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虚云
虚云老和尚风范
1
虚云大师的一生,自小深受父亲宠爱,娶俩媳妇却无子,长寿有方法
虚云大师的一生,自小深受父亲宠爱,娶俩媳妇却无子,长寿有方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老来得子,虚云大师的父亲对虚云大师,自小宠爱有加。
可虚云大师还是在17岁那年,弃文从教,决心去南岳衡山当和尚。
一、一心向佛,终居内而无染虚云大师的父亲四十岁时,膝下无儿无女。
为了子嗣,他们夫妻经常去寺庙烧香拜佛。
或许是虔诚感动了佛祖,妻子终于怀了孕,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虚云大师。
或许是求佛太多次,小时候的虚云大师,便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自出生以来,他就喜欢吃清淡的饮食。
他12岁那年,在祖母的葬礼上与佛教结缘,从此疯狂的迷上佛教。
17岁时,虚云大师按耐不住内心对佛教的向往,准备去南岳衡山出家当和尚。
但父亲怎么舍得让宝贝儿子出家呢?于是乎,虚云大师走到半道,就被父亲拦了下来。
为了让儿子放弃出家的念头,父亲还给虚云大师娶了两个媳妇。
在父亲看来,有了媳妇,儿子就不会去当和尚了。
然而,父亲还是失算了。
虚云大师一心向佛,新婚当晚,他便和两个老婆约法三章,坚守底线。
后来在虚云大师的影响下,这两个老婆也相继出了家。
19岁那年,虚云大师终于如愿以偿,在常开老人家坐下出了家。
一年之后,虚云大师受具足戒,这也标志着他从此正式成为了出家人。
二、气度非凡,为国效力虚云大师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他曾用一张纸预测了二战。
那时,蒋先生是战争总指挥。
有一次,蒋先生去拜访虚云大师,在闲谈中说到了二战问题。
只见虚云大师不紧不慢的取出一张纸,先后剪出三个形状。
一个代表意大利,一个代表德国法西斯,另一个代表日本。
他说,这三个国家会逐个失败,后来果真如此。
听到虚云大师的预测,蒋先生很高兴,又开始询问中国的发展。
虚云大师只说了一句:“与现在不同。
”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蒋先生又开始询问自己的情况,可还没等他说完,虚云大师双手合十说道:“先过日寇这一关吧。
”其实,虚云大师很早就觉得蒋先生不会成功。
在虚云大师眼里,战争的胜利来源于群众的力量,而蒋先生不得民心。
中国第一高僧虚云:曾为蒋介石预言结局,120岁圆寂留一字遗言
中国第一高僧虚云:曾为蒋介石预言结局,120岁圆寂留一字遗言1959年10月13日,一代高僧虚云法师圆寂,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
他一生名满天下,八月祈雪获慈禧嘉奖,感化军阀皈依,组织僧侣参加抗战,还曾为蒋介石预言。
除此之外,他是近代中唯一一位历五帝四朝的高僧,120岁的高寿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生处处是传奇。
虚云大师与蒋介石的一次对话1943年元旦来临之际,104岁的虚云在重庆慈云寺和华严寺分别举行“护国息灾法会”。
为了避免敌人空袭,法会的开始时间在晚上8点,重庆数以万计的居民每天到点就来捧场,听大师诵经。
除了百姓外,国民党有不少的高官得空了也会来听一听,比如林森、何应钦等,蒋介石偶尔也会来。
蒋介石是基督教徒,对于佛理很有兴趣,来听法会后常常设素宴招待虚云法师,席间也时常向他讨教。
蒋介石先开口道:“信仰自由是我们国民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之一,我既是革命军人,也是忠实的基督教徒,当然对于其他任何的宗教我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无歧视之意,今天刚好有机会,我想请虚云大师之交有关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虚云庄敬回答道:“佛教与基督教,有许多相近之处,两者都是救世济度苦厄的伟大宗教!都是这世界最需要的!”之后二人就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异同进行了一番讨论,蒋介石突然问道:“虚云大师觉得中国抗战与世界第二次大战的结果将会如何?”虚云并未开口回答,而是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请人拿来一把剪刀,先是剪出一个“十”字,然后又剪出一个“卍”,最后则是一个“日”字。
对于抗战结果,虚云大师开口说:“抗战结束后,中国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蒋介石不知是何意,开口询问,虚云法师却闭上双眼进入入定状态,明显不愿再多说。
二战结束后,再回头看虚云大师当初的回答,十字代表的意大利军队率先投降,“卍”字是德国希特勒纳粹党旗的符号,其次宣布战败;“日”字代表日本最后投降。
抗战结束后,国共开始内战,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宗舜马德==虚云和尚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曹洞宗第四十七代传人,享年甚高,一生留下众多著述及言论,后经门人编纂为《虚云和尚法汇》(以下简称《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及《虚云和尚方便开示》等。
据云,虚云老和尚的大量书稿都毁于1951年的"云门事变"中,因此所有刊布的著述只是虚老和尚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他的经历是近代中国佛教的缩影,是佛教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实践。
因此,虚云老和尚的著述,不仅对于研究虚云老和尚有益,而且可以在民国佛教研究上拓展出一条新路子,也对于总结中国佛教的经验教训,促进佛教今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要弥补已经出版的上述文集之不足,目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搜集虚云老和尚的佚文:一是在老和尚活动过的寺院和其它场所去寻觅发现。
二是在民国年间出版的佛教刊物上去查询是否收载老和尚的书信、开示等资料。
三是调查相关图书馆(尤其是虚云老和尚生活过的地方)的入藏情况。
四是希望私人收藏者予以公布。
当然,这不是个人力量和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一件大事,只能随顺因缘,勉力而行了。
我们此次即从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收集到虚云老和尚佚文(诗)六篇,值得先行公布。
一、和杜甫《登楼》:(1)岭上猿啼伤客心,昔余缁鼓屡登临。
闲别十年无来去,恍惚世情异古今。
不见青山愁日晚,更惶华发畏霜侵。
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
按:此诗现存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摩崖石刻上,乃老和尚宣统元年(1909)己酉季春所作。
杜甫《登楼》原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查《年谱》,虚老和尚此年正在南洋弘法,并经仰光运玉佛回大理,并未返回鼓山。
而且十年前虚云老和尚在浙江一带生活,后朝五台,赴西安,"闲别十年无来去"不知所指为何?从"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两句来看,此诗或者作于南洋漂流之际,后归鼓山补刻。
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
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二十集【百年虚云】我终于看完了,深深震撼,看到感触的地方不禁潸然泪下,虚云大师真是一个在人间的活菩萨,面对家庭亲情是那么的从容,化小爱为大爱,背负着世人的误解,两房妻子对他的爱恨情愁和老父亲对他的`绝望,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修道,其中经历九磨十难,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护佑苍生一生不倦.希望师兄们有空看一下这部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能激励我们修行人,给我们正确的向导和无边的动力."历经四朝五帝,不觉沧桑几度,百年虚云。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百年虚云》是以中国近代禅门宗师虚云长老心坚行苦,慈悲济世的一生为蓝本而编剧的故事。
本剧通过富于禅机禅趣、曲折生动、真诚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虚云长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法忘躯的一生。
通过离尘出家、觉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鸡山、藏汉弥兵、佛心护国、慧灯长明等七个部分,生动讲述了虚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弘扬佛法跋涉于纷繁尘世,忘记一切身躯之苦、世界之难的传奇经历。
虚云大师语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
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
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
断除妄想、执著、习气,即是菩萨,佛祖。
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
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
深信因果,凛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
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
倘能了十界一心,便名曰佛。
附:虚云大师援引的语录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斗禅”
文/绍云长老
虚云老和尚中午休息时,有时也打昏沉,头向前俯,甚至打鼻鼾。有一次,我们听到他在打鼻鼾,便偷偷地离开,拿着房里面的果品到外面边吃边玩。当他醒后,就逐件事来骂我们。
我们问:“刚才您老人家不是睡着了打鼻鼾吗?你怎么会知道呢?”他说:“你心里面打几个妄想我都知道,你拿东西到外面吃,我会不知道吗?”自此以后,我们才相信悟道了生死的人,已经破了五蕴。见他是睡着了,其心思却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
我们也借着机缘问了他老人家在终南山住茅蓬的事迹。
当年,他老人家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
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出定了。他问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
老和尚说:“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以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随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虚云大师117岁时照片虚云大师:(西元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 ,祖籍湖南湘乡县。
出生时母亲就去世,由庶母抚养长大。
俗姓萧,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
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
虚云和尚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岁7月29日,诞生在泉州府署中。
在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大师苦行百余年,僧蜡101年,悲深行苦,解行并进,严净毗尼,行头陀行,弘法演教,建树卓著。
坐阅了五帝四朝,饱经沧桑苦雨,受尽了九磨十难。
大师一生重兴六大祖庭,历坐十五个道场,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
大师幼时,从师读儒,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
次年依妙莲(184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
出家后勤修苦行。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
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
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
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
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言说道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
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
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
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
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冯学成内容提要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地一面旗帜,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本文从四个方面体会虚云禅法: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虚云身祧曹洞临济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步履难艰.虚云以身作则,立足丛林,为日后中国佛教地振兴培养了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不遗余力.对参话头地道理、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四、参禅地基本功行.虚云指出,参禅地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地基本功而反复强调.关键词虚云老和尚禅宗禅法参话头用功基本功近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些奇怪地现象,令诸山长老们深为担忧:有些佛教徒认为,如今中国地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所以学修佛法应到海外.如到东南亚去学修南传佛教,到日本去学修汉传佛教,或去尼泊尔学修藏传佛教.甚至连念佛修净士法门,都应到海外去学修.理由是因为那里才行解相应,传承有据,故修证有望.笔者以为,南传佛教、日本佛教和藏传佛教等,自有他们地优势和时节因缘.但如果断言中国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那真是数典忘祖了.作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地汉传大乘佛教无须为自己证明,因为自南北朝以来,或自隋唐以来地一千多年地历史,本身就是一道丰碑,足以让后人去观瞻,也足以让后人去学修.这是无尽地宝藏,有缘者自然得人,且可满载而归.虚云老和尚,就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下面谨就《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后面简称《年谱、法汇》)内有关禅宗禅法地功行部分谈谈自己地体会.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地依据,也是其接引学人人门地方法.由唐及宋,禅宗地教化和学修方法,由六祖《坛经》地平实契人,演化为机锋、棒喝、话头、默照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五家七宗地宗风.宗风所及,证悟者数以千计,翻开《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即可看到其中地盛况. 元明清三代,因种种原因,禅宗虽逐渐衰微,但仍然代有禅杰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汉月、破山、费隐、木陈、箬庵、玉林、松际这七大临济宗支系,和无异、晦台、为霖这三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谓续焰传灯,极一时之盛.虚云老和尚(—)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他俗家姓萧,湖南湘乡人,父玉堂,咸丰时补泉州知府.十七岁时即萌出家之志,十九岁依鼓山涌泉寺常开法师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后又接传曹洞,兼嗣临济.从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涧饮木食;又遍访尊宿,行脚万里,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高曼寺禅七.《年谱》中记述云: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息……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地光明如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师及西单,果然.余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十六七年地辛劳.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刚猛地修行者多有这一层经历.行脚参访,是磨炼身心,增强见地地必须途径.如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脍炙人口地禅门佳话.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脚于吴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摇,云翔鸟逝”;云门自述云:“爰自韶龄,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他缘,锐志唯探于内典.其或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于此三例,可见一般.而虚云老和尚行脚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嵋,都留下了他地参访足迹.他还历西藏,经不丹,人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这番阅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地少数高僧外,在禅门内可谓绝无仅有地了.对虚云老和尚开悟地过程,应先留意“万念顿息,功夫落堂”这两句.如果说“杯子落地”地刹那是悟人,“万念顿息,功夫落堂”则是悟人地前奏.学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却忽视了这一前奏.也就是说,参禅参禅,必先进入“参”地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离心意识”,又不“离心意识”地.三祖《信心铭》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都是让学禅者进入“参”地状态.离开了这个“参”而欲人,在禅宗看来,无异南辕北辙.“万念顿息”较易为学禅人理解,而“落堂”,则一般人不知所云.“落堂”是参话头地专用语,在虚云老和尚地开示法语里常能见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地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不待受用.虚云老和尚对此还有更详细地说明: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地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虚云老和尚有深切地体验,故在其开示法语中常常如是示人.虚云老和尚身祧曹洞临济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到,这种参话头地禅法原是临济宗地,但却又与曹洞宗地默照禅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参话头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来,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毕生提倡,并使之成为元明清三代禅法地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地话头,直参得如“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地时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头,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最后参“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话头而彻悟.这两则参话头地经典公案,历来为参禅者看重并效仿.知道参话头地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虚云老和尚“万念顿息,工(功)夫落堂”这种临悟状态来之不易.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能否悟人就看机缘了.而“杯子落地”这一助缘,使他“顿断疑根”、“如从梦醒”而悟人,并述两偈来表达.八年之后,虚云老和尚第二次万里行脚归来,在昆明因官绅僧俗之请人住金马山兴福寺,人院时作一偈,最能体现大师悟后地现量境界:击碎金刚圈,一条笔直路.此处太分明,有甚迷与悟!人大殿礼佛拈香时又有一偈:浑然一物,穆穆仡仡.见得分明,阿谁是佛?倒身三拜,自起自屈.若非悟得实在真切,怎能显现这样地境界,写出这样地语句.自此以后,虚云老和尚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地殊胜功行,无论在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所到之处,皆能含辛茹苦,宠辱不惊,兴灭继绝,革故鼎新,使沉寂两百年地中国禅宗气象一新.虚云老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地地位,后人给予地评价历来是积极地、崇高地.早在年,江味农先生就有感而赞:“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唯虚云禅师足以当之.”《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评说道: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地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通说通,定慧圆融.各界对虚云老和尚地推重,由此可见一斑.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中华民族,都处在艰难困苦地命运之中.在救国救亡、求变图强地各种运动中,佛教因其宗教地性质和僧侣地积弱,更受到种种难堪地冲击.要扭转这种颓局,就必须有一批戒定慧三学俱优地僧人应世,厘清积弊,优化僧团,积极应世,以树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奋地新地佛教形象.在这方面,太虚大师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间佛教,大办僧伽教育,将民国时期地佛教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虚云老和尚不同于太虚大师,他地救弊方或是内向地,循序渐进地.他以身作则,立足丛林,化导一方,恰与太虚大师地作为相辅相成,并为日后佛教地振兴预建了若干地阵地和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从今天中国佛教新地气象中,更可以看见虚云老和尚地深谋远虑和积极成果.这些努力,在老和尚地《年谱、法汇》中是清晰可见地.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地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地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地见地和崇高地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地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地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是人不好,有再好地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地根源——僧人地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地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地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地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地有关提持: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地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地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地.若要想以讲经地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地,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地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地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地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地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地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地执着而明白无相地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地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地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地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地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地教化是成功地,为僧百年,他地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地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地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虚云老和尚平生行持地得力处和教化地着力点主要是禅宗,故数十年来对禅宗地提持不遗余力.自从住持寺庙以来,虚云老和尚几乎年年都举办禅七,从初七到结七都亲往开示,毫不懈怠.平时说法或被外边迎请说法,亦不离禅修二字,这些在其《年谱、法汇》中都清晰可见.如其在答陶冶公十二问,简捷有力地对禅宗及其方法作了提持和表率: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知解.”问:“所谓实悟,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答:“喻比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见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己,是名为心.’作何解说?”答:“果真明白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问:“参话头,看起看落,执着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问:“欲塞意根,除着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答:“放下一着.”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用事耶?”答:“是则总是,非则总非.”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答:“早生了他.”.问:“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欤?”答:“是离离者.”,问:“欲做反闻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时但作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答:“知即休去,参与不参,妄想作么!”这一番问答,面对地是“豪富”、“博学”地居士陶冶公,故有相当地代表性.禅宗自唐宋以来,有相当多地士人出入佛禅,知见涵养不可小觑,若非明眼老禅,决难接引.虚云老和尚对其“十二问”,一一用“杀活纵夺”地禅宗本分手段加以接引,从中透出其禅法地锋刃.陶冶公也因之服膺,并归依虚云老和尚座下.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人程朱理学,走八股人仕之途,人佛门者远较唐宋时少,故僧人地文化素养大不如唐宋之时,加之机锋棒喝一套行久成弊,唯参话头一法,将临济宗“逼拶”之法与曹洞宗“默照”之法融为一体,为各大丛林所袭用,至近代亦是禅僧们主要地用功方法,如虚云老和尚在一次禅七上所说: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唯有金山、高曼、宝光等处撑持门面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地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什么是话头?又怎样去参呢?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地参禅体验和见地,有如下之说:话头者,(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地时候叫话头,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地……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参话头地道理和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虚云老和尚都介绍清楚了,用现代地语言来看,就是要看明白精神地本原是什么,而不是精神所产生地那些内容.“话”——语言及语言所表达地和精神所派生地一切内容,“话头”即是能产生语言和精神内容地精神本身.参话头,就是禅宗所说地“明心见性”或“见自己本来面目”.唐五代禅宗祖师们所用地棒、喝、机锋,无论是截断众流或是涵盖乾坤,也无论是杀、活、纵、夺,其目地是一致地,就是要让参禅者“明心见性”,见到自己地“本来面目”.所以参话头与机锋棒喝是一脉相承地.但机锋棒喝面对地往往是禅宗所说地“上根利器”,而参话头面对地则多为一般地僧众或信士.故参话头地适应面也较机锋棒喝广阔得多,当然成为明清以来禅师们教化地首选方法.当年海清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时,曾致书问疑,虚云老和尚回书作答,于参话头之禅法又有所陈述: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于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个臭皮囊觑破,实非我地,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彻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这可以说是参话头地总纲,参话头地种种方便,都不出此文地范围.一方面要“时时勤拂拭”,把平时自己地积累地种种知识、见识全都放下;同时又得把人法两空地道理,放在用功地实处上,而非放在思辩上,并将此二力合为一力,单参一念话头;并在参地同时,扫灭种种杂念.其功夫是“绵绵无间”地,并须“密密打成一片”.进入这种状态时,还须“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而这一切,全又须在“一念”中完成,在“当下”中了决.参话头地确是如此地简捷,如此地方便,但也可以看到,也是如此地艰难,要一般地学人进人这种状态,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基于此,虚云老和尚在接众时,更多开示地是“下手功夫”,并时常为凝滞难人地学人解粘去缚,指示更向前进地门径: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地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工夫来,初参有初参地难易,老参有老参地难易.初参地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就是打盹度日……·易地方在哪里呢?只要具足一信心,长永心和无心……如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地……老参上座地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面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老和尚这里所指示地,可以说是参禅者地通病,过去如是,现在亦如是.参禅完全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知识地积累,而是在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地了达和掌控,也就是禅宗所说地“证悟”.但这个“证悟”,往往被门外者神化了,彼岸化了,故使许多学佛之人望而却步.另外,方法不对,路径不明,盲修瞎炼,急于求成等也成为参禅者地障碍.所以,参话头虽然简捷明快,但对众多参禅者而言,仍然是难以进入其堂奥.四、参禅地基本功行参禅者、学佛者之所以把“证悟”神化或彼岸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基本地功行不够,所以极难使自己处在“参”地状态中.另一方面,把禅法学术化、知识化,本是就属“分别卜度”,与“参”相较,是不同地精神层面,要“证悟”是不可能地,欲“解悟”也是谈不上地.所以,要参禅,必须有参禅地先决条件,于此,虚云老和尚说:参禅地目地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地污染,实见自性地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地智慧德相.如来地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地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地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去?释迦牟尼佛说地很多,最简单地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士,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地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地先决条件.但这个“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非是在禅法上说说而已.既是禅法,它本身就是需要花费极大地精神努力才能做到地.人乃社会之人,社会本身就是万缘之网.家、国、天下、生活工作,内内外外地喜怒哀乐,得失是非,这种种缘,不是说放得下就放得下地.另外精神中来来去去地念头,就是意识之流,怎能让它止而不流,更何况一念不生?但是要参禅必先做到这点,做不到这点请莫参禅,因为这是“参禅地先决条件”.其实,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参禅地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并成为功行,慢慢就会使自己处于“参”地状态中,机缘一到,就可以“明心见性”.既是基本功,所以虚云老和尚更多地开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地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罗)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地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
千年一遇之高僧——虚云和尚
江山岁岁新,高僧代代有。
在佛教传入中土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修行悟道的人难以计数,但为了苦难之众生而生,为了苦难之众生而死,德被万代,行超三界的僧人千年也难有一遇。
有人说他一生最尊敬的是虚云老和尚,如若没有老和尚佛教或许就“没有”了,这话不置可否,但老和尚一生的修持、一生的行迹每每读来无不悲从心生,泪如泉涌。
虚云老和尚生于1840年,圆寂于1959年,在119年漫长的岁月里,老和尚凭借一双腿、一根杖、一个钵行遍了大半个亚洲,把释迦如来之正法眼藏一次次地弘传于大江南北,播洒于夷逖九州。
老和尚一生护戒如眼目,悯生比赤子,为报父母生养之恩老和尚以四十三岁之龄从浙江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拜往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亦被老和尚孝心所感,危难关头多次施助并劝曰,纵报父母恩也不必若此,老和尚自言纵使拜死在路上亦不敢生一念退心。
佛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阅如来之圣言,睹和尚之轨迹,反观自己愚痴无目之行径,直是地狱中人,与禽兽无异。
云门事件中,111岁高龄的老和尚被殴打的皮开肉绽,血流骨折,气脉全无,老和尚遂即入定,语弥勒曰:弟子太苦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
及至于醒,老和尚没有一句怨言,不起一丝嗔念,直说是自己业障未了。
众人怪而咸谓曰:这老和尚怎打不死!僧人答曰:老和尚是为众生受苦来了,所以打不死。
老和尚圆寂之后其舍利子比琉璃还透明,舍利者实乃精神所化之物,佛言琉璃之佛国言之非虚也!当代旅美高僧宣化法师在美国五宗并弘,禅净皆专,一生最敬佩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常言老和尚是八地菩萨下凡解脱众生来了。
鄙人自知罪业深重,欲障难除,对虚云老和尚之行迹德相不敢做半字妄测,只有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仰望着老和尚的足迹,去追寻我那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净如琉璃的佛国。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百年虚云观后感虚云法师,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虽然他在现实世界中已经离开我们已经有百年时间,但他的思想和教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
虚云法师的教诲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许多重要的事情。
他教导我们要面对现实,要善待他人,要修炼心灵,要追求智慧,这些都成为了我生活的指南。
首先,虚云法师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坦率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在他的讲座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错误、缺点和错误行为负责任。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
只有当我们真正正视现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改变它,才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
虚云法师认为,所有的伦理准则都归结为慈悲、善良和仁慈。
他教导我们要关心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同时,虚云法师教导我们修炼心灵,追求智慧。
虚云法师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心灵,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告诉我们,要通过冥想和观察思维来控制和理解我们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能够温和地面对内心的声音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智慧。
虚云法师的教诲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意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中,我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我还应该关心他人。
我应该善待他人,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快乐。
只有当我们以同理心和善意对待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此外,虚云法师的教诲还让我明白了修炼心灵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中,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
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适时地停下来,静心思考,感受生活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实的快乐和满足。
虚云法师的教诲不仅仅适用于佛教徒,它也适用于每一个追求心灵成长和幸福的人。
一百一十七岁虚云老和尚一天的生活!
一百一十七岁虚云老和尚一天的生活!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
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
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
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
早殿后稍微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
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
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
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
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
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被丢掉的又苦又涩的红薯皮,老和尚捡起来全吃了。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
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
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
百年虚云:19岁出家后,父亲辞官并抑郁而终,两房妻子均遁入空门
百年虚云:19岁出家后,父亲辞官并抑郁而终,两房妻子均遁入空门近代四大高僧,即弘一、虚云、太虚、印光四僧中虚云是寿最长者,他圆寂时已历四朝五帝。
而在个人经历上,曾历经九磨十难的他也是四僧中最特殊者。
而在佛学成就上,四处参禅遍访名僧大德、取唯识净土禅宗等各门各派之长,且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于一家的虚云,也是成就极高者。
在这些之外,造就虚云传奇一生的还有他在俗时的种种,和他出家二十多年后为报俗尘父母恩而做的这件大事:朝拜五台。
虚云法师为报父母恩朝拜五台山的起点是南海普陀山,此处距离五台山有三四千里路,而他当时选择朝拜的方式还是最考验人的“三步一拜”。
而虚云之所以发此宏愿的背后原因还得从他的父母说起。
虚云生于1840年,祖籍福建泉州,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本名萧古岩,其父萧玉堂曾官至泉州知府。
萧玉堂年40岁时才得独子虚云,加之虚云母亲因生他而死,所以萧玉堂自然从小对虚云寄予了厚望。
萧玉堂最初的构想是让儿子同自己一样:学而优则仕,他教虚云八股文便是为了他将来能科举取士。
但因为天性恬淡的缘故,虚云从小便只爱读儒籍佛典,而不爱功名。
为了逼迫儿子以科举取士为理想,萧玉堂想尽了各种办法。
当他得知儿子尤其喜欢躲在祖母房间看佛经时,他心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一次撞见儿子又和祖母讨论佛经时,他忍不住呵斥到:“小小年纪读什么佛经,把远大志向都读没了。
”虚云听到这样的话却不以为然。
年13岁那年,萧玉堂携虚云带着虚云生母和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上的虚云得以初见三宝法物,只这一见后,虚云在那种安宁欢喜之情中萌生了弃世出俗的心愿。
也是自这以后,虚云便越发地对佛典痴迷了。
萧玉堂见状也越发开始管束起儿子来,可即便如此,年17岁这年,虚云依旧偷偷有了前往南岳衡山出家的想法。
只是这次,因为萧玉堂发现及时,他行至半路时便被父亲抓回来了。
为了阻止儿子出家,萧玉堂以最快的速度给儿子娶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为妻。
可婚后,即便被父亲逼迫与两如花妻子关在一屋,他也始终不曾碰过妻子们一下。
百年虚云经典语录(范本)
百年虚云经典语录百年虚云经典语录百年虚云经典语录“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当虚云法师同意应慈禧太后懿旨前去伴驾西行时,对“你我既身入空门,难道你就不怕被别人讥笑攀附权贵吗?”的回答。
虚云:成与不成,就看福报和造化了。
虚云: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埃虚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伊妹:要是刚才大师-父不救我,我已经到岸了。
虚云:不。
那不是岸,是深渊。
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
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吴礼:我们紧赶慢赶赶到丽江,却在这儿打了一天的坐,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虚云:想了一天也没想明白?其实万物都在变。
事情都在发展。
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
该做的事情要做。
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虚云:这一板打下去你会觉得冤枉吗?梦灵:不,师-父。
族有族法,家有家规。
我该受到惩罚。
(打了一阵板子后)虚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梦灵:苦难就是福祉,烦恼就是菩提。
师-父,您说过这是佛佗的恩赐。
广济:老和尚,你要干什么? 虚云:房子都要拆了,你要坐就到别处去坐吧。
广济:老和尚,你好不讲道理。
凭什么锯断我打坐的木板?是谁让你进来的?虚云:法师整天坐在房梁上打坐,你图个什么呀?广济:当然是顿悟成佛。
虚云:悟到什么了吗?广济:五蕴非有,一切皆空。
虚云:既然一切皆空,你哪来的那么大脾气?既然一切皆空,还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块木板作什么?法师住锡六祖道场,应该知道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虚云生平介绍-1
虚云生平介绍-1清道光二十年(1840),对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
这一年里,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与耻辱,把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深重的苦难深渊……也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拂晓时分,一个男婴伴随着初露的朝霞在福建泉州府台后院内宅里降生。
他就是后来被世人尊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宗泰斗的高僧——虚云和尚。
关于虚云和尚的出生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虚云和尚俗姓萧,其家族本出兰陵,系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后。
先祖迁居湖南湘乡橫浦,其父玉堂,排行老大。
兄弟三人,二弟早夭,三弟蒲堂。
玉堂自幼饱承家学,习儒考举,30岁不到即中举人,可是此后却屡试不中。
为谋生计,玉堂只好外出屈居衙府充当幕僚。
这些年,玉堂一直在泉州府中,也很得府台器重,同僚相助,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可是却有一块心病无法解除。
清道光二十年(1840),玉堂已是年届45岁,夫人颜氏也年过四旬,膝下却无子嗣,蒲堂名下也无子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来续接萧氏香火?”此问题犹如一块沉石每日不时地压在玉堂夫妇心里。
正是这样,头一年在永春县衙任职,玉堂夫妇就曾经专门去城外观音寺礼拜,祈求观音大士慈悲,赐一麟儿以续萧氏香火。
当时,看到观音寺寺宇破败,夫妻二人同发大愿,捐金重修,为观音菩萨再塑金身。
此后不久的一夜,夫妇几乎是同时梦见一长髯飘胸的老者,头顶观音圣像骑虎而来,跃登卧榻,忽而不见。
而后,颜氏遂有身孕。
颜氏怀胎十月,多番艰辛。
到农历七月十八日夜,颜氏临盆发作,一天多过去仍未产下。
听到从内室传出来颜氏那不断的痛苦呻吟与不时出现数声喊声,全家人无不为之撕心裂肺,玉堂更是愁眉紧锁,坐立不安。
到了二十日拂晓,颜氏方产下一男婴,却是胎衣缠身,形如肉团。
颜氏见状,大吃一惊,竟壅死过去。
玉堂连忙差人请来城中最有名的郎中,把胎衣剪开,产婆帮着拍胸揉背,婴儿才啼哭出声,而颜氏却已撒手归天了。
此后,玉堂忍痛料理颜氏的后事,男婴则由庶母王氏抚养,并依男婴降生时胎衣缠身,形如肉团之状,为之取乳名“灵球”。
虚云祈雪的记载
虚云祈雪的记载虚云,是清朝末叶至民国初年著名的佛教高僧,他的祈雪经历,流传着一段美丽而神秘的故事。
这场降雨,不仅对虚云的传世具有重要价值,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道奇观。
在距今约百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虚云老和尚(1643年-1929年)担任五台山圆光寺住持,他每天都要外出打鼓化缘。
一天,天空突然阴沉,寒风凛冽,虚云预测将有一场大雪,为防止雪灾,他决定前往五台山周边查看是否有灾情。
虚云沿着山路行驶,途经一个山洞时,突然眼前一黑,陷入了极度黑暗。
他定睛一看,只见满天繁星闪烁,就在这时,一道金光照射进来,一位神秘的天使的声音传来:“明天将有大劫,大劫过后,将有一场瑞雪。
现在你前往五台山,为我求得一瓣好雪,将为百姓带来福祉。
”虚云一边心惊肉跳,一边坚定地回答:“好的,我会尽快为您求得一瓣好雪。
”于是,虚云开始在五台山的山脚下、寺庙内,乃至百姓家中,开始忙碌地祈雪。
他祈了一整天,终于在天黑时分,满月圆镜般的月光洒满人间。
此时,虚云认为时已至深夜,应该休息一下。
于是,他在月光下找了一处空地,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帐篷,准备在月光下露宿。
然而,就在虚云即将入睡的时候,一阵祥和的微风吹拂着他,温暖了他的心房。
他舒服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位度母正站在他的身边,她微笑着说:“你已修行多年,现在该休息了,明日再继续为百姓祈雪吧。
”虚云心中一喜,便闭上了眼睛,沉入了冥想之中。
次日,阳光明媚,虚云按照头天晚上梦中所见,开始为百姓祈雪。
此时,天空中飘洒着无数繁星,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生辉。
这场景让人不由想起了那道神秘的月光,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虚云祈雪心无旁骛,专一祈求。
在他的祈求中,一场场瑞雪纷纷洒下,为百姓带来了福祉。
他的善愿感动了上天,天空中的星星也似乎都为我点亮了。
这场降雨,不仅使百姓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也让虚云老和尚的佛法传播地更加广泛。
而虚云祈雪的故事,也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传说。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昌盛的时代,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飞速发展。
罕见!新中国佛教格局的开创者虚云和尚118岁照片组图
罕见!新中国佛教格局的开创者虚云和尚118岁照片组图他是新中国佛教格局的开创者,几经磨难,争得一领纳衣,晚年谢绝名山古寺邀请,奔赴云居荒山之上,建寺修塔据虚云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母亲颜氏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从清朝时期,虚云和尚就成了声名远播的得道高僧。
四十岁时,自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到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超度阵亡将士.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很多的民国政要也都皈依在老和尚门下。
新中国建立后,当时的佛教界如一盘散沙,亟需一位高僧来提领,于是虚云和尚便为了不二人选。
1952年春,因为云门事件受伤的虚云和尚,已经逐渐恢复,自农历正月至三月,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先后四次致电广东,请虚云老和尚进京。
1952年4月27日,为了杜绝新中国建立初期逼僧还俗,强占寺院庙宇,田产等事件的发生,并带领佛教大众拥护中央政权,113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接受中央邀请,携弟子佛源、觉民,以及中央派来迎接的护送人员起程北上,开始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筹备工作。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完毕后,虚云老和尚谢绝了中央领导的挽留,从北京返回江西庐山修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距庐山百公里之外的云居山,一直在山上守护道场的性福禅师,派遣弟子赶到庐山,恳请老和尚上山中兴禅寺道场,当时的云居山一片破落,佛像、禅院、连同附近的村庄、百姓,悉数毁于抗战时期日军战机的炮火,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14岁的虚云老和尚又一次做出了令人不解的决定,答应奔赴云居山。
1953年114岁的虚云老和尚,谢绝了中央政府到北京安度晚年的邀请,也谢绝了庐山大林寺,南华禅寺等各大名刹的邀请,在佛源、觉民等禅师的陪同下,步行到达云居山。
当目睹昔日禅风远播的佛教圣地,仅剩下三间茅草屋,佛像也被掩盖在荒草丛中时,发大愿要重修祖师道场他觉得这个山的名字与他有缘,云居两个字,他个人的名字叫虚云嘛,虚空的云要找个住的地方,这个云彩居住的地方,他非常投缘对这个地方。
虚云祈雪的记载 -回复
虚云祈雪的记载-回复虚云祈雪的记载,是一段关于禅宗高僧虚云禅师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虚云禅师,在严寒的冬天,真诚祈雪的经历展开。
本文将以虚云祈雪的记载为主题,从虚云禅师的背景介绍开始,一步一步回答。
虚云禅师,原名尧寿,出生于中国唐朝,是一位卓越的佛教禅宗高僧。
他精通经典,修行出众,被誉为"大宗师"。
虚云禅师年轻时,曾拜师学艺,寻求真理。
他在多地学习过各种佛教思想,但对于他来说,最终的领悟是通过坚持禅修和严苛的冬季修行中获得的。
在这个特别的冬天,虚云禅师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成为他成为禅宗高僧的关键。
故事开始,当时的世界正经历着严寒的冬季,所有大地都被白雪覆盖。
虚云禅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次特殊的禅修。
他选择了一座高山上的孤寺,没有其他生命迹象,极度寒冷。
虽然天气极其恶劣,但虚云禅师坚持每天的禅修和冥想。
在这个持续了数日的修行中,虚云禅师逐渐感受到了寒冷的严酷。
他身体开始感到麻木,呼吸困难,但他没有放弃。
他深信,只有通过超越身体的痛苦,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正当虚云禅师似乎忍受不了更多的寒冷时,一名农夫偶然经过这座山寺。
他看到虚云禅师一脸苍白,全身都冻僵,便急忙进去拜访他。
农夫见到虚云禅师的状态后,非常惊讶,连忙为他生了一堆火,让他取暖。
虚云禅师恢复了一些体力后,农夫询问他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修行的目的。
虚云禅师微笑着回答:“冰雪皆为禅,禅本不禅。
”这句话引起农夫的困惑。
虚云禅师解释说,他选择在严寒的冬天修行,是因为他相信只有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才能真正发现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寒冷帮助他摆脱了对物质享受的依赖,使他更专注于追求真理的道路。
这个故事传颂千年,成为虚云禅师最被称道的修行经历之一。
他通过坚持修行和面对寒冷的严峻环境,深刻体验到禅修的真谛。
他的努力和毅力成为了后来追随者们学习的榜样。
虚云禅师的祈雪经历教导了我们很多重要的道理。
首先,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必须保持坚持和决心。
永恒禅意:1959年虚云圆寂前最后一张照片,身着百衲衣,双眼微闭
永恒禅意:1959年虚云圆寂前最后一张照片,身着百衲衣,双眼微闭1959年,一张简陋的照片中,虚云大师坐在云居山,身着百衲衣,手持佛珠,目光微闭,宛如世外高人。
然而,这张照片背后是一位长寿而充实的一生,以及他对简朴、苦行、禅修的信念。
虚云大师生于道光年间,他的性格温和,酷爱阅读儒家和佛家经典。
在十九岁时,他隐退出家,开始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苦行生涯。
虚云大师在现代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贡献,坚持苦行,历经十五个道场,继承了禅宗五宗,吸引了数百万信徒。
虚云大师一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磨难。
他十次走到了生死边缘,其中一次发生在他一百一十岁高龄时。
他曾被殴打和拷问,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然而,他仍然坐禅入定,对痛苦无动于衷。
这种坚韧和坚持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位伟大的大师,虚云大师的生活极其朴素。
他的日常衣食住行都是极简朴的,认为人来世间,一生的饮食和衣物早已注定,应该节制和珍惜。
这种朴素生活观也反映在他的衣物上,他只有极少的几套衣物,主要穿着一件百衲衣。
虚云大师的日常生活是一个人对物质追求的绝佳示范。
虚云大师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朴素,也在思想上深思熟虑。
他的智慧体现在嘱咐弟子时,要将自己的骨灰放入水中,并留下一个简单的“戒”字。
尽管这只是一个字,但它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这个字象征着戒除贪嗔痴,放下执著,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虚云大师的一生,不仅是对佛法的忠诚,也是对朴素、苦行、禅修生活的坚守。
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和平和可以带来深层的满足感,而坚持信仰和智慧可以指引我们度过人生的各种挑战。
虚云大师的一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
虚云大师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坚韧,他的朴素生活和深思熟虑的言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平衡,而坚定的信仰和智慧是克服任何困难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虚云大师的智慧,让它指引我们走向更加有意义和平和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虚云》里精典语录,供养有缘片头曲《虚云赞》
滚滚红尘一盏灯,茫茫人海一禅僧;
千载难逢一泰斗,万事随缘一本经;
四朝五帝一程路,九磨十难一柱擎;
百年虚云一台戏,一声钟鼓一片情。
片尾曲《辞世歌》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百年虚云语录
“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
且看他。
”
——当虚云法师同意应慈禧太后懿旨前去伴驾西行时,对“你我既身入空门,难道你就不怕被别人讥笑攀附权贵吗?”的
回答。
虚云:成与不成,就看福报和造化了。
虚云: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虚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随
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苦海无边,回头是
岸。
伊妹:要是刚才大师父不救我,我已经
到岸了。
虚云:不。
那不是岸,是深渊。
......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
这些事情能
帮助人消除罪业。
虚云: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虚云: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
佛在天边。
虚云: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幽莲:那干这种粗活也叫修行吗?
虚云: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虚云: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
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
......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
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吴礼:我们紧赶慢赶赶到丽江,却在这儿打了一天的坐,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重要
的。
虚云:想了一天也没想明白?其实万物都在变。
事情都在发展。
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
该做的事情要做。
有
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梦灵:苦难就是福祉,烦恼就是菩提。
师父,您说过这是佛佗的恩赐。
广济:老和尚,你要干什么?
虚云:房子都要拆了,你要坐就到别处
去坐吧。
广济:老和尚,你好不讲道理。
凭什么锯断我打坐的木板?是谁让你进来的?
虚云:法师整天坐在房梁上打坐,你图
个什么呀?
广济:当然是顿悟成佛。
虚云:悟到什么了吗?
广济:五蕴非有,一切皆空。
虚云:既然一切皆空,你哪来的那么大脾气?既然一切皆空,还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块木板作什么?法师住锡六祖道场,应该知道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空并不等于无啊。
广济:那么长老所见什么是空?
虚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广济:什么是戒?
虚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广济:什么是清静?
虚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广济:师父,弟子广济请求还俗从军抗日报国。
... 师父,...。
虚云: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吗?
广济:五年来我出家事佛深沐佛恩,如今背佛而去内心十分愧疚。
还请师父谅解。
虚云:广济呀广济,你出家修行五年了
吧?怎么还是一个光头俗汉呢?!
广济:师父...。
虚云:来来来,你看看。
这是什么?你
说说。
广济:这是一个字,只是写反了。
虚云:是一个什么字?
广济:是一个我字。
虚云: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呀?
广济:不算。
虚云: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是个我字
呢?
广济:那算。
虚云:如果是个字,那你为什么说它写
反了呢?
广济:这...。
虚云: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
主要是你心中认识这个我字。
正写反写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
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报
国也是报佛呀。
广济:师父一席话,使弟子疑念顿断,
心中豁然开朗。
虚云: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老树神:做了一辈子和尚,你觉得做和
尚自在吗?
虚云:没有你老树神种树自在。
本来修行是无欲无求,但是我这一辈子一直是有所
求。
刚出家求道住岩洞,后来为母亲求功德拜五台山,后来为求佛意东跑西跑,万里跋涉。
再后来又四处出头修建寺庙,忙忙碌碌。
哪有你老树神不知今夕是何年自在呀。
老树神:怎么活都是一辈子。
我呀,不知年月,连自己多大岁数了我都不知道。
反正月亮圆了是十五,看不见月亮是三十;草发芽了是春天,落雪了就到了冬季。
操那么
多闲心干什么。
虚云:这人哪,就是想东想西颠三倒四,这颗心就放不下咯。
所以才烦恼是非不断。
老衲吃佛饭做本份事,也是为了求得心安哪。
...... 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
由不得你不做。
老树神:苦哇,苦哇。
虚云:不苦就不是人生嘛。
老树神:这么说我没有人生,我白活了
一辈子?
虚云:你也没白活。
你不是还种了这么多的树吗。
还看了这么多年的山和水吗。
老树神:这有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
水嘛。
虚云:是啊,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
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
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
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
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
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老树神:老和尚,你这是说的什么鬼话哟。
我不跟你说啦。
我要走啦。
吃饭还是吃
饭,睡觉还是睡觉。
虚云:是啊。
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
睡觉。
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