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 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 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 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音乐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名亦多, 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 改名一多。湖北蕲水县 (今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 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 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 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 15 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 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 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 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 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 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 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 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 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 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下是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欢迎阅读。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1死水闻一多【原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死水》赏析【鉴赏】《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作品将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时期。
19世纪末,中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国土不保。
1883年和1894年,中国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七子之歌》写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旅居美国。
他时时关注着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涌上心头。
特别是当他读到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将魔爪伸向中国领土——将中国的七块“肥肉”(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旅顺、大连)掠夺而去时,心中更是义愤填膺。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子之歌》这首痛彻心肺的诗篇。
七子之歌的文学价值《七子之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在于诗人把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与现代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构成了优美而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其次,《七子之歌》在结构上非常独特。
全诗用一个大的序曲和七个各不相同的独唱曲构成,用“母亲”和“乳儿”来称呼这七处“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地方,意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大家把被掠夺的七处“失地”从帝国主义列强铁蹄下解放出来。
其中,《澳门》一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澳门比作一个弃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的粗暴行径。
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的诗有:《死水》《发现》《古典新义》《唐诗杂论》。
1、《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2、《发现》是现代诗人闻一多所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
该诗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人从美国回来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与愤懑,以及在这种深广的忧愤中升腾的对祖国执著和忠贞的爱。
3、《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
4、《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
闻一多诗集
闻一多诗集闻一多的诗集有《静夜》,《也许》,《孤雁》,《红烛》,《奇迹》。
1、《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
2、《也许》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出自诗集《死水》。
全诗主要讲述了女儿的突然夭折,让闻一多始终不能相信这是个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
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3、《孤雁》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2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就诗人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
表明诗人心中丝毫没有出国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满怀沮丧、怨艾之情。
全诗虽行文较长,但层次分明,感情丰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
4、《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5、《奇迹》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31年创作发表的一首现代诗。
它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诚的总结。
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1906年-1947年),字梦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闻一多以深情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受人们赞扬,他的爱国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闻一多年轻时就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研究,尤其是诗歌。
他的诗作大多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故土和人民的歌颂,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
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透射出他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他在南京大学任教,而南京刚刚沦陷,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区。
闻一多深感国家危难,毅然决定留在南京,与学生们一起坚持抵抗。
他组织了一支抗日小分队,秘密进行抗日活动,为当地人民提供情报和帮助。
他还积极参与地下抗日组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在当时广为传颂,激励了许多年轻人投身抗战,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的爱国精神也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学习。
尽管闻一多在1947年因抗日斗争殉国,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依然感染
着人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牺牲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它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闻一多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爱国的伟大,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需要有人以身作则,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永远的红烛——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闻一多
他的身上具有 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品德。 女大学生拒绝跟中国学生成对排列 的一幕 , 文化融合 的‘ 宁馨儿 ”。他从唐诗开始 , ’ 上溯
他对 于底层贫 民总怀有无限的同情 , 而
一再 深深刺激着他的心灵。 不论是直截了当 至汉魏六朝诗 、周 易》《 《 、诗经》《 、庄子》 《 、楚 辞》甚而古代神话 、 文学 , , 史前 同时对古 文字 学、 音韵学 、 民俗学 以及诗词格律 的研究 等 , 深刻而丰厚 。郭沫若评价说 “ 他那眼光 的犀 无古人, 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 —
蘑凰
爱 国主义知识 分子的杰 出代表 闻一 多
口 清华大学校 史研究室 冯 茵
传, 2 自 O年代末开始 , 闻一多致力于我 国古 典文学 ,是为创造一个崭新 的新文学 ,中西 “
在 他 身 上 具 有 中 国知 识 分 子 最 优 秀 的 品 德
在不同人的眼睛里 ,闻~多是诗人 、 学
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族的灾难和国人所受的屈辱 , 他像一座喷发 会 、 生活上 了生动 的一课 , 了解 他们 亲眼看 在抗战时期最为艰苦的岁月里,闻一多 的火 山,用诗歌表达 了民众 的悲情和愤 懑, 到 自己的 同胞 过着封 建愚昧 、 没有 文化 、 极
与大 多数 知识 分子一样 能够 与国家 同甘共 苦。 9 8 13 年初老朋友顾毓口(9 3 ) 12 届 请他到 时他生活艰苦 , 的饭菜“ 所吃 真是 出生 以来没 字字句 句酣畅淋漓 , 激情 回荡 , 激起 了民众 度贫 困的原始 生活。“ 对社会现状 的深入 了 的强烈共鸣 。 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 , 的 解 , “ 爱他 生活 的贫困化 以及 统治者 的专制腐 败 , 照 , 而要 真正 了解 、 正感受他 的爱国情 然 真 识分子对 国民政府 产生 离心倾 向和 普遍左
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与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与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1)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身在美国,他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
表现在《太阳吟》、《忆菊》中、《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
他眷念的家不仅仅是小家,抒发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2)反帝反种族歧视。
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如《洗衣歌》中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
在平易的诉说中,包含着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一面为祖国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
另一面《一句话》中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者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浅埋在心底的“一句话”:“咱们的祖国”。
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的丰富内容。
(2)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
他提出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死水》《忆菊》《洗衣歌》等,既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又有“三美”的艺术形式。
这对于纠正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的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解放前的爱国主义诗歌
解放前的爱国主义诗歌在解放前的那些黑暗岁月里,爱国诗就像黑夜里的火把,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我记得闻一多先生的,那诗里满是对祖国失地的深深眷恋,就像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一样真切。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一声声的呼喊,仿佛是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在向母亲哭诉。
闻一多先生把被列强侵占的土地比作七子,这是多么巧妙的隐喻啊。
这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子,敲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咱们中国人,谁能听了不觉得揪心?这失地就像被拐走的孩子,咱们能不想着把它找回来吗?还有艾青的诗,他的写得多好啊。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哪怕喉咙嘶哑也要为这片土地歌唱。
他眼里的土地,那是承载着悲愤、激怒和希望的地方。
就像我们自己,面对苦难的祖国,能无动于衷吗?如果我们是艾青,处在那个时候,难道不会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吗?我爷爷以前就跟我讲过,在那个年代,这些爱国诗就像号角。
有个教书先生,在课堂上念这些诗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
学生们也都热血沸腾,就像干柴遇到了烈火。
他们在底下小声讨论着,“这诗写得真带劲,咱得为咱国家做点啥。
”一个学生说道。
另一个马上接口,“是啊,这诗就像给咱们指了条明路。
”这些诗在人们心中激起的,不仅仅是情感的涟漪,更是一股想要奋起抗争的力量。
在解放前的中国,爱国诗就是人们心中的灯塔。
它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
这些诗歌充满着力量,它们是时代的呐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
它们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我们现在看这些诗,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明白爱国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情感,永远不能被忘记。
这就是解放前的爱国诗歌的魅力,它跨越时空,至今还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追念闻一多先生的感悟
追念闻一多先生的感悟闻一多先生,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诗词作品饱含爱国情怀,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民主斗争精神令人敬佩。
本文将缅怀闻一多先生,分享一些对他的感悟。
一、诗词篇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从《红烛》到《死水》,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了时代脉搏,用激昂的词句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他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股激流勇进的青春力量,以及对民族苦难的深切同情。
二、学术篇闻一多先生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他精通中西文化,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他的《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著作,至今仍被视为学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精神,严谨求实,敢于创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民主斗争篇闻一多先生在民主斗争中,勇敢地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列。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
在李公朴先生遇难后,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四、感悟篇1.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2.严谨治学: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严谨求实,敢于创新。
这种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卓越。
3.勇于担当:在民主斗争中,闻一多先生展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4.人文情怀: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性、人生、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人文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既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又有崇高的民主斗争精神。
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激情、奋斗与担当的传奇。
闻一多爱国素材300字
闻一多爱国素材300字闻一多,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杰出爱国者,他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强大充满了无限热爱和深深的担忧。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闻一多的爱国素材。
首先,闻一多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他的诗集《彭桥杂录》中,他写道:“中华的民族力量,早晚与世界齐肩。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憧憬和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期望。
此外,在他的散文《中国人是有活力的》中,他深刻地描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进取精神,表达了他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其次,闻一多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培养了一批爱国的学生。
他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建立了大量的爱国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了爱国主义精神。
他教育学生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要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激励着他们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此外,闻一多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积极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他发表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演讲和文章,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他号召人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闻一多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杰出人物。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论,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闻一多,将他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共同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演讲稿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悠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知爱国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
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疆土,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自由。
然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先辈们的牺牲和奋斗之上的。
因此,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份爱国情怀,将之传承下去。
爱国,不仅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承。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坚守岗位,勇于担当,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爱国的责任。
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时代的爱国篇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关于闻一多的爱国诗歌
关于闻一多的爱国诗歌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写的关于爱国的诗歌有哪些呢?以下就是小编精心挑选的有关爱国的诗歌,我们一起来看看。
相信爱国的你一定会非常喜欢滴!闻一多《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诗选<<爱国的心》我心头有一幅旌旆没有风时自然摇摆;我这幅抖颤的心旌上面有五样的色彩。
这心腹里海棠叶形,是中华版图底缩本;谁能偷去伊的版图?谁能偷得去我的心?闻一多《太阳吟》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的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闻一多《静夜》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现代爱国诗人有艾青、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等等。
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近现代济世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1、郭沫若,他的代表作《女神》是一部爱国主义诗集,在诗中,他把祖国视作女神,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感情炽烈,渴望拥抱祖国和被祖国拥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诗歌《炉中煤》中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代表作品还有《天狗》、《血肉的长城》等等。
2、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诗人,代表作《红烛》、《死水》等诗集。
《死水》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3、艾青,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等等,土地和太阳是艾青的诗歌里最常见的意象,爱国主义则是其诗歌永远的主题。
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书,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出自《我爱这土地》。
闻一多诗集的特点
闻一多诗集的特点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集具有以下特点:
1. 爱国主义情怀:闻一多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爱国主题和民族情感。
2. 抒情性强:闻一多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的共鸣。
3. 语言简练:闻一多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 多元化的主题:闻一多的诗歌主题多种多样,既有爱情、自然、生活等日常主题,也有历史、哲学、宗教等深刻主题,使人们感受到诗歌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5. 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同时也更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闻一多歌颂祖国的朗诵诗
闻一多歌颂祖国的朗诵诗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新月派代表诗人,那你知道闻一多歌颂祖国的朗诵诗吗?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一些闻一多歌颂祖国的朗诵诗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歌颂祖国的朗诵诗: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歌颂祖国朗诵诗赏析其实这是一句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话了:“咱们的中国!”加上感叹号也不过就是加强了它的爱国主义情感,平心而论,在本世纪的中国,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哪里谈得上什么“祸”,什么“火”,有那么危险,又有那么火爆吗?一些论者曾根据现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实,指出,对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的帝国主义来说,倡导爱国主义就是无法无天,就是犯上作乱的“祸”,这实在有些想当然,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主要还是经济形态上的,它们毕竟没有控制我们的行政大权,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位宣传爱国主义理论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干预;掌握着中国人生杀予夺大权的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准确地说,是中国人自己组成的政府。
那么,是旧中国的腐朽政权禁止爱国言论吗?恐怕也不够确切。
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
──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就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说不定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敲门砖”呢!“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
关于闻一多的诗歌5篇
关于闻一多的诗歌5篇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闻一多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红烛朝代:现代作者:闻一多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孤雁朝代:现代作者:闻一多不幸的失群的孤客!谁教你抛弃了旧侣,拆散了阵字,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拼若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楚?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进出这样的哀音;这样的痛苦!这样的热情! 孤寂的流落者!不须叫喊得哟!你那沉细的音波,在这大海底惊雷里,还不值得那涛头上溅落的一粒浮沤呢!可怜的孤魂啊!更不须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一幅蓝色的谜语,太难了,不是你能猜破的。
也不须向海低头了。
这辱骂高天的恶汉,他的咸卤的唾沫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粘滞了你的行程!流落的孤禽啊!到底飞住哪里去呢?那太平洋底彼岸,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啊!那里是苍鹰底领土-- 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闻一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主要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这类作品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主要有《忆菊》、《太阳吟》、《孤雁》等,也包括回国后写的《洗移歌》;二是回国后创作的,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而产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这类作品多收入他的第二部(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死水》,主要有《发现》、《一句话》、《静夜》、《荒村》、《死水》等。
2、《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有何特点、潘先生的形象?《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的特点是:从创作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作者的特长,《潘先生在难中》写的就是小学的一位校长;从反映人生的角度上看,作者擅长写灰色人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写得就是一个人卑微的灰蒙蒙的人生的,;从创作风格上看,《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作者批判旧事物时的特点,即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从创作方法上看,作者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人物言行表现其思想。
这些特点是《潘先生在难中》这篇作品的特点,也是叶绍钧小说的一般特点。
形象:潘先生是小学校长,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个人利益和一个小家庭占据了他全部的心灵,平时苟且偷安,战乱中又能随遇而安,整个生命是灰蒙蒙的。
3、鲁迅的散文创作?在30年代的散文中,杂文的成绩最为显著,其中,鲁迅是杂文写作的佼佼者,1927年后,被他赞为“匕首”、“投枪”(因为它迅速、及时、锋利的特点)的杂文,成了他创作的主项。
主要的作品集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前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些杂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就,第一,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史,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涉及了许多具体的事实,是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二,与他的小说一样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而且比小说的批判更尖锐,更直接;第三,在杂文中直接表示出对现实和历史的见解,包含着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他留给后人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极鲜明的议论主人公形象,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
鲁迅杂文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二、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三、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练;四、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五、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六、唐末小品的愤激;七、明末小品的讽刺攻击。
4、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及其划分的理由?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从1917年到1920年为新文学的发生期,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B.从1921年到1927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一期,1921年,新文学初期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现代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为现代文学进入了发展期;C.从1928年到1937年7月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二期,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五四”时期开创的自由局面宣告结束,而1928年到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D.从1937年7月到1949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三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文艺运动。
5、《沉沦》主人公形象和作品意义《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作品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反封建意义,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表现;二是爱国主义的意义,表现了五四青年感时忧国的情绪,也表现了青年留学生受民族歧视而得不到爱情的抗议。
6、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及《子夜》的主要情节和吴荪甫形象发展变化:在1927年至1928间,茅盾创作了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并曾引起论争。
受这场论争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创作面貌有了较明显的改变。
1929年,他写了长篇《虹》(未完成),努力表现梅女士对于革命的追求。
作家主观上想给自己的人物指明出路,并借此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轻视了人物的性格逻辑,人物思想的转变、发展都有明显的突变痕迹。
接着,茅盾又写了《路》和《三人行》,这两个中篇从篇目到内容,从主题到形式,都是典型的具有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初期左翼作品。
在不断的失败中,茅盾终于得到了教训,在1932年前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产生了长篇《子夜》和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等优秀的作品。
《子夜》的主要情节:描写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失败,揭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吴荪甫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的民族资本家,他希望通过实业来振兴民族工业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他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最终失败。
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失败就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
吴荪甫形象:吴荪甫在思想和性格上都具有两重性:吴荪甫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
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希望振兴民族工业,也曾希望结束军阀内战,并敢于同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进行较量,(为了打败赵伯韬,在民族工业发展受挫的情况下,他也把资金投入了金融的买卖,结果遭到惨败);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仇视工农革命、仇视共产党,把损失转嫁给工人,拉拢工贼(在工人中间制造矛盾)、利用黄色工会来破坏工人运动,甚至竟动用军警进行镇压(请兵镇压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等。
吴荪甫在性格上也表现为两重性:一方面是由魄力和学识所养成的冷静.一方面是由残忍和虚弱所产生的暴躁。
比如。
他既有发展的宏大计划、又有进行实施的具体方案;对泄漏机密的屠维岳,可以因其才干而破格重用。
又如,当他失败后竟干出强奸老妈子的下流勾当;陷入困境时,竟迷信汽车抛锚也不是好兆头。
7、《家》中觉慧、觉新的形象觉慧形象:觉慧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少爷,但是封建家庭中腐朽糜烂的生活、绝灭人性的礼教,激发了他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和对民主主义的向往,成为高氏家庭中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也是最坚决的反叛者。
然而,他的反抗虽然很激烈,却由于他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彻底的精神,所以,在性格中也包含着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新人的弱点,在反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觉新形象: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
8、《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祥子是老舍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都浸透了作家的一片热忱。
他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愿望,不只是流入城市破产农民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很卑微的。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愿望,旧北平文化城却总是不允许他实现。
这就从事实上告诉人们,当年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合理;祥子身上的种种遭遇和不幸,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祥子身上的天然的庄稼汉的弱点,固然是他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原因,也造成了他的不幸;但从本质上看,他的朴实、勤俭、吃苦耐劳、富有同情心等等,总比许多油滑市民的恶习要好很多。
当他的人生愿望破灭后,他就自甘屈辱和败坏,成了最可怕的一个“市民”。
9、《雷雨》中的周朴园、繁漪的形象周朴园形象: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
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在作品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由他身上引出了作品的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
而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这样,虽然剧中人物的活动舞台仅限于周、鲁两家,但仍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衬托,而又主要从家庭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
他与繁漪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
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意志,让妻子在子女面前作出一个服从的榜样。
而他与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了他的伪善和残忍。
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在误认为她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
而一旦发现站在他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感到他的名誉、利益受到威胁,便立刻撕下了念经吃素的假面具,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
作品以周萍作为周朴园形象的补充,进一步表现了周家在道德上的沦丧。
繁漪形象:繁漪是作家满怀着激情塑造的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
她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在周家十八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她受不了周家的烦闷窒息的生活,又无法冲破家庭的桎梏,只能与周萍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情人的关系。
为子维护这一可怜的关系,对周萍的始乱终弃,她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
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性就在于此。
这就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