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7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甲骨文“农”字
认真观察、四考
幻灯片
讲授
讲授前两目时展示古代农具农作物及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和有关表格。讲授第三目时,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夫妻还家的片段。
二、学生分析
当今学生既使农村来的学生对农业的了结很有限,古代农业方面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工具学生们更是陌生,这就需要搜集实物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等概念要讲清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主题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 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一目讲述了农业生产的出现现和从原始社会到西周时期的农业状况,第二目通过农业生产工具发展进部、耕作技术的提高 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三个角度讲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情况,第三目讲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该经济摸式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多媒体体技术进行教学,搜集有关古代农业生产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农具、农作物图片,影视片段和诗歌等。让学生认真观看、聆听,感受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认识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2、在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总结全科和巩固训练等各个环节中都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3、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更直观地展现必教枯燥干吧的历史知识,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记牢知识。
(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新课导入】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村农业好形势。

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而且这种重要性从古到今都是始终如一的,你想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吗?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目标呈现】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自主学习】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______________ 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工具是______________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______________,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______ (又叫______________ )。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______________ 和唐代的______________。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经济史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课本内容分为四个子目: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强化对本课的逻辑理解,所以对内容整合为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特点以及弱点三个部分。

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则放在单元小结部分再来进行学习总结,同时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进行联系比较。

另外这一课主要是从农业发展的生产力角度讲解,与第二课土地制度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传统农业知识内容的核心。

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重心主要集中在这种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与特点分析上。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必修一已经对专题史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作为经济史模块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包括农具、灌溉工具、水利设施的发展与改进完善。

3.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以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4.分析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

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

3、探究归纳传统农业出现和完善两个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3.通过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工具的变化对农耕经济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济生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文化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于本模块学习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来先看看本模块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 课时)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中国传统农业是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

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高投入的个体小生产农业,自然经济色彩浓厚,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探究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能力,深化情感。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法:布置关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探究活动,即关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情境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材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史料,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结构: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粟麦水稻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从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2、牛耕的发展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水利工程2、黄河的治理3、坎儿井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多少吗?9、3亿。

全国13亿人,农民就有9亿多。

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设问]: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

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

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

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出现[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2、分布:[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讨论问题,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归纳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化和农耕方式的逐渐成熟,利用史料,分析想象,学会论丛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教学重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其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裁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拼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学生认知分析】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等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利弊【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概括讲述必修二第一单元内容。

大家知道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分别代表的是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这两种文明前者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后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农耕文明。

中国的小农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精耕细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

高一历史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岳麓版必修2
教学主题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PPT展示本课小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教师结合相关的历史教学素材如时事新闻、图片、史料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结合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2、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多次采纳表格形式,将比较凌乱的知识进行整合,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有效而省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音频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重要概念: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思考】1.你能区分吗?『农耕经济』『农业经济』『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是什么?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凭借牛力犁耕、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完善③“男耕女织”经营3.小农经济有何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经营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知识梳理】一.农业的的起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了南稻北粟麦的原始种植结构。

3.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一)生产工具的进步:1.农具材质的更新(1)夏、商、西周时期,材料主要是以木、石、骨为主,到西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耕作工具的发展(1)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人力→畜力)(2)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民以食为天”--拉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
暴风影音播放音乐
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山东武氏祠画像石神农画面”图
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演示文稿
耕作技术的进步
根据屏幕表格仔细阅读教材,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说明犁的发展
结合教材、填写屏幕表格
演示文稿
自主探究
(论从史出)阅读屏幕中列出的史料回答问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演示文稿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搜集图片、文物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再进行学习重点知识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利于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习过程突出学习目标,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凸显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教学主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探讨的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古代的经济制度。本专题由四节课组成,即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修订:郑站立时间: 2021-7-20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资料反映了我国现代什么样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和缘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资料一、资料二可以看出,这种消费方式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资料二归结这种消费方式下消费者的处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中国现代农业开展的基本特点史料据资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才干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约束5.〔2021·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第 2 页第 3 页重难突破针对训练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捷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9.4•浙江高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认识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材料二:……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学习目标】一.掌握基础知识: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特点,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的水利设施。

二.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水利灌溉设施的进步与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理解自耕农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农耕区及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原始社会后期到隋唐时期基本定型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

水利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概况,及其与农业发展密切关系。

2.难点:理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李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工程专家两千年前我国建造的都江堰,至今仍对中国四川省的成都平原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的重大作用。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一大奇迹。

它的设计和建造者就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

李冰成为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任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四川)太守(相当于今省长)。

他到任后,亲眼看到岷江水患的严重,又直接听到民众要求治水的呼声,感到治理好岷江,变水害为水利是蜀郡迫在眉睫的大事。

为了查清水患原因,李冰带领儿子二郎和有经验的治水人员,跋山涉水,对岷江上游、下游和沿岸地形、水情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勘测。

原来,岷江从四川北部高山流到灌县时,地势突然平坦,因上游水势浩大、流急,经常冲击堤岸,从上游来的大量泥沙,把河床淤塞了。

加之岷江下游与大渡河水汇合,更加剧了水患。

同时,在灌县城外还有一座五垒山,挡住了岷江,使江水东流受阻,造成西岸水量过大,发生水患,东岸水量过小,发生旱灾。

当地群众提出凿开玉垒山,让江水分成两段,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

凿开玉垒山,是根治水患的关键所在,李冰采纳了群众意见。

在李冰的组织和领导下,根治岷江水患的工程开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和认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联系,本节课教材内容并未明确表达,只是提到“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并讲明白。
三:通过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归纳一下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学习知识感悟精神,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首次接触古代经济方面的学习,相关内容只学习了必修一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对本课内容不是太熟悉。加上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易造成学生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不过,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故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教学主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探讨的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古代的经济制度。本专题由四节课组成,即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2、 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六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 作方式和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 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 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演示文稿
概念阐释“小农经济”
多媒体展示史料,并分析我们该如何认识小农经济呢?
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最后作总结
演示文稿
自主学习
根据屏幕表格提示仔细阅读教材
结合教材、完善屏幕表格土地制度的演变
演示文稿
构建知识网络
方法指引
亲自动手,绘制一幅知识网络,可以使树形图,也可以使思维导图等方式。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那么,古代中国的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又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知识。
演示文稿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搜集图片、文物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再进行学习重点知识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利于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习过程突出学习目标,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凸显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课的重点学 习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其基本特点。除教师讲授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搜集图片、文物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 观印象,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演示文稿,插入一些图片、视频,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去体验,去领 悟,进而达到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本节课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采取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民以食为天”--拉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
暴风影音播放音乐
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山东武氏祠画像石神农画面”图
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演示文稿
耕作技术的进步
根据屏幕表格仔细阅读教材,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说明犁的发展
结合教材、填写屏幕表格
演示文稿
自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
(论从史出)阅读屏幕中列出的史料回答问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