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纪实】掀开“清廉局长”的面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掀开“清廉局长”的面纱
2005年1月24日,数九寒天,窗外寒风凛冽,启东市民政局原局长黄启冲站在了被告席上,当他听到自己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时,目光呆滞,神情沮丧,心情也如此时的天气跌落到了人生的最低点。

这位有着35年党龄,曾经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级先进,人们心目中曾经的“清廉局长”,怎么落得如此下场呢?
当我们翻开案卷,就不难找到答案……
事业有成光环笼罩渐迷眼
从黄启冲的履历表中,不难看出他原来闪光的一面。

黄启冲有过苦难的童年,祖辈在地主家当长工,三岁时父亲就死去了,家里常常入不敷出,是全乡出了名的“缺粮、缺柴、缺油、缺钱”的四缺户。

1964年,因家中困难,黄启冲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压倒,由于在社会活动和农业生产劳动中表现突出,1965年被村党支部推荐参加“四清”工作。

当时,他对那些被群众揭发出来的贪污、多吃多占、手脚不干净的干部深恶痛绝。

1967年,公社革委会决定让他担任大队副主任。

上任伊始,他确实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干劲,所在大队的排名由原来的末位变为前三名,工作逐渐有了起色。

后经组织考察被确定为乡党委副书记,黄启冲26岁就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当地声名鹊起。

刚开始,他也能够把持住自己,有一件事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80年代初期,有一位邻里,想请他帮忙进厂务工,特意买了一桶饼干拜访他。

在谈话的间隙,他5岁的女儿把饼干桶打开吃了,他一急之下就当着客人的面打了女儿一个耳光,并请人买了饼干还给人家。

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就打过她这唯一的一次。

黄启冲后来想起这事还心痛不已。

黄启冲担任党委书记后,对送礼者也都能拒之于门外。

调入民政局工作的前8年时间里,他也能做到风里来,雨里去,带领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苦干实干,动员群众实行殡葬改革,组织有奖募捐,全面推开农村养老保险,全年不少于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在这期间,他先后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省老龄工作先进工作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助残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定政治资本的他,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

追求政绩荒唐上马联营厂
1993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下海热、经商热、机关干部投资办企业、办三产热,时任民政局长的黄启冲也不甘落后,一心想在经商办企业上搞出点名堂,一来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二则可以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

当时,有人提供了一条信息,称寅阳镇的C是个很有能耐的人,办过厂,有生意头脑,并且愿意合作投资。

黄启冲急于要上项目,立刻组织班子成员与C进行了接触。

C提议联办一个钢瓶厂。

为取得黄局长的信任,C大肆鼓动,称该项目很有发展前景,组建速度快,当年投产就可产生收益。

天上那有这么容易就掉馅饼?其实,C看中的是民政局农保资金那块大蛋糕。

黄启冲回来后,没有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和考察,就召开局党委会讨论决定投资办企业,临时抽调人员组建了工作领导组。

随后召开了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向职工们作了简要的情况通报,要求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筹集资金。

公司由C任总经理,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

从1993年4月开始筹建,到同年11月,仅仅7个月该项目就匆匆上马了,公司的名称为“西安昆仑机械厂压力容器二分厂”,后更名为“启东钢瓶制造实业公司”。

公司刚开始运作,企业的流动资金就频频告急,C屡次到民政局要求帮助解决。

事实上,公司已经开始生产,并且也有产品销售出去了,但帐上却没有资金收益。

C鼓动如簧之舌,又一次骗取了黄启冲的信任。

黄启冲虽然明知农保资金属于专款专用,民政部、省、市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