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四步曲
诗歌教学四部曲
诗歌教学四部曲安阳市第六十四中学朱卫红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它篇幅短小,结构整齐,节奏和谐,韵律优美,语言凝练,意味隽永,富有形象,意境优美,感染力强。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利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培养。
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采用四部曲:一、初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专家指出,“吟诵”是中国诗词文赋欣赏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古代文人通过“吟诵”来创作和欣赏诗文,通过“吟诵”可以真切地体会出古典诗文的韵味。
“吟诵”遵从语言的规律和音乐的规律,通过强化诗歌的音乐性来表达对于诗文的理解,等于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可以传达出中国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韵味。
100多年前,“吟诵”就如同写字一样,是每个读书人的基本功。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诗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
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
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然后让学生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最后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特别是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
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词赏析“四部曲”
古诗词赏析“四部曲”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阅读: 432 更新:2010年11月15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该目标积极倡导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乐于体验、勤于动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古诗词教与学的过程,探索出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赏析“四部曲”——“诵诗→品诗→绘诗→唱诗”四步教学法。
(一)诵诗“诵”,《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有三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缉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2年增补本。
)笔者在这里仅引用从中受到启发的两种含义:①读出声音来。
并举例:朗诵。
②背诵。
并举例:熟读成诵。
笔者根据“诵”的两种含义,认识到学习古代诗词要有一个从朗诵到背诵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按“诵”的两种义项的先后次序进行操作。
缓的,不仅需要高低有有序的声调来调节,还需要有效控制朗诵时的语速及语调。
一般而言,若古诗词所表达出“激动、愉悦------表示“喜”的情调时语速、表示“喜”的情调速则欢快些,高亢些 ------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若古诗词所表达出“痛苦、悲伤------表示“悲”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
例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2) 背诵在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后,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大声诵读,直至熟读成诵,脱口而出,久远不忘。
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从中体会到诗词的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而且还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使读者与作者心意相同。
通读·悟读·练读·熟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四步朗读教学法
通读·悟读·练读·熟读——小学文言文教学四步朗读教学法摘要:文言文经典作品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的精妙,也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有的放矢,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通读、悟读、练读、熟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传承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通读、悟读、练读、熟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基于初中这一学习要求,那小学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在哪呢?笔者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知大意、能感悟、重积累、能诵读,而这些通过朗读都能实现。
因此,朗读最学习文言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过,同是朗读,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也有所区别,笔者以为可以分成通读、悟读、练读、熟读四阶段稳步推进。
一、通读所谓“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扫清读音障碍,把握好朗读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比起来,有明显区别,在字音上有难度。
所以拿到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要力争做到平长仄短,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在这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目标,可以采用的朗读方法如下:比如执教《伯牙绝弦》,在这个阶段,就要处理好这几个句子的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以先让学生试读,如若达不到预期,便可采用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形式,让学生学着老师读。
接下来,还可以采用师带读—生跟读的形式加强巩固。
再运用上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同桌互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足以让学生实现读通读顺的目的,为下一步悟读文本打好基础。
朗读训练“四步法”
朗读训练“四步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把文章读得流利、自然、生动,读出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注重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一、指导朗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
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教师范读和录音带示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反复体味和模仿,逐步使他们领略朗读的技巧,懂得发声、读音、轻重、停顿、等要领,闻之“恍如眼前”,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语醉其音”的效果。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
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
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效果。
至于以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跟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
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2)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
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境创设“四部曲”
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境创设“四部曲”作者:阙荣发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1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果说诵读是通往诗歌王国的桥梁,那么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则是托起这座桥梁的一个个坚实的桥墩。
生动、丰富、还原知识产生背景的情景创设,能够将诗歌内容和情感世界打通。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在诗歌导入、想象画面、诵读诗文、拓展运用等四个环节辅之以道具、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奏响古诗文教学情境创设“四部曲”,让古诗文教学更加高效。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诗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过程就会伴随着强烈的正向情绪体验,学习效果就好。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以采用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再配上与古诗文内容和情感基调相适应的音乐,生动形象地创设导入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在教学《敕勒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一边聆听一曲旋律优美欢快的《草原牧歌》,一边欣赏一幅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草原风光图,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辽阔无垠的大美草原,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
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在动听的乐曲声中,不知不觉对这首诗产生了兴致,想一读为快。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文相关的图画,讲述和诗人相关的故事等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想象情境,感悟诗意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插图,甚至介绍诗人的时代背景,帮助孩子扫清文字障碍,深入理解诗意,展开画面想象,感悟诗文描绘的意境。
语文课堂激情
语文课堂激情“四部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应当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用朗读来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既是一种教学要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第一步可以由教师范读引路,扫除字词障碍,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即: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韵味。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节奏、语速,帮助学生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
朗读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试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朗读竞赛等,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画面背景下配乐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深厚,效果可能更佳。
二、用提问创设学习障碍,提升学习兴趣。
中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难以持久,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节奏,适时抛出一些疑点难点,让学生动动脑筋讨论交流,对发言积极的同学可以掌声鼓励或发放一些小奖品以示表扬,在这种有张有弛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快乐。
提问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1)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写得精美的词句,体会其作用。
如《花钟》一文,教师可以提问:作者的语言多么丰富,把花儿开放写得那么逼真可爱,请找出文中描写各种花开放的词句填空:蔷薇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睡莲从梦中醒来,月季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2)研读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乡下人家》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师让学生再次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美好画面,从中感到作者对优美恬静的乡村生活的由衷喜爱之情。
(3)揣摩人物形象。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四部曲”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四步曲”摘要: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
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阅读古诗词,应指导学生抓住四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
一、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
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
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诵读感悟“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文白对读”四部曲
“文白对读”四部曲作者:季维维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文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遣词造句等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何通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因此让学生感悟其魅力,从中汲取营养,传承古代文化精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同一主题的文言、白话进行整合,从形式比照、内容对读、语言对比、读写结合等四方面,带领学生奏响了“文白对读”四部曲。
一、对读起步曲:形式比照,知“文”“白”新课标对一至三学段并没有直接提及文言文教学要求,只是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因此,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白话文”是什么、“长”什么样儿都不是太清楚。
由此,教者首先通过呈现同一故事的“文”“白”两种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文言”和“白话”。
《知无涯》(选自《雪涛小说》)中包含多篇趣味文言,教者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选择了其中的《北人不识菱》与《楚人不识姜》两篇文言文。
教学伊始,教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进课堂:有一个自生下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酒席上吃菱角……菱角明明生长在水中,而他却说是产自土中,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啊!学生听后交流体会,老师小结:同学们,老师刚刚用最直白的口头语言,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通常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叫“白话文”。
其实这个故事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了,题为《北人不识菱》。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人是如何讲这个故事的——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师范读后,小结:像这样的,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教者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概念讲解,而是采用了贴合学生实际的直观的讲故事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两种不同的故事形式进行了比照,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白话”和“文言”。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篇目推荐(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篇目推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篇目推荐(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
《黄山奇石》《一株紫丁香》《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酸的和甜的》《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小鸟和牵牛花》
二年级下册
《找春天》《笋芽儿》《泉水》《数星星的孩子》《春的消息》
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花钟》《找骆驼》《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掌声》《五花山》三年级下册
《燕子》《荷花》《珍珠泉》《翠鸟》《和时间赛跑》《太阳是大家的》《卖木雕的少年》《我爱故乡的杨梅》
四年级上册
《观潮》《火烧云》《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长城》《搭石》《五彩池》《小青石》《迷人的张家界》
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乡下人家》《麦哨》
《生命的药方》《可爱的草塘》
五年级上册
《窃读记》《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会看病》《最后一分钟》《黄果树听瀑》《鞋匠的儿子》《剥豆》《你一定会听见的》《百泉村》五年级下册
《草原》《祖父的园子》《再见了,亲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
《彩色的非洲》。
语文教材朗诵课文
语文教材朗诵课文
语文教材中的朗诵课文通常是一些精选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课文通常语言优美、情感丰富,适合朗诵和欣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教材朗诵课文:
1. 《沁园春·雪》(毛泽东)
2. 《我爱这土地》(艾青)
3. 《乡愁》(余光中)
4. 《雨巷》(戴望舒)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6. 《背影》(朱自清)
7. 《荷塘月色》(朱自清)
8.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9. 《囚绿记》(陆蠡)
10. 《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些课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雨巷》教学“四部曲”
《雨巷》教学“四部曲”作者:彭烨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3期一、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习《雨巷》前,我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学生预习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的要求如下:1.参考注释进行朗诵诗歌,重点疏通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从而有效扫除诵读过程中的基本障碍;2.初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尽量理解《雨巷》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与诗人情感表达。
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具备独立进行诵读预习的能力,并且按照要求完成了预习要求。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多数学生在《雨巷》的诵读预习中,并没有做到深入“角色”,仅是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完成预习要求,而缺少必要的情感体验与准确把握,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预习目标,对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我开展《雨巷》备课时,为了更为全面的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准确、到位的进行朗诵,我仔细研究了多位艺术家的经典示范朗诵,并且将这种预习方法在教学中进行推广。
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前,我会利用晨读时间,在班级内播放多个艺术家朗诵《雨巷》的版本,让学生认真倾听和学会情感赏析,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基调,并且在听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诵读习惯进行重点标记,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雨巷》诵读技巧。
二、品赏——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科学、合理的《雨巷》预习阶段诵读指导,学生对于《雨巷》的认识已经逐步深入,并且初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在未对《雨巷》整首诗进行讲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具有个性化的创新鉴赏活动。
具体要求如下:我组织学生反复诵读《雨巷》这首诗,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感触最深的意象与情景,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其进行具体的描绘。
在《雨巷》品赏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以下选取几个具有个性的学生赏析案例:1.“雨巷”细雨与窄巷交相辉映,如同中华民族蜿蜒、曲折的五千年历史,细雨悄无声息的低落,窄巷则默默的接受着细雨的洗礼,一切都在悄然进行着,你不会感觉到有任何异样,而改变正是在人们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着……2.“我”我喜欢雨中撑着油纸伞的感觉,也喜欢走在崎岖不平的巷子中,风不时地吹来,手中的油纸伞在风中轻轻摇摆。
朗读教学指导“四步”走
朗读教学指导“四步”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部曲”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部曲”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关注语言,有效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达到“看似信手拈来,实是苦心经营”的境界。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与所学内容毫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维共鸣,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
教学《顶碗少年》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把自己的所感写下来。
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能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通过品词嚼句,进而有所感悟。
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还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我正是从发展学生的语言角度出发,提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去感悟体会,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也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二、激发兴趣,有效倾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
学生在课堂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迸发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而学生有效的倾听的前提则应当是他所处的情境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课堂情境。
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课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神五”飞天的视频资料,学生边观看,我边作好解说,学生看得入迷,听得也入神,此时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我想这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取得的效果!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指导四步曲
教法研究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指导四步曲刘龙芬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朗读,能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图像化。
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读为媒,以读为本,注重学生感悟,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
现今大部分小学生读书就像和尚念经,随心所欲,没有一点美感,所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呢?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四步曲:一、想象画面响亮、清晰、正确地把文章读出来,对大多学生来说都能做到,但要做到有感情地读好一篇文章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在阅读教学时,首先我教给学生通过揣摩文中词句,去领会其意境,想象文中人物的摸样,某个环境或场面,在头脑中画画,这样才能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才能很快地把文章读好,而且印象深刻。
比如:朗读“鸟语花香”一词,我就会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想象训练,我问学生:“你头脑中会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学生马上说:“我仿佛看见春天来了,野外各种各样的花儿比赛似的开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花儿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来了许多鸟儿在花间欢快地鸣叫,嬉戏。
”多美的画面啊,学生的心情能不愉悦?朗读这一词语的高兴劲儿能不溢于言表吗?随即我还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想象。
是的,这样一个个文字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学生与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就会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了。
课文朗读三部曲
课堂内外课文朗读三部曲肖俊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毛坝小学,湖北 恩施 445400)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朗读,一篇课文可以如诗如歌、如泣如诉、如梦如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老师以读代讲、以读代说,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一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该怎么进行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一、自由自在读课文每次备课,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基本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不论如何读出课文的感情色彩,首先要读正确,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次要读流利,要求学生读通语句。
在课堂上怎么达成这个目标呢?我一般会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这就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习惯齐读课文,拿起书本就齐读,老师该不该打断呢?学生朗读刚进入状态,如果冒然打断,势必会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
较好的做法是等学生第一遍齐读完,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再次说明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第二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读得更加认真。
毋庸置疑,循循善诱的引导肯定比硬生生的打断好太多,老师只需多一点耐心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又比如:一些学生浑水摸鱼,趁着其他同学读书的间隙拿腔作势、有嘴无声、做小动作、开小差,老师该如何兼顾呢?其实认真回想一下,这些不太认真的同学通常都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不读是因为不会读,所以“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只达到了“自由”二字。
虽然只是简单地读课文,但是也需要老师扶一把。
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帮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他们会读、敢读、爱读;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由朗读课文的乐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四部曲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四部曲作者:张艳春来源:《新课程·小学》2011年第07期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这足以见得古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以及感受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对古诗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古诗教学也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读1.教师范读,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有些古诗中有一些难读的音或多音字或不常见的生僻字,学生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应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认真听读或小声跟读,引导学生在初读时就读准字音,首先把古诗读正确。
2.学生练读,把古诗读流利在学生把古诗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3~5分钟)采用自由诵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赛读等各种读的形式,争取把古诗读流利。
3.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古诗具有语言凝练、韵律和谐、节奏明显、言简意丰的特点。
在诵读时,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一首诗的主旨,在诵读古诗时就需读出古诗的韵味,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汉语拼音里的四个声调“阴、阳、上、去”来形容,只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诗的韵味才会自然而出。
此外,一篇古诗,在诵读时,还要纵观全篇,感情欢快、气势恢宏的则应读的稍快些;感情忧郁、凄凉哀婉的则应读的稍慢些。
二、知“知”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是领会诗意的最好方法。
但针对一些稍有难度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诗句、查找工具书、结合文中注释、书上的插图、搜集资料、引发想象、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法领会诗意。
普通话常考的朗读课文
普通话常考的朗读课文
普通话常考的朗读课文包括:
1. 《三字经》:这是一本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写成的经典儿童读物。
通过朗读《三字经》可以提高语音表达能力和朗读的韵律感。
2. 《弟子规》:这是一本教导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经典读物。
通过朗读《弟子规》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3. 《论语》: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人的行为修养和道德规范。
通过朗读《论语》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4. 《古文观止》:这是一本收录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读本。
通过朗读《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感染力,同时培养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这些朗读课文既可以提高普通话的发音和语音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读书习文,朗读为先
读书习文,朗读为先人们常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深层次阅读,使语文课堂更有实效性呢?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潜下心来“读”,读出个中味道,读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一、入目学习语文讲究字字入目。
学生只有把所学的课文读通、读顺了才能谈理解。
可是,在好多语文课上,读往往是来去匆匆。
初读课文本应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但在许多公开课上,老师因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往往精简了初读课文环节,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能不受影响吗?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所以,在教学每篇课文伊始都应让学生把课文读三遍:第一遍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字音准确,没有破句;第二遍读要求能叙述课文的梗概;第三遍读要提出自己的疑惑。
通过三遍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的朗读,夯实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建起“琼楼玉宇”。
二、入耳一般“自读课文”是一堂语文课的序曲,接下来是学生轮流读课文、大家评议的检查性阅读。
可有些时候,为了省出时间让老师多讲点儿,这个环节也常常被“踢出局”。
殊不知,这样的教学错失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与发现问题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的每节语文课,宁可少讲一点,也决不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
每教一篇新课文时,都会有这样的场面:一个学生在读课文的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用笔点着课本上的文字,嘴里轻声地跟着念。
读的同学一不留神读错了,听的同学会不约而同地在课本上面勾画出来。
同学们的动作是那样的一致,仿佛有人在无声地指挥似的。
课文读完了,大家还要把刚才听出来的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大家争论不休,拿捏不准的词语、句子还要再读一读,直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明白大意、读出感觉为止。
三、入心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三步曲论文小学语文朗诵教学三步曲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三步曲论文:小学语文朗诵教学三步曲【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确实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诵的实际成效。
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切对话,明白得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诵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纳有效的教学方式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刻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鼓励学生读的踊跃性,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诵展现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诵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关键词】朗诵;方式;预备;指导;展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诵是最重要、最大体的训练。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要紧靠朗诵,朗诵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念书,易于作文”的真理。
对学生进行朗诵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可在实际操作进程中,成效仍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喧闹的朗诵却生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
要紧体此刻:朗诵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诵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诵技术指导等问题。
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谈谈可行的方式:一、未成曲调先有情——预备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教师第一要与文本进行深切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信训练的朗诵目标。
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诵指导就加倍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必然的情感基调,若是咱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此也就大体把握了情感朗诵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擅长“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诵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朗读“四步曲”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章源中英文实验小学陈春玲邮编341300 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教学语文要讲究方法,尤其是读课文更要讲究策略,教师预设的每一步都要达到教学的目的。
朗读的前奏——读通
学生初读课文时会遇到拦路虎——“生字词”,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语不成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读之前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如:借助拼音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疑惑,要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读书习惯。
有时学生读得不理想,老师还要不厌其烦,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
初读的标准是做到“六不三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要根据标点符号停顿句子,要断好长句的停顿,要掌握好读书的节奏。
朗读的主旋律——感知
朗读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读懂课文,感知文章的大概。
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文本,采用默读、分小节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快速浏览等等方式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学生不但能从朗读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的氛围。
这阶段朗读的
标准是:理解字词,读懂句意,解决在初读时遇到的疑惑,感知文本,概括文章的大意。
朗读的高潮——品读
品读是让学生在感悟文本时读出情感以及自己的理解体会。
可采用有感情地齐读、引读、指名读、角色读等等的方式朗读。
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体味文本所表达的美好的感情,要让学生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得情意浓浓,读出文章的情、意、境。
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弘扬个性色彩地朗读,要让语言文字的内涵深深地触动学生,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总之品读的要求是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思想来。
朗读的余音——积累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朗读中积极主动地积累词句,大量背诵优美的语段,长期积累就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大量阅读,日积月累,到时便能信手拈来,随心运用,写起文章来也就“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