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指长)来估计物体的长度。
但他们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物体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卷尺、尺子等。
3.准备教室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等物体,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不同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如直尺、绳子)测量教室内的某个物体(如桌子、椅子)。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记录测量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引导学生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估计1米的长度。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米?让学生尝试用米来回答这些问题。
1米有多长(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1米有多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1米的长度含义;2.能够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3.能够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
二、教学重点1.了解1米的长度含义;2.能够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认识1米的长度含义(1)初步认识1米。
通过放学校最长的直角操场上做游戏,让学生们感受1米长的距离。
(2)认识长度单位米。
介绍长度的计量单位——米,并向学生展示一米长的卷尺,引导学生亲手去感受一下。
2. 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1)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测量,将教室中的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与1米进行比较。
(2)制作卡尺进行测量。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卡片、铅笔、剪刀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1米长的卡尺,并检验其制作的卡尺是否准确。
3. 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1)比较物体的长度。
老师通过幼儿园的故事《三只小猪》中小猪居住的房子的长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们运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物体的比较。
(2)进行问题解答。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运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主要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等方式感性地认识1米的长度含义,并能够运用1米的长度完成简单物体的比较。
通过实际的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创造性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解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米,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通过动物游乐园场景引出长度单位〃米〃存在的重要性,并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操作活动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以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来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欲。
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数学小故事〃我身体上漂亮的尺子〃。
师:哇,真没想到,我们身体上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测量单位呢?那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长度单位呢?生: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谁可以来比划一下?老师用尺子比一比,评价每个学生比划的1厘米长度……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纸条,想用它们量一量这个大讲台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可见厘米用来量较短的物体,如果要量大讲台的长度或者其它更长的距离,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生:米(板书“米〃)【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理解1米的含义,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2.能够对常用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和转换;3.能够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测量结果;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1米的含义及常用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公里;2.长度的比较和转换;3.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用数字表示测量结果;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2. 教学重点1.1米的含义及常用长度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3.长度的比较和转换。
3. 教学难点1.长度的比较和转换;2.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长度单位有哪些,并引导学生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2.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1米有多长,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比较。
2. 讲解1.简要介绍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详细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在刻度尺上找规律。
3. 拓展1.让学生通过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2.给学生一些长度问题进行解决,试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关长度的练习,包括长度的比较和转换;2.带领学生一起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梳理思路。
5. 总结1.让学生总结自己今天学到的知识,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2.作为教师,为学生做出总结和点评,反馈课程效果。
四、教学评估1.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计算,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和转换等。
2. 问答法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如“1米是多少厘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3. 作业布置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练习,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刻度尺;2.图片或实物,如鞋子、桌子等;3.练习题。
一米有多长(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米有多长一、教材参考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时:第二课时知识点:测量长度二、教学目标1.了解1米是多少厘米。
2.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长度。
3.学会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普遍对长度的概念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测量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可能存在使用尺子或卷尺的困难,需要老师耐心指导。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热身活动老师通过观察带来不同长度的物品(如毛巾、课桌、纸张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并逐一测量验证。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的概念,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2.学习内容1.复习厘米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介绍1米有多少厘米。
2.学习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
1.介绍尺子和卷尺的区别。
2.演示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长度的步骤。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长度,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3.学习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
1.介绍米和厘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演示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的例子。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3.练习和评价1.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和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
2.常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方式板书和讲解相结合,现场演示。
六、教学用具及教学环境教学用具:尺子、卷尺、白板、黑板、笔。
教学环境:课堂。
七、注意事项1.操作尺子或卷尺时要小心,避免伤到自己或他人。
2.督促学生认真听讲、观察演示和操作练习。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三、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米尺、课件、跳绳、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图中的小朋友在测量身高和跳绳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并引入米尺。
2. 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外观和刻度。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米尺上有刻度,1 米的长度有 100 个刻度。
教师讲解米尺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用米尺测量身边的物体,如课桌、黑板等的长度。
(2)1 米有多长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窗,课桌的长度等大约是 1 米。
教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让学生用身体感受 1 米的长度,如张开双臂的长度、迈出一步的长度等。
(3)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米尺测量 1厘米的长度。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 1 米=100 厘米。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或厘米来表示。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1 米的长度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米与日常生活中物体长度的关系,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但他们对1米有多长的具体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难点: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以及将长度单位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分享的意识。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剪刀、线段、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米有多长。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1米的长度。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并尝试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臂长度等)来估计1米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用米尺测量其长度,并用纸笔记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能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如厘米、毫米等。
但他们对1米的长度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1米的长度,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1米的长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游戏教学法,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直尺等教具。
2.准备教室场地,以便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短不同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长度的绳子,用厘米或毫米作为单位表示时,数字会有所不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绳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自己的身高。
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并解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物体,用米作为单位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作业纸上。
1米有多长教案设计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53、54页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认识1米有多长的必要性。
2、在游戏、竞赛、观察、测量等活动中感受1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1米有多长教学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1厘米的小棒,米尺,剪刀,红绳。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有好多游戏玩,你们想玩吗?好,下面我们来玩第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个词语,请大家根据词语做出相反的动作或表情,你们明白了吗?游戏开始!“坐下”、“低头”、“闭眼”、“大哭”、“起立”。
小朋友们的反应真快呀!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能表现得更棒!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课!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演示书上主题图,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学生看图)今天可是个好日子,因为游乐园对外开放了。
小动物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游乐园玩。
可是,长颈鹿却被挡在了门外。
这是怎么回事呢?问:为什么长颈鹿要买票?(因为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1米有多长”。
(师相机板书课题)三、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说一说师:1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那么,在你的印象中,1米大约有多长?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接近1米的长度,接下来我们来认识1米具体有多长?2、认一认,想一想(师出示1厘米的小棒,师演示)这些都是长1厘米的小棒。
如果把10根1厘米的小棒摆成一排,就是多少厘米?接下来请各小组的组长打开信封,把小棒平均分给组员,使每人手里都有3根小棒。
请分好小棒的小组带上小棒在你小组的旁边排成一队,轮流把手里的小棒穿进铁丝,穿完的同学请上位坐好。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能够比较不同长度的物品。
2.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1米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一般物品的长度。
教学重点学习米作为长度单位,发现1米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1米的长度,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卷尺、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教师:什么是长度?我们为什么需要单位来表示长度呢?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然后,教师将米作为长度的单位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教师:米是衡量长度的单位,通常用于测量长距离。
相信使用过电子衡器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单位,它的缩写是“m”。
可以告诉老师,1米是多少米长?学生思考回答,可用卷尺或尺子进行参考测量。
教师:非常好,1米就是1千毫米长,或者100厘米长。
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单位来衡量长度了。
2. 发现1米教师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自行测量,并将所测的长度写在黑板上。
教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测量出来不同物品的长度是不同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些物品中有哪一个的长度是1米呢?学生开始尝试测量,并逐渐发现其中有一项是1米,可以观察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与好奇。
3. 讨论1米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发现1米之后,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请和你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诸如1米是场地长度的基本单位,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够直观地理解1米是什么长度等。
4. 实际测量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卷尺等工具,在教室、校园等实际场景中进行测量。
教师:我们现在走进教室,看一下教室的长宽是多少?我们能够利用刚才发现的1米的长度,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宽?教师手持卷尺等工具引导学生实现测量,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1米的长度,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5. 总结回顾在完成实际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教师:你们通过实践发现1米之后,又在实际场景中运用了这个长度单位。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
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教学
内容
一米有多长
教材
分析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
目标
教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测量方法,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 )做单位。
3.1 米=( )厘米
100 厘米=( )米
9 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设置动手操作的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板
书
设
计
一米有多长
知识点
教
学
反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
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
思
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课后反思_教学设计
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课后反思_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的进行的,并且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并不陌生。
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是我所思考的。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数学课标在其前言中,就强调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如,在创设情境后问,“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长度单位米?” 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所见开始,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问题引领学习
学生对于米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了解他们还想知道关于米的哪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所以本节课问学生“关于米,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合作探究新知
问题提出之后,要学会用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解决问题。
如,在学生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之后进行同桌合作。
测量黄纸条的长度,测量工具有1厘米长的小正方体、10厘米长的纸条、20厘米长的纸条,直尺和米尺。
要求,同桌分工合作,先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再进行测量。
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会思考选择哪种测量工具更合适;在测量工具不够多时,可以用做标记等方法来解决。
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学习,用科学精神来解决问题。
在形成1米的表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1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我会问他们:“你们是如何用米尺去度量物体长度的?”“你们在度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反思,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估测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环节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你们在合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自己的测量结果准确吗?”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
1.观察与触摸:学生行初步的估测。
2.实际操作:学生将使用米尺去度量不同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读取米尺上的刻度,并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3.小组合作: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并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北街小学杨宏《1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科教学案例
自主探索1米有多长鼓励学习方法多样化------“1米有多长”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课前思考《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进行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本节课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将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尝试、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课堂写真(1)设“难”导入,激发自主探究欲望,认识米。
师:同学已经学会用厘米量,那么我们用的这个多媒体白板有多长呢?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有一小部分学生举手,让一位手拿20厘米长尺子的男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男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有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师:你觉得自己还行吗?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
男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
)生:我们总算量完了,白板的长度是200厘米。
(师板书:200厘米。
)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
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生:用小尺子量又慢又费劲。
师:你们有好办法吗?众生:(学生指着讲台上的米尺)用老师的大尺子量。
师:对,用大尺子量是个好办法,要想用它量,你们得先认识它呀,那位同学知道它?生1:我知道,它是米尺。
老师们经常拿它去上课。
生2:搞黑板报时,美术老师用它来量黑板和画直线。
师:是的,它是米尺。
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注意到它。
(2)合作探究1米和厘米之间十位关系。
合作要求: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发10张纸条,用直尺在每张纸条上量出10厘米,把多余的剪掉。
再把这10张条拼在一起,用学具中的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发现?(各小组的学生们一起用小尺子和学具米尺拼一拼、量一量、数一数非常投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米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米有多长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准备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112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1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122 教学难点: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
13 教学方法131 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 1 米的长度。
132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 1 米长度的认识。
14 教学准备141 米尺、软尺、绳子、多媒体课件。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新课复习厘米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
创设情境,引出米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些较长的物体,让学生思考用厘米测量不方便,从而引出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52 认识米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特点,介绍米尺的刻度和长度。
让学生比划 1 米的长度,初步感受 1 米的大概长度。
请几位同学上台,用米尺测量他们的身高,让其他同学观察,加深对 1 米长度的认识。
153 探究 1 米与 100 厘米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米尺,数一数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通过操作和比较,得出 1 米=100 厘米的结论。
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 1 米和 100 厘米的换算。
154 用米尺测量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教室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如黑板、窗户等。
交流测量结果,分享测量的经验和体会。
155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 1 米长度的认识和理解。
拓展练习,如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用米尺进行测量,检验估计的准确性。
156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米的概念、1 米与 100 厘米的关系、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7.长度与角度的关系:长度与角度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长度与两个直角边的长度有关。
8.长度的测量误差:在测量长度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仪器的精度、人为的读数误差等。了解和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对数字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然而,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和耐心引导。
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他们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的思考和发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米
-一个圆的直径为1米
答案: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2米* 4 = 8米
-一个圆的周长为3.14 * (1米/2) * 2 = 6.28米
-一个圆柱的体积为3.14 * (1米/2) * (1米/2) * 2米= 3.14立方米
例题9:
题目:请将下列长度单位转换为千米:
- 5000米
- 10000厘米
- 50000毫米
答案:
- 5000米= 5千米
- 10000厘米= 10千米
- 50000毫米= 5千米
例题10:
题目:请计算下列物体的周长: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长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长度。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度单位》的一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长度测量。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能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长度单位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长度测量能力发展的起点。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他们善于模仿,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和实际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长度为1米的绳子、直尺、剪刀等教具。
2.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条长度为1米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感受1米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绳子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如桌子、椅子等。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长度为1米和1米以下的物品,如20厘米、30厘米等,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解释1米等于100厘米,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长度为1米的绳子给学生,要求学生用绳子测量自己的身高、课桌长度等,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
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二、案例描述《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进行的。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需要每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同桌轮流,拿米尺,比1米。
放下米尺,空手比出1米,同桌用米尺验证。
(学生对于米尺充满好奇,迫不及待的想用米尺比出1米)师:同桌合作,找一找,在你的身体上,从哪到哪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满脸兴奋,跃跃欲试)生:从我的脚开始往上量,到我脖子的位置,高度是1米。
生:从脚开始往上量,到我胸口的高度是1米。
生:我的胳膊伸开,从右手手指尖开始,到我左手腕处的长度是1米。
生:我两腿分开,两脚中间的距离是1米……师:我们身体上的1米可真不少,那我们教室里有1米吗?认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生:墙面上三个长方形的高度大约是1米。
师:请小助手用米尺测量验证,并汇报测量结果。
生:三个长方形的高度比1米多很多,应该是两个长方形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讲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电视屏幕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黑板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电视离地面的高度大约是1米……三、案例反思学生在感受过1米的长度之后,在自己的身体上、教室里找1米,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
(一)行动,让知识内化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米,本节课借助米尺比1米,让学生清楚的感知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将“米”印在脑海中,形成表象。
(二)迁移,让所学转化为能力在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之后,需要学会使用1米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案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故事举例法、问答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要求学生说说米尺是什么样的,米尺上有什么,刻度单位有什么特点。
2、新课学习
1.情境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3、结论总结
换算关系。
0.1米(m) = 1分米
10厘米(cm) = 1分米
100毫米(mm) = 1分米
10分米= 1米(m)
0.1分米= 1厘米(cm)
0.01分米= 1毫米(mm)
现在我们已经对米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哪些同学还有疑问的吗?
四、课堂练习
1.做一做,用米量。
测量一下身边小朋友的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互动新授。
认识米。
①PPT出示情境图。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小乌龟要买票吗?为什么?
②出示米尺。
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
让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师逐一测量。
2.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1)床长2()。
(2)楼高30()。
(3)花瓶高30()。
五、作业布置
计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厘米+8厘米=()厘米16厘米-9厘米=()厘米
6米-5米=()厘米1米5厘米+1米3厘米=()米()厘米
1米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1米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1米的长度概念。
2.能够使用标准尺度测量物体长度。
3.能够将物体长度用标准单位表示。
4.能够通过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判断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1.一把标准尺度。
2.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直接让学生量一次教室中的某个物件的长度,如让班里一个学生量桌子的长度,然后让他说出来是多少。
2.引导学生发现量出来的数据都不一样,提问:为什么量出来的长度不同?3.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用标准单位测长度?”第二步:讲解1.让学生回忆一下对长度单位“米”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米”的长度定义。
2.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米”是全球公认的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一般用于表示较长的距离。
3.介绍标准尺度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三步:操作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品的长度,并使用标准尺度进行测量。
2.让学生将测得的长度用标准单位表示出来,并比较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3.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一件需要测量的物品,并在班级中逐一公布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四步:巩固和评价1.检查学生的答案,纠正错误。
2.让学生在思考题目中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结1米有多长,虽然是我们常见的长度单位,但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却不可小觑。
只有通过了解“米”的定义、使用标准尺度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用标准单位表示、以及通过比较物品的大小关系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空间观念——《1米有多长》(二上)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二、案例描述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进行的。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需要每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同桌轮流,拿米尺,比1米。
放下米尺,空手比出1米,同桌用米尺验证。
(学生对于米尺充满好奇,迫不及待的想用米尺比出1米)
师:同桌合作,找一找,在你的身体上,从哪到哪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满脸兴奋,跃跃欲试)
生:从我的脚开始往上量,到我脖子的位置,高度是1米。
生:从脚开始往上量,到我胸口的高度是1米。
生:我的胳膊伸开,从右手手指尖开始,到我左手腕处的长度是1米。
生:我两腿分开,两脚中间的距离是1米……
师:我们身体上的1米可真不少,那我们教室里有1米吗?认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生:墙面上三个长方形的高度大约是1米。
师:请小助手用米尺测量验证,并汇报测量结果。
生:三个长方形的高度比1米多很多,应该是两个长方形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讲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电视屏幕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黑板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电视离地面的高度大约是1米……
三、案例反思
学生在感受过1米的长度之后,在自己的身体上、教室里找1米,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
(一)行动,让知识内化
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米,本节课借助米尺比1米,让学生清楚的感知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将“米”印在脑海中,形成表象。
(二)迁移,让所学转化为能力
在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之后,需要学会使用1米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寻找身体上的1米、教室里的1米、估计物体的长度,学以致用,进一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三)表达,让思维可视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能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而二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不完整、不准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我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通过摆1米、比1米、找1
米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