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l —L—^ , 、 n - jE 。 ● ¨ ' l l o J

深^ 剖析社会现象 , 深入浅出,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 的本质。只有做到“ 三贴近” , 才能让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由高高在上、 曲高和寡走人生活、 走近学生 避免被边缘化, 冷落化。 3 教学语言 匕' _ 4 注意通俗化 , 明白易懂。语言 宣传马克恩主义 离不开 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 列宁说过: “ 最高限度的马 克思主义 = 最高限 度的通俗化。’ 璃校推进当代 中 国马克恩主义 大众化的效果如何思 想政治理论课 亲和力的程度如何与 理沦普及语言的通俗性密切
党 的十吨 告 提出: J 国特色社 会主 还未完全定型, ‘干畏中 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 义 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 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 思主义 , 更易于内化并成为 自觉的行动 , 更易于将 义大众化”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 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转变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 中 国马克 建 设者和接班人, 更易于以他们为中介在全社会范 围内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重 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要 意 义 的主要阵地, 是在大学生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恩主 1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是马克 义 . 1 大众化的主要渠道 。 要在大学生中 有效地推动马 思主 义 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克恩主义大众化。 必须把握思 想政治理论课这—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之所 以长盛不衰。 其 键环节, 真正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 化的局旁 果进 £ 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对 人民 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课堂 £ 教材、 进头脑。 结与提炼升华. 同时又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 改 3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仓断 推动当代中国 马 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恩曾作出过精辟的论 克思主 义大众化 述‘ i } 经掌握群众曲会变 成物质力量。 仑 理论只 3 教学方法 E。 . 1 采用双向互动教学。 美国教育 要说服 ^就能掌握群众。” 意思是说马克思主 义理 家杜威认为: “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 论只有首先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 , 发挥对实 才能 个活生生的思想、 感情、 意志、 个性都处于变化之 ’ 。 转 践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也指出: 先进阶级的 中的个体, ‘ 蛳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 匕 ‘ 正确思想广 邑 被群众掌握崩冶. 变成改造社会、 改 移到学生的自身 而教师本 ^ 则退居暗示的地位。” 体作用的 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丽人 民群众芷运甩E掌握 ’ 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断推动马 发挥艘 学生成为‘ 啪 主 ’ 。在网络、 电视等 媒 可见夥暇推动马克 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信息获取更快, 知识面 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及内 更广 , 思维更加活跃, 不再满足于单纯被动地听讲 , 在要求。这对于发展和繁荣马克思主 义增强社会 而是更愿意展示 自己,愿意与大家分享 自己的知 主 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识, 喜欢与教 交流。 教师要改变过 去那种我讲你 1 推进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顺利 听的传统教学法 , . 2 采用双向 互动教学法 , 如课堂讨 建设 中国 特色社 会主义 事业的有力保证 论、 课堂辩论 、 学生演讲, 增加师生交流 、 对话的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_ 1 由被动变为主动 , 1 5, - z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I 社会主义 会, 理论体系 妈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昂额l屎提 当前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觑 主动 全国各族 人 民齐心协力建段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 性 和创造 性 。 3 2教学手段 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课堂 形象化、 生动化。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理论的指导下藏 们的事业才胄健康发展旭 只有 教学直观化、 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 在集文字、 图片、 声音 、 影视 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时我 们的宏伟 目标 资料于—俸的多媒体教学中, 由于图文并茂’ 视昕并 青 g 才能顺利实现。因此在 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 用 声 f融会 为 学 生提 供了— 种全 新 自认 识 自然 把 要圆满完成领导 ^ 民全面建设小康扯会、 实现中华 握事物 的情境,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的积极 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 性。 匕 Ⅱ在讲述毛泽东在历史 匕 t女 , 的伟大 时 , 可 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 、 教育人 民 极 宣传普 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在- 。 讲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成为指导人 民 述邓小平的“ 三落三起’ ’ 经历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 纪录片 J 、 中的第二集《 人 j 平》 / J 伟 襟怀 现代化教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 学手段正是通过声音 、 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 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 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由 透彻、 I 更加形象、 增强学生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 x  ̄识的感性认识。 - , t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探求 义理论体系 , 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的能力挡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激 发学生更强的 自 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信心和好奇心。 3 3教学内容上,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 使教学 大 众 化” 是让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最 新成 果 融入 就 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去, 使不同社会阶层理 内容生活化。 思想政瀹哩} 教学内容要真狂 到 戗累 剩 解 、 同、 认 接受 、 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内化 生 活 化 。 坚 持 以人 为本 原 则 尽 量 贴 近实 际 、 并 必须 贴 近生活、 贴近学生. 在提高针对性、 实效性、 吸引力 、 为他们的价值理念、 思维方式' 化为个 ^ 车 专 、 实践。 当代大 学生是 实现 马克 思 主 义大 众化 的重 要 感染力上下工夫。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 群 体 。大学 生是 时代 的弄潮儿 , 社会 主 义建 设者 更新知识结构 , 是 补充新观点新成果 , 冲破课本上条 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国内外晶新 和接班人。 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 生观 、 价值观 条框框的说教 ,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论体系, 很 多 理论 比较深 奥 抽象 , 很 多学 生 由于 专业 水平 、 知识 背 景 的 限制 , 难 以理 解 这 些 抽 象 的 理 论 , 所 以思 想理 论 课 必须 以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化
为手段, 把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才
能 受青 年学 生 的欢迎 ,才 能使 大学 生 对 当代 中 国马
谓人 的全 面 发展 , 是“ 以一 种全 面 的方 式 , 也 就是 说 ,
指导下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校 推进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的必 要性
作为一 个 完整 的人 占有 自己全 面 的本质 。” [ 2 1 在我国, 受教 育者 的全 面发 展 一直 是我 党 教育 方 针 的主要 内 容 ,高 等教 育 则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教 育事 业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高校 作 为培 养社 会 主 义建 设 者和 劳动
克 思 主义 理论 的认 知程 度 和普 及 程 度得 到提 高 。其
念模糊 、 诚信意识淡 薄 、 社会责任感缺乏 、 艰苦奋 斗
精 神淡 化 、团结协 作 观 念较 差 、心 理素 质 欠佳 等 问 题 。” [ 3 1 作 为思想 政 治教育 工作 者既 不能 忽视 , 也不 能 回避 。马克思 主义 是科学 , 更 是我 们改造 客 观世界 和
想政 治 教育 工作 提供 了契 机 。首先 , 作 为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的主渠 道一 思 想 理论 课 ,是 一 种 系统 化 的理
可替 代 的作用 。从 总体上 看 , 当代 大学生 思想政 治状 况 的主 流是 积极 、 健康 、 向上 的 。但 我们 必须 清 楚地 看到 , 在新形势下 , 很 多 人 认 为个 人 价 值 的实 现 , 主 要取 决 于学 识 、 才能、 文凭 、 证 书 的多 少 , 这使 一 些大 学 生把 主要 精 力都 放 在 了学 习上 ,忽视 了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当前 , “ 一 些 大学 生 不 同程 度地 存 在理 想信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措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外部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国内外形势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特点背景介绍意义阐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0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分析23大部分高校已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纳入必修课,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03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探讨01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0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

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实践视域下高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践视域下高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 的 .七 大 报 告 提 出 了 “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的 大 学 生 不 仅 要 掌 握 理 论 ,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 . 开 实 主 义理 论 体 系 宣 传 普 及 活 动 , 动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原 理 由 抽 象 到 具 体 、 深 奥 到 通 俗 的 转 化 ; 重 要 推 由 更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的 战 略 任 务 。 高 校 是 培 养 社 会 主 的 是 将 理 论 运 用 于 自 身 实 践 , 改 造 世 界 。 在 这 去 义事 业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的 主 要 阵 地 , 推 动 当 代 个 实 践 的 胄 动 过 程 中 , 一 个 过 程 “ 论 的 大 众 在 邑 前 理
摘 要 : 学生是 高校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 大众化 的主要 对 象 。 因此 , 何推进 高校 的 当代 中国马 克 大 如 思 主 义大 众化 , 心就 是 当代 中国马 克 思 主 义在 大 学 生 中的 大众化 问题 。 结合 美 国 学者 沃 马 克关 于毛 泽 核 东思想研 究方 法注重 实践 的特 征 的观点 , 讨 实践视 域 下 高校 的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问题 , 析 高 探 分 校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 出高校思想政 治教师要从实践 出发 , 提 正确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 学科与相关学科。指 出实践是 高校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出口。 关键词 : 实践 ; 高校 ; 大学生 ; 教师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 类号 :8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 7 . 3 (0 10 -100 A A 1 41 0 2 1 )3 2 - 6 7 0 3 收 稿 日 :001- 期 2 l .l 9 2 基金 项 目: 东学院 2 1 年 青年 科技 创 新项 目( Y K 0 3 陇 00 X S 11) 作者简介 : 漆调 兰(93 )女 , 18一 , 甘肃武山人 , 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学生 。江泽 民指 出 : 理论 只有 联 系 实 际 , 确 回答 “ 正 和指 导解 决实 际 问题 , 能发 挥 自己的 威 力 和真 正 才 掌握 群众 。 … ” 思 想 政治理 论课 的课 堂 教学必 须 从 客 观存 在 的现实 出发 , 洞 的说 教 只 能 引起 大 学 空 生 的反感 , 理论 联 系实 际才 是 受 大 学 生欢 迎 的大 众 化 方式 。 2 改 革和创 新 方式 方 法。教学 有法 , . 教无 定 法 ,
k y wo d : n v ri t d n s Ma xs p p lrt ;o t e r s u i e s y su e t ; r i t m o u a i ru e—c o sn y h o ig
十七 大报 告提 出 了“ 展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理 开 论 体系 宣传教 育 活动 , 动 当代 中国 马 克思 主 义 大 推
的理 论 品质 , 分体 现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 理 充
任务是过河 ,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 决桥 或船 的 问题 , 河 就 是 一 句 空话 。不 解 决方 法 过 问题 , 任务 也 只是 瞎说一 顿 。 [ (3 由此 可见 , ”2 P9 ] 1) 改进
有效载体。
关键词 : 青年大学 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选择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6 5 2 1 ) 1 0 3 0 D4 A 10 70 (0 0 0 — 0 9— 3
Ab ta t Ex lrn h fe t e w y o k n r im n o g n r u l mo g u i e st t d ns i a g e t a k s r c : p o i g t e efc i a ft ig Ma xs i t e e a p b i a n n v ri su e t s r a s .T e c u e v a l c y t h o r s o e lg c l n oi c t e r s a ma n meh d t u l ie Max s ;hg —q ai d c t ̄ C n u e i mp o e n ;s c a fi o o i a a d p l i h o y i i t o o p b i z r im d t c ih u l y e u ao t n a e s r t i rv me t o i s l p a t e i a mp ra t to n ne e sa g e t u p  ̄ rt mp o e t e p p l r . rc i s n i o tn h d a d I tm ti r a p o e o i rv h o u a t c me s i y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交融与价值观念碰撞的新形势,如何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以此为引领,切实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明确二者在理论指导、实践路径及教育效果上的相互支撑与促进作用。

文章将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强调其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适用性与现实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逻辑关联,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理论基石,以及其大众化传播对于价值共识的凝聚和社会认同的增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聚焦大学生群体,本文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考察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特规律与难点。

同时,审视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包括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与改进空间。

进一步,本文将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合策略与创新路径。

强调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情境化、生活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媒介使用习惯提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与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倡导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通过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多元化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拓宽教育途径。

本文将展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发展的前景,强调其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意义。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论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论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2-02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化 对 于 中国 社 会 健 康 持 续 发 展 至 关 重 要 。 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 用 。 在 因此 , 论 是 对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 师 还是 思想 政 治 教 无
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实现程度 , 关乎中国共产党 的政治生 育工作者而言, 这都 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生动性、

民生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马 可
【 摘要 】 高校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 此高校应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 因 成为 学术界有关高 校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虽然成果显著, 但仍然存在着视 野狭小、 涉及面窄等不足。 需要从研 究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可行性途径两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 方向。
命 的 前途 前景和 中华 民族 的兴 衰存 亡 。
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的。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实现不能操之过急, 它是一个逐步实现、 全面展
开的过程 。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 明, 采取全面铺开、 ~步到位 的 做法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 当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马克思
坚持 “ 以学生为本的” 则, 原 在教育中突 出学生的主体性 后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地位 , 到有的放 矢。 做 有些学者指 出,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是 关于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现状与推 进马克思主义
众 化, 一要重视学生个人 的主体地位 , 必须在注重个性 的前提 大众 化紧迫性 的研究分析。 研究应该 围绕 以下几方面展开: 新 下, 尊重他们 的独 立思考和 思想选 择,目标 明确地 、 有针对性 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新时期高校思 地 对他 们进行 引导 教育, 改变传 统 的忽视个 性 的 “ 灌输 ”方 想政 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评价; 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 新 式。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及 时了解学生 的所思所想 , 通过 通俗 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 战等 。 懂、 形象生动、 贴切关爱 的语言来教育引导学生, 这就可 以逐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适从 ,在心灵 上迷 失方 向。大 学生 是生 活 在现 实世
界里 的 , 思想 、价值 观等都 直接 受 现实 的影 响 。 在 如今 E趋 多样 化 的社 会 环境 下 ,大学 生 的思 想 意 l
识 和价 值取 向势 必会 出现 某种 分 化的倾 向。如 一些
论 意 义和 现 实 意 义
第2卷 8
第6 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 URNAL O FG UANGXl O RMAL UNl NO VERSI FOR TY NATI NALI ES O TI
VO . NO 6 1 28 Dec 201 1
21 年 1 0 1 2月
教 育教 学研 究

义 、共 产 主 义 ; 既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 也 有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既有 巾同 的 ,也有 两 方 的 ,既有小 农 经济 的 , 也有 市场 经济 的 ,还有 知识 经 济 的 。各 种思 潮 千奇
百怪 、形形 色色 、良莠不 齐 ,它们 之 间相 互 交流 , 相互 激荡 。其 巾一些属 于错 误 的思 想 、思 潮必 然会 影响 人 们 的意 识 ,使部 分 人认识 模 糊 、思 想 界限 不 清 ,找 不到人 生 的 目标 和方 向 ,进 而在 行 为 上无所
M A a — i g Y n— q n
(c o l f r i 1 a g i a h r Col e Gu n x Na n n , 3 (1 S h o Ma x n n x Te c es l g , a g i n ig 5 01 1 o s Gu e ()
Abs r c : I t e l k ae f t e s cait c ts t Ch n s ha a t rs c ,c l g s a nie s is a e sr n t n n n n p o i h ta t n h l v ph s o h o i l al wih e g e i e e c r ce i i s o l e nd u v ri e r te g he i g a d i t r v ng t e t e t i e l g c l nd p iia d a i n a i g t e p a t a c al n e i h r c s 0 i e e p u a iai n o axi . d o o i a a ol c le uc t ,fc n h r ci l h l g n t e p o e s fCh n s op lrz to f t o c e M r s m Thi t e i e p o e h f c i e s h s x l r st e e f tv s e p t i e e p p l r ai n o M a xs , t n i g 01 heY ait iu to a h of Ch n s o u a i t f z o ri m s d n ]t e l i st a i n a sc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08年12月第12卷第6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 tudy Edition)Dec12008V ol112N o16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戴玉琴,周建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8)06-0040-03 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出发,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同样,也只有使今天亿万大学生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使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他们为中介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力 。四
推进理论大众化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展开 , 中 为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建设服 务


推进 高校马克 思主义理论 大众化要 坚持 以马克思 列 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小平理论 和“ 邓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为指导 , 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 展观 , 遵循教 育教学
义国家存 在的差距 , 而没有看到我们 曾经经历 的苦难艰
辛和“ 一穷二 白” 的基础 , 因此也就不能清楚地感 受到我
们究竟取得 了多么辉煌 的成 就。有些大学生不 了解社会
二、 推进理 论大 众化 要坚 持理 论 宣传教 育 与 大 学生 实际状 况相 结合
理论大 众化要取得 良好 的效 果要求 理论宣 传教育 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 ,根据大学生 的年龄 、 心 理、 想、 思 社会 经验 等方 面的特 点 , 有针 对性 地进 行教 育 , 到有 的放矢 。 做 要 坚持理论宣传与大学生实践经验 的统一 。总体来 看, 我国大学生社会 实践经验是较为缺乏的。在教育观 念、 高考制度 、 就业压力等多种 因素 的影 响下 , 国的孩 我 子在进入学校之后 , 沉重的学习任务迫使他们不得不在 课本 的海洋 中奋力拼搏 。尤其是高 中生 , 高考 的压力导 致他们对社会生活 的很多方面缺乏直接 的感受 和认 知 , 对许 多社会现象 、 社会 问题缺少 较为理性 的分析 , 不能 形成正确 的认识 。进人大学后 , 虽然年龄上他们是成年 人, 但是 社会 的成熟度 还很低 , 对一些 问题 的理解还显 肤浅 和幼稚 。这种情况下 ,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从 大学生 的实际状况出发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大学生的 实 际状况对 高校推进理论 大众化有有 利 的方 面也有不 利 的方 面 : 有利的是 , 随着 国家的 日益强 大 , 大学生 的民 族 自豪感在增 强 ; 随着思维 能力 的提升 , 更加 关注 国际 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及社会普遍关 注的热点问题 , 运用 科学理论 回答 上述事件 和问题 的兴趣不 断提高 , 社会 责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本文系2021年度院级研究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1XYKYYB17)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需要利用各种具体路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且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从而让青年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路径一、学校层面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思政教育应该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为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可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比如思政教师可以以专题方式在课堂进行授课。

专题也可以分为理论专题、实践专题、学生自学专题、学生自讲专题、结课专题等。

思政教师可以外出学习或是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进行理论专题授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通过实践专题。

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博物馆、重走长征之路、观看红色纪录片等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英雄事迹,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通过自学专题,锻炼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

通过结课专题,思政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这一学期学习的效果,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保持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2.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高校可以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典型,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

比如有的高校定期召开社会实践“十大明星”表彰大会,表彰在实践过程中优秀个人、优秀干部、十大明星等优秀事迹;通过学院网站、学报等平台对实践活动、突出事迹进行及时报道,在学校树立良好的实践育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利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比较好的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推 进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建 设 的路 径 思 考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江苏泰州 250) 理论研究 的重要阵地 ,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核心价值体 在 系教育 、 重视理论研究和宣传 队伍建设、 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 台等有效路径 , 积极推进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 大
t o o et o en axs pua i ton o pr m t hem d r M rJm po lrza i .

wo b : n v r i M axs p p l ia in n u ie s y; r i t m; o ua z t r o
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 由抽
众化建设 。
关键词 : 高校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 图分 类 号 : 4 D6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23 (0 9 0 - 9 -3 1 7 — 4 2 0 )60 40 4 0
Re e to s o h t fPr mo ig t e M xs l f ci n n t e Pah o o tn h a im r Po lrz to n tu to n Unv r i pu ai in Co s r cin i ie st a y
高 校是马克 思主义 理论 研 究 与教 育 的重 要 阵地 , 承
象到具体 、 由深奥 到通俗 、 由被少数人 理解掌握 到被 广大群众理解 掌握 的过程 。高校推进 马克 思主义大 众 化是一项 复杂而 长期 的任 务 , 时代 赋 予我们 的 是 重 大课题 , 足 于时 代视 角 , 要立 植根 于 高校 实 际 , 多 方 面探 求推进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有效路径 。

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本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规划和部署,针对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结合我校特点,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必要性措施意义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约有2000万,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青少年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迎接新的挑战,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党为社会和人民输送合格的人才,下面从原则、措施上分别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阐述。

1、在基本原则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视为主体,把学生看成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和品德发展的自觉性就愈高,就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和释放自身的能动力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新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新探

民群众理解、 同并接 受马克 思主义 , 认 以巩 固和 坚持 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 , 发挥马 克思主义的主导作 用。在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过程 中, 需要把握分寸 , 免极端 , 到 以下三个结合 : 避 做 通俗化 与学术研 究专业化相结
合; 宣传 教 育 与发 挥 群 众 主 体 性 相 结合 ; 导 思 想一 元 化 与 思 想 观 念 多样 性 相 结 合 。 指 关键词 :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 众 化 ; 大 结合 ; 民群 众 人 中 图分 类 号 :6 6 D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8 2 1 )6— 0 6— 4 10 04 ( 00 0 00 0
第4 l卷第 6期
21 00年 1 月 1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RNA OU L OF NAN CHAN U V S T G NI ER I Y
Vo . 1 No 6 14 .
No . Ol v2 0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 的实现路径新 探
傅 琛 , 张吉雄2

指导地位的根本 目的。我们认为 , 在实现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过程 中 , 需要把握 分寸 , 避免极端 , 到如下三个相 做
结合。

通 俗 化 与学 术 研 究 专 业 化 相
厶 ±
口 t -1
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 , 要怎样才能让广 大人
民群众理解掌握并 自觉运用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马 克思
主义博大精深 , 一个严整 的抽象 的科学理 论体 系, 是 大多数
的普通群众不可能专门去研究 马克思 主义 , 成为马 克思 主义 理论家 , 如同邓小平所说的 : 长篇 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 的人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基于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思考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基于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思考

引导学 生确 立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 , 起 了新 一 掀 轮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的高 潮 。
然而 , 当今 时代 背 景 的迅 速 变 化 和社 会 突 飞猛
进 的发展 对 高校 乃至 整个社 会 的马克 思 主义大 众化
义 。高校作 为 培养社 会 主义可 靠接 班人 和合 格建 设
学生 心 目中 的地 位 “ 有 可 无 ” 4 . ) 可 ( 6 9 或者 “ 有 没
方面 , 努力 拓展 延 伸 自己 的业 务 , 益 求 精 , 大 精 最
限度 地授 予 学 生 最 先 进 、 核 心 、 实 用 的 专 业 知 最 最
识, 使我们 培养 的人 才具 备 服 务 社 会 主义 的科 学 文 化素 质 ; 为重 要 的一方 面是 肩负起 学 习 、 究 和宣 更 研
任 何 真理 和知识 的传 播都 需要 一定 的载体 和 路 径, 即我 们 通常所 说 的物质 基础 和表 达形 式 , 马克 思
理论 进课 堂 、 教材 、 头 脑 ,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进 进 用
收 稿 日期 :0 卜0 —9 2 1 42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研 究专 项 任 务 项 目“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0 J 1o 4 的 阶段 性 成 果 教 马 ( 9D70 o )
200 ) 50 1
摘 要 : 推进 高校马 克 思主义 大众 化具 有深 远 的 战略 意 义 。大 学 生理 论社 团凭 借 自身 的特 点 和优 势 , 成为高校 马 克 思主义 大众 化 的新路径 , 推进 高校 马克 思 主义大 众化 中的作用 值得 认真研 在
究 思考 。
关 键词 : 高校 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 新路 径 ; 学生理 论社 团 大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陈 国 荣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福建 福清 3 5 0 3 0 0 )
摘要 : 当代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化 , 已成 为 学术界 研 究并 关 注 的热 点 , 但 如何 融入 到 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当 中, 目前 尚未 涉猎 。试从 以 中国化 的 理论 观 照 大 学 生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新 理路 , 以时代化 的 实践观 照 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新课 题 , 以 大众化 的方 法观 照大 学生 思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 — 1 9 8 1 ( 2 0 1 3 ) 0 8 — 0 0 3 6 — 0 4
长期 以来 , 在 高 校 中对 大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教 大 学生 的利 益和要 求作 为 工作 的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又 育, 往 往 更多地 停 留在 “ 培 养 什 么人 、 怎样 培 养人 ” 这 能从 贴 近学 生 、 贴近生活、 贴 近 实 际 的理 论 体 系 中去
当前 , 作 为 国家 人 才 培养 的摇 篮—— 高 校 , 已进 诸 育 的整体 任务 。要 着 眼于 推 进 思 想 问 题解 决 与实
入 改革 发展 的攻艰 阶段 , 面对 国内外席 卷而 来 的繁荣 际 问题 协 同解决 机制 的完 善 , 努力 形成 大学 生思 想政 经 济及其 多元 的文 化 ,育 的整 体合 力 , 把 现 代 社 会 所倡 导 的思 维 理 念 ,

战略 主题 , 但 在 如何实 现大 学生 思想政 治 教育 的现 解 疑释 惑 。
代转 型 , 尤 其是 思考 当代 马克 思主 义如何 与 大学生 思 校思 想工 作必须 紧紧 围绕 大学 生所 面 临的新 情况 、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林刚1,闾彬2(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等有效路径,积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0070一0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要让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行动,这就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1,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结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3]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以大众化,由深奥变通俗,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庄严使命。

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扎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立足于时代实际,植根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从各方面探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习这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态度和方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步骤。

但是,这一步骤并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而是既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

回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取得马克思主义的真经,超越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马克思主牧稿日期:2010—10一21作者简介:1.林M4(1975--),男,江苏如东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讲师,研究向:高教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闻彬(1975一)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70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系统研读,要弄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哪些是已经过时了的具体论断,哪些是需要坚持和发展的。

从李大钊、陈独秀到艾思奇、李达、毛泽东等,他们在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于中国人民的同时,也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立足不断发展的实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推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如何把作为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时,马克思、恩格斯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6]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自己的精神武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必然要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需要立足于当代实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宣传,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各方面的理论创新,“推出一批具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效地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实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

当前,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基于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规律与特点的新认识,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教育青年大学生,以学习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力引导广大学生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在青年学生中获得广泛认同、形成普遍共识。

”[8]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工程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程中,应当抓好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

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点,把握教育的大方向,不能盲目的、不分主次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发展的主流,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快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性的理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大学生的实践;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毛泽东思想、xgd,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科学的理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指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大众化”进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要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让大学生认识到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将会变成空想;要开展经常性的国情和形式政策教育,以此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把大学生的智慧和精力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上来,逐渐加大大学生对政治的热情,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注。

第三,在“大众化”进程中,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可以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路程的艰辛,认识到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做到自立、自尊、自强。

第四,在“大众化”进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把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结合起来,学会做人,讲文明、树新风。

目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71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 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 n(Phi l osop h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 c em be r2010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模糊不清,荣辱观念倒置的现象。

他们在表面政治热情的背后存在着政治的淡漠,在要求进步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动机,在积极学习的背后存在着个人的功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对此,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杠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

三、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当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为此我们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建设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

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自身的素质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高校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育人方面的重要地位。

高校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支队伍的重要性,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岗位培训、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等活动,多渠道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发挥智力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建设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这也是当代中国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