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中学七上30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有关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设计

有关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的教学设计有关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教学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

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

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查找背景资料。

介绍背景。

3.讨论分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

(3)<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5.背诵诗歌。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穗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怒号(hao2) 三重(chong2)茅挂罥(juan2) 布衾(qin1) 大庇(bi4) 突兀(wu4)(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

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语文 -30 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30 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30-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30-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教案语文版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 1 课时课型讲读课文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态度与情感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手段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2.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②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③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积累,踊跃作答。

2、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兴趣,导出新知素有“诗仙”之称。

3.精读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明确: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第二句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

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白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教师提问:我要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风伴随您奔赴到夜郎之西。

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0课《诗五首》word教案

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0课《诗五首》word教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作者、背诵、古诗常识过程与方法赏析交流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诗表达作者的情感,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背诵2、赏析诗歌【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5.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二、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诗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诗五首》

30.诗五首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江南春》《登飞来峰》一、导入以古诗文背诵比赛入题二、诵读赏析1.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对曹操的评价补充说明:曹操,字孟德,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利用汉末混乱的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

2.补充材料碣石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介绍3.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互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4.出示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它描写的具体景物是它们具有的特点。

2)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5.讨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示:海上波涛起伏,动荡的情景,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大海的博大,象征了诗人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6.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想象(身临其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诗的意境、语言)三、根据《观沧海》的学习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江南春》《飞来峰》1.自学指导:应主要分析诗歌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进行朗读品味,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读,互相提出改进的意见。

3.自学检测1)《江南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飞来峰》抒发了作者胸怀的诗句是阐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只有站得高,才不会被“浮云”等事物遮住视线,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4.品味语言四、作业1.背诵2.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意境描绘成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望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检查背诵,最后由《飞来峰》导入《飞来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望岳》则是写诗人由望岳而想象的将来登岳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设计○教课目的① 认识诗词有关知识。

② 品尝语言,体会诗词境界。

③ 有感情地频频朗读并娴熟地背诵。

④ 启迪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教课要点品尝语言,领会心境,朗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利处。

课前让学生再收集一些与之有关的诗词,以广阔视线,拓展思路,增添累积。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课方案观沧海曹操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顶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此刻又打倒了乌桓和袁绍残部,除去了后患,一致了北方。

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盘据权力,他就能够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程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以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受骗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同样难以沉静。

他将自己雄伟的志向、阔大的胸怀交融到诗歌里,借着海洋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拥有一种雄浑挺秀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到现在的优异作品。

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诵,扫清文字阻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睁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表现作者广博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沟通学习,全班议论明确:[明确 ]① 全诗以“观”字统率全篇,以下由“观”字睁开,写爬山所见。

②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开头两句 ) :交代观海的地址,直陈其声,特别朴素,“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 (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绘海水和山岛。

海水涟漪,山岛矗立——动静相映托,显示了海洋的辽阔和庄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当,显示了海洋的惊人力量和雄伟气象。

这一层全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 (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异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斗的气派。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30课《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30课《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30课《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明白得诗中描述的情形。

2、想象诗句描画的景象,明白得诗中包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明白得诗中包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小孩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观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观赏。

师导:小孩,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看起来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漂亮、雄壮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专门的感情、豪迈的气概。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伙儿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小孩们,学习古诗,确实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能够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如何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明白得的地点吗?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明白得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

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

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积累运用(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 选聘.(pìn)挚.友(zhì)气氛.(fēn)气冲斗.牛(dòu )鲜.为人知(xiān)B. 校.对(xiào)哺.育(pǔ) 哀悼.(dào)沥.尽心血(lì)锲.而不舍(qiè)C. 字帖.(tiè)亘.古(gèn)愧怍.(zuò)热情澎湃.(pài )深恶.痛绝(wù)D. 取缔.(tì)诘.问(jié)默契.(qì)至死不懈.(xiè)人声鼎.沸(dǐng)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A. 竹杆烦琐烦躁来势汹汹人迹罕至B. 山颠狂澜辫子妇孺皆知目不窥园C. 屏障抱歉迭起可歌可泣锋芒毕露D. 斑斓祈祷卓越大庭广众鞠躬尽萃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 小玲上课时一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样子,像是有什么心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

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

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

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 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 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背诵明白得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二、进程与方式:教会学生朗诵,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明白得,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帮忙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体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朗诵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教学时刻2时教学进程第一时一、导入。

、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他,是唐朝闻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硕,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他,是唐朝晚期闻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绩,被后人称为“小杜”。

咱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伙儿之一,江西临川人。

咱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王安石他,是唐朝闻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咱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曹操由学生点评,要确信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舞,激发朗诵爱好。

二、整体感知、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二、学生齐读,体会文中包括的作者情感。

三、赏析《江南春》、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轻巧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一览无余。

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二、学生阅读《江南舂》,试探:[问题一]找出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四、作业试背五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后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

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

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

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

长安人。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

作品有《常建集》。

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

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

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

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

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寂:静,无声。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望岳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