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施行仁政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
(1)“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兼爱、非攻、尚贤”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 2、董仲舒主张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措施 2、教育措施 3、影响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主张: “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者,百神之君,王者之所最尊也 君权神授的思想 天子受命于天,民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天人感应,天 人合一的思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思 仁、义、礼、智、信 想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
元朔元年秋(前128年),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 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南越。 元鼎五年夏四月(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反。 ──班固《汉书· 武帝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 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继承:先秦儒学的“仁”, “礼”“民本”思想。 发展:“四结合”,提出“大一 统”。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 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区别: 地位不同:百家之一;正统独尊 主题不同:谈论现实;神话皇权 功能不同:追求真理;服务实政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从“无为”到 “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2、方法:
3、影响:
推荐——策问(成为定制) 发掘治国之才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 免费彩票计划软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阅读思考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有何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 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的标准——儒学大兴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 兴办太学, 兴办太学,由儒家负责教授 各郡县设立学校, 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 此后,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 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流思想.
C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关于太学的表述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C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7.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贯彻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 术" "天人合一", "天人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么?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儒家思想中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 拙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 “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 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三、儒汉学代成儒为学正成统为(正原统因思)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台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探究学习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地位、生平与贡献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 响。(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答:(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 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
?
思想
治 国汉
主父偃
安武
推恩令
政治 大
邦 帝 桑弘羊
经济 一
的选 赵 过 人拔


卫 青 击败匈奴,开疆拓土
霍去病
军事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①经济: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③文化: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其儒学思想
著作:《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主张:“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重要的理论工具:“天人感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时春 期秋
战国

西汉
魏隋 晋唐
特创 征立
代孔 表子
蔚然大宗
孟荀 子子
重 正统

董仲舒
仁 仁政 仁义 王道
思 以德 民贵 想 治民 君轻 君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导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③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
远远胜过管仲和晏婴
姓 名 董仲舒 性 别

出生年月公元前179年 籍 贯 汉代广川郡
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家等学说的儒学 民族 汉族 专业 儒 学 学历
哲学学士 经学硕士
主要成就 创立新儒学工作经历 景帝时 求职岗位 皇帝顾问
担任博士
个人特长 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
A.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B.提出“大一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D.认为“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 大乱”,天降灾祸。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 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 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 的需要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 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 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
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 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 《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 是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这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执行的一种思想政策。

在秦朝,实行法家的政策。

汉朝初期,采用了比较宽容的政策,用的是老子的思想,儒家学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儒生们也没有在政治上得到很多权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董仲舒在位期间(公元前139年—前118年)推行的一项政策,旨在取代多家学说、独尊儒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颁布《儒教法书》,提出儒家思想,规定了儒家传统,明文规定了儒家的权力;
二、将各种不同学说的人员、书籍都进行了禁止,逐渐形成儒家的垄断;
三、出台了《天子崇德令》,将君子之道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流行的政治理念;
四、出台《伪立书》,倡导“仁义礼智信”,从而形成儒家伦理思想;
五、出台《孝经》,强调孝道,以此作为儒家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 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 思想 政治: 政治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儒者参政
教育: 兴办太学, 教育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状况 :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 传播儒经的教官“博士” 传播儒经的教官“博士”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社会基础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社会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 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仅 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 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 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 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 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新儒学 在西汉
重视 推崇
发展成为 正统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 汉初的“无为而治” ➢ 2. 转向有为及其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大一统”的思想➢——中央集权 2.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3. 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
3、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 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 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 一統也。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尊儒术”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2011级法硕涂婵)
摘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从西汉起,法律开始了它漫长的儒家化过程,确立了“亲亲相隐”、“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等一系列儒家化的法律原则。

关键词:独尊儒术、法律儒家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缺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舆之立功。

兴太学,修效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做诗乐,建封袒,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后嗣得尊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中国古代法律的道德伦理色彩异常浓厚,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一直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指导思想,法律自身也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从汉武帝开始到唐朝,中国古代法律开始了它漫长的儒家化过程。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历程
1.儒家注释法律
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后人生意,各为章句。

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三千二百余言”。

儒家重视法律的解释在于他们想通过法律的适用来使儒家的法律观得以实现。

2.依据经义决狱
董仲舒将儒家的法律思想作为司法原则并付诸实践,并著《春秋决狱》依此来解释法律适用法律。

董仲舒等儒者接受了法家“法律”条文,但为其提供了儒家的思想基础,这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及典型体现。

3.“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1]《汉书∙武帝纪赞》
从魏晋直至唐朝已经依据儒家思想制定法律,尤其是唐朝,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唐律的“礼法合一”是两汉以来儒家引经断狱、以礼入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就是儒家引经断狱、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过程。

它发端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完成于隋唐,强化于明清。

三、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1.礼法结合。

儒家化的法律极端重视礼,使礼成为了法律的组成部分。

法律为礼义所支配,出礼则入法。

道德伦理与法律不分,道德伦理成为立法及司法的指导原则。

违背了道德伦理的行为就必然被法律所处罚,即“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法之所赏,礼之所去也。


2.德主刑辅。

区别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以刑去刑”的观点,儒家更强调德的重要性,重视道德在教化方面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正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刑罚对于儒家化的法律来说只是一种辅助的、次要的手段。

3.“亲亲相隐”法律原则的确立。

从汉代董仲舒“春秋决狱”确立“亲亲得相首匿”的司法原则起,此后,历代法典中几乎都有承认亲属相容隐的规定,唐、宋、明、清无一例外。

“而且,唐以后的法律,容隐的范围更为扩大,不但包括直系亲属和配偶,只要是同居的亲属,不论有服无服都可以援用此律。

明、清律的范围扩大及于妻亲,连岳父母和女婿也一并列入。

亲亲相隐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最好体现。

儒家化的法律更重视人情,更重视封建道德伦理,将儒家的道德纲常作为一项指导原则入法维护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君主专制统治,反过来也促进了法律的儒家化。

4.儒家化的法律极端重视人们的身份地位,重等差、别贵贱。

强调等级差别是礼治的本质特征,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严格区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社会。

因此儒家化的法律必然极端维护这种社会的等级秩序。

“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法律中处处体现,特别是“八议”入律和“官当”的出现,法律明确确立了儒家的身份等级思想,这是法律儒家化的又一体现。

5.法律儒家化还体现在司法制度的儒家化。

例如在许多诉讼制度如告劾、逮
捕、鞫狱、覆案方面均可以体现司法程序上的儒家伦理规范的特点。

而真正在司法制度的层面上的重要举措在于“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和“录囚制度”。

董仲舒认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决狱,把儒家思想内容和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作为断案的依据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对法律的渗透。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自汉武帝起,至唐代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基于自身的特点以及统治者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才渐渐得到恢复和发扬,到西汉末期基本上确立了其正统的地位。

儒家学说地位上升,对作为国家事务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等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儒学的影响下,儒法开始合流,原先对立的文法吏与儒生的面目不再泾渭分明,儒家思想通过学者们引用儒学经典对法律进行注释、地方官吏在实践中移风俗兴礼乐等方法渗透到法律当中去,为后世完成引礼入法铺平了道路,促进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瞿同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