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历、习俗、演变过程、谚语等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清明时节举行。
本文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时期,这时的中国人相信祖先在冥界有一个居住地,因此需要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与农业文明相结合,成为了祭祖和扫墓的习俗。
二、发展变迁1. 周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之一,他们对清明节的庆祝活动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
在周代,清明节是一个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清理墓地,祭奠先祖,并进行祭祀仪式。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阶级的分化,清明节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节日。
贵族们开始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比如舞蹈、音乐、射箭等。
这为后来的清明游玩活动奠定了基础。
3.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清明节的庆典活动逐渐向全民化转变。
在唐宋时期,人们开始在节日期间欣赏樱花和寿山石等自然景观,这成为了清明时节游玩的传统活动。
4. 现代: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的方式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人们更加注重绿化和环保,提倡文明祭祀和低碳出行。
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一些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如奠泉、踏青、放风筝等。
三、文化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和扫墓,人们能够体验到家国情怀和血脉相连的归属感。
其次,清明节也有助于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在清明时节游玩和踏青,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强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最后,清明节还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人们在祭祖和扫墓时注重环境整洁,倡导低碳出行,这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介绍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是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的重要时刻。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周礼·天官冢宰》中。
清明是春季的重要时节,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而它的命名“清明”则意味着这个时节的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相传在古代,清明节是帝王祭祖和宰杀牲畜的重要日子,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举办祭祀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地区之间也有一些差异。
下面将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和活动: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并献上鲜花、食物、酒等。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的方式,也是传承家族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纪念活动和祭祀仪式,如上香、燃纸钱等。
2. 游山玩水: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因此许多人会选择出游踏青、登山玩水。
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漫步在大自然中,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些有名的风景名胜区也会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庙会和文艺演出,吸引游客前往游玩。
3. 食寒食:清明节的别名“寒食节”源于一则历史故事,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介子推被王室赶走后,挨饿至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决定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煮饭,改为生冷食品,即所谓的“寒食”。
如今,人们在清明节期间喜欢野餐或外出品尝当地的传统特色小吃。
4. 插柳戴桃:清明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是插柳戴桃。
人们将柳枝戴在头上或者衣领上,相信这样能够避邪辟邪。
而戴桃花则寓意桃花运旺盛、生活幸福。
这些古老的习俗象征着对幸福和健康的美好祝福。
5. 玩风筝:清明节也是风筝的季节,因为此时天气晴朗,有利于放飞风筝。
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风筝,如龙、凤、虎等,并在广场或开阔的地方放飞。
飞翔的风筝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还象征着驱邪避灾和祈愿吉祥。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每年的公历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源远流长,颇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周代。
古代的周朝君主周武王推行“天下兴周”的政策,大量开垦土地,造福农民。
他为此倡导“祭祀先祖,保墓治丧,以示孝道”的精神,并且制定了“清明节”的节日,以此弘扬尊敬先祖、尊重生命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的另一个起源,还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我国古代农民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清明即是其中的一个节气,孟春之际,大地回春、春华秀丽。
农民在这一节气到来之际,除了要祭奠先人之外,还要采摘春茶、飞翔、赛龙舟等庆祝活动,以示对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
二、清明节的习俗虽然清明节的由来与现代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有些距离,但它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撼动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多种多样,每个地区、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但总的来说,清明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习俗:1.祭祀先人。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前往祖坟或先人墓地,扫墓祭拜、献花祭品,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悼念烈士。
清明节也是纪念死难者的时间,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遗址或牺牲地点,献花致哀、捧起长存,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3.踏青郊游。
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此踏青也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自唐代以来,“清明不拜山”,踏青郊游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庆祝活动,人们沿着河流湖边漫步,观赏景色,尽情放松。
4.食清明。
清明节时,还有几种特定的清明食品,如青团、清明丸子、寿桃和箩箩糕等,这些食品,对于提醒子孙后代珍惜生命、崇尚勤劳和良好饮食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清明节的现代意义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中国人民怀念先人、缅怀烈士、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的重要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家阅读参考。
⽬录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在这⼀天⼈们会纷纷祭祀⾃⼰的祖先。
我国的清明节⼤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5⽇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20⽇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批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
“屈原死,遂端午;⼦推死,遂清明。
”清明节是怎样由来的呢?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四海皆寒⾷,千古为⼀⼈在春秋时期,重⽿(晋⽂公)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国外。
在外流浪期间,介⼦推⼀直陪伴在重⽿的⾝边。
有⼀次重⽿因为饥饿晕倒了,⼀点吃的也没有,在这⽣命危急的时刻,介⼦推割下了⾃⼰⼤腿上的⼀块⾁,给重⽿做了碗汤,就这样才使得重⽿捡回了⼀条命。
后来重⽿在秦国的援助下回国继位,在他继位后封赏群⾂,却没有给介⼦推任何的封赏和职位,介⼦推也不想卷⼊官场就带着⾃⼰的⽼母亲离开了朝廷,隐居到绵⼭了。
晋⽂公得知后,回想起介⼦推为⾃⼰做的⼀切,总感觉有点对不起他,并亲⾃带⼈到绵⼭去找介⼦推。
可是众⼈找了许久也找不到介⼦推,晋⽂公就听取了⼩⼈的谗⾔放⽕烧⼭,希望逼出介⼦推。
然⽽遗憾的是他们在⼀颗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和他母亲的⼫体,然后还发现了⼀封⾎书:“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就这样为了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放⽕烧⼭的这⼀天定为寒⾷节,各家各户不点⽕只吃寒⾷。
在第⼆年的时候晋⽂公再次来到介⼦推的古柳树旁,却意外发现枯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晋⽂公感觉就像见到介⼦推⼀样,于是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寒⾷节后⼀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了,当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来寒⾷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就被合并了,寒⾷节也渐渐被⼈遗忘,所以就有了⼈们只知清明⽽不知寒⾷的说法。
清明节习俗⼀、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祭祀节⽇之⼀,是祭祖和扫墓的⽇⼦。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
清明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的节日。
它通常在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是为了纪念和扫墓祭祀祖先。
清明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统习俗。
一、历史变迁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贵族和统治者常常在春天选择一个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这个日子后来演变为成为了清明节。
随着朝代的更迭,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唐代,清明节开始成为官方节日,皇室和贵族不仅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举行供奉神祗的盛大仪式。
宋代则进一步加入了民间的习俗,民众开始踏青郊游,插柳祭祀等等。
到了元代,清明节逐渐开始与扫墓、祭祀祖先等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文化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祭祖、扫墓等活动,还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1. 踏青郊游踏青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常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外出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尤其是踏青胜地如山川湖泊等。
踏青郊游不仅增加了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也有祛除病气、祈求健康平安的寓意。
2. 插柳祭祖在清明节,人们还会去祖先的墓地扫墓,并在墓地附近插上柳枝。
柳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春天的到来,人们相信此举可以保佑祖先在来世中幸福安宁。
3. 品尝清明食品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食品,如青团、清明糕等。
人们相信吃这些食品可以祈求健康和吉祥。
4. 风筝制作和放飞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伴随着风筝的制作和放飞。
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飞翔的风筝代表着人们希望得到来年的好收成和好运气。
清明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族观念,也反映出人们对祖先和家人的深切怀念和尊重之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风俗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风俗活动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为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风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介绍【导语】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祭奠活动。
清明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意义。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蔡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清明节是蔡国人民为了祭拜蔡宗室的墓地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中国人承传几千年的传统,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整理祖坟,清除杂草,并在墓前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品,烧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同时,人们还会向祖先敬献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犒赏之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乡村和公园会举办各种游园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3. 悬挂柳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植树节日。
人们会在住宅门前悬挂柳条,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同时,柳条还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4. 蹴鞠比赛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举行蹴鞠比赛。
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人们会组织球队进行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放假出游或者外出度假,参与扫墓祭祖的人数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清明节仍然保持着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环保和文明的象征。
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人们会倡导文明祭扫,提倡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
清明节的节俗变迁与演变
清明节的节俗变迁与演变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广泛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各个历代。
它不仅是一种向祖先表达敬意的方式,还承载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自然的崇高感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的节俗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生了变迁与演变。
本文将从祭祖扫墓、踏青郊游和食俗等方面来探讨清明节的变迁与演变。
一、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清明节活动,其目的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进行隆重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包括烧香、烧纸、上供等。
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
因此,如今许多人选择在清明节之前或之后前往墓地祭拜,或者在家中供奉祖先灵位。
这种变迁表明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但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在古代,人们常常选择在清明节时到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
他们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缓解人们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亲情友谊。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们更多地选择通过旅行或外出郊游来放松身心,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户外游乐活动。
这种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和人们生活目标的多元化。
三、食俗清明节的食俗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准备各种传统的清明节食品,如青团、桃糕、柳条糕等。
这些食物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既可以祭祀祖先,又能辟邪驱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与多样化的饮食,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尽管如此,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清明节食品,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也是为了让人们重温过去的经历和感受。
总结起来,清明节的节俗变迁与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尽管在现代社会稍有变化,但在寻根溯源的意义上,我们始终应该尊重并传承这些节俗。
清明节的认识
清明节的认识清明节,亦称踏青节、扫墓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风俗。
它既有扫墓祭祖的传统,也有踏青游玩的习俗,同时也是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日。
1.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古代,人们将农历每个季度算作一个节气,其中清明是春天的节气之一。
根据古代农历,每年的清明节是在立春后的第105天,也就是阳历4月4日到6日之间。
古人认为,清明是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的时候,也是祭祖扫墓的最佳时机。
在古代,人们过清明节时会扫墓祭祖,为先人整理墓地,并献上鲜花、烧香、祭拜祖先。
这种祭祀形式在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成为今天清明节的核心活动。
2. 清明节的扫墓风俗清明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前往祖坟或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祭拜。
这是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的一种方式。
在扫墓过程中,人们会仔细擦拭墓碑,整理墓地附近的杂草,点燃纸钱或香烛,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扫墓时,人们还常常会沉浸在回忆中,讲述祖辈的故事,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家族历史。
这有助于加深亲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敬仰。
3. 清明节的踏青习俗除了进行祭祀扫墓,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
在农历三月中后期,正是春天草木复苏的时候,天气逐渐转暖,正是出游的好时机。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天的时候外出郊游或户外活动。
人们会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公园、山区或国家景点,与亲朋好友一同享受春天的美景。
这是人们追求自然、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踏青还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
清明期间,大自然的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人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时也希望带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生者一同享受生活的快乐。
4. 清明节的意义和价值清明节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尊重先人,关注家族和亲情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祀是隆重习俗之一,你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是否还知之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来历:最早起源于寒食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即每年的农历三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祭祖节日之一。
清明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本文将从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习俗的演变等方面,探讨这一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一、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期的贵族和士人在春秋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开始祭祀祖先和名人墓地,并进行扫墓、祭奠等仪式。
这种祭祖活动逐渐被视为一种节日,即清明节。
清明节的命名源于气候的变化。
农历三月,正值春季乍暖还寒,大地开始复苏,百花齐放。
在春季来临之际,人们自然将节日称为清明,以表达对春天和生命的敬重和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的意义逐渐丰富和深化。
不仅成为祭奠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还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民俗文化、赏花踏青的良机。
同时,清明节也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养生习俗和禁忌也在清明节中得到了体现。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人们前往祖先墓地,整理墓地,烧香祭拜,供奉美食和鲜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思念之情的日子。
2. 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季花开的季节,人们会选择到公园、山区或郊外踏青赏花。
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春景,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拓展训练等户外活动。
3. 玩风筝:清明节是中国风筝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并创作各种形状和造型的风筝。
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放飞风筝,感受风的声音和浩渺无垠的天空。
风筝的形象也寓意着人们追求自由和梦想。
4. 赏樱花:清明节恰好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赏樱花作为清明节的活动之一。
樱花的绚丽和短暂的开放时间,使得樱花成为人们追求美好和珍惜时光的象征。
5. 吃清明粿:清明粿是传统的清明节食品,由糯米和红豆制成。
清明节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的习俗与演变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先祖和扫墓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变迁,清明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它源于古代的寒食节,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寒食节起初是为了纪念屈原,在他逝世之后的三月初三举行彻底不生火、只吃冷食的节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正式取代了寒食节,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尊敬和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会前往祖墓,整理墓地、烧纸和香,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2. 祭祖用品:扫墓祭祖时,人们会准备一些祭祖用品,如纸钱、酒、食物等。
这些用品在古代是真实的,但现在多数已经变成了纸制品。
人们会把这些物品烧给祖先,以为他们祈福和寄托哀思。
3.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一个春天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踏青郊游。
他们会到公园、森林或郊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游客和居民。
4. 吃清明粥:吃清明粥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传,清明节期间吃一碗清明粥能够消除病气和灾难,保佑身体健康。
清明粥的做法多种多样,其中以桂花糕、蜜枣粥和豆粥最受欢迎。
三、现代社会中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习俗逐渐发生变化。
虽然扫墓祭祖仍然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现在很多人更加注重环保和文明祭祖。
他们会选择购买环保的祭祖用品,如花、水果和蜡烛,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人的祖坟不在家乡而在他处,而人们也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祭祖。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祭祀,上传祭祀的照片和文字,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此外,清明节的踏青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清明节的起源与与传统习俗的变化
清明节的起源与与传统习俗的变化清明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的变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四月初四或者初五之间。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清明节融合了宗教、文化和民俗的元素,承载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以及传统习俗的变化。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说,在东汉时期,人们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农作物开始生长。
为了纪念和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人们开始举行种植祭、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
这些祭祀活动持续了几个世纪,并逐渐形成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二、传统习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下面我们将从祭祀祖先、扫墓和踏青等几个方面介绍这些变化。
1. 祭祀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清明节,许多人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上鲜花、食物和酒水,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家庭已经无法回乡扫墓,祭祀祖先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一些人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祭文,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还有些人选择将家庭祭祀集中在特定的祖宗牌位或者祭坛上进行,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2. 扫墓传统上,清明节是扫墓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坟地清理墓地,瞻仰祖先的坟墓,并在墓前祭奠。
然而,随着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扫墓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人选择在寿陵公墓等专门的扫墓场所将祭扫活动集中进行,而不再亲自前往远离城市的农村墓地。
此外,一些人也会选择将墓地改建为骨灰堂,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踏青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之外,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踏青意味着在春天的阳光下踏出户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空气。
传统上,人们会前往郊区的公园、山区和湖泊进行踏青,尤其是在清明节的周末。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远足和旅行。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
与这个特殊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和相关民间传说。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时节要举行祭祀仪式来纪念祖先。
这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族人对死者的敬仰和尊重。
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逝去祖先的哀思,感恩他们为自己和后代所做的贡献。
二、民间传说1. 伯阳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的伯阳人养牛耕地,一天他带着一头老母牛去耕地时,被贵族少爷抢走了母牛。
伯阳伤心欲绝,于是他饿死在了土地上。
为了赎回伯阳的冤屈,广大百姓在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提前挖土累土,将土堆高过伯阳牛的背,希望地下的伯阳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清明节扫墓的一部分。
2. 七仙女传说相传,古代的一个贵族少爷在清明时节与一个农家姑娘结婚,但少爷的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将姑娘关进了一个山洞里。
清明时节,姑娘忍不住哭泣,她的眼泪化作了七位仙女,仙女们为了给姑娘买衣裳,舞娘与农民舞蹈,赚了很多钱。
因此,后来人们在清明时节舞称“踏青舞”。
3. 青龙传说相传在古代,青龙是一个凶猛的怪兽,每当清明时节,它会出现在村庄附近,吞噬小孩子。
为了防止青龙的出现,村民们在清明时节都在门前插上五彩纸,燃放鞭炮以驱赶青龙。
这个传说渐渐演变成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怀念之情。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这个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如伯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青龙传说等,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乐趣。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不仅向祖先表达了敬意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 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 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 传至今。
植树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 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 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 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 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 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 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 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 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 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 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 以示赐福驱疫
假期变迁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 (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 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 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 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 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 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 年终蜡祭。
清明节的起源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 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 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 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 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 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 明节。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 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 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 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 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 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 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 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 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 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 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的起源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 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 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 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 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 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 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 推。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 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 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 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 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 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 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 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杨仕琦
1.清明节介绍 2.清明节历史
3.清明节起源
4.发展历史
5.清明节习俗
6.习俗简介 7.农事谚语 8.节日谚语 9.诗词鉴赏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 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 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 清 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 明 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 节 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 的 历 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 史 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 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 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 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 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 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 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 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 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 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 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扫墓是秦 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由于 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 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 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 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 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 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 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 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 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 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 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 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 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 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 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节的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 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 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 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 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 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 晋文公。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 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 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 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 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 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 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 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 鞠壤‛之句。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 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 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 习惯。
农事谚语
• • • • • • • • •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节日谚语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发展历史
1.融合寒食节历史
2.融合上巳节习俗
3.后续发展 4.假期变迁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 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 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 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 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 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 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 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 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 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 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 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 定假日清明节。[2]2007年12月7日,国 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 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 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 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 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 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 七日。
发展历史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 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 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 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 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 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 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 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 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 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 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 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发展历史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 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 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 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 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 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 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 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 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 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 方认定。
农事谚语
•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 风至。” •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
农事谚语
• • • • • • • •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 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 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 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 唐玄宗最喜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