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坚持生命力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我们讲继承的关系,在科学发展方面,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过程、生产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的、多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等。
毛主席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要着眼于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品质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之中,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诸本质特征之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源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
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决定了它能够与时俱进、长存常新。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首先就体现在,它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采取和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42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还体现在,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它科学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展示的,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和发展。
比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和发展。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
与时俱进的品质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体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从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亦即指导革命或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他并不是适应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一成不变的公式或教条,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邓小平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什么是与时俱进?我个人理解,与时俱进就是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使理论在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创新、丰富和发展。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取消的态度。
有“两论”:一是“疏远论”,认为中国国情“特殊”,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二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能指导中国前进。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无可辩驳地证明,无论是“疏远论”还是“ 过时论”,都是十分错误、十分有害的。
没有马克思主义,要把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旧中国变成今天这样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那是难以想象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任何其它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第二种态度是“左”倾教条主义的态度。
这种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
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迷信化。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吃过“左”倾教条主义的亏,曾经使我们的党陷入严重的困境和艰难的险滩,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三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
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
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
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1872年,一部伟大的作品《共产党宣言》问世,它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为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强有力地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生命力的理论成果,就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那样,不管未来25年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而后来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真理。
首先,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
革命领袖列宁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领导俄国人民结束了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从这一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得到了证明。
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诗经实践证明的,正确的,能够引导人民走向未来美好明天的理论。
但是,没有任何理论是一成不变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正确的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才能充满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
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十月革命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主要代表,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逐渐形成。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梦,这些理论成果,都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而具体的又可以体现为一下三点: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摘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里,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
概言之,1845年以前,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是以理想人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人本主义哲学,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理想的人。
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活以及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相对比较“唯物”。
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斗争的焦点,就是如何看待上层建筑、尤其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机器的作用。
关键字:与时俱进、马克思哲学、时代性、创新从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和学说体系都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
然而,当一种思想体系被确立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且容易演变为教条主义时,当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抑制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马克思的哲学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这是常识。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曾被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教条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的先进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由此,对马克思哲学的与时俱进品质进行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
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精神。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根本要坚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改革开放后,面对一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原因就在这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
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
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力图揭示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展现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依据规律提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它否定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终性质的看法,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主张自己提出的基本观点要随时随地以时代的发展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主张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这种时代性同时也就是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它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实践的要求,其功能是主张不断批判、超越和改变事物的现状.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生命根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优良成果,对不同的学派和学说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因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开放体系.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丰富源泉.
马克思主义具有创新性.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不断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
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
3.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实践是永无止境和永不停息的,这就决定了作为思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必定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创新和发展。
4.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决定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150多年来,正是由于马列主义创始人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做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当今时代已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更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的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答: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见书本29页)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19 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各种克服弊端医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药方纷纷出笼,其中也包括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潮,但没有一个是科学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
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
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内容提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提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提出背景。
是它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改进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现状及总体趋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实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好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顺利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有着极其主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程和提出背景<一>什么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
因此,发展观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影响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和背景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我们党关于发展总是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是在方法论施政治国的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单纯的认为,发展就追求的经济增长,它非常单一,没有远见、急功近利。
完全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比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变空虚;使人性和人的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某种病态价值观念错位,追求经济发展保护“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传统发展观不仅使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面临着严惩危机,而且传统发展观中的弊立场更对危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而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处的党中央认真研究的解决中国发展的重大总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斗争的重要启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在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科学论断,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
任何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是由于19世纪中期到末期,欧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情况进入了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才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需要和可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而实践又总是在不停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人物从不教条,从不僵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完善和检验。
实践没有止境,人的思想解放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止境。
新的规律认识了,新的历史课题解决了,新的理论诞生了,又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更新的历史课题、更新的规律需要解决和认识,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如此循环前进,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由于实践发展和历史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只能解决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们也只解决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性课题,推动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与时俱进部分及原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坚持生命力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具体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这就决定了它不承认有任何“最终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
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既坚持又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只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创新中,必须反对缺乏创新精神、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脱离实际、随意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
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是什么?A
A实践
B科学发展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D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就是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总而言之实践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①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③科学实践(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
在马克思那其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他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
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
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
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以来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其包含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
观。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 的发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4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阶段: a、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b、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的 设想到提出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的设想。 c、从暴力革命到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 d、从提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到论述无产 阶级国家政权学说。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到和谐社会。 b、从“超阶段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论。 c、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本质 新概括。 d、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e、从发扬民主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f、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18
10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优秀文化 成果的继承、总结和发展。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
三大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 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 化论。
11
3、马克思主义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实践,又回到 实践中去经受了检验。
4、马克思主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 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 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 科学表现。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具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是它的灵魂,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当时哲学、社会科学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创新的产物;当它创立之后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说:马克思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而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新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只要确认他的一些理论是错误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结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是它不断攀登高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随着欧洲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有很大变化。
恩格斯1895年写了一篇文章《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对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对革命形势的估计和斗争策略作了科学分析,认真进行了自我批评。
恩格斯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经济发展状况还
第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 义
王丽 君 闰军 辉 白二 龙
郑州 40 0 ) 5 00 (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摘要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 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空的转变 , 马克思主义也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得到不到的 深化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 立马克思主义是出于对所 处欧洲社会现实 的不满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期待 。 马克思主义在以后的 传播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接受它 的人们 , 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者 以社会改 良和社会 革命 的方式 , 不断探索和改造人们生 活的 方式 。在这样的改革和改 良中, 人们也不断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推动了马克主义的不断发展 。 关键词 : 与时俱进 ; 马克思主义
基于当时的欧洲社会现 实 , 也是基 于对工人和农 民生活 的同情 , 处于 改造不公平 的社 会体 制 , 立一种公平 、 和美好 的社会形态 。在 创 合理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创立的科 学马克 思主义反映更 多 的1 9世纪 中叶欧洲 的社会现实 , 在揭示 当时欧洲 的社会的黑暗的同
时, 提供 了一条改良 1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学 9 加大财政资源对 贫困地区和农村基础教 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并使 其
成 为长期 的制度性安排 。 ( 加快制度建设 , 四) 强化对私产的保护 力度 国家在法律上对私有财产实行严格保护 , 是培育 、 扩大中产阶 层 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依据宪法精神 , 重构保护私产 的法律体系和政 策体系 , 使各级政府 的功能首先体现为保护公民的生命与财产权 。 保 护私有财产有利于扩大中产阶层队伍 , 让有财产 的人消 除顾虑 , 于 敢
新, 改变单一资本要素的股权结 构 。 构建 包含上述 人力资本要素的多 要素股权结构 。 使要素所有者通过股权 安排 分享企业剩余 , 这既有利 于这类要素更多更高效地 投入经济过程 .也有利 于扩 大中等 收入者 比重 , 加快全社会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 ( ) 二 在全社会构建鼓励 投资、 鼓励创业的机制 鼓励民众投资 、 创业 已是 自“ 十五大” 以来我党 的基本政 策, 其经 济意义 自不待 言, 从社 会角度看 , 也意义重大。通过投资创业, 充分发
7 萧灼基著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 华文出版社 20 年 01
挥民众的致富潜能 , 为社 会解决就业 问题 , 既 维护了社会稳 定 ; 同时 又为 自己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 扩大了中产阶层 。因此 , 各级政府应 当
创造条件 , 创新 融资机制 。 ( ) 三 合理 配置教育资源 , 提高社 会普通成 员特 别是弱势群体 的 竞争能力 扩 大中产阶层 的真谛 , 在于 通过政 策与制度 创新 , 使处于社会阶 层结构底层 的人们获得公平 的机会 ,来 改变 自己的生存 状况 和社会 地位。实践告诉我们 , 公正分配 国民教 育资源 , 全体 国民具有享受 使 教育的均等权利 , 尽可能保证人与人之 间在 竞争起点 上的平 等 , 是矫 正各种社会 不平等 的基础条件 , 是保证社会相对公平 、 低低 收入阶 降 层比重 , 扩大中产阶层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因此 中央和省级政 府必须
( ) 一 建立按要 素贡献分配 的机制 , 从制度 上确保各种要 素按其
贡 献 获 得 合 理 报酬 要 扩 大 中 产 阶 层 ,就 应 当 让 人 民 群 众 除 了 从 按 劳 分 配 获 得 报 酬
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途径获取收入 , 这在党的现行理论框 架内已
经得到解决。目前在 我国的制度结构中 , 对于劳动和 资本 ( 指货币 、 物 质资本) 投入的报酬 , 已经有了制度性安排 。 但对于 知识 、 企业家才能 等人力资本投入 , 配上还缺 乏制度 规则。因此 , 当从制度上创 在分 应
1 9世纪 的社会现实是资本家和工人地位分立 、 对立鲜 明的时期 。 马克思创立的社 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学说, 写就资本 论的社会G  ̄, q -是
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背 景 。马克思写就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是 1 9世纪 中叶 , 当时的社会背 景, 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一下 。英国在 1 9世纪中叶正处于第一次 工 业革命即将 完成 和第二次 工业 革命 的起 始阶段 ,德 国处 于第一次 工 业革命和第二次 工业革命 的交替发 生阶 段。法国的情 况介于英国和 德国之间。在这里 只提及英 、 、 , 德 法 因为马克思主要生活在德 国后移
居英国 , 作背景跟 多的基于德 国和 英国的社会现实 , 还有法 其创 当然 国, 并且这三个国家基本可 以代表但是欧洲社会的现 实。 9 1 世纪欧洲 的社会现 实 , 在社会生 活和 经济境况 中, 工人 的地 位十分低 下 , 工人
是 扩 大 社 会 产 阶层 的根 本 选 择。
和农民受到资本家和农场主的残酷剥 削。工人除 了工资之外 , 并没有
一
、
马 克 思 主义 产 生 的 社 会 背 景 及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创 立
像今天 的社会保险 、 医疗保 障、 退休 保障 , 社会 也没 有完善 的社会救 助体 系 , 工人的作息时间 、 节假 日安排甚至工时 、 作制度 都是受到 工 严格限制也没有法律保障 。
投资 , 同时鼓励穷人创业 , 走向共同富裕。从 而有利 于推动社会 的进
步, 和谐社会 的构建 。而国家对 于公民财产权 的保护 、 尊重乃至敬畏 ,
也正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真谛 , 是我们构建社会 的重要 目 。 标
参考文献 :
1 . 郑杭生主编 :中国社会结 构变化趋势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 年 03
2青连斌 :阶层 : 《 社会学的研究与界说》 习时报 20 年 2月 6日 学 06
3 席梦婷 : 中产阶级 : 《 和谐社会的 中坚力量》 中国社会报 》0 6 1 《 20 年 O月 1 6目 4 中共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人民 日报》 《 载《 5 时卫干 :中国有多少人算是 “ 中间阶层 ”中国改革论坛 2 0 年 1 月 2日 《 新 》 06 1 6 王建平 : 中产阶级: 的界定及其边界》 学术论坛)0 5 概念 《 ) 0 年第 1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