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二 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文学2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了作家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艺术上,文学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浓烈,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刚健陈雄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风骨就是风格和骨力,在这里特指那种意志骏爽,情志飞扬而又辞义遒劲有力的风格和艺术力量。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和诸葛亮。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了作家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2.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散文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曹操: 诗歌内容分三类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2抒发理想3游仙诗。
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四言,质朴自然却又遒劲有力,情感格调上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曹丕: 沿用民歌题材,语言带有民歌特点,通俗流畅,善于写景抒情,借景言情,风格柔和婉转,读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辞赋和散文语言华美,抒情性浓。
曹植: 字子键,曹丕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前期诗歌主要抒发内心的理想与抱负,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心态也更加复杂,这时期诗歌不仅数量增多,思想内容更加深刻,艺术上更加成熟。
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其诗具有极大的创作性,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1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成分 2 加强了五言诗的文采 3讲究写作技巧,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辞赋代表了辞风的转变,篇幅短小,题材广阔,抒情性强。
正始文学: 即指三十余年的魏末文学,正始文学表达的是在黑暗恐怖政治高压下的生存悲哀,是对人生祸福的忧叹,艺术上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也由于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家的眼光,从广阔的范围上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说理色彩,而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采用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写的隐晦难懂,以至于此后不久的颜延之在读阮籍诗时就感到“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猜测。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宗教作为社会⽣活的⼀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然宗教过渡到⼈为宗教。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魂崇拜发展⽽来的,但它⼜不仅仅是⿁魂崇拜,⽽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道术⽽成的。
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道教之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张陵学道于鹤鸣⼭,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四篇,⾃称出于太上⽼君的⼝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了道派。
因⼈道均须交纳五⽃⽶,故称“五⽃⽶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衡传其业。
衡死,⼦鲁传其业。
(《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
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个教派叫“太平道”。
此派由巨⿅(今河北平乡)⼈张⾓创⽴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
史载张⾓信仰黄⽼道,⾃称“⼤贤良师”。
他在⽤符⽔咒语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军”。
据史料记载,“⼗余年间,徒众数⼗万,联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州之⼈,⽆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军”的发展⽽得到⼴泛传布,后亦因“黄⼱军”的失败⽽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个较⼤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术⾓度发展了道教,创⽴了道教的丹⿍⼀系。
7446编号中国古代文学二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诗:古体诗、近体诗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词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1 识记繁体字2 断句与标点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1 熟读多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研修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本书根据《中国文学史》结构,从先秦文学到近代文学共分为四卷九编。
对于每篇作品,通过下设的“作者简介”、“题解”、“校注”、“集评”四个栏目进行诠释和点评。
第一讲唐诗概论一唐代诗歌的繁荣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研究者根据唐诗创作具体情况,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习惯上称之为“四唐”说。
四唐分期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最终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盛唐之音、盛唐气象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后期(咸通——唐亡)四《全唐诗》第二讲初唐诗歌导语:初唐历史概说一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1)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2)第一讲:建安文学 (4)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 (10)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15)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19)第五讲:南朝山水诗 (23)第六讲:齐梁诗坛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27)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散文及小说 (31)第八讲: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 (44)第九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 (53)第十讲:声律、风骨和兴象——盛唐之音的前奏 (64)第十一讲: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72)第十二讲:田园牧歌山水清音——盛唐山水田园诗歌 (78)第十三讲:金戈铁马之声——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作品 (85)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92)第十五讲:诗圣.诗史—杜甫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99)第十六讲(上):中唐诗歌之再盛——大历诗人及元白诗派 (113)第十六讲(下):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124)第十七讲:韩孟诗派及(刘柳诗歌)元和贬谪诗人 (125)第十八讲: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142)第十九讲:晚唐詩歌創作成就 (150)第二十讲:琵琶起舞唤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及成就 (161)第二十一讲:绝代之奇——唐代传奇小说与敦煌变文 (169)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一)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二)文学史发展分期表: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诸因素(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1. 门阀氏族的产生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
2、上官体:也称龙朔变体,是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文章四友: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他们都工于律诗。
4、“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汉魏风骨”: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34页)6、“兴寄”: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7、“风骨”: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8、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9、大历诗风:承盛唐余绪,缺少新变。
“气顿衰颓”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10、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而齐名。
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古代文学第十五讲:屈原的九章、招魂和宋玉的九辩
《思美人》: 美人,指楚怀王。这首诗大约是怀王时代的
作品。以思女形式,寄托诗人对君王的希冀, 企图得到君王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的追求。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情 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往日》:
《九辩》的成功之处:
首先,作为政治抒情诗,它不是以直接倾泻
诗人内心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而是将自己的 身世之感,忧国之念和悲秋之情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浓 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使诗 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
其次,在语言上,辞藻秀美,文采绚烂,词
《悲回风》:
回风就是旋风,比喻谗人。本篇以首句“悲
回风”作篇名。诗篇抒写自己遭受腐朽势力 的打击,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结尾流 露出投江自沉的意思。创作时间难以确定。 “宁溘死以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据青冥 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吸湛露之浮凉兮, 漱凝霜之雰雰。”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物有微 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怀沙》: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怀沙,就是怀
念长沙。 “狐死必首丘”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风皇在笯兮, 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 固庸态也。”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 以为类兮。”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十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以托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暝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第十五讲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寸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自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自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
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
因人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
衡死,子鲁传其业。
(《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
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叫“太平道”。
此派由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
史载张角信仰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
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
据史料记载,“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联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PS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
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
第15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科学家沈括及其著作《梦溪笔谈》。
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及《授时历》。
(二)思想认识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
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明确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再创辉煌。
2.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能力培养通过概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分类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教材分析在隋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宋元科技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
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沈括、郭守敬两位科学家杰出的贡献,不仅是个人的功绩,而且代表宋元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水平。
教学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法建议本课头绪多而杂,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重点,拓展知识面,及时总结。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教学过程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生:文字、长城、唐诗、四大发明、兵马俑。
师:对,尤其是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我国早在秦汉时已经发明并改进了造纸术,纸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手中精美的课本是怎么印制而成的呢?生: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
师:这是现代印刷手段,那么一千年前人们靠什么方法传播文化呢?生:手抄。
师:对。
那么手抄有哪些缺点呢?生: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
师:非常好。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抄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客观要求。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3 第40章小说和
戏剧的结构技 巧
4 第41章对民歌
的阐释与“儿 女真情”说
5 第42章小说戏
剧创作与“儿 女真情”说
0 1
第43章对 于淫秽小说 的辩护和批 判
0 2
第44章同 “六观” 论
0 6
第48章后 记
0 3
第45章孟 子的“以意 逆志”论和 “知人论世” 论
读书笔记
深入浅出。
3.5旁征博引,但是把知识讲的好乱好复杂。
囫囵吞枣般地阅读完了王先霈先生的《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收获不少,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以及中国 古代文学创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诗歌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以及历代的研究有了一定认识。
个人觉得这本书综合性很强,将古代诗学分成了十五讲,然后把古代的诗学理论嵌入其中,分成块儿来阐述。
初看觉得逻辑不畅,结构不明显,很大部分原因是电子书以章为目,消隐了十五讲的安排,细品才发现作者 深入浅出将古代诗学的基本问题讲得很细。
推荐又是一本好书这个系列见了好几本好书了。
首先是觉得内容和题目并不完全切合-大约作者故此也在“后记”中说原拟叫“文论十五讲”,文论和诗学, 大概差得还是有点大的吧?再是觉得驳杂,却似不够系统,所选所引所议的文论,在时代和代表性上似乎都非精 当。
王老师这本十五讲阅读的过程很艰辛,断断续续,理解上也不甚准确,缘于底子薄,这是木有办法的事。相 信自己会再一次阅读,因为读的太快了。
精彩摘录
诗学也具有不同的几层内涵。一是指对诗歌的写作技巧的研究,二是指文学理论或文学艺术理论,三是指人 类对精神家园的寻求,是诗意的、诗化的哲学。
大致说来,西方古代的诗学,更多地以叙事文学和戏剧为论述对象,它的核心概念是“摹仿”,它所重视的 社会作用是“净化”。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国古代的诗学,尤其是在进入元明两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的诗学,是 以抒情文学为主要对象,它的首要命题是“诗言志”,它所重视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两者是很不 一样的。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01
一完成从新 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 过渡
02
二建设社会 主义的最初 探索
03
三共和国发 展的历史性 转折
04
四开创有中 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现代 化道路
06
六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跨越
05
五迈向跨世 纪发展的新 阶段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二中国古代的著名 战例
一中国古代的军事 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军事 制度
1
一远古时期的 人类生活
2
二夏商周时期 的社会生活
3 三春秋战国时
期社会生活的 变化
4
四秦汉时期的 社会风尚
5 五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社会生 活
七宋元时期社会生 活透视
六隋唐时期社会生 活的特色
八明清时期的社会 习俗
一中国古代道德学说 的建构——孔子思想
读书笔记
众神的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曲曲折折风风雨雨中国会越来越好,当然吾辈更需努力,共勉之。 从远古到21世纪的中国历史,精简的系统的全面的书写下来,着重介绍了几个重要朝代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生活,思想,艺术,史学,科技方面的成就和弊病。 一些章节写得不错,详略得当,大致理清脉络。 总体还是比想象中差不少。不过,既是讲座,又冠名“通识读物”,要求也不可太高。 克罗齐说过:“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 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时代的需要和实际。 一些章节写得不错,详略得当,大致理清脉络。 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依靠特殊的人物而能体现于有形的记录之中,这种记录凝结在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中,保 存在各种发明与发现中。 每一讲的执**都来头不小,但也正因如此,导致全书系统性略差。 一本学术性颇强的书籍,正碰上自己时间不多的时候,不过短短上千页就读了一个来月,还只算读完,和读 懂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中国文学十五讲主要内容
第一讲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远古歌谣是源于劳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的诗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搜集:采诗制度、制礼作乐、公卿献诗《诗经》原来只称为“诗”,因为它收录的作品实际篇数为305篇,取其成数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这是音乐上的分类。
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毛诗”《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描写劳动生活的诗篇❝政治讽刺诗❝古老的史诗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一方面表现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遭受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另一方面由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被压迫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素朴自然的手法,描绘真实的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鲜明地记录了歌者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
❝通过对诗歌主人公情感、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
第二讲屈原和《楚辞》楚辞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特点*屈原的其他作品,《橘颂》*楚辞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社会历史原因:1、采诗制度废止—诗的衰落2、社会历史的激变—新诗体的产生文学艺术传统:1、楚地民歌;2、楚地的巫风3、楚国的音乐方言北方文化的借鉴1、四言诗—《橘颂》、《天问》2、北方散文—铺叙、夸张、渲染楚辞的特点1、出现了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诗人。
*2、楚辞在诗歌体式上有明显的变化。
3、在情节上充满了大胆奇丽的想象,富于浪漫精神。
4、楚辞的文学语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诗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中有作者姓名的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立“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
《九歌》共十一篇《天问》诗歌的形式,问难的口气《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学者王嗣的《杜臆》(卷八)
云:“《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 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 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 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 不得。”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感情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
悲慨、忧思→深沉阔大,低回起伏。
(四)、西南漂泊时期
(一)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 “群书万卷常暗诵”——吴越、齐 赵、梁宋三次漫游——洛阳遇李白— —与李白同游梁宋——东鲁再遇李白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744、 745)。 代表作《望岳》、《画鹰》。
(二)困守长安(35-4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应制举落 第(747)——“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进赋自荐(751、754)——授官 兵曹参军(755)。 代表作《兵车行》、《出塞》、《丽 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二、多样风格:萧散自然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
三、转益多师,兼容并蓄
集六朝、盛唐之大成
16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一、集六朝盛唐之大成 二、在新题乐府、律诗等方面的创新 三、在唐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
四、后世“学杜”之风
五、杜甫的人格影响
17
鲁迅也评价过杜甫,“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 的”。 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 《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 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 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 书”。
★杜甫“诗史”篇
记录历史事件、补史之不足、反映史
实更为深广。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
一、杜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 以古体写时事进展到以律诗写时事;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开创五、七律组诗 扩展诗歌容量,涵盖时空更广泛。 解决“诗史”所带来的复杂感情。如:五律《秦州 杂诗二十首》、七律《秋兴八首》 三、浑融的境界与高超的技巧 合律而不受声律束缚,浑融流畅。 晚年对七律拗体的探索。 杜甫的拗体是对诗律的变通,增强了表现力。
4、思乡怀友:《月夜》、《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5、咏史怀古:《蜀相》、《琴台》、《八阵 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6、题画论诗:《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 图歌》、《戏为六绝句》、《丹青引赠曹 将军霸》等。
亚里士多德《诗学》:诗人的职责不
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 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 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 在于历史家叙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杜甫死因
饫死说、病死说、溺死说
。 韩愈《题杜工部坟》:固知天意有所存, 三贤所归同一水。坟空飫死已传闻,千 古丑声竟谁洗!” 《新唐书· 杜甫传》将《旧唐书》“啖牛 肉白酒,一夕而卒”改为“令尝馈牛炙 白酒,大醉一夕卒” 。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春望》、《三吏》、 《三 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咏怀抒情:《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写景咏物:《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 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 高》、《登岳阳楼》等。
中国古代文学二
合肥师范学院 2014年函授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章 杜甫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 “醉里眉攒万国愁” ——宋· 黄山谷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的主要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漂泊西南( 48-59 岁)
投奔高适( 760 ) —— 入严武幕( 761 ) — — 检校工部员外郎( 761 ) —— 草堂生涯 ( 760 ) ——移居夔 kuí 州( 766 ) ——漂泊 荆湘(768)——卒耒lěi水舟中(770)。 代表作《水槛遣心》、 《蜀相》、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 花》、 《咏怀古迹五首》、 《秋兴八 首》、《又呈吴郎》、《登高》、《登 楼》、《阁夜》、《江村》、《登岳阳 楼》、《江南逢李龟年》。
后世抑扬
1、扬杜:元稹、白居易、李纲…… 2、扬李:苏辙、黄彻、方回、杨慎…… 3、并重:韩愈、柳宗元、严羽……
(三)陷贼与为官(45-48岁)
北 迁 羌 qiāng 村 ( 755 ) —— 宁 武 投 效 ( 756 ) —— 陷贼居京( 756 ) —— 潜逃凤 翔(757) ——出仕左拾遗 ——贬华州司功 参军(758)——弃官赴秦州(759)。 代表作《月夜》、《春望》、《哀江头》、 《北征》、《悲陈陶》、《洗兵马》、 《羌村三首》、《三吏》、《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