

这说明了左顾右盼,在右手向上的时候,因为要左移动,必须把右脚收回。

右掌到右侧的时候,再稍微往前放松一点,左脚向左横移(两个云手)。

云手到单鞭。

太极收势:(平拉开,收回,指体前相对,平行地面)两掌下按,大指接触的时候到肚脐再分开,下落体两侧,虎口朝前。

可以做一个呼吸把指尖放松,再做一次呼吸,身体完全送直站立。

吴氏太极拳.doc

吴氏太极拳.doc

吴鉴泉太极拳式(一)预备势说明:预备势者,是在未开始动作的预备姿势,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然后起势注意要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二目平视,精神内守。

动作要领: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功,呼吸导引十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太极拳起势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一式两手提起分两仪,左右一似阴阳鱼,静极而动开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双手合成阴阳掌,两掌相错拿关节,待机而动观变化,随势往来运机宜。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二式身形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背,大指对正在准头,精神涵蓄勿暴露;一切举动须沉静,呼吸平息莫紧促,动中有静静复动,意随心使气从意。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三式松肩垂肘采扌履劲,牵引对方自动起,转移对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费力;取舍攻击徐观变,伸屈开合任自然;挤进采退扌列旋转;八法精通能应变。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四式弓腿向前劲为挤,右转平旋为扌朋扌列,动作形成胸前圈,纵横平圆随意转;上旋下旋徐进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确太极缠丝劲,沾粘连随不丢顶;虽然分解为六式,得其环中而为一。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五式五式回旋迎面掌,蓄劲待发推向前,似发未发劲未展,发掌如矢打在面;扌朋扌履挤按须认清,得其环中应无穷;这个姿式变化大,得来不觉费功夫。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六式弓腿照出迎面掌,雀尾劲义说完毕,升降沉浮守中土,总而言之合即出;旋转进退与开合,身法步法须一致,周围面积三百六,内外大小俱为一;外用向心包围力,内用离心脱困围,主动被动互乘变,得其环中乐融融;学者识得内外旋,上下进退具了然。

单鞭势右手作钩是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随手势向左转,涵胸拔背神贯顶;裹裆护臂尾闾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气沉静,松肩坠肘如泰山。

提手上式之一吴鉴泉拳式(二)提手上势之二两手相合来抱拢,右手上旋左下按,如若推进为挤劲,提高上旋乃上势;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两付微弯气贴背,提手上势乃一体。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殷月明 2007 年 4 月于上海
说明: 一、 本拳谱是通过参加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工会太极拳协会组织的“吴
氏太极拳初级培训班”学习,并根据教练周中福的教学内容整理而 成。 二、 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由徐致一编著的《吴氏 太极拳》一书。本拳谱所使用的图和式样也取自该书。 三、 本拳谱仅用于拳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和练拳之用。 四、 2006 年 9 月第二稿,采纳吴晓春的意见后的修改稿。2007 年 4 月第 三稿,根据中级班学习心得整理完善,并增加每动的意念。
正西不变,如图 4。
动作六(弓步打挤):从上式(图 4),屈
图5
右膝变虚步为右弓步,重心慢慢前移,体重在右脚,左腿伸直,两手趁势微带弧线
向前伸出,方向不变,右臂不要太直,保持坠肘,如图 5。意在坐掌心,目视前
方。
图6甲
图6乙
7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动作七(转腰掤捋):从上式(图 5)仍为弓步,身体向右微微旋腰,同时, 右手循自然弧线向右方平移,左手指尖搭右腕上随同移转,至身体和两手手指均转 向西北方,如图 6 甲。此时,腰已不能再向右旋,即趁势徐徐坐左腿,并徐徐转向 正西,右腿变弓步为虚步,同时右手屈臂垂肘收小弧圈,转至右肩前方时指尖已渐 渐转向上方,即徐徐转腕向正西方变为正掌,左手跟在右腕之下,由俯掌转为仰 掌,两肘微屈,身向正西,眼视前方,如图 6 乙。
断,动中求静,阴阳合一。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名称: 1、太极起势 2、拦雀尾 3、 单鞭 4、 提手上势 5、 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 倒撵猴 11、斜飞 12、海底针 13、扇通背 14、云手 15、左右分脚 16、转身蹬脚 17、双峰贯耳 18、野马分鬃 19、玉女穿梭 20、下势 21、金鸡独立 22、退步跨虎 23、迎面掌 24、转身摆莲脚 25、弯弓射虎 26、 上步迎面掌 27、翻 身劈 身捶 28、上 步 拦雀尾 29 、单鞭 30、收势合太极。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大全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大全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大全吴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

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下面是网为大家介绍的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

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7、提手上势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14、十字手15、斜搂膝拗步16、转身斜搂膝拗步17、揽雀尾18、斜单鞭19、肘底看捶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23、白鹤亮翅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27、翻身撇身捶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31、云手32、单鞭33、左高探马34、右分脚35、右高探马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39、进步栽捶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42、右分手43、一起脚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46、二起脚47、双峰贯耳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50、高探马51、进步搬拦捶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54、十字手55、斜搂膝拗步56、转身斜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59、手挥琵琶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63、手挥琵琶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66、手挥琵琶67、野马分鬃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71、云手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右金鸡独立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85、上步揽雀尾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90、扑面掌91、翻身单摆莲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95、单鞭96、下势97、上步七星98、退步跨虎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103、扑面掌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107、单鞭 108、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1、预备势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平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

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平视神内含。

2、起势两臂前搓松下肩,与肩同高变下按,右手抹眉两臂展,同时腰带右脚开。

屈膝下蹲两手起,头顶松肩手变按,右手抹眉右脚开,两手翻转抱球来。

3、揽雀尾左朋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脚再左转,胯托左腿向前迈。

重心前移蹬后脚,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远视,呼吸自然顶头悬。

4、揽雀尾右朋重心后移左脚扣,重心左移两手随,腰向左转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转带右腿,复向右转迈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裆劲生,屈臂要圆易放松,意要放远内劲涌,身要平正不前倾。

捋:重心略后臂右转,随腰右转两手翻,复向左转坐后腿,手形不变随腰转。

挤:腰带右臂向右转,右臂外撑左手按,松圆远视要进身,外形不动按:重心后移两手收,头顶肩松沉下肘,左脚蹬地两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头顶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气上下随,前弓呼气上下合。

5、单鞭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带动右脚扣,两手平抹向左行,与肩同高眼随行。

两手屈臂向右转,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内翻到胸前,腰向左转合起手。

复向左转变勾手,右腿坐稳气下沉,后胯托起左腿迈,弓步按掌单鞭生。

6、提手上势重心后移扣左脚,重心左移松勾手,两臂平展松两肩,腰向左转提右脚。

复向右转送右腿,脚根着地合起手,右手在前与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鹤亮翅两手下履右靠生,双手翻转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转圆到脸前。

腰向右转带左腿,复向左转向前点,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顶下松长身形。

8、左搂膝拗步重心不动腰右转,右手向下复后转,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重心右移左脚起,复向左转送左腿,左手向前搂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挥琵琶势右脚跟步复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脚略动虚步落,左手前伸10、左搂膝拗步稳住重心腰右转,右手向下往后伸,转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太极拳家张全亮先生以“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37式”为主要教学内容,讲解“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由“掤、挤、肘、靠、捋、按、採、挒”八法单操归穴习练、八法相生相克循环习练,到六合六冲体用及推手综合运用,使教学深化到太极心法的深层次。

张全亮老师(穿红衣者)授课张全亮老师授课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的教学体系,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是基本八法训练的第一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张全亮先生认为,“按窍运身”是王培生宗师生前在总结数十年体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理论。

这一理论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了“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传统理论。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法体用中以意导气按摩相应的穴位,即先将意念专注于相应穴位,引导内气自然聚合于此。

随之让内气沿着经络运行,内动外随,向上则如气蒸腾,向下则如水洇沙;如此,健身则可以通经化瘀,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技击则可以使对方劲力如攀沙山,如陷泥潭,蹬不上劲,抬不起腿,迈不开步,从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人周身有360多个穴位,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178个动作,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按窍运身”?张全亮先生采取了吴式太极拳八法的重点穴位按窍运身法,即把握太极八法相对应的关键穴位,进行导引按摩。

其“劲别穴位歌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採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单练按前后四手顺序进行。

前四手为进攻手:掤、挤、肘、靠;后四手为化解手;捋、按、採、挒。

每一劲别的单练起止都循规按穴,比如掤劲的操练:两脚并立,右掌前掤,右手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上方抬至拇指尖与右鼻翼同高的时候,意想右鼻孔外张,右掌产生掤劲,随之,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手掌内旋,手心向里;左手向前抬起,拇指与心口相对;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随即跟上,意想心窝向前找左手拇指指甲,右掌产生掤劲;随即右掌外旋,掌心朝前,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伸展,左手跟进,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屈膝前弓,重心移向右腿成右弓步,目视右掌食指尖。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四式;动作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四式;动作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四式(动作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四式第一段:1、预备式 1.开步站立2、太极起式 1.双臂前掤 2.两掌下按3、揽雀尾 1.虚步掤手 2.弓步前挤 3.虚步掤手 4.弓步前掤5.坐腿托掌6.扣步按掌4、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5、提手上势 1.虚步掤手 2.弓步前挤 3.开步撑按6、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 2.屈蹲垂肘7、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 3.虚步立掌 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摆挑7.上步提按8.弓步搂推9.提步摆挑 10.上步提按 11.弓步搂推 8、手挥琵琶 1.坐腿掤手 2.弓步前推3.开步掤举9、上步搬拦捶 1.屈蹲按抱 2.弓步平抹 3.坐腿回捋 4.立身拦掌5.弓步打捶10、如封似闭 1.坐腿回抽 2.弓步按推11、十字手 1.弓步分掌 2.屈蹲合抱12、抱虎归山 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13、揽雀尾 1.转身提按 2.弓步搂推 3.虚步立掌 4.弓步前掤5.坐腿托掌6.扣步按掌1.撤步勾手2.马步平捋 14、斜单鞭第二段:15、肘底看锤 1.弓步前举 2.虚步看捶16、倒撵猴 1.弓步前穿 2.坐腿提按 3.退步搂推 4.坐腿提按5.退步搂推6.坐腿提按7.退步搂推 17、斜飞势 1.叉步掩肘 2.提腿下劈 3.弓步穿靠18、提手上势 1.虚步掤手 2.弓步前挤 3.弓步撑按19、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 2.屈蹲垂肘20、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21、海底针 1.坐腿前举 2.丁步下插22、闪通背 1.上步挑穿 2.马步架推23、撇身捶 1.转身撇捶 2.弓步前推24、退步搬拦捶 1.撤步合掌 2.坐腿拦掌 3.弓步冲拳 25、上步揽雀尾 1.虚步立掌 2.弓步前掤 3.坐腿托掌 4.扣步按掌 26、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27、云手 1.弓步托按 2.横弓步靠 3.合步托按 4.开步旋摆5.横弓步靠6.合步托按28、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第三段:29、高探马 1.虚步前推30、左右分脚 1.弓步抹掌 2.合臂下劈 3.提膝上架 4.分脚劈掌5.弓步抹掌6.合臂下劈7.提膝上架8.分脚劈掌 31、转身蹬脚 1.垂脚抱拳2.蹬脚劈掌32、进步栽捶 1.落步提按 2.弓步搂推 3.提步摆挑 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摆挑7.上步提按8.弓步栽拳 33、翻身撇身捶 1.转身撇捶 2.弓步前推34、上步高探马 1.弓步前推35、披身踢脚 1.合臂下劈 2.提膝上架 3.分脚劈掌36、退步打虎 1.撤步合掌 2.提腿按掌 3.弓步下捋 4.提膝抱架 37、二起脚1.垂脚抱掌 2.蹬脚劈掌38、双峰贯耳 1.屈膝合手 2.上步分落 3.弓步贯拳39、翻身二起脚 1.叉步抱拳 2.提膝上架 3.蹬脚劈掌 4.转身合拳5.转身提拳6.踢脚劈掌40、撇身捶 1.落步撇捶 2.弓步前推41、上步搬拦捶 1.弓步前伸 2.坐腿拦掌 3.弓步冲拳42、如封似闭 1.坐腿回抽 2.弓步按推43、十字手 1.弓步分掌 2.屈蹲合抱44、抱虎归山 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45、揽雀尾 1.转身提按 2.弓步搂推 3.坐腿立掌 4.弓步前掤5.坐腿托掌6.扣步按掌46、斜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第四段:47、野马分鬃 1.坐腿立掌 2.上步合手 3.弓步分靠 4.上步合手5.弓步分靠6.上步合手7.弓步分靠8.坐腿立掌9.上步合手 10.弓步分靠48、玉女穿梭 1.提步穿手 2.弓步前掤 3.坐腿旋举 4.弓步架推5.转身合抱6.弓步前掤7.坐腿旋举8.弓步架推9.坐腿立掌 10.上步合手 11.弓步分靠 12.提步穿手13.弓步前掤 14.坐腿旋举 15.弓步架推 16.转身合抱17.弓步前掤 18.坐腿旋举 19.弓步架推 49、揽雀尾 1.坐腿立掌 2.弓步前掤3.坐腿托掌 4.扣步按掌 50、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51、云手 1.弓步托按 2.横弓步靠 3.合步托按 4.开步旋摆5.横弓步靠6.合步托按52、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第五段:53、下势 1.转身平捋 2.仆腿下势54、金鸡独立 1.弓步前穿 2.提膝撑按 3.弓步劈穿 4.提膝撑按 55、倒撵猴1.退步搂推 2.坐腿提按 3.退步搂推 4.坐腿提按5.退步搂推56、斜飞势 1.叉步掩肘 2.提腿下劈 3.弓步穿靠57、提手上势 1.虚步掤手 2.弓步前挤 3.开步撑按58、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 2.屈蹲垂肘59、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60、海底针 1.坐腿前举 2.丁步下插61、闪通背 1.上步挑穿 2.马步架推62、撇身捶 1.转身撇捶 2.弓步前推63、上步搬拦捶 1.上步拦掌 2.弓步打捶64、上步揽雀尾 1.上步立掌 2.弓步前掤 3.坐腿托掌 4.扣步按掌 65、单鞭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66、云手 1.弓步托按 2.横弓步靠 3.合步托按 4.开步旋摆5.横弓步靠6.合步托按67、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第六段:68、扑面掌 1.提步按掌 2.上步推抱69、转身单摆莲 1.转身摆掌 2.独立拍脚70、搂膝指裆捶 1.落步提按 2.弓步搂推 3.提步摆挑 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摆挑7.上步提按8.弓步冲拳 71、上步揽雀尾 1.虚步立掌 2.弓步前掤 3.坐腿托掌 4.扣步按掌 72、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73、下势 1.转身平捋 2.仆腿下势74、上步七星 1.弓步前穿 2.虚步架掌75、退步跨虎 1.撤步双按 2.提膝推掌1.上步按掌2.弓步抱推 76、转身扑面掌77、转身双摆莲 1.扣脚合手 2.虚步摆掌 3.独立摆脚 78、弯弓射虎 1.落步伸掌 2.弓步下捋 3.拧腰提拳 4.弓步贯冲 79、上步扑面掌 1.上步推抱80、翻身撇身捶 1.转身撇捶 2.弓步前推81、上步高探马 1.弓步前推82、上步揽雀尾 1.止步立掌 2.弓步前掤 3.坐腿托掌 4.扣步按掌 83、单鞭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84、合太极 1.立身合掌。

吴式108式太极拳谱

吴式108式太极拳谱

吴式108式太极拳谱吴式108式太极拳谱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7、提手上势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16、转身搂膝拗步17、揽雀尾18、单鞭19、肘底看捶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23、白鹤亮翅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27、翻身撇身捶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31、云手32、单鞭33、左高探马34、右分脚35、右高探马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39、进步栽捶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42、右分手双峰贯耳43、一起脚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46、二起脚47、双峰贯耳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50、高探马51、进步搬拦捶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54、十字手55、斜搂膝拗步56、转身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59、手挥琵琶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63、手挥琵琶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66、手挥琵琶67、野马分鬃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71、云手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右金鸡独立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90、扑面掌91、翻身单摆莲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95、单鞭96、下势97、上步七星98、退步跨虎99、转身扑面掌100、翻身双摆莲101、弯弓射虎102、高探马103、扑面掌104、翻身撇身捶105、上步高探马106、上步揽雀尾107、单鞭108、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 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 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摘要:吴式太极拳得名于1959年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但当时尚未冠“吴式”二字,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将其冠名为“吴式太极拳”,1.王茂斋,标志:“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成立1928年吴鉴泉南下以后,王茂斋担起了吴式太极拳在北方发展的重任,经常辅导弟子们在智化寺、东堂子胡同等处练拳,王培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拳是“实用意念拳”的观点,提出了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意,按窍(穴位)运身”,要“神意不同处”,要注重运用“身体之六球”等重要理论,为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吴式太极拳是从杨露禅所传的拳术套路演化而来的。

据史料记载,杨露禅大约在1840年后在北京王府教拳,随之习拳者甚多,其中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多。

全佑(1834―1902年)满族正白旗人,生于北京大兴,老姓吴福氏,字保亭。

他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大、小架之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拳被称为中架式太极拳,也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早期的雏形。

根据《太极功同门录》所记,全佑传人有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等。

吴式太极拳定型于1902年全佑去世之后。

王茂斋和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一起经过多年的苦练、切磋、研究、提炼、升华,并吸收了其他优秀的太极拳技法,形成了新的拳式特点。

该拳架势中正安舒、不纵不跳、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灵巧,点(穴)打(击)拿(反关节)发(摔)卸(骨)融为一体。

经过他们的广为传播,吴式太极拳名声显赫,习练队伍不断扩大。

但当时这个太极拳的流派还不叫吴式太极拳,而是叫“太极功”(见1929年王茂斋编辑出版的《太极功同门录》)。

吴式太极拳得名于1959年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但当时尚未冠“吴式”二字,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将其冠名为“吴式太极拳”。

1989年6月,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出版后,吴式太极拳才真正有了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名分。

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拳谱第一段(10个动作)1. 太极起式2. 揽雀尾(1)3. 斜单鞭(1)4. 提手上势(1)5. 白鹤亮翅(1)6. 左右搂膝拗步(1)7. 手挥琵琶(1)(1)9. 如封似闭(1)10. 抱虎归山(十字手)(1)第二段(15个动作) 11. 左右斜步搂膝(1)12. 揽雀尾(2)13. 斜单鞭(2)15. 倒撵猴(1)16. 斜飞式(1)17. 提手上式(2)18. 白鹤亮翅(2)19. 左搂膝拗步(2)20. 海底针(1)21. 扇通背(1)23. 卸步搬拦锤(2)24. 上步揽雀尾(3)25. 正单鞭(3)第三段(12个动作)26. 云手(单鞭)(1)27. 左探马(1)28. 右分脚(1)29. 右探马(2#)30. 左分脚(2#)31. 转身蹬脚(1)33. 翻身撇身锤(2)34. (上步探马)右蹬脚(2)35. 左右(退步)打虎势(#)36. 提步蹬脚(3)37. 双峰贯耳(#)第四段(12个动作)38.披身(左)蹬脚(4)39. 转身右蹬脚(5#)40. 上步搬拦锤(3)41. 如封似闭(2#)42. 抱虎归山(2#)43. 左右斜步搂膝(2#)44.揽雀尾(4)45. 斜单鞭(4)46. 野马分鬃(#)47. 玉女穿梭(#)48. 进步揽雀尾(5)49. 正单鞭(5)第五段(21个动作)50. 云手(单鞭) (2)51.下势 (1)52. 金鸡独立(左右#)53. 倒撵猴(2#)54. 斜飞式(2#)55. 提手上式(3#) 56. 白鹤亮翅(3#)57.左搂膝拗步(3#)58. 海底针(2#)59. 扇通背(2#)60. 撇身锤(2#)61.上步搬拦锤(4#)62. 上步揽雀尾(6)63. 单鞭(6)64.云手(单鞭)(3#)65.高探马(#)66.扑面掌(1)67. 十字(单)摆莲(1)(#)69. 上步揽雀尾(7)70. 正单鞭(7)第六段(13个动作)71. 下势(2#)72. 上步七星(#)73. 退步跨虎(#)74. 回身扑面掌 (2#)75. 转身(双)摆莲(2#)76.(左右)弯弓射虎(#)(#)(共六锤)78.揽雀尾(8)79. 反面单鞭(8)80. 上步措掌(#)81. 揽雀尾(9#)82. 正单鞭(9#)83. 合太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57、揽雀尾 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5、揽雀尾 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 87、云手 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