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实验报告[大三下学期] - 微波测量

合集下载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微波测量是指利用微波技术对被测物体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在300MHZ至300GHz之间。

微波测量广泛应用于通信、测距、雷达、卫星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波信号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进行实验,了解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实验主要依赖于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配合。

首先,发射器通过产生一个特定频率和幅度的微波信号,将信号输入到一个导波器(如开放式传输线)中。

信号在导波器中通过传播,并且可以根据特定的设计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

接收器用来接收由被测物体反射或传播过来的微波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关于被测物体的信息。

在微波测量中,由于微波的特殊性质,测距、测速和测向等参数可以通过对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进行分析来实现。

例如,利用多普勒频移原理,可以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利用相位差原理,可以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微波发射器:用来产生微波信号的设备;2.导波器:用来传输微波信号的导向装置;3.微波接收器:用来接收被测物体反射或传播过来的微波信号并进行参数分析的设备;4.被测物体:用来反射或传播微波信号的物体。

四、实验步骤1.连接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并对其进行相位校准;2.将被测物体放置在适当位置,调整微波接收器的位置和角度,以便接收到反射或传播过的微波信号;3.运行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记录并分析接收到的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等参数;4.根据参数分析的结果,计算并得出被测物体的测量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利用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对一块金属板进行了微波测量。

通过对接收到的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金属板的尺寸和位置等测量结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微波测量广泛应用于通信、测距、雷达、卫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微波测量实验报告报告题目: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测量学科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指导教师: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班级学号:一实验目的:1.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步骤以及测量方法。

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步骤。

3.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滤波器的实际端口性能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二实验内容:1.熟悉适量网络分析仪的控制面板和初始设置。

2.对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校准。

3.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测量。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初始设置:(1)开启RS公司生产的3GHz的矢量网络分析仪,按下Preset键初始还原。

(2)设置起始和终止等频率参数。

(3)Power BW A VG>>Bandwidth>>1KHz。

Average>>Factor>>10>>on。

(5)设置显示网格参数。

Scale>>Scale/div>>20dB。

22.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步骤:(1).按CAL键激活校准菜单。

(2).按“start cal”键进入下一级校准菜单。

(3).按“Two-Port- P1 P2”键,选择2端口校准,并进入下一级菜单。

(4).按“TOSM”键选择TOSM校准方式,选择正确的接头形式,以及正:确的校准件(Calibration Kit)型号(如图所示)a.在1端口接开路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开路OPEN”。

b.在1端口接短路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短路SHORT”。

c.在1端口接负载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负载LORD”。

d.在2端口接开路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开路OPEN”。

e.在2端口接短路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短路SHORT”。

f.在2端口接负载校准件接口,用鼠标点击“负载LORD”。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微波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3. 学会使用微波测量技术对微波元件的参数进行测试;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技术是研究微波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场特性及其与微波元件相互作用的技术。

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进行微波参数的测量。

矢量网络分析仪是一种高性能的微波测量仪器,能够测量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S参数)、阻抗、导纳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两个端口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进而分析出微波元件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2. 微波元件(如微带传输线、微波谐振器等)3. 测试平台(如测试夹具、测试架等)4. 连接电缆四、实验步骤1. 连接测试平台,将微波元件放置在测试平台上;2. 连接VNA与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校准;3. 设置VNA的测量参数,如频率范围、扫描步进等;4. 启动VNA,进行微波参数测量;5. 记录实验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通过扫频功率传输法,测量微波谐振器的Q值,得到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2)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耦合度;通过测量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与反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方向性;(3)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输出至副线的功率之比,得到传输损耗。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结果,分析谐振器的频率选择性和能量损耗程度;(2)根据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分析耦合器的性能指标,如耦合度、方向性等;(3)根据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结果,分析功率分配器的传输损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熟练掌握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微波元件的特性,为微波电路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的用途极为广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

微通常是指波长从1米(300MHZ)到1毫米(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其低频段与超短波波段相衔接,高频端与远红外相邻,由于它比一般无线电波的波长要短的多,故把这一波段的无线电波称为微,可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微的基本特性明显,如波长极短、频率极高、具有穿透性、似光性等。

基本特性明显使得微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

微技术不仅在国防、通讯、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当代尖端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如高能粒子加速器、受控热核反应、射电天文与气象观测、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离子体参量测量、遥感技术等方面。

近年来,微技术与各类学科交叉衍生出各类微边缘学科,如微超导、微化学、微生物学、微医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微技术是一门独特的现代科学技术,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传输系统的组成部分2、了解微工作状态及传输特性3、掌握微的基本测量:频率、功率、驻波比和波导波长二、实验原理:1.微的传输特性.在微波段中,为了避免导线辐射损耗和趋肤效应等的影响,一般采用波导作为微传输线。

微在波导中传输具有横电波(TE波)、横磁波(TM 波)和横电波与横磁波的混合波三种形式。

微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矩形波导管,通常采用的传输波型是TE10波。

波导中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描述波导管中匹配和反射程度的物理量是驻波比或反射系数。

依据终端负载的不同,波导管具有三种工作状态:(1)当终端接"匹配负载"时,反射波不存在,波导中呈行波状态;(2)当终端接"短路片"、开路或接纯电抗性负载时,终端全反射,波导中呈纯驻波状态;(3)一般情况下,终端是部分反射,波导中传输的既不是行波,也不是纯驻波,而是呈混波状态。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雷达、天文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基本的测量实验,探索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装置和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导波管、微波检波器、微波衰减器等。

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经由微波导波管传输到被测物体,再通过微波检波器接收并测量微波信号的强度。

微波衰减器用于调节微波信号的强度,以便进行不同强度的测量。

二、实验过程和结果1. 传输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分别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两端,调节发生器的频率和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发生器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相应增加,说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2. 反射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同一端,将导波管的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增加,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3. 干涉实验将两根微波导波管分别连接到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检波器上,将两根导波管的另一端合并在一起,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三、实验结果分析1. 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说明微波导波管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

传输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微波信号的传输损耗有关。

2. 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反射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反射信号的强度与输入信号的强度相关。

3. 干涉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干涉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与导波管的长度和微波信号的频率有关。

当导波管的长度等于微波信号的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现象最为明显。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我们对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利用相关的一系列仪器对微波的频率、功率、驻波比进行测量,掌握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微波传输系统的原理及组成,掌握微波的基本测量方法,达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微波的目的。

关键词微波、频率、功率、波长、驻波比正文微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微波技术的形成以波导管的实际应用为其标志,若干形式的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等)的发明,是另一标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微波技术得到飞跃发展。

因战争需要,微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雷达方面,由此而带动了微波元件和器件、高功率微波管、微波电路和微波测量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至今,微波技术已成为一门无论在理论和技术上都相当成熟的学科,又是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学科。

一、实验原理简析1.实验仪器与元件(1)固态信号源:固态信号源产生微波信号输出,实现内方波周制,由体效应管振荡器,可变衰减器,PIN调制器组成。

(2)选频放大器:主要用于放大微弱低频交流信号。

(3)驻波测量线:它是一段开有长槽的波导与一个可沿线移动的带有晶体检波器的探针和调谐机构组成。

(4)功率计:功率计由功率探头和指示器两部分组成。

主要用于功率的测量。

(5)衰减器:衰减器是一段波导,在垂直波导宽边并沿纵向向插入吸收片,使通过波的损耗达到衰减,可调节吸收片进入波导的深度以改变衰减量。

(6)匹配负载:匹配负载一般做成波导段的形式,终端短路,并包含有一些安置在电场平面内的吸收片,吸收片做成特殊的劈形以实现与波导间的缓变过度匹配。

(7)隔离器:是一种氧气非互易元件,具有单向衰减特性,即波从正面通过,衰减极小,而反面通过时衰减很大,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作用,使振荡器工作稳定。

(8)波导管:波导管是一种空心的、内壁十分光洁的金属导管或内敷金属的管子。

波导管用来传送超高频电磁波,通过它脉冲信号可以以极小的损耗被传送到目的地,特别适用于大功率微波系统。

南京大学微波测量实验实验六

南京大学微波测量实验实验六

实验六相移量的测量121180166 赵琛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波相移的定义及基本测量方法2 掌握用电桥法测量相移量的基本原理及测试技术二、实验原理参阅绪论1.3.3中的衰减测量与相移测量;1.4.3中的高频替代法有关电桥部分;1.5.2中的谐振式波长计部分。

参与第四部分YM1123标准信号发生器、选频放大器YM3892说明书。

1、衰减量与相移测量电磁波通过一微波器件时,其振幅及相位均发生变化,振幅的变化称为网络衰减,可用传输系数模|s21|表征;相位的变化即为传输系数的幅角。

微波器件相移量的定义为:在源和负载均匹配的条件下,输出端的传输波与输入端的入射波之间的相差即为器件的相移量φ21=arg b21=arg s21当上述匹配条件不满足时,器件两端的入射波与传输波之间的相角差就不仅与网络传输系数有关,亦与器件两端的反射系数以及源与负载的不匹配程度有关。

测量时所用频率越高,越要注意避免两路之间的杂散电磁耦合和串扰,不同功率对失配误差亦有不同影响。

2 高频替代法替代法是应用标准衰减器来测量微波器件衰减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信号源和指示器之间的某一位置接入一校准过的可变衰减器,将被测衰减器插入所引起的传输功率变化用标准衰减器衰减量的减小来替代。

由标准衰减器插入的不同位货,替代法又可分为高频替代、中频替代、低频与直流替代。

我们实验中主要采用高频替代法。

高频替代法通常可分为串联式和并联式两种,其基本框图如图。

串联替代时,在插入被测器件前,先将标准衰减器调整到适当的衰减量A1, 使检测系统指示某一基准电平,接人被测器件后,减小标准衰减器的衰减量至A2, 使检测系统的指示仍等于原来的基准电平。

于是,被测器件的衰减量便直接等于标准衰减器的衰减改变量:A = A1 —A2并联式电路采用一只两端口之间有良好隔离的分功率器(如魔T, 3dB 正交耦合器等) 将信号源输出等分为两个支路,其中一路接待测件作为测试支路:另一路中接有标准可变衰减器和标准可变相移器,为参考支路。

微波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微波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及设备,掌握微波测量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微波测量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微波测量技术基本原理(1)微波定义: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

(2)微波传播特性:微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

(3)微波测量方法:微波测量方法主要有反射法、传输法、干涉法等。

2. 微波测量设备(1)网络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网络的S参数、反射系数、驻波比等。

(2)频谱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调制方式等。

(3)功率计:用于测量微波功率。

(4)示波器:用于观察微波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度等。

3. 实训项目(1)微波反射系数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反射系数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2)微波驻波比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驻波比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3)微波功率测量①连接功率计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功率计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微波功率;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4)微波信号频谱分析①连接频谱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频谱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观察微波信号的频谱;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信号的调制方式、频率成分等。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微波反射系数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反射系数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2. 微波驻波比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驻波比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3. 微波功率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功率,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熟悉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各部分构件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微波测量系统常用的有同轴和波导两种系统。

同轴系统频带宽,一般用在较低的微波频段。

波导系统损耗低,功率大,一般用在较高频段。

一个完整的微波测量系统通常有信号源,测量装置和指示器三部分组成。

(1)微波信号源部份:它包括微波信号发生器,隔离器和功率、频率监视单元,信号发生器提供测量所需的微波信号,它具有一定频率和足够功率。

功率、频率监视单元是由定向耦合器取出一部分微波能量,经过检测指示来观察信号的稳定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为了减少负载对信号源的影响,电路中采用了隔离器。

(2)测量装置(即测量电路):包括测量线,调配元件,待测元件和辅助元件(如短路器,匹配负载),以及电磁能量检测器(如晶体检波器,功率计探头等)。

(3)指示部分(即测量接收器):指示器是显示测量信号与特性的仪表,如直流电流表,测量放大器,功率计,示波器,数字功率计等。

在本学期的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AV36580A矢量网络分析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作为测量仪器。

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①提供入射信号的信号源:信号源为激励被测器件,信号源必须在整个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内提供入射波。

被测器件通过传输和反射对激励波做出响应。

被测器件的频率响应通过信号源扫频确定。

测量结果受到多种信号源参数的影响,包括频率范围、功率范围、频率稳定度和信号纯度等。

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中广泛采用合成扫频信号源。

②信号分离器分离入射、反射和传输:信号分离网络分析仪的下一项任务是分离入射、反射和传输信号,从而测量它们各自的幅度和相位。

矢量网络分析仪均采用定向耦合器方法分离信号。

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微波基本参量测量【摘要】微波技术是一门独特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应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测量的方法。

对微波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与基本参量的测量,能使我们掌握微波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传播的特点,并且我们还能学会对功率、驻波比和频率等量的测量方法。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能熟悉功率计等实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物理学中对有关物理量的测量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微波、功率、驻波比、频率、测量【引言】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统称。

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

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

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

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

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微波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微波波长很短。

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能在微波波段制成方向性极强的无线系统,也可以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发射回来的微弱回波,从而确定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这使微波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雷达中。

第二.微波的频率很高 ,电磁振荡周期很短。

比电子管中电子在电极经历的时间还要小。

普通电子管不能用作微波振荡器、放大器和检波器,而必须用原理上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来代替。

第三.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正好处在微波波内。

用这特点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无线电物理学等尖端学科, 还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极为准确的分子钟与原子钟。

第四.微波可以畅通无阻的穿过地球上空的电离层。

微波波段为宇宙通讯、导航、定位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正文】本实验中,我们首先要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反射系数与驻波比。

反射系数的定义:波导出某横截面出的电场反射波与入射波的复数比。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熟悉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各部分构件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微波测量系统常用的有同轴和波导两种系统。

同轴系统频带宽,一般用在较低的微波频段。

波导系统损耗低,功率大,一般用在较高频段。

一个完整的微波测量系统通常有信号源,测量装置和指示器三部分组成。

(1)微波信号源部份:它包括微波信号发生器,隔离器和功率、频率监视单元,信号发生器提供测量所需的微波信号,它具有一定频率和足够功率。

功率、频率监视单元是由定向耦合器取出一部分微波能量,经过检测指示来观察信号的稳定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为了减少负载对信号源的影响,电路中采用了隔离器。

(2)测量装置(即测量电路):包括测量线,调配元件,待测元件和辅助元件(如短路器,匹配负载),以及电磁能量检测器(如晶体检波器,功率计探头等)。

(3)指示部分(即测量接收器):指示器是显示测量信号与特性的仪表,如直流电流表,测量放大器,功率计,示波器,数字功率计等。

在本学期的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AV36580A矢量网络分析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作为测量仪器。

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①提供入射信号的信号源:信号源为激励被测器件,信号源必须在整个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内提供入射波。

被测器件通过传输和反射对激励波做出响应。

被测器件的频率响应通过信号源扫频确定。

测量结果受到多种信号源参数的影响,包括频率范围、功率范围、频率稳定度和信号纯度等。

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中广泛采用合成扫频信号源。

②信号分离器分离入射、反射和传输:信号分离网络分析仪的下一项任务是分离入射、反射和传输信号,从而测量它们各自的幅度和相位。

矢量网络分析仪均采用定向耦合器方法分离信号。

微波测量专题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微波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测量技术。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测量理论。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是指对微波频率、功率、相位、阻抗等参数的测量。

微波测量通常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进行,VNA可以测量微波系统的S参数,通过S参数可以计算出微波系统的各种参数。

三、实验设备1.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2. 微波信号源3. 微波功率计4. 微波传输线5. 微波元件(如衰减器、定向耦合器、滤波器等)6. 微波测试平台四、实验内容1. 微波传输线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衰减和反射系数。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传输线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传输线的S11和S2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衰减和反射系数。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传输线理论。

2. 微波元件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元件的插入损耗、隔离度和方向性。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元件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元件的S21、S12、S31和S4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元件的插入损耗、隔离度和方向性。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元件理论。

3. 微波系统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系统的增益、带宽和线性度。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系统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系统的S2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系统的增益、带宽和线性度。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系统理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波传输线测量结果-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衰减为0.1dB/m,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反射系数为0.02,与理论值相符。

2. 微波元件测量结果- 实验测得微波衰减器的插入损耗为1dB,与理论值相符。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测量实验报告课题:微波射频测量技术基础姓名:学号:班级:学院:实验一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熟悉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各部分构件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线和校准元件或测量元件。

各部分功能如下:1)矢量网络分析仪:对RF领域的放大器、衰减器、天线、同轴电缆、滤波器、分支分配器、功分器、耦合器、隔离器、环形器等RF器件进行幅频特性、反射特性和相频特性测量。

2)同轴线: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校准元件或测量元件。

3)校准元件:对微波同轴侧量系统进行使用前校准,以尽量减小系统误差。

测量元件:待测量的原件(如天线、滤波器等),可方便地通过同轴线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连起来。

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1)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面板组成图如下所示:各部分功能如下:(1)CRT显示器显示仪器当前工作状态和测试结果。

(2)BEGIN (开始)在测量放大器、滤波器、宽带无源器件、电缆等被测时能快速、简便的配置仪器,可引导用户完成初始步骤,根据用户的选择自动配置仪器。

(3)ENTRY(数据输入)数字键、旋轮和上下键,用于数据输入。

(4)SYSTEM (系统功能)SAVERECALL:存储或调用数据。

HARD COPY:打印或者存储测量曲线、数据。

SYSTEM OPTIONS:系统选项。

(5)PRESET(复位)复位仪器。

(6)CONFIGURE (配置)SCALE:设置垂直方向的分辨率和参考位置等。

DISPLAY:显示设置。

CAL:校准菜单。

MARKER:频标功能键。

FORMAT:数据显示格式。

AVG:平均功能设置和中频带宽设置。

(7)SOURSE (源)FREQ:频率设置。

SWEEP:设置扫描方式、扫描时间。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电磁波技术,它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功率传输特性,探索微波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一: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信号发生器、一根微波传输线和一台微波功率计。

首先,我们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微波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功率计。

接下来,我们调节微波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并通过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与频率密切相关。

当微波信号的频率增加时,传输线上的功率损耗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微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传输线的阻抗匹配、衰减和反射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传输线的特性和工作频率来选择合适的传输线,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实验二:微波功率传输特性在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信号发生器、一根微波传输线、一台微波功率计和一个负载。

首先,我们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微波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负载。

接下来,我们调节微波信号发生器的功率,并通过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在传输线和负载上的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的传输特性与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程度密切相关。

当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较好时,微波功率能够有效地传输到负载上,并且功率损耗较小。

然而,当功率和负载的阻抗不匹配时,微波功率会发生反射和衰减,导致功率损耗增加。

因此,在微波电路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问题,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

实验三:微波的应用微波技术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微波信号可以传输大量的数据,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在雷达领域,微波信号可以用于探测和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

在医疗领域,微波信号可以用于医学成像和治疗,如MRI和微波消融术等。

微波的测量 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 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在现代通信、雷达、无线电频谱分析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测量微波信号的参数是了解和分析微波系统性能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量,探究微波的特性和性能,并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一:微波信号的频率测量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频率计来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

首先,将微波信号源与频率计连接,并设置频率计的测量范围。

然后,调节微波信号源的频率,记录频率计的测量结果。

通过多次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微波信号的频率范围和频率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频率在特定范围内波动较小,表明微波信号源的频率稳定性较好。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符合统计规律。

这些结果对于微波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二: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是衡量其强度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功率计来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

首先,将微波信号源与功率计连接,并设置功率计的测量范围。

然后,调节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记录功率计的测量结果。

通过多次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微波信号的功率范围和功率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功率与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呈线性关系,即功率随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功率分布呈正态分布,表明微波信号的功率稳定性较好。

这些结果对于微波系统的功率控制和传输性能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三:微波信号的衰减测量在微波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传播介质和传输线的损耗,信号的强度会逐渐减弱。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衰减器来模拟微波信号的衰减情况,并使用功率计测量衰减后的微波信号的功率。

通过调节衰减器的衰减量,我们可以探究微波信号的衰减规律和衰减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衰减与衰减器的衰减量呈线性关系,即衰减随衰减量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衰减程度与传输介质和传输线的特性有关,不同介质和线路的衰减程度不同。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2.学习使用微波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测量;3.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衰减和反射特性。

二、实验仪器1.微波发射器2.微波接收器3.微波衰减器4.微波定向耦合器5.微波功率表6.射频信号发生器7.微波频率计三、实验原理1.微波信号的产生:通过射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

2.微波衰减实验:通过微波衰减器来调节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不同衰减设置下微波功率表的读数,从而了解衰减器的功率测量特性。

3.微波定向耦合器实验:通过微波定向耦合器,将微波信号分为一定比例的前向和反射波,测量两者的功率比值,了解其分配特性。

4.微波传输和反射实验:通过改变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接收信号的功率,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反射特性。

四、实验步骤1.将实验仪器连接好,并进行校准和调试。

2.使用射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设置频率和功率。

3.通过微波衰减器调节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不同衰减设置下微波功率表的读数。

4.使用微波定向耦合器将微波信号分为前向和反射波,并分别测量两者的功率。

5.改变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接收信号的功率。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微波衰减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衰减设置(dB),功率表示数(dBm)------------,--------------0,-1010,-2020,-3030,-40通过绘制功率-衰减设置的曲线图,可以得到微波衰减器的功率传输特性。

2.微波定向耦合器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前向功率(dBm),反射功率(dBm)-------------,--------------10,-20-5,-25-8,-22-11,-19通过计算前向功率与反射功率的比值,可以得到微波定向耦合器的功率分配特性。

3.微波传输和反射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距离(cm) ,接收功率(dBm)---------,-------------10,-2020,-3030,-4040,-50通过绘制功率-距离的曲线图,可以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反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波测量XXX 161120xxx 物理学院一、引言微波检测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回波信号来判断、获取需要的信息。

介电常数是表征地物介质内部特征最重要的参数,回波信号的参数大小完全取决于介电常数。

因此,对微波技术检测介电常数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微波开路和短路的含意和实现方法。

2、掌握测量材料微波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微波测试系统元部件的作用。

三、实验原理1) 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它在通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量子电子学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微波的研究方法和测试设备都与无线电波的不同。

从下图可以看出,微波的频率范围是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因此它兼有两者的性质,却又区别于两者。

与无线电波相比,微波有下述几个主要特点:1、波长短(1m—1mm):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利用这个特点,就能在微波波段制成方向性极好的天线系统,也可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为雷达定位、导航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

2.频率高:微波的电磁振荡周期(10-9一10-12s)很短,已经和电子管中电子在电极间的飞越时间(约10-9s)可以比拟,甚至还小,因此普通电子管不能再用作微波器件(振荡器、放大器和检波器)中,而必须采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

另外,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和微波测量设备的线度与波长具有相近的数量级,在导体中传播时趋肤效应和辐射变得十分严重,一般无线电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都不再适用,也必须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元件(波导管、波导元件、谐振腔等)来代替。

3.微波在研究方法上不像无线电那样去研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是研究微波系统中的电磁场,以波长、功率、驻波系数等作为基本测量参量。

4.量子特性: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6~10-3eV,而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也正好处在微波波段内。

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来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准确的分子钟,原子钟。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5.能穿透电离层:微波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越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为卫星通讯,宇宙通讯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途。

综上所述微波具有自己的特点,不论在处理问题时运用的概念和方法上,还是在实际应用的微波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上,都与普通无线电不同。

微波实验是近代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对于涂覆在金属平板(假定其为理想导体,下同)表面的单层吸波材料,空气浴涂层界面出的输入阻抗为:tℎ(γd)Z=Z0√μγεγ其中Z0√μ0=377Ω代表自由空间波,γ是电磁波在涂层中的传播常数,d是吸波ε0涂层厚度,μγ,εγ分别为涂层的相对磁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

当电磁波有空气向涂层垂直入射式,在界面上的反射系数为:Γ=Z−Z0Z+Z0以分贝(dB)表示的功率反射率为:R=20lg|Γ|对于多层涂覆,电磁波垂直入射到第n层是,其输入阻抗为:Z n=ηn Z n−1+ηn tℎ(γn d n)n n+Z n−1tℎ(γn d n)其中,ηn=√(μn′−jμn′′)/(εn′−jεn′′)是第n层的特性阻抗,γn= jω√(μn′−jμn′′)/(εn′−jεn′′)是第n层的传播常数,d n为第n层的厚度,Z n−1为第cn-1层入射面的输入阻抗。

理想导体平板的输入阻抗为0,最外层的输入阻抗可以通过迭代法得出,从而得到反射率。

由此可见,无论是单层涂覆还是多层涂覆,测出各层材料的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及其与频率的关系是关键。

网络分析仪今年已较多地用于测量材料微波波段的μr,εr,但其价格较高。

我们在此介绍一种基于测量线的波导测量装置,用其测出开路,短路二点阻抗,推算出μr和εr。

在微波测量中,是通过驻波的测量来得到阻抗。

对上图所示的测量装置,可以用如下图所示的传输线模型进行分析。

以eγz表示入射波,e−γz表示反射波,γ=α+jβ为传播常数,入射波电压振幅与电流振幅之比为+Z c,反射波此比值为−Z c,坐标为z点的电压复振幅与电流复振幅之比称为该店输入阻抗,简称该点阻抗Z(z),即:Z(z)=U(z)I(z)=Z c eγz+ΓL e−γzeγz−ΓL e−γz=Z c Z L+Z c tℎγzZ c+Z L tℎγz其中,ΓL是负载上的电压反射系数,可以推得:ΓL=Z L−Z cZ c+Z L=|ΓL|e jϕL 坐标为z点的电压反射系数:Γ(z)=U r(z)U i(z)=U rL e+γzU iL e=ΓL e−2γz=|ΓL|e−2γz e−j(ϕL−2βz)=|ΓL|e jϕ(z)其中|Γ(z)|=|ΓL|e−2αz,ϕ(z)−ϕL=2βz,又推得:Z(z)=Z C1+ΓL(z)1−ΓL(z)当线上有两点z1和z2,z1−z2=l,两点阻抗分别为Z1,Z2,则:Z2=Z C Z1+Z C tℎγlZ C+Z C tℎγl 定义驻波最大点与最小点电压之比为电压驻波比:ρ=eγz maxeγz min ∗1+|Γ(z max)| 1−|Γ(z min)|当终端短路时,即Z L=0,样品输入端面向终端的等效阻抗为:Z1短=ZC介质tℎγl介质Z1也是空气波导的负载阻抗,其中ZC介质是介质波导的特性阻抗,l介质是测量样品的厚度。

当终端接上四分之一波导波长长度的短路线时,从B端向右看B处的阻抗为:Z B=Z C Z L+jZ C tan⁡(k gλg/4) c L g g此时Z L=0,k g=2πλg ,因此Z B=Z C tanπ2→∞,B端等效开路。

于是,样品输入端面向终端的等效阻抗为:Z1开=ZC介质tℎγl介质同时,在距离样品输入端面D的驻波最小点处阻抗是:Z(D)=Z C Z1+jZ C tan⁡(k g D) Z c+jZ L tan⁡(k g D)由此得:Z1=Z C 1−jZ CZ(D)tan⁡(k g D) Z CZ(D)−jtan⁡(k g D)得:Z C Z(D)=1−Γ(D)1+Γ(D)=1−|Γ|e jϕ1+|Γ|e jϕ在驻波最小点e jϕ=e j(2n+1)π=−1,所以Z C Z(D)=1+|Γ|1−|Γ|=ρ由此得:Z1 Z C =1−jρtan⁡(k g D)ρ−jtan⁡(k g D)可见测出驻波比ρ即可得Z1Z C 。

对于柱状波导中的TE波,Z C=jωμγ,因此介质波导的ZC介质=jωμ0μrγ,空气波导的Z C≈ωμ0k g,因此,μr=−jλg2πγZC介质Z C得:ZC介质Z C =√Z1短Z C∗Z1开Z C⁡⁡γ=1l介质arctℎ√Z1短/Z CZ1开/Z C分别测出终端短路和等效开路两种状态的驻波比ρ,即可得到μr值。

在介质波导中,k c2=ω2με+γ2=k02μrεr+γ2因此,εr=k c2−γ2k02μr =(λ02π)2(2πλc)2−γ2μr其中λ0为自由空间波长,λc为波导截止波长。

从以上分析显而易见这种开路、短路两点法测量比较简便,可以同时的到μr和εr,且不需解超越方程。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测试系统如图所示,用微波源的等幅波,外调制用1KHz的方波,以提高稳定度和测量精度。

2) 实验步骤1. 调节微波测试系统,选择好工作频率,测试系统处于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极化衰减器置于0.5dB)。

2. 测量待测材料厚度和波导板厚度。

3. 参考点位置的测量,测量线终端短路,用等指示法测得终端短路时最小点的位置作为参考点d。

测量波导波长,与频率计划的频率计算出的波导波长比较误差。

4. 短路测量材料参数。

将材料片和短路板接入测量线的输出端,用等指示法测得最小点的位置和最小点的藕合电压放大值,用精密衰减器,用替代法测得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替代分贝数。

5. 开路测量材料参数。

将可调短路活塞置于λg/4的位置使活塞波导口呈开路状态,与材料一片并接入测量线的输出端,与上相同测量开路状态下驻波最小点的位置,最小点位置上耦合电压的放大值与最大值的替代量。

6. 用测得的数据输入程序计算出μr和εr 。

7. 改变微波频率f,测量μr和εr与频率f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1) f=6GHz1.参量2.波导波长λg的测量从而可以求的波导波长λg=64.00mm。

3.开短路测量参数短路状态:开路状态:从而可分别求得其驻波比为15.8及19.77。

利用原理部分所推公式,求得材料的微波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分别为:μr=−0.379+0.122ⅈεr=−15.980−19.711ⅈ2) f=5.5GHz1.参量2.波导波长λg的测量从而可以求的波导波长λg=72.8mm。

3.开短路测量参数短路状态:开路状态:从而可分别求得其驻波比为23.9及48.2。

利用原理部分所推公式,求得材料的微波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分别为:μr=−1.588−0.176ⅈεr=−0.108−0.003ⅈ六、思考题1. 本实验测得材料的μ和ε其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答:1.微波信号源输出的信号不完全稳定。

2.由于实验中的驻波并不完美,在最值读取时有一段变化极为缓慢的过程,这对最值及距离的测量都会造成误差。

2. 微波吸收材料要提高吸波性能,对μ和ε有何要求?答:从功率反射率R与μ和ε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的比值要与相应电磁波的频率匹配,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吸波性能。

七、参考文献1、黄润生等,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