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论语》学做君子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1500字(共10篇)_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00字(共10篇)_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00字(共10篇)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ø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ø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ø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1 / 32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ø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ø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ø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ø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ø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ø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show《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 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 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 者不可得兼的选择。你选择‘义”还是 “利”呢?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 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 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什么是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 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儒家在生命和仁义不可兼得的情况 要“舍生取义”,要“杀身成仁” ,但现在主张“生命高于一切”, 你觉得生命和仁义哪个比较重要, 为什么?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
患得患失: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 个人 的厉害。 无所不至:⑴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⑵指凡 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
(17.15)孔子认为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表示 极大蔑视。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 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 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孔子对 之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 什么好的结局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浮云”比喻的理解: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 云烟”。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 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7•19)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

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

有了“仁”道,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

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2)弘.毅(hónɡ)(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4)既得之,患.失之:担心,忧虑(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论语》“君子之道”专题阅读教学

《论语》“君子之道”专题阅读教学

理论•学术/课题荟萃03《论语》“君子之道”专题阅读教学张迎刘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广州510080)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为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

《论语》有很多种打开方式,而以“君子之道”专题阅读这种方式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论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并能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联系生活、感悟经典。

实施系列的专题阅读,通过系列学习任务和学生活动设计,将中华文化经典名著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整合,不再单篇逐章阅读,而是建立“类”阅读文本,要求学生读写结合,深刻理解《论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不同层级的阅读之间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可促使学生对文本深度学习,也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专题阅读;《论语》;君子之道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〇〇2 —2155(2021 )04 -0003 -02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

《论语》章句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加上语言的阻隔,恐怕很多学生难以自主地坚持读下去。

要增强阅读效果,专题式阅读是被普遍采用的方式,它可以把阅读引向深人。

根据《论语》整本书的特点,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和相关的学习资源,笔者把散落于《论语》各篇的主题进行整合归类,按“为学之道”“君子之道”“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和“为政之道”等相关专题进行了重构,供学生选择学习。

同时,为学生提供支架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和认知体系。

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或成立合作小组,自主设计自己想要深度阅读的专题。

比如:孝悌观、女性观、教育观等专题。

学生在一定阅读时间内,针对某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做深入的理解与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也能将《论语》知识学活。

表1“君子之我们所重构的《论语》专题阅读,是基于专题的深度阅读,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通过学习小组开展阅读活动与评价。

《论语选读》之君子之风

《论语选读》之君子之风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1 .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2.《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六种儒家经书。
本章讲述君子的道德修养主要内容。 第一、要立志,要立定远大的志向。志立在什么地 方呢?必须立足在求“道”上。 第二:讲述修己的问题。他要求学生“据于德,依 于仁,游于艺”,完善自我。德是道德规范,是一 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之中, 仁又是主要的,它统摄各种道德。所以必须依于仁, 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修养才能臻于完美。 第三,论述经世济民之道。完善自我,为用世作好 充分的准备。 这四者,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生死观 义利观
15.9 4.16 6.11 7.16 7.19
价值观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15•9)
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 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 文天祥临刑时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 而今而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君 子 之 风
1. 子曰:“志士仁人, ,有 。” 2. 子曰:“君子喻于义, 。” 3. 子曰:“贤哉,回也! , ,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4.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 5.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 曰,其为人也, , , 。” 6. 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 者静; , 。”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话题链接——知行合一形神俱佳1.教材赏悟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2.名句赏记◆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吴兢◆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胡宏◆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方孝孺◆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金缨3.典例赏析曾参不受鲁君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十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十则读后感1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论语十则读后感2《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论语十则读后感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题记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论语十则读后感4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论语十则读后感5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最新《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读《论语.学而》说君子

读《论语.学而》说君子

读《论语﹒学而》说君子君子是指学问高道德修养好的人,《论语﹒学而》共十六章,其中诸多章节谈到了什么是君子、如何做君子。

一、君子是忠孝之人忠,狭义上讲是指忠君,对君主的忠诚,“事君,能致其身。

”(子夏语)侍奉君主能够不惜自己的生命;但广义上的忠,是泛指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

孔子的学生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时,首先自省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我为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可见,忠的对象是“别人”,涵盖上下左右、贫富强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别人”包含的对象不仅仅是指自然的人,还包括法人和不同的社会组织、团体、群体等。

孝,是指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夏语)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孝”通常与“悌”并称孝悌,悌是指弟弟要顺从兄长;《论语》是把孝悌与治国安民和仁爱联系在一起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夏语),一个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的,“泛爱众而亲人”(孔子语),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孝悌准则,是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仁爱)的根本。

以时髦的方式来表达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和谐的根本。

信,是指对朋友要诚心相待、说话算数。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语)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之一,即我同朋友交往做到诚心相待了吗?“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结交朋友,要说话诚实讲信用。

但是,《论语》并不主张朋友之间无原则的承诺和践约,而是主张承诺的内容必须符合“义”的准则,“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语),与人有信约符合了义(正义、道义),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

朋友,是彼此有交情的人,是通过交往达到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人,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政治、经济、文化、学业、事业、工作、生活等等,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指自然的人,同样也包括法人和不同的社会组织、团体、群体等。

《论语》君子之论

《论语》君子之论

8《论语》君子之论■王 勇/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已见诸各文献典籍。

而后孔子在《论语》中百余次谈及“君子”,赋予其道德规定性,“君子”成为理想社会秩序中的理想人格典范。

本篇论文先是简明扼要说说“君子”词义流变,进而以《论语》为基阐述孔子君子之论的内涵,以及以“君子”立人极的现实理想。

关键词:论语 君子 人极 道德规定性一、“君子”语义流变“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孔子所创。

早在《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就已经见诸于《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各文献典籍,并在其中使用甚广,频频有现。

譬如《周易•乾》中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书•大禹谟》中载:“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诗经•关雎》中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左传•襄公九年》中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之制也。

”这只是各典籍其中之一例。

其实,“君子”一词在这些典籍中出现多次,甚至上百,它的语义也不尽相同。

其意义要么指君主,要么指有身份的贵族。

总的来讲,“君子”是就身份和地位而言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要么是身份崇高,要么是地位显赫,反正都是指统治阶级。

而当封建贵族势力衰落,“君子”才从特指权贵的意义上有了转向。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一般男子的意义。

虽如此,这时“君子”的语义还是比较单一,它的文化内涵也并不十分丰富,这一情况的改变就要言及到《论语》的出现。

二、《论语》中君子之义从《论语》开篇章《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末章《尧曰第二十》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有一百零七处,只是略逊于“仁”的次数。

“君子”的语义也从指称贵族,转变到附着有德行的含义。

“君子”在《论语》里既指身处高位的人,又指有德行的人,既为政,又有德。

但是,《论语》里的“君子”绝大多数指有德行的人,只有一处指身处高位的人。

所以说,“君子”语义的转变,孔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之前,在位的“君子”被加赋了道德规范。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君子义以为质.质:根本,基础 B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陋:破旧 C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愤:因困惑不能解除而感到憋闷 D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解析 陋:狭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 何以文为.君子义以为.质 C.⎩⎨⎧ 曲肱而枕之.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不义而.富且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 A 项“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

B 项“为”:前者,语气助词,表反问;后者,介词,“把”。

C 项“之”:前者,代词,代“胳膊”;后者,助词,“的”。

D 项“而”: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原因,“因而”。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A .饭疏食,饮水B.而耻恶衣恶食者C.贤哉,回也D.曲肱而枕之解析A项“饭”:名词作动词,吃。

B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项“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4.下列各句与“贤哉,回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A.甚矣吾衰也B.岁不我与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D.非尔所及也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5.名句填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读《论语》学做君子
作者:胡晓明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10期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由此可见,人格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忽视。

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能,轻人格——这是众多学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通病。

针对现阶段部分中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呢?
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中国自古重视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系统的理想人格模式,其毕生都致力于推行君子人格。

《论语》所描绘、论述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的、健康的人格。

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君子人格”思想逐步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通过选读《论语》等国学典籍,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普遍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心理:一是因耳熟能详而乐于接受;二是因一知半解、误读曲解而反感排斥;三是因高山仰止而却步不前。

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及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先贤思想著作的阅读兴趣。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学做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质是“仁”,即所谓的“仁者爱人”。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具体指“爱他人”。

“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是人的天性之爱。

我们的教学不妨从这里入手,既简单又贴近生活,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摘录出《论语》中关于“孝”的8个句子,并配以杨伯峻先生的评注,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意,并概括孔子认为“孝”应包含哪些方面。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关爱父母;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侍父母以礼;继承父志;顺从父母……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200字的小练笔:结合孔子论孝中的一个方面及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将经典与生活结合,讓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鲜活起来。

虽然短短两节课的学习,还无法将其完全烙印在学生的生命之中,但也能促使其思考与父母的关系,并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做才称得上孝顺。

播下德行种子,收获君子之德
经过热身学习后,师生可以开始进行对君子之德的探究了。

教师将《论语》中直接论述“君子”的语句摘录出来,同样配以杨伯峻的翻译,请学生们诵读。

为了降低研读的难度,可以由教师列出几个小论题,如君子与贫贱困厄、君子的名与利、君子的人际关系、君子的言与行、君子修己自省等,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小论题筛选出相应语句,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设计板书……学习成果在全班范围展示。

学生的认识虽然稚嫩,但观点基本正确。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申:“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君子的品格,但是如果不通过“好学”来把握它们的实质、尺度,那它们就会产生弊端,走向反面。

由此可见,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提升修养的主要方式,是“君子人格”养成的必备法宝。

有观点认为:当今中学生的人生观存在偏差,人生信念虚无;道德情感淡漠,社会公德心薄弱。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会天真地认为通过有限的几节课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这几节课的教学,却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只要我们精心呵护,时常浇水、施肥,假以时日,它一定会萌芽、破土,不断成长,最终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