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行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改革与探索共3页
“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行理实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剖析1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必要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成果提炼转化,又是指导实践前进指南。
因此,在中等职业教学中,两者作为一对矛盾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笔者通过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多次听评其他专业教师上课与大量对教师及学生调查了解,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既是教学理念创新,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必然。
1.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一体化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技术与职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劳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1.2课程主要特色决定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一体化内容多、更新快、操作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特色,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应用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目标,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特色教学模式。
1.3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存在主要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抓住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运用结合上,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认识有时还模糊混淆现象。
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简单地等同为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在课堂进行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在各种实习、实训场所进行,人为地将两者孤立开来。
二是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底子薄、主动性差,养成了好逸恶劳、被动学习不良学习习惯。
长期以来,多数中等职业学生都有诸如,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大,学习意志差等不良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练轻学;对实践操作兴趣浓一点,对理论学习比较平淡一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乐意于接受教师示范、自己模仿,不愿意动脑筋独立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创新。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剖析“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作为教学改革延伸与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搞清改革主体与目标是什么,又要明确它发展要求与努力方向。
信息技术应用一体化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Windows XP平台)一体化教案赵婷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应用》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各专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掌握”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理解”表示能够进行操作但不够熟练;“了解”表示看过演示或体验过功能性的操作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使用、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三、教学媒体主教材:本课程主要教材为文字教材《信息技术应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媒体材料有:CAI课件;网络教学及辅导。
网上学习:1、登入安图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平台();2、进入【教学平台】点“学生学习平台”连接,在学号框输入自己的学号,密码框输入自己的密码,点【登陆】进入个人学习空间;3、选课: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开设几门课程选取课程;4、在线学习:主要是网络教学;5、完成形成性作业。
四、考试说明本课程属网考课,采用无纸上机考试。
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分为知识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其中理论题占30%,操作题占70%。
考试方式与时间考试方式:机考。
考试时间:100分钟。
五、教学安排单元要求掌握学习材料教学安排知识点计算机基本知识1.至少1种汉字输入方法。
2.计算机的定义、硬件组成、软件分类。
主教材:1,p2:p32,p6—14辅教材:视频课堂:计算机基本知识自学:9.20--9.30面授:11.4计算机软件系统指实现某一功能或算法的程序和文档;是计算机的存储和记忆部件,用以存放数据和程序;计算机语言是使用计算机的人和计算机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体化模式
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体化模式发布时间:2021-10-22T02:34:15.0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月下作者:江华[导读] 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因此需要各大院校向国家、社会培育与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来助力我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技校计算机专业也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作为本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掌握程度有赖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元素,而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是目前改革创新传统教学的主要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江华摘要: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因此需要各大院校向国家、社会培育与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来助力我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技校计算机专业也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作为本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掌握程度有赖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元素,而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是目前改革创新传统教学的主要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教学一体化;创新引言:对于新一代的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事物了,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碎片化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术与成果,因此这也要求技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让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成为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概述(一)课程资源偏理论化,缺乏实践性技校所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内容仍旧以传统理论传授为主,而缺少大量与时代接轨的实验与案例,内容较为简单初级,难以满足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同时教学内容较为杂乱,除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外,还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网页制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但是因为理论化过重、教学课时受限,所以使得教学不够深入,学生不熟悉的、却想掌握的中级课程内容没有细讲、深讲以及练习,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1]。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成为当前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结合任职教育和实践教学特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应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标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否有效培养及提高学员各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而根据课程项目设置的要求及教学模式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员将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在具体任务的引导下,以边讲边练的方式引导学员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做到教室就是实训室、实践教学与项目一体化。
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学员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沟通交流,共享资源,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以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品作为案例,将学员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中,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取的案例应效果鲜明,既要能体现本节课的内容,又具有专业针对性。
实施案例教学过程的一般步骤为:第一,以贴近学员学习、生活的作品作为案例导入,这样学员可以迅速进入情境,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结合案例引导学员分析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并通过PPT课件讲解知识点,使学员掌握相关技能。
第三,学员根据所学技能制作案例素材,既能培养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
第四,对学员完成的案例作品进行点评,针对学员有所欠缺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讲解。
第五,布置课后作业,限定主题范围,由学员自行设计作品,教员对难点进行适当引导。
教员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答疑和纠正的作用,主要还是靠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兴趣导向教学法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员兴趣的培养。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 S c h o o l o f M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i r n g ,X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 1 0 0 3 9 ,C h i n a )
第 1 1卷
第 5期
实验科学 与技 术
Ex p e r i me n t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0 1 . 1l No . 5
2 0 1 3年 1 0月
OC t . 2 0 1 3
《 计算 机与信 息技术应用基础》 课 程 改 革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2 0;T P 3 9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4 5 5 0 . 2 0 1 3 . 0 5 . 0 8 2
Re f o r m o f C o m p u t e r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A p p l i c a i t o n F o u n d a t i o n
t e a c h i n g me a n s a n d d i v i d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t e a c h i n g mo l d s ,e t c . We c o n d u c t o u t t h e c o n c r e t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 e mp h a s i z e o n t h e c u h i v a t i o n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ma n i p u l a t i v e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e bi a l i t y ,i n o r d e r t o l e t s t u d e n t s a d a p t t o t h e s o c i l a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e ma n d . Ke y wo r d s :e x p e i r me n t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m ;s r t u d y i n t e r e s t ;t e a c h i n g mo l d s ;o ig r i n li a t y; i n t e r a c t i v e t e a c h i n g
信息技术类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类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典型案例目录1 实施背景 (1)2主要目标 (1)3工作过程 (1)3.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3.2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创新专业教学内容 (3)3.3 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 (3)4条件保障 (3)5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4)6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典型案例摘要目前,现行的、事实上的院校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产业及学生发展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必须按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实施真实应用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由学校的同质化培养转型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体化培养,由专业能力训练升级为“高质量+有特色”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1 实施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创业创新”等行动正在加快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当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以合芜蚌为主要依托,着力抓好产业化创新、民营经济创业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构建引领发展的新动能。
安徽省是国务院确定的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是省部共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安徽跨越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开展真实应用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实施培养模式转型、实现培养质量升级的有效途径。
我校持续数年的实践,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和有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了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
2主要目标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架构和课题资源建设,根据行业岗位需求,确定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建设目标为:构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中专高技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筑校内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和市场化工程项目平台,锻造一支“讲师、技师、项目经理”组成的一体化专业团队,打造“高技能学制教育、高质量社会培训、专业化技术技能服务”三业并举的专业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一
三 、教 学方 法的 改革
教 学 方法 我们 由传 统 的讲 解 演 示法 改为 任务 驱 动 法与 案 例 法 ,教 师 上 课就 是 在完 成 实际 工 作 中常 见 任 务 ,学 生 在教 师 完 成 任 务 的 过程 中学 习新 的知 识 点 ,最 后 利 用学 到 的 知识 点 自己 再 独 立完成 相似 的任 务 。
《 信息技术基础 》课程 ( 或称为 《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 ), 讲授 《 o d 字 处理 软件 》、 《 x e 电子 表 格 处理 软 件 》 、 W r文 Ecl 《 o ron演 示 文稿 制作 软 件 》、 《 rnP g 网站 制作 软 P weP i t Fo t a e 件 》及计 算 机 基 础知 识 等 ,甚 至 部 分 学校 还 将 该课 程 作 为一 种 基 本 技 能 课 ,必 须 参 加 省 或 国 家 组 织 的 《 算 机 一 级 等 级 考 计 试 》,取得证书是合格毕业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对覆盖范围 如 此 之广 ,重视 程 度 如 此 之重 的一 门课 程 ,我 们却 始 终 按 部就 班 ,一步 一 个脚 印 的按 照传 统 教 学模 式 组 织 教 学 ,仍 然 是 全程 安排 学 时 ,周 学 时4 5 ,2 — 个 个理 论讲 授 ,2( 个 ) 3 上机 实习 , 参 加 一 级 考 试 前 还 得 集 中培 训 , 这样 前 面 讲 的 ,后 边 已经 忘 记 , 既费 时 ,又 费 力 ,效 果 一 般 ,学 生 也 缺 少学 习的积 极 性 与 主动 性 。 针对 本 课 程 的这 种 现 状 ,我 们 有 必 要按 照 教 育部 对 高 职 高 专 院校 学 生 的 培养 目标 为 基本 原 则 ,对 该 课 程 的教 学 进 行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
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良以及评估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改革的相关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拓展。
由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材和内容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拓展。
这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了解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从而将最新的技术应用融入到教学中。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良也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灵活、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项目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项目案例来演示和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在线资源的利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评估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也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实践与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因此,教师应该完善评估体系,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可以通过项目作业、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可以引入综合评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而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
教学管理课程教育研究226学法教法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王小巍1 崔艳萍2 阎知知3 彭 媛2(1.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00)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加快观念更新、优化教学内容、配套条件建设、改进方法手段、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持续提高了士官学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的信息素质培养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广泛开展了改革需求调研分批次派出了教员前往大连通信士官学校等8所军队院校以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第一活动测控站等5个部队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采用座谈、参观、实地岗位考察、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到了部队对士官信息能力的需求。
二、优化整合与信息素质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改革前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只涉及了部分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对学员信息意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尚显不够。
因此,围绕信息素质的培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优化整合现有教学内容。
随着学员计算机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相应的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学员已经较好掌握的内容进行弱化,可以让这一部分学员为适应部队任职岗位,培养更加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2.建立以学员军事信息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内容体系。
重点培养学员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针对士官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情况,结合士官任职岗位信息素质能力需求,扩大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增加与信息化战争模式相关联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信息安全等能力素质培养内容。
3.构建适合不同对象与层次的内容体系。
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按照专业化、层次化和模块化方式来整合培训内容,提高了其运用信息进行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各种培训对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块。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装备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士官培养内容增加,而课内学时大幅减少。
课程组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中找到解决这一现实困难的方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方案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展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方案。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和作用1.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来源和渠道,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可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案、在线评价等工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较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主要包括:1.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和掌握,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
这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教育资源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在信息技术设施和网络条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3. 教育部门政策支持不够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支持政策还不够明确和规范,缺乏相关指导和激励机制,使得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持有观望态度。
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专业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和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构建学习社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 现状: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已经有所推广,但普及程度还不够,且应用质量参差不齐。
2. 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并不熟悉,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有的教师应用狭隘,只使用传统的电子课件等工具,缺乏创新意识。
四、培训和支持措施1. 加强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2. 建立支持机制:设立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技术咨询和问题解答,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五、创新教学模式1. 融合式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
3. 协作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社区,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促进合作和互动。
六、推广有效教学资源1.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库。
2. 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让教师可以互相共享、借鉴优质教学资源。
七、提升课堂评价手段1. 多样化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评价手段,包括问卷调查、在线测验、学生作品展示等。
2. 及时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评价。
信息技术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利用电子教材、虚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更直观地呈现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此外,多媒体教学资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互动性较低。
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讨论区等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提问,教师也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再次,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地点,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最后,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教学评估的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监测和改进。
通过网络测试、在线作业提交和学习轨迹分析等手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阐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方面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应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加入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
可以增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的前沿技术知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还可以引入网络安全、云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云计算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面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讲解清楚,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较低。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研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软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评价体系方面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通过笔试和机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项目验收等。
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际应用项目,通过评估项目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和比赛,通过实际比拼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的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改革。
本文将介绍该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一、背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纸质教材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技术需求。
我们迫切需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目标该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供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 提供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4.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 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编写了电子教材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 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我们建立了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学习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并与教师进行互动。
3. 实验教学:我们设置了实验课程,安排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个性化学习:我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选修课程或自学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四、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和学生成绩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表示满意,并认为信息化教学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课程成绩也有所提高,证明了该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化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将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关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领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课程内容应覆盖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互联网应用和编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PPT、动画、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复习。
在评价方式方面,信息化教学改革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除传统的笔试和实验操作外,还可以采用在线作业、项目报告、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师资培训方面,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和教学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和提升师资培训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信息化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服务专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8年10月31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90213《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孙春兰副总理和谢俐副司长解读职教20条:推动和落实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20190604《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征求意见稿):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教学实施报告。
报告应梳理总结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成效、反思与改进等方面情况,及其相关佐证等。
20190606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90618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分类指导。
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
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
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对接国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践行和落实职教20条中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具有可应用可推广的价值。
基于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职教20条、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要求,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包括: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优化与更新、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学生学习行为与赛考等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
初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初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工作流程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适当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急需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的意义1.课程内容的改革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应注重与实际工作流程相结合,从课程最初的理论知识学习开始,就将知识点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工作过程的实际运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比较僵化,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足,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改革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为了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整。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word资料5页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1.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基本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课本知识。
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2.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1.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性知识的学习不太适应;2.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3.学生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更容易成为专业型,技术型人才。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实施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做”三位一体,就是“教、学、做”一条龙学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有助于学生能直接融入情景教学的氛围,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技能,掌握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应用,基本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和软件系统等。
这部分内容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
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以教师在微机实验室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对于在实训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做出解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刘晓瑞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11期
DOI:10.16660/ki.1674-098X.2017.11.237
摘要:该文探索基于“课证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与证书获取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MOS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课证一体化模块化 MOS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37-02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该校计算机专业群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90%的课程内容为实操性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群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初始能力的基本专业素养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
在高职课程开设和专业技能认证日趋贴近发展的行业形势下,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及课程组一直在尝试进行“课证一体化”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及“课证”协同发展的尝试,取得了一点经验,总结如下所述。
1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学强调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课程的开设配合市场需求是在做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课证一体化”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
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该门课程从教学方式、教材、师资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同时,课程教学与考证内容的深度融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考证的内容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同步。
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来说,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考虑到此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群学生而开设,要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区分开来,难度首先要提高,技能应用上要加强,选择的证书要有企业实用性,并且要能够配合软件的升级同步。
经过多方面的调研,选择微软旗下的MOS认证作为课程同步考证。
此认证内容完全贴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步,考试题库也会随着Office系统的软件升级及时的进行同步和更改,完全的复合课
程要求。
其次,教材选取方面种类过于繁多,水平不一,且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更新较快,这类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院校学生及教学特点,但也存在更新过快、编者水平不一,教材质量难以保证,与全国性考试认证及MOS考证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那些专门针对考证的教材种类也较多,这类教材纯粹从考证的角度出发,虽然质量有保证,多以考证大纲为知识点,知识点分散,固定例题为主体,不利于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与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也有差距。
最后,学生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该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生源有两种,一种是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一种是两年制中职起点大专。
这两种生源学生基础能力区别非常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需要区别开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不同生源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获。
2 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设置
基于“课证一体化”现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应着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动手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理论以“精简、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宜过多过深,实践操作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岗位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岗位通用能力,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课程的“课证一体化”就是要在分析岗位信息技术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选用微软MOS认证为考证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将考证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将课程标准与MOS技能要求相融合,以获得合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3 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
进行“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在分析职业技能要求与岗位能力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别从课程标准、认证考试考核知识点、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确保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无缝对接,同时,实操案例、操作考核标准等都需从“课证统一”角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宜开展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将案例内容融合考证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负责制开展教学,小组成员互相激励、相互帮助。
利用信息化平台“网络课程资源”,课前、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勤加练习,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目标的巩固和预习新课,鼓励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其他小组成员,并在上机实践课中增加拓展任务环节,鼓励他们做完基础练习的同时完成拓展任务,不断巩固和扩充知识,提高综合技能。
教学内容的选取:“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结合MOS认证与实际专业工作过程,两者达到统一,并根据MOS认证考试大纲、考试知识点有所侧重。
MOS考证各个方向都是单纯的上机操作题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考虑加大实操练习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项目练习。
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
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通过施行“课证一体化”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规范了考试程序,并且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的同时获取到职业认证证书,这是一个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局势,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训技能,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岗位的认知,而且可以通过完成实训课程,考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有力砝码,通过职业资格等级,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检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借鉴,“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入课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考核学生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体现了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宗旨。
“课证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非常有效,是高职实训教学的一个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阿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证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2):96.
[2] 娄荫楠.关于深化职业教育“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J].创新教育,2009(6):103-104.
[3] 夏奕.《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课证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5(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