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及其计算,以及各种运动形式。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的安排上,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测定物体速度,加深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计算的理解。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5.拓展:介绍一些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必修二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速度教案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相关公式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速度的综合运用与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速度的重要性。

随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速度?速度与位移、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概念讲解1.教师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位移/时间。

2.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三、公式推导1.教师讲解速度的代数符号表示及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师提供相关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熟练掌握。

四、实验操作1.教师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测量速度并进行计算,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练习训练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解答方法和答案核对,指导学生发现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公式,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速度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概念讲解、公式推导、实验操作和练习训练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相关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1)(1)

《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1)(1)

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3.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4.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意目标】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二个概念及二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质点、参考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等概念,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内容1.平均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题: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100m ,那么他1s 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 呢?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 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 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① 定义:表达式tsv =-中所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 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  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讲解速度单位:米每秒(m/s)。

5.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计算某辆汽车的行驶速度。

6. 小组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测量物体的速度,并进行总结。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记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简要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同时,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
主题:运动学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等。

教学内容:
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2.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3.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运动
4.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

3. 分别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这两种运动的区别。

4. 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从不同角度来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评估方式:通过练习题和课堂讨论来评估学生对于运动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延伸活动:让学生自行设定一个实验或者观察现象,通过运动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资源:课本、习题集、实验材料等。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例子和互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知识点,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学方式。

物体移动的速度与方向教案

物体移动的速度与方向教案

物体移动的速度与方向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移动速度的概念;2.掌握计算物体移动速度的方法;3.理解物体移动方向的概念;4.掌握描述物体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物体移动速度和方向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体移动速度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的粉笔画出一条直线,然后说:“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停地移动和变化着呢?那么,这次的课程就是关于物体移动的速度和方向的知识。

请大家认真听讲,细心观察。

”2.讲授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通常被表示为物体运动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速度是一个矢量,它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在进行速度计算时,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时间。

速度的公式是:速度=位移÷时间。

其中,位移是物体开始移动的初始位置与最终位置的距离,时间是物体移动所用的时间。

举例说明:如果小明跑步前进了100米,用了20秒的时间,那么他的速度就是:100÷20=5米/秒。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

例如:卷尺、秒表、计步器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卷尺和秒表来测量物体的移动速度。

3.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体移动速度的概念,老师布置了一项实验。

老师在教室前面放置了一辆小汽车,并指示学生需要使用卷尺测量汽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接着,老师发放了秒表并让学生用它来测量汽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公式计算汽车的速度。

4.讲授像汽车速度一样,物体的移动方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参照物的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移动方向。

例如:如果我们坐在火车上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感觉车站在向后飞逝,但实际上我们和车站都是静止的,因此,这种情况下,车站的方向就是参照物的方向。

因此,在讨论物体的移动方向时,我们需要记录参照物的方向。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举例说明: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计算一名运动员跑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避免混淆概念。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教学设计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速度这节课,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主要让学生知道速度公式是如何得来的。

速度的单位换算作为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纸锥下落时的不同情况作为比较物体快慢常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换算;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纸锥下落快慢的探究,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情感和价值观通过阅读资料,感受我国运动健儿在冬季、夏季奥运会上用自己的速度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速度公式的理解。

2.比较物体快慢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1.常见的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进行速度的测量。

五、教学思路:提出问题→猜想→演示实验→图片题解→数据处理→交流→结论→应用六、教学资源:米尺、秒表、纸锥、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制主单位是什么?2.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是什么?(三)、板书设计: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 相同路程看时间;2. 相同时间看路程二、速度的公式和单位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S/t3.单位: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三、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m/s四、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每次从同样高度落下)1.所测物理量:纸锥下落的高度S,落地的时间t2.实验器材:刻度尺、手表(或秒表)3.实验原理:V=S/t。

高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速度的单位及其转换;
3. 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4.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转换;
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引入
1. 讲解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2. 展示一些不同物体的速度,引导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步:速度的计算
1.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2. 给出一些简单的速度计算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速度的方法。

第三步:速度的单位和转换
1.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其转换方法;
2. 给学生一些速度单位转换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速度单位的掌握。

第四步: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1. 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其关系;
2. 展示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联系。

第五步:应用
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综合运用速度、位移和时间的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

教学方式:
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
2.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3. 实验和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评估:
1. 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2019-2020年中考物理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学案

2019-2020年中考物理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学案

2019-2020年中考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学案考纲要求(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根据日常经验粗略估计时间或估测物体的长度。

(2)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典例剖析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例1. 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例2.读数例3.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 ,你身高162_____,你的大姆指指甲面积约为1_____。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4. 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A.来回走动的监考员 B.窗外飞过的小鸟 C.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教室前的讲台例5. 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

这是因为()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例6. 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

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例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正在飞行的法国飞行员,顺手抓住了一颗子弹,说明这颗子弹()A.速度很小 B.速度与飞机相等,方向相反 C.速度为零 D.速度与飞机相等,方向相同三:速度和平均速度例8.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1)、(4) B.(2)、(3) C.(2)、(4) D.(1)、(2)、(3)、(4)例9.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例10.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若以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是相对的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6.常见速度值:(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运动: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练一练】:(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 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平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B.乙先到达终点C.甲先到达终点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新课讲解:(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在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的长短。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和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同学跑步的速度,判断哪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等。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体育、交通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创设活动情境 优化复习教学——从物体的运动复习课说起

创设活动情境 优化复习教学——从物体的运动复习课说起
Z HONG UE J AOX CA X I UE NKAO
教学 经纬
创 设 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情 境 优 化 复 习教 学
— —
从 物 体 的运 动 复 习课 说起
江 苏吴 江 市松 陵 一 中( 1 2 0 吴 丽芳 25 0 ) 2 1 年 4月 , 02 苏州 市举 行 了初 中物理 教研 活动 , 笔 者有幸代表吴 江开设 了一 堂公 开课 , 课题 是《 物体 的运 动复习》 。关 于复 习课 的教学 , 一直 是 以知识 点 的梳理 和例题 的讲 解 为主要 形式 。笔 者在 仔细 地分 析 了这节 课 的知识结构后 , 发现很 多的知识 点, 如长度 、 时间等概 念 的复习都可以穿插在速度这 一物理 量 的测定 中, 但整 章 内容还 设有运 动 的相 对性 , 运动 的分类 等知识 点 , 那 么能否选 择一 项学 生活动 , 把物体运 动 的快慢 , 动 的 运 相 对性 , 运动 的分类这三 大板块 串起 来 呢?如果 可 以的 生: 匀速直线和变速直线 。
师: 各举一例说明 。
然后 , 根据活动情境引出运动快慢的 比较方法 。
师: 滑板 比赛是我们 中学生 比较 流行 的一 种竞技 方
式, 那么 刚才这两位 同学谁运动得较快?
生 : 难判断 。 很 师 : 活 中我 们 比快 慢 有 哪 些 方 法 ? 生 生 : 同时 间 比路 程 或 相 同路 程 比时 间 。 相

来表演 , 在超 大的美 术教室 中 , 这两 位 同学 潇洒 自如 的
表演 , 吸引 了所有人 的眼球 , 引来 了所有教 师 和同学 自 发 的掌声 , 学生的兴趣 一下子被 调动 了起 来 。然后 以此 为情境引 出运动相对性 的复习 。 师: 大家认为刚才两位同学是运 动的 , 还是静止 的?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教案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教案
教师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1.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2.定义式和单位是不同的。
3.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联系.
另外也可以强调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都是矢量
在匀变速运动中常涉及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加速度a三个物理量,但它们的大小关系常常是我们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那这些物理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1)对于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描述这段运动的物理量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全学了哪些公式,但五个物理基本上通过讨论能说出来。
(2)在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只要确定哪几个物理量就可以确定这段匀变速直线运动?小组讨论基本能解决问题,但要说明白也不容易。
口头表述
主题2:
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加速度a的比较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
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教材诠释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前
准备
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公式的了解、理解和应用有一个过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为代表)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以什么方式复习本章内容。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PPT课件
拓展技能检测
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
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导学案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缓》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速度的观点;
2.掌握描述物体位置和速度的方法;
3.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械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三、导学过程
1.导入:教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小明在操场上跑步。

请学生思考小明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速度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的快缓。

3.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亲自感受物体的运动速度与位置的干系。

4.讨论:教师指挥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位置和运动速度之间的干系,并引入相关公式进行讨论。

5.练习:教师安置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物体运动速度的题目,稳固所学知识。

6.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的干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掌握了描述物体位置和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今后的进修中能够继续尽力,不息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运动和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和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和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 能够描述速度的概念并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3. 能够解决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动问题的求解。

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运动中的速度问题解决方法教学难点:1. 匀速和变速运动的区分2. 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教学准备:1. 讲义PPT2. 实验器材:简易计时器、直线轨道、小车等3. 速度计算练习题4. 视频资源:相关运动和速度的动态演示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简单的例子引入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运动和速度的存在。

二、学习内容:1. 运动的分类:介绍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2. 速度的定义: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 速度计算: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运动问题求解: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中的速度问题。

三、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直线轨道和小车等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测量速度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四、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拓展知识,如加速度、单位换算等。

五、作业布置:布置速度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实例和启发式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运动和速度的概念,同时通过实验实践和实际问题求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 市赛获奖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  市赛获奖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B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3.一列队伍长40m,经过全长为80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1min。

若队伍前进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速度为()。

A2m/s B s C s D s
4.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400m决赛中,前300m小明落后于小王,后1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等C.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D.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小
二、能力提高
1.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 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则小车做的是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年12月26日上午8时30分,印尼附近海域发生8.9级大地震,引起强烈海啸。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1500km的马尔代夫海边,有一群孩子在玩耍。

如果他们及时接到警报,并立即奔向离海岸3000m的高地,便可不被巨浪卷走。

倘若如此,他们最晚在什么时间接到警报,方可死里逃生?(海啸在大洋中传播速度高达500km/h,孩子们逃往高地的速度为100m/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物体的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复习课教学
设计
《物体的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人:雷晓敏《物体的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人:
雷晓敏学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并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通过反复练习,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我来找茬活动,规范物理计算的过程。

4.体会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1.关于长度的读数。

2.物理单位的换算及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3.规范物理计算过程。

自学 1.基础回顾自学 1.基础回顾(通读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五章 13 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长度的单位由大到小排序,标明进制,并用红笔圈出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3)请将时间的单位由大到小排序,标明进制,
1 / 4
并用红笔圈出国际单位。

(4)你知道从古至今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吗?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5)物理中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计算公式是,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2.基础达标。

(1)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 80 ,可用测量;你从二楼教室走到一楼大厅所用时间约为 30 ,可用测量;你的步行速度约为 1.2 ,可用公式计算。

(2)如图,按精确测量的读数要求,甲物体的长度是 cm,乙物体的长度是 cm。

学法指导:
可参照课本页长度测量的要求读数。

(3)请根据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计算他所乘船的平均速度。

(1 里=500m)(多媒体图片展示) 3.综合提升。

(1)我班王奔同学每天步行来校。

已知他步行的速度为 1.2 m/s,路上一共用时 10min,请计算该同学住处距学校的路程。

(2)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最新资料推荐------------------------------------------------------ 请根据列车时刻表计算:
(多媒体图片展示列车时刻表) (1)列车由上海到无锡的平均速度。

(2)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4.我的疑惑:
(请将你的所有疑惑带到小组中解决,若解决不了,展示出来求助大家。


?学法指导:
注意规范计算过程(公式运用、单位换算等)。

研学 1.对子间解决基础回顾问题。

示学 1. 黑板展示基本达标和综合提升部分。

(组长注意合理分工,达到组内全员展示。

) 2. 我来找茬(各小组间互相找茬,用彩色笔标出别组出现的问题,找对一个问题为本组加一分,出现错误的小组则扣掉相应分数)。

检学基础巩固区(必做):
1.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米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为 0.8 B.一只铅笔的长度约为 18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 70 D.小明身高约为 1.68
2. 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李的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
3 / 4
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 5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cm;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m/s。

拓展提高区(选做):
拓展提高区(选做):
3.如图所示为某路口的标志牌,60表示,扬州50km表示。

如果驾驶员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最快多长时间到达扬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