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婴戏图中祈子民俗观探析
吴庆文 明代景德镇明窑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浅析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情趣吴庆文詹伊梨张弛衡(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
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
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婴戏图;艺术表现;审美情趣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规划项目(编号:19WT20)Analysis on Art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Wu Qingwen, Zhan Yili, Zhang Chiheng(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Summary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is Children play, play as the theme of the picture decoration. The composition is hydrophobic Jane, the brushwork is free and easy, the picture figure is lively and unrestrained, vivid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 Works of this period pursue concise, concise, embody “childishness”, “simplicity”and “nature”, formed a unique image language and artistic style. Through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by play pattern, explained art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Keywords Jingdezhen;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Children Playing Pictuer;art performance;aesthetic interest0引言“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婴戏图”在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中比较常见,画面表现儿童生活场景及民俗风情,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纯真情感的美好愿景。
传世名画“婴戏图”赏析
自唐至清,历代许多画家都喜欢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这类题材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包括“婴戏”和“戏婴”两大类。
“婴戏”是描绘儿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戏婴”则是成人逗引儿童的题材。
名为“婴”,实际是孩童,画面上的儿童在玩耍嬉戏中,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仅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
这类作品多侧重于儿童日常生活的描绘,有的采用鲜艳的色彩以衬托孩童游玩时的愉快心情,营造热闹快乐的气氛;有的利用简洁的线描,刻画平民的市井风情,体现一种平淡、祥和、亲切的感觉,没有矫饰和夸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择传世名画“婴戏图”,进行赏析。
一、《双童图》(图1),唐代所绘,作者佚名。
纵58.8厘米,横47.3厘米。
绢本,设色,残片。
1972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属唐代西州时期的墓葬,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
《双童图》是唐代婴戏画的杰作。
图中描绘了正在玩耍的一对儿童,身穿彩条背带长裤,脚穿红鞋。
画面左传世名画“婴戏图”赏析王东峰. All Rights Reserved.侧的儿童右手高举做放飞状,似乎是在放风筝,左手则抱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
右边的儿童凝神注目正前方,仿佛发现不远处有什么情况,正招呼同伴观看。
画面上的两个小家伙肥胖健壮,形象生动,逗人喜爱,童趣盎然。
男童手上的卷毛小狗,即今天的哈巴狗,原属于唐代西域的进贡物种,后来才逐渐由王朝贡品演变成民间十分招人喜爱的宠物。
哈巴狗的流传,以及两个儿童颇具异域风情的服饰打扮,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
二、北宋画家苏汉臣以画儿童题材的作品见长。
他用笔工整细劲,着色明丽鲜润,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动态,成功地表现出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有多幅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图”流传于世。
百子千孙的中国传统婴戏文化
百子千孙的中国传统婴戏文化中国传统婴戏文化多子多福百子千孙“ 关于婴戏图儿童在嬉戏中表现出的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只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
就像很多人电脑手机的壁纸是儿童一样,就可以看出这种题材在现实生活中的受欢迎程度了~古代,这种题材被称为“婴戏图”。
名为“婴”,实际是“孩”。
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还有和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结合的。
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百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意味。
来张古今对比图,就知道大家对这个题材的喜爱了。
岁月在变,题材不变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早期之婴戏题材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而画婴孩又有相当的困难度,不只要能画出他们幼小稚嫩的身形,晶莹剔透的肤色,骄憨天真的神态,在形貌上更需分别年龄的大小,掌握儿童的纯真自然,因此画史著录中以画婴孩见长的画家并不多见。
唐朝有张萱(活动于八世纪)与周昉(活动于八世纪末),以精于仕女画与婴戏图而知名于当时。
“ 婴戏图和瓷器的结合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且将儿童的娇憨之态描绘得传神之至。
所以现在在瓷器上经常能见到婴戏纹题材的物品。
据资料显示,陶瓷上最早出现婴戏纹始于唐代。
唐代总体婴戏图数量稀少,最早时期有实物可证明的陶瓷婴戏图是湖南长沙的唐代铜官窑遗址出土的“青釉褐彩婴戏持莲纹执壶”。
赤裸身体系着一件红肚兜,手挽飘带。
画法比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孩童的服饰随身起伏,头、手的线条和肚兜、腰际系带的处理呈现出空灵飘逸之美。
青釉褐彩婴戏持莲纹执壶“ 婴戏纹瓷器在宋代盛行宋代的陶瓷婴戏图常见到以戏曲故事为装饰内容,有影青刻花婴戏图,捏雕以及婴戏瓷枕。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素来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家业兴旺,富贵满堂的情结,又因婴儿最纯真朴实,无私无邪,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不仅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满堂、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又蕴含了企盼“童心”返璞归真,天性纯真美好的愿望。
将婴戏画面展示在陶瓷上,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婴戏题材官窑御瓷。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首首描写童趣的诗词,流露出世人对孩童的喜爱,在“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清代,更是将天真无邪的童子婴戏图作为吉祥纹样创作在官窑瓷器之上。
清乾隆粉彩婴戏图笔筒展开图“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婴,原指初生女孩。
《仓颉篇》将之释为:“男曰儿,女曰婴。
”后泛指初生儿。
婴戏题材萌芽于战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孝子故事中已经开始有一些儿童形象。
最早的绘有婴戏图的陶瓷出现在唐代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上,但此时并未形成规模。
两宋时期则是婴戏题材发展的巅峰。
宋人认为儿童天真无邪,可以消灾解难,带来吉祥福乐,所以将婴戏题材广泛应用于绘画和各类艺术品。
宋代的孩童形象一扫前代的拙朴,更趋于造型准确生动,状物写神,更富真实感和世俗性。
这一时期,既有以苏汉臣为代表的表现贵族王府审美意趣的《婴戏图》宫廷绘画,也有以磁州窑瓷器上笔触流畅表现民间儿童童趣天真的游戏形象。
到了明清两朝,婴戏图的运用到达了鼎盛发展的时期。
无论孩童人数,亦或场景,姿态各异,场面各样,技法娴熟。
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婴戏人数之多,场面之大,达到了巅峰。
同时,技法多样,青花、粉彩、色地加彩,甚至珐琅彩,都可见到婴戏图的纹样,婴戏图由此深为社会各个阶层所钟爱。
可见人们广泛熟练地运用婴戏图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希望。
是次,2017年春拍,我们便征集到几件清代盛世所制婴戏题材的官窑御瓷,与广大藏家分享。
论“婴戏图”在陶瓷绘画中的人文内涵
论〃婴戏图〃在陶瓷绘画中的人文内涵1婴戏图一受宠千年的“中国娃娃”婴戏图主要描绘的是童子嬉戕打网的画面。
内容丰富多样,一般有钓鱼、蹴球、捕吗等,形象生动、趣总盎然。
画面将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与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平淡天真的意境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孩童纯真美好的形象与社会发展的生活气息,也表达了人们祈求国运昌盛、多子多福等人文意蕴。
从汉代开始,儿童形象的绘画题材已经出现在相关作品中。
至娩晋南北朝,己有画家开始创作有关婴戏图的作品。
但婴戏题材的真正流行是在宋代,宋代社会相对较为安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进步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和提高。
宋代绘画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极为兴盛的时期,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导致不断涌现出关于世俗生活内容的风俗画。
耍龙图这一极具民间特色的甥材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大量的运用的发展。
婴或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不仪数显较多,且质量也相对较高。
例如《秋庭婴戏图》(图1)、《婴戏图》等作品,在表现了宋人对婴戕题材喜爱的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婴戏愿材由此成为风俗画的代表之一.而元明消时期的婴戏图发展更为丰富',也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各类艺术作品中,直至千百年后的今天,樱戏图也在不断的应用和发展若,尽管展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无一不表现r中国人民对于婴戏题材的喜爱之情.樱戏题材并非单纯的描绘了儿童嬉闹的场景,更多的是表达老百姓祈求多子多福、享受天伦之乐的淳朴愿望。
纯真质朴的孩童形象加之社会人文情怀的推崇,婴或强材由此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2陶瓷绘画中的童真童趣陶究绘画是陶瓷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题材有着不同的审美体现。
陶瓷绘画的历史极为久远,但其装饰胭材却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停的变化。
龄早的装饰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虽然陶器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使用”二字。
但陶器的出现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对文化艺术的创造,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
浅谈定窑中的“婴戏三果纹”
原 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 , 有着悠久 的历史 , 那 为什 么 “ 婴戏j 果纹” 只是 出现在定窑 中呢?为什么宋或宋以前都没有 发现过 “ 婴戏 i果纹”呢?针对这个问题 ,我翻阅和研究了大量的资料 ,得 出了一
些结论。
“ 婴 戏 果纹”是 婴戏纹 之一 。画面为i个儿 童,一个骑 于树枝
纹”。
所 描绘 的几个儿童 弓身在草地上玩耍昆虫的景象。而定窑位 于今天 的 河北省 曲阳县 , 河北位 于中国的北部 ,定窑的地理位置和 “ 婴戏 果 纹 ”中儿童的活动形式是可以对应上的。 在江苏无锡 ,有家庭不怎么种枇杷的说法, 尤其不种在前庭和屋前, 般即使种也是在屋后 , 墙 角边等地。原 因是在无锡话 中, 枇 杷发音很 像 ”白扒”, 所 以有人觉得不吉利, 不讨 口彩 。这一点也证明了 “ 婴戏 果纹”在南方 出现的可能 『 生 较小。
文 化 艺 术
浅 谈 定 窑 中的 “ 婴 戏 三果 纹 ’ ’
张梦珂 龙 蓓
( 江西 师 范 大学历 史 文化 与 旅游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摘 要 :在 定 窑的 瓷 器中 ,有 一个 很特 别 的现 象— — 出现 了 “ 婴 戏 三果 纹 ” 。而这 种 纹饰 布局 在 其他 瓷 窑 中采 见。 是什 么原 因造 成到 了一 些启 发 。 关 键 字 :婴 戏 三 果纹 ;定窑 ;成 因
上 ,一个坐 于树枝上 ,一个立 于树枝上 ,分别攀拽 树上 的桃 子 、石 榴 、枇杷 ,天真可爱 ,生动活泼。桃 、石榴 、 枇杷都是 中国传统 的吉 祥图案 。桃有 “ 王母蟠桃i千年结子 ,故以祝寿”的典故 。古来仙桃 又叫寿桃 ,意味着长寿 ,同时桃具有巫术辟邪的功能 ,出 自 于古来 的 鬼畏桃 的观念 。 “ 五月石榴红似火”。石榴果实鲜艳若 宝石 ,千房同 膜 ,万粒如一 ,象征子孙满堂和团结吉祥 ,被当做馈赠 的喜庆之物 。 “ 榴开百子” ,便成 了古人为祈求多子的 口彩。枇杷秋 孕冬花 , 春实 夏熟 ,在绿叶丛中 ,累累金丸 ,古人称其为佳 实。唐代羊 士谔诗句 : “ 珍树 寒始花 ,氤氲九 秋月 。佳 期若有待 ,芳意 常无绝 。鳎 鳎碧海 风 ,潆漾绿枝雪。急景有余 妍 ,春禽 自流悦 。”描绘 了 枇杷树如亭亭 玉立少女 ,不与人争春 ,而在万花凋零 ,秋叶飘 落和晚秋 季节里 ,才 开始孕育花蕾到寒冬开放 ,迎着雾雪 ,独显高沽 , 下金 丸。给人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 。 枇杷就有家庭美满 、事业成功 、品格高洁之意。 “ 婴戏 = = 。 果纹”之所以出现在定 窑的瓷器上: 首先 ,在瓷器上 ,表 现儿童玩耍 、嬉戏的 网案称为 “ 婴戏纹”或是 “ 婴戏网”。 “ 婴戏 果纹”属于婴戏纹的一种。在宋代 ,婴戏图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不但 婴戏网 的数量大大超过 了以前 ,婴戏图本身所表现的游戏项 目,活动 场地等等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出现了一批 擅长 画婴孩 的画家 ,如徐 世荣 ,勾龙爽 ,苏汉 臣等等 。这就为宋代出现 “ 婴戏j果 纹”创造 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之所以在宋代 ,婴戏图得到如此大的发展 ,和当时 的统治者 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宋代的统治者主张的是 “ 以文 治国” ,特别是宋徽宗 ,他本人就是精通书厕 , 并 特别地喜爱瓷器 。 而在这个时期社会也相对稳定 ,人 口增长 ,婴戏图被广泛应用在 瓷器 上。与此同时 ,与当时的祈子习俗也是有很 大的关 系。据孟元老 《 东 京梦华录 》的记载 ,汴京 ,临安每年七夕 , “ 儿童辈特地新妆 , 竞夸 鲜丽 ;又; b J L 须买新荷叶执之 ,盖效颦磨喝乐”。而元代 以后 ,虽然 还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婴戏图 , 但其发展远不如宋代 , 慢慢衰落下来 。 其次 ,婴戏 图中所表达 的活动 和游戏也 因为地域 的差别而有 明显 的 区别 。根据 自然环境 和人文气 息的不 同 ,所形成 的南北孩 子 的活 动 、游 戏 内容 和形式有很 大 的差 别 。北方 天高地 阔 ,人们 的生产简 陋 、生活朴野 ,在与大 自然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 ,因此儿 童体 育游戏也体现 出这些特点 ,如摔跤 、角力 等;南方 山环水绕 ,气候温 和 ,农业精耕细作 ,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 ,小孩的游戏也长 于智能 游戏 和技巧游 戏 ,如猜谜 、对联 、弈棋等 。正好验 证了 “ 南 方好傀 儡 ,北 方好秋 千”这一说 法 。图一表现 的是一个 蒙古少年骑 在羊背 上 ,兴高采烈地挥着羊鞭 ,与羊同玩的景象 ,很显然表现 的是北方孩 子的玩耍景象 。图二则表现的是几个儿童蹲坐在地 上 , 仿佛是在 斗蟋 蟀 ,旁边还有一个女孩子手 拿着小 罐子 ,聚精会神 的看着那 四个男孩 子玩蟋蟀。和图一相 比,图二更像 是表现南方孩 子的玩耍景象 。而婴 戏j果中的i个 儿童 ,一个 骑于树 枝上 , 一个坐 于树枝上 ,一个立于 树枝上 ,从这三个儿童的动作看来 ,更像 是 E 方 的孩子 , 有别 于图二
祥瑞文化视阈下传统婴戏图吉祥内涵解读
祥瑞文化视阈下传统婴戏图吉祥内涵解读作者:陈维艳王丹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9期摘要:祥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其影响下形成多类祥瑞艺术题材,传统婴戏图便是其中之一。
受祥瑞文化影响,婴戏图的描绘对象虽为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但却被赋予诸多神秘而又理想化的吉祥内涵,一度成为承载民众祝祷祈愿的祥瑞艺术形式之一。
传统婴戏图的吉祥内涵与祥瑞崇拜有何关联?其吉祥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文章以我国传统祥瑞文化为出发点,结合代表性婴戏作品,对传统婴戏图的吉祥内涵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婴戏图;祥瑞文化;吉祥内涵;祝祷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艺术社会学视阈下中国传统〈婴戏图〉文化艺术价值研究》(19YJC76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祥瑞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其最初源于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用于向百姓暗示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
随着祥瑞文化的发展,其逐渐从政治功能衍生出适宜民间百姓使用的文化娱乐功能。
自其文化娱乐功能产生,便催生出诸多形式各异、内涵不同的艺术体裁,最终形成约定成俗的祥瑞艺术符号并流传下来。
以我国古代人物绘画为例,具有神秘色彩的佛道、鬼神题材曾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佛道、鬼神艺术形象一旦产生便立即成为民间百姓寄托信仰、祈福纳祥、驱鬼辟邪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古代祥瑞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绘画艺术中广为流传的佛道鬼神形象或来自佛教故事,或来自道教传说,更有甚者来自历史人物,而他们的共同作用则是满足百姓祝祷祈福、驱邪消灾的心理诉求。
神怪美术形象虽是百姓们强大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但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而此类形象的艺术创作并无规律可循,观众所见鬼神形象均为画家虚构而生,也正因此让其祥瑞色彩愈加浓厚。
一、婴戏图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如果说虚构的鬼神形象之所以成为民众崇拜的祥瑞符号而千百年不变,是由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情结所致,那么将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进行创作加工,使之成为具有吉祥寓意的艺术题材,以此寄托民众的特殊心理诉求,又出于何种原因呢?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先正视婴戏图的现实性和写实性。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探析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探析作者:程黎明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4期摘要:婴戏题材是宋代风俗画家常常创作的主题,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深谙两宋的风俗民情,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
整幅作品构图独特,色彩雍容典雅,人物形象天真烂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苏汉臣;风俗画;婴戏题材;《秋庭婴戏图》婴戏题材是宋代风俗画家常常创作的主题,形成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再加上受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婴儿存活率低,儿童易夭折。
有吉祥寓意的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题材画作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婴戏题材多以名贵植物、高档家具、珍稀动物、吉祥玩具等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入画,营造出富贵安逸的气氛,寄托了对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祈求。
作者苏汉臣(1094-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为婴孩画的代表人物。
他擅长描绘婴戏与货郎题材,画中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其作品中的儿童被誉为“着色鲜润,体度如生”。
这说明他善于把握儿童动作表情,用笔工细准确。
一、《秋庭婴戏图》画面构图分析南朝谢赫在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阐述画有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一幅画的章法构图。
经营的原意是建筑、营造,说明纳入画面的内容需经过巧妙裁夺。
古之构图,在画面上要有疏、密、聚、散,所谓“疏能跑马”,“密不容针”。
构图需要作者花费心血,惨淡经营。
在《秋庭婴戏图》中,苏汉臣巧妙地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为了突出表现主题,在背景部分采用了大量的环境要素,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讲究开合聚散,动静结合(图1)。
两个儿童位于整幅作品的画眼之处,儿童形态的外轮廓近似于完整的圆形,与所扶圆凳浑然一体,色彩饱和鲜明,格外引人注目,强调突出了主题,增强了画面左下角的重量感。
苏汉臣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块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的巨型太湖石。
太湖石整体分量十足,没有太多的修饰,撑起画面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与稳定性。
宋代婴戏图的民俗文化释读
Folk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Children-at-play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
作者: 程波涛[1];孙丽媛[1]
作者机构: [1]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88-9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宋代;婴戏图;风物人情;民俗内蕴;文化释读
摘要:宋代婴戏图不仅融汇了传统社会中的风物人情、生活理念、生命信仰等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宋人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与生育观念。
很多婴戏图灵活地运用象征、谐音、借喻等表现手法,赋予图像以特定内蕴,传达出宋人"祈子""纳祥""趋吉避害"和护佑生命的诉求。
宋代婴戏图将民俗的内在惯制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厚的民俗内蕴,将宋人的生殖观、育儿观、人口观、生活观与幸福观等朴素愿望呈现出来,并在宋代风俗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基于晚清服饰标本解析“婴戏图”形制及内涵
基于晚清服饰标本解析“婴戏图”形制及内涵作者:韩正文刘瑞璞来源:《丝绸》2021年第08期摘要:“婴戏图”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出现的形式多样,但对其研究多集中于书画、瓷器、砖刻及漆器等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基于传世纺织品标本对晚清女装中普遍出现的“婴戏图”刺绣进行解读,采用标本与文献结合二重考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白地婴戏图刺绣女袄的图案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
发现晚清女装婴戏纹样的大量出现,不仅带有明显的宗族文化色彩,继承了宋代祈子的宗族理念,更是受到明清科举改制拓宽学子读书举仕途径的影响,成为宗族企盼后辈读书、科举及第的蒙学教科书。
晚清女装婴戏图将祈子、教子、祈禄的吉祥寓意联系在一起,隐寓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的民族大义,为人们了解中国充满世俗文化的儒家传统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晚清女装;婴戏图;祈子;科举;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TS941.716.1;K892.2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8008005引用页码: 08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14(篇序)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Playing Baby Painting" basedon the clothing specimens in late Qing dynastyHAN Zhengwen, LIU Ruipu(College of Fashion Art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Playing Baby Painting"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forms. However,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paintings,porcelain, brick engraving, lacquerware and other forms of art express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mbroidery that frequently seen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hereditary fabric specimen, collected the information and analyzes patterns in embroidered female jacket in "Playing Baby Painting on White Ground" by specimen-literature combined examin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Playing Baby" patterns appeared in great quantity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significant clan culture but also inherited the clan concept of praying for many children in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expanding students’ official career paths, it became the elementa ry textbook for clans to expect the later generations’success in the academic career. The "Playing Baby Painting"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nected the auspicious implications of praying for children, teaching children and praying for official career, imply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righteous caus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providing an in-depth enlightenme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Confucian tradition full of China’s secular culture.Key words:women’s c loth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Playing Baby Painting"; praying for more childr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ultural connotation收稿日期: 20210123;修回日期: 20210713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9BG115);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301990131/001)作者简介:韩正文(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纹样。
苏汉臣婴戏图的叙事性研究
图1 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197.5cm×10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戏图也不例外。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秋庭婴戏图》(图1)中,近处描绘两个儿童正认真且欢乐地围在一个圆凳旁边玩游戏,一个身着鲜艳的红色衣服,另一大一些的孩子身着白色衣服,腰间扎一红色绳带;儿童右后侧竖立一太湖石,石头前方又摆放一把圆凳。
画面简洁,其重心聚焦于两个儿童身上。
两个儿童的神情、动作及其服饰鲜艳的设色似乎便是莱辛在《拉奥孔》文中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种瞬间的事物,必须通过某种空间性的物质,才能真实地被我们把握[3]。
画面通过表现最具孕育性的顷刻,来表现图像中时间的空间化的独特艺术效果。
该叙述某一事物;而既然要叙述某一事物,就一定涉及某一时间进程。
苏汉臣的婴戏图便表现出宋代的时代特征,如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祈子育婴的民俗以及“驱鬼辟邪”的思想。
统文化中时间的记忆,在苏汉臣婴戏图的空间化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一些儿童模仿大人的模样进行表演,画面十分生动有趣。
其中,在一组儿童游戏表演的场景中,一儿童将右手抬起,左手放在身体的右边,扭动着身体,并看向对面的儿童,神态颇具戏剧性;其对面的儿童则抬着头,左脚抬起,形象活泼生动;一旁身着红色衣服的孩子面向左边,并抬起右手,做出一种“看戏”的样子。
三个孩童的身体位置大致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构图。
画面既反映出孩童善于游戏的表演天性,又渲染出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一种吉祥的寓意。
往往通过表现欢快的婴戏氛围,来表达长辈对后代的喜爱之情。
在宋代,人们或作傀儡画,或表演傀儡戏,以求去除邪祟、子嗣延绵。
例如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苏汉臣所作图3 宋 苏汉臣 侲童傀儡图23.6cm×23.2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木版年画中的祈子图像研究
木版年画中的祈子图像研究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它是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艺术创造,与人民的客观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祈子类年画的出现是符合了多元化意识形态交融的物化产物,它传递着中华民族先民们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多子多福、早生贵子”求吉纳祥观念。
本文主要从其背景渊源、图像价值分析、民俗视角三个角度来简述对于祈子类题材的木版年画研究。
标签:祈子年画;多子多福;求吉纳祥一、祈子年画概况与发展背景(一)祈子年画图像送子、祈子类图像是年画众多题材的其中之一。
狭义来讲,祈子年画图像就是在春节、结婚等特定场合下以求子、祈子题材等为主用来张贴在家中的年画图像,主要赠予新婚夫妇或常年未子的的夫妻,以此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广义来讲,凡是带有童子的图像大多数都可以解释为祈子年画图像,以表达了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平民百姓对于多子多孙、子孙富贵、佑子安生等理需求和夙愿。
(二)祈子年画图像的背景渊源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求在中国远古时代,由于受生产力、劳动力、智力等先天性条件的限制下,人们对于客观自然的认识受限,劳动力及生产力极为底下,同时又备受天灾、人祸、战乱、旱涝、瘟疫、饥荒等灾难,人类的生存率极为底下。
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通过提高生产繁衍能力来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及满足繁衍生存下去的需求与希望。
落后且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又衍生出了对于男性的社会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这便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祈子求子观念的最深根源基础。
2.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的影响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家族香火传承意识愈加强烈,这其实脱离不了原始生殖崇拜观念意识。
在重男轻女地父系社会中,强调家族继世要有同一的祖先、统一的血缘,同时又以此作为本家族区别于其它家族的重要标志,即统一的姓氏。
在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家族的兴旺、繁荣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家族人员的兴旺繁衍、二是对于生产劳动力的提升。
以此来增强家族的社会势力等利益,有助于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
“婴戏”形象在“国潮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天工|2021年第4期一、“婴戏”语义探析与“婴戏”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一)“婴戏”语义探析“婴戏图,顾名思义,就是表现儿童游戏活动的作品。
游戏是儿童最广泛和经常的活动。
”[1]在古代文献中的“婴”与“戏”分别有着多种解释。
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2]“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这两处引用中的“婴儿”皆指代小孩子,而第一处的“戏”指玩耍、游戏,第二处的“戏”指开玩笑。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婴儿”为:“人始生曰婴儿。
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也。
”[4]这里的“婴”指人的初生。
《论语·阳货篇》中也有:“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5]这里的“戏”有玩笑之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婴”与“戏”在古语中皆有多种释义。
今人将“婴”与“戏”结合,形成一种普遍共识,将“婴戏”认为是一种婴孩戏耍的状态,如扬之水在《从孩儿诗到百子图》中表示:“定陵所出百子衣是历代儿童游戏的集大成,也是历代婴戏图的集锦。
”[6](二)“婴戏”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婴戏”形象在传统绘画作品和传统手工艺作品中均有呈现。
艺术家借助儿童天真烂漫的美好形象及其象征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来展示作品美的意图与宣传教化的目的。
中国绘画历史中擅长于画“婴戏”图的画家主要有唐代的张萱、北宋末年的刘宗道与杜孩儿、南宋初年的苏汉臣与李嵩等人,传世绘画作品有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李嵩《市担婴戏图》、陈洪绶《戏婴图》、丁观鹏《照盆婴戏图轴》等。
“婴戏”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在传统手工艺作品中呈现的作品有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清代乾隆犀角雕婴戏图螭柄杯、剔红婴戏图圆盒等。
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作为实用器物的装饰纹样,“婴戏”形象都不可避免地裹挟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之中,表现人民祈求“多子多福”和“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景。
图案童趣——论宋代“婴戏图”图案的艺术特色
【 7 】 宋 丙玲 . 宋代 婴戏 图盛 行 的原 因探 析【 J J . 兰 台世界 ,2 0 1 0,
( 0 9).
作者 简介 :
只用线绳系着 的蟾蜍 ,正把蟾蜍往小 伙伴 头上放 ,小伙 伴害
曹守泉 , 山东人 ,南京艺 术学 院硕 士 ,研 究方 向 :设 计 艺术 学 ( 图案 学与 中国传 统 图形研 究方 向 )。
物 ,2 0 0 5 , ( 0 5).
2 、象征驱鬼辟邪保平安类 端午节又称端 阳节 、重五 ,是夏季驱除瘟疫 的 日子 。端午
在古人心 目中是毒 日,在 民间信仰 中这个思想一 直流传下来 , 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 、镶解灾异的习俗。 例如 苏焯 的 《 端 阳婴戏 图轴 》,捕 绘 了三个 顽 皮 的孩子 戏耍 的场景 :其 中一个 调皮的孩童一手 拿两个石榴 ,一手拎着
表 。古人讲究理智 与情感 、豁达与约束 的平衡 ,将 宁静 自然 、 返璞归 真 、自我超脱看成 是最佳心理 ,将整体统一对局 部矛盾
的超越 看做是 回归 自然 的和谐 ,即老子宣扬 的 “ 人法地 ,地 法 天 ,天 法道 ,道法 自然 ”的理念 。婴孩就是道家和谐理论 中的
指代标 准 ,那么 “ 婴戏 图”也就恰恰反映 出中国传统道 家的思
《 百子嬉春图 》 《 端 阳婴戏 图轴 》
【 4 降 红编辑. 中国人物画经典【 M 】 . 北京:文物 出版社,2 0 0 5 .
[ 5 】 徐 书城 . 宋代 绘 画史『 M] . 北京 :人 民 美术 出版社 ,2 0 0 9 .
[ 6 】 陈杰. 从磁 州 窑 彩 绘 婴 戏 纹 看 宋金 时 期 的 儿 童 活动 [ J J _ 四 川 文
满族“祈子”习俗的文化背景及其形态
而 是 父 系 氏 族 社 会文 化审
,
度 主 要 以 实 地 调 查 的 结 果 为 依 据 对北 方 满 族 祈 子 习 俗 形 成与 发 展 的 固有 文 化 背 景
、
这 一 文 化 审 美选 择
也是在
满
此 后 漫 长 的 满 族 父 系 氏 族 社 会 的 历 史发 展 进 程 中 那 些 表 现 男 性 始 祖 与 英雄 的 满 族 神 话
。
,
她 便含 在 口
。
化 研 究 重 心 也 多集 中 在 这 一 层 面 上
但是
,
中
,
定 位 知 不 小心 竟吞 咽 进 去
,
,
不 久 便怀 孕 生
。
近于 两 年 的 田 野 作 业实 践 又 提 醒 我
证 明查
,
,
:
通过 实
下 一 子 取 名爱 新 觉 罗 长 大后 话 甲
亡
;
, , ,
布库 里 雍 顺 这 男 孩
根据
1987
作为 在 中 国 社会居 统 治 地 位 的 民 族
在 满 族 内部实 行 了 旗 地 和 粮 晌 制 度
,
清王 朝 旗晌 制
年公 布 的 第 三 次 人
、
口
普 查结
主
,
,
果
,
中 国 的 满族 人 口 总数 已 达 7 0 余 万
度 曾在 一 定 的历 史 时 期 给 满 族 民 众带来 相 劝 稳 定富 裕 的 生 活
. , 。
,
些 活 态 的 地 域 民 俗 资料 都 在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表 达 着 同 一 个文 化 主 题 即
:
苏汉臣作品中的男婴形象研究
苏汉臣(1094-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代画家,早年曾是民间画师,后选入北宋宣和画院,他擅画婴孩,尤其擅画男童。
苏汉臣除了师承刘宗古之外,对苏汉臣的绘画风格产生影响的还有张萱、周昉、周文矩等人。
苏汉臣的作品具有时代性,使欣赏者更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
苏汉臣婴戏题材作品也是现在研究的范本,其中男婴的形象塑造、色彩搭配以及用线技法都值得当代画家学习。
苏汉臣的主要作品有《秋庭戏婴图》《百子嬉春图》《杂技戏孩图》等。
苏汉臣崇尚“传神写照”、色彩丰富厚重、用线工细流畅的绘画风格,这主要是时代背景和从师经历所造就的。
本文主要阐述苏汉臣作品中男婴形象的文化内涵、表现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苏汉臣作品中男婴形象的文化内涵(一)孝治推行在孝道思想的影响下,男性受到很大的重视。
在苏汉臣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以男童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女童则是以陪衬出现。
在苏汉臣的作品中,男婴形象通常是通过象征手法赋予更多的含义,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等,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婴戏图中的吉祥寓意苏汉臣的婴戏图作品中男婴形象包含了古人对美满生活向往的心理愿望。
例如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深层次表达了对多子多孙的向往。
《百子嬉春图》描绘了男童们在春节时期一系列的活动场景,其中的活动有舞狮、赏画、演影戏、放风筝等,其中放风筝表达了古代人们驱赶晦气的意思,男婴玩弄麒麟寓意“麒麟送子”表现了人们对多子多孙的向往,这些场景都表现出吉祥的寓意。
(三)祈子育婴的民俗在古代社会,子孙的多少也是家族繁盛的重要衡量标准。
最早在商代出现了“多子”的观念。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多子”主要是为了对抗疾病、天灾,也是保障家族后代繁衍的主要方法。
这些社会背景就形成了民间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就是祈求多子习俗繁盛的重要因素,也是苏汉臣作品的文化内涵之一。
(四)婴戏图中所蕴含的“驱鬼辟邪”思想苏汉臣的作品《五瑞图》是以傩戏为主题,描绘了五个儿童扮演的神灵,手拿着道具,场面很是喜庆。
古代婴戏题材绘画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社会习俗
古代婴戏题材绘画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社会习俗在继承传统人物画技法和艺术成就的同时,中国古代婴戏题材绘画也表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代婴戏题材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一直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习俗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其中,传统节日活动是社会习俗的重要载体之一。
各种季节性的风俗活动,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婴儿戏画中,有大量描写当时的季节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各种社会风俗。
总体而言,幼儿戏剧体裁绘画对社会风俗习惯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中,根据事实,可以说中国古代婴戏题材绘画中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季节性节日场景,后人可以通过画面清晰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民俗节日活动,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时空下的社会风俗。
清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局部从春节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
首先,这些节日具有特殊的民间意义,其中大部分包含民间信仰,一些还具有巫术祈福的性质。
后来,其民间信仰的神圣性逐渐消失殆尽,主要以娱乐为主,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他们被画家用毛笔记录下来,这些画一方面反映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节日活动,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和吉祥的心理。
这些画一般都有深刻的民间内涵。
春节是婴儿戏绘画中描绘得最多的节日,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古代娱乐活动中最丰富的节日。
在婴儿戏画中,有许多描绘儿童燃放鞭炮的快乐场景,如清代焦秉贞的《百子团圆图·放爆竹图》。
一幅图描绘的是一群孩子在春节期间在户外放鞭炮。
这组绘画能反映春节的传统社会习俗,在春节期间常挂在家中,通常描绘鲜花,有时是梅花、水仙、竹子等,还有时令物品,如灯笼、焰火等,画中孩子们身上多是庆祝活动。
中国画:《秋庭婴戏图》中的童趣与深意
中国画:《秋庭婴戏图》中的童趣与深意秋庭戏婴图(国画)197.5×108.7厘米苏汉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每个人都有忘不掉的童年,但童年的快乐,常常要到中年才会懂得。
古人也爱童年。
他们的世界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把回忆藏在画里是最浪漫的选择,而承载这些回忆的千古杰作也在画史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画科——婴戏图。
中国绘画的经典传统一向以山水为大宗,人物、花鸟、犬马次之,婴戏图是画史上典型的“小众题材”,但这类作品却也因其“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而在宫廷和民间受到相当的欢迎。
北宋时期,婴戏图的创作已经蔚为大观,这其中最著名者当数宫廷画家苏汉臣。
苏汉臣所画的婴戏图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有以端午节为主题的《重午婴戏图》、以宗教习俗为主题的《灌佛戏婴图》、以“推枣磨”这种儿童游戏为主题的《秋庭婴戏图》等,不论主题如何,苏汉臣都以其古雅高妙的艺术造诣创造了婴戏图的经典样式,不仅在北宋时享誉朝野,还影响了南宋的李嵩、元代的韩晟、明代的仇英、清代的冷枚等历代名家,使婴戏图成为职业画家群体中传续不衰的一种艺术传统。
不仅如此,苏汉臣所创造的婴戏图样式还在缂丝、陶瓷、木版年画等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中备受青睐,成为中国吉祥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常见主题,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缂丝《上元婴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腰圆枕和明代青花婴戏图圆盒等,都可看作是以苏汉臣婴戏图样式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杰作。
由于苏汉臣在北宋已名满天下,而宋以前的此类画作又罕有真迹传世,所以北宋及后世画家们常有托名苏汉臣而造的“伪作”,比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苏汉臣所作的《货郎图》以及同样以《秋庭婴戏图》为名的另外两件小幅作品。
苏汉臣的婴戏图中流传有序且品相精良的真迹已不多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要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庭婴戏图》。
这件作品描绘了秋日花园中姐弟二人一起玩“推枣磨”的游戏场景,是宋代绘画中将季节感、日常生活和文化隐喻结合表现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图1一、婴戏图概述婴戏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属于较小画科,但特点显著,绘画题材充满寓意。
《中国艺术图集》对这一题材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婴戏亦作戏婴,是风俗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唐代描绘妇婴的题材中脱胎而出,至北宋成熟。
多描绘儿童游戏和纠缠货郎,少则绘两三人,多则上百,借以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祈祝国泰民安,多子多福。
故婴戏图常作为节令画中的年画,张贴于屏壁,增添年节的喜庆气氛。
”①可见,婴戏图的主要表现对象是孩童,通过描绘孩童游戏玩耍的场景,以及对画面中具有特殊寓意的物品的刻画,将中国特有的民间寓意融入画面,通过完整的画面主题,表达中国百姓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和重视传宗接代的民俗观。
二、中国传统祈子观念的由来多子的生育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商代青铜器上面,往往刻有‘万年无疆’、‘子孙永昌’等字。
春秋时,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40多年,鼓励多生,并制定了奖励生育的措施。
孔子也主张多生,提倡早婚。
多生的生育观念,是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的现实反映。
为了对抗天灾、战争、饥饿、疾病,人们只能依靠多生来保障种族的繁衍。
”②一方面,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由于生产力低下,人是最大的生产力,人口数量决定生产力,从而导致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但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市井百姓,都始终强调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生育观。
另一方面,受自然气候影响和医疗条件的制约,中国农耕文化时期新生儿的成活率低,即使婴儿长大成人后也可能会因饥荒、灾难、疾病和战争等因素死去。
面对此种社会现象,人们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于生育,他们期望通过多种祈子仪式求得家族人丁繁盛。
正因多子的传统生育观念、人丁兴旺的家族理想和中国农耕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影响中国百姓数千年不衰的祈子习俗。
这一习俗根深蒂固,影响社会风俗方方面面,乃至体现在中国古代画家或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中。
三、中国传统祈子思想在婴戏图中的体现古代中国,民间常见的祈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佩戴、安放某种象征物祈子;另一种则是通过求拜某些神灵、神兽等方式求子。
中国传统婴戏图中所表现的祈子类型,多数属于前一种民俗内涵,即通过佩戴、安放某种象征物求子。
从现存史料记载的画作中可以总结出,具有祈子寓意的婴戏题材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具有肖像意味的婴戏图;二是百子图系谱;三是麒麟送子图系谱。
据现存文献记载,婴戏图发展早期并未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是从宫廷盛行,后来才逐渐流传至民间,所以早期的婴戏图绘画能手多来自宫廷。
从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婴戏图作品中可发现,宋代以前的婴戏图中的儿童形象充满富贵气息,儿童穿着、周围环境都足以表明其高贵身份,这些在上层社会流行的婴戏图是具有中国绘画特色的肖像画。
贵族、宫廷令画家描绘子女孩童的肖像画,目的可能并不是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宫廷画家衔命以儿童为表现题材,描绘宫廷贵族子女的生活样貌……儿童成为绘画所关注的对象,其中包含许多对于生命的期望和理想。
”③由此可知,宫廷贵族的肖像意义绘画创作虽名为肖像画,实则不能脱离其对祈求生命、祈求多子的民间思想影响。
宋代是婴戏题材最为繁盛的时期,当时的婴戏风俗画主要流入市井百姓家,百姓购买此类画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满足祈求多子多福的心理需求。
宋代出现了以苏汉臣等为代表的著名婴戏风俗画家,这批画家可以说是真正具有民间意义的婴戏图中国传统婴戏图中祈子民俗观探析□陈维艳摘要:在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婴戏图被归为风俗画。
风俗画以民间传统伦理思想为主导,如追求多子、强调孝道等。
其中,祈子这一民俗观念在婴戏图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从宋代到清朝,从民间到宫廷,祈子寓意的婴戏绘画创作从未间断,在工艺美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该文分析代表画家的婴戏图创作,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祈子思想观念在婴戏图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
关键词:婴戏图祈子寓意民俗观念(下转第36页)图2图3绘画模式的开创者和传播者。
他们在民间需求量较大的节令画中描画各类儿童玩耍嬉戏的姿态,并加入了民间流行且具有特殊寓意的物品,满足百姓期望家族人丁兴旺的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繁衍子嗣的心理印记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极大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在宋代,婴儿的夭折率相当高。
据统计,宋代皇帝除度宗二子死于战乱外,共有子女182人,其中夭亡者82人,约占一半。
皇室尚且如此,民间情形可想而知。
因此,宋代民间的生育礼俗相当丰富。
”④因此,在宋代及其后的婴戏绘画中,儿童多以健康活泼的男孩形象为主,极少有女孩出现。
可想而知,画家此种画法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百姓延续香火的心理需求,因此,传统年画中壮硕的儿童题材就滥觞于此。
婴戏图中常见题材之一百子图系列画作,是典型的具有祈子祈福寓意的婴戏绘画。
以“百子”为表现题材的绘画在民间年画中为最为常见题材之一,“系通过对众多儿童游戏的描绘,反映传统思想中对多子的期盼……辛弃疾词中即有‘恰似翠莫高唐上,来看红衫百子图’之句。
民间流传周文王有百子的故事,民间美术中有的将一百个儿童集于一图,或分成几个画面处理。
画中孩子除了游戏玩耍外,亦穿插琴、棋、书、画及状元及第等模拟情节,活泼生动,形象健美。
”⑤故宫博物院现藏宋代《百子戏春图》(图1),是典型的具有祈子寓意的婴戏题材作品。
该画采用圆形构图,将外形各异的众多男童集中于画面主视觉点。
画中儿童人数众多,画家以高超的画技,通过儿童的动作、神态及其所持物品自然地将画面中的儿童分为若干组。
他们有的跪拜送子观音,有的与送子麒麟玩耍,画中所出现的儿童嬉戏之物,皆传递出民间约定俗成的祈子寓意,麒麟与男童组合,构成“麒麟送子”之意。
当时,百子图流行于民间,此类画作最主要的用途是张贴在家中,祈求子孙绵延。
宋代婴戏图是将民间祈子寓意表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时期,苏汉臣作为当时的著名婴戏画家,创作了大批婴戏题材作品,其代表作《长春百子图》(图2)就是以祈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这幅画的主要创作依据是民间“莲生百子”之说。
画家通过描绘若干个身带肚兜或光着身子的男童在荷塘莲花中嬉戏玩耍的场景,传递祈子主题。
画面中,岸边的男童伸手采荷,池塘中央的男童坐在船上采荷,看似天真无邪的顽皮举止实则充满寓意和暗示:画中孩童均为男孩,男孩在中国古代即代表“香火”,画面中荷花盛开,饱满茂盛,喻示“连(莲)生百子”。
荷花因蕴藏含籽丰富的莲蓬,被百姓视为孕育百子的象征物。
由此可见,画家所描绘的百子嬉戏场景虽有长相各异、年龄不同的孩童,但仍需要融入具有传统民间寓意的植物或动物,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祈子画作。
具有“祈子”寓意的婴戏题材绘画,从宋代延续至清代。
清代婴戏画作虽不及宋代丰富繁盛,但却仍具有代表性,如清代画家焦秉贞,曾绘有绢本设色画《百子团圆图》。
此图册共有16个画面,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描绘出当时的孩童在不同(上接第34页)产生亲切、直接和具体的感知。
其二,动态数字影像。
其主要来源于数字摄像机的捕捉,较之于静态影像增加了听觉,具有对时间延伸和空间延展的多维把握;可以任意调整播放速度,针对手工艺的关键技术节点慢速播放,以产生较好的传承研习效果;能够发挥图像的优势,立体地、相对完整地记录徽州民艺的文化背景和生态空间。
此外,计算机虚拟影像在视觉与听觉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实现与观众的触觉互动,使影像富于立体性、多维性。
总之,拍摄应以完整、客观为准则,尊重民艺生发的原生环境,全面地反映民艺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情境。
三、民艺影像保护的意义第一,推动设计物态化与人文化的汇合。
“工艺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
”③就民艺本体而言,其作为自然生发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物化产品,对其的基础保护工作不能局限于介绍其工艺流程,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这些物态样式生发的原生环境、其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其背后的人文意义。
第二,作为图像志研究的有力资料。
影像不仅是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一种图像志研究方法。
民艺作为民族文化图式的存续与延展的一部分,全面、客观地记录民艺的变化流转,是对华夏文明传统的继承,对于今日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作为高校设计教育的实体教案。
将民艺影像资源导入设计专业、美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以教育的方式传授,让学生理解传统民间文化,产生对影像本体和生命本体的真切感悟与深刻思考,进而达到宣传、保护与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目的,这是对民艺的活态保护。
这一尝试既可有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又可拓展原有的课程教学空间,并取得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的实际效果,更具教育意义。
第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传统民艺在现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就要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
将传统民艺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再设计、再创造,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繁荣的良好选择。
综上,对于古徽州民艺的影像保护,将为徽州民艺的研究拓展新的视角,促进非遗保护,助力徽州民艺的多维度研究。
注:该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古徽州民艺影像生态研究”(SK2017A0025)阶段性成果。
注释:①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4.②张海鹏,王廷元,唐力行,等.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4.③(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张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3.(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编辑杨婷时令中所玩的游戏活动场景。
此图册从表面上看描绘的是当时城中儿童的时令游戏,实则通过表现一群男童的玩耍和具有祈子寓意物品的植入,从侧面传递此作品的祈子寓意。
如,在其中一册页中,画家将木麒麟和一对木质假鱼作为儿童玩具表现在画面,让“麒麟送子”“鱼籽多子”等民俗寓意在画面上一目了然。
由宋至清,《百子图》绘画程式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民间雕刻、刺绣、剪纸、瓷器中都有《百子图》的图案应用。
如,民间百姓家有喜事时,会将《百子图》绣在床单、被子等生活用品上,不仅能营造喜庆场合,还有“早生贵子”寓意。
婴戏题材下的另一代表性绘画主题程式为《麒麟送子图》。
在中国古代流传,行善积德的人家通过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
《拾遗记》中记载了“麒麟送子”寓意的最初来源。
纵观婴戏的众多题材中,《麒麟送子图》是对祈子民俗思想表现最为直接的题材,并在年画和部分宫廷绘画中都有较多的表现。
以清代画家焦秉贞的《麒麟图》(图3)为例,画面上有6个男童,他们似乎在玩一种游戏,每人手持道具。
其中,画面的视觉中心处为一手牵木麒麟的男孩,他用力拉木麒麟前进,憨态可掬,他的其他五个小伙伴做出护驾姿势,他们手持莲花灯、双鱼灯、石榴旗子、宝剑等道具,个个面色红润、体态健硕。
在这幅画面中,画家煞费苦心,对麒麟、莲花、红鱼、石榴都进行了精细刻画。
画家在儿童嬉戏的场景中画入以上动物、植物,与其所代表的民俗寓意密不可分:鱼在百子图中出现,取其多籽(子)之意;石榴在民间有“榴开百子”寓意;莲花则象征家道昌盛、子孙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