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新资料版3.4.2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试题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Ⅲ)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Ⅲ)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1. 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存在于蓝细菌中B. 三者都含有DNAC. 三者都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 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3. 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 皮肤血管舒张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 用酒精擦拭皮肤4. 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A. 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 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 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 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5. 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6. 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 的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A. 250、500、0B. 250、500、250C. 500、250、0D. 750、250、07.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分层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分层作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2023淄博期末]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调查完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就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持续下降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会与真实值有一定 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仓鼠,第二次捕获52只 灰仓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再捕捉到,通过该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 仓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是小于100只/hm2,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生长阶段的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 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A项错误;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 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 率,但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项正确;放开三孩 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 会影响性别比例,C项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 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会与真实值有一定差异,D 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b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如果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或者遭遇传染病,种群数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A项错误;c表示种群密度,是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 的雄虫,是从改变a(性别比例)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C项正确;种群除了具有 数量特征外,还具有空间特征,D项正确。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为什么大草履虫种群没有出现“J” 形增长?
由于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对食 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 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4)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什么?
种群的“S”形增长
二、种群的“S”形增长
合作探究十一:自主学习课本P9页相关内容,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 问题。
1.什么是“S”形增长曲线? 2.“S”形增长曲线形成原因是什么? 3.“S”形增长曲线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4.“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特点。 5.尝试分析“S”形增长曲线各段的含义。 6.什么是环境容纳量(K值)?如何运用?
实战训练
5.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 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 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研究 方法
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建立 数学模型
对模型进行 检验修正
研究 细菌每20min分裂
一次,怎样计算
实例 繁殖n代的数量?
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条件下,细 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 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细菌数 量,n表示第 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 数量,对模型进 行检验或修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细菌的增殖(视频)
我们的手上难免沾染细菌。细 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因而我们要常 洗手。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 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合作探究一: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二分裂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全国Ⅲ卷高考新动向1.考查角度更加灵活、新颖;考查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如体现新颖角度考查的有第3、4、6、31、32题,体现深度考查的有第4、29、32题。

2.对知识、能力考查的方向和权重有所变化。

必修1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增幅较大,突出考查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修3有两个非选择题,即第30、31题,突出考查应用性。

第32题突出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3.试卷难度有所增加,得高分不易。

主要体现在:①实验设计题的比重增加,而且非选择题设问减少,难度增加,答题要求提高,得全分不易,如第29、32题;②“原因”表述题分量增加,要求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第30、31、37、38题。

4.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更为凸显。

如第29、30、31题,思维量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新变化1.高频考点、次位考点考查并重,角度和形式灵活。

如对次位考点的考查体现在第3题、第6题、第30题等。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遗传相关题型的转变新奇。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部分的试题由以往的常考非选择题形式转变为选择题,如第4、5题;遗传题舍弃常见的考查形式,走向遗传规律的验证、实验设计的新角度、新方向,难度较大,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仍为压轴题。

3.知识源于教材,但对方法和思路的考查高于教材。

如第29题第(2)题中要求验证农作物对离子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借鉴和提炼人教版必修一教材P63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离子吸收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试题新亮点[创新题]第29题第(1)题中以氮元素为切入点串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形式灵活,角度新颖。

考生对于分离定律并不陌生,但第32题第(2)题要求考生在不知显隐性、不知纯杂合的基础上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并写出思路和预期结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新颖性,此类试题能够反映出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热宠题型。

[易错题]第2题综合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大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发生场所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常因关联紧密而被忽略其反应场所的不同。

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

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

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2019年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年的高考生物试卷中,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和考查方式,考生们需要全面复习,做好准备。

以下是2019年高考生物试卷的真题内容及解析:一、选择题部分1. 下列细胞器中,主要参与糖脂合成的是()A. 叶绿体B. 液泡C. 高尔基体D. 溶酶体答案:C 高尔基体是合成糖脂和蛋白质的主要细胞器。

2. 拟南芥24染色体项目的中心体横亘型分裂时期,其染色体数目是()A. 12B. 24C. 48D. 96答案:B 拟南芥24染色体项目,即为24个染色体的中心体横亘型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为24。

3. 下列关于RNA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可以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B. shRNA可以作为RNA干扰的工具C. 与DNA一样,都是双螺旋结构D. 决定RNA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是氨基酸序列答案:C RNA不同于DNA,其结构为单链,不是双螺旋结构。

4. 染色体显微分裂期的主要特点是()A. 染色体出现横纹B. 核仁分裂C. 同源染色体间中交换片段D. 染色体变厚膨大答案:D 染色体显微分裂期染色体变厚膨大,便于观察和研究。

5. 反义码子最终翻译成对应的氨基酸,在()A. rRNA上B. tRNA上C. mRNA上D. splicingRNA上答案:B tRNA上携带反义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在翻译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非选择题部分1. 请简要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及其意义。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包括化石记录、同源结构、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展示了生物物种在地质年代上的变化和发展。

同源结构则表明不同物种的共同祖先,存在共同的组织结构或器官特征。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分子生物学证据则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和蛋白质序列,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些证据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于解析生命奥秘和提高遗传学、适应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考点定位】样方法【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3.(•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名师点睛】明确种群数量变化会导致种内竞争,而环境资源有限是解题关键。

2019年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5种群数量的变化含

2019年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5种群数量的变化含

母题15 种群数量的变化【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Ⅰ卷)【母题原题】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母题来源二】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江苏卷)【母题原题】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2】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2】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2 种群和群落1.(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2.(2018·高考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A项错误。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故B项正确。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生物(三)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生物(三)附答案解析

绝密★ 启用前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生物(三)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器一般比较微小,通常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B.一般情况下,动、植物细胞中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C.物质进出细胞速率与其体积大小呈负相关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能进行独立的代谢2.下图为植物根尖某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1、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转录时,图示I、Ⅱ片段需要解旋B.a基因变为A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末端存在终止密码子D.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3.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1种疾病。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D.炎性甲亢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生的热量减少4.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

丙二酸与琥珀酸结构相似,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

为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实验设计。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实验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B.实验取材:大白鼠心肌细胞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C.实验分组:对照组加琥珀酸、实验组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D.观察指标: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5.皖北地区经采煤作业后,形成了许多塌陷区。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试题含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试题含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三者都含有DNA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4.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6.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A.250、500、0B.250、500、250C.500、250、0D.750、250、0二、非选择题:共54分。

第7~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1~1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7.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019年卷生物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9年卷生物高考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生物选择题选项符合题意。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1.下列关于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正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

完整版2019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及答案含1 3及答案

完整版2019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及答案含1 3及答案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一、选择题(每个小题 6 分,共36 分)1.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

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2. 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

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⑤除去了DNA 和mRNA 的细胞裂解液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3. 将一株质量为20 g 的黄瓜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 g,其增加的质量来自于()A. 水、矿质元素和空气B. 光、矿质元素和水C. 水、矿质元素和土壤D. 光、矿质元素和空气4.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5. 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 型。

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

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 )位于X 染色体上,含有基因 b 的花粉不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6.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a、b、 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2019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试卷版+详解版)

2019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试卷版+详解版)

2019年全国卷Ⅱ生物试题版解析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生物试题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A.脂质、RNAB.氨基酸、蛋白质C.RNA、DNAD.DNA、蛋白质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3.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

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 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

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 不变。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29.(8分)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断的弯曲程度(α角),测得数据如下表。

2019高考生物新资料版3.4.2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后限时功课

2019高考生物新资料版3.4.2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后限时功课

2019高考生物新资料版3.4.2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后限时功课1.种群的个体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环境条件往往是()A.充足的食物和充分的空间B.没有天敌和与之竞争的生物C.无污染,且种群基因库很稳定D.人工控制的理想实验室条件【解析】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条件。

“J”型曲线是一种理想化的增长曲线,往往只有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才能达到。

【答案】D2.中广网北京2017年5月23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新疆遭受到了严重的虫害侵袭。

在杀灭害虫时,如果我们杀死害虫总量的一半再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A.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C.保持数量不变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解析】从种群“S”型增长曲线看,约在K/2时,增长率最大。

所以,在灭鼠时,如果我们杀死害虫总量的一半,其增长率增大,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答案】A3.〔2017届·芜湖模拟〕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那么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以及种群增长率曲线所反映出的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是〔〕A.增长型和②B.衰退型和①C.增长型和④D.衰退型和③【解析】由图分析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为“S”型曲线,t1时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为K/2,此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答案】A4.(2017届·福州质检)为了保护珠江的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曲线。

开始阶段,环境条件优越,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试题(含解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解析】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方向。

【答案】 B2. 如图所示,乌鸦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种群在第3年前,λ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第3年到第6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第6年到第9年,虽然λ值增大,但依然小于1,所以第6年到第9年的种群数量依然逐渐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大的时间是第3年。

【答案】 D3. 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在bc段,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死亡率逐渐上升,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多。

图中曲线也显示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同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答案】 B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生物新资料版3.4.2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试题
1.〔2017·海南〕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假设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假设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析】该草地的面积为100hm2,为测定如此大面积草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随机选取假设干1m2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取其平均值即可。

【答案】C
2.〔2017·山东理综〕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 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

【答案】C
3.〔2017·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以下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比较,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答案】C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39.6,1920年~1925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答案】B
5.〔2017·重庆理综〕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以下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假设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那么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表达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解析】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那么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那么B表示甲种数量变化;根据组3,甲、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
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那么甲、乙对应曲线应为D、E。

〔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40天时,其达到K 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

〔2〕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

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表达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①D和E水平②B和F
6.〔2017·江苏)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组、组和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解析】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实验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需的知识点包括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血球计数板的使用等相关的知识。

此题关键是要抓住单一变量,实验中共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一个是培养液体积。

葡萄糖是作为酵母菌的营养物质;在密闭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培养液体积越大,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相对就会减少,酵母菌生长就受到抑制,这样分析对比可知①是B实验组、②是A实验组、③是D实验组、④是C实验组;在取样时要注意先摇匀后取样,后期样液应稀释后再计数;血球计数板应浸泡后冲洗,不宜用刷子直接刷。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此实验的变量,不熟悉实验的步骤,很容易做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