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高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教师队伍。
能否建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管理类教师队伍的现状作为管理类专业教师,不少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他们几乎都是从“校门”走到“校门”,很少具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有着“先天”的不足。
随着不少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积极招聘教师,其招聘的首要条件是:硕士以上学位,但很少提出具有实践经验要求的条件。
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的问题,既是传统教育中轻能力养成倾向得以延续的原因,也是我们实施教育改革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建成象医学院式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应用性、创新型职业管理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要改变教师队伍的现状,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一)拓宽人才引进的路子高校管理类专业引进人才,眼睛不能只盯在“学位”上,可考虑引进在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科毕业的中层管理人才,作为“沙子”渗入,为建设“双师型”队伍打下基础。
高校管理类专业应该本着长期合作的精神,有计划地与成功企业的管理者签订聘任合同(兼职教师),不只是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也参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还可以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打下基础。
协调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二)对现有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再培训目前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已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授课经验,缺少的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实践经验。
为教师提供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是高校管理类专业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为此,高校必须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如每隔2-3年,应有几个月的企业实际工作或调研的学习时间,以保证教师有时间参加必要的企业实践性活动。
在企业中层挂副职实践,有利于教师在企业管理中积累经验。
为今后的课堂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高职高专“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即要 注 重理 论 知 识
。
、
又要 注重教 师的
、
实践
数量
”
能力
逆宜
探 索构 建
一
支 高素 质
结 构合 理
“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培 养 目标 和 专 业 人 才 培 养方 案 的 实 施需 要 双 师 型 结构 的 师资 队 伍 承 担起 素 质 教育 理 论 教 学 实 践 教 学 的 双 师型 任务 结 构 的 师 资 队 伍构 成 可 划分为 : 由 双 师素 质 教 师 组 成 的 教 学 团 队 ; 二 由专 业 理 论 教 师 与 专兼 职 实 践 教 师
一
三
是
、
师资队伍现 状
我 系 及 多 数 高职 高专 师 资 队 伍 的 现 状
1
.
科 研 活 动 的 奖 励 政 策 加 强 教研 科研 工 作 提 升 教 师 的 科研 水 平 和 科 学 服 务能 力 引 导 教 师为 企 业 和 社 区 服 务 我 们 看 到 双 师 素 质 教 师 属 于 全 能 型 人 才 受 历 史等 多
.
构 建 支 由专 业 理 论 教 师 与专 兼职 实 践 教 师组 成 的 双 师 型 结 构 师 资 队 伍 的教学 团队 就成 了刻 不 容缓 的工 作
:
,
,
方 面 因素制 约 数 量 远 远 满 足 不 了职 教 发 展 的需 要 而 双 师 素 质 教 师 的 培 养 不 是 蹴 而就 需 要花 费较 长 的 时 间 和 需 要 大 量 的 人 力 物 力 财 力支 持 成 本高 可 谓 远
,
一
,
,
、
、
,
。
,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探究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最后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既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也需要承担起新的责任与使命。
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特性。
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部分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然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却与预期有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但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少高校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便让刚走出校门的新入职青年教师直接走上讲台。
由于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知识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理解,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教学内容缺少创新。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笔者通过研究与思考,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发展;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四是如何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80%。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资深的“双师型”教师,一直在思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1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国家教育部1998年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何为“双师型”教师?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规定是:”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师。
(1)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的专业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此规定从理论上概括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完备性。
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需求,更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要求。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2 强 化 “ 师型 ” 师 队 伍 培 训 ~ 是 将 现 有 教 师 送 到 企 业 进 . 双 教 行 实践锻炼 , 校 每年可 以利用假 期等时 间 , 排 教师到专 业对 口 学 安 “ 师 型 ” 师 是 伴 随 高 等职 业 技 术 教育 而诞 生 的 一 个称 谓 。随 企 业 的 生产 建设 一 线 , 过挂 职 项 岗 , 作研 发 , 业 实 践 等 多种 形 双 教 通 合 专 着 高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发 展 , 高职 院 校 的 教 师 队 伍 不 断 壮 大 、 高 , 式 , 他 们 创 造 一 些 接 触 生产 实 际 , 提 为 了解 企 业 经 营 运 、 高 自身 实 际 提 “ 师 型 ” 师也 应 运 而 生 。 双 教 操 作 能 力 的 良好 机 会 , 他 们 既 能 强 化 自身 的理 论 知 识 , 能 积 累 使 又 1 “ 师 型 ”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双 教 丰 富 的 实 际经 验 , 强 专 业 技 能 。 教 师 回 到 学校 后 , 教 学 中 能及 时 增 在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担 负着 为 区 域 经 济 、 会 发 展 培 养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补 充 反 映 生 产 现 场 的新 技 术 、 工 艺 , 高 教 学 的 针 对 性 , 强 课 堂 社 新 提 增 重要使 命 , 人才培养质 量 的高低不仅 关系到 学校 的发展 , 而且也 关 教 学 效 果 。二 是 有 计 划 地 选 派 专 业 教 师 到 相 关 高校 进修 、 国访 问 , 出 系 到 国 家 建 设 的 全 局 。 国 家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 关于 技 术 工 人 短 缺 不 断 学 习 先 进 的 教 育 理 念 和 教 学 方 法 。 三 是 实 现 产 、 、 有机 结 学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430074 )
“ 名师 出名校 , 师 出高徒 ” “ 严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 大楼之谓也 , 有大师之谓也” 。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教 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实现 的主体 ,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 量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 展, 高职师 资 队伍 在规模 、 结构和整体水平 上 已有 了较 大改善 , 但与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一支师德优 良、 结构合 理 、 务 过 硬 、 对 稳 定 的教 师 队伍 的要 求 相 比 , 业 相 尚存 在较大差距。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 师资队伍 越来越成为制约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加强教师 队伍 , 尤其是“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已成为各高职院 校一项 十分 紧迫 的任务 。 一、 商职 院校 师 资 队伍 建设 的现状和 问题 1.师资数童不足 , 兼职教 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由于 高等职 业教育 发展 的历史 原 因和具体 环 境 ,各个 高 职 院校都程度不 同地存在师资数量缺 口, 尤其是高素质 、 能力 强 的师 资缺 口更 大 。兼职教 师多 为在读 的硕士 、 博 士研究生 , 缺乏相对稳定性 , 不利于教学质量 的提高 。 2 . 师 资 结1 不 合 理 。师 资结 构 主要 包 括 学 历 结 构 构 、 务 结 构 、 识 结 构 、 龄 结 构 、 生 比例 。 由于 职 知 年 师 历 史 原 因 , 职 教育 的师 资 队伍 在 年龄层 次 、 识 层 高 知 次 、 业 技术 职 称 和专 业 结 构 上 都 不 太合 理 , 士研 专 硕
加 强 高 职 院 校 “ 师 型 ” 资 队伍 建 设 的 思 考 双 师
胡大威
( 武汉职业技术学 院 计算机系 , 湖北 武汉
摘 要 : 本 文就 高职 院校 师 资 队伍 的现 状进 行 了分 析 , 出了制 仃 师 资队伍 建设 规 划 、 提 开辟 多元化 师 资 来 双 源 果道 、 设 一 支专 兼职 结合 的教 师 队伍 、 立“ 师 建 建 型 双 ” 师 资队伍 培 养机 制 等 一 系列加 强 高职 院校 “ 师 型 ) ’ 资队伍 建设 的途径 。 ,币 关 键词 : 高职 院校 师资队伍 “ 师型 ” 双
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尹华云
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尹华云 445024摘要: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现代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即能融“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可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大、办活、办强中职学校,打造品牌专业,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双师型”;“队伍建设”;“思考”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现代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即融“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可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大、办活、办强中职学校,打造品牌专业,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是基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
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学校必须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认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以推动学校发展、打造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以专业师资培养达标为建设核心,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选派进修和校本培训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校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展开分析,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确立培养计划和阶段目标。
在方案、目标的制订中,应努力遵循“三个优先”、“二四层次”、“分段实施”和“校企双元”的原则。
所谓“三个优先”,即优先培养重点专业、学科和实训教学指导等需要的人才;优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优先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业绩的教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 我 国所 建立 的职业教育 师资培 养培训 网络 中, 仍 是以高等教育为主体 , 企业 、 行业参与 的程 度不 高。这种培 训模式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实践 能力 的提高 。 同时师资培训 基地培训 内容也较滞后 ,基 本沿用理论 教育模式 , 缺乏 实践技能教 学环节 , 跟不 上企业 、 行业 技术 革新 的脚步 。教育规划纲要提 出, 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 培训 力度 , 依托大 中型企业 , 共建“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 地。这对指导职业院校建立一支 规模适宜 、 结构合理 、 专兼 结合 、 人员精 干 、 相 对稳定 的师 资队伍 , 具有 重大意 义。 因 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 式 ,建立起符合
pa p e r pr o p o s e s t h e e l f e . c t i v e c o u nt e r me as u r e s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s o n
z t s co ns t r uct i on.
“ 双师型” 教师成长规律的模式。 2 . 2培 育“ 双师 型” 教 师 的 渠 道还 不 畅 通 近年来 ,大批 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充 实到高职院校师资
Ke y wo r d s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 ” Do u b l e T y p e ”t e a c h e r ;
摘 要 “ 双 师 型” 教 师 培 养 是 高 职 院校 教 育 链 条 上 最 重 要 的 环 节 之 一 .培 养 出一 支 集 理 论 知识 和 专 业 技 能干 一 身 的 “ 双 师型 ” 教 师 队伍 , 是 高职 院校 生存 和 发 展 的 关键 。本 文 就 高 职 院校 “ 双 师型” 教师 的内涵 。 制约“ 双 师型 ” 教 师 队伍 建 设的 因素 . 及 提 出行 之 有 效 的 “ 双 师型” 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 对
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的专 业 教 师 :一 是 指 有讲 师 及 以 上 教 师 职 称 ,同 时
又 有 其 他 系 列 中 级 及 以 t专 业 职 称 、 实 践 能 力 强 的 双 二
目前 ,在 大 多 数 应 用 型 本 科 院校 和 高 职 高 专 院校 中 . “ 师 型 ” 教 师 的数 量 和 质 量 都 亟 待 提 高 ,在 建 双
・教 育 管 理 研 究 ・
关 于 “ 师 型 ’ 师 队伍 建 设 的 思 考 双 ’教
张洪峰 姜 萌
【 摘 要 】构 建 一 支 结 构 合 理 的 “ 师 型 ”教 师 I i ,是 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和 高职 高 专 院校 培 养 高 双 tf &-. , 素质 应 用 型 专业 人 才 的基 本 条件 之 一 。文 章 揭 示 了 “ 师型 ” 教 师 的 内涵 ,指 出 了对 “ 师 型 ”教 师 双 双
的教 育 教 学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的关 注 ,注 重 了 共 性 ,却 忽 视 了 “ 师 型 ” 教 师 与 其 他 专 业 技 术 系 列 职 称 人 员 双 的 区别 。 1 “ 师 型 ”教 师 并 不是 教 师 与 其 他 专业 技 2 双 1 术 系列 职 称 的 简 单 叠 加 , 而是 两 皆 在 知 识 、能 力 和 态 度 等 方 面 的有 机 融合 。 误 区 ,只 有 高 职高 专 院校 需 要 “ 师型 ” 教 师 。 双 其 实 除 了研 究 型 大 学外 ,其 他 的本 科 院校都 是 培养 应用 型人 才 ,也 都非 常 重 视 实 践 教 学 , 目前 大 多 本 科 院校
型 本 科 院 校 和 高 职 高 专 院校 中一 个 特 殊 的 群 体 。 “ 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调整,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各高职院校校发展,甚至整个高职教育的难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模式是高职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前提。
本文就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1)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含民办高职):一是几所中专合并,原有的师资基本上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二是中专与职工(业)大学合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三是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学术水平较高,但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经验。
(2)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基础学科的教师相对过剩,专业技术的师资缺口较大,缺少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化师资的稀缺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随着新的热门专业课程的相继开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了大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教师职称也就形成了大批高级和大批初级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许多老教师退出了一线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也很少参加,因此出现青年人扎堆的现象。
(4)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分开的,注重的是基本素质和专业理论培养,很少顾及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教师除了理论学习外,强调的是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企业和行业相结合,通过生产实际的技能操作和培训才能获得。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走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这已经是教育理论界的共识。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有的教师即使希望提高实践能力,也缺乏提高实践素质的机会和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其次, 采取“ 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式, 创造条件请企业
公司到学校直接和学生见面。虽然几乎所有的企业并不隐 讳宣传的意图, 但招聘第一, 宣传第二是企业进人校园的基 本原则。但校园招聘也存在问题 , 一些大型企业 , 由于招收 的面很宽, 有的企业只招收几个人。 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 来说, 学生是弱势群体, 作为学校要为学生“ 把关”在企业 , 进校招聘时, 我们要对企业的性质、 规模、 工资、 福利、 食宿、 是否加班等情况全面了解 , 并形成文字材料, 以对用人单位 进行约束,每年通过来学校招牌单位所签定意向协议都达
高等 职 业教 育 “ 师 型 ” 师 队伍 建 设 的几 点 思 考 双 教
曹 迅 俞洁华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江苏 无锡 214062) 摘 要: 自 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 教育蓬勃发展, 正由外延型扩张步入内涵型发展的道路, 决定 高等职业教育未来走向与命运的根本在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质 量,而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五花八门, 证书管理不到位, 使有些证书本身含金量降低。 2.“ 双师型” 就是教师十 工程师(技师) 。 认为教师既能担任 教师, 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这虽突出了“ 双师型” 教师的教 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了共性, 但忽视了“ 双师型” 教师 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 首先, 两者的工作对象不同。 工程师(技师)的工作对象是 机器, 是物, 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的人; 其次, 两者的工作地点不同。 工程师(技师)的工作地点是 工厂、 企业, 而教师的工作地点是学校, 教师到工厂、 企业一般 都是空闲时间, 目的也是为了在学校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第三, 两者的工作结果不同。 工程师(技师)最终的工作结 果是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教师的工作结果是培养出 能够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人, 是市场的推动者, 是生 产力的推动者。 由此可见, 工程师(技师) 只要掌握生产的基本知识、 操作 由于我系教师的成就和在行业中的威望, 学术交流踊跃, 先后派教师出席了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等10多个 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在全国同行中展现了科研实力和教育成 果, 吸引了社会企业的关注。 截止到2006年5月, 我们已经拥有 社会奖学金3个, 科技奖教金1个, 与公司合作建立了窑炉研究 所1个, 19家公司为我们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国内大型的陶瓷 机械、 陶瓷生产公司、 发电厂、 锅炉公司主动和我们联系, 笃实 了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三年来, 我 系毕业生直接到以上公司企业工作的学生达到60%左右。从 而为实现我院年就业率90%、系毕业生就业率100%打下了良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考量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考量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这也是新《职业教育法》制定的背景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考量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点和挑战。
一、政策背景及意义《职业教育法》的新制定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落实这一法律要求的重要举措。
该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由工科专业教师和产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旨在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支持政策制定与落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继续教育、聘请工业界人士等。
2.优化政策环境:简化职称评聘流程,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岗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
3.平台建设:政府可以组织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实训基地等,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机会进行产学研结合。
4.加强交流合作:政府可以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内外相关学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促进教师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提升。
三、教师培训与聘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通过教师培训和聘任制度来保障。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学方法提升培训。
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技术等。
2.鼓励教师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产业项目研发,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这样的实践活动将帮助教师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聘请行业高级专家: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进来自工业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等。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探析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探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职创新教学改革研究、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做为中职学校,应该怎样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将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建设面临问题、建设路径三方面进行探析。
一、深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1.“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演变。
国家政策中“双师型”教师概念最早提出于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自此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不断演变深化,既有“双重身份”(同时具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双重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双重证书”(“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重职称”(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和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等多种表述。
政策文件的推进促进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2022年7月,教育教师司发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对<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基本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为“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熟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模式。
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决策咨询、技术培训、企业诊断、联合研发、专利转化、创新创业指导等,积极为社会服务”。
2.“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2022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对<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规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标准要求、组织实施、监督评价,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分级认定标准。
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 来 ,党和 国家 高度 重 视高 等职 业教 育 事业 发展 ,为在 全 国高等职 业院校 ( 以下简称 高职院 校 )中树 立改革 示范 , 自2006 年始 我 国实施 了国家 示范 性高 职 院校建 设 计划 , 旨在 探 索 中国特 色 的高职 教 育发展 之 路 ,创 造 中国特 色 的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建 设 中国 的世 界一 流高 职 院校 ,并通过 示 范辐射 作 用 , 引导高 职 院 校 主动服 务社 会 ,鼓 励企 业积 极参 与 高职 院校 办学 ,促进 高 职 院 校 整体 水 平 的提 升 ,逐 步 形成 结 构合 理 、功 能完 善 、质 量 优 良 、 特 色鲜 明的 高职 教育 体 系 ,使我 国 由人 力资 源大 国转 化 为人 力资 源 强 国 。 通 过 两 年 的 示 范 性 高 职 院 校 建 设 , 加 快 了 高 素 质 、 高 水 平 、 “ 师 型” 教 师 队伍 建设 的步伐 ,而 “ 师型 ”教 师队伍 建 双 双 设 又推 动 了 示范 性 高职 院 校 建设 的进 程 ,有 喜 有忧 ,更有 思 考 。
职 教 论 坛
C E R HO Z AR E RI O9队伍建设自实践与思考 币 匀
余 菁
质、高 水平 、“ 师型”教 师队伍建设 步伐 ,基 本形成 一支 师德高 双 尚、人 员精 干 、素质优 良、结构 合理 、专兼结合 的 “ 师”结构教 双 师队伍 ,有 力地促 进了高职 院校打 造 “ 学做合一” 的人才培养特色 。
一
■
f 币型 ’教 I 伍 建 设 存 在 的 问 题 币队
7.“ 师型 ”教 师准 入标 准上 的差 距。 目前 ,即 使是 示范 性 双 高职 院 校也 不能 都做 到 非 “ 师型 ” 人 员不 准入 专 业教 师队伍 , 双 而 在 高职 教育 发 达 国家 ,如 新 加 坡 的 理 工 学 院 ,有 一 支 非 常过 硬 的教 师 团 队 ,特 别注 重 “ 师型” 教 师 队伍 建设 ,约 有 80% 双 的 教 师 来 自企 业 ,大 学 毕 业 生 如 果 未 经企 业 锻 炼 ,没 有 企 业 工 作 业 绩 ,很 难 进 理 工 学 院 当 教 师 。 2.“ 师型 ”教 师社 会服 务 意识 与能 力上 的差距 。尽 管高职 双 “ 师 型 ”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主 要 举 措 与 特 色 双 院 校 与社 会 及 行业 企 业有 联 系 ,但 与 国 际先 进 的高 职 院校 相 比 , 教 育事 业 的最 大 特 点是 依 靠人 、培 养人 、 服务 人 ,“ 力 资 还 存 在 着 一定 的 差距 。 主要 是 开 放 办 学 程 度还 不 够 ,校 企 合 作 人 源 是第 一 资源 ”。常言 道 :“ 师 出高 徒 ” 名 。教 师质 量 决定 教 学质 办 学 机 制 还 不 健全 ,缺 乏宽 广 与 深 层 次 的联 系 与合 作 ,教 师了 量 ,教 师水 平 决定 教育 水平 。 因而 ,高 素质 、高 水平 、 “ 师型 ” 解 与 服务 社 会 、 行业 企业 、产 学合 作 的意 识 不 够 ,能 力也 不 强 。 双 5.“ 师型 ”教 师培 训进 修 制度 上的 差距 。尽 管高职 院 校加 双 的教 师 队 伍 是 示 范 性高 职 院 校 建 设 中 最 为 宝贵 、最 重 要 的 战 略 资源 。如 何 合理 配置 和 有 效 利 用 这 一 资源 ,探 索 出一 条 卓 有 成 大 了 教 师 培 训 进修 力度 ,但 与国 际 先 进 的 高 职 院校 相 比 ,还 存 在 着 不 足 。 主 要 是 教 师 知 识 更 新 的 意 识 还 不 强 、 重 视 程 度 还 不 效 的建 设 道 路 ,是 示 范 性 高 职 院 校 面 临 的首 要 问题 。 1.制 订 规 划 ,保 证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目标 的 实 现 。 示 范 性 高 职 院 够 ,知 识 更 新 的 渠 道 和 方法 缺 乏 多样 性 ,如 教 师 参 与 企业 管 理 双 校 都 高度 重视 教 师队伍 建设 ,把教 师 队伍 建设 摆到 学院 事业 发 展 与项 目开 发 ,访 问工 程 师 的数 量甚 少 ,“ 师型 ” 教 师培 训进 修 的突 出位 置 ,坚持 科 学发展 观 ,坚 持 “ 引 内育 、提高 质 量 、营 制 度 、激 励 机 制 和 考核 办法 还 比较 滞 后 ,跟 不 上 形 势 要 求 ,不 外 造环境 、科学管理 ”的指导 方针 ,大 力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 ,将 “ 双 能 给 教 师 予 压 力 和 动 力 , 还 没 有 成 为 教 师 的 自 觉 行 为 。 师 型 ”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规 划 纳 入 学 院 教 育 发 展 总 体 规 划 , 不 断 完 善 三 、 投I 币型 ’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 思 考 人 才引进 、培 养 和使 用 的激励 政策 ,努 力打造 一 支与 学院 发展 目 1 .建 立 科 学 完 善 的 教 师 准 入 制 度 , 严 把 “ 口 ” 关 。 高 职 入 标相适 应的 人才 队伍 ,保 证 “ 师型”教 师队伍建设 目标 的 实现 。 双 教 育 的 特 点 决 定 了高 职 院校 教 师 的特 质 ,即 高 素 质 、高 水 平 、 2.深化 改革 ,建立有利 于提 高教师质量 的机制 - 策。首先 , b政 “ 师型 ”。既 要 掌 握专 业理 论 ,又 有 熟 练 的专 业 技 能 ,还 要 熟 双 积极构 建院系两级 人才 引进 、培 养、流动机 制。一 是建立 灵活实用 悉 相 关职 业 领 域 企 业 运 作 过 程 、 具 备项 目研 发 和 企 业 管 理 的 能 的高层 次人 才 引进 制度 。 以高职称 、 高学历和 “ 师”结 构 为主 , 双 力 , 不经 过 长 期 系 统 训 练 是 很难 胜 任 的 。 目前 对 “ 师 型 ”教 双 高起 点 引进 教学 、科 研 、建设 急 需 的人 才 ,并实 行一 定 的政策 倾 斜 ,积 极营造 有利 于创造 型人才 生存和发展 、有利 于 “ 名师”孕育 师仍 无科 学 、统 一 的定 义 和 资格 标准 ,在 引进 师资 时 条 件 标准 参 差不齐 。据抽 样调 查 ,示 范 性高职 院 校在 引进 师资时按 照 “ 两 和 产生 的环 境 。二是 建 立教 师进 修培 训 制度 。坚 持 重点 培养 与 整 高一 双 ”要 求 ,注 重 引进 高 素 质 “ 师型 ”专 业 带 头 人 和 骨 干 双 体素质提 高相结合 的原则 ,以优 化教 师梯 队为 目标 ,以中青年骨 干 教 师 ,对 应届 毕 业 研 究 生 也 注 重 有 工 程 实践 背 景 。年 引 进 教 师 教 师 为 重 点 , 加 大 经 费投 入 , 改 进 和 完 善 培 训 形 式 ,鼓 励 教 师 参 加 双 国内、外进修 培训 ,提 高综合 素质和能 力。三是 建立合理 的人才流 中,高级 职称 、研 究生 、“ 师型 比例均 达到 50% 以上 。而 一 般 高职 院校 有近 7o% 的 教 师是从 学校 毕 业后 直接 上讲 台 ,大 多 动机 制。对现 有教师 实行按需设 岗 ,平 等竞争 、择优聘 用 ,在人 才 缺 乏专 业 实践 经 验 和必 需 的专 业 技 能 , 除地 域 、环 境 等 因素 外 , 流 动上 又实 现柔 性化 ,在建 立相 对 稳定 骨干 层的 同 时 ,形成 出入 有 序流 动层 的教 师队伍 管理 模式 。其次 ,建 立按 岗定薪 、以绩取 更 多 的 是 没 有 规范 统 一 的条 件 标 准 ,没 有 科 学 完善 的教 师准 入 制 度 ,没 有 严 把 “ 口” 关 。 因此 ,要 改 变这 种 状 况 ,就 要 建 入 酬 、优绩优酬 的分配 激励机制 。一是淡 化身份 、强化 岗位、责 酬一 立 科 学完 善的 、适 合 高职 院校 教 师队伍 建设 要 求 的 “ 师型 ”教 双 致 。强化 岗位 职责 ,打破职务 壁垒 ,按 岗定薪 ,以绩取 酬,通过 岗 师资格 认证 体 系和评 判标准 ,依据 这 ~标 准严 把 “ 1 关 ,促 入3 位 激励机制 ,实现 岗位聘用能 上能下 、待遇能 高能低 、人员能进 能 进 “ 师” 结 构 教 师队 伍 建 设 科 学 化 、规 范 化 。 双 出的人才资 源合理配 置 ,实行由身份 管理 向岗位 管理 的转变 。二是 2 .建 立 灵 活 多样 的 教 师培 - 进 修 制 度 , 严 把 质 量 关 。现 代 k l l 优 绩 优酬 、绩 效优 先 、兼 顾公 平 。业绩 津 贴分 配上 向教 学科 研 ~ 社 会 发 展 日新 月 异 ,知 识 更 新速 度 很 快 ,对 教 师 的 要 求越 来 越 线 、优秀拔尖 人才 、中青年 骨干教 师和管理 骨干倾斜 ,依据业 绩量 高 ,教 师面 临 的职 业压 力也 越 来 越 大 ,要 适 应 社 会 和高 职 教 育 化 考核结果 ,多劳 多得 ,优绩 优酬 ,上不封顶 ,下不保 底 ,并 正确 快 速 发 展 ,就 必 须 树 立 终 身学 习 的观 念 ,不 断 提 高 理论 水 平 和 处理 好 改革 与稳定 的 关系 。三 是 降低 管理 重心 ,强化 一线 调控 能 业务 技 能 。 高 职 院 校 也 应 建 立 灵 活 多样 的 教 师 培 训 进 修 制 度 , 力,推进院系两级管理 改革 。对 岗位聘 用、津贴分配 实施分 层管理 , 因势 利 导 ,帮 助 教 师变 “ 他律 ” 为 “ 自律 ” ,使 培训 进 修成 为教 通过 目标 考核 增拨 由 系部 自主调 控 的人 员经 费 ,形成 学 院整体 注 师个 人 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 如 建立 访 问工 程 师 、学 生 顶 岗 实 习指 入 ,系部分 解调控 的聘用分配 格局 ,在增强 学院宏观调 控能 力的同 时 ,强 化 系 部 的办 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培养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建设一支充满活力、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以教育者为主,缺乏行业背景与实践经验。
这导致一些教师在职业技能培训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短板。
其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待完善。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养主要依赖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培养机制以考试和论文发表为导向,多以理论为主,缺少针对实际教学场景的教育教学辅导。
再次,教师队伍发展通道不畅。
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忽视了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估。
这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更注重科研发表,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质量。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引入专业技能教师。
同时,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出更多具备行业经验的教师。
其次,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着力培养其教育教学辅导能力。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再次,改善教师队伍发展通道。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制定明确的职称评价标准,更科学地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发展动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培训和教育教学辅导培训等,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最后,还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双师型队伍结构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托“政校企”合作共建“双实训基地”,通过“双评、双聘”、“职称互通”、“动态评定”、“激励政策”等多途径建设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校政企双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
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等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清,界定模糊,产生一些误区。
高职“双师型”教师经历了从“双师型”到“双职称”、“双证书”、“双来源”、“双素质”等提法的演变[1]。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2)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3)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5)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6)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7)高职院校被企业认识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紧。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依托“政校企”合作共建“双实训基地”,通过“双评、双聘”、“职称互通”、“动态评定”、“激励政策”等多途径建设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1 “政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中心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双实训基地”是“双师型”教师理念培训、实践锻炼、技能提升的土壤目前总体来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在许多方面还只是学校的“一头热”,企业在参与学校合作活动中,往往考虑成本及收益情况,合作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让等方面,由于本身高职教师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方面的薄弱,很难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与管理的效益,企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把培训教师视为额外负担,缺乏培养教师方面合作的动力。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职业院校中,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担任教学和产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即既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教师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有利于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和教育的融合需要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可以将最新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带动产业人才的储备和结构升级。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而“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像导师一样辅助学生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双师型”教师能够将实践技能和最新的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打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支持体系,包括教师聘任、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与产业对接机制等。
同时还必需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师持续学习的成果等方面来评价其表现。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即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方面都应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定期组织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专业技术培训等等。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的前提和保证,为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中等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本人结合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实际,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点自己的看法。
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教师来源渠道偏窄,能力比较单一新引进或补充的教师多来自应届毕业生。
刚从学校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掌握有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和教学经验欠缺。
1.2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既熟悉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训课教学的骨干,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1.3“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实际需求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这一现状长期不改变,必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毫无自身的特色。
1.4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足职业学校的教师非师范类毕业的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的不足。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2.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职业学校中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有利于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有利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腐观念、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与调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任课教师。
2.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要求授课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
3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3.1积极招聘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尽管学校已经认识到招聘引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职业学校所需要的大部分人才在社会上待遇较高,而中等职业学校难以承受较高的工薪待遇,造成人才引进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