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必修二学案: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设计: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历史: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进新课]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探究:(多媒体打出邓小平的谈话)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
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师: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生: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师: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生: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生: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能解释一下吗?师: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导学案 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外开放的含义及其必要性1.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必要性背景材料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材料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材料四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上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现代化生产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和技术,只有通过国际市场,才能扬长避短,发扬优势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如美国生产的大型波音747客机,是由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的。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对外开放的概况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 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沿江和 沿边开 放城市
内地
2、对外开放的战略: “引进来”、“走出去”
3、特征:
全方位 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
宽领域 不仅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
形成
2020/8/26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含义
前提和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 内容: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目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 1、必要性
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
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1)吸取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2)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需要 ……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
汕头(1980
厦门(1980)
海南(1988)
①经济特区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14个 最北:秦皇岛 最南:湛江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3个(哪三个?) 1988年,渤海开放区
④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
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西部大开发)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相继开发开 放沿长江5个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 以及一批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自治区的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作用
1、有利于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2、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放整个海岸”、“35 年来”。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
进一步开放沿海 14 个港口城市。B、C、D 三项史实都是我国
对外开放的表现,分别发生于1992 年、1980 年和1988 年,故
与题意不符。
4.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省会开放城市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 识很容易可得出答案为B 项。
(2)意义: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内__地__开__发___, 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__开__放__城__市__中,划出一定区 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①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知__识____密集的 特点。 (3)意义:是学习_先__进__管__理__经__验___、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 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答案】A
2.20 世纪 90 年代,为促进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进一步发 展,中国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沿海开放城市 B.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和开放浦东 【解析】选 D。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20 世纪 90 年代”、 “上海”、“长江流域地区”判断,只有开发开放浦东,才能 实现这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解读】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时,全党在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上统一了思想,但在具体的开放政策实施及突破点上仍然意见不一。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主张在毗临香港的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起四个经济特区,以此为试点,以点带面进一步带动全国沿海城市的开放,启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
1980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创建,随后其他三个特区也相继开建。
特区具有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及“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量引入国外先进的工业生产及经济管理模式,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作以市场调节为主。
在特区内,对投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进出境管理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与方便。
深圳特区还创造了在当时极有争议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及震动全国的“深圳速度”,深圳等特区的设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1.特区是一个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及管理的窗口。
2.特区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体现,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原卷版+解析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2.特点(1)有较大的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题思考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有天津、、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概况:1985年以后,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问题思考】材料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课标解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的创办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 9 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 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3)2008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的含义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发展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文化合作。
【二】对外开放的背景1、国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国际:(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外交新局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三】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20世纪80年代,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一、经济特区的创办(20世纪80年代)1、概念: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表现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便利。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市场调节为主。
2、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经济特区。
成就:特区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
3、目的、作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放) 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实行特区某些政策)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湛江等14个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85年--1992年)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0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优势: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县高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7)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解读】1.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及影响;2.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放区的开放;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4.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知识导学】1.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
2.抓住本课的主线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4.结合身边的史实,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5.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明确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自主学习】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1)建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3)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影响:特区的建设,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1)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中所划出的一定区域。
(2)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建立: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地位: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建立: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设计(含部分答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标要求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知识梳理1. 1980年国家将确定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
国家对“经济特区”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在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目的是为了引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2.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习题练习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C.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A.建立深圳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C.开放沿海城市D.加入世贸组织3. 下列各项中,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事件是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B.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C.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D.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70年代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活力不足,“老大帝国”的包袱沉重,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和滞胀,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英国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1)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参考教案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参考教案导入: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受到过两股来风的影响。
一股是1917年后十月的凛冽北风。
另一股是1978年后的南方温暖海风,这股暖风带给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带领我们的民族开放国门主动的融入世界。
而迎接这股南来暖风的窗口就是深圳。
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它成长巨变的背后承载了多少人的期望、经历了多少曲折?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活的艰难的广东百姓这张照片里痛哭流涕的是没能成功偷渡香港被遣送回大陆的广东百姓。
师: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出现了“逃港”的特殊治安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偷渡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
各色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向粤港边境靠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或爬火车,或乘小船,或只身泅水,不顾一切向香港奔去。
那个时代广州,群众经常自发去珠江练习游泳,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的“逃港”中用得上。
不少人从小就被灌输“好好锻炼身体,日后逃去香港”之类的思想。
29年的偷渡风潮中,保守估计约有56.5万人逃往香港,仅1962年就有来自全国约10万人汇集深圳准备偷渡,最终近6万人成功偷渡。
港英当局及内地政府使用了各种手段对偷渡进行打击,甚至出动了军警、直升飞机、军舰等,但偷渡风潮依然不减。
曾有一位成功逃到香港的妇女站在深圳河边对着对岸的故土说:“死后骨灰都不要吹回那边。
”为何这些人死也要把自己和这片土地分开呢?“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日劳动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元,两者相差100倍。
师:为何他们要冒死逃往香港?生:穷困生活的逼迫师:前面19课已经学过,什么根源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生:计划经济师:对,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中国经济的困窘局面,穷则思变。
世界历史上有过类似的情况吗?生:东西德,南北朝师:对。
东西德生活水平差距巨大,为了防止逃亡苏联人是怎么做的?而北朝鲜为了防止人民逃亡中国或南朝又是怎么做的?生:柏林墙、抓回来枪毙、围堵师:都是用堵的办法去阻挡逃亡的洪水,能解决问题吗?该怎么做呢?生:不能,大禹一样疏导。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1992) 内地
加入世贸(2001)
世界
体(融入世界)
多层次
战略
引 进 来
面向 所有 国家
走 出 去 全方位
• 经济: 中国的纺织品、电器产品等日益走向世 界市场;中国加入WTO……
• 文化: 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俄罗斯文化节在中 国举行……
• 教育: 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 高校联合办学 ;出国留学 ……
4.开发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 (90浦东(目的、成就)) 1992)
还在开放城市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高新和出口 产品,知技密集)
成
5.加入世贸组织(2001.12)
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 谈话时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 一条血路来。”
格 局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14个)
的 进程 3.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四个)
初 步 形
4.开发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 (90浦东(目的、成就)) 1992)
还在开放城市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高新和出口 产品,知技密集)
成
5.加入世贸组织(2001.12)
特点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成
5.加入世贸组织(2001.12)
特点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意义 1)建立起外向型经济结构,对外贸易额大幅度提高 2)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发展
推动了社会 主义经济的 发展
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是在资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 背景 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后习题解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后习题解析【学思之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案提示: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解题关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思路引领:形成的步骤答案提示: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
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延伸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解题关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思路引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答案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思之窗】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丰富的原因”。
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2.特点(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题思考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答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有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概况: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问题思考】材料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材料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答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开发(1)时间:1990年。
(2)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问题思考]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得到彻底改观应该是在什么时候?答案浦东开放开发以后。
【自主探究】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史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⑤,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思考] 根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史料二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视察上海时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思考] 根据史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提示】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
意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促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自主检测】1.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答案】 A【解析】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
B、C、D 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象。
2. 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浦东地区【答案】 A【解析】“放手干”的第一步即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A项正确。
3.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建立环渤海经济开放区C.开发上海浦东新区D.开发河北雄安新区【答案】 A【解析】抓住歌词中的“1979年”“中国的南海边”等关键词。
4.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丰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答案】 B【解析】“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5.(2019·临沂高一检测)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此口号(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
6.(2019·常州高一联考)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
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答案】 D【解析】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9·重庆高一联考)198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为有利于海南的统一开发建设,中央和广东在海南的企业、事业单位,原则上下放给海南省。
这一措施( )A.促进了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B.开始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C.标志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D.启动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建设【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于1988年,而材料所述的通知是在1987年下发的,主要内容是增强海南管理自主权,这有利于海南省的改革开放,故选A项。
8.(2019·合肥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下图所示A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C.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D.开辟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 C【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处是上海,20世纪80年代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故C项正确。
图片并未涉及深圳,故A项错误;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应该在福建地区,图片未涉及,故D项错误。
9.由下面“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表”可知( )A.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的重工业基地D.浦东新区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答案】 B【解析】表格中第三产业的投资最多,说明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最快。
A、C两项分别是针对第一、第二产业,与表中数据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10.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A.深圳 B.宁波 C.海南 D.浦东【答案】 D【解析】浦东在长江三角洲东缘,开发浦东在20世纪90年代,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11. 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
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A.龙头地位 B.主体地位 C.中心地位 D.领导地位【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
A项正确。
12.(2019·大连高一检测)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答案】 C【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大陆的开放城市中允许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受此精神的影响,我国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实行特定的经济政策,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