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

合集下载

哥特式

哥特式

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库拉伯爵终于再一次粉墨登场了。这一回,掌镜的是好莱坞“教父”级导演科波拉。科波拉网罗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大手笔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横亘数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惊情四百年》以好莱坞的方法彻底重构了德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给流传了几百年的德库拉传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影片大气恢弘,特技眼花缭乱,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很快席卷了全球的电影市场。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影迷也正是凭借此片的盗版碟开始认识吸血鬼、认识歌特电影的。
黑暗,还象征着深邃。所谓“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在黑暗的包裹中,才能隐藏真正的大智慧。不过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
黑暗,还往往意味着欲望。在歌特电影中,总是有一种对欲望直截了当的宣泄。譬如吸血鬼,譬如人狼,譬如复活的乌鸦。它们在电影中总是给我们呈现出赤裸裸的欲望渴求——对鲜血,对生命,对复仇。那些在人们看来最宝贵的金钱财富、权势地位,通通如粪土。
2、然后是黑暗。
歌特电影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笼罩中展开的。主人公所居住的处所往往是不见天日之处。吸血鬼躺在棺材里,人狼住在古堡中,就连那个剪刀手爱德华,也是诞生在远离人群的科学怪人的实验室里。他们躲避着光明,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躲避人类。他们的世界虽然黑暗,但却并不罪恶。
黑暗象征着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对歌特影迷来说,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却是安全、舒适的摇篮。选择了在夜色中远栖,才是他们真正的幸福。
而1999年的《断头谷》是波顿和强尼德普的再次合作,这一次波顿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为我们描述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歌特哀歌。可以说这部片子把波顿对歌特电影的驾驭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可以定格为一张精美的歌特风油画,那深蓝的暮色、张牙舞爪的黑色森林、浓雾弥漫的小镇、表情怪异的居民、杀人如砍瓜切菜般的无头骑士……无不歌特到了极点!至于强尼的表演,几乎是奠定了他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振臂一呼,好莱坞三大帅哥便齐集麾下,为我们集体奉献了另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歌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一般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恐怕在于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影片的时间跨度达数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横跨欧美两大洲,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并存的吸血鬼世界,并别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出了它们自己的心路历程。而影片油画般的风格,神秘诡异的配乐及大量歌特服饰的展示,几乎可以让人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在此后20、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超过它的同类型电影了。

惊惧中的幻象之美 ——20世纪末以来哥特风格定格动画电影造型研究

惊惧中的幻象之美 ——20世纪末以来哥特风格定格动画电影造型研究

二、现实与幻象交互的场景
场景 设计会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众对叙事的了解 , 因此对哥 特
式定格动画 而言, 导演在控制场 景构 造时要在 影棚中 搭建 场景与故事 背景 贴合 的场 景 。 进入2 1 世纪后 , 数
都体现 的是哥特 造型的邪恶感。 《 圣诞夜惊魂 》 中, 女主角莎 莉则设 计了与正常
的嘴唇 , 搭配 极其夸 张 且不协调 。 卡 罗琳 的父母则是

色, 人物造型 大都指 向凌乱 、 夸 张、 邪恶 、 至极精美或 破 败 等表现性 元 素, 重 点是标 新立 异 、 特立独 行, 邪 异 的素材 和 天马行 空 的想象 组合 起 来 , 强烈 的视 觉 刺激 成 为人物 造型 的表现 重点 。 从 整体 上看 , 在 人物 造型中多以线条 明晰 、 比例 匀称为佳 , 《 圣诞夜I 京魂 》 《 僵 尸新 娘 》 和《 鬼 妈妈 》 中都 出现了身形修长 的人
人比例相同的型像 , 她 是由枯枝 败叶和破布缝起 来的
布偶人物 , 除了头部 和身体多处 由线缝接起 来 的伤痕 略 带哥特风格 的气 息外, 她与万圣镇中其他鬼怪相比 要 正常和可爱得 多。 再就 是镇长 , 头部 与身体 结合 起 来组成一个 大圆锥 , 短手短脚 , 整体 显得 极 为笨拙 ,
“ 惊惧中的幻象” 之美。
协调 , 训练老 鼠马戏 团又喜欢 味道奇怪 的发 酵奶酪。 住在地下室的斯 宾克 姐妹俩 则也同样古怪, 胖胖 的身 体包 裹在维多利亚 时代风 格的丝质睡衣 中, 年纪很大
却染了红色和 金色的卷发 , 画着绿 色的大眼 影和腥红


灵异夸张的人物造型
哥特式 风格 电影在 人物 造型方面 具有鲜 明的特

《魅影缝匠》的哥特式叙事话语与审美风格

《魅影缝匠》的哥特式叙事话语与审美风格

552020哥特电影从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中演变而来,因其黑暗系的主题立意、超脱死亡的生活态度、浪漫主义风格化处理,在世界电影史上一度占据了重要位置。

哥特文化同欧洲中世纪历史紧密联系,哥特电影通过借助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对生存和死亡的定义进行可视化呈现。

电影创作者善于利用光影、结构、人物、造型等多种视觉符号,赋予了死亡和恐怖以梦幻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彰显哥特式的浪漫主义情怀。

《魅影缝匠》作为典型的哥特式电影文学作品,其间渗透着关于创作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创作倾向,它从表面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人的集体无意识领域,唤醒关于生存和死亡问题的探讨,也是关乎自我与社会矛盾统一的客观话题。

在哥特电影中,始终充斥着黑暗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的叙事风格,因而在众多类型电影中独树一帜,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

本文以哥特式电影《魅影缝匠》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造型设计、主题立意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掘哥特电影中所特有的美学价值。

哥特文化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之后又被纳入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当中。

作为哥特文学延伸出来的电影类型,哥特式影片始终以血腥、暗黑系列为主题,展现出浓郁的暴力美学特征;在人物选择上,大多是以怪物、吸血鬼、复仇者以及心灵受到伤害而扭曲的人物形象。

这类电影通过人物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悬疑紧张的叙事氛围,暴露现实面前人性存在的弱点,揭示关乎生死的深刻主题。

哥特文化发展到20世纪,为现代电影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元素。

过去讲述的欧美哥特电影,主人公基本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吸血鬼怪物,现代电影学习和继承了哥特文化的若干元素,并借助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场景设计等多种电影叙事手段,对过去的哥特式电影进行了推陈出新,从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发展到个性多样的圆形人物;从经典的戏剧电影美学观融入了更多开放式和真实性的视觉元素;在神秘莫测的叙事氛围中增添了越发多样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动了哥特电影步入到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

“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

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

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黑暗中的温情——哥特式美学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黑暗中的温情——哥特式美学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人文科技黑暗中的温情——哥特式美学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李 兴 李玲莹(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欧洲语境里的“哥特式”指蛮荒粗野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

哥特艺术影响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艺术和文化象征运动。

除了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在文学领域也颇具影响,哥特式小说所描绘的中世纪城堡、修道院、荒野废墟奠定了哥特式影片的美学基础。

哥特式运用在动画当中多以恐怖、阴森、黑暗为主题,以浓重的色彩渲染气氛,从而表现人内心的孤独、黑暗、悲哀、绝望……哥特式风格是构成蒂姆・波顿的影片的主要符号和基调,黑暗下的温情传递与复杂人性的揭示使其成为哥特电影的楷模。

本文通过分析哥特式美学风格在蒂姆・波顿的动画影片中的人物设定、怪诞紧张的故事情节设计和故事场景中的建筑与道具元素的体现,以及这样的美学风格所表达的创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蒂姆・波顿;美学风格;哥特式;艺术特征1 动画与电影中的哥特式美学风格魅力“哥特电影”并非是一个标准化的艺术称谓,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发展而来的影像总称。

哥特电影的主题深受早期哥特文学作品中宣扬的超自然与恐怖邪恶主题的影响,加上哥特建筑结构给人带来的直观压抑感受,使得死亡、巫术、宗教、惩罚等阴暗元素成为早期哥特电影的主题。

它一方面展现人性的自私阴暗;另一方面在阴暗中酝酿浪漫,制造情节冲突,包括哥特电影所运用到的古堡、吸血鬼、坟墓,以及角色造型设计、演员的表演风格等视觉符号元素都具有鲜明特色。

哥特式视觉符号承载着影片的美学风格,在这种视觉元素的表述中,黑暗中的一丝人性光辉贯穿电影的文本主题,从而形成了哥特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

2 蒂姆・波顿的哥特式美学2.1 关于蒂姆・波顿蒂姆・波顿是好莱坞的鬼才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向著名恐怖演员文森特致敬的电影《文森特》是极具哥特式美学风格的非主流影片,该片讲述了自闭世界,小男孩对恐怖事物的迷恋、痴迷。

蒂姆伯顿动画影片的哥特风格

蒂姆伯顿动画影片的哥特风格

8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4期黎田田蒂姆伯顿动画影片的哥特风格【作者简介】黎田田,男,湖南人,广州大学动画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影视动画研究。

蒂姆·伯顿在动画影片的创作中具有很高的造诣,影片中的哥特风格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好莱坞影片中保持自身的个性和风格魅力。

蒂姆·伯顿通过威尼斯电影节收获了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由此证明了他在动画影片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动画在我国也比较盛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相比现代动画影片,传统影片技术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被不断地强化,呈现出了极端化趋势,使得动画影片受到人们非常高的重视。

蒂姆·伯顿的影片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格局上都体现出了影片的风格和敏锐,加上其个性化表现艺术手法,使得电影极大地呈现出了较大的饱满和丰富的哥特风格。

一、 哥特风格概述歌特风格的前身是哥特,哥特风格一词有它自身的概论和来历,这个词语原指的是一个部落。

到了19世纪,哥特风格主要指的是建筑,指的是一种建筑风格[2][3][4],在历史中有一种“哥特复兴”的说法,将历史阴暗从墓穴中挖出来。

哥特风格也应用到了音乐方面,比如,darkwave、dark-alternative和ambiente等词语就形成了较为具有特色的“哥特风格”。

在一些方面通过将死亡的悲痛、爱情和黑暗中的恐惧进行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剧照电影理论Film Theory美化给人一种美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出了人类内心较为阴暗的一面。

吸血鬼就是哥特的前身,而歌特风格不仅仅是音乐、建筑,也融入到电影中,它更是一种强烈的信仰,绝望、邪气、颓废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这不但在音乐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来产生创造力,而且在电影中也给人视觉上的创新,给观众比较新奇的视觉效果和体验。

哥特建筑也比较典型,哥特风格建筑的说法来自法国,这种建筑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较流行,具有哥特风格的建筑,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

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情结

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情结

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情结【摘要】蒂姆伯顿电影以其独特的哥特情结而闻名于世。

在电影中,哥特元素在角色塑造、场景设定和配乐中得到充分展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角色多为怪异与古怪,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和特点。

场景设定则常常暗黑而离奇,充满神秘色彩。

配乐深邃动人,与画面相得益彰。

蒂姆伯顿电影对哥特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为哥特主题贡献了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蒂姆伯顿电影以其哥特情结吸引众多观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哥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蒂姆伯顿电影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深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蒂姆伯顿、电影、哥特情结、哥特元素、角色特点、场景设定、配乐、哥特文化、影响、总结、独特魅力、艺术价值1. 引言1.1 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情结蒂姆伯顿电影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的哥特情节更是成为其作品的标志之一。

哥特是一种充满神秘和诡异氛围的艺术风格,常常表现为黑暗、离奇和超自然元素的结合。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哥特元素贯穿始终,成为他独特的电影风格之一。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常常出现哥特风格的场景设定,如阴暗的城堡、幽暗的森林和离奇的墓地,这些场景为故事增添了神秘和诡异的氛围。

蒂姆伯顿的电影角色通常有着哥特化的外表和个性,如皮黑、红唇和夸张的妆容,这些特点使角色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蒂姆伯顿的电影配乐也充满了哥特元素,常常运用哥特摇滚、古典音乐和怪诞声音来营造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中的诡异气氛。

蒂姆伯顿的电影对哥特文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他颠覆传统的美学观念,挑战观众对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认知,使观众在电影中得到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蒂姆伯顿的电影以其哥特情节和独特风格吸引着观众,给人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

他对哥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现方式使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 正文2.1 哥特元素在蒂姆伯顿电影中的表现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哥特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以美剧《断头谷》为例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以美剧《断头谷》为例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以美剧《断头谷》为例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摘要:哥特传统这一创新要素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哥特小说,在当时对英美文学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目前大量优秀的哥特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美剧《断头谷》就是根据华盛顿·欧文的经典作品《沉睡谷传奇》,该电视剧继承了原创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元素,在人物塑造以及怪诞场景表现方面都展现出了哥特传统的魅力。

同时这部美剧又融合了浪漫爱情主义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黑色浪漫主义”的风采。

关键词:断头谷;哥特传统;浪漫爱情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102-03美剧《断头谷》主要以人与鬼魂进行斗争为题材,讲述了Ichabod Crane和他的劲敌无头骑士在250年后的现代复活之后的故事。

该电视剧沿袭原创小说《沉睡谷传奇》中的恐怖元素,但在故事情节上又脱离了原著小说。

电视剧将无头骑士故事、黑暗势力的故事、Ichabod Crane的复活故事、精神病院的恐怖事件、神秘古镇的离奇死亡事件、Ichabod Crane与他的爱人Katrina的爱情故事等诸多情节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中恐怖、怪诞、复仇、暴力等哥特传统元素的融入,使得该电视剧增加了很多可看点。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照哥特传统的特点,将《断头谷》这部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场景营造、情节构造等方面的哥特元素进行分析,由此研究出《断头谷》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一、哥特传统的起源“哥特”一词源于部落名称,哥特人在北欧居住,属于条顿民族的一个分支。

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条顿民族不断向南欧迁徙,并在长时间的冲突与征战中成为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军。

公元前5世纪,哥特部落终于将强大的罗马帝国摧毁了,并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浅析蒂姆·伯顿的拍摄风格——哥特式

浅析蒂姆·伯顿的拍摄风格——哥特式
二 、哥 特式 动画电影的特点 波顿哥特式动画电影延续着他一贯的浪漫 主义 、超现实 主义和黑暗幽默。时常用美好 的寓言故事来有 目的有 意志的个 性 来讽 刺可怕而 又滑稽 的客观事实。他 的故事不是彻底 绝望 的 ,而是绝望 中带着希望 ,透着人间真情 ,善恶分明 ,时时有
真爱 。在波顿哥特式动画电影 中,我们发现 , 影片大都是关于
影片中深邃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华丽的电影场景。在波顿的动画电影中,复古主义、音乐、黑暗、真善美、独立
精神 的融合形 成典型人 物 ,典型性格 ,这些都 离不 开他 的哥特情 感。哥特 式的黑暗 、神秘 、诡异 总是 再美好童话 寓言 中穿 梭 ,这种 矛盾复 杂的心情在其 中涅榘。
关 键 词 :哥 特 式 ; 黑 色 幽默 ;拍 摄 手 法
黑暗与光明 、善 良与邪恶 、寂寞与孤独间的冲突 。 “ 它的孤独 是 由于主人公非正常人身份无法与人交流而与生俱来 的、深入 骨髓 的孤独 ;它的黑暗是使 ^ 、 产生对 于未知的恐 ,也是包裹 着真正大智慧的深邃 。”黑格尔说过 , “ 纯粹 的光明就意味着 纯粹的黑暗”。而这种黑暗与光明 、善 良与邪恶 、上帝与魔鬼 间的冲突是所有哥特 电影作 品中最为普遍 、最为突出、最为持 久 的主题。哥特电影 自始至终都充满 了 “ 黑暗”元素 ,每一部 哥特电影都为我们精彩 的展现出 “ 黑暗的传奇”。 三 、蒂姆・ 波顿的拍摄风格 ( 一 )复古主义。作为英 国人的蒂姆 ・ 波顿从小骨子里 就有欧洲古老的传统文化思想 ,古老 的神话传说 ,等级森严的 身份地位 , 庄严高耸的大教堂,美好 的格林 童话 ,神圣高洁的 宗教 ,这些思想的承接是国家和长辈 的馈赠。伯顿将哥特建筑 风格融入动 画电影中既庄重又诙谐 ,既浪漫又恐怖。在哥特的 结束 语 世界中还融入了缺失 、冷漠 、黑暗、野蛮 、凶残 、落后等 ,导 蒂姆 ・ 波顿 一位 内心 与外形 同样 奇特怪异 的的电影大 演把他们集合 、放大到电影当中,作为典型案例讲诉 。 师 ,他就好像是他 电影 中的人物 ,游离于现实之外 ,沉溺 于 ( 二 )哥特 式音乐 配乐 。一部 成功 的电影作 品离不开 自己幻 想的世界之 中。他 的哥特动 画电影 以其超越尘世 而又 他 的背 景音 乐 ,电影音 乐 能够起 到锦 上添 花 的作用 。在 蒂 交错着堕落 、唯美 的视觉美感魅惑着世人 。利用哥特式 的视 姆 ・ 波顿的电影作品 中,故 事情节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场景 觉美感 ,把 哥特 电影通 过哥 特式 的显著符 号展 现得 淋漓尽 音乐 的衬托 ,为 了突 出具体场 景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细 腻而 致 ,在国际舞台上一 次又一次 的创造着票房奇迹 。 完整地 描述人物 内心情感 ,就势必会涉及场景音乐 ,因为音 参 考文献 : 乐具有 天生的包容力和情感表 达能力 ,它的 出现可 以适 当地 [ 1 ] 张羽 ,刘继华. 《 哥特 的 “ 演绎 ” 》[ J 】 . 哈尔滨工业大 对情感 发展 变化 进行渲染和烘托 ,对情节发展有推动作用 。 学学报. 2 0 0 7 年第2 期. 哥特 电影高 昂与低沉 顿挫 的音 乐交 响在一起 ,带有复 【 2 ] 弗兰西斯 ・ 培根 : 《 培根人生论 》[ M] . 英 国. 何 新译. 天 古 的宫廷 奢华 ,又散发着 阴森诡异 的寒意 ,是本身就深不可 津 人民出版社 . 2 0 0 7 测 的故事情 节缭绕着黑暗 ,惊悚 的气 息。电影情节在音乐渲 [ 3 】 李其荣 . 《 美 国精 神 》[ M] . 武汉 :长江 文 艺 出版 染下显得更 为微妙 ,融洽。 社. 1 9 8 8

蒂姆·波顿哥特式动画电影解读

蒂姆·波顿哥特式动画电影解读

蒂姆波顿哥特式动画电影解读耿英华【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4)004【摘要】"哥特式艺术风格"是建筑学的一个术语,运用在动画艺术中,代表以阴森、恐怖、黑暗为主题的表现风格。

哥特式动画电影通常以反面的形象衬托主人翁内在的美好,以另一个角度审视动画电影世界中所刻画的真实。

与传统动画健康阳光的表现手法相反,蒂姆·波顿的动画电影充满了僵尸、死而复活的小狗、坟墓等哥特式的元素,赋予了电影新的表现形式,深化了动画电影的主题与思想。

%"Gothic art style",a term of architecture,has been applied in the art ofanimation,representing a spooky terror and dark theme as the performance style.Gothic animation film with negative image as a foil to good protagonist normally depicts real world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in the animation film,which contradicted the traditional animation expression of the healthy and sunny image,Tim Burton's animated movies is full of gothic elements such as zombie,death,resurrected puppy,grave andetc,which gives the film a new form of expression and deepens the animation film's theme and thoughts.【总页数】3页(P53-55)【作者】耿英华【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相关文献】1.略论蒂姆·波顿动画电影风格及拍摄技术的应用 [J], 井维泉2.波顿式"童话"——浅析蒂姆波顿电影风格 [J], 宋晗3.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解读 [J], 顾杰4.从当今欧美网络亚文化美妆浅析蒂姆·波顿的导演风格 [J], 蔡海晴5.蒂姆·波顿电影的蒙太奇机制与表现重点分析 [J], 程馨卉;刘晨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上海大学王倩摘要: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是哥特式风格影片的集大成者。

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有着独特的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

本文以最具蒂姆伯顿风格的哥特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并从这些电影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的符号,以此来研究哥特元素与电影的关系,进而探讨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艺术内涵。

通过研究蒂姆伯顿作品,有助于了解哥特电影中独具匠心地人性探讨;让观影者了解哥特电影不仅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层次的内涵亦隐喻了人性伦理的取向。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元素;哥特电影;黑色童话Abstract:American famous film director Tim Burton is bloody genius, and is the epitome of Gothic Style film. He uses unique technique to design image, create art and construct idea. His familiar black humor, obscure shadow, gloomy style, unique visual angle, veiled moral and symbolic image set a model for modern Gothicism film.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im Burton's personal style,such as:Sleepy Hollow,Edward Scissorhands,Corpse Bride,as the texts to be analyzed,it selec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Gothic elements from these films,and use the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thic elements and films, and thus further discuss Gothic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Tim Burton’s film. Studying Tim Burton’s works will help learn ingenious discussion in Gothic film; help audience know that Gothic film is not only dark, terror and depression under presentation but also the depth connotation of which is also orientation of ethics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Tim Burton;Gothic Element;Gothic Film;Comedy Makes You Cry一、序言曾记否,在我们的导演课上老师提到,“天才的导演,开辟新天地;雄才的导演,肃穆其灵魂;伟大的导演,重塑吾三观;鬼才的导演,涤荡其心神……”①时隔数载,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映入眼帘。

蒂姆伯顿作品的哥特艺术风格研究解析

蒂姆伯顿作品的哥特艺术风格研究解析

鬼才心境?黑色童话蒂姆伯顿作品的哥特艺术风格研究摘要: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是哥特式风格影片的集大成者。

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有着独特的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

本文以最具蒂姆伯顿风格的哥特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并从这些电影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的符号,以此来研究哥特元素与电影的关系,进而探讨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艺术内涵。

通过研究蒂姆伯顿作品,有助于了解哥特电影中独具匠心地人性探讨;让观影者了解哥特电影不仅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层次的内涵亦隐喻了人性伦理的取向。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元素;哥特电影;黑色童话Abstract:American famous film director Tim Burton is bloody genius, and is theepitome of Gothic Style film. He uses unique technique to design image, create artand construct idea. His familiar black humor, obscure shadow, gloomy style, uniquevisual angle, veiled moral and symbolic image set a model for modern Gothicism film.this thesis selects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im Burton's personal style,such as:SleepyHollow,Edward Scissorhands,Corpse Bride,as the texts to be analyzed,it selects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Gothic elements from these films,and use them to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thic elements and films, and thus further discussGothic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Tim Burton’s film. Studying Tim Burton’s works will help learn ingenious discussion in Gothic film; help audience know that Gothic film isnot only dark, terror and depression under presentation but also the depth connotationof which is also orientation of ethics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Tim Burton;Gothic Element;Gothic Film;Comedy Makes You Cry一、序言曾记否,在我们的导演课上老师提到,“天才的导演,开辟新天地;雄才的导演,肃穆其灵魂;伟大的导演,重塑吾三观;鬼才的导演,涤荡其心神……”①时隔数载,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映入眼帘。

哥特式风格的电影

哥特式风格的电影

那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哥特式风格的电影缘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那种尖尖的房顶、圆柱支撑着的、有延伸向上花色玻璃的建筑,代表了宗教和建筑的神秘。

而后有了哥特式风格的文章,都具有阴暗、诡异的特点。

而这些文章深得蒂姆伯顿的喜爱,他从小头脑中就充斥着各种奇特的想法,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导演,并且有志向拍出哥特式风格的电影。

他一开始制作的哥特式风格的动画片被封杀了。

因为人们认为这种风格的东西不适合儿童观看。

人们都不赞同他的这种风格,但后来他终于等到了伯乐的赏识。

他拍出的《小科学怪人》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类电影一般发生在坟墓、黑暗的森林,有吸血鬼、蝙蝠各种鬼怪。

像小科学怪人中死而复生的狗,是被撞碎的狗零件缝合通过电机实验复活而成的。

我们后来看到的比较著名的《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和《断头谷》就是他的代表作。

再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对这位电影人很感兴趣,因为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

像蒂姆伯顿前期的《哗鬼家族》、《圣诞夜惊魂》也十分好看,有机会要找来看看。

在看这些影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他钟爱的演员大都是大大的眼睛,忧郁的眼神,苍白的面孔。

无论是男女演员都是这个样子,他自己的打扮也是如此,被人们认为是很古怪的人,就连他的妻子都是这种风格的。

约翰尼戴普就是他钟爱的男演员,这位演员饰演了《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的男主角。

总体看来哥特式电影的一般逻辑是:人类的世界总是死气沉沉的;相反僵尸们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的。

他的电影表面、外在的特点是阴郁、压抑和诡异;而其内在却给观众们提供了直达心灵的温暖。

蒂姆伯顿还拍摄过《蝙蝠侠》系列的电影,当然这给我们大家的印象也很深刻。

对了,我觉得《格林兄弟》这个电影也很有这种韵味哦。

它是一部带有黑暗魔幻色彩和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很符合蒂姆伯顿的黑色幽默。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大灰狼和那个“老妖婆”。

我很喜欢这些电影。

希望大家也能够喜欢哦!百度百科哥特式指带有恐怖色彩和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作品。

哥特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艺术融合

哥特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艺术融合

哥特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艺术融合摘要:曾经风靡一时于世纪之交的恐怖电影《山村老尸》,至今仍旧言犹在耳的艺术魅力,并非仅仅体现在鬼魅形象与情节气氛的惊悚之上。

对于文学或影视作品而言,其影响范围的广度对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言,实质上是一种承袭和超越的文化消费过程。

《山村老尸》能够在影视文学的研究历程中至今未能风平浪静,以至于主人公楚人美那蓝色颀长的裙袍、白皙阴森的面庞等道具元素,自始至终萦绕在诸多观众的童年阴影中,形象魅力的动人心魄,归根结底还在于主人公形象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楚人美恐怖骇人的外表下,所囊括的艺术张力,实则兼具西方哥特文学风格与传统精魅文化之精华。

关键词:哥特元素;传统“尸”文化;《山村老尸》一、哥特风格与传统“尸”文化的艺术融合楚人美这一鬼魅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究其文化因素在于哥特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艺术融合。

哥特小说的元素体现在电影中,着重体现在影片道具元素的设置,而楚人美本身的形象内核,则与传统的“尸”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从志怪小说在魏晋时代蔚然成风后,精怪题材的叙事性作品,在中国文学的民族个性塑造过程中,便逐渐别具一格,及至今天继续发展与完善。

而同样是17世纪的西方,自从英国作家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在文坛上名声鹊起后,以恐怖、惊悚与灵异著称的崭新流派——“哥特式小说”也不胫而走。

随着西学东渐在新世纪的不断推进,溯及到国产与港台的叙事文学中,恐怖作品不但在叙事模式上不断新颖离奇,使得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鬼怪形象作为作品中的恐怖主体,其文化符号所蕴蓄信息的丰富性,也往往能够超越前代。

如果说日本电影《午夜凶铃》中的贞子是东方恐怖电影中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那么香港电影《山村老尸》中的楚人美,则可称得上文化内涵的最佳载体。

二、哥特元素的物理吸入早有权威评论者对“哥特式小说”的理论予以厘定:“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欣赏欧美恐怖片的四个关键词:压抑与释放,哥特,后现代

欣赏欧美恐怖片的四个关键词:压抑与释放,哥特,后现代

欣赏欧美恐怖片的三个切入点:压抑与释放、哥特、后现代恐怖片的审美过程提起恐怖片,也许你联想到的都是各种鲜血淋漓画面,形象诡异、心理扭曲的各色人物与离奇的故事设定……没错,这种“丑”和“怪”的确是观看恐怖片第一层次的『审美直觉』。

而要能够真正欣赏这些影像,是需要一定知识的,破解创作者隐藏在其中的信息,才能达到审美的第二层次,也就是『审美体验』。

电影《准备好了没》当中,女主角Grace嫁入豪门婚礼当晚,便被迫同全家族的人一起玩一个杀人游戏,全家人拿着各色枪械弓弩追杀她,整个宅子血光冲天,其实是对家族内部明枪暗箭,迫害驱逐的暗喻。

法国导演居伊·德波曾说过,人注视得越多,他自己就越少,或多或少,少去的那部分似乎投射进了荧幕,成为了被观看的他者。

当我们看着屏幕里的主角,便激起了我们原始的自恋欲望,貌似我们好像也是主角的同伴,荧幕就像一面镜子,照到了观看者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个过程,观看不再被动,它成为了主动的,集认知和想象为一体的活动。

正是这个心理基础的存在,使得恐怖片中的极端的表达,比如塑造一个怪物进行叙事和主题传达,有了可能。

弗洛伊德认为,『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从这一点出发,罗宾·伍德(Robin Wood)得出一个论断:怪物是人被压抑的部分的表现,而观众通过观赏人类主角对怪物的斗争,来完成这种释放。

怪物是什么样的?长相丑陋是其次,没有道德感,杀戮成性才是最令人恐怖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破坏欲,生在现代社会,我们都乖乖的收起了獠牙,这种暴力冲动便成为了压抑的部分。

而恐怖片则通过进一步夸大的方式,塑造出一个怪兽,尽情的破坏,释放人性中狂躁的部分,但怪物最终会解决,欲望得到收敛——在观影的过程中,“安全的”放飞自我一次。

另一方面,怪物往往能唤起观众的同情,从第一部怪兽片《科学怪人》开始,怪物们便被蒙上了一层受难英雄的面纱,它们或者是被科学家创造,由普通人变异,又或者从另一个星球远道而来,努力想要融入世界,并且积极行善,但始终得不到认同,从而化身为杀人怪兽。

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

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

摘 要: 蒂姆 ・ 伯顿被称 为好 莱坞的 “ 鬼才导演” , 他 的作 品很好 地把握 了电影 艺术性与 商业性之 间的平衡 , 是具有 鲜 明特 色的个性化导 演。文章通过对 蒂姆 ・ 伯 顿电影的分析 , 描 述其 电影 的哥特式视 听效果 , 再 分析 其影 片的 内涵 , 从
而总 结 出蒂 姆 ・ 伯 顿作 品 “ 外 冷 内暖” 的风 格 特 点 , 希 望 通 过 研 究 能 给 中 国 电影 的 创 作 以启 迪 。 关键词 : 蒂姆 ・ 伯顿 ; 哥特 式; 好莱坞 ; 人物形 象 . 中图分 类号 :J 9 0 5 文献 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0 5 — 0 1 4 7 — 0 1
在僵尸新娘中地上的现实世界充斥着压抑和冷漠人们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但是在常人认为的恐怖的地下这些形象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惊悚恶心相反会让我们感到有趣阴间的歌舞也是极具欢乐气息的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快乐和色彩的世界虽然地下的生物没有了生命而且长相丑陋恐怖但是内心却是善良的生活也是欢乐的
第8 卷第 5 期 2 0 1 7年 O 3月
新 闻研 究导刊
J o u r n a l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o 1 . 8 No . 5
Ma r c h 2 0 1 7
论蒂姆 ・ 伯 顿 电影 中的哥 特式人物形象
张 文 硕
(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4 6)

影片 中感受到温暖与童真 。蒂姆 ・ 伯顿推崇哥特式 的外在形式 及 电影 的表现形 式 , 他对哥 特式文 化 的运 用主要 表现在 以下
方面 :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
电影《诺桑觉寺》是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讲述主人公凯瑟琳在诺
桑觉寺庄园经历的种种困境和爱情的经历。

这部电影呈现了浓郁的哥特式风格,从视觉、
音乐、角色等方面展现了哥特文化的特点。

首先,哥特风格的视觉呈现是电影中最直观的特点。

电影画面呈现出深色调和高明度
的光线,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与哥特文化中常见的黑暗、神秘和超自然等元素
相呼应。

电影中,凯瑟琳的梦境、幻想和噩梦经常出现,这种奇异的画面也是哥特风格的
表现之一。

其次,电影使用了哥特风格的音乐元素,加强了气氛的营造。

电影中的音乐采用了古
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其中现代音乐带有一些电子音效和鼓点,以增强音乐的律动感。

这种音乐形式与哥特文化所追求的奇特、异乎寻常的氛围相吻合。

最后,电影角色的塑造也展现了哥特文化的特点。

凯瑟琳这个角色是一个追求自由和
真实的女性,她拒绝接受社会规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另一方面,凯瑟琳爱上了亨利先生,一个富有权势和魅力、外表完美但内心冷酷的男性,这也是哥特文化中常见的爱情主题。

总体来说,电影《诺桑觉寺》呈现了复杂的哥特风格,通过视觉、音乐和角色等方面,塑造出了一种神秘、黑暗、超自然和奇特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凯瑟琳的经历呈现出一
种强烈的内在冲突,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了哥特文化中反叛和追求
自由的精神。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诺桑觉寺》是一部由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而由克里斯蒂·威尔逊导演的2011年电影则依据此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中的剧情以英格兰18世纪的大约150年前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位叫做凯瑟琳·莫兰德的女孩在传统的爱情故事情节中通过爱上亨利·提尔尼这位善良但却有些冷漠的英俊男子,并在意外中遭到亨利的放弃而逐渐经历一次成长之旅。

然而,这部电影除了简单的爱情故事情节外,还充满着哥特式风格的元素。

哥特式是指一种19世纪英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浪漫主义风格,它强调复古与神秘的元素,包括了中世纪的宗教、鬼怪、魔法、通通的一些神秘的事物。

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黑暗文学”。

在《诺桑觉寺》中,哥特式元素贯穿了整个影片,它们使得影片更加复杂更深刻。

以下是一些哥特式解读:第一个哥特式元素:古堡在电影中,古堡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哥特式元素之一。

泰尔尼先生的家庭宅邸被描绘成一座坚固而沉闷的古堡,里面充满了阴影和蜡烛的昏暗光线。

这座古堡的外观,包括其冷酷而形式化的内部结构,镜头的布局和摆设,都塑造了一种向内探求的感觉,而这个世界偏离向外的阳光感觉,是哥特式小说的标志。

这种感觉象征着暗黑之中的神秘元素和人物的悬挂风险,就像即将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一样。

电影里的人物都十分神秘和奇怪。

比如新出场的一位,爱丽丝凯蒂湖!她疑似是亨利·提尔尼的前妻,因为她的出现而增加了电影整体的紧张感。

人物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充满了恐惧感和焦虑感。

另外,诺桑觉寺和旅店的客人和工作人员也都很神秘,这些人物都有自己奇怪的习惯和很多不对称性,让观众产生一种加强推理的思考能力。

第三个哥特式元素:女性被剥夺的自由这是哥特式小说中最典型的情节。

在影片中,凯瑟琳·莫兰德被视为受害者,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囚禁和束缚,因为她无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使她感到被困在这种限制下无法逃脱。

这种感觉是整个哥特式文学和电影的一种象征,它针对的是女性在当时缺乏的平等感和自由选择的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术、魔幻、鬼怪题材同样在哥特文化中有着悠久传统,在电影中也有这经久不衰的魅力,1921年弗里茨朗格(德国)的《疲倦的死神》首开先河。影片中死神的造型哥特气息十足,主题也是哥特传统的爱与死的交结,而在1982年,英格玛·伯格曼在其著名的影片《第七封印》中延续了这个哥特死神形象,并加以了强化,高耸的死神院落围墙、哥特式拱门、漫长的阶梯等等。1973年,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是这种题材的经典,它也激发了一系列妖术和魔怪电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丽》(1976)以及《驱魔人续集》等等。
二、哥特在电影中的呈现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然不会忽视哥特文化的影响力,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欧美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哥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早在爱迪生时期,他便将哥特元素引用到电影中,1910年,他第一次把哥特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德拉库拉》是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成名之作,在影史上也是被反复拍摄,1922年德国茂瑙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诺斯费杜拉》,影片刚一上映便取得巨大成功,传到大洋彼岸的好莱坞,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创作了第一部赋予哥特气息的有声影片《吸血狂魔》。上映后同样轰动不已。1958年在德库拉小说诞生的英国,特雷西?菲舍尔拍摄了《德库拉的噩梦》,该片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影片开始,吸血鬼开始拥有又长又尖的獠牙,一张大开嘴便会可怖地露出来,主演克里斯托佛?李还赋予吸血鬼不同以往的气质,高大英俊,举止威严,神情兼具贵族的优雅和邪恶的兽性,这也称为后来者模仿的样板,此片也奠定了至今为止哥特风格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而在1979年,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赫尔措格翻拍的茂瑙的吸血鬼开山作《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在50年取得了不亚于前辈的成功,他也成功地将哥特文化中吸血鬼形象推向一个顶峰。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大地席卷浪漫主义风暴,浪漫主义的先驱十分接受本是贬义的哥特文化,在他们看来哥特式建筑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因而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不仅仅是建筑方面,这一时期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也被形容为“哥特小说”,并且逐渐形成了哥特文学这样一个流派。哥特文学的主题通常是讨论一种极端的感情及一些黑色话题,并且背景通常是古堡、废墟、修道院、荒野等哥特式的场景,情节上恐怖刺激,凶杀、暴力、复仇等为常见元素,并且常常有鬼怪神灵(著名的吸血鬼、狼人等就是哥特文学的主创对象)或者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对其特点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尸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境、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1]哥特文学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

的《惊情四百年》,尽管是吸血鬼,但风度翩翩,用情专一的德拉库拉伯爵赢得了观众,于是1994年又一部重磅级的《夜访
吸血鬼》在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手上诞生。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也趁势而出,1994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也掳走了不少人的心。还有被无数影迷奉为哥特经典的《乌鸦》,因为增加了些许温情更易于被接受。
从十
八世纪以来,哥特经过了一个由形到神
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在文学上,许多一流的诗人作家(英国的司各特、拜伦、雪莱、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纳德、福斯特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文学从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进入中心和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在音乐、设计等诸多艺术领域,哥特文化也有着纷呈多样的表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上演近代哥特运动,最大的体现是在音乐上展现哥特精神,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这样的音乐也引起了全球很多乐迷的追捧。
当然这一时期,表现变态人、变态物的哥特题材的电影也是层出不穷,广为人知的《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得克萨斯电锯杀人狂》等等无一不证明了在欧美电影中源远流长的哥特传统。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表现哥特文化的电影其实有增无减,只是于很多其他元素融合在一起,很多影片开始以一种魔幻、巫术、鬼怪杂糅的风格呈现在日益挑剔的观众面前,《指环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等系列的成功无疑证明了这种风格的可取性。
与恐惧相关的美学基础被称为“壮美”,在美学理论上,同古典主义奉行的以“秀美”(the beautiful)为基础的美学原则不一样,哥特艺术的美学基础是产生超验感受的“壮美”(the sublime)。而关于壮美的讨论在哥特文学产生的十八世纪恰恰是最为滥觞的,这也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这其中伯克(Edmund Burke)的《关于壮美和秀美概念的哲学探讨》(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1757)对这个理论做了一个完整的总结概述,在他看来秀美的事物小巧、柔和、协调、均衡,并且为人们所熟悉,是清风明月、幽林曲涧、和风细雨等等,它们
关键词 哥特恐惧壮美黑色清教主义
一、概述哥特
哥特这个词在如今越来越流行,尤其在欧美国家,每年定期会举办以哥特为主题的艺术集会和爱好者聚会,一般能引起黑色、苍白、神秘、阴郁等等感觉的事物场景我们都会蹦出哥特这个词语。其实哥特最初是条顿民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原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尚武而愚昧,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样的事迹也使得哥特部落与“野蛮”、“凶狠”、“嗜杀成性”联系在一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之后,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将“哥特”用于称呼他们不喜欢的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16世纪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的建筑,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或者是地下藏尸所等等。在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眼里,这种分割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和远古的哥特部落的特性不谋而合。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三、哥特电影的心理根源与美学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电影表现哥特文化呢,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哥特电影取得了广泛而鉴定的认可。这样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与受众力度必定具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美学基础。
不难看出,以上所列举的很多影片普遍都会营造出一种让人恐惧的氛围,《沉睡谷》中的小镇沉寂、静默,似乎陷入永恒的睡梦当中,街上空无一人,只有氤氲的雾气从河边的芦苇丛中缭绕开来,这样的场景让人会立刻产生可怖而紧张的情绪。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2]达尔文的《动物的表情》一书中也描述过当人感觉到恐惧时的状况:全身兴奋,眼睛闪亮,荷尔蒙分泌增多。这说明恐惧体验和兴奋体验对人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的确能给人带来快感。而在观赏电影时,观众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所以便能感到强烈的愉悦。
中国文学网
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
邓彦
内容提要 在欧美国家,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在诞生之初便和一种古老的文化——哥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从单枪匹马的爱迪生时期,及至百年后的今天,欧美电影不断地从哥特文化中汲取着养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当然,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并不只是体现在吸血鬼的塑造上,非常态的人(物)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早在1919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现在看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史诗地位都是不为过的,恐怖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的先河等等,但是我们会很轻易地看到哥特气息如何在影片中体现,
影片发生的场景是哥特文化中常有的城堡、修道院、神秘的处所,情节离奇充满
恐怖悬念,人物是具有孤独怪癖的非常态人和惊慌迷惘的受害者,这些都深得哥特文化的精髓。而诸如卡里加里这样这种表现变态人、变态心理的影片在其后的影史上也是层出不穷,1931年詹姆斯惠尔创作改编自哥特小说代表作雪莱夫人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又开这种“怪人”影片的先河,弗兰肯斯坦也是电影中拍摄较多的人物原型,1935年有《弗兰肯斯坦的新娘》,1957年英国也拍摄了《弗兰肯斯坦的诅咒》。提及变态人题材的电影,不能不说的是60年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实际上希区柯克电影中的近乎荒诞的灰暗色调,也是由于他在同一时期承袭了文学大师霍夫曼、爱伦·坡和卡夫卡的哥特传统。
四、黑色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哥特元素的电影不仅仅是展现哥特风情的画卷,而是在主题上延续了哥特文学的特色——黑色传统。所谓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浓墨重彩的渲染暴力与恐怖,神秘失踪、凶杀、暴力、复仇、变态等等骇人听闻事件;在主题上,并不像一般影片那样从正面表达理想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我们熟知的《沉默的羔羊》中可怖的杀人方式,羔羊无助的眼神,杀手冷静手法,不由触动人心底的恐惧和怜悯。《恐怖角》中男主人公被复仇者一步一步逼得走投无路,明知即将到来的残忍的伤害却这样的绝境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这些电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现血腥残忍可怖的黑色情节呢?其实这种黑色的理论支持最早就可以从《诗学》中找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冲破了柏拉图设定的文学作品不能描写恐怖、凶杀、罪恶等黑色内容的禁区,在他看来这些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的情绪,与壮美能引发的美感相似,这其实是一种化丑为美的艺术观点。“经验证明了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5]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
在人
们心中所引起的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或者温柔的喜悦。与之相对,在伯克的解释中,壮美与秀美相似,但又完全不同。壮美是心灵被物件或情感突然征服时体
验到的“一种愉悦的恐怖”,[3]一种“带着恐惧的静谧”[4]。正如上文所说的恐惧的心理根源,壮美是有惊无险的,它带给人的是恐惧的战栗,以及意识到自己全然安全的愉快。关于能体现壮美的场景,伯克最中意的例子是茫茫海上的暴雨滂沱,而黑暗的森林、空旷的深洞、矗立的悬崖峭壁、亘古的荒原也能产生同样的壮美感。相对于自然界,人造物只要足以引起敬畏,也可以是壮美的,例如埃及金字塔或年代久远的古堡。这样就很好理解电影中特有的哥特场景缘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了,最近热映中的《加勒比海盗——海之尽头》就非常好创造了这样的壮美,波澜壮阔的大海,伸手不见五指,电闪雷鸣,海浪翻滚咆哮,人在其中渺小如沙,而《哈利波特》中巍峨的有着高耸塔尖霍格沃茨学校,校外神秘茂盛的森林,黑暗的密室,飞行中空旷的青灰色天空等等无一不营造着一种壮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