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解析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合集下载

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路静李照明(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词语不断的流行并风靡网络。

这些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普遍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网络流行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多产性等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

关键词:语用视角;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影响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分类网络流行语归纳起来主要有首字母缩略、谐音、符号语言、象形仿制、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

其构成主要有谐音、形变、比喻、借代、仿拟、重叠、拆字、象形、引进、创造等手段,虽是从不同角度介绍的,实际是相互交叉的。

例如:单词首字母缩略和短语或句子首字母缩略。

如:“LZ”(楼主);BT(变态) ; “MM”( 美眉);“CU”(see you );“PK”(player kill);“DIY”(do it yourself);“How r u ”(How are you)等等。

网友们常常在网上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和功能,既简捷又不失幽默。

886,88 (拜拜了,再见);杯具(悲剧);酱紫(这样子);鸭梨山大(压力非常大);+U(加油);奥特曼(out man)等。

符号语言以直观幽默的方式广泛地活跃在互联网上。

如:o(╯□╰)o表示郁闷;(-_-)zz 表示睡觉;♪(´ε`) 表示亲近、亲吻等等。

象形仿制是将已有的字词仿制新用。

如:“囧”本是古汉字,意思是光明、明亮,可是网友却将其按字形理解成一个哭丧的脸,于是它的网络意思变成了“郁闷、悲伤、无奈”;“被XX”本身是被动句的表达,然而,“被就业”、“被结婚”等等都成为了调侃。

语码混合是把不同的语言、方言杂糅在一起的现象。

“3Q”(thank you,谢谢你);“me2”(me too);“很high”(兴奋)等。

语义迁移是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发生了转换,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透析网络语言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透析网络语言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透析网络语言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相关角度出发,重点阐述网络言语交际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把握和归纳网络语言产生、习得及广为运用的心理学依据,并交代对网络语言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标签:网络语言心理语言学现实意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7月,我国网民群体己达到2.53亿人。

这个庞大的数字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心理语言学致力于从网络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出发,深刻剖析网络语言产生并得以流行的心理根源。

一、网络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以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对象,而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边缘学科,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及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出发,深入诠释网络言语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并进一步透析网络语言得以繁荣发展的心理因素。

二、网络言语行为的心理基础言语行为包括听和说两个环节,这两大活动交织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网络言语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其言语交际过程要想顺利进行,就必然要依赖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

(一)网络言语行为顺利进行须理性知识(conceptualknowledge)的支撑。

理性知识和心理学有关,是指交际双方必须对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有所了解。

网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交际双方并非即时交际,他打破了传统语言交际“听”和“说”的过程,而是一种“读”和“写”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它是在现代汉语基础上加工再创造出来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间充斥着大量的英文缩略语、数字代码和拼音简写等,因此,一个不具备网络语言理性知识的人基本上是无法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原则。

网络社交语言作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和语言使用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语用学视角探讨网络社交语言的特点、规律以及其对语用学的意义。

一、网络社交语言的特点1. 多样性:网络社交语言是由多种语言和方言相互融合而成的,同时受到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 短小精悍:由于网络交流的快速性和碎片化特点,网络社交语言往往以简短、精炼的表达形式为特点,如表情符号、缩写、网络流行语等。

3. 夸张幽默:在网络社交语言中,夸张和幽默的表达形式常常被运用,以吸引他人注意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引文化特征:网络社交语言常常引用网络文化、流行元素、名人名言等,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1. 语境依存性:网络社交语言的意义常常依赖于所在的语境和背景,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2. 言外之意:网络社交语言往往含蓄、暗示,言外之意十分常见,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和语言风格来推测对方的真实意图。

3. 礼貌性原则:虽然网络社交语言常常简短、直接,但礼貌性原则仍然是其语用学规律之一,包括称呼敬语的使用、礼貌的语气和措辞等。

4. 互动性原则:网络社交语言的交流往往是基于互动性原则,即通过言语来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

1. 增加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网络社交语言的出现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范式,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丰富了语用学的理论体系。

2. 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网络社交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语言随社会文化变迁而发展的规律,也推动了社会文化变革,对语言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分析。

3. 探索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网络社交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大量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暗示,对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推动了语用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浅析网络新词的成因

浅析网络新词的成因

浅析网络新词‎的成因网络新词是一‎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的制约,二是主观心理‎使然。

一、客观因素(一)输入法的不完‎善而形成的网‎络新词网民早期使用‎汉字输入法中‎的全拼、智能拼音、五笔等打字时‎,最先出现的往‎往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字词,而是同音字词‎。

如:网民想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词条中首先出‎现的却是“斑竹”这个词,网民出于省时‎省事的考虑,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就“将错就错”,把“版主”写成“斑竹”了。

时间久了,很多人就接受‎并运用了这种‎“错误”的词语,网络新词便逐‎渐形成了。

类似的词语还‎有: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用“驴友”代替“旅友”,用“点心局”代替“电信局”,用“主页”代替“竹叶”等。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同音替代”现象。

当这种现象广‎泛传播时,就加快了网络‎新词的普及。

(二)网络沟通的时‎效性而形成的‎网络新词在早期的网络‎论坛(B BS)和用Q Q聊天‎时,如果文字输入‎太慢,就会跟不上别‎人交流的节奏‎,别人就没有耐‎心等待你。

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主要是为了节‎约上网费用(网络最初在中‎国流行时,一小时的费用‎是几元甚至是‎十几元),网民们不得不‎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此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批网‎络新词。

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音造字”。

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孔(窟窿)等词语。

这很类似于古‎汉语中的兼词‎现象。

“网络兼词”由于两个字的‎快读而达到了‎省时省力的目‎的。

二是“单字独用”。

如汗、倒、晕等词,单独使用时表‎示尴尬、无奈、无语之意,简洁至极。

三是“缩略语”现象。

(l)缩写汉语拼音‎。

如:JJ (姐姐)、DD(弟弟)、PF-PF(佩服佩服)、L G(老公)、PL MM(漂亮美眉)、BXC M(冰雪聪明)、L P(老婆,有时也指个人‎的心爱之物)。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0 引言窗体底端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

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

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

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浅析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

浅析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

出来 ,它常常带有很强 的文化气 息,与社会和 人们 的现实生活 特征 ,常常使人耳 目一新 。从使用 者的角度 来看 ,网络语言具 新时代的人们需要这种 密切相关 。它首先迅速在 网上走 红,然后 在媒 体的进一步传播 有容易被人们接受 的随意性和幽默性 ,
下 ,在 网友和非 网友之 间引起 热议和交流。
代替本字 ,产 生词趣 ,因此被保 留下来 。如 “ 什么一神马 ,旅 们 的交际创造便利,为人们的交流提供 了新的词汇,而这 些词 友一 驴友 ,人一银… …”。这些 多因汉字在键盘输入过 程中出 汇中很多作为新词被保存 了下来 。如 2 0 1 2年第 六版 《 现 代汉 现 的错误 ,但 因字音 的意 义相 同,被幽默的保留下来 。 语词典》更是 收录 了 给力 、山寨、摇号、屏蔽 门、闪婚 、醉 有很 多很有 影响力 的流行 语是从 热 门的社会事件 和社会 驾、首付、动车、高铁 、月光族 、潜规则 、拼车 、廉租房等 , 新 闻 中产 生 出来 的 ,这 样 的流 行 语 相 当 具有 代 表 性 ,能 揭 露 和 涉 及 社 会 各 方 面 ,富 有 强 烈 的 时 代 气 息 的 网络 流 行 语 。而 这 些 反应一定 的社会事实 。如范跑跑、周老虎 、我爸是李刚、不 管 流行语充实了语言文字系统 , 为丰 富语 言的多样 性做 出了重要 你信不信我是信 了等等 ,像这样每 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 被人们用戏谑调侃 的方式表达 和传 播。
1 、 网 络 流 行 语 产 生 的 原 因
义,如席丝一词的广为流传,属丝本是不文明的粗 口,但是随着
首先 ,互联 网的发 明和普及 ,大大 的改变 了人 们的生活方 应用的日益广泛 , 便具有指代其 因客观的 自身条件及背景 , 使得 式 ,它使人与人之 间的交 际变得更 加容易和 便捷 ,使信 息的传 理想和信念成为泡影,而形成思想上的愤恨和无奈情绪的人 。 他 播速度变得 更加 快速 ,信 息交流 的频率更加频繁 。随着 网 民数 们悲苦 的状态导致其用 自嘲来当作是宽慰 自己的灵药。 也常指平 量 的激增 ,互联 网无 时无刻的不在深刻 的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 。 庸的碌碌无为的或者性格独特猥琐的人 。 这样一来属丝 的符号意 而对于 网络流行语而 言, 互联 网为流行语 的快速传 播做 了足 够 义已经突破 了原来的本意,变为更丰 富的符号象征。 的技术准备 ,它使信息 的受众更加广大 ,也为网络 新词在一夜 间 的广 为流传创造 了条件 。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她对过去 生活的怀念,对战争的无奈。她的词中充满了哀怨与渴望。她怀念过去的生活, 但面对现实,她只能无奈地感叹。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南宋词人,他们的词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词中充满了对 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词是他们的情感的真实反映, 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词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心灵的印记。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受到地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南方地区的流 行语往往带有幽默和趣味性,而北方地区的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功能性。
内容摘要
总之,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为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发展 趋势和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构成要素、特 点、传播机制以及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分析当代社会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内涵。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语言学的不断发 展,我们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结论
结论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emo”的使用与解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 社会文化因素、社交媒体的影响、语境的影响、心理认同和社会符号系统等方面 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emo”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和语言学特征。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emo”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演变和 流行,值得进一步和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4、心理认同:“emo”作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年轻人追求个性和独特性的 心理认同有关。通过使用“emo”,年轻人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风格, 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一、网络流行语和其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的某一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由特定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组成,具有时效性和流行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短语、单词、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等。

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征:1. 时效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流行的时间也较短暂,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存在一时的“网红”现象。

2. 滑稽幽默:网络流行语崇尚幽默、诙谐甚至是戏谑,常常以一种特定的讽刺或嘲讽的方式表达出来。

3. 匿名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不同的人发起和传播,起初往往是由匿名用户制造的,缺少明确的知名度和背景信息。

4. 多元化: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网络流行语可能有不同的标签、主题以及传播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人类心理学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幽默、调侃等情感元素,是人类社交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呈现出一些心理现象:1. 社交认同感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营造社交共鸣的效果。

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往往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增强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 群体动员效应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一群人共同发起和传播,背后往往涉及大量的群体心理学因素。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通过不同渠道被不同的人群所接收和传播时,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动员效应,进而扩大流行范围。

3. 审美趣味性网络流行语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特词汇、图片、表情符号等元素,这些元素触发了收听者的审美趣味,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们心中产生更加巨大的情感共鸣。

这种审美趣味性还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爱好。

三、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意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意义。

1. 促进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反思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和讽刺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使人在娱乐的同时也会产生反思和深度思考。

语言学观照下的网络热词浅析

语言学观照下的网络热词浅析

文化长廊语言学观照下的网络热词浅析洪钰 山东大学文学院摘 要: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网络热词凭借其简明顺达、新颖幽默、高度浓缩等特点得以更广泛传播,并现代汉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角度出发,对网络热词分类、成因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热词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热词;分类;成因;影响[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78-02语言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需要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才能保持其继续存在的活力。

词汇更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总是遵循着语言系统的发展规律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词汇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种语言本身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词汇越加丰富,该语言本身就越加发达。

同时,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平衡性,其中以词汇系统的发展最为迅速,词汇系统中一般词汇的稳固性又不如基本词汇,因此大量的网络热词往往首先成为一般词汇,之后再逐步演变,或留存为一般词汇,或被淘汰弃用,甚至有一部分热词会进入基本词汇范畴从而为全民所常用,成为民族共同语。

伴随着大众传媒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互联网科技的普遍应用,全球各地的信息得以更加迅捷、广泛地传播,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网络热词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也迎来了其发展传播的黄金时期。

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学界对其具体定义看法不一,在此不做列举。

网络热词源于社会实践,往往能够反应出网络使用者在一定时段内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人们的舆论倾向,也就是“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生活,也代表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些特征”[1]。

网络热词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及简明性,一个简单的词汇或短语便能概括一个具体事件或一类事物,使用者能够从中提炼出丰富的信息,迅速了解该热词所指向的事物。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一、引言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

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

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

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

如2016年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

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

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

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

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

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网络英语词汇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网络英语词汇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网络英语词汇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经典的英文电影对白往往令人念念不忘,尤其是一些对白的幽默效果给观众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往往由面子保全行为、认知语境不一致、违反礼貌原则、指示语不明确等原因造成。

论文拟从面子理论、认知语境、礼貌原则、指示语等方面,结合具体英文电影幽默对白实例分析语用原理与英语幽默的关系,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英语幽默这一语言现象。

一、面子保全行为引发的幽默Evring Goffman 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的价值。

他认为面子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人们在交流中值得注意的核心元素之一。

Brown 和Levinson 进一步发展了 Goffman 的理论,他们将与面子有关的行为划分为面子保全行为和面子威胁行为。

在日常交际中,当说话人做了错事或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技巧性的方式来给自己解围,如说假话、找借口、转移话题等,竭尽所能来保全自己的面子,以期在交际中保留一个好的印象。

这种保全面子的言语体现在电影对白中往往会产生幽默效果,我们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一段对白为例加以解释:T1 至 T7 表示不同的话轮,下文亦是如此,不再做说明。

(J———Jamal; L———American Lady;G———AmericanGentleman)T1: J: And this, lady and gentleman, is the burial place ofMumtaz.T2: L: How did she die?T3: J: A road traffic accident.T4: G: I thought she died in childbirth.T5: J: Exactly, sir. She was on the way to hospital when ithappened.T6: L: It says nothing of thisin the guide book.T7: J: The guide book was written by a bunch of lazegood- for- nothing Indian beggars.这段对白说的是小杰玛在泰姬陵前被两个美国游客误认为小导游,为混饭吃他就顺势瞎编了一些导游词糊弄美国游客。

论述百练: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论述百练: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论述百练: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网络热词具有“网络”和“热”两个基本要素,从这两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网络热词形成的原因。

网络用户的表达是网络热词发生的原动力。

网络热词发生于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时,基于自身的表达需要会自由地选择和组织语言,网络热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热词的创造与作家在作品中创造新的语汇或新的表达方式没有差别,区别仅仅在于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众所周知,优秀的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新的语汇或表达方式,而这些全新的语汇或表达方式则有可能进入日常用语。

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作品的流传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就使作家的语言创新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热度。

网络热词则不然,个体用户创造的新词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热词。

所以,网络热词就是个体用户基于其表达需要而创造的新词,并由网络媒介传播形成共鸣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构成的角度看,网络热词的形成有旧词新用和修辞创新两种方式。

首先,旧词新用是使用原有语汇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比如:“土豪”,其原意是指地方豪强势力,多与“劣绅”连用,而在网络中“土豪”的含义则演变为有钱、任性的人或行事风格。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语汇的变异。

语汇的变化适应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由这一经典概括可知,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语言的演变,旧词新用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并非单纯存在于网络,但旧词新用经由网络传播后,却可以快速成为“热词”。

其次,与旧词新用相对,网络热词的第二个形成路径是修辞创新,即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创造出新词,常用的修辞方式包括借代、谐音、节缩、隐喻等。

(1)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而选择该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或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事物用以代称。

比如:以“腹黑”表示黑心肝,借指表里不一的人,以“油腻”代指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中年男性等。

(2)谐音是利用汉字(或外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指本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视角下解析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作者:柯慧俐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09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在国内迅速发展,新词语的研究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大多数研究是关于汉语新词的来源、产生原因以及构词方法等方面的。

很多新兴词语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正是由于它合乎使用者的心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要求,使用者才乐于用它并且使之得以广泛传播。

本文旨在结合新词产生的来源、特点等方面来探讨其在产生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便于更广泛的人群使用,从而提升言语交际的效率。

关键词:语用;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网络词汇是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的产物,其以新颖、便捷、幽默的特点为人们广泛熟知。

它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生命活力和表现形式,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网络为该类词汇的发展带来的特殊的效果。

这就使得网络词汇的产生不同于一般词汇,它借助了不同形式产生出新的含义,当使用者离开特定语境或者在没有得到完整解释时,会对话者双方在理解上造成偏差。

陈原先生曾说过:"语言变化确实有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

"新词不仅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也同时反映着人们社会心态。

经过对各种各样的新词进行分析与整理,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影响着新词的产生。

1 发泄或调侃的心理
如今,都市人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时人们在交际中需要释放、发泄,于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词来满足人们的语用心理。

譬如"尼玛"、"坑爹"等词是人们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懑的,而"富二代""穷二代""白富美""高大上""逆袭""土豪""女汉子""学霸""学渣""草根"等这些词都是现在年轻人常用来调侃、讽刺他人的词语。

所以,因为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便会创造出各异的新词。

也许有的新词太过粗俗,但它却能很好地表达意思而且字面上不至于太难看,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

2 避繁从简的语用心理
忙碌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交谈简洁明了往往有"一切从简"的心理,于是大量缩略式新词便产生。

例如"高大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式;"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缩略式;"累觉不爱"用这四个字概括说明劳累、疲惫至极以致于感觉不会再爱了的意思,这类词还有"社保""房改""工行""超女""人大代表""课改"等。

现在流行于网络的数字语、拼音语也是基于人们崇尚简洁的心理,例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MM(美眉)"等,用简单的数字或拼音传达词义。

这些词其实都可以归类到缩略词,也
许从语法上或词语规范上来讲,它们并不合乎规矩,但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语用,所以在网络交谈或日常交谈中逐渐流行起来。

3 喜新厌旧的心理
人们都喜欢新颖、新鲜感,喜欢与众不同,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长时间使用一些固定的词语,便会心生厌烦然后去寻找新的创意。

这些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创新来达到所谓的标新立异。

例如"打酱油"不再是原来的意思,而多指事不关已的意思,等同于"路过";"断奶"原指婴儿成长到一定程度可以停止喂奶,现在多指被父母过于照顾以致于该独立时却仍离不开父母照顾的那些年轻人,有嘲讽之意;"土豪"原指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这个词被人们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土地"有关,现在多用来指有知识没文化、有财富没精神、有成功没追求、有排场没内容、有外表没灵魂的人。

4 模仿从众的心理
当人们听到自己觉得新颖,有个性又很形象的说法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便会激发人们模仿的心理,然后催生再创造的行为。

例如之前常说"富二代",然后便衍生出"官二代、红二代、穷二代、星二代、独二代、房二代、拆二代"等一系列词语;说八十年代的人叫"八零后",之后便有了"九零后、零零后"等;为强调投资风险小说"零风险",然后又衍生出"零首付、零投资"等说法;之前报纸或新闻上说"金融泡沫、房产泡沫",现在又出现了"人际泡沫"来形容表面上看起来身边有许多朋友,事实上真心相待抑或能救你于危难之中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模仿从众的心理会促使大量的新词缀产生,同时也会衍生出许多新词。

这些由模仿心理催生出来的新词大大地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心理基础对于新词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是不可否认的。

从新词产生的原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新词出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原因,而且还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人民大众所具有的普遍心理状态。

新词来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是人民百姓创造力的体现,而且它的出现能彰显时代特点。

我们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时应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汉语增添新血液,使汉语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邓倩.语言学视角下的新词研究文献述评[J]. 海外英语,2012(9):235-238.
[2]陈明福,张鹏丽.社会发展与汉语新词[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29(1):80-84.
[3]王红璐.新时期新词语的来源与动态发展分析[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4]詹全旺.新闻词汇语用过程的关联论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