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关于2014年四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工作的点评
科学才子陶哲轩
谈到自己, 陶哲轩表示, 虽然父母是 中国 人, 但自己主要还是个澳大利亚人. 不过, 他风 趣地补充说 : “ 这可不意味着我在 ( 澳大利亚) 内
的 奖项后说, 荣获此奖 对他是 个“ 意外惊喜气而
能有机会与众多国际数学界前辈相提并论, 更 是有些“ 诚惶诚恐” . 圈内知情人士说, 他太谦虚 了 ! 仅凭他在 2004 年与人合作发表的一篇证 明存在任意长 的素 等差 列 的论文, 就足 以 使他获得菲尔茨奖. 从 n 岁起, 陶哲轩开始参 加国际奥林匹克 学竞赛, 13 岁时获得金牌, 成
的出色的老 师 和导 师 . 他表 示 : “ 希望 其 他数 学
性” 等各个条目下, 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学奇才 收录的名人名言. 获奖后, 当被人们问道, 为什
家能在我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成
另一得主—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 佩雷尔 曼. 他在网页上写道 : “ 就我个人的观点, 格里戈
外, 陶 哲 轩 还不 忘把 赞 香留 给 今年 菲 尔 茨奖的
里 佩雷尔曼的主作才是过去 10 年里最重大
的数学成就, 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和他同时获 奖, 我真是惭 愧 . ” 陶哲 轩所研究 的理论领域是 调和分析、 偏微分方程、 组合数学、 解析数论、 代 数几何等. 他的最新突破是与剑桥大学的本 格林共同取得的, 证明了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 差数列. 这曾经让数学家困惑了几百年. 尽管在 儿童时期花了大部分时间自学, 陶哲轩总是肯 定别人对 自己的帮助. 他说 : “ 我发现, 如果我把 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两个弟弟, 我总是学得更 好. ” 刚刚 11 岁, 陶哲轩就开始教弟弟们下棋和 演奏乐器. 他说 : “ 在我教弟弟音乐前, 我很讨厌 音乐. 但现在 , 我喜欢和他二重奏: ” 陶哲轩高兴 地总结道 : “ 我花了很多业余时间想有趣的方法 教他们, 其中我学到的东西可能远远多于他们
IQ230的华裔天才数学家陶哲轩
IQ230的华裔天才数学家陶哲轩2021.11.“我父母告诉我,我两岁时就对数字着迷了,我那时就试图教别人用数字积木计算。
”陶哲轩的导师、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曾表示,陶哲轩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在本月22日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当国际数学联盟主席鲍尔宣布本届菲尔茨奖得主名单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华人面孔,他就是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陶哲轩因为在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此殊荣,他也成为继1982年首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获菲尔茨奖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刚于上月满31岁的陶哲轩,不仅是本次菲尔茨奖得主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菲尔茨奖的澳大利亚人。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国际数学界的“奥林匹克”。
大会颁发的菲尔茨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虽然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但陶哲轩已发表了超过80篇论文。
鉴于在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本届菲尔茨奖。
在接受国际数学家大会新闻机构的专访时,陶哲轩说在得知获得菲尔茨奖后一直不敢相信,“这个奖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22日,陶哲轩和其他两位出席的获奖者――俄罗斯的奥昆科夫以及法国的维尔纳,在如雷的掌声中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过奖章。
获奖者每人还将获得1500美元奖金。
陶哲轩在获奖后鼓励大家说:“我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能力和自由跟数学一起玩――给自己找些小挑战,设计一些小游戏等。
”他还说:“我父母告诉我,我两岁时就对数字着迷了,我那时就试图教别人用数字积木计算。
”他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高德里称,陶哲轩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分,他两岁就会加减法、7岁就学微积分、8岁开始念中学、12岁就在大学里研究数学,16岁大学毕业。
1986年、1987年和1988年,陶哲轩三次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最年轻的参赛者,依次赢得铜牌、银牌和金牌。
他未到13岁就赢得金牌的纪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
最年轻的数学家
陶哲轩
最年轻的数学家——陶哲轩
• 陶哲轩,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 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 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 人,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 第二位华人 。
童年时代
陶哲轩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数学天分。 陶哲轩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尽管 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 孩子相处。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小哲轩送回了幼 儿园。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 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其间,父母开始阅读 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 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陶哲轩5岁时,父母决定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 因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 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 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7岁的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开明的校长 又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小哲轩 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不久,小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 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中学时代
8岁半时,陶哲轩就升入了中学。经过一年的适 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 (Flinders)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此期间,他 开始以出色的数学竞技考试成绩频频引起轰动。 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 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 银牌、金牌。他 还未满13岁时已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这期间,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 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 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 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陶哲轩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 16岁获得该校荣誉理科学位,仅一年后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真的很好吗?
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真的很好吗?作者:石毓智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9期特别说明:此文被《头条博客》推荐后得到了许多反馈,其中有人认为本文作者是因为数学不好而写此文报复社会,所以有必要给大家交待一下作者的数学背景。
作者自十几岁读大学起,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投资在数学上的。
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期间,跟数学系的研究生一起学过两门课,都是闭卷考试,代数拓扑学78分(以拓扑学为研究方向的数学系研究生是67分),模糊数学81分。
在斯坦福大学又旁听了数论、群论、现代代数、代数几何、波利亚数学解题等课。
先后自学了数理逻辑、高等数学、布尔代数、集合学、概率论、数学史、线性代数、图论、非欧几何等学科。
作者还听过3位“菲尔兹奖”(国际杰出数学发现奖)获得者的7场讲座,他们是EdwinWitten、丘成桐和陶哲轩。
过去20多年来一直从事自然语言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已有多种论著发表。
长期以来,从大众到专家误解了什么是数学,错把“术数”当成“数学”,认为中国数学教育水平高。
老师让学生把精力都花在“术数技巧”提高上,而忽略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从大众到学者再到数学家,中国人的数学能力在世界上是偏低的,不论历史还是现实都是如此,这是制约中国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央视新闻”曾报道教育部的一则消息,说一位白发的英国学者赞叹中国高中生数学考题之难,说英国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才学勾股定理,而中国学生高中就开始做复杂得多的数学题。
还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成功的,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优于西方国家同龄的学生。
其实,这种良好的感觉来自对什么是数学的错误理解。
在数学教育上,国人一直搞不清楚什么是术数和什么是数学的区别。
那么,就让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人发明了围棋,非常了不起。
中国的围棋水准是亚洲三霸之一,远远高于美国。
美国不仅没有聂卫平、马晓春这种超一流的棋手,连三、四段以上的棋手都很难找到。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刚刚过完2岁生日的陶哲轩,用老式打字机打出了儿童读物上的一页内容陶哲轩这个名字在国内也许比较陌生,然而在国际数学界,提起特伦斯・陶来,没有人不知道。
作为迄今为止菲尔茨奖(该奖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他是全球最聪明的华人之一。
陶哲轩的聪明在孩童时期就异于同龄人。
作为“神童”,幼年的陶哲轩在他生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名鼎鼎。
1972年,陶象国与梁蕙兰夫妇从中国香港移居至澳大利亚阿德雷德。
这对夫妇都毕业于香港大学。
来自中国内地上海的陶象国先生是一名儿科医生。
曾经任职中学数学教师的梁蕙兰女士,则是香港大学数学物理专业的高材生。
两人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生活。
在这迥异于中国风土的澳洲港口城市里,这对夫妇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
想到贯穿阿德雷德的特伦斯河,夫妇俩就给这个小婴儿取名特伦斯,希望他像这条美丽的河流一样,在未来的人生中茁壮成长。
也许是受父母遗传的影响,陶哲轩自幼便对数字和字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作为英语国家的学前教育典范,来自美国的《芝麻街》儿童系列节目在当时大受欢迎。
陶象国夫妻把《芝麻街》作为陶哲轩的启蒙教材。
就这样,陶哲轩一面看电视节目,一面自己学习,不到2岁就学会了英文字母。
陶象国夫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陶哲轩是看《芝麻街》起步的。
后来,陶象国在一次采访中,曾推荐大陆引进这个有益于早期儿童智力开发的趣味节目。
2岁时,陶哲轩便开始用印有字母和数字的积木教比他大的孩子数数。
他很快学会了拼写,能够用这些积木拼出单词“猫”和“狗”。
陶象国注意到儿子这一不同寻常之处,是在他2岁生日过完后。
那时,年幼的陶哲轩带着母亲买来的儿童读物来到父亲的办公室,准备在这里度过一个下午。
这些儿童读物,他看过很多遍,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小家伙开始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在这间陌生的屋子里寻找有趣的事物。
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历年获奖者名单大全
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历年获奖者名单大全展开全文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项,于1936年首次颁发。
因诺贝尔奖未设置数学奖,菲尔兹奖常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由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办的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举行颁奖仪式,每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
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每人将获得1.5万加拿大元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哈佛大学相关的菲尔兹奖得主数量(校友、教授和正式研究人员等)位列世界第一(18位),巴黎大学(16位)位列世界第二,普林斯顿大学(15位)位列世界第三,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4位)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4位)并列世界第四名。
01——1936年获奖人:阿尔斯·阿尔福斯国籍:美国成就:邓若瓦猜想覆盖理论年龄:29获奖人:杰西道格拉斯国籍:美国成就:普拉托极小曲面问题变分问题的反问题年龄:3902——1950年获奖人:坎布里奇罗朗·施瓦尔兹成就:广义函数论年龄:35获奖人:阿特尔·赛尔伯格国籍:美国成就: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调和分析等年龄:3303——1954年获奖人:小平邦彦国籍:日本成就:推广黎曼-罗赫定理小平邦彦消解定理年龄:39获奖人:让-皮埃尔·塞尔成就:一般纤空间概念同伦的局部化方法同伦论的一些重要结果年龄:2704——1958年获奖人:克劳斯·费里德里希·罗斯国籍:英国成就:代数数有理逼近的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年龄:33获奖人:雷内·托姆国籍:法国成就:拓扑学配边理论奇点理论拓扑流形理论年龄:3505——1962年获奖人:拉尔斯·荷曼德尔国籍:瑞典成就:线性偏微分算子理论伪微分算子理论年龄:31获奖人:约翰·米尔诺国籍:美国成就:7维球面的微分结构否定庞加莱主猜想代数k理论伪微分算子理论年龄:3106——1966年获奖人:迈克尔·法兰西斯·阿提雅国籍:英国成就:阿提雅-辛格指标定理拓扑k理论伪微分算子理论年龄:37获奖人:鲍尔·约瑟夫·科恩国籍:美国成就:力迫法连续统假设与zf系统的独立性伪微分算子理论年龄:32获奖人:亚力山大·格罗登迪克国籍:法国成就:代数几何体系泛函分析中的核空间张量积年龄:38获奖人:斯蒂芬·斯梅尔国籍:美国成就:广义庞加莱猜想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年龄:3607——1970年获奖人:谢尔盖·彼得洛维奇·诺维科夫国籍:前苏联成就:微分拓扑学配边理论微分流形理论庞特里雅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年龄:32获奖人:约翰·格里格·汤普逊国籍:美国成就:有限单群的伯恩德赛猜想和弗洛贝纽斯猜想年龄:3808——1974年获奖人:大卫·布赖恩特曼福德国籍:美国成就:代数几何学参模理论代数曲面的分类年龄:37获奖人:恩里科·庞比里国籍:意大利成就:有限单群分类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的(1,3)命题年龄:3409——1978年获奖人:查里斯·费弗曼国籍:美国成就:奇异积分算子偏微分方程年龄:29获奖人:皮埃尔·德林国籍:比利时成就:代数几何中的部分韦伊猜想年龄:34获奖人:丹尼尔·奎伦国籍:美国成就:代数k理论的亚当斯猜想、塞尔猜想年龄:38获奖人:格·阿·玛古利斯国籍:前苏联成就:关于李群的离散子群的塞尔伯格猜想年龄:3210——1982年获奖人:阿兰·孔耐国籍:法国成就:算子代数代数分类问题年龄:35获奖人:威廉·瑟斯顿国籍:美国成就:3维流形的叶状结构及其分类年龄:36获奖人:丘成桐国籍:美国(华裔)成就: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年龄:33 11——1986年获奖人:法尔廷斯国籍:德国成就:莫德尔猜想年龄:32获奖人:弗里德曼国籍:美国成就:4维流形的庞加莱猜想获奖人:西蒙唐纳森国籍:英国成就:4维流形的拓扑学年龄:29 12——1990年获奖人:德里费尔德国籍:前苏联成就:模理论与量子群有关的hopf代数年龄:36获奖人:沃恩·琼斯国籍:新西兰成就:扭结理论获奖人:森重文国籍:日本成就:3维代数簇的分类年龄:39获奖人:爱德华·威滕国籍:美国成就:弦理论对超弦理论作了统一的数学处理年龄:3813——1994年获奖人:布尔盖恩国籍:比利时成就:无限维的偏微分方程年龄:40获奖人:利翁国籍:法国成就: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玻尔兹曼方程年龄:38获奖人:约克兹国籍:法国成就:一般复动力系统的性状和分类年龄:37获奖人:叶菲姆·泽尔曼诺夫国籍:俄罗斯成就:群论的弱伯恩赛得猜想年龄:3914——1998年获奖人:博切尔兹国籍:英国成就:魔群月光猜想卡茨-穆迪代数年龄:38获奖人:高尔斯国籍:英国成就:巴拿赫空间理超平面猜想年龄:34获奖人:孔采维奇国籍:俄罗斯成就:线理扭结分类猜想年龄:33获奖人:麦克马兰国籍:美国成就:混沌理论复动力系统的主猜想年龄:40获奖人:安德鲁·怀尔斯国籍:英国成就:费马猜想年龄:4515——2002年获奖人:洛朗·拉佛阁国籍:法国成就:证明了与函数域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从而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年龄:36获奖人: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国籍:俄罗斯成就: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而获奖。
对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从天才到菲尔兹奖得主的思考
1.华裔数学天才陶哲轩获得菲尔兹奖2006年8月22日,陶哲轩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
他刚满31岁。
陶哲轩,英文名TerrenceTao,小名Terry,1975年7月17日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澳大利亚的华裔。
19岁获得Princeton博士学位。
2000年25岁成为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数学教授,并与妻子劳拉(Laura)和儿子威廉(William)在洛杉矶居住。
2006年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在2004年,本·格林(BenGreen)和陶哲轩发表一篇论文(发表于Ann.Math.),宣称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
很多人评论,仅此一个结果就足以使他获得菲尔兹奖(FieldsMedal)。
Tao获得了2003年的Clay研究奖,2005年他与BenGreen合作工作使得Green获得Clay研究奖。
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陶哲轩(TerenceTao),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颁奖词称。
听到自己获奖时,陶哲轩最初的反应是非常惊讶。
他说:“几天以后,我才开始适应……”当一位友人发电子邮件向他祝贺时,他回复说:“现在我仍在继续进行我的研究项目,我想要解决的那些难题,并没有因为获奖就魔法般地自动得到解决。
”陶哲轩是一位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极高的数学家。
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系与他人合作。
他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BenGree的共同研究成果———宣称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被探索杂志誉为2004年最重要的100个科学发现之一。
“我并没有什么魔力。
”陶哲轩说,“我考虑一个问题时,发现它看起来很像我从前曾经处理过的类似问题。
我想也许原来管用的方法在这儿也会管用……结果,我解决了。
数学的奥秘论文
“数学界的莫扎特”——陶哲轩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摘要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目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只有两位,一位是丘成桐,另一位是陶哲轩。
两人都在数学方面具有巨大成就。
很多人听说过丘成桐,但是却对陶哲轩的了解甚少。
本文主要论述数学神童陶哲轩的数学生平,包括他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所获荣誉奖项。
增加人们对陶哲轩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菲尔兹奖;数学;素数陶哲轩,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从幼年开始,陶哲轩就被“天才”、“神童”、“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等与神奇相关的词语包围:两岁就用积木教更大的孩子如何数数;9岁开始学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20岁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正教授;31岁获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多荣誉,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辉煌?一、数学生平1.1陶哲轩孩童时代陶哲轩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
然而,尽管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
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小哲轩送回了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
其间,父母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
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陶哲轩5岁时,父母决定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
因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
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
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7岁的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
开明的校长又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小哲轩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
不久,小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百科名片菲尔兹奖正面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
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每次最多四人得奖。
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
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
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目录简介设立背景影响发展奖章设计获奖名单特殊情况趣闻关于菲尔兹简介设立背景影响发展奖章设计获奖名单特殊情况趣闻•关于菲尔兹展开编辑本段简介菲尔兹奖背面[1]1936年开始颁发的菲尔茨(Fields)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中文全名:约翰•查尔斯•菲尔兹。
菲尔茨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届的“诺贝尔奖”。
J.C.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大华。
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
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
J.C.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J.C.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
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哲轩说过的名言
陶哲轩说过的名⾔1.关于陶哲轩陶哲轩:⼀个华裔数学天才 Terence Tao(陶哲轩),在ICM 2002上做过⼀⼩时报告, 2006年Fields Medal的热门⼈选,2003年的Clay奖得主。
是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年轻的⾦牌选⼿(1988年,13岁)。
学调和分析和PDE的可以到Tao的Home Page( _2000_2001/fac0900_tao.html 从⾹港移民到澳⼤利亚。
⽣于1975年,8岁上⾼中。
连续参加了三届IMO。
1986年,在华沙,11岁的Tao就获得了铜牌; 1987年,在哈⽡那,他获得银牌; 1988年,堪培拉,他终获⾦牌。
关于这⼀点,见 1992年17岁的Tao在Flinders University取得学⼠学位,并且是First ClassHons。
其后获Fulbright Postgraduate Student Award,去Princeton University,他的导师是Wolf奖获得者E. M. Stein。
Stein说过Tao 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在杭州ICM 2002"调和分析及其应⽤"卫星会议上听同⾏们讲的,未经证实)。
20岁,获得博⼠学位,UCLA(加州⼤学洛杉矶分校)助教。
24岁, UCLA full professor(正教授). BTW: Tao的⼤师兄Charles Fefferman是更加了不起的⼈物: 20岁在Princeton获Ph.D, 22岁在University of Chicago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Full Professor, 29岁获Fields Medal。
参考: wiki:陶哲轩陶哲轩(Terence Tao,⼩名Terry,1975年7⽉17⽇⽣于澳⼤利亚阿德莱德),是中国裔数学家,主要研究调和分析、偏微分⽅程、组合数学、分析数论和表⽰论。
从1992年⾄1996年,他是普林斯顿⼤学研究⽣,指导教授是埃利亚斯·施泰因(Elias Stein)。
陶哲轩
•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 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 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 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 后,最终选择了离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 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 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哲轩 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 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 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 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 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 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 了陈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 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 会并不均等。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 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 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 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 实的基础。
奥数金牌 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9岁多
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数学奥 林匹克竞赛。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 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他 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13岁,这一纪录至 今无人打破。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 彼得·泰勒(Peter Taylor)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 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的音乐才 能。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 数。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分 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 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 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颁奖 词称。
• 听到自己获奖时,陶哲轩最初的反应 是非常惊讶。他对本报记者说:“几天以 后,我才开始适应……”当一位友人发电 子邮件向他祝贺时,他回复说:“现在我 仍在继续进行我的研究项目,我想要解决 的那些难题,并没有因为获奖就魔法般地 自动得到解决。”
陶哲轩:数学不只是严密和证明
陶哲轩:数学不只是严密和证明
作者: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20年第04期
著名澳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最近谈了他对数学学习的一些认识.他说,学校刚教授数学时往往会采用一种直观的、非正式的方法(比如用斜率和面积来表述导数和积分).然后再告知学生要用更精确和正式的方法(比如用ε和Δ描述導数)来解决和思考问题.他认为,知道怎样严格地进行推理当然很重要,因为这可以使你避免某些常见错误,排除一些错觉.但不幸的是,这也把由“模糊式”和直觉式思考能得到的那种意料之外的结果,因为“不严格”而抛弃了.通常,如果一个人把天生的直觉给抛弃了,那他只能做一些常规的数学了.
他指出,严密,不是说把直觉都扔掉,而是用来把那些错误的直觉剔除掉,提取和保留正确的直觉.只有把严格的形式和直觉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前者用来正确地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后者用来把握整体.缺少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让你在黑暗中摸索很久(虽然这也许行得通,但效率很低).所以,在你熟悉严密的数学思考方式之后,应该重新发挥你的直觉,并运用你新掌握的思考技巧来检查和提炼这些直觉,而不是抛弃它们.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每次探索式的论证都能自然而然地导出严格的论证,反之亦然.
(褚桂营整理)。
陶哲轩:被数学照亮的精灵
陶哲轩:被数学照亮的精灵
齐林泉
【期刊名称】《大众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从幼年开始,他就被“天才”、“神童”、“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等与神奇相关的词语包围:两岁就用积木教更大的孩子如何数数;9岁开始学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20岁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正教授;31岁获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齐林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4
【相关文献】
1.对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从天才到菲尔兹奖得主的思考
2.“宇宙中最耀眼的脑袋”——天才数学家陶哲轩
3.数学界的“莫扎特”——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4.著名华裔数
学家陶哲轩5.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对弱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取得突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的天才与天赋
05 社会环境对数学天才影 响及改善措施
社会认知偏见及挑战
社会对数学天才的刻板印象
通常认为数学天才都是孤独、内向的,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他们被 孤立或受到不公正的评判。
数学天才在社会中的定位
由于社会对数学专业的认知局限,数学天才可能面临职业选择上的 困惑和挑战。
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态度
部分地区或文化可能不重视数学教育,认为其过于抽象或无用,从 而影响数学天才的培养和发展。
03 培养数学潜能方法与策 略
早期发现与培养重要性
数学天赋早期表现
01
儿童在早期可能展现出对数学概念、数字、形状、空间等的敏
感性和兴趣。
早期培养的意义
02
及时发现并培养儿童的数学潜能,有助于其未来在数学领域取
得更好的成就。
错过早期培养的后果
03
若忽视或错过早期培养,可能导致儿童数学潜能的埋没或发展
环境影响因素剖析
1 2
教育环境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 养至关重要,包括教师的素质、课程设置和评估 方式等。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文化和社会对数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这可能影响个体对数学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3
家庭背景
家庭的教育观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孩 子的数学能力发展。例如,家长对数学教育的重 视程度和提供的学习资源。
教育体系改革方向探讨
01
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实施
针对数学天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学
习和发展需求。
02
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推进
鼓励数学天才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
维。
03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斯小学奥数五年级上册含答案_物不知数与同余
第二十二讲物不知数与同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事中的余数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物不知数”问题,也称为中国古余数问题.简单来说,这类问题就是先知道了除数和余数,反求被除数的问题.通常在不同的题目中,余数限制条件的数量也是不同的,但都是从一个条件入手,逐个条件的去满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题1.(1)一个数除以21余17,除以20也余17.这个数最小是多少?第二小是多少?(2)一个数除以11余7,除以10余6.这个数最小是多少?第二小是多少?「分析」(1)这个数除以21和20都余17,那么减去17以后得到的差跟21和20有什么关系呢:(2)除以11和10的余数不一样,所以不能同时减去一个数了.反方向考虑一下?练习1.(1)一个自然数除以4余3,除以5也余3,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2)一个自然数除以5余1,除以7余3,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例题2.(1)一个三位数除以8余3,除以12也余3.这个三位数最小是多少?(2)一个三位数除以6余1,除以10余5.这个三位数最小是多少?「分析」看起来和例题1没有太多区别.不过要小心哦,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81296⨯=吗?练习2.一个三位数除以4余3,除以6也余3.这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例题3.(1)一个数除以7余2,除以11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2)有一队解放军战士,人数在150人到200人之间,从第一个开始依次按1,2,3,,9的顺序报数,最后一名战士报的数是3;如果按1,2,3,,7的顺序报数,最后一名战士报的数是4.请问:一共有多少名战士?「分析」所求自然数要满足两个余数条件,直接处理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先让它满足其中一个余数条件,在此前提下满足另一个余数条件.一个三位数除以5余2,除以7余3.这个三位数最小是多少?如果两个数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余数相同,我们称这两个数同余.例如195除以9余6,15除以9也余6,我们就说“195和15除以9同余”.我们之前总结的余数性质以及余数的可替代性都是在同余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195与它的数字和除以9是同余的,1135与它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是同余的.而处理余数问题的方法,除了用余数性质、余数可替代性以及分解求余几种方法以外,我们还有一个极其有用的手段:转化成整除问题!195与15除以9的时候同余,19515180-=则是9的倍数;1135与35除以4的时候同余,则1135351100-=是4的倍数.也就是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题4.(1)1024除以一个两位数,余数为23,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2)100和84除以同一个数,得到的余数相同,但余数不为0.这个除数可能是多少?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是1024,余数是23,说明除数和商要满「分析」(1)由÷=足什么条件?(2)利用同余的定义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练习4.(1)用150除以一个整数,所得余数是15,请问:这个除数可能是多少?(2)80和56除以同一个数,得到的余数相同,但余数不为0.这个除数可能是多少?例题5.刘叔叔养了400多只兔子.如果每3只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那么最后一个笼子里有2只;如果每5只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那么最后一个笼子里也有2只;如果每7只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那么最后一个笼子里有5只.请问:刘叔叔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分析」兔子数量要满足哪些余数条件?把63个苹果,90个桔子,130个梨平均分给一些同学,最后一共剩下25个水果没有分出去.请问:剩下个数最多的水果剩下多少个?「分析」这些同学一共分了多少个水果?人数和分掉的水果数有什么关系?未来的数学家——节选自《怎样解题》乔治·波利亚未来的数学家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解题者,但仅仅做一个聪明的解题者是不够的.在适当的时候,他应该去解答重大的数学题目,而首先他应该搞清楚他的天资特别适合于哪种类型的题目.对他来说,工作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回去再看一下完整的解答.通过考察他的工作过程和最后的解答形式,他会发现要认识的东西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他可以深思题目的困难之处及决定性的观念,他可以尝试去了解是什么阻碍了他,又是什么最后帮助了他.他可以注意寻找简单直观的念头: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他可以比较和发展各种方法: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他可以尝试通过将当前的题目和以前的解过的题目作比较以使当前的题目更加清晰.他可以尝试创造一些新题目,而这些新题目可以根据他刚刚完成的工作解答出来: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如果他对解答过的题目尽可能地完全消化吸收,他就可以获得井然有序的知识,以备今后随时调用.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未来的数学家通过模仿和练习来学习.他应该注意寻找正确的模范;他应该觉察到一个能激励人心的教师;他应该和一位能干的朋友竞赛.然后,可能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应该阅读通用的教材,还应阅读优秀作者的作品,直到他找到一个作者,其方式是他天生倾向于模仿的.他应该欣赏和寻求在他看来简单的或有启发性的或美的东西.他应该解题,选择适合他思路的那些题目,思考它们的解答,并创造新的题目.他应该通过这些方法及所有其他方法来努力做出他的第一个重大发现:他应该发现自己的好恶、趣味以及自己的思路.陶哲轩(1975-)澳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13岁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得主.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2006年,31岁时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目前已发表超过230篇学术论文.作业1.在小于50的数中,与67除以11同余的数有哪些?作业2.一个自然数除以7余3,除以27余5,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作业3.2025除以一个两位数,余数是75,这个两位数是多少?作业4.1986和2011这两个数除以同一个两位数,得到相同的余数,这个两位数是多少?作业5.韩信点兵:有兵四五百,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四,九九数之余五.那么这队兵有多少人?第二十二讲物不知数与同余例题1.答案:(1)17;437.(2)106;216详解:(1)这是一道余同的问题.这个数最小是17,第二小是[21,20]17437+=.(2)这是一道缺同的问题.这个自然数加上4即可被11和10整除,[11,10]110=,因此这个数最小为1104106⨯-=.-=.第二小的是11024216例题2.答案:(1)123.(2)115详解:(1)这是一道余同的问题.满足条件的数可表示为[8,12]3⨯+,其中n为自然n数.要求满足条件的最小三位数,应令n为5,即[8,12]53123⨯+=.(2)这是一道缺同的问题.满足条件的数可表示为[6,10]5⨯-,其中n为自然数.要求满足条件的最n小三位数,应令n为4,即[6,10]45115⨯-=.例题3.答案:(1)23;(2)165详解:(1)采用逐步满足条件法.满足第二个条件的数为1,12,23,……发现23同时满足第一个条件,因此这个数最小是23;(2)战士的人数除以9余3,除以7余4,满足这两个条件最小的数是39,不断加63,直到满足限制条件,最后得到165.例题4.答案:(1)77、91;(2)16、8详解:(1)1024231001-=,可知除数是1001的约数.其中大于23的有77和91;(2)-=,可知除数是16的约数,可能是1、2、4、8和16.但因为余数不为0,1008416只能是16和8.例题5.答案:467详解:兔子数除以3余2,除以5余2,除以7余5.所有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数为2[3,5]n+⨯,其中n为自然数,即2,17,32,47,……其中47同时满足第三个条件.所有满足条件的数为47[3,5,7]n+⨯,其中n为自然数.n取4时满足条件,为467.例题6.答案:20详解: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水果总数减去没有分出去的水果数,得到的数应为学生数的倍数.639013025258++-=,258的约数有1、2、3、6、43、86、129、258,其中43满足条件.苹果剩下20个,桔子剩下4个,梨剩下1个,因此剩下个数最多的水果剩下20个.练习1.答案:(1)3.(2)31简答:(1)这个自然数减去3以后是4和5的公倍数,所以最小是3;(2)这个自然数加上4以后是5和7的公倍数,所以最小是31.练习2.答案:999这是一道余同的问题.满足条件的数可表示为[4,6]3⨯+,其中n为自然数.要求满n足条件的最大三位数,应令n为83,即[4,6]833999⨯+=.练习3.答案:122简答:使用逐步满足条件法,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数依次为2、7、12、17,17正好除以7余3,那么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数最小是17.然后依次为52、87、122.最小是三位数是122.练习4.(1)27、45、135;(2)24、12、6、3简答:(1)15015135-=,除数是135的约数.其中大于15的有135、45和27;(2)-=,除数是24的约数,可能是1、2、3、4、6、8、12和24.但要满足余数805624不为0,除数只能是3、6、12和24.作业1.答案:1,12,23,34,45简答:除以11的余数都是1.作业2.答案:59简答:除以27余5的数有5、32、59、…,其中除以7余3的第一个数是59.作业3.答案:78简答:这个两位数是2025751950-=的约数,其中比75大的只有78.作业4.答案:25简答:这个两位数是2011198625-=的约数,只能是25.作业5.答案:473简答:先列出除以9余5的数,从中找除以7余4的数,再从剩下的数中找除以5余3的数.。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京剧脸谱B.剪纸对鱼C.中国结D.风筝燕归来A.B.C.D.A .甲B .乙C .丙D .丁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其外角和的2倍,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 A .三角形 B .四边形 C .五边形 D .六边形 6.下列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A .2440x x -+=B .2510x x --=C .2230x x -+=D .2220x x -+= 7.初二某班第一次体育机考模拟测试平均分为95分,经过专业的体育指导和训练后,在之后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体育模拟测试中,班级平均分稳步提升,第三次体育模拟测试平均分达到99分,设该班每次测试班级平均分较上次的增长率相同,均为x ,则可列方程为( )A .()95199x +=B .()95199x -=C .()295199x +=D .()295199x -= 8.如图,ABC V 三边的中点分别是D ,E ,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四边形ADEF 一定是平行四边形;②若90A ∠=︒,则四边形ADEF 是矩形;③若AE BC ⊥,则四边形ADEF 是菱形:;④若AE 平分BAC ∠,则四边形ADEF 是正方形.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二、填空题9.方程240x x -=的解为 .10.某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3),且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11.已知()111,P y -、()222,P y 是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上的两点,则1y 2y .(填“>”或“<”或“=”)12.已知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13.如图,A ,B 两地被建筑物遮挡,为测量A ,B 两地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 ,连结CA ,CB ,分别取CA ,CB 的中点D ,E ,若DE 的长为36m ,则A ,B 两地距离为m .14.如图,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如果80AOB ∠=︒,那么ADB ∠的度数为.15.某学校有一个矩形小花园,花园长20米,宽18米,现要在花园中修建人行通道,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通道,其余部分种植花卉,同样宽度的通道有3条,其中两条与矩形的宽平行,另外一条与矩形的宽垂直,计划花卉种植面积共为306平方米,设通道的宽为x 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30A -,,()2,0B ,()1,3C ,若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 的坐标是.三、解答题17.解方程:2450x x --=.1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是BC 、AD 上的两点,且AE CF P .求证:BE DF =.1 2(1)截至2022年,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的年龄是______岁;(2)=a ______,b =______;(3)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4)结合统计图表,请你描述这64位菲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分布特征. 25.在平而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0y kx b k =+≠的图象经过点()1,0,()2,2,(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当1x >-时,对于x 的每一个值,函数2y mx =+的值大于一次函数()0y kx b k =+≠的值,直接写出m 的取值范围.26.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直线跑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跑步,先到终点的人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3秒;在跑步过程中,甲、乙两人间的距离y (米)与乙出发的时间x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甲的速度为______米/秒,乙的速度为______米/秒;(2)离开起点后,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时,距离起点______米;(3)乙到达终点时,甲距离终点还有______米;(4)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超过32米的时间范围是:______秒<x <______秒. 27.正方形ABCD 中,点E 为射线DC 上一点(点E 不与D ,C 重合),射线AE 交BD 于点P ,交直线BC 于点F ,点Q 为EF 的中点,连接PC CQ ,.(1)如图1,当点E 在线段DC 上时,直接写出PCQ ∠的度数,PCQ ∠=______,并证明;(2)如图2,当点E 在线段DC 的延长线上时,过点D 作BD 的垂线,交直线CQ 于点M . ①依题意补全图形;②用等式表示线段DP DC DM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8.对于点P 和图形W ,若点P 关于图形W 上任意的一点的对称点为点Q ,所有点Q 组成的图形为M ,则称图形M 为点P 关于图形W 的“对称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2)A --,(2,2)B -,(2,1)C ,(1,1)D -.(1)①在点(2,4)E --,(0,4)F -,(3,3)G -中,是点O 关于线段AB 的“对称图形”上的点有 .②画出点O 关于四边形ABCD 的“对称图形”;(2)点(,0)T t 是x 轴上的一动点.①若点T 关于四边形ABCD 的“对称图形”与O 关于四边形ABCD 的“对称图形”有公共点,求t 的取值范围;②直线y x t =-与x 轴交于点T ,与y 轴交于点H ,线段TH 上存在点K ,使得点K 是点T 关于四边形ABCD 的“对称图形”上的点,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哲轩关于2014年四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工作的点评作者: zyjhjh(站内联系TA)发布: 2014-08-13Avila, Bhargava, Hairer, MirzakhaniThe 2014 Fields medallists have just been announced as (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su rname) Artur Avila, Manjul Bhargava, Martin Hairer, and Maryam Mirzakhani (see als o these nice video profiles for the winners, which is a new initiative of the IMU an d the Simons foundation). This time four years ago, I wrote a blog post discussing one result from each of the 2010 medallists; I thought I would try to repeat the ex ercise here, although the work of the medallists this time around is a little bit furth er away from my own direct area of expertise than last time, and so my discussion will unfortunately be a bit superficial (and possibly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in plac es. As before, I am picking these results based on my own idiosyncratic taste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best” work of these medallists. (See also the press release s for Avila, Bhargava, Hairer, and Mirzakhani.)Artur Avila works in dynamical systems and in the study of Schrödinger operat ors. The work of Avila that I am most familiar with is his solution with Svetlana Jit ormiskaya on the ten martini problem of Kac, the solution to which (according to B arry Simon) he offered ten martinis for, hence the name. The problem involves per haps the simplest example of a Schrödinger operator with non-trivial spectral properties, namely the almost Mathieu operator {H^{\lambda,\alpha}_\omega: \ell^2 ({\bf Z}) \rightarrow \ell^2({\bf Z})} defined for parameters {\alpha,\omega \in {\bf R}/{\bf Z}} and {\lambda>0} by a discrete one-dimensional Schrödinger oper ator with cosine potential:\displaystyle (H^{\lambda,\alpha}_\omega u)_n := u_{n+1} + u_{n-1} + 2\lambda (\cos 2\pi(\theta+n\alpha)) u_n.This is a bounded self-adjoint operator and thus has a spectrum {\sigma( H^{\lamb da,\alpha}_\omega )} that is a compact subset of the real line; it arises in a numb er of physical contexts, most notably in the theory of the integer quantum Hall effe ct, though I will not discuss these applications here. Remarkably, the structure of this spectrum depends crucially on the Diophantine properties of the frequency {\alph a}. For instance, if {\alpha = p/q} is a rational number, then the operator is period ic with period {q}, and then basic (discrete) Floquet theory tells us that the spectru m is simply the union of {q} (possibly touching) intervals. But for irrational {\alpha} (in which case the spectrum is independent of the phase {\theta}), the situation is much more fractal in nature, for instance in the critical case {\lambda=1} the spec trum (as a function of {\alpha}) gives rise to th e Hofstadter butterfly. The “ten mar tini problem” asserts that for every irrational {\alpha} and every choice of coupling constant {\lambda > 0}, the spectrum is homeomorphic to a Cantor set. Prior to th e work of Avila and Jitormiskaya, there were a number of partial results on this pro blem, but they mostly required some sort of perturbative hypothesis, such as {\lam bda} being very small or very large, or {\alpha} being either very close to rational (i.e. a Liouville number) or very far from rational (a Diophantine number). The argu ment uses a wide variety of existing techniques, both perturbative and non-perturba tive, to attack this problem, as well as an amusing argument by contradiction: they assume (in certain regimes) that the spectrum fails to be a Cantor set, and use th is hypothesis to obtain additional Lipschitz control on the spectrum (as a function of the frequency {\alpha}), which they can then use (after much effort) to improve e xisting perturbative arguments and conclude that the spectrum was in fact Cantor a fter all!Manjul Bhargava produces amazingly beautiful mathematics, though most of it is out side of my own area of expertise. One part of his work that touches on an area of my own interest (namely, random matrix theory) is his ongoing work with many c o-authors on modeling (both conjecturally and rigorously) the statistics of various ke y number-theoretic features of elliptic curves (such as their rank, their Selmer group, or their Tate-Shafarevich groups). For instance, with Kane, Lenstra, Poonen, and R ains, Manjul has proposed a very general random matrix model that predicts all of t hese statistics (for instance, predicting that the {p}-component of the Tate-Shafarevi ch group is distributed like the cokernel of a certain random {p}-adic matrix, verymuch in the spirit of the Cohen-Lenstra heuristics discussed in this previous post). B ut what is even more impressive is that Manjul and his coauthors have been able t o verify several non-trivial fragments of this model (e.g. showing that certain mome nts have the predicted asymptotics), giving for the first time non-trivial upper and l ower bounds for various statistics, for instance obtaining lower bounds on how ofte n an elliptic curve has rank {0} or rank {1}, leading most recently to his amazing r esult with Skinner and Zhang that at least {66\%} of all elliptic curves (ordered by height) obey the 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 This is still a fair ways from resolving the conjecture fully (in particular, the situation with the presumably small number of curves of rank {2} and higher is still very poorly understood), but is ce rtainly one of the best partial results we currently have on the problem.Martin Hairer works in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probability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 uations, and in particular in the theory of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DEs). T he result of his that is closest to my own interests is his remarkable demonstration with Jonathan Mattingly that the two-dimensional stochastically forced Navier-Stokes equation\displaystyle \partial_t u + (u \cdot \nabla u) = \nu \Delta u - \nabla p + \xi\displaystyle \nabla \cdot u = 0on the two-torus {({\bf R}/{\bf Z})^2}, where {\xi} is a Gaussian field that forces a fixed set of frequencies. It is expected that for any reasonable choice of initial da ta, the solution to this equation should asymptotically b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Ko lmogorov’s power law, as discussed in this previous post. This is still far from estab lished rigorously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results in this direction for dyadic models, see e.g. this paper of Cheskidov, Shvydkoy, and Friedlander). However, Hairer and Mattingly were able to show that there was a uniqu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o alm ost every initial data would converge to asymptotically; by the ergodic theorem, this is equivalent to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an invariant measu re for the flow. Existence can be established using standard methods, but uniquene ss is much more difficult. One of the standard routes to uniqueness is to establisha “strong Feller property” that enforces some continuity on the transition operators; among other things, this would mean that two ergodic probability measures with in tersecting supports would in fact have a non-trivial common component, contradictin g the ergodic theorem (which forces different ergodic measures to be mutually sing ular). Since all ergodic measures for Navier-Stokes can be seen to contain the origi n in their support, this would give uniqueness. Unfortunately, the strong Feller prop erty is unlikely to hold in the infinite-dimensional phase space for Navier-Stokes; but Hairer and Mattingly develop a clean abstract substitute for this property, which th ey call the asymptotic strong Feller property, which is again a regularity property on the transition operator; this in turn is then demonstrated by a careful application o f Malliavin calculus.Maryam Mirzakhani has mostly focused on the geometry and dynamics of Teichmull er-type moduli spaces, such as the moduli space of Riemann surfaces with a fixed genus and a fixed number of cusps (or with a fixed number of boundaries that are geodesics of a prescribed length). These spaces have an incredibly rich structure, r anging from geometric structure (such as the Kahler geometry given by the Weil-Pe tersson metric), to dynamic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action of the mapping class gro up on this and related spaces), to algebraic structure (viewing these spaces as alge braic varieties), and are thus connected to many other objects of interest in geomet ry and dynamics. For instance, by developing a new recursive formula for the Weil-Petersson volume of this space, Mirzakhani was able to asymptotically count the nu mber of simple geodesics of length up to some threshold {L} in a hyperbolic surfac e; the answer turns out to be polynomial in {L}, in contrast to the much larger cla ss of non-simple geodesics, whose asymptotics are exponential in {L} (the “prime n umber theorem for geodesics”, developed in a classic series of works by Delsart, Hu ber, Selberg, and Margulis); she also used this formula to establish a new proof of a conjecture of Witten on intersection numbers that was first proven by Kontsevich. More recently, in two lengthy papers with Eskin and with Eskin-Mohammadi, Mirzak hani established rigidity theorems for the action of {SL_2({\bf R})} on such modulispaces that are close analogues of Ratner’s celebrated rigidity theorems for unipoten tly generated groups (discussed in this previous blog post). Ratner’s theorems are al ready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prove, and rely very much on the polynomial stability p roperties of unipotent flows; in this even more complicated setting, the unipotent flo ws are no longer tractable, and Mirzakhani instead uses a recent “exponential drift”method of Benoist and Q uint with as a substitute. Ratner’s theorems are incredibly useful for all sorts of problems connected to homogeneous dynamics, and the anal ogous theorems established by Mirzakhani, Eskin, and Mohammadi have a similarly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for instance in counting periodic billiard trajectories in r ational polyg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