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一)前言本工法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归纳了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顶管施工中防止管道轴线偏差的通用做法,并针对自动导向测量系统进行了侧重描述。
(二)工法特点1、在管道内每相距一定的距离设置一台自动全站仪。
2、在顶进管机头的后一节管道里安装四台激光测距仪。
3、在每台全站仪的上方或者下放设置一台棱镜,并使棱镜的中心和全站仪的旋转中心位于同一垂线上。
4、在机头上测绘出控制点,使测绘点处于设计轴线和其垂线上。
5、设置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控制将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数据进行传输、收集和处理。
6、数据传输:因管道内无法进行无线通讯,故系统必须采用有线通讯进行数据传输、利用通讯电缆将整个系统连接。
7、信号控制箱: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及每台自动全站仪须设置信号控制箱,信号控制箱同时供给全站仪12V直流电源,连续供电。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中。
(四)工艺原理1、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技术主要就是应用于长距离顶管施工时的自动监测、自动导向测量等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测量项目,这种测量项目要求长时间反复跟踪测量。
2、在研发的系统软件支持下,自动测量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各站点上的全站仪相互配合、自动有序地测量各导线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及边长,如同人工测量一样,由导线起点逐站进行。
前后视仪器上的棱镜自动对准测站,相应的望远镜自动低头,以免干扰测站仪器的照准,其他站上的仪器自动面向侧方,以免视场上出现多个棱镜。
角度和边长测量数据自动传回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机显示系统的测量结果。
各站导线测量每循环测量一次,约为3~4min。
每次测量完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3、确保整条顶管管道无变形、沉降的前提下,计算机使用研发的系统软件根据激光测距仪传输回的数据,对盾构机头的姿态进行实时监控。
每次测量完成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方案针对某隧道工程项目制定,该隧道全长XX米,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特编制此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二、监控量测内容1.拱顶沉降量测:在隧道开挖后,定期监测拱顶的垂直位移变化,以评估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
2.周边收敛量测:对隧道开挖面周边的围岩变形进行连续监测,防止因收敛过大导致的安全风险。
3.地表沉降观测:通过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实时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情况。
4.锚杆(索)应力监测:监测锚杆(索)受力状况,确保其工作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5.洞内环境监测:包括通风、排水、瓦斯、地下水位等参数的监测,保障施工环境安全。
三、监控量测方法与设备选择根据上述监测内容,采用全站仪、收敛计、多点位移计、应力传感器等专业设备进行量测。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隧道施工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
四、监控量测实施步骤1.量测点布置:根据隧道断面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量测点,并做好标识。
2.初始值测定:在施工前先测定各量测点的初始值,作为后续对比分析的基础。
3.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按照预定频率进行持续监测,及时记录并分析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数据处理与预警机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当达到预警条件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安全保障与质量控制所有监控量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同时,与施工进度紧密配合,将监控量测结果作为调整施工方法、优化支护参数的重要依据,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顶管工程旁站监理方案
顶管工程旁站监理方案一、前言顶管工程是隧道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施工方法,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使用安全和持久性。
其中,旁站监理对顶管工程的施工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旁站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一定距离外的临时工地监测和监控施工现场的工作和效果。
旁站监理的任务是及时监测并发现施工现场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保障工程质量。
二、项目概况顶管工程是在城市地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施工方法,要求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工程地点位于XX市的地下交通枢纽,长度约XX公里,属于特大型的隧道工程。
施工区域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施工条件恶劣,对施工技术和质量监督要求极高。
三、旁站监理方案1. 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设置位置及数量。
监测点应在施工现场外围设置,一定距离内,以确保监测的可靠性。
监测点覆盖范围应包括隧道的整个施工区域,以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地区。
2.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位、地表沉降、隧道结构变形、周边建筑物变化等。
监测指标应针对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和设置,同时应及时更新和调整监测指标,以满足工程监理的需求。
3.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实地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沉降观测、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等。
监测方法应选择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性的监测设备和仪器,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确定,一般不能低于每日一次。
对于可能出现异常情况的监测指标,应加强监测频率,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和反馈。
5. 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处理意见。
监测数据要求准确可靠,分析结果要求科学合理,处理意见要求及时有效。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工程相关方,以供后续施工工作和决策参考。
四、人员配置旁站监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顶管工程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监理能力。
同时,监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监理工作,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并做到及时报警需进行基坑、地表变形观察。
通过监测资料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
必要时,通过及时修改设计,使之更加合理,施工也更加安全。
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监测仪器水准仪、全站仪、棱镜2工作井沉降监测2.1测点布置2.2监测与巡视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对基坑进行监测,监测报警值及监测频率如下: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根据规范要求,顶管工作井监测周期如下:(1)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时,为1次/2天;(2)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至槽底时,为1次/1天;(3)顶管施工时间≤7d,1次/1天;(4)顶管施工时间7~14d,1次/2天;(5)顶管施工时间14~28d,1次/5天;(6)顶管施工时间>28d,1次/10天。
(7)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开挖后每天派人到现场巡视,巡视工作内容如下:1)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3)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5)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6)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7)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8)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9)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巡视检查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3地表沉降监测地面最终沉降控制值按照隆起不大于10mm,沉降不大于30mm控制,沉降速率不大于3mm/天。
3.1监测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均为规划拆迁范围,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一些经验,确定本次监测范围为顶管中心轴线处地面。
道路顶管、深基坑支护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道路顶管、深基坑支护沉降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钢板桩沟槽支护大街雨水方沟雨水支线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深的,全部采用钢板桩支护形式。
部分明开沟槽穿路段需搭设交通导行桥。
大街雨水方沟西滨河路道路0+155-0+215段(60m)计划采用钢板桩支护形式,此段开挖深度为7.8m。
雨水1#支线采用钢板桩支护明开施工。
大街污水1#支线采用钢板桩支护明开施工。
2、钢筋砼护坡桩支护大街雨水方沟道路段全长约390m,其中大街段324m计划采用护坡桩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开挖深度为5-7.5m,雨水方沟侧墙两侧各预留0.6m作业面,两侧护坡桩净间距8.3m,桩中间距8.9m。
大街雨水方沟道路段全长约270m,其中大街段230m计划采用护坡桩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开挖深度为5.5-6.5m,雨水方沟侧墙两侧各预留0.6m作业面,两侧护坡桩净间距6m,桩中间距6.6m。
3、顶管工程沿大街自西向东新建污水管线,污水管线位于道路永中以北8.5m,设计污水主管道为D=1350钢筋砼管,下游接入河西滨河路现况D=1550污水截流干线,最终汇入碧水污水处理厂。
污水主管线D=1350全长209m,共有7座检查井,埋深在11-12.5m,井距在24-48m 之间,全部采用顶管施工。
污水支线共5道,长度26-40m,原设计采用D=400、600钢筋砼管明开施工,由于埋深大、交通导改压力大,将污水支线全部调整为D1050钢筋砼管顶管施工,调整后支线埋深10.5-11.5m。
检查井全部为钢筋砼井(标准井约1.1*1.9m)。
大街污水剩余4#、6#支线采用顶管施工,管径调整为D1050。
二、编制依据及基础资料本次施工监测主要遵循的规范、规程和依据的基础资料如下:《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北京市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56-2001三、沟槽钢板桩支护监测1、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沟槽开挖及施工过程中沟槽边坡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沟槽边坡和周边的安全和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
顶管监测方案
顶管监测方案顶管监测方案6.6.1 监测目的及意义监控量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顶管的运行情况,确保其安全运行。
此外,监测量测还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工程师进行顶管的设计和改进。
监测量测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顶管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并可借此优化顶管的设计和运行方式,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
6.6.2 监测项目顶管坑/接收坑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土压力、渗流量、顶管变形等。
这些监测项目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顶管的运行情况,为后续的维护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地面监测项目和地下管线监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监测方法包括使用传感器和设备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控制网的布设和监测点的布置是监测的关键步骤。
在地面监测项目中,我们使用传感器来监测地面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地下水位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通过实时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任何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地下管线监测中,我们使用设备来检测管道的运行情况,包括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
我们还会对管道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监测目的。
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设备和其他技术手段来进行监测。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我们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
控制网的布设是监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需要在工程周围布设控制点,以便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
控制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监测点的布置也是监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需要在工程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点的布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对于顶管坑及接收坑监测点布设,我们需要在顶管坑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顶管坑的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在接收坑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接收坑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点的布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控制值确定在进行监测之前,需要确定监测的控制值。
顶管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一雨水、污水工程顶管工作井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编制: __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___审批: _______________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陕西华山路桥空港新城二期项目部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 (3)一、工程概况 (3)二、编制依据 (3)三、工程地质状况 (4)第二章、基坑监测 (7)一、监测目的 (7)二、监控量测 (7)三、监控量测方案及测站点布设 (8)四、监控量测内容 (8)五、监测成果信息反馈 (10)六、监测管理 (10)第三章、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1)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空港新城第一大道为西咸新区骨架路网中的一条南北主干道,第一大道对加强空港新城南北两翼开发区的交通联系,促进沿线地块的开发,带动空港新城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属新建城市主干道,设计主车道车速60km/h,辅道车速30km/h。
新城中大道至沣泾大道,起至桩号KO+OOO -K2+124.163,沣径大道至北辰大道,起止桩号K0+000-K4+116.738全长6240.901 米。
空港新城第一大道工程雨水干管敷设于道路东侧绿化带上,管道中线位于道路中线东侧19.5米,设计管径D600-D2600cm管道敷设方式为明挖沟槽和顶管施工,顶管管材选用D2600cn E级钢筋混凝土钢承口管。
工程污水干管敷设于道路西侧辅道上,管道中线位于道路中线北侧22米,设计管径D500mm-D1000mn设计污水主管道长度6240.901 米,管道埋深14.50-17.24 ,管道敷设方式为顶管施工,管材选用皿级钢筋混凝土钢承口管。
二、编制依据1、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出的污水管道工程设计图纸(D2012103-4),雨水工程调整补充图上册排水管道工程(D2012103-3Q,雨水工程调整补充图下册顶管工作坑及检查井基坑支护工程(D2012103-3C);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50204-201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 B50268-20084、《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7、《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 GJ130-2011 ;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2004);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31、06MS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2011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 —2010;14、《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7、《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18、《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19、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20、本工程现场障碍物调查情况;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所出的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市政道路勘察项目二标段(第一大道)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详勘阶段)。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设备管理手段,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在当今的井下开采中越来越受到矿业企业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即是通过对矿井顶板、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进行科学的检测与监控来确保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
一、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配备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监测设备、收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1.监测设备顶管监控设备是我国煤矿井下矿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它是用于检测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变形的专用设备。
其中包括坑口监测设备、采区监测设备、移动终端等。
(1)坑口监测设备罗盘扫描仪、测斜仪、应变计、GPS、温度监测仪等。
(2)采区监测设备应变计、位移计、钢筋应变计、水压力计、移动终端等。
2.收集系统顶管监控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分析、应用需要专门的软件系统支持。
根据不同的监测设备采用不同的收集系统,如Haoye采集系统、华硕采集系统、苹果采集系统等。
3.数据处理系统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中的数据处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可视化分析,从而更清晰地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变形情况,从而保证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性。
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图形处理软件(如AutoCAD等)、数据处理软件(如Office、Matlab、Origin、Surpac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系统顶管监控技术可以通过确立监测预警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地质构造的变形并及时预警。
预警信息可以传递到煤矿生产管理中心,从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生产指导井下生产通常会涉及到钻孔、爆炸破碎等活动,这些活动会对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帮助矿业企业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从而指导矿井生产的实施。
3.安全评估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
当地质构造发生变形时,可以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对变形情况做出评估,制定相应措施,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顶管施工监测
现代监测技术
自动化监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分析技术,对顶管施 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记录和数据分析。
远程监控技术
通过建立远程监控中心,实现对多个顶管施工现场的远程实时监测 和数据采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化预警技术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 析,实现施工风险的智能化预警和决策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监测技术将得到更 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将在 顶管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施工效 率和安全性。
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成为趋势
未来顶管施工监测将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 ,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和数据,提高决策的准确 性和科学性。
环保要求推动绿色施工技 术发展
决策依据。报告中应包括数据表格、图表、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06
预警机制建立
预警级别划分标准
01
02
03
04
05
根据顶管施工的 实际情况…
一级预警
二级预警
三级预警
四级预警
一级(特别严重)、二级 (严重)、三级(较重) 和四级(一般),每个等 级对应不同的预警颜色和 相应的应对措施。
当监测数据超过安全控制 指标的50%或施工现场出 现重大险情时,发布一级 预警,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
成功应用顶管施工技术
通过本次项目,成功应用了顶管施工技术,验证了该技术在特定 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实时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建立,获取了大量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施 工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07大口径长距离顶管测量专项方案
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顶管施工测量专项方案项目总工:项目经理: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零一一年一月目录1 编制及测量依据 (2)2工程概况 (2)3测量任务和内容 (2)4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3)4.1施工首级测量控制网的检测 (4)4.2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测量 (4)4.2.1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 (5)4.2.2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5)4.3联系测量 (6)4.3.1趋近导线和趋近水准测量 (7)4.3.2顶管井定向测量 (7)4.3.3高程传递测量 (7)4.4施工放样测量 (8)4.5 顶管施工测量 (9)4.5.1顶管机出洞测量 (9)4.5.2日常顶进测量 (9)4.5.3 顶管进洞测量 (12)4.6顶管贯通测量 (12)4.7 管道竣工测量 (12)5测量误差分析 (12)5.1测量误差控制 (13)5.2地下控制平差和中线调整 (13)6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 (14)6.1主要测量人员配备 (14)6.2主要测量仪器配备 (14)7测量工作管理 (15)7.1测量人员管理 (15)7.2仪器管理 (15)7.3资料管理 (15)8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16)9施工测量复核程序图 (17)1 编制及测量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GJJ8-9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4)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东段输送干管)SST2.6标施工设计资料;(5)XX市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东段输送干管)SST2.6标工程测量桩位交接表。
(6)沿线建筑调查资料、沿线市政管线调查资料。
2工程概况XX市污水治理XXX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主要建设内容长度约为26.21km的污水输送干管。
起点自浦东新区外环线和罗山路交叉口处西北侧向南穿越外环线后沿外观规划绿带500m边线敷设,从环东二大道立交起沿迎宾大道一直至远东大道西侧,敷设在道路南侧现状50绿带内,并沿远东大道西侧绿带敷设至龙东大道,最后沿龙东支路南侧规划绿带敷设进入XXX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长江。
顶管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目的 (1)三、工程简介 (1)四、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2)五、测量放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六、平面控制测量 (3)七、高程控制网测量 (3)八、联系测量 (4)九、顶管施工测量 (5)十、竣工测量 (6)十一、测量误差控制 (6)十二、顶管施工测量及测量纠偏方法 (6)十三、测量精度控制措施 (7)十四、测量成果管理 (8)十五、测量工作注意事项 (8)一、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
(2)招投标文件。
(3)本工程招标答疑及澄清文件、补遗文件。
(4)广州市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二、编制目的本测量专项方案宗旨是按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规律,并按相关测量规范要求,制定相应可行的具体测量措施,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确保施工班组按照设计、规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进度。
三、工程简介3.1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第二批)施工总承包(标段三)工程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南堤路建设单位:广州市番禺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设计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监理公司本工程属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桥南街南堤路污水干管工程(国防基地~德兴桥)。
本工程属于前锋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市桥河以南,西起国防基地,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主要污染源为市桥河以南沿线的生活生产污水,并转输涌边涌,福涌,桥南路等生活污水。
本标段西起市桥三桥,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工程主要沿现状道路铺设污水收集管,收集沿线污水,国防基地~栏陵涌段污水管收集沿线污水后,通过福北路与龙福路相交处设置泵井提升至龙福路己建污水管,栏陵涌以东的污水管自西往东,沿现状道路铺设,最后接入沙湾二号示站前的己建污水管,污水主管管径 ,埋深为 , ,主要采用顶管施工。
工程合同造价:2601.32万。
合同工期:180日历天。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阶段顶管工程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2014年8月目录1.工程概况工程简况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属于市政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减少城区污水对县城水体的污染,使流域生态与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效益明显,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工程顶管项目,起点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东门对面,终点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管道全长290m,管径DN3000,全段设置两个工作井建议中间设置一个接收井能把顶管机机头取出来.顶管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维护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幕体系,逆作法施工.工作坑平面内径尺寸为ф9.5m,深15m,顶部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工作坑内部设置内衬.沿线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顶管沿红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门口对面、两次横穿红塔大道、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布置,沿线穿越的建构筑物:主要穿越段处于城市边缘山边,无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施工图设计阶段本工程范围内的土层由粉质粘土、砂砾土组成.干管顶进主要穿越第②层含砾粉质粘土和第③层砂板岩层,顶管终点段局部遇及②-1粉质粘土.第①层填土,灰黄色,又粉质粘土组成,较为松软第②层含砾粉质土: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含5%角砾第②-1粉质粘土:灰黄、灰红色,可塑第③层砂板岩:灰黄色,强-中等风化.场地类别为Ⅱ类,各土层承载力等指标见下:水文条件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和深部粉砂性土层中的承压微承压水组成,地下潜水位埋深为~高程~,受潮汐、降水量、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微承压水主要为⑤32层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位一般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2.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设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2)可靠性原则●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沿线道路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设计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5.监测项目内容1、现场道路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支护沉降位移监测监测项目简介表如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6.测点布设、观测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6.1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基准网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外业观测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标称精度:±0.4mm/km,读数精度为0.1mm.1)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及配套因瓦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EXCEL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6.2 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6.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 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来测试.7.监测工作布置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桩基施工的区域、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匹配;同时参照围护桩位置、附属结构位置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顶管工程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基坑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7.1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拟在基坑圈梁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4个测点,编号Ji i为点编号.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顶部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7.2 顶管范围的道路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对临近顶管的道路进行沉降变形监测,每隔30米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计划共布设9点,编号Di i为点编号.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红塔大道稳定的路面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8.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8.1 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8.2 监测频率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说明: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8.3 报警指标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8.4 测试主要仪器设备8.5 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总包及其它有关方面.现场监测人员分析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监测组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交正式报告.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9.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9.1 质量目标本项目质量目标:创优.严格执行监测方案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9.2 质量保证体系9.3 监测工作的管理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监测组成员服从监测组负责人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监测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9.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仪器、仪表●将按设计图纸和文件以及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校正,以防质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2)野外作业●组成强有力的监测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监测组负责人.监测组的其它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监测工程专业技术强,我司将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方案,每个监测人员了解监测方案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监测方案执行.●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3)资料采集及整理●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监测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10.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10.1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不发生由我司原因引起的安全、环境、文明施工的重大投诉或处罚事件;●不发生由我司原因引起重伤、死亡事故;●固体废物及危险废弃物受控处置达100%.10.2 安全保证体系由监测组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司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整个施工期间,将负责现场作业的全部安全.对所有参加本工程的人员进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并实施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维护现场生产和生活秩序.1)安全保护责任●按有关规定履行其安全保护职责,其内容应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及防火、防毒、防噪声、防洪、救护、警报、治安等的安全措施.●加强对职工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并按有关的规定编印安全防护手册发给全体职工.工人上岗前应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合格者才准上岗.●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程.若责任区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将立即通报发包人,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发包人提交事故情况的书面报告.●加强对危险作业的安全检查,建立专门检查机构,配备专职的安检人员.2)劳动保护●按照国家劳动保护法的规定,定期发给在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水鞋、雨衣、手套、手灯、防护面具和安全带等.还将按照劳动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发给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津贴和营养补助.3)照明安全●在施工作业区、施工道路、临时设施、办公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照明,其照明度应不低于有关规范的规定.4)接地及避雷装置●凡可能漏电伤人或易受雷击的电器及建筑物均设置接地或避雷装置,负责避雷装置的采购、安装、管理和维修,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5)消防●负责做好其自己辖区内的消防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常规消防器材,并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训练,还将对其辖区内发生的火灾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责.6)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水情和气象预报,做好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工作.一旦发现有可能危及工程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预兆时,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洪和防灾措施,以确保工程和人员、财产的安全.10.3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由监测组负责人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文明监测工作,以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每位监测组人员进行文明监测教育.●做好与其他承包人之间的协调工作,尽量减少监测干扰,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服从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协调.●搞好生活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监测现场材料、设备堆放整齐.●礼貌用语,处好与周围工作人员的关系,营造一个团结文明的工作环境.10.4 环境保护1)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监测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2)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监测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应定时清除垃圾,并将其运至批准的地点掩埋或焚烧处理.●场地清理.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在工程完工后的规定期限内,拆除监测临时设施,清除监测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监测废弃物.。
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110KV沙河东主变电所外部电力通道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批准:审核:编制: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2014年11月12日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本工程起点位于二环路东四段外,蜀都大道与汇泉路交叉口西南侧接入进双桥电站4.5×3.0m的电力隧道。
起点桩号:00+00。
向东穿越汇泉北路、汇源北路、通桂路与古雅坡路 2.5×3.0m的电力隧道相接,桩号7+31.712。
在桩号7+31.81处塔子山公园内新建通道接原2.5×3.0m的电力隧道向北穿越迎晖路进入塔山路东侧绿化地,沿东侧绿化带经地铁4号线盾构出口井17+40后折向西侧绿化地内,在17+80顺塔山路西侧穿越成洛路,经沙河东侧进入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沙河东主变电所,桩号24+09.089。
二、顶管设计概况1、穿越汇泉北路段穿越汇泉北路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0+00至1+59.292段,管道深度在7.5m、7.40m、6.80m。
顶管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4.5m。
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纵断面图2、穿越迎晖路顶管工程穿越迎晖路段,该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1井检查井至4井检查井竖井深度在14.0m、9.22m、6.82m、3.20m。
顶管管道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8.2m。
穿越迎晖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穿越迎晖路段顶管纵断面第二章顶管施工方案一、管前挖土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和重要作业,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1、管前挖土本顶管工程采用人工掘进顶管法。
即管前系人工挖土。
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进方向和高程、减少管道偏差的重要作业手段之一。
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人工挖土在管内进行,安排一人挖土。
为加快工程进度,每班两个人,轮流作业,用特制小车水平运土至工作坑内,土方在工作坑用电动葫芦提升至地面,再运至安全地点堆置。
顶管施工监测(自来水管)
顶管施工监测(自来水管)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监测的目的主要是:(1)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坑周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3)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4)管道顶进施工中监测地面道路和构筑物的沉降,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和结构的稳定性。
2、监测范围(1)工作井及接收井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施工区域的路面沉降变形监测;(3)监测项目将根据现场情况物探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3、监测点布设(1)基坑监测点布设见图4.3-1、图4.3-2。
23图4.3-1 工作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图4.3-2 接收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2)施工区域路面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测点前用全站仪在现场按设计里程及坐标放样出顶管轴线位置。
在现场顶管轴线上部地表布置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一般情况每10~15米布设一点轴线点,顶管施工中若发现新裂缝应增加监测点。
顶管施工时周边的土体将产生一定的扰动,对周边的地面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周施工区域道路;为了更好的估算顶管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沉降监测点每50米布设1组小断面,每组均为5点。
在顶管出、进洞时要加密测点,在顶管出、进洞5米、10米、20米、30米处各增加一监测横断面,每组断面5点。
4 、监测内容的实施及测量方法为确保监测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连续性,在整个监测区域设立完整的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由控制网来控制日常的沉降监测。
(1)采用相对高程系,利用建立的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阶段)顶管工程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2014年8月目录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2)3. 设计基本原则 (4)4. 设计依据 (5)5. 监测项目内容 (6)6. 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 (7)7. 监测工作布置 (9)8.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11)9.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3)10.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16)1.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属于市政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减少城区污水对县城水体的污染,使流域生态与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效益明显,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程顶管项目,起点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东门对面),终点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
管道全长290m,管径DN3000,全段设置两个工作井(建议中间设置一个接收井能把顶管机机头取出来)。
顶管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维护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幕体系,逆作法施工。
工作坑平面内径尺寸为ф9.5m,深15m,顶部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工作坑内部设置内衬。
1.2沿线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顶管沿红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门口对面)、两次横穿红塔大道、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布置,沿线穿越的建构筑物:主要穿越段处于城市边缘山边,无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1.3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施工图设计阶段)》本工程范围内的土层由粉质粘土、砂砾土组成。
干管顶进主要穿越第②层含砾粉质粘土和第③层砂板岩层,顶管终点段局部遇及②-1粉质粘土。
第①层填土,灰黄色,又粉质粘土组成,较为松软第②层含砾粉质土: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含5%角砾第②-1粉质粘土:灰黄、灰红色,可塑第③层砂板岩:灰黄色,强-中等风化。
场地类别为Ⅱ类,各土层承载力等指标见下:1.4水文条件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和深部粉(砂)性土层中的承压(微承压)水组成,地下潜水位埋深为3.6~8.1m(高程1.45~4.18m),受潮汐、降水量、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化。
微承压水主要为⑤32层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位一般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
2.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
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
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设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2)可靠性原则●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沿线道路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设计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5.监测项目内容1、现场道路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支护沉降位移监测监测项目简介表如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
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
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6.测点布设、观测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6.1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外业观测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标称精度:±0.4mm/km,读数精度为0.1mm。
1)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及配套因瓦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内业计算采用EXCEL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6.2 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6.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来测试。
7.监测工作布置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桩基施工的区域、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匹配;同时参照围护桩位置、附属结构位置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顶管工程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基坑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
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7.1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拟在基坑圈梁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4个测点,编号Ji (i为点编号)。
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顶部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7.2 顶管范围的道路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对临近顶管的道路进行沉降变形监测,每隔30米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计划共布设9点,编号Di (i为点编号)。
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红塔大道稳定的路面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8.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8.1 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
8.2 监测频率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8.3 报警指标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
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8.4 测试主要仪器设备主要采用仪器设备有:8.5 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
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
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总包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人员分析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监测组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交正式报告。
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
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