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氮肥用量对水插旱管水稻茎蘖动态、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2()*"+,'、&(()*"+,' 处理的下降极为明显。增施氮肥是水稻抗 倒伏能力下降的原因,低氮处理(!%()*"+,'、'!()*"+,')引起茎 基节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高,使茎秆材质强度增加,从而加强 水稻的抗倒性。
&、氮肥用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氮肥用量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影响很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 加叶绿素含量增加。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看,施氮量 ()*"+,' 和施氮量 !#()*"+,' 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快,叶片早 衰,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生产;施氮量 '2()*"+,' 和施氮量 &(()*" +,' 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有贪青晚熟的可能;施氮量 '!()*"+,' 和施氮量 '.()*"+,' 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趋势与水 稻高产的叶色变化规律相似,氮肥用量是比较适宜的。 .、氮肥用量对产量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在施氮量 ()*"+,' 至施氮量 '.()*"+,' 的内部环境,随着施 氮量不断增加有效穗数也明显增加,施氮量一旦超过 '.()*"+,' 的时候,有效穗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氮量低的情况下,增 施氮肥量可以促进分蘖的生长和发生还有成穗。氮肥的用量一 旦使用过多时水稻的分蘖就会变多,这时就产生水稻过密的现 象,使得田间通风性不好,也影响正常的透光度,严重影响养分 的形成造成流失失去平部分分蘖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氮肥的 用量对穗实粒数及穗粒数的影响规律与穗数的变化趋势极为相 似;造成粒重变化规律的原因可能是对照的每穗籽粒少,源相对 较大,籽粒灌浆饱满;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增加,源相对较 小,导致粒重下降。 综上所述,我们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氮肥的施用不当是严 重影响我国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学的施用氮肥是 当前广大种植户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避免以前所发生的氮 肥施用不足对水稻生长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导致水稻产量严重 降低,也不能过多的施用氮肥,导致在水稻前期生长太过旺盛, 而后期还会出现贪青晚熟的现象。这就是产生水稻出现品质差、 产量低的情况,而且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还会导致氨挥发、 淋失和环境污染。不同氮肥用量对“隆两优 !%!&”的茎蘖动态、 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随着 用氮量的增加,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增加,光合性能增强, 产量提高,当氮肥用量增加 '!()*"+,' 产量开始下降,同时,抗 倒伏能力亦下降。因此,生产上要适量施用氮肥,水稻一季生产 的氮肥用量一般应控制在 '!()*"+,' 范围之内。 (作者单位:'./&!! 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农技o 种肥农药
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研究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氮素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的影响1.氮素对水稻黄华占形成的影响氮素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重要有机物质的主要元素,对于水稻黄华占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水稻生长初期,适量的氮素可促进植株叶片的生长,增加叶面积,从而为黄华占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养分和光合产物。
而高浓度的氮素则可能导致水稻叶片过于繁茂,养分分配不均,从而影响了黄华占的形成和发育。
3.氮素对水稻黄华占成熟期的影响成熟期的氮素供应对黄华占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氮素可以促进水稻的籽粒充实度和产量,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而氮素缺乏或者过量则会造成水稻籽粒充实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
2.氮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素不仅对水稻产量有影响,同时也对水稻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适量的氮素可以提高水稻的氮素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淀粉的含量,进而提高水稻的食用品质。
而氮素缺乏或者过量都会影响水稻的品质,降低食用价值。
三、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优化策略1.合理施氮针对水稻的生长特点和生育期需求,合理施用氮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适量的氮素供应可以促进黄华占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科学施氮是优化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策略。
2.调整氮素的施用方式科学合理的施用方式可以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优化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采用分期施肥、滴灌施肥等方式可以降低氮素的损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3.选择适宜的氮素肥料选择适宜的氮素肥料,可以提高氮素的利用率、降低氮素的损失,进而优化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选择尿素、硝酸铵等氮素肥料,可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氮素的损失,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水氮互作效应与产量模型研究
水分对产量的影响与土壤氮素水平关系密切。在 0N 水平下, 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后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在 LN 、 M N 和 HN 水平下, 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的 水稻产量也降低, 但与浅水层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明 在一定氮素水平下, 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对水稻 产量无显著影响; 而中度和重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 的产量显著降低, 尤其在 HN 水平下, 减产更为严 重。 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与氮肥之间有互作效应。 ( 2)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①每盆穗数。 由表 2 可以看出, 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与氮素处理对 水稻产量的 4 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每盆穗数。 不考虑土壤水分的因素, 每盆穗数
第 34 卷 第 9 期 2006 年 9 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nd Fo r. (N a t. Sci . Ed. ) Jou r.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 of A gri
. 34 N o. 9 Vol Sep. 2006
水稻水氮互作效应与产量模型研究
so il so il
≥- 20 kPa ) , 对产量的影响
≥- 25 kPa ) 与氮肥 (M N 、 HN ) 处理, 可达到节水而不减产的目
so il≤- 50 kPa ) 不论在何种氮肥水平下, 均使水稻产量降低, 高氮水平下影响更显著; 在全
生育期, 抽穗前和结实期进行土壤水分处理, 最适施氮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减少的趋势。
T reatm en t 0N (0 kPa) 0N (- 20 kPa) 0N (- 40 kPa) 0N (- 60 kPa)
1. 4 各因素效应的计算公式 供氮效应= [ ( 土壤水分胁迫与氮肥处理- 土壤 水分胁迫与无氮肥处理) + ( 正常水分与氮肥处理[ 15216 ]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溉(孕穗期) +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浅水(1
cm 左右)栽秧, 移栽后 5~7 d 田间保持 2 cm 水层确
保秧苗返青成活, 之后至孕穗前田面不保持水层,
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 70%~80% (处理前期用
烘干法多次测定各处理小区土壤含水量来校准美国
生产的 TDR300 土壤水分速测仪, 便于灌水控制期
4 月 12 日播种, 地膜育秧, 5 月 12 日移栽, 叶龄为五
叶一心, 行株距为 33.3 cm×16.7 cm, 单株插秧。采
用灌水方式×氮肥水平 2 因素试验, 设 3 种灌水处理。
1.1.1 淹灌(W1) 水稻移栽后田面一直保持 1~3 cm 水层, 收获前 1 周自然落干。
1.1.2 “湿、晒、浅、间”灌溉(W2) 湿润灌溉(移 栽至孕穗前) + “够苗”晒田(无效分蘖期) + 浅水灌
式的小区每次灌水量一致, 除去泡田用水, W1、W2 和 W3 各处理灌溉用水量分别为 8 450.0 m3 hm−2、 4 480.0 m3 hm−2 和 1 360.0 m3 hm−2。
4 种施氮(尿素)水平为纯氮 0、90、180、270 kg hm−2, 分别记为 N0、N90、N180、N270。按基肥:分蘖 肥:孕穗肥=5∶3∶2 施用; 分蘖肥在移栽后 7 d 施用, 孕穗肥在穗分化期(枝梗分化期)施用, P2O5 90 kg hm−2, K2O 180 kg hm−2, 全部作基肥施用。采用裂区 设计, 灌水方式为主区, 施氮量为副区, 3 次重复, 小 区面积 15.0 m2, 小区间筑埂(宽 40 cm)并用塑料薄 膜包裹, 以防串水串肥, 其他田间管理按大面积生 产田进行。水稻生长期(4~9 月上旬)降水量及降雨分 布数据由成都市温江气象站提供(图 1), 2007 年和 2008 年分别为 489.2 mm 和 514.9 mm; 因两年气候 因素相差较小, 且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在无特 殊说明情况下, 本文着重分析 2008 年试验结果。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作者:傅志强,龙攀,刘依依,谢天洋,钟娟,龙文飞来源:《农学学报》 2015年第8期傅志强,龙攀,刘依依,谢天洋,钟娟,龙文飞(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摘要: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支撑,采用水肥耦合方式,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2 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4 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氮组合对双季稻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淹水灌溉下,以施高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早稻分别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20.8%、22.7%和59.4%,晚稻分别高出13.9%、27.0%、58.6%;间歇灌溉下,早稻以施中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分别比施高氮、低氮和不施氮高5.2%、15.8%和59.5%,晚稻以施高氮处理最高,依次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1.9%、15.4%、56.3%。
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同一灌溉条件下,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率、氮素稻谷生产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的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要高于淹水灌溉。
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双季稻节水节肥生产。
关键词:双季稻;灌溉;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84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2011BAD16B01),“双季稻抗逆均衡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04B10),“长江中游南部(湖南)水稻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BAD07B11)。
第一作者简介:傅志强,男,1968 年出生,湖南涟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稻田碳氮循环研究。
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Tel:0731-********,E-mail:zqf_cis@。
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生产中,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氮素提高水稻产量是当前水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氮素在水稻中的作用氮素是水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氮素供应不足会导致水稻慢长、低产和生长不良。
在水稻中,氮素主要用于叶片、茎秆、根系、花序等生长部位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提高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储藏等。
黄华占是水稻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
氮素调控可以影响水稻黄华占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研究表明,适宜的氮素供应可以增加水稻黄华占期间的生物量积累和光合产物转运,从而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
一方面,适量施用氮肥可以促进水稻黄华占期间的生长发育,增加水稻的茎秆长势和分蘖数量。
此外,适量的氮肥供应还能促进水稻的根系生长,增强水稻的吸收能力,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过量的氮肥施用会导致水稻生长势旺盛、茎秆粗壮,但却降低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光能利用效率,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过量施用氮肥还会影响水稻的品质特性,使水稻的垩白度和品质下降。
因此,氮素调控必须注意适量施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研究表明,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使水稻的产量显著提高,而过量的氮肥施用则会使产量上升趋势变缓。
因此,氮素调控必须注意施用量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最大经济效益。
四、总结综上所述,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合理的氮素供应能够促进水稻黄华占期间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而过量的施肥则会降低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氮素调控必须注意适量施用,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最大经济效益。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1): 84−92 /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3.00084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张自常1,2李鸿伟1曹转勤1王志琴1杨建昌1,*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 这对指导水稻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
将两优培九(籼稻)和扬粳4038 (粳稻)种植于土培池, 设置常规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0氮(0 kg hm–2)、中氮(240 kg hm–2)和高氮(360 kg hm–2) 3种氮素水平, 观察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 产量、稻米的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崩解值, 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高于或优于常规灌溉。
在中氮水平下, 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低于或劣于常规灌溉; 在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高于常规灌溉, 稻米品质在这两种灌溉方式间差异不显著。
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籽粒中ATP酶活性及根系中吲哚-3-乙酸、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脱落酸含量。
说明灌溉方式和氮肥对产量和稻米品质具明显互作效应。
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和中氮水平下根系、叶片和籽粒生理活性增强是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生理原因。
关键词: 水稻; 轻干湿交替灌溉; 重干湿交替灌溉; 氮肥; 产量; 品质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Rate and Irrigation Regime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ZHANG Zi-Chang1,2, LI Hong-Wei1, CAO Zhuan-Qin1, WANG Zhi-Qin1, and YANG Jian-Chang1,*1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nitrogen rates and irrigation regim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ffect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which woul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ducting the cultivation for high yielding, good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Two rice cultivars, Liangyoupeijiu (indica) and Yangjing 4038 (japonica), were grown in the tanks filled with soil. Three irrigation regimes,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CI), alternate irrigation with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WMD) and alternate irrigation with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WSD), and three nitrogen (N) rates, 0N (0 kg ha–1), medium amount of N (MN, 240 kg ha–1), and high amount of N (HN, 360 kg ha–1), were used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either MN or HN rate, grain yield, head rice, apparant quality, and breakdow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r better under the WMD regime than under theCI regime. At the MN rate, the WSD regim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as compared with the CI regime. At the HN rate, however, the grain yield was higher under the WSD regime than under the CI regime and grain quality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rrigation regimes. The WMD regi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the flag leaf, activity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enzyme (ATPase) in grains and contents of indole-3-acetic acid, zeatin + zeatin riboside, and abscisic acid in roots during grain filling. All the data indicate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nitrogen rates and irrigation regimes mediate th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Stronger root activity, greater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arger sink strength contrib-ute to higher grain yield and better grain quality of rice under the MN rate and WMD regime.Keywords: Rice; Alternate irrigation with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Alternate irrigation with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Ni-trogen fertilizer; Grain yield; Grain quality本研究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8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10611404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360, 31271641),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农业) (201103003, 201203079),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6B14, 2012BAD04B08)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水稻连作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与调控
水稻连作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与调控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连作问题的存在,水稻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连作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氮素循环异常,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水稻连作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水稻连作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氮素含量变化:水稻连作会导致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累积,特别是氮素的残留量增加。
这是因为水稻作物生长期间对土壤氮素的需求较高,土壤中的氮源供应不足时,会出现连作障碍。
此外,连作还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素转化速率减慢,氮素反硝化作用抑制,氮素素化作用增加等。
2. 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水稻连作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连作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降低,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受到抑制。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下降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氮素的累积。
3. 氮素利用效率变化:水稻连作条件下,由于氮素的不足和累积,水稻对土壤中的氮素利用效率会下降。
这会导致氮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水稻连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是调控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了解决水稻连作对土壤氮素循环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调控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质地、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是减轻连作障碍的重要手段。
在连作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和频次,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素供应,减少连作对土壤中氮素的消耗和累积。
2. 轮作休闲:通过合理的轮作休闲安排,将水稻与其他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休闲期间,非禾本科作物的根系分解和植物残渣的还田,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氮素的循环和转化。
3.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富含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连作条件下,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氮素的转化和利用效率。
水密肥互作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水密肥互作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李翊君;聂凌利;张文;吴勇俊;郑海飘;杨小粉;肖欢;敖和军【摘要】为探究水密肥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湘晚籼13号和丰源优299为供试品种,在湖南省衡阳市梅花村进行了不同水分管理、移栽密度和肥料运筹的大田试验,分析3因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2D3F1(间歇灌溉、2.0万丛/667 m2、施肥)条件下产量最高,为7 788.0 kg/hm2,在W1D1F0(长期淹水、1.2万丛/667 m2、不施肥)条件下产量最低,仅4 527.5 kg/hm2.W2处理比W1处理产量平均提高338.3 kg/hm2;D3处理平均产量比D1处理高504.7 kg/hm2、比D2处理高142.2 kg/hm2;F1处理比F0处理平均产量高1 650.5 kg/hm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密度和施肥与否影响较大,单一水分管理对其影响不大,但是在水分与密度互作条件下增加尤为明显.施肥以及密度的增加能有效增加每穗总粒数.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在水密肥互作下变化不显著.施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其中F1条件下为7 173.1 kg/hm2,显著高于F0的5 522.6 kg/hm2;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增大产量逐渐增加.总而言之,施肥、淹水以及适当的密度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作效应.【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4页(P67-69,72)【关键词】水分管理;施肥;种植密度;产量;产量构成【作者】李翊君;聂凌利;张文;吴勇俊;郑海飘;杨小粉;肖欢;敖和军【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521世纪以来,城镇扩展等非农利用方式导致中国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耕地粮食生产力出现下滑[1-3]。
水稻与水分及氮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水稻与水分及氮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水稻是中国的主要作物之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水分和氮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出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保障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水稻与水分及氮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水分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缺乏水分会导致其萎蔫、叶片卷曲、生长缓慢等现象。
因此,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和给予充足的灌溉是保障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受到灌溉频率和灌水量的影响。
适当的灌溉频率和灌水量可以保证土壤湿度适中,以便水稻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并使根系能够充分发育。
在水分过剩的情况下,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因为这会导致土壤氧气缺乏和根部窒息。
除了土壤湿度外,灌溉水的质量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过多的盐分会影响水稻的吸水和营养吸收,而过多的硬度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灌溉水的质量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之一。
二、水稻生长对氮素的需求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缺乏氮素会导致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产量减少等现象。
因此,保证合适的氮素供应是保障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在氮素充足的情况下,适当的氮素施用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然而,如果氮素施用过量,也会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过量氮素会导致水稻主茎过长、生长速度过快、易倒伏,同时也会导致病虫害的增加。
除了氮素供应量之外,氮素的形态和施用时期也会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
硝酸态氮素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促进产量,而铵态氮素会抑制水稻生长发育和减少产量。
因此,在氮素施用时期上,适当的施用时期可以保证水稻获得足够的氮素,同时也避免了氮素过剩的负面影响。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及其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及其对氮素吸收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机制和氮素吸收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备受关注。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水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支持其生长和发育。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太阳能被光合色素吸收,产生高能量的电子和氧气,电子随后被传递到电子接收体,而氧气则被释放到空气中。
水稻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这些色素有助于吸收阳光能量并反应出光合作用。
在水稻的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由于气孔的开启与关闭取决于水分和干旱条件,因此水稻的叶片水分管理非常关键。
为了保持充足的水分,水稻通常要在水田种植,以便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灌溉水资源。
除了二氧化碳和阳光之外,水稻光合作用还需要一定的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
氮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在水稻中,氮素以硝酸盐和铵态的形式被吸收。
硝酸盐通常通过根系吸收,铵态则通过叶片。
氮素缺乏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另外,过量的氮素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水土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在水稻的生产中控制氮素的应用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可以影响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光照充足时,水稻的氮素吸收能力会增加,但过于强烈的光照则会产生光伤害,导致氮素吸收能力下降。
因此,合适的光照条件对于水稻氮素吸收非常关键。
结论水稻的光合作用机制和氮素吸收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的氮素需求和光照条件来控制水稻生长和发育,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稻田间灌溉水量与氮素管理研究
水稻田间灌溉水量与氮素管理研究一、水稻田间灌溉水量与氮素管理的重要性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灌溉水量和氮素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氮素供应,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1.1 水量管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灌溉水量的合理控制对水稻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适当的灌溉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然而,过量或不足的灌溉都可能对水稻造成不利影响,如干旱会导致水稻生长受阻,而水分过多则可能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1.2 氮素管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氮素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氮素管理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氮素过量会导致水稻叶片过绿,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同时也会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水稻田间灌溉水量与氮素管理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水稻田间灌溉水量与氮素管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1 灌溉水量的优化管理研究者们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探索了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减少灌溉水量,同时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此外,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实施适时适量的灌溉策略,也是提高灌溉效率的重要途径。
2.2 氮素管理的精准化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氮素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土壤测试、植物营养诊断和遥感监测等技术,可以准确评估水稻的氮素需求,实现氮素的精准施肥。
此外,采用缓/控释肥料、有机氮源等新型肥料,可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氮素的损失和环境污染。
2.3 水量与氮素管理的协同效应灌溉水量和氮素管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1)doi:10.11838/sfsc.1673-6257.23032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彭成林1,赵书军1,佀国涵1*,朱秀秀1,牛鑫泽2,袁家富1,徐大兵1,刘 威1,周剑雄1(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国家土壤质量洪山观测实验站,湖北 武汉 430064; 2.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轻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常规管理处理,于湖北省潜江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机插条件下,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8.5%和9.4%,增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对于常规管理,水分优化管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正效应大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
水稻分蘖后期,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0~10 cm土层亚铁含量下降40.8%~41.8%,0~2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下降45.1%~46.4%;与分蘖后期相比,水稻收获后0~20 cm土层亚铁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由此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水分优化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缓解土壤潜育化程度。
关键词:稻虾共作;水分优化管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水稻-小龙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潜育性稻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
近年来,该模式已发展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重要的稻田种养复合生态模式。
2021年,稻虾种养面积140万hm2,占小龙虾养殖面积的80.77%;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最主要模式,稻虾种养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及水产品产量的52.95%和61.85%;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且以湖北省的分布面积最大[1]。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邵士梅1马丙菊1常雨晴1景文疆1侯丹平1赵步洪2张耗1*(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第一作者:826662991@ ;*通讯作者:haozhang@ )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高低至关重要[1]。
水肥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水稻栽培学者把实现水稻高产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作为主要研究任务[2]。
水、土壤养分和气候是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在水肥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着最佳的匹配。
要想使其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只有进行科学协调的水肥投入[3]。
有研究表明,在节约水肥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对水稻产量的调节作用,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可减少过度使用肥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4]。
这对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水氮互作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水氮互作效应水稻产量主要受水分和氮素的影响,水分作为运输养分的载体,一方面促进氮素的转化,另一方面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同时氮素也是土壤水分的调节剂,影响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根系的生理形态结构[5]。
水氮互作效应指水分和氮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6]。
当土壤含水量适宜时能促进土壤中氮素的运转,而土壤氮素含量充足时,可以弥补缺水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7]。
杨建昌等[8]认为,在缺水的条件下,肥料利用效率会受到限制,而过量的水分则会导致化肥的流失;施肥过量或不足均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产量[9]。
在一定的范围内,水氮互作显著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但其中的促进机理机制尚不明确。
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25)011【摘要】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及作物群体产量.旱地条件下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产量优势的研究已多见报道,但水田环境下水稻(Oryza sativa)与豆科水生作物间作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在华南地区水田条件下分别构建了2015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水稻与水合欢(Neptunia olerace)间作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对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氮水稻单作(N 180kg·hm2,CK)、低氮水稻单作(N 140 kg·hm-2,LRM)、水稻-水合欢间作(N140 kg·hm-2,LRN)和水合欢单作(N 140 kg·hm2,NOM)4种处理,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吸氮量、土地当量比及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和LRM,其中与水合欢相邻的边行水稻茎蘖数、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内行.水稻实地面积产量表现为LRN>CK>LRM,LRN处理下水合欢实地面积产量低于NOM.2014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以LRN、NOM和CK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1和1.20,以LRN、NOM和LRM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25,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整体产量明显提高.LRN处理下水稻群体总吸氮量显著低于CK和LRM,经过两季种植后,LR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和LRM提高了0.21%和1.69%.在水田环境中,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在低氮投入下能维持较高的土地当量比,且提高了作物群体产量和土壤全氮.【总页数】9页(P1856-1864)【作者】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4;X171.1【相关文献】1.水氮互作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J], 刘小刚;张富仓;田育丰;李志军2.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J], 何杰;李冰;王昌全;李玉浩;杨帮凤;张敬昇;向毫;尹斌;李鸿浩3.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J], 肖荣英; 王开斌; 刘秋员; 雷振山; 金明慧4.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J], 马鹏; 杨志远; 李郁; 林郸; 孙永健; 马均5.水氮互作对宁夏沙土春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严富来;张富仓;范兴科;王英;郭金金;张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肥力的影响赵营;王世荣;郭鑫年;梁锦秀;吴霞;周涛;任福聪【摘要】2008~2009年,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习惯施肥对水旱轮作体系下水稻和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都能提高水稻和春小麦的子粒和秸秆产量.同等养分供应下,优化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其次是有机无机配施.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和春小麦地上部总吸氮量都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肥利用率为10.4%~37.0%,春小麦为11.7%~ 35.9%.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C/N比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水旱轮作下土壤干湿交替也有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提高.综合考虑作物增产、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培肥等因素,本试验水旱轮作体系下,有机无机配施是最佳的施肥措施.%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with optimum chemical fertilizers, single organic manure , combin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on paddy rice and spring wheat yield, N utilization and soil fertility in a paddy-upland crops rotation system,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08 to 2009.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the grain and straw yields of paddy rice and spring wheat in contrast to CK (no any fertilizers) ; And at the same level of nutrients supplying, the highest and secondary yield increment were in treatment optimum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combin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respectively. The total shoot N uptake of paddy rice and spring whea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pparent N recovery in paddy rice season was ranged from 10. 4% to 37.0% , and which in spring wheat season ranged from 11. 7% to 35. 9% .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was in favor of increasing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Olsen-P, available K and C/N ratio. Soil alternate drying-wetting was also propitious to enhance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under paddy-upland rotation condition. Considering of crops yield increasing, apparent N recovery and soil fertilit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was the optimal fert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paddy-upland crops rotation system in this experiment.【期刊名称】《中国土壤与肥料》【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施肥;水旱轮作;产量;吸氮量;土壤肥力【作者】赵营;王世荣;郭鑫年;梁锦秀;吴霞;周涛;任福聪【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中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中宁75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7.5;S158.3宁夏引黄灌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和春小麦是该区优势特色作物,二者对全自治区的粮食贡献在40%以上[1]。
水氮互作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水氮互作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翟晶;张淑玲;周鹏;曹凑贵【摘要】水稻的分蘖数、株高、每株叶面积受氮肥影响较大,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分蘖、株高受灌溉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水稻的群体生长质量,但过高的氮肥并不表现为更利于水稻的生长.【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4-5,8)【关键词】水氮互作;水稻;群体结构【作者】翟晶;张淑玲;周鹏;曹凑贵【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系,上海201609;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系,上海201609;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系,上海201609;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水分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水稻的光合、蒸腾作用离不开水,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也需要先将养分溶解在水中转化为离子形式以实现。
氮素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大量营养元素。
水稻是耗水量和需氮量较大的作物,过多的水分和氮肥消耗不仅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研究表明,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适宜水稻生长的生态条件下进行水氮互作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期探明水氮因子对水稻分蘖、株高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规律。
同时,为利用水氮因子调节优化高产稻田群体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进行。
供试品种为扬两优6号。
供试土壤前茬为大麦,基本理化性质为p H值5.56、有机质3.43%、全氮134.4 mg/kg、全磷228.0 mg/ kg、全钾393.9 mg/kg。
试验设置4个氮肥水平,依次为0kg/hm2、120 kg/hm2、240 kg/hm2、360 kg/hm2。
磷肥总用量为120kg/hm2,磷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陶大云;徐鹏;张玉华【摘要】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levels, wild rice (Oryza longistaminata) with allelopathic potential, and Oryza sativa (RD23) without allelopathic potential and their F1 (RD23 × O.longistamin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allelopathy and weed-suppression effects to barnyard grass.During 20–50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four levels of irrigation treatment, and three levels of nitrogen were conducted in the field.In bioassay, the allelopathic effect of extracting solution from rice leaves on barnyard grass germination was obser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O.longistaminata gave the strongest allellopath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eficiency water and low nitrogen, the inhibition rates for the root length and dry weight of barnyard grass were 69.3% and 74.6%, and decreased with elongating submerging time and increasing nitrogen.The density and biomass of barnyard gras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growing together with rice 30 days in the field.Wild rice showed the best weed-suppression effects under the alternation of wet and dry in the field.After dry cultivating for wild rice, irrig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its control effect on barnyard grass.Furthermore,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were significant on the allelopathy and weed-suppression in the field for wild rice and the F1.%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O.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早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11(037)001【总页数】7页(P170-176)【关键词】长雄野生稻;水氮互作;化感作用;抑制杂草【作者】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陶大云;徐鹏;张玉华【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正文语种】中文水稻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水稻通过自身释放化感物质而抑制周围杂草的发生与生长[1]。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植物吸收氮素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非常依赖氮素的吸收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在水稻根系中,氮素的吸收是植物吸收氮素的主要途径,水稻根系吸收氮素主要是通过根际菌群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如根际生物磷酸钙的促进下完成的。
当氮素胁迫时,水稻吸收氮素的能力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氮素胁迫会引起水稻根系发育减慢,从而减少水稻根的接触面积,这会让水稻吸收氮素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氮素胁迫会破坏根际菌群的结构组成,降低根际生物磷酸钙的合成,从而减少活性物质的作用,这也会让水稻吸收氮素的能力减弱。
此外,水稻还可以通过叶片吸收氮素,在氮素胁迫下,水稻会通过开启气孔强化气孔吸收,从而提高叶片吸收氮素的能力。
同时,水稻还会开启气孔,强化气孔吸收,从而提高叶片吸收氮素的能力。
另外,水稻会通过调节植株的生理代谢,提高叶片吸收氮素的能力,例如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叶片的氮素利用效率,这样可以促进叶片吸收氮素的能力。
由此可见,水稻植株吸收氮素的能力是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吸收氮素对逆境胁迫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深入研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机理,为水稻根系吸收氮素和叶片吸
收氮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水肥互作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水肥互作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又以稻米为主要食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稻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水肥互作是影响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肥互作是指水分和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了灌溉、施肥和土壤通气等方面。
水肥互作对于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水肥互作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理。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水肥互作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分析水稻生长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2. 研究不同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3. 探究土壤通气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4. 分析水肥互作的机理。
四、研究方法1. 野外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法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处理下水稻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的影响;2. 模拟试验:利用大型模拟实验设备,模拟不同的土壤通气情况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处理下水稻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的影响;3. 数据统计: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以了解水肥互作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理。
五、预期结果预计通过本研究,将得到以下结果:1. 确定水稻生长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规律;2. 确定不同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3. 确定土壤通气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4. 揭示水肥互作的机理。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农业科技提供参考,为制定生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水稻产业水平,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七、研究难点研究难点在于对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方法和土壤通气情况的解析,以及在不同处理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的量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1): 1856-1864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37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0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B090903077;2016A02010094);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6LM1100)作者简介:张少斌(1991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E-mail: shelby_zh@*通信作者,梁开明(1979年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等研究。
E-mail: kaiming-liang@ 。
章家恩(1968年生),男,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 jeanzh@收稿日期:2016-10-17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张少斌1,梁开明2*,张殷1,李妹娟1,章家恩1, 3, 4, 5*1.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3. 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4. 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5. 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及作物群体产量。
旱地条件下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产量优势的研究已多见报道,但水田环境下水稻(Oryza sativa )与豆科水生作物间作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
在华南地区水田条件下分别构建了2015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水稻与水合欢(Neptunia olerace )间作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对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
试验设常规施氮水稻单作(N 180 kg·hm -2,CK )、低氮水稻单作(N 140 kg·hm -2,LRM )、水稻-水合欢间作(N 140 kg·hm -2,LRN )和水合欢单作(N 140 kg·hm -2,NOM )4种处理,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吸氮量、土地当量比及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 和LRM ,其中与水合欢相邻的边行水稻茎蘖数、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内行。
水稻实地面积产量表现为LRN>CK>LRM ,LRN 处理下水合欢实地面积产量低于NOM 。
2014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以LRN 、NOM 和CK 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1和1.20,以LRN 、NOM 和LRM 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25,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整体产量明显提高。
LRN 处理下水稻群体总吸氮量显著低于CK 和LRM ,经过两季种植后,LRN 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 和LRM 提高了0.21%和1.69%。
在水田环境中,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在低氮投入下能维持较高的土地当量比,且提高了作物群体产量和土壤全氮。
关键词:水稻;水合欢;间作;产量;吸氮量;土壤氮素 DOI: 10.16258/ki.1674-5906.2016.11.018中图分类号:S314; 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6)11-1856-09引用格式:张少斌, 梁开明, 张殷, 李妹娟, 章家恩. 2016. 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5(11): 1856-1864.ZHANG Shaobin, LIANG Kaiming, ZHANG Yin, LI Meijuan, ZHANG Jiaen. 2016. Effects of rice and water mimosa intercropping on crop yield, nitrogen uptake and soil nitrogen cont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5(11): 1856-1864.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为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多数水稻(Oryza sativa )以单一化和集约化的方式生产。
尽管这种集约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以高投入、单品种为特征的石油农业生产方式使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日趋降低,水稻所能利用的生态位宽度缩小。
此外,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氮肥施用量由1990年的1638.4×104 t 增长至2013年的2394.2×104 t ,平均每年增施氮肥32.9 t (中国统计年鉴,2015)。
我国农业生产中,肥料利用率较低(安宁等,2015),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量养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而转移到环境中,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崔光琦等,2003;叶延琼等,2013;姚建武等,2015)。
同时,研究表明,由于偏施氮肥,导致病虫害加重(陈罗湘等,2006;王国荣等,2015)。
因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种植模式,在增产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是水稻可持续生产的趋势。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据估计,全球间套作耕地面积在张少斌等: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18571×108 hm2以上(Lithourgidis et al.,2011)。
前人研究表明,合理的间套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空间,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稳产保收的目的(Nobel,1997;Morris et al.,1993;Gómez-RodrıG uez et al.,2003)。
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间套作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化肥投入,同时可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对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表明,豆科作物与禾本科间作模式下,豆科的固氮作用额外为系统提供了相当量的氮素,进而可降低农田化学氮肥的投入,因此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套作被普遍认为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和维持土壤肥力的高效种植模式(苏本营等,2013)。
但目前关于禾本科与豆科间作在旱地条件下的研究报道较多,且多为玉米或者小麦等与豆科植物间作(Chui,1981;Ewansiha et al.,2015;Naudin et al.,2010;Pelzer et al.,2012),而对水田环境下豆科作物与水稻间套作的研究报道较少。
如褚贵新等(2003)在旱作水稻-花生间作试验中发现,间作条件下水稻的干物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大于单作水稻,间作提高了土地当量比。
目前全世界的水稻生产大多数是在水田条件下进行,但在水田条件下能否实现水稻与豆科植物间作,这种间作模式是否和旱作条件下的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一样可以获得产量优势,间作能否提高系统的氮素养分利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在水田环境下开展水稻-豆科间作模式研究,将水稻与水生食用性豆科植物-水合欢(Neptunia oleracea)进行间作,探讨在不同氮肥投入条件下,间作模式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及土壤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建立水田条件下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地概况试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启林北教学科研基地进行(113°37′E,23°17′S),种植制度为双季稻制。
样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雨热同期且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 ℃,平均年无霜期长达335~360 d,年平均降水量1600~1900 mm。
供试土壤为赤红壤,基本性状为:土壤有机质含量21.5 g·kg-1,碱解氮88.5 mg·kg-1,速效磷43.9 mg·kg-1,速效钾45.2 mg·kg-1,全氮1.2 g·kg-1,全磷1.2 g·kg-1,全钾11.3 g·kg-1,pH为5.98。
1.2 试验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黄华占”(Oryza sativa,Huanghuazhan),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
间作所用豆科植物为水合欢(Neptuniaoleracea),又称水含羞草(water mimosa),为豆科细枝水合欢属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具有固氮能力(James et al.,1992;Chou et al.,2007)。
该植物可在水田、湖泊等水流动缓慢的水域以浮水方式生长,也可以在常年湿润的土壤环境中生长。
除茎上的浮水囊外,其茎叶均可食用,但一般多采集长度在30 cm以内的幼嫩茎部作为食材。
本研究所供试的水合欢购于广西水生蔬菜公司。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分别于2014年的晚稻期和2015年的早稻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常规水稻单作(Conventional N input in rice monoculture,CK)、水合欢单作(Neptunia oleracea monoculture,NOM)、水稻与水合欢间作(low N input in rice-Neptunia oleracea intercropping,LRN)和低施氮水平水稻单作(low N input in rice monoculture,LRM)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
小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5 m2(5 m×5 m)。
小区间土壤堆砌高约20 cm、宽约20 cm的梯形田埂,铺膜以防止肥水串灌。
水稻与水合欢均同期移栽。
2014年晚稻移栽时间为8月22日,收获时间为12月6日;2015年早稻移栽时间为4月12日,收获时间为7月7日。
CK和LRM处理下,水稻的行距和株距均为20 cm,水稻每穴移栽2株单苗。
NOM处理下,水合欢苗移栽株距和行距分别为15 cm和20 cm,每穴移栽1株单苗。
LRN处理下,水稻与水合欢带幅之间的距离为25 cm,水稻和水合欢的株行距和移栽苗数均与各自单作模式一致,水稻与水合欢的种植行带比例为4∶3。
氮肥为普通尿素(N 46%),其中CK处理的氮肥施用量为N 180 kg·hm-2,NOM、LRN和LRM 处理下的氮肥施用量均为N 14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