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冲突·缝合——从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看知识分子与革命关系
再论郭小川诗作中的_战士情结_尹宝茹
“战士” 一、 战士与诗人身份认同纠结中的
郭小川少年“过早的同我们的中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 。十六岁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参加地下党的民 忧患 # " % ” “七七事变 ”参加八路军, “开始 ”了革命生 族解放先锋队。 活。之后随军转战。郭小川和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穿梭 于战火硝烟之中。他们是一个个战士,而且首先是一名战 “战士情结 ” 士。 在他们身上是深根蒂固、 融于血液的普遍的 “战士 ” 情结, 是他们介入历史的殊荣。它既是一种真正的实
方 , 纵然离开了战斗的岗位, 却不甘心失掉战士的尊严。 ” 女 “ 让我把大衣皮领提得 性性别是女主人公努力遮蔽的对象, (自 更高些吧, 风雪呀, 你也辨不出我是女是男。” 努力使女性 “成为耻辱的头衔 ” “我 ” “不含糊的战士 ” 己) 不 , 只是一个 。 而诗中年轻的男性战士主人公,却在惨烈的战争表现出 了另类特征(不同于十七年文学作品高大全光辉照人的英雄 战士形象 ) 。他们一般具有女性阴柔清秀的外貌,忧郁的表 《白雪的赞歌 》 情。 中面带忧伤困惑的医生。女主人公与医生 “医生的眼光 , 它是那样困惑又那样忧 第一次见面这样写到: 伤!呵,这肩膀很宽的精壮的汉子,好象缺少一种男性的力 “姑娘般的 量。 ” 当面对主任病情恶化时表现的是忧伤哭泣,
郭小川以其奉献于当代诗坛的大量战歌和与 “ 四人帮 ” “战士诗人 ” 的不屈斗争闻名于诗坛, 并赢得了 的称号。可是 “战士 ”实不足于概括郭小川复杂的心路历程。 “郭小川的公 众形象主要是一个战士诗人,他活着时抛给世间的多是昂扬 与奋发,是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梦想。然而真实的他确 是如此吗?我们觉得不是 # $ % 。 ”
!"#$ "% &’" ()*"+,’*% - . “ /"01)$# 2"340$56 )% 7). 8"$9#:
恋爱与革命的融合与消解——评郭小川的长篇爱情叙事诗
郭小川深知一个人哪怕是蕈命者 的生活 中爱情都是
不 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因此 他 突破 当时爱情 题材基
本被列 为禁 区的文 学语境 , 胆将爱 情引入 自己的创作 大 中, 为当 时的文 坛特 别是 诗歌领 域输 入 了新鲜 的 活力 。 同时诗人更深深懂得 在革命 战争 的历 史背景 下 , 年人 青 的爱情 、 运注定要 和这个 特殊 的时代 、 命 和革命 发生深刻 的联 系。在这种联系 中既有着相辅相成 的融合 、 升 , 提 同 时也会充满深刻 的矛盾和尖锐 的冲突。 郭小川在他 的叙事诗 中真实而深刻地反 映 了革命与 恋爱之 间的复 杂关 系。《 深 的山谷 》 深 中的故 事发 生在 抗 日战争初期 , 一对青年男 女在去延 安的路上相 遇相爱 , 男 主人公 为大刘 的美 丽单 纯所倾 心 , 大刘则 被男 主人公 的外貌 和气 质风 度所 吸引。他们 的爱情 热烈 奔放 , 因为 革命 的共 同愿望使两 个青年 人走 到 了一起 , 革命 成 了他 们 的红娘 , 在初到延安 的 日子里他们 幸福地相爱着 。《 白 雪 的赞 歌》中的于植 和丈 夫 的爱情 在 战争 中更 加坚 定 。 更加甜蜜 , 革命考验了他们 的爱情 , 也最终成 就 了他们 的 爱情 。《 严厉 的爱 》 讲述的是另一 种爱 情 , 兰是 一个 战 王 士的遗孀 , 但是战争又让她在为邵虎输血 、 治病 中与他相 识并产生感情 , 最终得 到了另一段爱 情 , 革命 使她完成 了 爱情之 花的第二 次绽放 。在这三 种爱情 经历 中 , 革命都
《 深的山谷》 深 中的男青年 的 自杀结局 、 《白雪 的赞歌》中 的医生 的匆匆离 去 , 是这种 创作 模式使 然。除 了安排 都 与革命规范相违背 的人物 的离去 , 每在爱 情 的渴 望强 每 烈 冲击革命话语 的关 键时刻 , 人总会 安排 一个坚 定 的 诗
焦虑的合谋与无声的拮抗——论90年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阵营的合与分
“知识分子写作”或是“个人写作”阵营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内部千差万别。
仅就“知识分子写作”阵营的诗人来说,他们之间的不同点要比相同点更显著,在有关“知识分子精神”、诗歌伦理与诗歌美学、具体诗歌展开的诗艺和语言等诸多问题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对立”。
[1]泾渭分明的阵营划分导致了评论家只看重“流派”“主义”式的批评,缺少了对流派内部以及具体诗歌的文本细读式的解析,诗人的个性被淹没在流派的冲突之下,被共性所掩盖。
直到今天,对90年代先锋诗歌的研究依然以“知识分子”和“民间”的分裂和争论为主,而缺少“老老实实地对诗歌文本作些具体的分析,包括具体到某首诗的细读式批评”。
[2]本文试将目光重新投向阵营内部和诗人个体,讨论“知识分子阵营”中诗人们的合与分的原因,以图对阵营式整体批评研究进行补充。
焦虑的合谋与无声的拮抗汪晓慧【作者简介】汪晓慧(1995-),女,浙江台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论 0年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阵营的合与分合流:金钱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承传”王家新曾认为,“知识分子写作”作为一个流派或群体从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些在艺术上十分独立、在写作上各不相同的具有知识分子精神和严肃写作态度的诗人。
前半句话是否成立暂且不论,但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臧棣、孙文波、张曙光、肖开愚、钟鸣、张枣等“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之间,在历史现实承担、时代意识、诗歌美学以及诗艺具体展开等方面并不具有共同认可的一致趋向,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对立。
串联他们的其中一条线索便是上文王家新提到的“知识分子精神”:尽管这些诗人在诗学和具体创作上志趣各异,但这“与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来写作诗歌并不矛盾”。
“知识分子精神”的内涵是不断演变的。
1988年,西川、陈东东等人“以知识分子态度、理想主义精神和秩序原则为宗旨”创办了《倾向》诗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精神”这一诗歌命题。
正如《倾向》倡导的那样:“对于诗歌写作的这种认识,是基于诗人们的理想主义信念和应当得到提倡的知识分子精神的”[3]。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考点手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精读篇目诗歌考点21 望星空(★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作者:郭小川,著有诗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
1、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本诗的主题意蕴《望星空》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
全诗共有23考点多行,分为四章,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
全诗吟咏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对人类的生命想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
2、分析本诗在结构及手法上的艺术特点全诗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取得了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考点22 有赠(★★★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论述)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
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述本诗的主题意蕴《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
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
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评郭小川的长篇叙事诗创作
评郭小川的长篇叙事诗创作郭小川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的教导下,郭小川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这样的早期教育,不仅为他日后诗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于他思想个性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使他迅速地选择了为国为民的人生道路,同时知识分子的气质又使得他在面对社会政治风云变幻时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坚持进行个人化的思考,而这也正是他的五首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长篇叙事诗得以创作问世的重要原因。
在诗作中,他从个人的切身经历出发,展示并思考着知识分子在斗争年代投身革命的艰难历程和矛盾心态。
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是郭小川长篇叙事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思想光芒的突出表现。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马克斯?韦伯就把知识分子定义为那些“因为其赫然成就而被誉为‘文化魂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领袖”。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也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是“每一个时代的批判性良知”。
班达也将知识分子定义为“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
虽然这些定义的表述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从中至少可以归纳出知识分子的两大特点: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自觉的社会良知。
因此,知识分子既要献身于知识真理的探求,还要积极投身社会,敢于批判、勇于承担。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参与社会政治的自觉要求:在我国古代,代表知识分子的“士”或者通过充当门客、四处游说来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通过科举考试直接进入社会政治权利之门来发挥参政作用;在国将破家将亡的战争年代里,觉醒的知识分子更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民族的前途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革命,成为革命的启蒙者和先锋队。
《白雪的赞歌》中的医生和于植、《深深的山谷》中的男女主人公等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走进革命队伍的,革命是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求,也是他们参与社会、体现自身价值、表达自己理想的最重要的形式。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杨 洋1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
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
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
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
“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
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103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
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
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
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
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
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心史复调论郭小川三首叙事长诗及诗人命运
其次,礼义之美还体现在执法过程中。中国古代法制强调执法者的道德修养, 要求他们以德治国,而非以罚代刑。同时,中国古代法制也强调社会公德和家庭 伦理,如孝道、悌道等。这些道德规范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实施和审判。
二、刑罚谦抑
与中国古代法制强调礼义廉耻相反,其刑罚也具有谦抑特点。在古代中国, 刑罚被认为是最后一道防线,其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在《一个和八个》中,郭小川通过讲述一个被错误地判定为反革命的八路军 战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敬和对战斗精神的赞美。这首诗充 满了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斗气息,展现了郭小川作为一位革命诗人的坚定信 仰和崇高追求。
总的来说,郭小川的三首叙事长诗不仅展现了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复调表 达,也呈现了诗人自身的命运抉择。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道德要求,同时也面临着个体与革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 突既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选择。
在家庭方面,张洁的作品突出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在《爱,需要学习》中, 主人公经历了夫妻关系的种种波折,最终明白了家庭责任的重要。《爱的涟漪》 中的主人公则通过不断的努力,消除了家人之间的矛盾,维系了家庭的和谐。
事业方面,张洁的作品强调了事业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敲门》中 的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事业理想。《心之舞》则展示了主人公 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和选择,突显了事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塑造一 位医生形象,展现了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矛盾。这位医生是那个 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柔弱,还不是员,但他的诚实敬业、同情和帮 助他人以及投身革命战场都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他理智地离开, 最终成全了革命者的爱情的坚贞。
革命话语中的诗性延展
革命话语中的诗性延展郭小川50年代的叙事诗着力体现了个人在走向革命的过程中内心所产生的困惑和挣扎。
在《白雪的赞歌》和《深深的山谷》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中则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在面对爱情与革命的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爱情因其私性本质往往不能完全裹挟于革命的集体话语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交叉的状态。
郭小川将人性置于革命与爱情这对微妙的张力场内,去触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悸动。
本文将从叙事诗的抒情特质来发掘其个人话语对革命话语的消解。
一、个人化的抒情场景我国自古就有“诗缘情”的论述,并形成了抒情言志的传统。
郭小川在他的叙事诗中十分注重对抒情场景的设置。
他说“所有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离开这一点,所谓‘写景’就不但是累赘,而且会损害健康的思想感情。
可是,没有典型环境的描写,甚至没有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景的描写,往往不利于抒情的,是会影响思想的深刻性的。
”[1]郭小川笔下的抒情不是空中楼阁。
这些抒情性场景就如同叙事诗的和弦,在与情节和主旨的配合下,演绎出一首首和谐的乐曲。
同时抒情性场景也是诗人的一对谨慎的触碰时代与个人话语的触角。
1.寻找潜在的自我:夜的幽闭下心灵的呼吸夜与昼在郭小川的叙事诗中具有隐喻色彩。
他将人物内心的挣扎置于夜的背景下,书写不被主流认可的个人话语,从而违拗了时代对于标准化、单一化叙事的要求。
“白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为着革命的需要喊着统一的口号,就像土墙上的标语,它既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时代中每个人的。
个人的独特性被完全抹杀。
而作为一名一直在追求独特性的诗人,这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诗人将自己的笔触伸向黑夜,在夜的宁静中去寻求内心的声音。
夜与昼的同在,正是郭小川身跨“战士”与“诗人”二职的矛盾外化。
在《深深的山谷》中,沉沉的冬夜里女主人公大刘在温暖的小屋里讲述了自己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的爱情故事。
爱情在它绚烂之时也有如晚霞般柔和的色彩,如梦如幻。
正如两人在延河边的甜蜜记忆。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
郭小川诗集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1960年代,他又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善于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难能可贵。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形式进行了不断进行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被称为新赋体的系列作品气势磅礴,挥洒自如,独具风采。
因为郭小川作品一般篇幅较长,篇幅所限,就选他三首代表作以飨读者。
祝酒歌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财主醉了,因为心黑;衙役醉了,因为受贿;咱们就是醉了,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肺。
祖国情呀,春风一般往这儿吹;同志爱呀,河流一般往这儿汇。
党是太阳,咱是向日葵。
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
国家的任务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击队。
骏马哟,不用鞭催;好鼓哟,不用重锤;咱们林区工人哟,知道怎样答对!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
草原上的骏马哟,最快的是乌骓;深山里的好汉哟,最勇的是李逵;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目标远,大步追。
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
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诗歌创作概况(一)诗人构成“五四”以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派,在进入50年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上“隐失”。
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如九叶诗人;另一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如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这样“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有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梁宗岱、孙毓堂、吴兴华、林庚、徐迟、王亚平这些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文坛,如七月诗人。
主要诗人:一类是以力扬、袁水拍、吕剑、方敬、李季、闻捷、阮章竞、张志民、柯仲平、严辰、公木、魏巍、沙鸥、方冰、蔡其矫、贺敬之、郭小川等继承新诗的革命传统的第三代诗人;—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像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高平、流沙河、孙静轩等,其中有的加人了军队,其创作显示了与前述诗人不同的特点。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起点,本期诗歌创作是以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歌颂为发端的。
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和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是这一历史性的颂歌的开篇之作。
还有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冯至的《我的感谢》、柯仲平的《我们的快马》、田间的《天安门》、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王莘的《歌唱祖国》、石方禹的长篇抒情诗《和平的最强音》、阮章竞的《祖国的早晨》等。
这同时也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在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歌颂,也便成了本期诗歌一个普遍的艺术风气。
1、50年代中前期以后的诗歌创作50年代中前期以后,诗歌创作开始日渐活跃起来。
郭小川长篇叙事诗创作的复杂语境
郭小川长篇叙事诗创作的复杂语境郭小川的五部长篇叙事诗都创作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国家政治对文学进行强势干预和规范的关键时期。
1957年6月,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等展开批判,自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序幕。
195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国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运动。
文艺界是当时政治运动的晴雨表,作家协会作为文艺界的重要机构,为了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在内部进行着广泛而频繁的斗争。
这场运动不仅剥夺了大批有才华、有思想的作家的创作权利,而且严重影响了当时及后来广大作家的创作心态和生存状况,他们在创作中普遍变得谨小慎微起来。
经过这次运动,“主流文艺思想已经没有真正的挑战者”。
“反右派”运动以后,1958 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但由于经验不足和骄傲自满的情绪,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对各项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种泛滥的情绪在文艺工作中,也表现出了严重的浮夸和“左”的偏差。
把文艺当作政治的附庸和奴仆,助长了公式化、概念化、粗制滥造的风气,妨碍了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发展。
此后的1959年夏季又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文艺界一方面继续号召“创作大跃进”,另一方面又掀起了一个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浪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文艺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纳入政治问题,在当时的文坛建立起相对一体化的政治权力话语,许多作家都成为时代的鼓手和政治的代言人,文学完全屈从于政治的风气在当时的文坛全面形成。
郭小川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他的言行、思想、创作不可能不受到这些政治运动的影响和规范,甚至他还成为这些政治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人。
但是,我们阅读他的长篇叙事诗却更强烈地感受到的是一个作家试图在“共鸣”的时代发出自己异样声音的艰苦努力。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郭小川是中国知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在其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矛盾的
情感。
这种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既是郭小川创作的特色,也是其内心世界的体现。
郭小川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同时融合了诗和散文的元素。
例如,在其
代表作《童年》中,他写到了自己懵懂的童年记忆,温馨而感人。
然而,在这温馨中,也
掩盖着一丝悲伤和疑惑。
这种矛盾情感不仅被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中,还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例如,在《童年》中,郭小川运用了大量的短语、句子,使作品既像诗又像散文。
这种矛盾情感来源于郭小川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探索和内心的矛盾。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热情和爱。
例如,在他的诗歌《钟楼留言》中,他写道:“你是水,我是渴。
/你是石,我是路。
/你是风声,我是月色。
/你是每一节,我是早晨。
”这种对于生命之美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熠熠生辉。
然而,郭小川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世界和人性
的质疑和追问。
例如,在他的小说《上海伦敦范儿》中,他通过描述一个寻找自我和人生
意义的年轻人的经历,表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反思。
他质疑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荒唐,并借此探寻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既源于他的创作特点,也源于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文学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性世界,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的
认识和品味。
撕裂的灵魂与焦虑的心曲———《白雪的赞歌》与《深深的山谷》对比阅读
撕裂的灵魂与焦虑的心曲———《白雪的赞歌》与《深深的山谷》对比阅读作者:王静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阅读郭小川写于1957年的两首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叙事诗《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我们可以看出革命集体主义的价值伦理与诗人个体主义的价值伦理之间的抵牾。
本论文将从叙事诗的人物设定、女性心理、叙事声音三个角度,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以探讨这一时期郭小川内心的焦灼和反思,以及作为一个诗人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郭小川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焦虑《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是郭小川写于1957年的两首长篇叙事诗,这两首诗在叙事内容、角色设定、叙事声音等诸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可以说,这两首诗是郭小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心矛盾和灵魂焦虑的展现,渗透着作为政治官员与作为心灵诗人的两种不同价值伦理的抵牾,同时也浓缩着那个年代追求革命的左翼知识分子的苦涩记忆。
一两首叙事诗在叙事内容上具有相似性。
首先,他们都设置了一女二男的三角关系。
《深深的山谷》中女主角大刘,跟一个有着“一双锐利的大眼睛”的“不平凡”的知识分子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恋,但最终大刘的丈夫却是有点粗暴的指导员;《白雪的赞歌》中的女主人公于植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并在丈夫被俘之后依然矢志不渝地等待他回来。
但是,在两年的等待过程中,她和知识分子医生之间产生了暧昧微妙的感情。
其次,这样的三角关系并没有复杂纠结的感情抉择,甚至没有任何比较、衡量。
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的从来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在《深深的山谷》中,大刘的确曾经深爱着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否认两人的感情:“我们的爱情也曾经开满了鲜花,/他的持久的炽热的热情,/简直把我的整个身心融化。
”但是,当她安慰因感情创伤而痛苦的小云时,她却把自己的爱情称作“沉迷”和“耻辱”:“也许,你以为我过于幸福,/全不懂得你身上的痛苦。
/不,我也有过可怕的记忆,/压在我的心上,艰难地走过长途。
《深深的忧虑》冲突话语分析
《深深的忧虑》冲突话语分析
张彩丽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14
【摘要】本文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里的短文《深深的忧虑》中一家三口间的对话,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冲突话语,旨在揭示冲突话语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总页数】2页(P162-163)
【作者】张彩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池州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融合·冲突·缝合——从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看知识分子与革命关系
2.语言元功能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以《雷雨》剧本中冲突性话语为例
3.西方的忧虑和警惕——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思考的
4.深深忧虑话发票
5.西方的忧虑和警惕——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思考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个性尊严遭遇集体主义——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及其诗里诗外
作者: 王恒升
作者机构: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潍坊26106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8-129页
主题词: 个性;尊严;集体主义
摘要: 《深深的山谷》是郭小川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按照马斯洛的人生层次需要理论分析,诗中青年男子投崖自杀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崇高的个性尊严要求遭遇到了集体主义的无意识扼杀。
而郭小川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也是因为他曾一度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原了一个诗人的真实身份。
但当他重新融入集体主义的河流以后,其个性尊严不见了,诗歌的独特性也随之不见了。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第一篇: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一、作家自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
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
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
……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
……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
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
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
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
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
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
郭小川《望星空》
郭小川《望星空》教学要求:1、掌握《望星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2、结构上的断裂及其内在的意蕴;3、本诗在当时的突破性之表现。
一、郭小川概述1、简介:郭小川(1919.9.2—1976.10),男,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
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
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
1962年郭小川调人民日报社任记者1966年被批判斗争、靠边站1968年被揪回作协批判、蹲牛棚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3年被江青诬为修正主义分子1974年因林彪案被隔离审查1975年致胡乔木“万言书”1976年因吸烟失火窒息身亡,终年57周年。
生前出版诗集10部2、郭小川诗歌的突破与探索:《一个和八个》在题材和思想的探索上,无论于诗人个人还是整个诗坛,都是个惊人的突破。
诗中叙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临时随军监狱里一个奇特的“犯人”王金的故事。
他是我军的营教导员,因为特务嫌疑,跟三个出名的惯匪、四个开小差的士兵和一个奸细关在一起。
与一帮社会渣滓为伍,实在痛苦已极,然而他又难以自辩。
他的案情复杂:受党的派遣到天津海河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日寇逮捕;临准时在一位无名难友的帮助下,潜水逃生,回到了自己的队伍里。
正当他努力为党工作时,却受到一个奸细案件的牵连,所有的证明材料都不利于他,同难人又死无对证,因此他无法取得组织的信任。
当时解放区正面临着日寇的大扫荡,严酷的环境不容许作进一步审查,结果他与那八个犯人一起被判处了死刑——这个故事也许太可怕了,但实际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
诗人涉猎了一个文学创作望而生畏的领域,让主人公经受了一种特殊的考验。
伤痕文学三种体验类型
伤痕文学三种体验类型“伤痕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一举轰动全国,创造了亿万各阶层读者竞相阅读和争论“文革伤痕”的盛大奇观,也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演绎到一个后来难以超越的辉煌顶点。
在事过境迁的今天回望,“伤痕文学”之所以产生强大的社会修辞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牵扯出什么样的社会修辞与美学问题?答案当然不是惟一的,我这里仅仅从文本的体验类型划分入手去谈。
“伤痕文学”的社会效果的产生,与其中表现的特定个人体验契合了特定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人的生存体验往往与生存的时间维度相关:过去、现在与未来三重维度交织、渗透在体验结构中,形成复杂多样的体验景观。
相比而言,具体的“伤痕文学”文本对过去、现在或未来各有偏重,从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体验类型:第一,指向未来维度的文本,常常在“伤痕”袒露中敢于想象令人乐观的生活图景或远景,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情怀,不妨称作惊羡体验型文本,简称惊羡型文本;第二,指向现在维度的文本,更多地注意强化“伤痕”的现在持续绵延景观及其难解症结,并灌注进个人的感愤或感伤,可称作感愤体验型文本,简称感愤型文本;第三,指向过去维度的文本,总是在掀开旧伤记忆的同时不忘缅怀那时曾有过的温馨一角,准确点儿说是冷漠中的温馨或创痛中的抚慰,令人无法不肃然回瞥和动情,这可以称作回瞥体验型文本,简称回瞥型文本。
下面不妨结合具体文本,就“伤痕文学”的体验类型特点做出初步描述。
一、“伤痕文学”中的惊羡型文本往往突出地刻画主人公和帮手的主导作用以及正义群体在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富于乐观主义地想象出成功医治“伤痕”的瑰丽前景。
在一向被人提及的刘心武的《班主任》里,可以看到四种人物类型:第一种是代表追求知识、正义力量的女学生石红,第二种是处在其对立面的代表反知识、反正义力量的团支部书记谢惠敏,第三种则是代表非知识.非正义力量的害群之马宋宝琦,第四种是代表非反知识、非反正义力量的“帮手”张俊石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与 痛苦 。
期
关键 词 :郭 小川 ; 深 深 的 山 谷》; 识 分 子 ; 命 ; 系 《 知 革 关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7 2 收稿 日期 :0 9— 3— 6 20 0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3 5 2 0 )s一 0 6— 6 10 2 9 (0 9 o 0 5 0
蕴藉 。应该 说 , 这是一 首知识 分子 的爱情 悲歌 , 相 爱 的青 年 男 女 因 “ 命 ” 革 的歧 见 导 致 感 情 破
裂 , 主 人 公 在 “ 命 ”的 失 望 中 自绝 于 “ 男 革 革 命 ” 有 趣 的 是 , 小 川 说 该 诗 的创 作 动 机 是 。 郭 “ 出了我对 某 种 知 识 分 子 的憎 恶 ” 是 “ 知 写 , 为 识 分子放 出一 支 警 号 ”_ , 是 这 首 诗 却 在 它 l可 诞 生后 的一 段 时 间 内 屡遭 批 判 。在 1 5 9 9年 作
协批判 会议发 言 记 录 中 , 郭小 川 记 下 了别 人 指 出的这 首 诗 歌 的严 重 问题 : 主人 公 是 小 资 产 “
( 阶级 ) 性 , 资 产 阶级 青 年 一 见 倾 心 , 的 女 与 女
的山谷》 的意蕴是深邃而丰富的, 在诗人似乎明 确 的“ 动机 ” 的背 后 , 藏着 另 外 一 些试 图让人 隐
上前方 发现 害怕 和 自私 , 可是 女 的发 现对 方 , 难
以割舍 , 到太行 山 , 然暴露 反 动立 场跳 崖 自 直 公
杀 , 得死 去 活 来 ( 然 暴 露 了反 动 ) 女 主人 哭 既 ,
公是小 资 阶级 , 云更小 资 , 小 人生 多 么复 杂—— 没有批 判 。直 到说 故 事 时 , 阶级 敌 人 还有 眷 对 恋 , 立 地 探 索 心 理 , 旨何 在 ? 就 发 生 了 问 孤 主 题 , 果 美 化 了 小 资 心 灵 , 的 倾 向 没 有 结 好 了 ” 。从郭 小 川 这 稍 显 凌 乱 的记 述 中 , 难 不 发现 , 批评 者 把 “ 力 ” 中 在 这 两 个 方 面 : 火 集 一 是诗人 对男 主人公 的“ 资心 灵 ” 小 过分 “ 化 ” 美 ,
“ 欣赏 ” 的眼 光掩 盖 了“ 批判 ” 的锋芒 ; 二是 诗 中
又 因《 一个 和八个 》 《 深 的山谷 》 《白雪 的赞 、深 、
歌》 等诗 作而遭 受 “ 打击 ” 。在他 的身 上人 们 不 但 可 以看到作 为 “ 士” 文化 官员 的激进 , 战 或 而 且 可以体 察到 作 为 “ 文化 人 ” “ 识 分 子 ” 或 知 的 保 守 、 豫和矛 盾 。 犹 长期 以来 , 人们 习惯 于根据郭 小川关 于 《 深 深 的 山谷 》 的创作 动机 的相 关描述 , 阐释这 首 来 诗 歌 的内涵 , 而忽 视 了从 诗歌 创 作 动 机 和 实 际 效果 之 间的相 悖 现 象人 手 , 解 读 诗 歌 的 深层 来
知 晓又怕 人识破 的“ 密 ” 私 体验 。因 为在 “ 国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化 中存 在 着 一 种 倾 向 , 情 爱 和 情 爱 的 书 将
为之 振奋 。在这 “ 新鲜 ” “ 而 幸福 ” 时 空 中 , 的 一
5 7
写 —— 浪漫 的情 爱与 知识 分子 的人 生 历 程联 系 起 来 , 从 知 识 分 子 的 角 度 来 叙 述 情 爱 ” 3。 并 _ J 郭 小川 在这 浪 漫 而 又苦 涩 的 爱情 故事 中 , 妙 巧 地 展 现 了延 安 至 建 国 后 的 知 识 分 子 与 “ 命 ” 革
5 6
大 连 大 学
融 合 ・ 突 ・ 合 冲 缝
— —
从 郭小川《 深深 的山谷》 看知识分子 与革命 关 系
巫 洪 亮 ,
学 报
( . 建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福 建 福 州 30 0 ;2 龙 岩 学 院 人 教 院 ,福 建 龙 岩 3 40 ) 1福 50 7 . 600
女主人 公 ( 大刘 ) 男 主人公 的 “ 对 反动 ” 为“ 行 同
情” 有余 而 “ 恨 ” 足 。问题 是 , 果 说 文 本 憎 不 如 流露 出了作 家对知 识分 子 的过 多 “ 赏 ” “ 欣 和 同
情 ” 那 么诗 人为 什 么没 有把 握 好 所 谓 的 “ 的 , 好 倾 向” ?是有 意 为 之还 是 无 心 使然 ?是 什 么原 因促使 他不得 不写 , 不得 不这样写 ?是 “ 又 历史 记忆 ” 还是 “ 实 困惑 ” 还 是 两 者 兼 而 有 之 ? 现 ? 他 的创 作 初 衷 和 实 际 效 果 为 什 么 会 出现 这 种 “ 错位 ” ?显 然 , 如 此 类 的 问 题 都 说 明 《 深 诸 深
作者 简 介 : 洪 亮 (9 9一) 男 , 建 省 龙 岩 学 院 人 文 与教 育 学 院讲 师 , 建 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博 士研 究 巫 17 , 福 福 生, 主要 从 事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就2 0世 纪 5 O一7 0年代 诗歌 而 言 , 小 川 郭 的诗 歌无 论在 精 神特 质 , 是 在 艺 术 风 貌 方 面 还 都 是这一 时期诗 歌流 向的 “ 标识 ” 。他 既 以 “ 政 治抒 情诗 ” 备受 国家 主流意识 形态 的青 睐 , 同时
九
正
摘
要: 十七年” 治—— 文化语境 中, 小川的《 在“ 政 郭 深深的山谷》 出现 了创作动机 与实际效果之 间有趣
第
直
的相悖现 象。形成这 一现 象的诱 因在 于文本的复杂性 , 诗歌表层上讲述的是从 “ 到“ 的“ 合” 分” 爱情 ” 故 事, 而在深层上则 以“ 爱情” 故事为依托 。反观 与思索知识分子 与革命之 间“ 融合—— 冲突——缝合 ”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