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②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上元: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
②尘随马:反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
③农桑社:农家节日祭神的场所。
【译文】
灯火辉煌的杭州元宵节,皎洁的月光彷佛寒霜撒满大地,灯火月光映照着游人,宛如一幅图画。
赏灯人家搭造的看棚里笙笛交作,麝香袅袅,街衢中车水马龙不见尘沙。
如今身处密州这寂寞山城自己仿佛老了许多啊!在吹箫击鼓的喧闹声中,进入祈年赛神的农家村社,风情与往日有别。
直到篝火变冷,彩灯稀疏,霜露洒地,这时天宇昏沉,雪意渐浓阴云笼罩了原野。
【赏析】
本篇是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到密州知州任不久所写的一篇记述山城元宵节的小词。
词人“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超然台记》由水乡名都刚转移到简陋的山城,又遇上当地连年蝗旱,深为关切民隐的苏轼,不免心情感到有些落寞。
小词以白描手法勾画了两地不同的上元节,宛如互相比照的两幅风俗画,钱塘的繁闹,正为古朴清寂的山城作了反衬,也隐隐透露了作者初临山城的寂落感。
蝶恋花·密州上元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翻译及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翻译及赏析古诗原文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翻译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解释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品介绍】《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原文】蝶恋花密州上元⑴灯火钱塘⑵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⑶。
帐底吹笙香吐麝⑷,更无一点尘随马⑸。
寂寞山城⑹人老也!击鼓⑺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⑻雪意云垂野。
【注释】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出自宋代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
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
垂野。
1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
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
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
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
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云:“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
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
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
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灯⽕钱塘三五夜,明⽉如霜,照见⼈如画。
帐底吹笙⾹如麝,更⽆⼀点尘随马。
寂寞⼭城⼈⽼也,击⿎吹箫,却⼊农桑社②。
⽕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祭神的地⽅,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社祭祈求丰年。
⼀: ⼀: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4分) 【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 【考查⽅向】本题重点考查考⽣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和表达技巧的能⼒。
能⼒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时的情景和由此⽽产⽣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
写灯、写⽉、写⼈,声⾊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城⼈⽼也”是⼀句过⽚,使情调陡然⼀转,⽤“寂寞”⼆字,将前⾯“钱塘三五夜”那⼀⽚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中“寂寞”⼆字流露出作者的⼼境,请简要分析词⼈寂寞的原因。
(4分) 【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稀疏的灯⽕、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举⾏社祭祈求丰年。
(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向】本题重点考查考⽣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中“寂寞”⼆字流露出作者的⼼境。
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连年蝗旱,民不聊⽣。
作为⼀个爱民之官,他⼜怎能快乐开怀呢?“⽕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候的寒冷,⽽且也让⼈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元宵节诗句——《蝶恋花·密州上元》
元宵节诗句——《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释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垂,靠近。
《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蝶恋花· 密州上元【原文】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 密州上元【翻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蝶恋花· 密州上元【评析】暂无蝶恋花· 密州上元【注释】蝶恋花: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宋晏同叔词采梁简文帝乐府《东飞伯劳歌》中「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改今名。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
赵德鳞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
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
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
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後阕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密州: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诸城县〉》:「诸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
东至莱州府胶州界四十里,西至沂州府莒州界五十里,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邱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日照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县界九十里。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苏轼的《蝶恋花》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词作。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宋】苏轼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词语解释】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
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原文翻译】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
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
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
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
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
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
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创作背景】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
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
《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
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
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
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
”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
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
”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
邹王本从之。
【全文赏析】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
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蝶恋花 密州上元》苏轼词赏析
如“寂寞山头日暮,一片闲云到天际”中的“寂寞”一词将山头拟人化 ,而“闲云”则比喻自己的无心与闲散。
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
01
02
03
意境悠远、空灵
情感真挚、细腻
思想深邃、富有哲理
整首词所描绘的景象具有空灵、清幽的特 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 生活境况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触动 人心。
这首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富有哲理 性。
0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
对国家与人民的关切与忧虑
关注民生
苏轼在词中描述了密州百姓的生 活状况,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的
03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01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苏轼将情感寄托于景物描写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他对家
乡的思念和身世的感慨。
02 03
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映衬,如“良宵淡月,疏影更风流”中 的“良宵”与“淡月”,“疏影”与“风流”,相互呼应,表现了景色 的清幽和作者的孤寂之情。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 赏析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3-11-25
目录
• 作品背景介绍 • 作品内容解析 •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 • 作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作品背景介绍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01
02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文学造诣深厚,对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卓越成就。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山东省烟台市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
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
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蝶恋花》苏轼
《蝶恋花》苏轼原文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帐。
香吐: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香气。
:即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雅》,击土鼓,以乐田(农神)。
”《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垂,靠近。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原文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冷透人衣袂。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③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
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③山城:指密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5.答案:1.D2.①这首词标题是“密州上元”,却从杭州元宵节写起。
词人从杭州刚到密州,正值元宵节。
不由想起杭州元宵节的热闹,表达对杭州的怀念和初来密州的寂寞。
②不直接写密州上元节,而是以杭州元宵节的盛况反衬密州上元的清冷,以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透露密州的贫瘠。
③以景收束全词,以火冷灯稀,雪云垂野暗示作者的境遇和心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D.“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理解错误。
本诗抒发了作者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2.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蝶恋花》描写艺术成就思想内涵角度鉴赏
《蝶恋花》描写艺术成就思想内涵角度鉴赏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作者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及注释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2]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蝶恋花·密州上元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一:(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4分)【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
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一:(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4分)【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
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元宵节的诗句】《蝶恋花 密州上元》译文注释_《蝶恋花 密州上元》点评_苏轼的诗
【元宵节的诗句】《蝶恋花密州上元》译文注释_《蝶恋花密州上元》点评_苏轼的诗【元宵节的诗句】《蝶恋花密州上元》译文注释_《蝶恋花密州上元》点评_苏轼的诗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解】: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并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回去,明月怱人去”句,进一步从动态写下游人。
说道“并无一点尘”,更显出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经沧海容易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冷清,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重泉。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心情全然相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困,劳顿又呆板,再并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使他深感“孤独”,深感郁郁不乐的就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做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欢乐雀跃呢。
这位刚上任年仅四十的“魏人”不禁存有“人旧也”之感叹。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见箫锣之声,远远地一看,原来就是村民正在举办社祭典,保佑丰年。
这里农民郊的场面和箫鼓之声,使作者久久无法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原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⑴
灯火钱塘⑵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⑶。
帐底吹笙香吐麝⑷,更无一点尘随马⑸。
寂寞山城⑹人老也!击鼓⑺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⑻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
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垂,靠近。
【白话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词人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赏析】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
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
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