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名词解释1.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娃娃游戏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3、游戏期现象答案: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4、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 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游戏的内部真实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游戏的象征动作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游戏的内部控制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8、游戏性体验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9、情景转变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2.游戏期现象
3.前练习说
4.游戏的个体因素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
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
4. 福禄倍尔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有哪些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如何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现场指导。
2.结合实例论述学前儿童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
学前游戏论大题
全国名词解释:恩物感觉运动游戏游戏的教育化表演游戏亲子游戏游戏主题结构游戏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互补性角色以物代物目的性游戏领导游戏策略简答: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
2、游戏常规的一般内容是什么?3、简述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4、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5、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6、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7、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8、简述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9、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10、皮亚杰认为练习性游戏的发展趋向有哪些?11、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意义。
12、简述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13、在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应做好哪些环境与条件的准备论述题1、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2、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3、为什么现代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请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从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加以论述。
4、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谈谈教师对学前游戏的现场指导为何以间接指导为宜?间接指导的方式表现为哪几种?5、论述把游戏本质概括为儿童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价值。
案例题1、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怎么一天就上这么两节课?”“一天有这么多的时间做游戏,玩要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这么多的游戏?玩?我花这么多的钱送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就是来玩的?”“我们去找老师问问看”。
请你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的理论,替中一班的老师向家长作具体解说,以解除家长们的疑惑。
2、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
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
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
学前游戏论作业
幼儿游戏概论一、名词解释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精神:是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能欣赏游戏,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于满足感。
象征性游戏:这是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幼儿阶段一直延伸到小学,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并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不是按照成人意愿游戏或者受外界强加因素的影响而好游戏,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活动。
工具性游戏:是指可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
教师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融于游戏中,使儿童在玩中学习,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角色游戏: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
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玩具:简单说,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
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它不是只限于街上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
”玩具不光适合儿童,还适合青年和中老年人,适合从0岁到100岁的所有的人群。
它是打开智慧天窗的工具,它让人们机智聪明。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游戏环境:幼儿游戏活动提供的各种条件。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象征性游戏答: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2.恩物答: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答: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答: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1)内部控制(2)内部真实(3)内部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答:(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包括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研究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说答:前练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XXX,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首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内部天下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残剩精神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划定规矩D.游戏的情景3.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5.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1.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2.考虑确保游戏的安全性;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4.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6.注意游戏的发展性;7.还应做到“全面”。
6.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1.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美、德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和目的的教育性;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性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7.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
(课件)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便乱乱放或乱扔;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5.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
(课件)1.性别差异:A.男孩比女孩更经常地玩粗野嬉戏游戏,更多地使用室外空间。
在攻击行为中,男孩趋向于目的性攻击行为,女孩趋向于关系型攻击行为。
B.交往游戏风格上,女孩趋向于间接和隐含的方式,男孩更有决断性和支配性。
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选择的玩具和是使用玩具的方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趋向建构性游戏,男孩趋向功能性游戏。
2 .个性差异;3. 年龄差异;4. 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哪些标准?具有教育性;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艺术要求;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2.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引起的主观体验;3.胜任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4.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5.驱力快乐:是由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励儿童经常开展游戏,开设较稳定的游戏区、游戏角或兴趣中心。
各游戏区有各种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童感到新鲜有趣,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
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2.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3.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4.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3.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
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双重身份:游戏伙伴,教育指导者。
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2.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情景转变);4.内部规则。
17.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象;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活动和建筑物的印象;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3.针对个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筑成果;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19.简述幼儿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运动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
20.简述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要选择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且作品要有表演性;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帮幼儿合理分配角色,鼓励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生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基本观点: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影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儿童开展游戏,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
2.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观念。
3.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课件)答: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家庭因素(1)母子之间的早期亲子关系1.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2)家庭结构和气氛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3)父母育儿方式1.主要指父母的行为特定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2.一般分为四种:敏感型(过渡保护)、冷漠型(放任自流)、专制型(发号施令)、温和型(民主和谐)。
二、儿童伙伴1.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
2.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包括印刷、广播、电视、电脑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1)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2)该子每天所花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课程分为高结构课程和低结构课程。
一般来说,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
4.联系实际分析在进行游戏教育作用评价时,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5.试述教师在游戏的现场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1.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脚步,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2.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3.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4.要像平时放慢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的“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