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合集下载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太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语文】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太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语文-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语文-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广东省五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1月)试题 (1)

广东省五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1月)试题 (1)

广东省五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1月)试题温馨提示:本套试卷满分为150分,用时为150分钟。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当我们追根溯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时,我们看到,它就是史前巫教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它们同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和总体,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后来,当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冲破传统宗教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不再与天命神学体系混而为一,从此才有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命神学体系的各种世俗文化形态。

在诸子思想体系中,人文主义的因素极大地突显,消解和转化了传统宗教的神学内容,改变了它的迷狂与非理性成分,从而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

但是诸子百家也不是一下子突显出来的,它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并没有完全推倒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它们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

只要我们具体地去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就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天命神学的影响。

从传统宗教这一方面来说,当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也并不是对世俗文化形态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

认识到宗教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根源性关系,对把握两汉以后,尤其是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后,我们认为宗教对中国文化具有启示性的影响。

无视这种影响,完全忽略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

从理论上说,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文化共同体。

这是一种动态互补结构,宗教与中国文化整体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行程中彼此认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因此当我们说宗教受制于中国文化背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并只有在中国文化所能提供的框架内合理地发展,从中国文化的其他各种形态中吸收养料来充实丰富自身时,同时也就表明了宗教在中国文化中不纯然只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只能被动地去适合中国文化,而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广东六校联盟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18年广东六校联盟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广东六校联盟2018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

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D(A项以偏概全,选项只提到“三代天命神学”,而原文是“史前巫教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它们同时构成……”;B项无中生有,原文的意思是传统宗教失去地位以后还有影响力,但并不能说影响力体现在失去地位以后;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2、C(范围扩大。

原文是“相当广泛的领域”)3、C(强加因果。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们相互影响)4.D【解析】后文中写道“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可见“我”并没有料想到。

5.①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生悲。

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比喻,作者把三叔皮肉里含着的笑容比作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生动刻画了其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情感上由喜悦转向迷惘的微妙变化。

(描写手法答出两种给3分,答出比喻给2分)6.①强调了袁五谷和袁丰登两人之间的仇恨之深。

②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不是人?吸引读者去阅读文章,寻找答案。

③与文章最后“记不清”的答案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这种仇恨的荒唐可笑。

(每点2分)7.A(大企业不看重学历是在入职后,入职前对学历的要求比谁都要苛刻。

而且庞浩的话也不是完全否认学历的重要性,从“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可以推断出)8.BE(A项理解错误,到985高校、顶级名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但并不意味着985高校、顶级名校毕业生都选择在这些单位工作。

C丢掉了原文条件:“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D项“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推断错误,学生报考专业不一定都只看收入。

)9.①大学专业设置多样,且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合理的依据。

无论报考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社会和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无需对就业有过多担忧。

②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专业不可能成为吃一辈子的饭碗,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018年广州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2018年广州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2018年的广一模作文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写一篇文章向专栏投稿,要求为“感触与思考”。

题目内容紧扣当下的文化热潮,在过去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借助各式各样的载体火了起来。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火爆,各种皇帝的表情包(又称故宫式表情包)大火,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展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17年被认为是传统文化节目的“元年”。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虽然为“甲骨文”,但其范围可以进行扩大延伸到传统文化上。

而“表情包”同样可以被当做是现代“时尚”的代表。

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正是,传统文化搭乘表情包等网络时代产物而重焕生机。

该材料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是一篇写给“时尚”专栏的投稿,要把握好“时尚”的定义,注意对“时尚”及“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

同时要注意为“感触与思考”,要表达内心对此的感触,同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挖掘。

题目很清楚地表达了可以写作的的方向,这篇作文的立意方向可以围绕“传统如何成为时尚,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换发活力”的方向进行解读。

从陈教授及其团队推广甲骨文的这一系列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是在新的学术运动,学术观念的推广下,借助了时代传播的新鲜形式与载体,进行了重新的形式的设计和内涵的解读,而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此外,还有联合国,媒体,大众的集体推动,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生机。

那么我们写作就可以紧扣这个方向,例如(1)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和发扬,需要有时代元素的注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固步自封,会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只是阳春白雪,而文化的发展需要以更加朴素,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3)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有生活气息,才有了传播的土壤,才能成为“时尚”。

(4)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时代的魅力,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不断传承下去。

(5)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含义,将传统文化从远方拉下凡尘,拉到人民群众身边来。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太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温馨提示:本套试卷满分为150分,用时为150分钟。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当我们追根溯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时,我们看到,它就是史前巫教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它们同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和总体,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后来,当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冲破传统宗教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不再与天命神学体系混而为一,从此才有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命神学体系的各种世俗文化形态。

在诸子思想体系中,人文主义的因素极大地突显,消解和转化了传统宗教的神学内容,改变了它的迷狂与非理性成分,从而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

但是诸子百家也不是一下子突显出来的,它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并没有完全推倒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它们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

只要我们具体地去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就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天命神学的影响。

从传统宗教这一方面来说,当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也并不是对世俗文化形态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

认识到宗教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根源性关系,对把握两汉以后,尤其是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后,我们认为宗教对中国文化具有启示性的影响。

无视这种影响,完全忽略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

从理论上说,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文化共同体。

这是一种动态互补结构,宗教与中国文化整体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行程中彼此认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因此当我们说宗教受制于中国文化背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并只有在中国文化所能提供的框架内合理地发展,从中国文化的其他各种形态中吸收养料来充实丰富自身时,同时也就表明了宗教在中国文化中不纯然只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只能被动地去适合中国文化,而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12 略。
5 (1) BE (2) ①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 高兴,表示祝贺。 ②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宫,但不要用青铁铸 钱;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6 (1) 1:海日生残夜 2:江春入旧年
(2) 1:侣鱼虾而友麋鹿 2
7B 8B 9A
10 1: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 2:因为夏季缺乏食物 3: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11 ②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③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 盖率越高,人面识别的准确率就越高。
四、写作(60分)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1) A (2) C (3) D
2 (1) C (2) 描写角度: 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虚和实的 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句式角度: 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3) ①“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②水声渐渐从繁 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③“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 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④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 全情投入的状态。
3 (1) D (2) B (3) 安全现状: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管理模式: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是 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4 (1) C (4) 1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卷(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卷(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六校结盟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题。

尽人皆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系统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好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但是过去人们在谈论这一命题时,常常简单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伍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余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看法以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看法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近貌同实异的看法,有必需重兄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露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一定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中心看法。

此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绘。

详细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重申“仁”,不但是人心的德行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示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独自的“仁”字,目的在于揭露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华。

唯实用“一体之仁”的看法才能充足显现,同时也能够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余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概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朝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能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 《孟子 ?悉心上》 )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 ?齐物论》 ) 、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庄子 ?天下》 ) 为代表,后者能够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程集》) 的仁者境地说为代表。

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一样,它是成立在良心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word含答案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

word含答案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

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

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

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

(摘编自吴震《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却又容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阳明仁学的错误观点,探讨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

B.作者从辨析核心概念出发,揭示了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藉此表明阳明仁学有和其他万物一体论不同的理论特质。

C.作者列举历史上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意在强调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D.文章结尾指出,王阳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表明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抛开“仁”字强调“万物一体”,就会混淆阳明万物一体论与其它万物一体论的界线。

B.要把握“一体之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就要抓住“心体”和“仁体”两种特质。

C.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D.研究王阳明的仁学思想,既要揭示其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又要关注其它相关理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笑于德北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

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

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

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

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5分)6.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

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

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

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

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

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

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

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1960 年,年仅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

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国家列入对新中国的禁运名单。

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潜心于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之中。

他担任过专题组组长等职务,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和论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硼砂产量已达数万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除了进行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思危还主持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